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基于理论的分析

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基于理论的分析
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基于理论的分析

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基于理论的分析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增长也带来极大冲击。直至2011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剖析中指出,危机爆发存在三大根源:一是金融监管的失败;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体系制度特别是货币政策和制度错配助长了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与积累;三是全球金融体系内生的风险因素。这三个方面都涉及系统性风险问题,金融监管机制没有对系统性风险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效的应对,宏观政策负有“系统性责任”,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系统性风险在全球传播成为现实。

系统性风险及其传染机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反思中处于核心位置,防范和治理系统性风险成为后危机时代学术界、政策界的重大任务。为此,系统性风险如何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以及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成为主要讨论的问题。

本文首先将讨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制,其次分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与触发机制,第三部分分析系统性危机的演进,第四部分将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因素和传染机制,针对性地分析系统性风险治理的宏观审慎框架,最后是简单的小结。

1、系统性风险及其根源

1.1 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相对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外生性而言,本轮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系统性风险则是一种内生性风险,是指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对金融体系本身以及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冲击。此时,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风险传播机制,不同于

证券市场中由外而内的冲击方式。为此,本轮金融危机所展示的系统性风险是一种对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和经济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内生性、由内而外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内生性的风险,具有极大的负面外部性,即这类风险的风险收益具有不对称性。一个金融行为事件对于单一机构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其整个市场仍至实体经济的冲击是难以评估的。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和爆发,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失灵,引起市场的极度恐慌,使得金融体系丧失基本的资金融通功能,甚至使得经济陷入一个严重的衰退泥潭。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系统性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都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实质性的冲击。第一类是以大萧条为代表的“集体失败”,即大部分金融机构几乎遭遇类似的系统性冲击,这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冲击有些相似,不过这些“集体失败”的风险实际上还是内生的。第二类是以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代表,主要是金融系统重要性市场、机构的失败引发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性危机。

1.2 系统性风险的根源

1.2.1 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从上文提及的系统性风险的两个类别的区分看,不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不一样的。在大萧条和本轮金融危机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金融风险的逐步升级的机制及其潜在的根源是有差异性的[1]。

大萧条是一次银行危机,也是一次广泛的清偿危机。大萧条主要是两个传导渠道,一是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引起的银行危机,这种通货紧缩来自于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以及银行体系

内部的惜贷,实际上是一个顺周期效应的体现;二是名义工资相对价格变动调整不充分,造成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最后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2]。相对而言,第一个因素更加根本,因为美联储实行了不恰当的顺周期紧缩政策,使得第一波次银行危机引发第二波银行危机,并将金融经济体系拉入大萧条的泥潭。这意味着系统性危机可能来自于顺周期效应,是一个时间维度的问题。

本轮金融危机首先是一个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危机则发端于流动性泛滥。创新型金融产品和高杠杆资本运作在金融繁荣阶段对信用创造的作用非常大,同时对流动性的依赖程度更加敏感,金融创新产品和高杠杆交易运营在金融局势紧张的条件下更容易丧失再融资功能,从而使得流动性循环的链条断裂,导致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大幅猥琐,产生流动性危机[3]。更为严重的是,在流动性危机出现之后,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的惜贷行为又进一步导致信用紧缩,大型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枯竭而陷入危机,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冲击,引发了更为严重的信用危机和系统性危机。相对大萧条而言,本轮金融危机的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轰然倒塌,尤其短期融资市场最主要的做市商雷曼兄弟破产以及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整体“消失”,以及房利美、房地美这两个具有政府隐性担保的机构和AIG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危机,使得基于信用和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短时间内陷入系统性危机。

在大萧条和本轮金融危机的比较中,大萧条与本轮金融危机具有相似的风险传递机制要素,同样具有顺周期问题,比如金融体系的内生的流动性创造就具有极为明显的顺周期效应。但是,与大萧条不一样的是,本轮金融危机的升级主要是由系统重要性机构引发的,从雷曼到债券市场,从债券市场到整个金融体系,从金融体系到宏观经济体系,从美国到全球逐步升级,即存在一个风险的点到面、面到面的传递,即为空间维度的风险传染更为突出。

1.2.2 系统性风险根源的两个维度

综合历史经验分析,理论上可以将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根源分为两类: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4]。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是指金融风险在时间维度上的演进过程,特别是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中如何相互作用并放大风险,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时间维度主要关注的变量及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体系的自我反馈效应中,系统性风险是如何随时间变化和放大的;二是系统性风险如何与金融、经济中的周期性变量相互叠加与强化,特别是信用和资产价格的涨跌。

空间维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是指在特定时点上,风险是如何在不同部门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内演进,即跨部门视角,这主要关注具有相似风险暴露的机构以及内在关联性,并关注金融体系的风险如何向其他部门传染。在风险传染的方式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点到面的风险传递,即从单一机构向整个部门的传染;二是面到面的传染,即金融部门向其他部门的传染;三是跨境传染。实际上,跨部门和跨境的风险传递带来的冲击可能更为巨大,因为风险可能不再局限于金融体系而是整个经济体系,可能不限于单一经济体而可能是一个地区甚至全球性的,东亚金融危机以及本轮金融危机都是最好的例证。空间维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单一机构和单一部门的风险头寸,比如本轮金融危机中AIG 的住房抵押贷款头寸以及投资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头寸;其二,机构和部门的脆弱性,比如“两房”的杠杆率超过60倍,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是极其脆弱的,对冲基金行业的杠杆率也非常之高,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其三,风险传播的机制,是点到面还是面到面将呈现不同的风险等级与冲击力。

2、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因素

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积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其产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过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爆发在偶然中总是有必然的因素。一般而言,系统性风险产生和累积往往

是静悄悄的,经常在是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决策者的视野之外,但是,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却是暴风骤雨式的,往往出乎市场和政府的预期,也就是说金融体系的运行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下是呈现不对称的走势。

2.1 系统性危机触发因素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在考察全球金融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之后,可以发现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严重的金融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不同的触发因素,即金融不稳定性往往具有偶然性特征。但是,考察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触发因素的偶然性,其实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必然性,即经济运行规律将对此前不合理的制度和市场进行清算。比如储贷危机背后是美国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东亚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债务的币种和期限错配及其相关的汇率制度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的升级则是缘于流动性运行机制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过度依赖等。

关于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因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人员对系统性风险爆发和蔓延的触发因素的视角不同,衡量的标准也有所区别,但大致可以归纳为:非审慎政策的意外冲击、信息不对称、集体性市场失误、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以及制度不适应性等。下文将根据这四个方面分别讨论。

2.2 政策的意外冲击

公共政策的意外冲击往往是引爆系统性危机的最重要引信。一般而言,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阶段由于顺周期性就开始产生和累积,当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迹象时刻往往是公共政策开始逆转的时刻,即开始从宽松向中性甚至紧缩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开始弱化金融稳定的基础,点燃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引信。当然,这个过程是政策当局所没有意料到的,或者对政策的负面冲击的估计不足。

政策冲击引发的系统性危机最为经典的就是大萧条。美联储不恰当地紧缩政策被认为是大萧条爆发的重大政策根源。美联储1928-29年的流动性管理和政策紧缩,使得流动性陷入短缺状态,各地处在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之外的中小银行和农村地区的银行随着商品和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发生了严重的倒闭现象,即第一轮银行危机爆发。如果此时美联储能够放松货币政策,采取流动性注入等紧急措施,那么严重的萧条可能可以避免[5]。但是,美联储为了维系不适应时代的金本位,不顾经济和金融的紧张状况,在1931年10月提高了贴现率。持续不断的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使借款者违约率不断升高,同时,金融机构被迫出售资产以满足资金需求,资产价格大幅下挫。资金需求上升和资产价格下跌再次掀起了银行危机。联邦储备体系在解决银行偿付能力和系统危机方面基本没有有效措施,1932年第4季度美国银行体系遭遇了新一轮危机,并出现更为严重的流动性紧缩直至枯竭,最后直接导致了1933年的“银行休假”和史无前例的大萧条。Temin甚至认为,美联储的不当政策措施下,大萧条已经难以避免。[6]

2.3 信息不对称

在行为金融学中,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金融行为研究十分深入,但此前信息不对称研究主要基于单一机构或市场,而信息不对称对系统性风险特别是交叉风险的研究是近期才不断深化的。英格兰银行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7]。实际上,传染机制中的“动物精神”、“蝴蝶效应”等也与信息不对称是相关的。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不对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表现在逆向选择,比如次贷危机中的借贷对象、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其二,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这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上面。如果政府对于某些金融交易或行业发展具有显性或隐性的担保,那么金融机构或行业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其三,信息不

对称将使得风险定价过低、风险暴露相似,投资者在金融体系相对稳定阶段,就集体性地低估了风险估值的应有水平,并忽视了金融稳定性逆转的可能性,即出现“风险近视症”。其四,信息不对称往往是金融危机升级的重大因素。最后,不合理的薪酬机制背后就是信息不对称引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2.4 集体失误

集体行为是在特殊的社会场合下基于规则或无规则、以给定社会场景为基础的群体性行为,集体行为可以分为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在经济范畴内,经常也会出现集体性行为,比如在某一家银行存在破产风险时,就可能发生集体性的提款行为,即发生挤兑。

在面临金融风险时候,个体的理性行为往往是集体性的,虽然这样的集体行为可能不是经过协调一致之后的集体行动,但是个体的理性行为对于个体是利益最大化,但对市场整体而言并非是最优均衡,往往引发集体性的溃败,比如经常会出现羊群效应、动物精神、非理性躁动、恐慌等市场失误[1],最后的结果就是系统性危机的爆发和升级。

2.5 系统重要性机构

在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升级中,市场处在一种混沌和无序之中,经常会出现羊群效应等集体性失误,但是,羊群效应的产生往往是需要一只“头羊”的,在金融体系中,这只“头羊”往往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市场参与主体。为此,在系统性危机的演化中,系统重要性机构往往扮演了重大的角色。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集体性的货币抛售,这种行为就是羊群效应的一种体现。当时,扮演“头羊”角色的主要是投机资本,特别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大肆做空泰铢等东亚国家货币,使得这些货币的持有者产生恐慌情绪,也大肆卖出此类货币资产,从而强化了这些货币的贬值趋势,使得货币危机爆发[2]。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英镑和意大利里拉危机中,“头羊”同样是对冲基金。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扮演“头羊”角色的就是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他们基于自身资产负债表管理在金融风险爆发之际,通过筹集新的资本金或出售风险资产来保障自身的稳健性,但是当市场出现集体性的资本金缺乏和风险资产出售狂潮之后,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严重紧缺和资产价格的下跌螺旋,最后导致流动性的枯竭和信用体系的动摇,引发了系统性危机。

当然,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往往是大型的金融机构,政府一般在金融局势紧张时刻也会救助大型金融机构,以防止其倒闭产生的系统性冲击,所以就产生了所谓的“大而不倒”效应。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系统重要性机构都是大型机构,比如支付清算机构也可能是系统重要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也可能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很多对冲基金也不算是大型机构但也可能具有系统重要性。

2.6 制度不适宜性

一个金融体系,一般是金融制度、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要素的有机组合,金融制度是金融机构业务运行和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往往是滞后的,经常会出现制度无法适应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金融制度可能成为制约金融体系发展的要素,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金融监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受到极大质疑的两个基础制度。研究认为,美国基于分业监管的伞形、多头、双层的监管体系是无法适应美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需求,从而导致金融监管漏洞的产生,金融监管在宏观审慎方面的职能缺失非常严重,是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重大制度基础[3]。而以市定价的会计准则则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升级的重要推手,因为以市定价使得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随着相似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被动紧缩,导致资本金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加大流动性紧张的局势,同时引致资产价格的自我强化的下跌螺旋[4]。

在以前的系统性危机中,制度因素也是十分明显的。大萧条的爆发中,对金本位制度的迂腐维系是导致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根源,可以说金本位是大萧条的重大的制度根源。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镑危机中,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英镑高估是危机爆发的重大因素,对冲基金做空英镑就是针对其制度的不可维系性。而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同样是由于汇率制度问题引致货币危机。[5]

3、系统性危机的演进过程

由于不同危机的类型及其所处环境的迥异,对金融危机演进的理解和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基于明斯基和金德尔伯格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主要基于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是基本能够大致概括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6],同时考虑到其他一些相关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本节将以系统性银行危机为例做一个简单的危机进程描述。

3.1 系统性危机孕育阶段

政府政策过失和制度缺陷是金融风险产生的重大根源,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在明斯基和金德尔伯格等的研究认为,危机孕育阶段的风险内在机制就是“错位”(displacement),包括政策与制度之间的错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错位等。克鲁格曼等研究不同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得出相似的结论:新兴经济体的制度错配、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系统性危机的重大根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1970-2007年共计4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经常是非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过度的信用扩张和外部冲击等的产物。金融危机的风险初始来源一般和经济衰退萧条中的扩张性宏观政策紧密相关,与经济扩张相伴随的信用扩张一般是金融风险产生和累积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银行危机大部分是与信用过度扩张直接相关的,即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效应[7]。Mendoza 等对1960-2006年期间49次信用扩张(工业化国家为27次,新兴经济体为22次)进行归纳研究指出,经济扩张过程中信用急剧扩张带来了公司、银行业和整体经济的潜在脆弱性和整体性风险,虽然不是所有的信用过度扩张都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大部分金融危机和信用扩张存在明显的相关性[8]。

3.2 系统性危机引发阶段

随着经济繁荣和投机性繁荣的升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产价格急速上升,交易量数倍放大。更重要的是,市场预期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资产价格暴涨使得市场预期未来资产的价格将再创新高,市场预期和信用扩张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市场沉浸在极度繁荣和极其疯狂的情绪中。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已经是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刻实际上取决于外部冲击的大小和“内部人”的行为。如

果此时遭遇一个严重的外部冲击,比如货币政策当局急速收紧货币,那由价格上涨预期累积的疯狂情绪将会逆转,危机将接踵而来。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内的“内部人”基于理性的判断认为非理性繁荣或虚高的资产价格难以持续,开始抛售资产,以锁定利润,或者外部冲击使得投资者作出了卖出的决定,市场疯狂下的脆弱均衡逐渐被打破。随着“内部人”的连续行动或外部冲击逐步深化,资产价格开始明显下跌,对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是在以市定价的会计准则下,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资产减记,危机开始浮现。

3.3 危机爆发阶段

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如果金融机构是以自有资金进行交易和偿还债务,那么资产价格下跌仅仅会影响到金融机构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而已,系统性风险可能不会被引发。不过,在危机之前,金融机构经常完全超乎“中介”的职能,而成为积极的市场投资者,持有大量的风险头寸使得杠杆率很高,而且资产负债表往往是存在期限错配,如果金融体系由众多此类金融机构组成,那这个金融体系就是以流动性为依托的有机体,单一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就可能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出现资产负债表问题,并引发连锁反应,这就是现代金融体系内生的内在传染性[9]。

风险的内在传染性使得金融机构的财务困难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往往是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开始,甚至会演化为系统性危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开始急需流动性,同时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发生逆转,市场开始出现巨量的恐慌性抛售,资产价格急剧下挫并引发价格下跌螺旋,投资者纷纷溃逃,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最后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系统性危机的传染主要是通过信息渠道、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制度渠道传染的,其中信贷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更为明显。传染过程通常具有几个典型的特征:资产价格快速大幅下跌,产生大量有毒资产,金融机构破产盛行,流动性在短期内从相对充足甚至泛滥逆转为紧缺甚至枯竭,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受到严重冲击。其中,流动性状况的逆转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受到冲击,使得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大幅萎缩(即信用骤停),产生流动性危机[10],进而产生信用的大幅萎缩,即从信用急剧扩张骤变为信用的极度紧缩(见图),即“骤变”阶段[11],这在新兴经济体表现更为明显。

3.2.4 系统性危机深化阶段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资产价格大幅下挫,金融机构大量破产,金融市场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功能受到重创,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开始产生重大影响,即金融危机深化为经济危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会引发经济危机,这主要取决于金融危机的厉害程度和政府应对政策的有效性。

金融危机深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由于金融机构的多国经营造成不同市场的溢出效应、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贸易和金融渠道等使得金融危机可能在区域(东亚金融危机)甚至全球范围内(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进而对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1]。

4、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系统性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其造成的金融体系混沌、经济增长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是巨大的。为此,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效应对系统性危机是宏观审慎政策的重大目标,也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里将从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系统性危机的触发因素以及危机的演进过程来分别讨论。

4.1 基于系统性风险根源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分析

从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可以看到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累积和集中爆发主要根源于:政策、监管和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传染以及基于金融机构内在关联性的不同层次的风险传递。从这个角度出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应该加强对顺周期效应的审慎监

管和政策应对,强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以及评估金融体系的内在关联性。

顺周期效应主要体现在银行体系、资产价格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顺周期行为。对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而言,减少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应对主要集中在资本金、贷款损失计提准备以及风险定价模型等方面。特别是资本金的逆周期性成为金融危机之后解决顺周期效应的主要政策讨论重点之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在资本金方面,应对的举措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资本金充足水平,这主要是通过限制银行的杠杆率降低风险暴露和顺周期效应;另一个方面是建立缓冲资本机制,主要在于应对顺周期效应,特别是在金融和经济紧张局势下。整体而言,应该建立逆周期的资本要求、逆周期的拨备要求、逆周期的信贷政策、建立金融体系的自动稳定器和相应调整的资本缓冲规模等。[2]当然,这些工具有些是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指标并举的,但整体而言都是属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范畴。

在应对系统性风险过程中,特别是应对风险的空间传播中,日常的监测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特定领域和大型机构的监测。IMF认为,需要建立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来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监测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3]。IMF框架下的宏观审慎指标主要分为两个组:其一是微观审慎变量;其二是特定宏观经济变量。这两组变量都是对金融体系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因素。早期预警机制是对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引发预警的制度性安排。2006年IMF归纳编制了金融健全指标(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FSI)共计39个指标,其中包含了5类12个核心指标(coreset)指标与27个参考指标(encouraged set)指标,5类指标分别为: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市场风险敏感性[4]。除了进行日常性的监测之外,一些研究认为需要对银行体系进行压力测试,来评判银行或金融体系在遇到宏观经济冲击或异常事

件冲击时的敏感性和波动性,其目的是通过评估银行在遭遇冲击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其系统性影响[5][6]。

4.2 基于系统性风险出发因素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系统性风险的触发实际上已经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初现端倪。基于风险产生的宏观审慎举措,针对风险触发的因素的监管而言,此时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严格意义上算是风险应对的政策。从上文的分析看,能够触发危机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冲击、信息不对称、集体性失误、系统重要性机构以及制度缺陷等。

一般地,公共政策方向的转换及其带来的意外冲击以及制度缺陷等宏观因素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屡见不鲜,这类因素的教训就是对宏观政策的适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政策的副效应或负面冲击需要更严格评估。而制度性错配这也考验政府的治理水平以及深化改革的决心,错配问题往往是被政府或监管当局忽视了。

信息不对称和集体性失误是行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是金融体系风险强化的内在机制的重要体现,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有相通之处,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行为选择,对风险的升级都具有催化甚至放大作用。针对此类缺陷,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信息透明和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在银行发生挤兑时,监管当局如果承诺对该银行的储蓄进行完全的担保,这将极大地缓解恐慌情绪和挤兑的可能性。当然,监管当局缓释紧张局势,一方面需要强化信息透明,增强信心,另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流动性紧张程度,在必要时需要及时足额地注入流动性,这比道义劝说更具现实意义。

本轮金融危机与以前危机存在较大的触发因素差异在于系统重要性机构。系统重要性机构可以是一个单一金融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它们对系统性危机的传染的推动作用在本次危机中已经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为此,应对系统重要性问题成为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重大任务。比如,针对“大而不倒”效应的监管应对研究就十分深入[7][8],也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特别是所谓的“沃尔克规则”[9]。

4.3 基于危机传播的宏观审慎政策

此前,关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研究一般主要关注于危机爆发之前的防范和预警,而对危机爆发之中的风险处置以及危机之后的政策应对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后危机时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危机应对政策的评估和反思也相对缺乏[10]。

一般地,对于系统性危机爆发期间的宏观审慎政策包括资本缓冲机制的逆周期运作、流动性的及时注入、问题资产的担保与处置以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等,监管当局应该临时适度放松监管指标的要求,以缓释流动性紧缩趋势。金融危机之后的宏观审慎政策包括有毒资产的处置、金融机构的重建、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以及金融安全网的重新构建等,特别是对金融危机之前、之中的政策进行评估和反思,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改革,以夯实金融稳定的制度、市场和机构等的基础。

5、小结

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对金融体系本身以及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冲击,是一个由机构和市场组成、具有内在关联性金融体系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对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和经济平稳发展潜在的巨大不确定因素,是一种内生性、由内而外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在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理论上,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根源有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是指风险在时间维度上的演进过程,特别是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中如何相互作用并放大金融风险,即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时间维度主要关注的变量及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体系的自我反馈效应中,系统性风险是如何随时间变化和放大的;二是系统性风险如何与金融、经济中的周期性变量相互叠加与强化,特别是信用和资产价格的涨跌。空间维度是指在特定时点上,风险是如何在不同部门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内演进,即跨部门视角,这主要关注具有相似风险暴露的机构以及内在关联性,并关注金融体系的风险如何向其他部门传染。当然,还包括风险在不同经济体的传染和深化。

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积累一般是一个相对平静的过程,系统性危机的爆发一般都需要特定的触发因素。不同研究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爆发和蔓延的触发因素的视角不同,衡量的标准也有所区别,但大致可以归纳为:非审慎政策的意外冲击、信息不对称、集体性市场失误、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以及制度不适宜性等几个因素。其中,系统重要性机构对危机深化作用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系统性金融危机根据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演进过程,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一般还是有章可循的,其危机的演进大概包括危机孕育、危机引发、危机爆发和危机深化等不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渠道、信贷渠道、资

产负债表渠道和制度渠道等的传染作用十分明显,对于银行业危机而言,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传染是主导性的。

系统性风险和危机需要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以应对,宏观审慎政策应该基于系统性风险的产生、触发和危机的演进的不同视角加以区分。从危机产生的根源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应该加强对顺周期效应的监管和政策应对,强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以及评估金融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并作出风险应对安排。

从危机触发因素分析的宏观审慎政策也是多方面的:其一,对宏观政策的适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政策的负面冲击需要更严格评估,监管当局需要对政策的副作用作出适度的风险应对安排;其二,对于信息不对称和集体性失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要强调信息透明和及时披露,二要出台及时有效的紧急应对策略;其三,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应该加强危机前的风险防范和危机中的政策应对,特别是对大型复杂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需要强化审慎标准。

从危机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在危机之前需要强化防范和预警金融风险的职能。在系统性危机爆发期间的宏观审慎政策包括资本缓冲机制的逆周期操作、流动性的及时注入、问题资产的担保与处置以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等,监管当局应该临时适度放松监管指标的要求,以缓释流动性紧缩趋势。金融危机之后的宏观审慎政策包括有毒资产的处置、金融机构的重建、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以及金融安全网的重新构建等,还有危机应对政策的评估及后危机时期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也是重要的工作。

注释:

[1] 何德旭、郑联盛:《世界金融危机的回顾与反思》,载邹东涛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Proposal”,July 2010.

[3] Evans,O,A Leone,M Gill and P Hilbers,“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ystem soundness”,IMF Occasional Paper,no 192,April.2000.

[4] IMF,“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FSIs)and the IMF”,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e9860444.html,/external/np/sta/fsi/eng/fsi.htm

[5] Martin Cihak,“Stress Testing:A Review of Key Concepts,”Research and Policy Notes 2004/02,Czech National Bank,2004.

[6] European Central Bank,“EU Stress Test Exercise-Key Messag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July. 2010.http:

//www.ecb.int/pub/pdf/other/eustresstestexercisekeymessagesmethodologicalissues2010 07en.pdf

[7] IMF,“Lessons and Policy Impilcation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IMF Working Paper 10-44.2010.

[8] ECB,“Has the Financial Sector Grown Too Big?”,Speech by Lorenzo Bini Smaghi,

15 Apr 2010.http://www.ecb.int/press/key/date/2010/html/sp100415.en.html.

[9] Volcker,Paul,“How to Reform Our Financial System”,New York Times,30 Jan 2010.

[10] 何德旭、郑联盛:《金融危机演进、冲击和政府政策》,《世界经济》,2009年第9期。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汇。目前金融理论界对风险的解释或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上述对风险的解释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波动性(即对期望的偏离)和危险等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阳分析,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更具体而言是对投资在损失或盈利发生以前状态的看法,因此,时间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4)风险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出现不利情形的描述,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是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某个重要领域的链条很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发生断裂,造成对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使得参与金

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遭受资产或收入的损失。由此,轻则引发金融波动,重则导致信用危机。只要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这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金融波动或信用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现代金融风险的种类有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既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也包含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分清造成损失的结果是有什么风险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及其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以上所有的风险均可以归结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Risk)。 1.系统性风险也称为不可多样化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它是指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投资者自身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所引起的投资报酬的变动,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其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经济金融的大幅度波动,产生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1)利率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收紧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华谊兄弟 姓名:周冰倩 学院:行知学院商学分院 专业:金融学

学号:12856218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之华谊兄弟 前言: 在21世纪初的中国娱乐业市场,涌现出一批商业巨头,而华谊公司正是个中翘楚。从一家小型的广告公司,到如今庞大的商业帝国,华谊走过了一条不可思议的崛起之路。当然,时势造英雄,这不仅仅归功于王中军王中磊两位创始人的商业才能,也要归功于繁荣的中国市场。 华谊概况: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于1994年创立。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行业,因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进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至今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音乐、发行、艺术设计、建筑、汽车梢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于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上市。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我认为可能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的原因有两个:

(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 (2)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2013年起,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国内外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内深化改革的政策目标都将刺激中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行业态势: 优势: 1.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为大型电影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而且娱乐影视这整个行业发展快,对优质作品需求大,有利于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华谊拥有出色的制作、宣传与发行能力,在国产大片市场处于优势地位;电视剧制作实力强产量高;艺人经纪业务拥有艺人数量超过百人。公司独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风险保证收益。 3.公司以工作室独立运营进行作品创作等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公司降低经营风险,取得最大收益。公司产业完整,影视资源丰富,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协同发展,在产业链完整性和影视资源丰富性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劣势: 1.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已初具规模,但其中具备较高商业价值的影片数量仍然较少,高质量影片供应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长。 2.影片产量和放映数量均在增长,但银幕数量以及高质量影片的供应不足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大,产业链完整,运作高效的电影企业将在发展中获胜。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来看,电视剧市场以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外部因素都是有利于华谊公司的发展的。因此,外部环境对该公司造成的信用风险的压力较小。 华谊重大事件年表: 1994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创立 1997年,年销售额达6亿,进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2000年,并购金牌经纪人王京花的经纪公司,成立华谊兄弟时代经纪有限公司;太合控股2000万入股,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 2001年,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2002年,华谊取得西影股份发行公司超过40%的股份 2004年,出资3000万收购战国音乐,成立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TOM集团出资500万美元收购华谊27%的股权,华谊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2005年,中国最大SP之一华友世纪对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进行超过3500万战略性投资;华谊以3500万入股天音公司成立新的天音传媒有限公司;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带领一些艺人跳槽橙天娱乐

金融风险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全)

金融风险管理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可将风险划为( )。 A.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B.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 C.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D.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 2.( )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3.( )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A.回避策略 B.抑制策略 C.转移策略 D.补偿策略 4.下列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中,采用( )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最为直接、有效? A.风险分散 B.风险对冲 C.风险转移 D.风险补偿 5.依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的贷款为( )。 A.关注类贷款 B.次级类贷款 C.可疑类贷款 D.损失类贷款 二、多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主体分类,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 )。 A.国家金融风险 B.金融机构风险 C.居民金融风险 D.企业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的特征是( )。 A.隐蔽性 B.扩散性 C.加速性 D.可控性 3.信息不对称又导致信贷市场的( ),从而导致呆坏帐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A.逆向选择 B.收入下降 C.道德风险 D.逆向撤资 4.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 )。 A.保证各种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稳健安全 B.保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贯彻执行 C.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和较高效率 D.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5.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场效率的高低将资本市场分为( )。 A.无效市场 B.弱有效市场 C.强有效市场 D.中度有效市场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明理由) 1.风险就是指损失的大小。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的价格风险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3.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 4.对于贴现发行债券而言,到期收益率与当期债券价格正向相关。 5.一项资产的β值越大,它的系统风险越小,人们的投资兴趣就越高,因为可以靠投资的多样化来消除风险。 四、计算题 1.一种1年期满时偿付1000元人民币面值的中国国库券,如果年初买入的价格为900元人民币,计算其到期收益率i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内一位小数) 2.如果某公司已12%的票面利率发行5年期的息票债券,每年支付一次利息,5年后按票面价值偿付本金。当前的市场价格是76元,票面价格为100元。请问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i是多少?(列出计算公式即可)

风险管理雷曼兄弟案例分析报告

目录 1.雷曼兄弟简介 (1) 2.雷曼兄弟破产过程 (1) 3.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 (3) 3.1 自身原因 (3) 3.2 外部原因 (6) 4.应对措施及建议 (8)

1.雷曼兄弟简介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作为一家全球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具有158年的历史。其雄厚的财务实力,以及“全球最具实力股票债券承销交易商”的名号可以追述到一个世纪前。 雷曼公司的业务能力一直受到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广泛认可。它不仅担任这些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同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由此,它在很多业务领域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交易和研究、投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这一切都有助于雷曼兄弟稳固其在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商业周刊》评选雷曼兄弟公司为2000年最佳投资银行,《国际融资评论》授予其2002年度最佳投资银行称号,其整体调研实力也高居《机构投资者》排名榜榜首。 这样一家信誉名声都响彻业界的全球性多元化投资银行,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15日,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加剧的形势下,丢盔弃甲。根据美国破产法,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向美国联邦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以资产衡量,这是美国金融业最大的一宗公司破产案。 2.雷曼兄弟破产过程 表1罗列了自2007年夏天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市场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雷曼兄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产的。 表1 雷曼兄弟破产过程

3.1自身原因 1. 进入不熟悉的业务,且发展太快,业务过于集中。 作为一家顶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于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发行承销,兼并收购顾问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品的流行和交易的飞速发展,雷曼兄弟也大力拓展了这些领域的业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华尔街上的“债券之王”。 在2000年后房地产和信贷这些非传统的业务蓬勃发展之后,雷曼兄弟和其它华尔街上的银行一样,开始涉足此类业务。这本无可厚非,但雷曼的扩张速度太快(美林、贝尔斯登、摩根士丹利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雷曼兄弟破产前的几年一直是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的顶级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即使是在房地产市场下滑的2007年,雷曼兄弟的商业地产债券业务仍然增长了约13%。这样一来,雷曼兄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在市场情况好的年份,整个市场都在向上,市场流动性泛滥,投资者被乐观情绪所蒙蔽,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给雷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市场崩溃的时候,如此大的系统风险必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 财务结构不合理,自身资本太少,杠杆率太高且过度依赖短期融资。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花旗、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综合性银行不同,它们的自有资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

金融风险管理

填空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流动性覆盖比率),(流动性比率) 1.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2013年6月25日)在香港成立 2.度量操作风险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3.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 4.信用价差是考察对象所要求的回报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差额 5.计算VAR,必须确立两个参数(持有期),(置信区间) 6.美国的(FICO)信用分主要用于评估个人的信用风险 7.KMV 认为,公司股权可以认为该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 8.Var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9.我国商业银行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1.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办法要求流动性覆盖比率不得低于(25%) 2.根据巴赛尔协议,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操作风险度量三类(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4.操作风险相关的四大因素(人员),(内部流程),(技术)(外部事件) 5.金融风险管理第一步(金融风险识别) 6.无风险资产的beta等于(0) 7.Var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8.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 9.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10.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1)目前我国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最低为(25%)

2)由(目前世界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标准普尔)、(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 信用评级公司) 3)度量操作风险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4)巴塞尔委员会诞生于(1974)年 5)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6)计算var值,必须确定两个参数,(持有期限)和(置信水平) 7)Z积分模型由(爱德华?奥特曼)于1968年提出 8)KMV模型认为,公司股权可以视为该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 9)Var的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10)度量金融工具(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是(久期)和(凸性) 1、度量金融衍生品价值时间损耗的指标(敏感度) 2、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筹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3、由资产及市场特性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称为(外生流动性风险) 4、度量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体系分析法,主要有(流动性指数法),(存款集中法), (财务比率指标法) 5、商业银行ATM故障,属于(操作风险) 6、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 7、操作风险度量三个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8、与操作风险密切相关四大因素(人员)(内部流程)(技术)和(外部事件) 9、金融风险管理第一步(金融风险识别) 10、度量金融风险利率风险灵敏度指标(利率敏感性比率)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2009年9月2日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金融风险管理考试综合复习题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汇率风险主要有四种: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评价风险、存货风险。 2、金融风险外部管理的组织形式包括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 3、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包括独立原则,适度原则,法制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和动态原则。 4、金融风险监管客体是指金融监管的对象,包括金融活动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5、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规范业务管理,完善“两核”制度。“两核”制度是指完善核保制度和完善核赔制度。 6、国家风险按可能导致风险的事故的性质可以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单项选择题 1、由于通货膨胀是货币贬值,证券公司实际收益下降,属于(C.购买力风险)风险。 A.利率风险 B.政策性风险 C.购买力风险 D.信用风险 2、(D.金融企业信誉的影响)是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来源。 A.利率变动的影响 B.客户信用风险的影响 C.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 D.金融企业信誉的影响 3、(C.某种期限的短期利率在将来的某个利息期内面临的风险)称为短期远期利率风险。 A.某种期限的短期利率在将来的系列利息期内面临的风险 B.某一期限的利率面临的风险 C.某种期限的短期利率在将来的某个利息期内面临的风险 D.某一期限的利率在将来面临的外汇利率的风险 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B.预期市场利率走高,则将有效持续期缺口调整为负值)。 A.预期市场利率走高,则将有效持续期缺口调整为正值 B.预期市场利率走高,则将有效持续期缺口调整为负值 C.预期市场利率走高,则将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为负值 D.预期市场利率走低,则将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为正值 5、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如居民、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称为(A.微观金融风

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

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1 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1.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2.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权威验证,化险为夷 3.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 4.博士伦眼药水风波:虽有瑕疵,值得尊敬 5.欧典地板风波:媒体与公众的狂欢 2005年度的中国市场对于众多知名商业品牌可谓多事之秋,肯德基、宝洁、强生、雀巢、高露洁、哈根达斯、光明……一个个叱刹风云的国际著名品牌陆续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空前的企业危机冲击。企业危机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形象方面:芝华士12年份门风波、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博士伦护理液引发眼疾、欧典地板宣传欺诈…… 当然,不同企业对待危机事件的策略和技巧、对消费者的态度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危机公关的成败。我们也同时看到,包括国际著名品牌在内,很少有哪家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风波中做到完美应对进而转危为机。危机管理,对所有企业组织和管理者们仍然任重而道远。聪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学会让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 有鉴于此,我们选取了2006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危机案例进行回顾和剖析。 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一 2006年1月20日,距离农历中国新年只有9天时间,在全球华人最重要的春节前夕,全国消费能力被空前放大,市场的繁荣和火爆令辛勤打拼一年的商家们露出难得的笑容。《国际金融报》刊登的一篇题为《芝华士12年:“勾兑”了多少谎言》的报道,却掀开了狗年中国洋酒市场第一场品牌信任危机-“芝华士风波”拉开序幕。 事件回放 《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 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芝华士12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 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芝华士风波”与其说成是新闻曝光,更不如视为传媒向洋酒品牌发起的挑战宣言,2006年度第一场国际品牌在华信任危机在狗年春节到来前爆发。 案例点评: 回顾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产品危机的应对,其整体危机管理可以概括为:“亮点颇多,败笔不少”。 亮点一:迅速行动,快速反应。

金融风险管理重点整理

1.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涉及哪些方面 (一)预防策略 如信用风险的预防;流动性风险的预防等。 (二)规避策略(三)分散策略 (四)转嫁策略(五)对冲策略 2.风险识别的方法中自上而下方法的优缺点? 1、自上而下的方法 是一种从最高管理层开始,逐步向下识别风险的方法。识别潜在风险的任务由董事会负责完成,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或召集公司的个别员工共同探讨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优点:总体上把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距离实际操作部门较远,不容易发现营运层面的风险。3利率的不利变动主要有几点? 除了银行自身的存贷结构之外,影响市场利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宏观经济环境;(2)央行的政策;(3)价格水平;(4)股票和债券市场;(5)国际经济形势。 4如何利用远期外汇合同进行保值 表外套期保值:利用远期外汇合同进行保值 远期外汇买卖的交割日通常是在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以后的某一个日期,汇率和货币金额都在合同中预先约定 5表外套期保值的具体操作方法 远期外汇交易适用于期限在1年以下的短期对外借贷的场合。 其操作方法是:在有关经济交易成交时,债权人与银行做一笔期限与收款日相同的远期外汇交易,卖出远期外汇;债务人与银行做一笔期限与付款日相同的远期外汇交易,买入远期外汇。这样,在成交日就可以将未来收付的外币汇率确定下来,从而消除汇率风险。6专家制度的缺陷? (1)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2)与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官僚主义方式紧密相联,大大降低了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3)加剧了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使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4)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时,难以确定共同遵循的标准,造成信用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7信用违约互换的特点 (1)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另一方即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2)从特点上来说,信用违约互换(CDS)属于期权(又称“选择权”,option)的一种,相当于期权的购买方(规避风险的一方)用参照资产(reference asset)——即此处的债券,来交换卖方(信用风险保护方)的现金。由于期权的特点是买方只有权利而无义务,而卖方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因此一旦债券违约,买方就可以要求履约来转嫁信用风险。而前文提及的违约互换点差,在这里则体现为期权的期权费。 8举例说明如何控制或降低信用风险 1.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专业化部门来完成。 该部门必须独立承担提高有效销售、加速资金周转、改善客户关系、确定预警指标报告制度等职能 2.全程信用管理 全程信用管理按照过程控制的管理思路,全面控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目标。 3..建立三项风险管理制度 (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实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 企业可通过自身询问、查阅客户资料或委托专业机构全面仔细调查客户的注册资金、主营业务、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根据客户的付款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不同客户不同的信用额度,动态更新客户档案。 (2)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主要是指在销售过程中执行如“信用申请审查”“、信用额度审核”等程序,依据对客户信用额度的评定和控制。 (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强调应收账款的预算、计划、日常监督、账龄分析等多种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缩短收账期,减少坏账损失。 2、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坏账损失。 3、搞好企业信用保理工作 4、尽量选择银行信用结算方式 5、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比率 6、利用应收账款进行筹资 9当代金融危机的特征 (1).超周期性: 政府干预使经济危机周期性延长,但证券化,资本化,全球化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勾,各种矛盾在金融领域率先爆发,脱离经济周期轨道(2).传染性(3).区域性 四:分析题(2个) 1.几种利率风险类别的比较分析 (1)重新定价风险:来自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期限不一致,也称期限不匹配风险 (2)收益率曲线风险:来自于不同期限的利率变动幅度的不一致,如活期和定期利率的变动不一致 (3)基准风险:来自用于定价基准的利率变动幅度的不一致,如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 (4)期权性风险:来自于客户行使那些在业务中隐含的期权,如提前取款 2.汇率风险的成因分析 汇率风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产生 (1、经济主体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存在敞口 (2、汇率风险源于经济主体的跨货币交易行为 (3、汇率风险的产生与时间因素有密切联系 (4、汇率风险的产生源于经济主体的跨国投资行为 3.试分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量化困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公司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4.试分析金融危机传染途径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是指金融危机由区域内一国向区域内整体,进而向其它区域蔓延扩散的特性. (一.贸易伙伴型:当一国金融危机,货币大幅度贬值,导致贸易对方处于不利地位.(二.外债渠道(三.金融市场渠道(四.国际游资渠道国际游资可能产生的风险: 1.汇率风险:如游资涌入,汇率上升 2.利率风险:如提高利率,游资涌入,货币供应过多 3.国际收支风险:投资项目下顺差引导贸易逆差,当游资抽离,导致双逆差 4.证券交易风险 5.引发系统风险 五、.案例题(1~2个)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12年9月,借款人金某向银行申请个人经营贷款1笔,借款金额1200万元,期限为1年期,借款用途为其所任职的地暖管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日常经营购进生产原材料,借款人在该公司任总经理职务。为确保该笔贷款的顺利申请,借款人金某提供其个人担任法人的商贸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厂房及用地,作为该笔贷款的抵押物,向银行提供担保。抵押物位于大兴区物流包装基地,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及土地的总评估价值为2400万元,目前带有10年以上的租约,年租金约为260万元,承租方为汉拿山餐饮集团。由于该厂房需要作为该笔贷款的抵押物,因此借款人出具了承租方签署的放弃第一顺位回购权的承诺函,承诺若该厂房因借款人出现违约情况,银行需要处置该抵押物时,放弃优先收购该厂房的权利。 二、案例经过: 在经过现场调查及相关审批后,银行原则上同意发放该笔贷款,但是要求在厂房抵押的基础上,追加某担保公司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在接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函后才能发放该笔贷款。担保公司接到该笔担保申请后,经过现场调查后,基本认可了该笔贷款的用途及抵押物情况,准备与借款申请人签订相关委托担保合同后,向中信银行出具贷款担保函,协助银行完成后续放款手续。 但是在与借款人面签担保合同时,担保公司业务人员发现该借款人所携带的用款企业A公司的公章,与之前预留印鉴不符,经过相关部门鉴定核实后确认为私刻的假公章。经过询问借款人得知,因A公司法人为外籍人士,长期不在本市,公章随身携带。为了方便开展业务、配合银行早日发放贷款,才私刻公章,并无骗贷意图。但是这种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担保公司方面的重视,随即提高了反担保措施的等级,要求在抵押物的基础上,将借款人所属B公司的99%股权,暂时转让到担保人名下,在发生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能以最快速度处置抵押物,维护自己的权益。如借款期限内借款人未出现违约情况,则贷款到期后,再将股权转回至借款人的B公司名下。

金融风险管理复习资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金融风险管理》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是指能增加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要素。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或间接的原因。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2.汽车刹车系统失灵导致车祸造成人员死亡。这里车祸是()。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3.()指非故意的、非计划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衡量。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4.()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5.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给()下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6.()是指一国具有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维护正常金融秩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7.()是指发生波及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或严重损失的金融风险,它通常涉及整个金融体系。 A.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B. 系统性金融风险

C. 国内金融风险 D. 国际金融风险 8.()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如居民、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A. 信用风险 B. 系统性风险 C. 微观金融风险 D. 宏观金融风险 9.汇率风险、国际利率风险、国家风险都属于典型的()。 A. 操作风险 B. 流动性风险 C. 国内金融风险 D. 国际金融风险 10.()是指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以消除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行为。 A.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B. 金融风险 C. 金融风险管理 D. 金融稳定 11.()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 1938 B. 1970 C. 1983 D. 1986 12.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必须建立严格的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制度。一旦发现问题,银行可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这属于 ()。 A. 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 B. 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C. 金融风险的分散策略 D. 金融风险的转嫁策略 13.()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措施避开金融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风险引起的损失。 A. 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 B. 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C. 金融风险的分散策略 D. 金融风险的转嫁策略 14.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将资金分散地投资于多种证券而不是集中投入到某一种证券,这是()。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及案例分析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2001年的21年间,国际上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超过207亿法郎,其中既有巴林银行倒闭案,也有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丑闻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盘案。从国内银行业情况看,2000年以来,涉及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内部欺诈案件达到17起,涉案金额超60多亿元。特别是国内近期频频发生的系列金融大案要案,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处在经济转型之中和正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防范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防范金融经营风险的认识,加快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内控系统,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败典型案例给予银行业者的警示:山西“7·28”等系列金融大案。 1、案情简介: 2004年7月28日,ΧΧ山西省分行发现涉嫌诈骗案件。8月3日、8月5日、8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其他三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发生涉嫌诈骗案件。这些案件

的作案手法类似,先是犯罪分子给付一定比例费用,要求出资企业将资金存入其指定银行,然后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以假印鉴等方式诈骗银行资金。因此,这一系列案件以及后来发现的相关案件统称为“7·28”金融大案。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涉及5家商业银行共17个分支机构,涉案金额达10多亿元人民币,预计损失7亿元。“7·28”金融大案对银行业的金融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我们银行业者以深刻教训。 2、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合规风险管理角度剖析“7·28”金融大案,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在合规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一,对经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措施不足。防范“资产业务风险”多,关注“负债业务风险”少。不能及时修订和完善适应现实风险控制要求的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违法违规疑点未能有效识别并给予持续关注。 第二,内部控制文化缺失,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监管约束失效。一是部分员工法律和风险意识淡薄,不懂法,对领导违规要求不能加以抵制;二是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权

金融风险管理形成性考核1-4次完整答案

风险管理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可将风险划为(C)。 A.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C.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B.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 D.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 2.(A)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3.(C)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A.回避策略 B.抑制策略 C.转移策略 D.补偿策略 4.下列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中,采用(A)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最为直接、有效? A.风险分散 B.风险对冲 C.风险转移 D.风险补偿 5.依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的贷款为(C)。 A.关注类贷款 B.次级类贷款 C.可疑类贷款 D.损失类贷款 二、多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主体分类,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ABC)。 A.国家金融风险 B.金融机构风险 C.居民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的特征是(ABCD)。 A.隐蔽性 C.加速性 D.企业金融风险B.扩散性D.可控性 3.信息不对称又导致信贷市场的(AC),从而导致呆坏帐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A.逆向选择 B.收入下降 C.道德风险 D.逆向撤资 4.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ABCD)。 A.保证各种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稳健安全 B.保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贯彻执行 C.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和较高效率 D.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5.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场效率的高低将资本市场分为(BCD)。 A.无效市场 B.弱有效市场 C.强有效市场 D.中度有效市场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明理由) 1.风险就是指损失的大小。 错误理由:风险是指产生损失后果的不确定性(×)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的价格风险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错误理由:主要表现出金融的自由化、金融行为的证券化和金融的一体化特征 3.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 正确依据: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风险; 风险转移可以转移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 风险对冲不仅对冲非系统风险也可以对冲系统风险; 风险规避就直接避免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单选多选判断

金融风险管理 单选题 1、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 统风险)。2、(信用风险)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是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3、以下不属于代理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的是(代客理财产品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损失) 4、(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 中因没有正确遵守法律条款或因法律条款不完善、不严密而引致的风险。5、(马克维茨)系统地提出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为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6、(转移策略)是在风险发生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7、(数据仓库)存储着前台交易记录、各种风险头寸和金融工具信息及交易对手信息等。8、下列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中,采用那一种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最为直接、有效(风险分散)。9、被视为银行一线准备金的是(现金资产)。10、依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的贷款为(损失类调款)。 11、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充 足率不能低于(8%)。12、贴现发行债务的到期收益与当期债券价格(反向)相关。13、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是(信贷风险)。14、(德尔菲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使用的一种调查征求意见的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预测和决策之中。15、1968年的Z评分模型中,对风险值的影响最大的指标是(销售收入/总资产)。16、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具有(刚性特征)。17、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8、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越高,(风险性越小)。19、流动性缺口是指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19、麦考利存续期是金融工具利息收入的现值与金融工具(现值)之比。20、利率互换交易是与20世纪(80年代初)。21、当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增加银行的利润。22、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23、源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的风险是(折算风险)。24、(硬)货币是对外价值稳定且趋于升值的货币。25、在出口或对外贷款的场合。如果预测计价结算或清偿的货币汇率贬值,可以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一下(提前收汇),以避免该货币可能贬值带来的损失。26、(20%)的负债、100%的债务率和25%的偿债率是债务国控制外债总量和结构的警戒线。27、人员风险是指(缺乏足够合格员工、缺乏对员工表现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28、下列风险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的是(流动性风险)。29、将单一风险暴漏指标与固定百分百相乘得出监管资本需求的方法是(基本指标法)。30、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用于即使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31、证券投资管理公司的首要目标是(本金安全)。32、下列证券中,分风险最小的是(中央政府债券)。33、(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3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理赔环节风险管理措施的是(建立、健全风险核保制度)。 35、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集中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不匹 配)。36、下列不属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是(加大对异常信息和行为的监控力度)。11章—第17章单选37并购业务是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业务。38 引起证券承销失败的原因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 用风险。39下列属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特点的是(以自有 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盈利归己,风险自担)。40证券公司 的经纪业务是在(二级市场)上完成的。41做好现金需求 预测是开放式基金管理(赎回与流动性风险)的手段。42 (公司型)基金具有法人资格。43基金管理公司进行风险 管理与控制的基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44信用社 面临的最基本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45下列各项,负 责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的是(监管理事会)。46金融信托 投资公司的主要风险不包括(税务风险)47.下列各项,(进 口商)所承担的汇率风险主要是商业性风险。48现代意义 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49当期权协 议价格与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同时,期权的状态为(两 平)。50期权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越大,期权的时间价值 (越大)。51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基础性风险是(市场风 险)。52(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AFE)的成立)标志着 金融工程学正式形成。53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恢复 股票的发行。54回购协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一种 (短期)资金融通方式。55期限少于一年的认股权证为(备 兑认股权证)。56下面不是网络银行的特点的是(交易费 用与我理点有相关性)。57在电子交易过程中,负责核实 用户和商家的真实身份以及交易请求的合法性的部门是 (电子认证中心(CA))。58银行对技术性风险的控制和 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先进程 度以及所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 平)。59(系统性风险)是指市场聚集性风险,对金融体系 的完整性构成威胁。60、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 更多的是以(货币危机)形式爆发。61(GDP增长率)在 反映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经济的总体 发展态势。62我国的银行精算在律组织——银行业协会成 立于(2000)年。 多选题 1、关于风险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风险是发生某一经 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经济损失机会的可能性;风险 是经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危险;风险是经济预期与实际发 生各种结果的差异。)2、金融风险的特征(隐蔽性;扩散 性;加速性;可控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信用风险 又被称为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 险;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用用交易活动中)。4、国家风险 的基本特征有(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 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肯能遭受国家风险带来 的损失。)。5、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风险的突出特点 是(证券市场的价格风险;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金融机 构的流动性风险。)。6、内控系统的设置要以金融风险管理 为主线,并遵循以下原则(有效性;全面性;独立性。)。7、 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组织组织系统一般包括一下子系 统(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业务系统。)。 8、金融风险综合分析系统一般包括(贷款评估系统;财务 报表分析系统;担保评估系统;资产组合量化系统。)。9、 属于商业银行资产项目的是(现金资产;各种贷款;证券 投资;固定资产。)。10、从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来识别金 融风险的指标有(存贷款比率;备付金比率;流动性比率; 单个贷款比率。)。11、信贷风险防范的方法中。减少风险 的具体措施有(实施信贷现代配给制度;实施抵押担保; 签订限制性契约;提供贷款承诺;跟踪客户资产负债和资 金流动情况。)。12、信贷结构调整通常包括(产业和行业 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种类结构调整;贷款期限和规 模结构调整。)。13、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 场效率的高低将资本市场分为(弱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 中度有效市场。)。14、在贸易融资业务中,资金可能出现 风险的征兆有(信用问题;操作问题;汇率问题。)。15、 专家制度法的内容包括(品德与声望;资格与能力;资金 实力;担保;经营条件和商业周期)。16、按照美国标准 普尔、穆迪等着名评级公司的作业流程,信用评级过程一 般包括的阶段有(准备;会谈;评定;事后管理。)。17、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较强的负债有(活期存款;大额可转让 定期存单;向其他金融企业拆解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 18、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贷款需求多样 化;没有认识到存贷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注意到贷款清 偿的外部条件。)。19、证券公司流动还行风险主要来自(代 客理财;自营证券业务;新股(债券)发行及配售承销业 务;客户信用交易。)。20、商业银行现金资产包括(库存 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21、商业银行头 寸包括(基础头寸;可用头寸;可待头寸。)22、利率期 货的特征有(标准化合约条款;冲销交易;公开交易市场; 交易主体的另一方是交易所。)。23、利率风险的常用分析 方法有(收益分析法;经济价值法。)24、利率风险的主要 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 权性风险。)。25、管理利率的常用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 期利率协定;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利率上限。)。 26、根据国际金融组织对外债的定义。外债的特征有(外 债的当事双方具有债权债务关系;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具 有契约性;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 之间的。)。27、银行外汇头寸管理方法有(设立合理的外 汇交易头寸限额;及时抛补敞口头寸;积极建立预防性头 寸。)。28、折算风险的管理方法有(缺口法;和约保值法。)。 29、国际上常用的借款方式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 政府贷款;政府混合贷款;出口信贷;银团贷款。)。30、 操作风发现管理框架包括(战略;流程;基础实施;环境。)。 31、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可以划分为(基本指标法;标准化 方法;高级衡量法。)。32、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有(发生 频率低但损失大;单个操作风险因素和操作性损失件数量 关系不清晰;人为因素是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33、 信贷资产风险的主要成因包括(来自经营环境的风险;来 自借款人的风险;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34、证券投资 分散化的主要方式有(证券种类分散化;证券到期时间分 散化;投资部门分布散花;投资行业分散化;投资时机分 散化。)。3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具有以下(风险投明 度差;风险多样化;风险自由度大;风险可测性低;风险 损失度高。)特征。36、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以下 (风险管理环境与风险信息处理;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设 定;风险监测与识别后评价和持续改进;风险评估与内部 控制;风险定价与处置。)。37、保险公司保险业务风险主 要包括(保险产品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38、保 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主要有(现金流匹配策略;久期 免疫策略;动态财务分析。)。39、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 理层次包括(目的明确性;全面性;全方位性;可扩展性。)。 11至17章多选40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有(证券承销、经 纪、自营、财务顾问业务)。41证券公司的风险有(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