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完整性吖啶橙荧光检测试

活体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完整性吖啶橙荧光检测试
活体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完整性吖啶橙荧光检测试

活体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完整性吖啶橙荧光检测试剂盒产品说明书

(中文版)

主要用途

活体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完整性吖啶橙荧光检测试剂是一种旨在通过吖啶橙吸收和细胞内再分布检测技术,选择性地聚集在线粒体内呈现荧光染色,即存在于或由溶酶体释放到细胞浆的荧光染料的不同荧光强度变化,来分析和观察溶酶体膜通透性的权威而经典的技术方法。该技术经过精心研制、成功实验证明的。其适用于各种活体细胞溶酶体(动物、人体、昆虫等)膜通透性的检测。产品严格无菌,即到即用,活体检测,分辨率高,操作简捷,性能稳定。

技术背景

溶酶体(lysosome)是一种动态性的、多态性的、含有水解酶的细胞器,具有接受和降解来自于分泌性、内吞性(endocytic)、自噬性(autophagic)、吞噬性(phagocytic)膜运转通路中的大分子。其功能是膜依赖性,具有解毒和防御作用。溶酶体膜是溶酶体内基质和胞浆之间的生理屏障,为整合性糖蛋白,防止细胞自我降解。一旦溶酶体膜去稳定(destabilization),例如碱性化或内容物移位(translocation),将导致质子和水解酶外漏,而造成细胞器功能异常,进而产生细胞坏死、凋亡,以及病理症状,例如朊病毒脑病(prion encephalopathies)、阿茨罕默病、心肌缺血、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补体激活型肺损伤(complement activation-produced lung injury)、急性组织损伤等疾病。其中膜通透性增加,是溶酶体膜去稳定性或去完整性的标志之一,溶酶体内容物大量释放到胞浆中,直接影响细胞的存活。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是一种亲溶酶体(lysomotropic)异染性(metachromatic)的荧光染料,在完整的溶酶体内,为质子化(protonated)寡聚体(oligomeric)形式,呈现红色荧光(激发波长555nm,散发波长617nm),而在胞浆内,为单体去质子化形式,呈现绿色荧光(激发波长490nm,散发波长528nm)。吖啶橙进入溶酶体后重新分布,即吸收和细胞内再分布(uptakeand redistribution),用于分析溶酶体膜通透性状况。

产品内容

清理液(Reagent A)毫升

染色液(Reagent B)微升

产品说明书1份

保存方式

保存染色液(Reagent B)在-20℃冰箱里,避免光照;其余的保存在4℃冰箱里;有效保证6月

用户自备

24孔细胞培养板:用于贴壁细胞染色的容器

1.5毫升离心管:用于细胞染色的容器

微型台式离心机:用于沉淀细胞

培养箱:用于染色孵育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用于细胞荧光分析

荧光分光光度仪或荧光酶标仪:用于细胞荧光定量分析

细胞流式仪:用于细胞荧光分析

实验步骤

一、贴壁细胞染色

准备1个细胞培养24孔板的待测细胞(注意:可以使用载玻片,载玻片培养皿,35mm培养皿,和其它培养孔板,见注意事项8)

2.小心抽去细胞培养液

3.小心沿着孔壁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到1个细胞培养孔,覆盖培养孔表面4.小心抽去清理液

5.小心沿着孔壁加入xx微升染色液(Reagent B)到1个细胞培养孔,覆盖培养孔表面

6.放进37℃细胞培养箱里孵育15分钟,避免光照

7.小心抽去染色液(Reagent B)

8.小心沿着孔壁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到细胞培养孔

9.小心抽去清理液

10.重复实验步骤8和9一次

11.小心沿着孔壁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到细胞培养孔

12.选择下列方式之一进行操作:

(A)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定性检测):

激发波长490nm,散发波长528nm――绿色荧光增强,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激发波长555nm,散发波长617nm――红色荧光减弱,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B)使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或荧光酶标仪检测(定量检测):

激发波长490nm,散发波长528nm――RFU升高,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激发波长555nm,散发波长617nm――RFU降低,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二、悬浮细胞或脱离细胞染色

1.将悬浮细胞或脱离细胞(1 X 106细胞)移入到1.5毫升离心管

2.放进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5分钟,速度为300g(或2000RPM,例如eppendorf 5415)

3.小心抽去上清液

4.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混匀细胞颗粒群

5.放进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5分钟,速度为300g(或2000RPM,例如eppendorf 5415)

6.小心抽去上清液

7.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混匀细胞颗粒群

8.加入xx微升含有染色液(Reagent B),充分混匀

9.放进37℃细胞培养箱里孵育15分钟,避免光照

10.放进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5分钟,速度为300g(或2000RPM,例如eppendorf 5415)

11.小心抽去上清液

12.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混匀细胞颗粒群

13.放进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5分钟,速度为300g(或2000RPM,例如eppendorf 5415)

14.小心抽去上清液

15.重复实验步骤12至14一次

16.加入xx微升37℃预热的清理液(Reagent A),混匀细胞颗粒群

17.选择下列方式之一进行操作:

进行细胞流式仪分析:FL1(激发波长488nm,散发波长528nm),或FL3(激发波长555nm,

散发波长617nm)观察10000个细胞以上――

FL1:波峰右移,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FL3:波峰左移,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b)或使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定性检测):

1)移取10微升上述细胞悬液到载波片上,盖上盖玻片

激发波长490nm,散发波长528nm――绿色荧光增强,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激发波长555nm,散发波长617nm――红色荧光减弱,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c)或使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定量检测):

1)移取500微升上述细胞悬液到1毫升比色杯

2)加入xx微升清理液(Reagent A)

3)上下倾倒混匀数次

4)放进荧光分光光度仪:

激发波长490nm,散发波长528nm――RFU升高,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激发波长555nm,散发波长617nm――RFU降低,表明膜通透性(LMP)增强

注意事项

1.本产品为20次(0.5毫升体系/次)操作

2.操作时,须戴手套

3.操作时,避免污染母液

4.建议细胞染色完成后,即刻进行荧光检测分析

5.孵育时,必须避免光照

本产品适合各种规格的培养细胞:载玻片,载玻片培养皿,35mm培养皿,和各种培养孔板,须相应调整处理液:

可以使用绿色荧光中激发波长490nm±20,散发波长528±38;红色荧光中激发波长555±28,散发波长617±50

8.用户可以持续读数5分钟,观察荧光读数的增强或减低,以表明荧光染料的移位变化9.本公司提供系列溶酶体分析试剂产品

质量标准

1.本产品经鉴定性能稳定

2.本产品经鉴定荧光清晰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解析版)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原理: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获得细胞膜。 2、选材 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原因: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这可使得到的细胞膜更为纯净。 3、过程 4、注意事项 ①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稀释,这样既可以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又能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 ②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走。 ④滴蒸馏水操作在载物台上进行,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否则易使蒸馏水流走。 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与引流前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形成对照。 考点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 例一、.若要获取人体细胞膜的纯净物,其材料来源应选择( ) A . 精细胞 B . 成熟的红细胞 C . 肌细胞

D.骨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的精细胞含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A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获取的膜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往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B正确;人的肌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C错误;人的骨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D错误。 考点二:实验方法--吸水涨破法 例一、下列有关细胞膜制备及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鸡的红细胞是最佳的实验材料 B.若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应先用蛋白酶去除细胞壁 C.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 D.可以用高倍镜直接进行观察 【答案】C 【解析】家鸡的红细胞为正常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不能用家鸡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A错误;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哺乳动物红细胞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再离心时将血红蛋白和细胞膜分离,C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时,需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D错误。 考点三实验的基本操作 例一、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时,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 B.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C.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生理盐水 D.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答案】C 【解析】用哺乳动物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时需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B正确;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C错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D正确。

不同性质物质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比较

课题:不同性质物质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比较作者:勋 组员:琪志浩胡彦波 孟月帅

不同性质物质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比较 勋琪志浩胡彦波孟月帅 摘要:相对分子质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由于各种溶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所以不同的溶质诱导红细胞融血的时间不同。可以通过测量溶血的时间来粗略比较细胞膜对不同物质通透能力的强弱。 关键词:溶血时间细胞膜通透性不同溶质 0 前言: 细胞膜的存在将胞物质与细胞周围环境隔开,为细胞发生的各种代反应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但这种屏蔽作用是相对的,因为细胞要与周围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细胞膜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细胞膜可以选择性的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1.被动运输(依据是否需要载体又可以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疏水性小分子和某些极性小分子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核酸等营养物质通过载体蛋白转运进入;2.主动运输,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和能量;3.胞吞胞吐,蛋白质等大分子。 单纯考虑细胞膜的脂双层性质,仅疏水性小分子和某些极性小分子可以以低浓度差自由通过细胞膜,绝大多数的极性分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但细胞膜的脂双层上分布有丰富的功能各异的膜转运蛋白,使得这些极性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得以实现。膜转运蛋白包括两大类:载体蛋白和离子通道。其中离子通道是离子通过细胞膜特有的方式。 以红细胞为实验对象,将其放入溶质不同的等渗溶液中,当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渗透压升高,水分子随即进入细胞,使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所以不同溶质进入细胞的速度相差很大,进而使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时间有差异,以此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细胞生物学(终极版)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题 Made by 1904 JJP.

题型及分值分布 1.单选15道15分 2.多选5道5分 3.名词解释5道10分 4.简答8道40分 5.论述3道30分

简答题 第四章 1.许多小分子是被动运输进行转运,请回答如下问题: (1)何为被动运输,有哪几种运输方式? (2)苯类通过哪种方式运输? (3)哪两种被动运输需要转运蛋白介导,分别需要哪类转运蛋白?" (1)被动运输是物质顺着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且不需要代谢能的过程。 包括简单扩散,离子通道扩散,易化扩散三种。 (2)苯类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运输。 (3)离子通道扩散需要通道蛋白介导,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介导。 2.细胞进行物质转动时,许多物质必须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才能转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何为主动运输,包括哪几种运输方式? (2)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靠哪种主动运输方式维持,其功能是什么? (1)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包括ATP驱动泵,协同运输两种。 (2)主要靠ATP驱动泵维持,其功能是将胞内Na+逆电化学梯度运出细胞,将胞外的K+逆电化学梯度运入细胞,以维持胞内外Na+、K+的浓度差。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需要通过特殊的运输方式进行转运,请回答相关问题: (1)这种运输方式为哪种运输?其特点是什么? (2)细菌、液体和LDL分别是以哪种方式被摄入细胞? (3)请详细叙述细胞摄取LDL的过程。 (1)小泡运输,特点是消耗能量。 (2)分别以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被摄入细胞。 (3)受体向有被小窝集中与LDL结合,有被小窝凹陷、缢缩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有被小泡迅速脱去外被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在内体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返回质膜,被重新利用。含LDL的内体与溶酶体融合,LDL被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 4.细菌和LDL分别通过哪种方式摄取入细胞内?在LDL的摄取过程中,有哪些蛋白质分子参与其中?其各自作用是什么? (1)分别通过吞噬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入细胞内。 (2)LDL受体:能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含apoE或apoB100的脂蛋白 发动蛋白:水解与其结合的GTP,引起其构象改变,从而将有被小泡从质膜 上切离下来,形成网格蛋白有被小泡 网格蛋白:牵拉质膜向内凹陷,参与捕获特定的膜受体使其聚集于有被小窝内 衔接蛋白:参与包被的形成并起连接作用 第五章 1.与分泌性蛋白的合成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哪些?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1)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糙面内质网:①新生肽链折叠与装配;②加工(N-连接糖基化);③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 (3)高尔基复合体:①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糖基化、蛋白质水解等);②分拣;③分泌到细胞外。

细胞膜流动性的理解

细胞膜流动性的理解 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理解 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经过了很长时间,它是细胞水平上的微观领域研究,教材中所说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实际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是结构特点的研究过程经典实验和生命活动中的体现方面的理解。 膜的选择透性和流动性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例如,主动转运怎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呢?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特点,那么,有没有体现膜的选择性? 我认为,细胞膜的胞吐也应该体现了选择性(有资料认为没有体现“透”性),因为也需要识别,所以,在试题中需要表述“结构特点”还是“功能特性”。 典例解析 试题: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m R N 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D.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答案:C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属于胞吐,需要膜的流动性,A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需要膜的流动性,B错误;m R N A通过核孔出来与游离核糖体结合,没有膜结构,不能体现膜的流动性,故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NO.1 膜的流动性含义及其测定 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指膜脂肪酸链部分及膜蛋白的运动状态。膜脂类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条件下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左右摇摆、伸缩振荡、翻转及异化运动等方式。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正是因为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才决定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而体现出选择透过性,因此,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 膜的流动性主要有荧光探针标记,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一咱热分析方法),x线衍射等。 例如,科学家用发绿光的染料标记老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光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老鼠的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融合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温度为37度,经过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此结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活动观察

实验三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活动观察 【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生物膜的选择通透性等生理现象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临时装片技术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液中,因为细胞内的溶质浓度高于细胞外,所以液体很快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胀破,血红蛋白散出,即溶血。将红细胞置于各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膜对各种溶质分子的通透性,有的分子能通过,有的不能通过。溶质分子种类不同,透过的速度也有差异。当溶质分子进入红细胞内时,胞内溶质增加,导致水分摄入,红细胞膨胀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破裂而出现溶血,溶血现象发生时浓密的红细胞悬液(不透明)会变成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 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着具有防御功能的吞噬细胞系统,它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白细胞构成,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细胞中,以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活动较强,故它们常被称为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后会进入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肝、脾、淋巴结及结缔组织中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巨噬细胞是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当机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和其它异物侵入时,巨噬细胞将向病原体或异物游走(趋化性),当接触到病原体或异物时,伸出伪足将其包围并进行内吞作用,将病原体或异物吞入细胞,形成吞噬泡,进而初级溶酶体与吞噬泡发生融合,将异物消化分解掉。 本实验将观察到小鼠的巨噬细胞对进入其体内的鸡红细胞进行吞噬的情况。 【器材与试剂】 1、器材:光学显微镜、2ml注射器、载玻片、刻度吸管、橡皮吸球、试管及试管架、手术剪、小镊子、记号笔等。 2、材料:小白鼠、1%鸡红细胞悬液、10%兔或人红细胞悬液。 3、试剂:6%淀粉肉汤(含台盼蓝)、生理盐水、0.17mol/L氯化铵、0.17mol/L氯化钠、0.17mol/L硫酸钠、0.17mol/L硝酸钠、0.17mol/L草酸铵、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500u/ml肝素。 4、试剂的配制: (1)6%的淀粉肉汤:称取牛肉膏0.3g、蛋白胨1.0g、氯化钠0.5g和台盼蓝(trypan blue)0.3g,分别加入到100ml蒸馏水中溶解,再加上可溶性淀粉6g,混匀 后煮沸灭菌,置于4oC保存,使用时温浴溶解。 (2)0.17mol/L氯化钠溶液:称取4.967g氯化钠溶于500ml蒸馏水中。 (3)0.32mol/L葡萄糖溶液:称取28.83g葡萄糖溶于500ml蒸馏水中。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9、4溶酶体(l y s o s o me) 溶酶体就是动物细胞中一种膜结合细胞器,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在细胞内起消化与保护作用,可与吞噬泡或胞饮泡结合,消化与利用其中的物质。也可以消化自身细胞破损的细胞器或残片,有利于细胞器的重新组装、成分的更新及废物的消除。 9、4、1溶酶体的形态结构 ■溶酶体的形态 溶酶体就是一种异质性(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的细胞器,不同来源的溶酶体形态、大小,甚至所含有酶的种类都有很大的不同。溶酶体呈小球状,大小变化很大,直径一般0、25~0、8μm,最大的可超过1μm,最小的直径只有25~50n m。图9-36就是肝组织的K u p p e r细胞(肝星形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该细胞主要就是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图9-36溶酶体的形态大小 具吞噬作用的肝K u p p e r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图中示出至少10个不同大 小的溶酶体。 ■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溶酶体的外被就是一层单位膜,内部没有任何特殊的结构。由于溶酶体中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所以溶酶体在生活细胞中必须就是高度稳定的。溶酶体的稳定性与其膜的结构组成有关: ●溶酶体膜中嵌有质子运输泵(H+-AT P a s e),将H+泵入溶酶体内,使溶酶体中的H+浓度比细胞质中高;同时,在溶酶体膜上有C l-离子通道蛋白,可向溶酶体中运输C l-离子,两种运输蛋白作用的结果,就等于向溶酶体中运输了H C l,以此维持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p H约为4、6~4、8)。 ●溶酶体膜含有各种不同酸性的、高度糖基化膜整合蛋白,这些膜整合蛋白的功能可能就是保护溶酶体的膜免遭溶酶体内酶的攻击,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 ●溶酶体膜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促进了膜结构的稳定。 9、4、2溶酶体的发现与溶酶体的酶类 溶酶体内含有50多种酶类,这些酶的最适p H值就是5、0,故均为酸性水解酶(a c i d h yd r o l a s e s)。图9-37就是典型的溶酶体的大小、所含主要酶类及膜中的V-型质子泵等。 酸性磷酸酶就是溶酶体的标志酶,正就是对这种酶的细胞定位研究导致溶酶体的发现。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方法

悬浮后,红细胞膜蛋白定量,用考马斯亮蓝法三、材料、试剂与器具 (一)试剂 1、染色液:取考马斯亮蓝G-250(红褐色) 100mg溶于50ml 95%乙醇中,加100ml 85%磷酸,加水稀释至1升。该染色液可保存数月,若不加水可长期保存,用前稀释。 2、标准蛋白溶液:0.5mg/ml牛血清白蛋白。 3、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用酪蛋白配制,浓度控制在10—30mg/ml (二)器具 1、试管及试管架 2、移液管(1ml,5ml) 3、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四、操作步骤 (一)标准曲线的制作 1、取7支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

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 4、以A595nm为纵坐标,标准蛋白色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二)样品的测定 1、取一支试管,加入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0.2ml,蒸馏水0.8ml考马斯亮蓝试剂5ml. 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对照标准曲线求得蛋白质的浓度。 调整蛋白浓度为200~800ug/ml 荧光偏振法 DPH溶液:将0.464mgDPH溶于1ml四氢呋喃中配制储备液,浓度为2×10^-3mol/l,剧烈振摇3~5min,f放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于-20℃冰箱。临用前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融化,每次试验前再用PBS(0.01mmol/l,ph=7.4))稀释成2×10^-6mol/l的工作液。稀释时必须猛烈摇晃2~3min, 红细胞膜的荧光标记:将洗净的红细胞与2×10^-6mol/lDPH

在25℃条件下温育30分钟。加入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液3000r/min离心5min,加PBS缓冲液,洗涤三次,去除上清在红细胞沉淀中加入8ml的10mmol/l ph=7.4的 HCL溶液,同时加入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对甲苯磺酰氟,4℃溶血过夜,使红细胞膜破膜,使红细胞溶液以1200r/min,4℃离心30min,弃上清液,10mmol/l PH=7.4Tris-HCL溶液同样转数离心洗涤三次,辞去白色沉淀物,最后1:1悬浮在等体积的ph=7.4的PBS溶液中。用考马斯亮蓝法 得到红细胞膜影泡,(dph做荧光探针)取新配制的2mmol/l 的DPH四氢呋喃液1ml,分别加入200ul红细胞膜影泡悬液及2mlPBS缓冲液,快速混匀配置,在37℃下水浴30min,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残留DPH标记液,用等渗PBS (磷酸盐缓冲液)洗两遍,再用等渗PBS缓冲液稀释成4ml 细胞悬液。 在石英杯中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荧光偏振度荧光偏振法测定: 测定参数:激发波长(EX)362nm,发射波长(EM)432nm,激发狭缝为5nm发射狭缝10nm,根据下列 (Ex)362nm,发射波长(EM)432nm,根据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偏振度(P)、微黏度(11)和膜脂流动性值 偏振度 P=(I。一GIh)/(I。+GIh) (G为校正因子,

细胞生物学溶酶体

9.4溶酶体(l y s o s o me) 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膜结合细胞器,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在细胞内起消化和保护作用,可与吞噬泡或胞饮泡结合,消化和利用其中的物质。也可以消化自身细胞破损的细胞器或残片,有利于细胞器的重新组装、成分的更新及废物的消除。 9.4.1溶酶体的形态结构 ■溶酶体的形态 溶酶体是一种异质性(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的细胞器,不同来源的溶酶体形态、大小,甚至所含有酶的种类都有很大的不同。溶酶体呈小球状,大小变化很大,直径一般0.25~0.8μm,最大的可超过1μm,最小的直径只有25~50n m。图9-36是肝组织的K u p p e r细胞(肝星形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该细胞主要是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图9-36溶酶体的形态大小 具吞噬作用的肝K u p p e r细胞中不同大小的溶酶体,图中示出至少10个不同大 小的溶酶体。 ■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溶酶体的外被是一层单位膜,内部没有任何特殊的结构。由于溶酶体中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所以溶酶体在生活细胞中必须是高度稳定的。溶酶体的稳定性与其膜的结构组成有关: ●溶酶体膜中嵌有质子运输泵(H+-AT P a s e),将H+泵入溶酶体内,使溶酶体中的H+浓度比细胞质中高;同时,在溶酶体膜上有C l-离子通道蛋白,可向溶酶体中运输C l-离子,两种运输蛋白作用的结果,就等于向溶酶体中运输了H C l,以此维持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p H约为 4.6~4.8)。 ●溶酶体膜含有各种不同酸性的、高度糖基化膜整合蛋白,这些膜整合蛋白的功能可能是保护溶酶体的膜免遭溶酶体内酶的攻击,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 ●溶酶体膜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促进了膜结构的稳定。 9.4.2溶酶体的发现与溶酶体的酶类 溶酶体内含有50多种酶类,这些酶的最适p H值是5.0,故均为酸性水解酶(a c i d h yd r o l a s e s)。图9-37是典型的溶酶体的大小、所含主要酶类及膜中的V-型质子泵等。 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正是对这种酶的细胞定位研究导致溶酶体的发现。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 、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 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 、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 的 6 、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 除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 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 、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二)难点突破 1 、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和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 Life Science College 细 胞 生 物 学 实验报告 :柳伟雄班级:2013级生科一班学号:201300140062 同组者:曾玮璠

大学实验报告2015年5月1日 :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2013级同组者:曾玮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原理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哺乳动物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在体,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症。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浆或红细胞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分解。 三、试剂和器材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 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 3.器材 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

实验02 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实验二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速度; 2. 了解并掌握细胞渗透实验的原理; 3. 熟悉其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分别与各种等渗溶液混合,由于红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透入细胞的速度相差甚大,有些溶质甚至不能透入细胞。当溶质分子进入红细胞后使其分子浓度增加,即引起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子则从渗透压低的胞外侧向渗透压高的胞内侧透入,使细胞膨胀,当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发生细胞溶血现象。此时,光线较易通过溶液,原来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突然变成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由于不同溶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故它们诱过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可通过测量溶血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三、实验用品 1.试剂: 1) 0.9%生理盐水; 2) 2种低渗溶液:0.017mol/L 氯化钠和0.032mol/L 葡萄糖;10 种等渗溶液:0.17mol/L 氯化钠、0.32mol/L 葡萄糖、0.17mol/L 氯化铵、0.17mol/L 醋酸铵、0.17mol/L 硝酸钠、0.12mol/L 草酸铵、0.12mol/L 硫酸钠、0.32mol/L 甘油、0.32mol/L 乙醇、0.32mol/L 丙酮。 2.材料: 鸡血 3.仪器设备:50ml 烧杯、10ml 移液管、小试管、橡皮吸耳球、试管架等。 四、方法与步骤 1.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取50ml 小烧杯一只,加1 份鸡血和10 份0.17mol/L 氯化钠溶液,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液体,此即稀释鸡血; 2.溶血现象的观察: 取试管1支,加入10ml 蒸馏水,再加入1ml 制备好的鸡红细胞悬液,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由不透明的红色悬液变成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红细胞发生破裂,造成100%红细胞溶血,使光线比较容易透过溶液); 3.红细胞的渗透性 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 氯化钠溶液10ml,再加入1ml 制备好的鸡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动,混匀后静置于温室中,观察试管中发生溶血的时间及其变化。注意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溶血现象。 4.0.17mol/L 氯化钠、0.17mol/L 氯化铵、0.17mol/L 醋酸铵、0.17mol/L 硝酸钠、0.12mol/L草酸铵、0.12mol/L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 甘油、0.32mol/L乙醇、0.32mol/L丙酮10 种溶液进行同样实验,步骤同上;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1 细胞渗透性实验结果记录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6、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除 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离子、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 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 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 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 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

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3. 影响物质穿膜通透性的因素 (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的物质比极性的物质更容易溶于脂类物质)(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膜(小的非极性分子,如O2 、CO2等) (3)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离子难溶于脂质物质,离子带水膜使体积增大) (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王海荣使用人:高一生物组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前自主预习】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 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的态模型。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 ___________朝向两侧, 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形成的,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和结合成的。 5.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6.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自测】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的理解(2013-07-24 12:15:32) 转载▼ 标签: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物质转运教育分类:教学反思 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的理解 (典型例题)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C ) A.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D.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教学问题: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经过了很长时间,它是细胞水平上的微观领域研究,教材中所说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实际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是结构特点的研究过程经典实验和生命活动中的体现方面的理解。例如,主动转运怎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呢? 下面对细胞膜的流动性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1.膜的流动性含义 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指膜脂肪酸链部分及膜蛋白的运动状态。膜脂类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条件下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左右摇摆、伸缩振荡、翻转及异化运动等方式。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正是因为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才决定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而体现出选择透过性,因此,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 2.膜流动性的测定方法 主要有荧光探针标记,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x线衍射等。例如,科学家用发绿光的染料标记老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光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老鼠的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融合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温度为37度,经过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此结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膜流动性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须条件。例如,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与信息转导等都与膜流动性有密切关系。

细胞膜毒性检测方法概括

首先,可进行细胞的毒性检测,通过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变化,MTT或WS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 其次,细胞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膜结构的完整及膜特性的保持,所以通过以下方法检测某种物质对细胞膜的毒性 1.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内,是活细胞胞浆内含酶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细胞膜。当细胞受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LDH可泄漏至细胞外介质中。泄漏出来的LDH在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过程中,使氧化型辅酶I 变成还原型辅酶I,通过测定NADH在340 nm处吸光度增加的速度可求得乳酸脱氢酶的活力,从而得到细胞膜是否损伤的结果。国外有通过试剂盒检测腺苷酸激酶的释放以及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碘化丙啶的吸收量。 检测膜胆固醇采用邻苯二甲醛比色法。测定波长为510 nm,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 2.可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结构及以PI为荧光染料检测核膜完整性,现在更有利用原子力学显微镜(AFM)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比较细胞表面粘弹力的变化,比较药物对细胞膜作用前后的膜表面结构变化。利用AFM的力曲线得到能表明机械性能参数的粘弹力来分析比较未作用药和作用药后的细胞,一般,作用药组细胞其弹性小于未作用药细胞。 3.细胞膜表面整合素的变化:

整合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由α和β两个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目前发现由19种α亚基和8种β亚基以不同方式组合形成24种整合素亚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pl)的表达(平均荧光强度) 4.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Tubulin-β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胞内网络,相当于细胞的骨骼,支持着整个细胞,它紧贴在细胞膜下,赋予细胞一定的形状,对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F-actin和tubulin-β蛋白表达的情况(通过平均荧光强度来体现)。一般,药物作用后,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一定的信号转导,破坏actin网络,使F-actin解聚,影响到细胞骨架结构对细胞形态的支持作用,造成细胞收缩,形态异常,细胞连接松散,易脱落,细胞生长稀疏,故在倒置荧光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5.细胞膜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按照试剂盒的方法进行,测定Na+—K+—ATP酶及Ca2+—Mg2+—ATP 酶活性。 6.细胞膜膜电位的变化:DIBAC4(3)为膜电位敏感的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染料,利用它可以快速检测膜电位的动态变化,且不损伤细胞。当DIBAC4(3)进入细胞内增多,荧光增强,表明细胞膜电位负值减小,出现去极化变化;反之,荧光减弱,表明细胞膜电位负值增大,出现超级化变化细胞的去极化与细胞损伤密切相关,造成大量Na+内流,K+外流,细胞内呈高钠低钾状态,细胞膜皱缩。

细胞生物学

10.以动物细胞摄入LDL为例,概述受体介导胞吞的组成结构、运行过程及生理意义。 组成结构:衔接蛋白、网格蛋白、发动蛋白、受体、膜 过程:低密度脂蛋白LDL,先与细胞表面的互补性受体相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并引起细胞膜的局部内化作用,先是质膜在网格蛋白的参与作用下内陷形成有被小窝,然后是深陷的小窝脱离质膜形成有被小泡。即完成胞吞过程(后又脱包被,胞内体作用等)。生理意义:作为一种选择性浓缩机制,既保证了细胞大量的摄入特定的大分子,同时又避免了吸入胞外大量的液体。 11.比较两种胞吐途径的特点及功能。 类型特点功能 组成型合成就外排补充膜成分;信号介导完成其他生命活动;可形成外周 蛋白、基质等 调节型合成先储存,等信号刺激 短时间内大量释放,维持机体平衡 12. 甾类激素是如何通过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去调节基因表达? 甾类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导致抑制性蛋白脱离,暴露出受体上DNA结合位点而被激活。受体结合的DNA序列是转录增强子,可增加某些相邻基因的转录水平。甾类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分两个阶段: 1)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活化少数特殊基因,发生迅速 2)延迟的次级反应:由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活化其他基因,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NO是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具脂溶性,可快速扩散透过细胞膜,对邻近靶细胞起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中有一氧化氮合酶(NOS),能催化合成NO,当血管神经末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血管内皮,使其合成释放NO,所以才快速缓解心绞痛。 13. 以突触处神经递质作用为例,说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离子通道偶联受体本身具信号结合点,又是离子通道,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神经递质(胞外化学信号)与受体结合而引起通道蛋白变构,导致离子通道开启,使突触后细胞膜出现过膜离子流(如Na+和Ca2+),从而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成胞内电信号,导致突触出后细胞的兴奋。当胆碱脂酶将神经递质水解后,离子通道关闭,信号传递中断。 14. 概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主要功能。组成:细胞外配体、细胞表面受体、G蛋白(分子开关)、第二信使、靶蛋白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整体的传递过程:细胞外配体—→细胞表面受体—→G蛋白(分子开关)—→第二信使—→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细胞应答根据第二信使的不同,信号通路可以分为两类: (1)cAMP信号通路信号通路信号通路信号通路cAMP的产生有腺苷酸环化酶催化完成,而该酶的活性由激活性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或抑制性激素(前列腺素、腺苷)调控。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激素作用)→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产生PKA后,他可以激活下游的靶酶以及开启基因表达:(前者是快速反应,后者是慢速反应)a. 活化的PKA—>靶酶蛋白磷酸化—>细胞代谢核细胞行为(如肾上腺素刺激骨骼肌细胞导致糖原分解) b. 活化的PK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

不同性质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不同性质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陈亮*崔梦梦景冬和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联系人.E-mail:Chenl831@https://www.360docs.net/doc/8f11808529.html,) 摘要:以人的红细胞和鸡的红细胞为材料,同过观察发生溶血现象时间的长短来观察不同性质物质的等渗溶液通透细胞膜的速度,通过分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研究不同理化性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关键词:红细胞细胞膜通透性理化性质 Abstract:Human red blood cells and chicken red blood cells as material,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occurrence of hemolysis tim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t material of isotonic solution perme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of the spe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relative molecular mass,size of fat soluble electrolyte and nonelectrolyte solution,to study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n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Key word:Red blood cell,Cell membrane,Permeability,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血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缺乏一个贯穿质膜与细胞核之间的细胞骨架的网络系统,所以血红细胞是观察细胞膜通透性差异的良好实验材料。通过发生溶血现象的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不同物质通透细胞膜的时间,从而分析研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大小、电解性和非电解性等理化性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i)材料用抗凝剂EDTA处理过的人血、抗凝剂柠檬酸钠处理过的鸡血,各取1mol至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9mol生理盐水,配制成体积分数为1/10人血、鸡血溶液。 (ii)试剂0.17mol?L﹣1氯化钠溶液,0.17mol?L﹣1氯化铵溶液,0.17mol?L﹣1醋酸铵溶液,0.17mol?L﹣1硝酸钠溶液,0.12mol?L﹣1草酸铵溶液,0.12mol?L﹣1硫酸钠溶液,0.32mol?L﹣1葡萄糖溶液,0.32mol?L﹣1甘油,0.32mol?L﹣1乙醇,0.32mol?L﹣1丙酮,0.32mol?L﹣1乙二醇。 (iii)仪器15mL玻璃试管,5mL移液管,0.5mL移液管,计时秒表。 (iv)红细胞溶血将体积分数为1/10的人血溶液、鸡血溶液分别取0.5mL于两支试管之中,再分别加入5mL蒸馏水,由于红细胞吸水而涨破,出现溶血现象,血液颜色发生变化,并记录溶血时间。将体积分数为1/10的人血溶液、鸡血溶液分别去0.5mL放于盛有5mL各种等渗溶液的各支试管之中,由于红细胞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透入细胞的速度相差很大,有些溶质甚至不能透入细胞;当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渗透压升高,水分子随即进入细胞,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