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史进

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

“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中两个影响较为广泛的模型:“中间投票人模型”和“出售的保护政策模型”。并在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Branstetter & Feenstra(2002)针对中国独特的国情所设计的中国的对外经济的贸易政治经济

学模型,并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的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5年间,中国政府在制订对外经贸政策时较大比重地考虑国有企业的利益,对消费者的福利的改善较为忽视,至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今后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加重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几轮多边谈判,保护性关税的税率已经降低,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与通关程序相关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热情和兴趣。万宁的《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第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第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第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品种农产品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杨睿、刘德江、朱雯、朱震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农产品的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与OECD出口结构的比值)的变化特征:中国农业在1978年——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年——1996

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最后,还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为我国今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

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量问题。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分析工具。盛斌、廖明忠的《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一文,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口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在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地区的差异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表现在生产、消费、贸易等多个方面。这种差异是在中国快速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黄玖立所著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一书,运用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地区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书中首先利用包含结构转换的两国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地区差

异的影响。其次,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流量的关系,又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再次,基于“五普”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跨区域迁移和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随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布局及产业增长特征,并在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尤其关注对外贸易中的地理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出口和地区市场规模对产业增长的作用。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相比,本书更加强调规模经济在地区差异中的作用且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

贸易通过分工、比较优势、拉动生产、促进竞争、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是改变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

陈柳钦、张谊浩的《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 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孙秀平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观察和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着重分析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

易顺差;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其原因并提出其修正原则。

外贸依存度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60.8%。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有着自己的特征。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一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Helpman和

Coe(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

王铂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等。最后得出结论: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

62.2%。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 (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即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福利提高的“加速器”。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刘志永的《对外贸易在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从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第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第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扩大内需,适度降低对外贸易依

存度等。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或内或外的阻力,诸如产业结构调整、非关税壁垒、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尤其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和竞争对手、贸易对象之间的贸易摩擦等都会影响我国的贸易决策和发展。

顾卫平的《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一书,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近些年来, 围绕中国加入WTO 这一话题, 国内有关WTO 及其影响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有解析WTO 规则的, 有分析WTO 对中国产业影响的, 有提出WTO 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的等等,但是, 鲜有系统完整地研究WTO 与中国外贸关系的著述,

王平、钱雪峰所著的《WTO与中国对外贸易》一书,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更要清楚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或者应对这样的挑战,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龙永图在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发表的《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当前与海运业有关的一些新特点,然后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航运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指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后中国经济应在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但是,世界的标准化却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标准究竟怎样影响国际贸易的?中国的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互利共赢地健康发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标准化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但大多为理

论假说和实证分析,侯俊军的《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从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标准化作用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制,并从增加国内标准存量、强化国际标准竞争、提升国内标准自主技术含量等方面,就进一步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与合作渐入佳境,双边贸易规模逐年递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更加强了双方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吴杨艳所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出发,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背景、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联系东亚区域现行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东盟贸易区形式的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认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东亚经济特殊“区情”下,中国——东盟贸易区有成功发展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发展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并基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将会对我国及东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中国当积极推动把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一个多领域、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新型经济合作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有了日程安排,而“东亚自由贸易区”还停留在书面上。目前东亚经济合作主要是以3个“10+1”和“10+3”的形式进行。王超的《“10+3”合作方式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在把经济合作的利益抽象为外贸额增长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经济模型,用1994~2005年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从单纯的外贸增长角度“10+3”合作方式比“10+1”对中国经济利益更大的结论。并把模型结论结合东亚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欧盟是21世纪世界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与经济合作伙伴。随着一体化的不断进展,欧盟将在未来的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引入欧盟一体化相关背景和资料以建立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然后从四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欧盟一体化进程下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及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一文,利用世界银行贸易与生产数据库中22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1992年~1999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对于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做初步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中国,金融发展改善贸易结构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的促进效应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继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又一次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下滑,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都受到重大影响,一时间,世界经济陷入剧烈“动荡”中,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展现着它无情的另一面。身处世界经济的漩涡中的中国经济,自然不能独善自身。《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一文,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和采取什么对策,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近些年虽然WTO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调控作用,但同时非关税壁垒还在不断

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严重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侵扰和打击。而绿色壁垒是指一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以及本国产品、市场而设置的各种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主要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成本和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第二,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完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第四,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长的速度,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量排序中的位置大幅上升,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也呈不断上升之势。陈勇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一文,深层次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贸易摩擦实质中的利益格局和现行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缺陷和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等问题,揭示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实质。

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442.63亿美元,增长3.8倍。中美贸易差额自2000年以后连年上升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也继续施加压力。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狄琳娜的《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认为基于中美贸易的现状以及美国对中国频频施加压力,中国外贸政策的制定应当致力于缩小中美贸易差额,缓解贸易摩擦,同时为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

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蒙英华的《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一文主要针对海外华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海外华商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应、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指出近十年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进行转移,海外华商通常会把他的投资投向小城市与乡镇,而并不是投向原有的老工业区,

华商的投资要比外国投资商的投资更为稳定,华商企业倾向于开展加工贸易,华

商对华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乡情说”、“机会说”、“交易成本说”,海外华商网络经营开始重视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作为新跨国公司形式的代表——无母国

型跨国公司。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与要素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因此,如何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就成为今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高金田、王介雯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主要是:第一,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我国仍处在“以外商为主”的阶段,需进行转换;第二,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三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等。这些问题近年也有些许变化与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一,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第二,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第三,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第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第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然后,文章通过多年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特征为“集中化”,且出口集中化趋于减弱,进口集中化趋于增强。并针对这个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第二,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第三,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最后,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过程中的优化。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也由过去过于“集中化”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改善,但到目前为止,贸易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

研究》一文,从洲际结构、国别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第一,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倒三角形”的特点,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形成倒三角形的顶端,底部为其他市场。这种倒三角形的市场结构极其不稳定,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后果;第三,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容易导致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然后文章针对这种结构失衡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第二,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三,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第四,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第五,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以29.5%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一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CA)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测算指标,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第一,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第二,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第三,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然后,文章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而非技术引进,原因主要有:第一,技术引进的速度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完全受制于技术领先国;第二,技术引进不能实现经济和技术上的超越;第三,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天然的矛盾;第四,政治因素也是阻碍技术引进国继续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必须也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第一,加大对研发投入,提升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第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第四,加强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传统,为提升贸易竞争力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对外贸易领域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逐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力度、不断放松贸易管制、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自

主权、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削减非关税壁垒等,事实证明也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经济及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则会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一文,首先总结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等。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文章认为,中国贸易非市场化的根源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所以,为真正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我们应进行实现财产权分散化的制度改革,从而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都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并规定各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一律平等。

进入新世纪,生态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要性,而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经济形式。马涛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从生态经济学视角看贸易与环境》一书,首先从生态和经济的定义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区分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及生态学的区别;然后分析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梳理了我国对外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剖析了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态可持续贸易;总结了与贸易相关的国际环境公约和中国环境外交的进展情况;最后,从物质流、体现能、虚拟水、污染流等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各种生态要素流,研究了中国在国际生态要素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及起到的作用,并对中国构建可持续贸易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五、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研究

200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外贸法)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且自当年7月1日起实行,可以说,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沈四宝、张勇的《新外贸法的新特征》一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外贸法修订的必要性: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发

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需求;履行入世承诺的外在要求。然后,概况了新外贸法的特征:三个体现、四个亮点和五个突破,是对我国新外贸法较全面的一次解读。最后,也指出了新外贸法存在的不足:新外贸法仍较为原则,部分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总之,我国外贸法的修订之路仍然很长,需要今后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更加完善。

世贸组织的法律体制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市场法律体系。“入世”后,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建立与世贸组织法律体系相吻合的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姜爱丽、刘岩的《入世与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一文,首先对比了我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颁布)与世贸法律体系的差距:我国《对外贸易法》过于简单和笼统,在运用世贸组织所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并建议尽快进行《对外贸易法》(1994年颁布)的修订,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确立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透明度原则,设立相应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第二,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按世贸组织规范赋予企业更广泛的外贸经营权,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三,改革进出口管理体制,逐步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第四,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原则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我国政府也渐渐意识到修订原《对外贸易法》的迫切性,于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在我国经贸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又走出坚实的一步。随后几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接近世贸法律体系。

在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演进过程,保护性是国际贸易政策的本质属性。由于各国经济及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或贸易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本国的利益在国家贸易中也是一种经常行为。《分析中国三个方面的保护性对外贸易政策》一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向:第一,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第二,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第三,“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第四,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等。其次,指出产生保护性贸易政策的原因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西方各国内部经济矛盾的转移、各国间政治斗争

等。然后,针对性地分析了中国在出口鼓励、关税手段和非关税壁垒三个方面的保护性对外贸易政策。

技术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的重要贸易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加大了技术引进、技术转让和技术贸易的步伐,但技术贸易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入世后,我国技术贸易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式,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频频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徐家力的《中国对外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一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及亚太地区各国与技术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在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技术进出口中的专利技术的保护、对专有技术的保护、对在技术进出口中涉及的商标的保护和对计算机软件进出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几近白热化、各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显得更加激烈。以《WTO反倾销协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WTO保障措施协议》为依据的“对外贸易救济”就成为各国经常用来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安全的手段。中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贸易弱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就是通过建立中国的贸易救济机制,铸造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安全阀。武长海的《如何构建中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一文认为,应该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积极性,中介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商务部的总体指导、统一规划和对外交涉作用,建立以商务部为主体,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为两翼的工作机制。文章具体针对性地分析了商务部、地方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在我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工作机制建立过程中所应作的工作,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协会和商会要充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其在贸易救济中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

六、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研究

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多年来,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及诸多经济学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不少发展战略的“良方”,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战略的“良方”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经济将会更加“市场化”,中国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在发展中也将更多的与外部发生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冲击和波动的影响。因此,审视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赵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一文,首先通过对跨越式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优势转化功能的理论考察,指出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完成的过程,要依靠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两者的转换。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就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跨越式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在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通过微观产业组织政策和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产业结构。在优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得到积累和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提升。然后,文章又分析得出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总体特征:第一,从总量上看,成绩突出;第二,从结构上看,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第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并指出这种来自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最后,文章结合上述特征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该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并分析了采取此战略的政策含义,即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应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

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增长,那么国内资金、资源、环境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等条件将难以支持中国对外贸易高速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贸易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耿协威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对外贸易先后经历的重商主义、比较优势和科学发展观等历程,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在体制、贸易政策、贸易主体和贸易秩序、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自主创新和配套政策、贸易服务和体系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第一,转变观念,从依靠数量和规模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发展贸易;第二,完善贸易政策体系,从普遍性的出口促进向重点突出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第三,优化贸易政策环境和贸易秩序,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贸易主体;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有效的法律和服务体系。

《论述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一文,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以加工贸易及粗加工为主的出口方式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我国出口商品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倾向,因此,调整和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从历史因素、世界经济秩序、国内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第一,需求转移障碍;第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产业升级相互矛盾;第三,结构调整造成既得群体利益损失带来的障碍。最后,提出了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新战略的构想。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一国的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一文,认

为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第一,积极促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策略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第四,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等。最终成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张义桂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一文,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指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引起传统产业的衰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贸易结构的升级。这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转向“创新竞争优势”的新战略。

总的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通过借鉴国外主流经济贸易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家的发展目标,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综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及战略研究通常比较滞后,且水平偏低,大多是对局部的修修补补和实证研究,鲜有创新。当然,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起步较晚,对外贸易所处的体制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复杂,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即我国成为贸易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将是我辈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关于规范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格式的说明

(博士、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封二:“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要求 1、研究生撰写的“文献综述”封面及尾页必须统一打印成“样张”的格式,并装订成册。 2、“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引言的基本内容包括毕业(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历史渊源,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阅读了那些中外文刊物;正文是综述主要内容的叙述部分:一般要叙述本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工作现状,今后发展趋势应作重点、详尽而具体的叙述;结论部分一般除研究所得的结论外,还概括指出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待解决的问题等;最后列举全部的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的尾页必须填有指导教师的评语。 4、“质量评价结果”栏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价后填写。

指导教师的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质量评价结果: 负责人: 年月日-----------------------------------------------------------------------------------------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经济学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贸易不断增加,摩擦不断增加,贸易保护手段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同一产业引发贸易摩擦的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对美顺差进一步增加,除了双方的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外,中国对美国贸易从原来逆差转为顺差,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主要成果: (1)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韩志欣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中(2011)认为:经济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政治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倾向,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现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只要美国经济衰退或者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杨志龙在《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策略》中(2004)中认为:1.贸易赤字。中美贸易不平衡一直是困扰两国双边贸易的最大问题,美国不断以此为借口挥动贸易壁垒的大棒。2.中美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其市场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多数国家都不愿因某个产品而起贸易摩擦,影响对美国贸易的整体,这种经济实力的不对称,使得美国成为多数世界贸易摩擦的始作俑者。3.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美国可以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美国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 (2)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雷达、于春海(2004)认为国际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无法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合理的解释,原因是传统理论在考虑内外均衡关系时主要关注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而忽视内外均衡的结构性互补关系。他们认为通过考察内部结构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结合中美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特征和潜在的互补关系。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研究生如何写文献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研究生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研究生如何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文献综述是在全面搜集与课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 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总之有利于提高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 一般而言,做研究之前,肯定要进行文献综述的。许多人为了展开自己的研究,也看了很多文章,但在写文献综述时却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把自己看的文章整理出来。其实,论文就是八股文,是有“套路”的,按照“套路”打,文献综述的思路就很清晰了,离一篇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就不远了。在进行文献综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概念的基本含义 做研究你得首先告诉读者让你寝食难安的是什么东西啊,不仅是日常生活概念,学术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得说清。所以综述的第一步往往是论文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你的研究主要与“学习动机”相关,你就得告诉人家什么是“学习动机”。有的人去查资料,有的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现状 自从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双方就开始了贸易上的往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深入,中美贸易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间的贸易更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随之也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中美贸易的研究课题。 面对日益激化的中美贸易摩擦,提出怎样的应对策略才能够有效得缓解摩擦成了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文献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的阐述,二是对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的总结,三是对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二)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成果 1、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研究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张慧、詹春龙在《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频繁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的外贸出口形势更加雪上加霜。“购买美国货”的出台和对“中国制造”的歧视,反映了当前美对华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 正如张慧,詹春龙在《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分析的那样,现在的中美关系正面临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时期。 自中国2001 年加入WTO 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涉及到包括钢材、纺织品、玩具、汽车零部件在内的多个领域的产品。据李亚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策略分析》中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15起贸易诉讼案件,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诉讼案件的16.13%。2009年1至8月,美国对中国发起了14起贸易诉讼案件,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诉讼案件的17.72%。同时WTO秘书处统计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美国政府已经对中国产品进行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康达华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一个现状。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文献综述范例

题目: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院(系、所):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根据CAD中心目前的发展方向,以课题为驱动,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本人研究论文题目为“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具体研究面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引擎和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 下面,从计算多体动力学和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1.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概念首由E.J.Haug[1]提出,是指用计算机数值手段来研究复杂机械系统的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中所研究的多体系统,根据系统中物体的力学特性可分为多刚体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和刚柔混合多体系统[2]。多刚体系统是指可以忽略系统中物体的弹性变形而将其当作刚体来处理的系统,该类系统常处于低速运动状态;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物体的大范围运动与物体的弹性变形的耦合,从而必须把物体当作柔性体处理的系统,大型、轻质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常属此类;如果柔性多体系统中有部分物体可以当作刚体来处理,那么该系统就是刚柔混合多体系统,这是多体系统中最一般的模型。 对于多刚体系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航天和机械两个领域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2][3],分别称为拉格朗日方法和笛卡尔方法,这两种建模方法的区别在于对刚体位形描述的不同。 航天领域是以系统每个铰的一对邻接刚体为单元,以一个刚体为参考物,另一个刚体相对该刚体的位置由铰的广义坐标(又称拉格朗日坐标)来描述。这样开环系统的位置完全可由所有铰的拉格朗日坐标阵q所确定。其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为拉格朗日坐标阵的二阶微分方程组,即 (1) q B t q A (t , ), q ( ), q 这种形式首先在解决拓扑为树的航天器问题时推出。其优点是方程个数最少,易转化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影响和应对策略

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影响及应对策略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和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贸易摩擦也随之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结果,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平常心对待贸易争端及贸易摩擦。因此,系统考察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原因,研究缓解贸易摩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中美经贸关系和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出,贸易摩擦随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升级。中美贸易摩擦集中表现在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贸易、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其中反倾销是贸易摩擦的主要方式。其次,文章结合案例,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深入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次出发,对如何减少贸易摩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中美经贸关系反倾销兰州商学院硕士论文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园和影响及应对策略ABSTRACTWiththedr amaticadvancementofSino—Americantraderelationshi

p,tradedisputeandconflict,whichhasatendencyofgettingsevere,isinevitable.ItisconsideredasasignoftheenhancementofChina’S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competitivenessoftheChineseenterprises.Anactiveandmeanwhilemildattitudeshouldbetakentodealwiththistradedisputeandconflict.So,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itissignificanttoanalyzesymmetrically thereasonofthecurrenttradedisputeandconflictbetweenChinaandAmerica,andthenreachastrategyofeasingalltheseproblems.TheprogressofSino-Americantr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https://www.360docs.net/doc/8f12568551.html,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00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