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约翰与蒙恩管道 - mtssibuedumy

卫斯理约翰与蒙恩管道

西马:黄迪华博士

卫斯理约翰1於1738开始在伦敦带领会社及小团聚会。1739年在布里斯托开始投身於露天布道,并在此带领会社和小团聚会。1742年在布里斯托开始班会聚会。从此以后,他亲眼见证回应福音邀请而被负责任培育的信徒与日俱增;由众多会社组成的联区也不断增多。下表就是一个证明:2

在一个汽车、火车、飞机等未出现的时代,在一个没有互联网和传媒科技的时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增长率?肯定是圣灵大能的作为。除此以外,卫斯理的委身心志、清晰异象、领导及组织能力和拓展及牧导策略等都可能是贡献的因素。

然而,在这众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卫斯理对使用蒙恩管道的重视和贴切使用之以栽培信徒及培训委身领袖。本文就是以此作为探研主轴,尝试讨论卫斯理对於蒙恩管道的理解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卫斯理对於蒙恩管道的理解和应用不但是他的灵性神学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促使偱道信徒及偱道运动成长的核心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探讨卫斯理对蒙恩管道的本质与类型的理解;第二和第三段分别深入讨论他对於制定型蒙恩管道(Instituted Means of Grace)及预备型蒙恩管道(Prudential Means of Grace)的看法与运用;第四段为结语及一些个人的省思。

1.蒙恩管道的本质与类型

卫斯理看信徒的终末性指标就是以新天新地为成圣生活的愿景。他也清楚知道只有在上帝的恩典中,信徒才能看见指标落实。然而,信徒当如何领受上帝的恩典呢?卫斯理坚信上帝是藉着蒙恩的管道传通祂的恩典,虽然祂可以选择不这样做。

什么是蒙恩的管道呢?在1746年写成的“蒙恩管道”(The Means of Grace)的讲章中,卫斯理约翰作出这样的定义:

蒙恩管道是上帝所选定的外在记号、外在言语(words)或行动。这些媒介

是上帝用以传通其预设恩典(preventing grace)、或称义恩典(justifying

grace)或圣化恩典的普通管道。3

1此注后简写为卫斯理。

2 Bebb, Wesley, a Man with a Concern , 121-22.

3John Wesley, …The Means of Grace,? in Thomas Jackson, ed.,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3rd ed. (London:

这些上帝所选定的外在记号、语言和行动是什么呢?卫斯理在1744年12月25日签署的“给予小团-会社的指示”(Directions given to the Band-Societies)之第三项牧导指南作出下列解释:4

经常使用上帝所选定的媒介(the ordinances of God),特別是──

1.每周出席教会的崇拜、领圣餐、及出席班会的公开聚会。

2.若非重要事务或疾病所碍,不然每天早晨都当出席聚会、聆听圣道的讲

解。

3.每天进行私祷。若你是一家之主,当帶领家庭祷告。

4.一有空档,就当研读及默想圣经。

5.每周五都当禁食。

1745年8月2日,卫斯理及其弟弟查理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5),連同另外8个人於聚集在布里斯托讨论有关於成圣的教导。在这会议中,他们把祷告、究查並研读圣经、团契交通及禁食归类為“特殊的蒙恩管道”(particular means)。6另一方面,则把促进基督徒成长的态度或操练,如遵行诫命、舍己、在生活中背十字架和经验上帝临在的操练,归类為“普通的蒙恩管道”。

1778年,在培育卫理信徒和会友传道的场景中,卫斯理在“大议案”(Large Minutes)中把蒙恩管道归类為“制定型的蒙恩管道”和“预备型的蒙恩管道”。

制定型的蒙恩管道包括:(1) 私祷、家庭祷告、公共祷告〔祷告內容包括祈求、代祷和感恩〕;(2) 藉著研读、默想和聆听來探索圣经的宝藏;(3) 虔领圣餐;(4) 禁食;(5) 基督徒聚会。7

卫斯理也称这些“制定型的蒙恩管道”为“敬虔之工”(works of piety)。8它们涵括了“给予小团-会社的指示”所提及的,同时也包含了“教义议案”中所说的“特殊的蒙恩管道”。对於卫斯理来说,这些“制定型的蒙恩管道”是上帝用以传通祂的恩典以促进不同时空及文化的信徒成长、孕育圣洁生活的媒介。

“预备型的蒙恩管道”则是上帝为特定的处境需要而预备的蒙恩管道。这些包括了圣洁生活的操练、9班会、小团、会社、守夜聚会、爱宴、立约聚会、阅读好书或造就性的信笺10及“教义议案”所记载的“普通的蒙恩管道”等。11按上述所说,卫

…Of the Church,? §I. 12,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6: 395).

4John Wesley, …Direction Given to the Band-Societies,?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8: 274.

5此注后,简写为查理斯。

6John Wesley, …Minutes of Some Late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Rev. Mr. Wesleys and Others? (Conversation II; Aug. 2, 1745), Q 9,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8: 286.

7John Wesley, …Minutes of Sever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Rev. Mr. Wesleys and Others; from the year 1744 to 1789,?Q.48,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8: 322-23.

8Sermon 26, “SM-VI,” §2, Works,1:573; Sermon 43, “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 §III.9, Works, 2:166; Sermon 85, “On Working Out our Salvation,” §II.4, Works, 3:205.

9“Large Minutes,” Q 48, Works (J), 8:323.

10 Letter to the Societies at Bristol (October, 1764), Letters (T), 4:272; Letter to Philothea Briggs (December 3, 1772), Letters (T), 5:348; Letter to Elizabeth Ritchie (Nov. 29, 1774), Letters (T), 6:125-26; Letter to Joseph Benson (October 22, 1776), Letters (T), 6:234.

11

斯理几乎把“任何能深化圣洁和爱的媒介看作是恩典的媒介”。12

在未深入讨论制定型和预备型蒙恩管道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信徒当如何使用这些蒙恩管道呢?卫斯理的回答是:“当信徒使用它们时,当谨记它们只是上帝所选定的媒介而已。”13蒙恩管道本身并没有救赎的能力,也没有在基督宝血里的功劳。14恩典和能力是属于那位恩典的源头和一切恩赐的赐予者。15因此,“当信徒使用这些蒙恩管道时,当单单寻求上帝。信徒当透过这些外在物体,专注在圣灵的权能及圣子的功勞。”16

上帝超越了一切祂所选定的蒙恩管道。在上帝之外,一切的工作(opus operatum)都不可能带来益处。17然而,既然上帝已经选用这些管道,就让信徒好好的使用它们以深化在恩典中的成长。18

2.制定型的蒙恩管道

卫斯理认为信徒是可以借助制定型的蒙恩管道来被型塑及被转化的。为探讨卫斯理对制定型蒙恩管道的理解,笔者在讨论基督徒会谈(Christian conference)的重要性后,将沿用卫斯理於1744年所编订的“给予小团-会社的指示”之顺序,逐项讨论不同的制定型的蒙恩管道。其中,笔者将较详细讨论卫斯理对於圣餐的理解和看重,以丰富中文学界在有关题旨的研究。

2.1 基督徒会谈

卫斯理对於基督徒会谈有很高的期望。这里所说的基督徒会谈不是指他每年召开的年议会(年度会谈),19而是为心灵带来惠益的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交谈。与究读、默想圣经和祷告相融的基督化会谈是在基督信仰中学习和成长的管道。20在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卫斯理提及他结合阅读和交谈以把基督的律法教导初信者。当初信者对有关教导显得认真时,卫斯理就会鼓励他们使用其他的蒙恩管道以富化他们的成长。21

事实上,卫斯理对於基督宗教就是社群性宗教(social religion)的理解影响了他的牧养信念。他认为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协调基督化交谈及孕育圣洁生活的重要管道。这样的交谈是必需的,因为若没有社会,若没有生活在人群中,若没有与人交谈,基督信仰根本不可能存留。22因此,他(1)选择渴慕圣洁的朋友为交

12 Borgen, John Wesley on the Sacraments , 105.

13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V. 4, Works, 1:396.

14 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V. 4, Works, 1:396.

15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 3, Works, 1:382.

16Wesley, …The Means of Grace,? §V. 4,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5: 201.

17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V.4, Works, 1:396.

18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I. 1, Works, 1:384.

19“Thoughts upon Some Late Occurrences,” §4, Works (J), 13:248; “Of Separation from the Church,” §6, Works (J), 13:256.

20 Letter to Elizabeth Ritchie (Nov. 29, 1774), Letters (T), 6:126.

21 Letter to Mrs. Sussana Wesley (August 17, 1733), Letters I, in Works, 25:354.

22

谈伙伴;(2)劝勉卫斯理会社的领袖避免宗教性的传舌(religious gossiping),23(3)鼓励他的跟随者选择交谈伙伴。

年老时,他写信劝勉Frances Godfrey:“在走向新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有同行者是蒙福的事情。”24卫斯理坚信基督徒应当寻找天路伙伴因为没有人可以独行此路。这是他构建会社/小团/班会的预备型系统的主要原因。

2.2 崇拜聚会与圣餐

卫斯理认定基督徒参与崇拜聚会、领圣餐及被牧养的必需性。因此,他敦促经由偱道运动信主的偱道信徒都当参与教会生活(这里是指十八世紀英国国教的教会生活),虽然他知道有些当代的国教牧师甚少关怀敬虔、公义、恩慈和真理的事宜。信徒当积极参与崇拜和领圣餐,因为(1)信仰高过也深过任何外在的礼节25;(2)圣礼的有效性不在於主持的人,却在于设定它们的上帝26;(3)崇拜不是献予人的,却是献予上帝的。基督徒敬拜是为了尊荣上帝。(4)基督徒可以藉着参与崇拜获取全人成长的滋养;27也藉此“在和平中維持圣灵所賜的合一”。28

Adrian Burdon 在诠释卫斯理的有关信念时,说:“藉着参与崇拜,我们与上帝及彼此的关系会发展,信心会成长,同时因着上帝的恩典,我们会发现通往天堂的道路。”29藉着崇拜,偱道信徒意识到他们是活在上帝的临在中。这会强化他们对上帝的认识和敬爱,为他们的气质、品格和服事带来深沉的型塑影响。

除了看重崇拜聚会之外,卫斯理也強调领受圣餐在全人成长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虽然“在18世纪的大多数英国教会是每一季才分派一次圣餐的” 30。领圣餐既然如斯重要,卫斯理如何理解圣餐呢?卫斯理因着圣公宗的Daniel Brevint之影响,认为圣餐有三项功能:(1)纪念;(2)蒙恩的管道;(3)上帝荣耀的证物(a pledge of God?s glory)31。

(1)纪念与慈运理有别,卫斯理认为圣餐不但是纪念耶稣基督的死,32而且是如Ole Borgen 所说的,圣餐把基督的死展现出来(“shows forth Christ death”)。33它把耶稣基督的被钉活画在我们面前。这表达什么呢?Karen Westerfield Tucker的解释协助我们更贴切的理解卫斯理:“在圣餐桌前,我们被带到十字架下,同时也在当下领

23 Letter to Philothea Briggs (June 20, 1772), Letters (T), 5:323-24.

24 Letter to Fances Godfrey (August 2, 1789), Letters (T), 8:158.

25Sermon 84, “The Important Question,” §III.1, Works, 3:189.

26Sermon 104, “On Attending the Church Service,” §30, Works, 3:476.

27John Wesley, …A Father Appeal to Men of Reason and Religion,? Pt.1, §3: 4,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8: 61.

28 Wesley, …Of The Church,? §II.27,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6: 399.

29 Adrian Burdon, "Forgiven, loved and fre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Methodist worship," in Methodism and the Future-Facing the Challenge, ed. Jane Craske and Clive Marsh (London: Continuum, 1999), 58.

30 William L De Arteaga, Forgotten pow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rd's Supper in reviva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 2002), 180.

31“The Christian Sacrament and Sacrifice--Extracted from Dr. Brevint,” §II.1, in HLS, 4.

32 NT Notes, on Mathew 26:2; on Mark 12:24;

33

受基督受苦的惠益。”34藉着圣餐,我们经验到基督被钉死的“临在性与当下性。”35这是上帝历史性的救赎行动在现今的经验里保持活跃的管道。36卫斯理相信三一上帝临在於圣餐内,因此每次当信徒领受圣餐时,信徒在基督里与上帝相遇。与上帝相遇时,信徒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被上帝触摸了。37

(2)蒙恩管道之一除了纪念耶稣基督的死之外,卫斯理以教父的教导为基础,说明圣餐是“上帝传通恩典予上帝子民的伟大管道(the grand channel)。”38上帝藉着这管道提醒信徒祂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及祂现今藉着圣灵所成就的。再者,在他的讲章:“蒙恩的管道”(The Means of Grace)內,他阐明“凡期望上帝更多恩典的人都当透过领圣餐來等候与领受。”39

他进一步论述,

难道上帝不是藉着吃饼、喝杯,这外在可见的管道,传通祂的恩典,即

公义、平安和在圣灵中的喜乐,进入信徒的心灵吗?这心灵是被破碎的

基督身体和一次过为我们而流的基督宝血所洁净的。因此,让信徒真正

渴慕上帝的恩典,吃那饼,喝那杯。40

藉着靠近主的圣桌和领圣餐,信徒经历到他们的需要被喂养。对於在罪中跌倒的,圣餐是一个转换和确认的媒介。上帝藉着这媒介传通赦罪的恩典。对切慕成长的信徒,圣餐是他获得“地上的圣洁和天家的永恒荣耀”的管道41。这是一个上帝藉以传通圣化恩典以清除罪恶、医治人性及深化信徒的成圣生活的医治性圣礼(therapeutic sacrament)。

此外,上帝也藉着圣餐肯定信徒祂将来会成就的。正如Daniel Stevick贴切的评注:

圣餐把领圣餐者放置在神圣救赎的全景中。在这全景中,领受者即刻触

摸到十架救恩的终极源头,永活基督的积极临在,及在荣耀中的终极命

定。42

在圣餐性敬虔(Eucharistic piety)中的成圣旅程是信徒成长、成熟之旅的一部分。基于这信念,卫斯理觉得“经常”(frequent)这形容词显得太弱,而早在1733年

34 Karen B. Westerfield Tucker, American Methodist Wo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2.

35 Daniel Stevick, The Altar’s Fire: Charles Wesley’s Hymns on the Lord’s Supper, 1745 (London: Epworth Press, 2004), 63.

36 John Lawson, The Wesley Hymns: As a Guide to Scriptural Teaching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 1988), 165.

37Khoo, Wesleyan eucharistic spirituality , 55-62. 参“A Farther Appeal, Part 1” §IV.5, Works, 11:137.

38 Wesley, …Sermon on the Mount-VI,? §III.11,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5: 338; 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1, III.12, Works, 1:381, 389-90.

39 Wesley, …The Means of Grace,? §III. 11,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5: 187. See also Wesley, …Working O ut Our Own Salvation,? §II.4,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6: 510.

40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I.12, Works, 1:389-90.

41Sermon 101,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II.5, Works, 3:432.

42

已开始使用“持续不断”(constant)43来鼓励基督徒当持续领圣餐。早期的偱道信徒听取这劝导,持续不断的领圣餐,因为他们“在这圣礼中经历与上帝的直接和活泼的相遇。”44藉着领圣餐,他们不断的察验他们的生活,以悔改回应上帝的察验,并全然委身信靠上帝。45

他於1788年所写成的讲章“持续不断领圣餐的责任”(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反映他一生都没有改变这立场。46他说:

经由领圣餐所传通的恩典使我们确认信徒的罪已被赦免,也使信徒能远离它

们。正如信徒的身体因面包和酒而強化,信徒的心灵则因为领受基督的身体

和血而被強化。这是信徒心灵的糧食:它给予信徒力量去履行责任,引导信

徒邁向完全。因此,若信徒看重基督的诫命,若信徒期望罪得赦免,若信徒

期望领受相信、敬爱和順服上帝的能力,信徒就不当忽略任何领圣餐的機

会;信徒也不当背離主为信徒所预备的爱筵。47

领圣餐所带来的滋养擦亮了基督徒继续迈向新天新地的终末性旅程。这导引信徒去思想圣餐的第三项功能:终末荣耀的证物。

(3)终末荣耀的证物。圣餐作为终末荣耀的证物把现今和未来,时间和永恒结连在一起。正如Borgen 的综结,它以两个层面来运作:48(1)领受基督应许的遗产之权力是藉着圣礼传通予信徒,49(2)圣餐是上主所赐予的证物,说明祂已经在永恒中为信徒预备数算不尽的恩福。50既然圣餐是一个证物,当它保证的愿景,即新天新地临现时,它的功能就完成了。当信徒在天家与主面对面时,代表基督的圣餐就不再有意义。51

有鉴于此,圣餐应许新天新地。它是一个序曲,向信徒保证信徒有份於新天新地的属天婚筵。此外,它也是信徒在行走天路时滋养信徒的记号。藉着这序曲或记号,信徒确信当复活主在荣耀的国度喝新的时候,信徒会与祂复活主共饮。

这是你赐予人的

最丰裕的遗产

主,藉此重要管道及喝你的宝血,

信徒被滋养。

43Sermon 101,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II.1, 21, Works,3:431, 439;Raymond George,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4. The Means of Grace," in A Histor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Great Britain, ed. Rupert Davies and Gordon Rupp (London: Epworth Press, 1965), 263; Khoo, Wesleyan eucharistic spirituality , 13-20.

44 Steven T. Hoskins, Eucharist and Eschatology in the Writings of the Wesleys (Wesleyan Theological Journal 29, No.1), Spring-Fall 1994 [cited April 12 200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6681398.html,/wesleyan_theology/theojnl/26-30/29-04.htm

45 Khoo, Wesleyan eucharistic spirituality , 184.

46Sermon 101,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Preface, Works, 3:428.

47 Wesley,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I.3,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7: 148.

48 Borgen, John Wesley on the Sacraments , 218.

49Sermon 77, “Spiritual Worship,” §II.4, Works, 3:96.

50Sermon 101,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II.5, Works, 3:432.

51 John Ernest Rattenbury, The Eucharistic Hymns of John and Charles Wesley (London: Epworth Press, 1948),

藉此,信徒领受禰的恩福,

藉此禰惠赐恩礼;

为着相信禰的,

(禰预备)赦免、恩典和天家。

因此,容让信徒颂赞禰,

直到大地被移去,

和禰共享婚筵,

并喝天上的酒。52

因此,Stevick 正确的评述:“圣餐把天家带近,同时它也把领受者送到天家。”53参与圣餐是上帝终末性应许的现今经验,同时也是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和完全主义(perfectionism)的解毒剂。它会型塑信徒的终末性生活,深化信徒对上帝更新工作的期盼,让信徒确信上帝会持守祂的终末性应许,肯定信徒持续负责任的生活与服事的勇气。

2.3 祷告

卫斯理确信人无法强求上帝的恩典,然而,却可以通过祷告寻求、等候和领受上帝的恩典。他相信上帝藉着信徒的祷告所传通的恩典能深化信徒的气质与圣洁生活。54有鉴于此,信徒应当在私下或聚集时不断的祷告。

信徒当不断的祷告,因为祷告是属灵生命的呼吸,是亲近上帝的主要媒介 55。藉着祷告,属灵生命得以维持,属灵的能力、意向及感官功能也一天一天增进,能分辨灵性上的善与恶。因此,祷告是“心灵的操练” 56,也是领受上帝恩典以保育灵命成长的重要管道。越多的祷告,就越能享受盼望的完满确据(plerophory)。

此外,祷告也是依靠上帝、向上帝敞开;亲近上帝、向上帝举心的表达57。在“循道信徒的品格”(The Character of a Methodist)中,卫斯理作出下列阐述:

无论什么时候,他心灵的言语常常是,“你永远荣耀的光辉,我的心仰慕

你,虽然没有言语,却是默默地向你说话。”唯独这才是真的祷告。他的心

是随时随地朝向上帝。在此,他不曾受着阻碍;不曾为人或事所隔断。无论

是燕居或交友,赋闲或作业,或言谈,他的心总是时刻与主契合。无论是起

是卧,惟有上帝充满着他的思想。他不断地与上帝同行,以心灵之爱的眼光

注目於主,随处“看见那所看不见的上帝。” 58

祷告既然如此重要,信徒当如何祷告呢?卫斯理认为,既然祷告是信徒深沉经

52 HLS, 42:4-6.

53 Stevick, The Altar's Fire , 138.

54 Henry H. III Knight, The Presence of God in The Christian Life: John Wesley and the Means of Grace, Pietist and Wesleyan Studies, No. 3 (Metuchen, NJ /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92), 117.

55 Letter to Miss March (March 29, 1760), Letters (T), 4:90.

56Sermon 46, “The Wilderness State,” §II.4, Works, 2:209.

57Sermon 26, “SM-VI,” §II.1, Works, 1:575.

58

验上帝的圣化恩典后所涌发的心灵语言,因此应当是认真诚恳59和心口一致的。60此外,他劝告信徒当求圣灵引导以认真和恳切的祷告,因为圣灵已奠下祷告的基础。61

祷告的人会常常感恩和赞美。对卫斯理来说,这就是信徒完全了。62他曾这样诠释:

在本质上,感恩与真实的祷告相连。常常祷告的人,不管面对安舒或痛

苦,丰裕或艰困都会常常赞美。在任何事上,他都赞美上帝;看这些事

是从祂而来;也因祂的缘故而接纳它们的临到;不选择也不拒绝,不喜

欢也不排斥;关怀的是这些事是否符合祂完全的意愿。63

不管信徒是否能祷告,去祷告就对了。当信徒几乎听不见自己的祷告时,上帝会垂听。64热诚的祷告不但会保护信徒免于上帝的忿怒,或不圣洁的行为,或缺乏信心,65也协助信徒保持警醒。66信徒当“警醒守望以祷告,祷告以警醒守望。”67警醒的祷告和被祷告围绕的警醒会协助信徒向圣灵鉴察的工作敞开。68这会促进信徒在基督内的成长,也会深化信徒对上帝的爱的体会。69

2.4 究读圣经

卫斯理认为“凡渴慕上帝恩典的都当藉着究读圣经来等候之。” 70阅读圣经因此应当成为信徒生活的主轴。藉着圣灵的启迪和协助,阅读、究查、聆听和默想圣言不但是上帝加添真智慧的主要管道之一,71也是上帝滋养信徒的心灵以使信徒“在信心、爱心和圣洁中成长得满有基督身量”的管道。72读经可以带来如保罗所说的:“教训、督责、修正和教导人学义” 73的四重惠益。卫斯理因此劝勉:

让信徒遵循下列三项守则,1、让信徒的心被上帝的话语充满。。。2、

让信徒的眼睛注视上帝的话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

文。。。3、让信徒的舌头被上帝的话语使用,特别是与信徒的儿女

在一起时。。。74

59Sermon 27, “SM-VII,” §IV.1, Works, 1:608.

60“Prayers for Children, Preface,” in A Collection of Forms of Prayer, in Works (J), 11:259.

61NT Notes, on Jude 20.

62 NT Notes, on 1st Thessalonians 5:16.

63 NT Notes, on 1st Thessalonians 5:16.

64 Letter to Mary Bonsanquet (March 26, 1770), Letters (T), 5:187. 参Hymn 259, “For Believers Fighting,” vv. 25-32, Works, 7:401.

65NT Notes, on 1st Timothy 2:8.

66Sermon 77, “Spiritual Worship,” §III.10, Works, 3:102.

67 NT Notes, on 1 Peter 4:7.

68“The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June 26, 1744), Q10, in Outler, ed., John Wesley , 141.

69Sermon 117, “On the Discoveries of Faith,” §17, Works, 4:37-38.

70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I.7, Works, 1:386.

71Sermon 16, “The Means of Grace,” §III.8, Works, 1:387.

72 NT Notes, on 1 Peter 2:2; on John 17:17.

73 NT Notes, on 2 Timothy 3:16.

74

为达致这目标,卫斯理劝勉信徒当早晚拨时间默想圣言,并在祷告的氛围中阅读旧约与新约各一章。

2.5 禁食

卫斯理鼓励祷告当加上禁食。禁食祷告是一个攻克己身、为罪忧伤和向上帝举心、寻求上帝的面的时段。75藉着禁食祷告,信徒在上帝面前倾诉自己的心灵状态,认真的为自己和邻舍的罪哀伤,并等候祂加添圣化恩典。禁食祷告因此能强化信徒对世界死的心志,加深信徒对祷告的认真和热诚,使信徒的良知更敏锐,协助信徒更敏感於上帝的爱及圣洁和属天的爱慕。76

祷告时,也当读经。因为,在祷告的氛围中读经能使圣言刻印在信徒的心坎中。这不但使信徒的心思常常被上帝察验,而且也协助信徒认识上帝的意愿并按祂的意愿而活。77祷告、禁食加上上主的话语会圣化信徒的行动。78

3.预备型的蒙恩管道79

早在1731年,预备型的蒙恩管道的初步概念已经出现在卫斯理的脑海中。随着岁月渐长,他越来越认为预备型的蒙恩管道是上帝为特定的处境需要而准备的蒙恩管道。80这些管道虽不是基督所吩咐的,却是“按着特定的处境,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圣经中的普遍原则。”81 Horst 认为,这些预备型的蒙恩管道显然是与制定型的蒙恩管道相符。82换言之,它们的角色是为了补足制定型的蒙恩管道,并为着在恩典中的最大幅度成长能在某一处境中落实而提供精神特质、架构和规范。83因此,它们可以因应普遍需要和处境而更迭。卫斯理为着不同组别的信徒所预备的不同管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84

对於同时代的人来说,卫斯理的有关做法是超常的。当他的有关做法被挑战

75Sermon 27, “SM-VII,” §IV.5, Works, 1:609-610.参Letter to Richard Morgan (September 30, 1735), Letters I, in Works, 25:437;Letter to George Cussons (November 18, 1768), Letters (T), 5:112。

76Sermon 27, “SM-VII,” §II.6, Works, 1:600.

77“Preface, Notes on the Old Testament,” §§18 (3), (6), Works (J), 14:253.

78Sermon 105, “On Conscience,” §I.19.9, Works, 3:489.

79因篇幅所限,本段的讨论不包括“普通的蒙恩管道”。

80“Letter to the Revd. Samuel Wesley, Jun.” (November 17, 1731), Letters I, in Works, 25:322.

81“A Plain Account of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 §VI.7, Works, 9:268. Hereafter abbreviated as “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82 Horst,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and the Life of Faith" , 206.

83 Kenneth J. Collins, "John Wesley and the Means of Grace," Asbury Seminary Journal 40, no. 2 (Winter 1985), 27.

84

时,他回应说有关做法并没有违反圣经教导。85再者,当代的一些教会沒有真正负起宣讲上帝的道的责任,沒有按圣徒的体统施行圣礼及早期偱道信徒的被拒绝等都是他不能忽视的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偱道信徒当如何按部就班的成长呢?他们可以如何被培育以更深的在圣洁生活中成长呢?

卫斯理的回答是:“藉着强而有约束力的会社/小团/ 班会的培育系统”。对他来说,这系统一方面是其露天布道的跟进机制;另一方面是回应肤浅牧养服事所造成的亏损而作的努力。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削弱圣公宗牧区中的公共崇拜,而是补足之。随着他益发看见这系统带来的好处,他就越肯定不会在无法跟进培育的情况下开始任何新的福音工作。86

3.1 会社/班会/小团

(1)会社聚会

卫斯理与弟弟查理斯在1743年5月1日联合簽署的“联合会社的本质、设计与导规”(The Nature, Design,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United Societies)中,把会社定义为:

...一团追求圣洁生活而又祈求圣洁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同心祷告、领受

上帝圣言的劝勉、在爱中互相看守,以使他们能結出救恩的好果实。87

事实上,偱道会社是卫斯理为了回应伦敦区初信者的牧养和学道呼吁,而於1738年开始每周四晚上举行与当时的圣公宗或敬虔主义之会社类似的会社聚会,88为出席者提供牧养关顾和培训。1739年,卫斯理也於布里斯托开始类似的会社聚会以照顾初信者。加入会社的惟一条件是终末性的:“渴望逃避将来的忿怒,与从罪中得救赎的意愿。” 89在会社中,大家一起祷告,接受圣经教导的劝勉,彼此在爱中守望相顾,以使大家能完成救恩的功夫。90

(2)小团聚会

卫斯理在Hernnhut 观摩期间,深受当地的小团机制吸引。91当他回返英国,看见布里斯托信徒的培育需要时,就仿效莫拉维派的模式,按年龄、性别和婚姻地位把会社中的信徒组成5-10人的小团。92

为加强小团聚会的果效,卫斯理於1738年12月25日规划“小团-会社守则”。这些守则协助信徒一瞥小团聚会的本质:93

85“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II.10, Works, 9:263.

86参Wesley, March 13, 1743, Journal and Diaries II, Works, 19:318; Wesley, July 10, 1750, Journal and Diaries III,Works, 20:351; Wesley, August 25, 1763, Journal and Diaries IV, Works, 21:424.

87 John Wesley, …The Nature, Design,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United Societies,? §2,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8: 269.

88 Richard Heizenrater, Wesley and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 (Nashville, TN.: Kingswood Books, 2002), 21. 89“The Nature, Design,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United Societies,” §4, Works, 9:70.

90“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I.7, Works, 9:256.

91 Frank Baker, John Wesley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2nd ed.(London: Epworth Press, 2000), 141.

92“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4-7, Works, 9:255-56; “Thoughts upon Methodism,” §§4-8, Works,

信徒聚会的设计就是为了要遵行上帝的诫命,“彼此认罪,互相代祷,以使

信徒得蒙医治。”为了到达这目的,信徒──

1.最少每周聚会一次。

2.除了一些特殊原因之外,准时开始聚会。

3.出席者准时以诗歌或祷告开始聚会。

4.彼此自由而坦誠的分享心灵的真实狀況:自上周聚会后,在思想上、言

语上或行动上所犯的罪或所受的试探

5.以出席者看为适合的方式結束每次聚会。

6.聚会时,由某一个人先开始分享他的心灵狀況,所犯的罪和所受的试

探;而后依序以探索性的问題询问其他人。

再者,卫斯理按雅各书5章建议了15项自省问題。其中有5項是每次聚会都当提询的:94

1.自上次聚会以后,你犯过什麽罪?

2.你遇到什么试探?

3.你如何胜过?

4.你是否怀疑你所想的、说的或做的可能是罪?

5.你是否有什么隐藏的渴望(欲望)?

为达到相互守望、彼此问责的目标,小团团员除了出席会社聚会及每季被探访之外,也需要出席每周一次的小团聚会。藉着小团聚会的反省问答过程,团长和团员共同体察生命中的阴暗面,并尝试去处理之。95在相互坦诚和彼此鼓励的积极氛围中,团员不断的经历整全的医治和型塑。经过这个比班会聚会更仔细和严谨的纪律性督导,门徒领袖的素质也就渐渐的被孕育。

由此观之,小团扮演了悔罪单位和属灵细胞的角色,让团友可以更紧密的联系和团契,更深的互相敞开和相互问责。96Richard Heitzenrater 因此认为这小团组织比会社更具卫斯理特色97。

(3)班会聚会

1742年初,约翰为了清还布里斯托“新房”圣殿 (New Room Chapel) 的建堂经费,成立班会以方便筹集捐款。98每个星期,约翰所委任的班会班长都会把奉献交予执事

93“Rules of the Band Societies,” Works, 9:77.

94“Rules of the Band Societies,” Works, 9:77. The fifth question is dropped from the later editions, beginning about 1779 or 1780.

95 Knight, The Presence of God in The Christian Life , 107.

96“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4-7, Works, 9:255-56; “Thoughts upon Methodism,” §§4-8, Works, 9:528-29.

97 Heitzenrater, Wesley and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 , 104.

98“Thought upon Methodism,” §5, Works, 9:528; “A Short History of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 §19, Works,

(stewards),以清还建堂债款。当约翰逐步看见班会的贡献时,他进一步使班会成为“卫理经济系统的骨干” 99以支持游行传道和穷人的经济需要。此后,在卫斯理的规划下,居住在同一地区的12名班员组成一个班会。每一班会由一位班长带领。班长除了协助筹集建堂经费之外,也协助“看顾其他弟兄的灵魂”。100卫斯理认为班会不但是会社和小团聚会间的桥梁,也是初期教会的再现。至1746年,班会已经成为偱道运动的“腱肉”(Sinews of Methodism)。101

按一般的做法,试用班员在成为会社会员以前,需在班会中接受为期约三个月的培育。换言之,在偱道运动的结构中,成为班会班员是一项必需,而参加小团则是一个选项。班会对试用会员的基本要求是渴慕救恩、出席每周的班会聚会及遵守1743年所订立的《导规》 (General Rules)。藉着这培育过程,约翰见证他的神学信念和牧养异象---“作成得救功夫”的落实。

为何约翰坚持试用班员需遵守《导规》呢?因为,它是约翰与18世纪偱道运动核心同工为因应当代社会处境而编订的一套生活指南。它强调:“不作损害人的事,远离各种罪恶;尽量行善及遵守上帝所设立的各项律例典章。102约翰相信在上帝的恩典中,信徒可以按这指南健康的生活。从这角度看,《导规》不但是整个班会/会社和小团系统中“有活力的教义问答”;103也是一个培育性的框架。这框架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南和支持以深化悔改和圣洁的生活。它是孕育偱道信徒的一个标志。

《导规》既然是每一位试用班员都需要遵守的,它自然而然成为偱道运动中每一层次的领袖的基础。班长、执事、游行传道和助理的服事和领导基础就是这样而被奠下的。从此守则开始,每一层次的领导都各有其相关的守则,作为生活和服事的指引和规范。

卫斯理进一步表达班会/会社的成员当在生活中活现圣洁的标志:(1)逃避自己知道的罪;(2)尽力行善;(3)遵行上帝所设定的礼仪。104他深信这些标志是植根天国的信徒生活的表现。这是俗世生活的相对体现。在一个对基督信仰具有敌意的处境中,具有这些标志的终末性生活是重要的。因为,类似的生活是强有力的基督化见证。

与小团聚会相比,班会聚会虽没那么严谨,班员却在班长的带领下,与每周的聚会中,分享他们在该周的生活进展。这样的分享其实就是一种问责的纪律,协助班员意识到“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他们是罪人,同时也是领受新生命的人。” 105这让班员看见大家其实是在一个经历上帝赦免、互相支持以迈向圣洁的旅程中。这不但让

99Howard A. Snyder, The Radical Wesley and Patterns for Church Renewal (Downers Grove, I:.: IVP, 1980), 55.

100“Thoughts upon Methodism,” §6, Works, 9:529; “Rules of the Bands-Societies,” Works, 9:77-78.

101This is a phrase used by David Lowes Watson. David Lowes Watson, The Early Methodist Class Meeting: its 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Nashville: Discipleship Resources, 2002), 93.

102“The Rules of the United Societies,” Works (J), 8: 269-71; Sermon 107, “On God?s Vineyard,” §III.1, Works, 3:511-12.

103 Watson, The Early Methodist Class Meeting , 152.

104Sermon 107, “On God?s Vineyard,” §III.1, Works, 3:511-12.

105

班员发现自己的个人和社会性身份,也强化了属灵操练、属灵分辨、相互模塑及被基督型塑的品格和习惯。班会中的生活其实就是全人塑造、门徒培育的一个重要元素。

卫斯理对班会--会社培育系统的看重,大大减低了初信者的“夭折率”。这真是他与乔治威特(George Whitefield)的最大分别。后者积极布道,但却没有为决志者提供属灵纪律的指引或把他们组成会社。卫斯理这样评述:

那些受威特先生影响的根本没有纪律。他们没有纪律的影子。。。他们

之间没有基督化的连结,也没有被教导当守望彼此的心灵。因此,当有

人跌倒而不冷不热时,或陷进罪中时,没有人能把他们举起:他可能会

更下陷,下陷至地狱。若然,谁会关顾他?106

对偱道信徒来说,班会聚会是一个富化基督化交谈、孕育社会性圣洁、活现连结精神、并携手走向天国107的建造性的处境。

Colin Williams 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估:

卫斯理相信在蒙恩管道的場景中,信徒間的相互劝勉、檢查及服侍是不能单

靠崇拜聚会中的听道、领圣餐和祈祷礼仪的。卫斯理的圣洁观与他的教会观

相互交织...他相信班会聚会代表著初期教会的特质,並且这真是上帝賜

予他的异象――类似的教会小团(ecclesiolae)可以成为传佈合乎圣经教

导的圣洁於遍地的途徑。108

为协助班员强化他们的圣洁生活,约翰於1741年2月开始向布里斯托及京斯活(Kingswood) 的班员发出“班会季卷” (quarterly ticket) 。1742年4月,他也在伦敦作出同样安排。109为了确保这样的纪律安排产生效果,他亲自或委派他信任的游行传道进行每季一次的班会审察(quarterly examination)。若发现班员不守属灵纪律或没有经常出席班会聚会,他将不发出下一季的“班会季卷”。没有季卷,班员就不能出席下一季的爱筵。110能否出席每季爱筵和立约聚会也因此成了班员的身份象征。

在班长带领下陈述交代的实践、签发会员卷及季度审核的机制成了一个纪律性的工具以维护班会生活的秩序和素质;111季度审核也是卫斯理牧导游行传道以有效督导班会班长和小团团长及他或游行传道提升班会班长或小团团长关顾班员之表现的重要管道。这些安排使班会成为型塑信徒生活之培育基石。

106Sermon 113, “The Late Work of God in North-America,” §I.7, Works, 3:598.

107 Hymn 498, “For the Society, Praying,” v.18, Works, 7:687.

108 Colin W. Williams, John Wesley's Theology Today, 151-52.

109“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IV.2-3, Works, 9:265.

110一般上,缺席三次就意味着自动放弃班员籍。Wesley, Mar. 9-10, 12, 1747, Journals and Diaries III, in Works, 20:162-63; Letter to the Societies at Bristol (October, 1764), Letters (T), 4:273; Letter to William Holmes (February 18, 1788), Letters (T), 8:36, Letter to Edward Jackson (October 24, 1788), Letters (T), 8:98-99, Letter to Thomas Rutherford (January 22, 1790), Letters (T), 8:197.

111

3.2 年议会

偱道运动的第一次年议会是於1743年假伦敦召开。这是卫斯理牧导英国偱道联区之连结网的平台。出席年议会的是卫斯理亲身邀请的助理、游行传道及其他同工。召开年议会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和厘清偱道教义(Methodist doctrine)的内涵、偱道纪律及在偱道运动中的牧导践行。这对同工的培育、牧导服事的素质把关、教义的正确教导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之一就是1744 的年议会。当年的6月25日,卫斯理化了一整天来讨论因信称义的教义;并於次日(即6月26日)集中讨论成圣的教义。112如斯的讨论和厘清奠定了“偱道圣洁观”的纲领基础。

3.3 爱筵/守夜聚会/立约崇拜

从会社/小团/班会培育系统延伸出来的另一培育机制是爱筵/守夜聚会/立约崇拜。爱筵的传统可以回溯至初期教会的“圣爱聚餐”(Agape meal) 。起初,爱筵只限于有季卷的小团团员出席。渐渐的,有季卷的班员也被允许参加。一般上,爱筵是在周日傍晚举行。在卫斯理所委派的助理牧导下,113出席者彼此代祷,特别是为彼此承认的软弱代祷;领受医治,在信仰上被建立。114由于许多偱道信徒藉着这每月或每季一次的爱筵被培育,卫斯理也把它看作是蒙恩管道,并让它成为偱道会社中具特色的践行。

除了爱筵之外,卫斯理也修订莫拉维派的守夜聚会,让偱道信徒从1740年开始参与守夜聚会。一般上,守夜聚会是在周五晚上,115或年议会的结尾,116或新年前夕举行。117守夜聚会在晚上八时半开始,并持续到半夜。118祷告、唱诗、赞美上帝、在上帝的临在中欢庆、聆听信息的宣讲119是守夜聚会的主要元素。在这些守夜聚会中,上帝的临在和供应的经验是很普遍的。渐渐的,守夜聚会成了一个偱道信徒被更新、被孕育的管道。这是自守夜聚会开始后,卫斯理一直珍爱的蒙恩管道直到他离世为止。

立约崇拜是卫斯理参照清教徒Joseph Alleine和Richard Alleine 带领的类似聚会而修订的。它是在每年的第一主日举行,并以同领圣餐结束。聚会的目的是为了更新与上帝之间的约。在立约崇拜中,偱道信徒为自己的亏欠而认罪,经历上帝的赦免和信实,并被加力以修复他们与上帝、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立志更负责任的生活。

112“The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June 15, 1744), in Outler, ed., John Wesley , 136-40.

113“Large Minutes,” Q42, Works (J), 8:319.

114“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VI.5-6, Works, 9:267-68.

115 See Wesley, April 9, 1742, Journals and Diaries II, in Works, 19:258-59; May 19, 1769; June 2, 1769, Journals and Diaries V, in Works, 22:184, 185.

116 Wesley, July 24, 1767, Journals and Diaries V, in Works, 22:95; August 6, 1788, Journals and Diaries VII, in Works, 24:104.

117 Wesley, December 31, 1761, Journals and Diaries IV, in Works, 21: 347-47; December 31, 1778; December 31, 1779, December 31, 1784, Journals and Diaries VI, in Works, 23:116, 158, 340.

118 Wesley, April 9, 1742, Journals and Diaries II, in Works, 19:258-59

119 Wesley, June 8, 1766, Journals and Diaries V, in Works, 22:43; February 2, 1789, Journals and Diaries VII,

3.4 圣诗

除了讲道和班会—会社的培育之外,卫斯理也藉着圣诗教导和牧养偱道信徒。David Hempton贴切的形容:卫斯理藉着节拍、韵律和主调深入的触及信徒的情绪和意志。120唱诗因此是信徒得以在圣经和教义中被型塑的管道之一。此外,信徒也藉着唱诗述说自己的成长经验。

看见圣诗的重要性,卫斯理除了翻译一些德国圣诗之外,也编订并出版查理斯卫斯理撰写的诗歌。这些圣诗,配合卫斯理所出版的讲章和神学册子,成了偱道信徒在救恩旅程中的成长指南。

1739年出版的第一集Hymns and Sacred Poems 的主轴是:被圣灵充满是圣经的核心应许,也是信徒攻克内在罪恶的权力。121 1740年春和1742年出版的第二和第三集Hymns and Sacred Poems 呈现了卫斯理於1739年后的神学发展。1745年,卫斯理出版Hymns on the Lord’s Supper,深化信徒对基督献祭的惊叹,也强化经圣灵而来的圣化权能的信心。122藉着这些圣诗集,唱诗成了偱道运动的其中一个特别标记。

1780年,卫斯理编印了涵括偱道主义(Methodism)的圣诗集成。123这圣诗集成包含了他一生对救恩旅程(via salutis)的教义理解:回归与认识上帝、真实(内在)的宗教、呼召不同信心程度的信徒及会社聚会的圣诗等。这圣诗集成因此成为一个“苏醒或振兴心灵,坚定信仰,使盼望活跃起来,加增上帝与人之间的爱的蒙恩管道。” 124

3.5 书信

卫斯理经常写信以培育和牧导那些他不能亲身探望的信徒。主旨是为了鼓励收信者在成圣旅程中不断成长。除了藉着书信牧导一般信徒之外,卫斯理也藉着个人通信培育会社/班会/小团的领袖、游行传道和助理。卫斯理意识到助理和照管联区之游行传道的重要性,卫斯理规定自己在每个冬季都写信给他们。125他写予Alexander Coates 的信笺就是例子之一:

实践性的宗教是你的重点;因此。。。守住这些:悔改归向上帝,对基

督有信心,心灵和生活的圣洁,在恩典和对基督的知识中成长,不断的

需要祂的赎罪宝血,持续的信靠祂。当维持这些直到生命的终结。126

由于卫斯理长年游行传道,书信来往容许他和收信者建立一个长久的互相指导120 David Hempton, "John Wesley (1703-1791)," in The Pietist Theologia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ed. Carter Lindberg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260.

121 Timothy L. Smith, "The Theology of the Wesleys' Hymns," in A Contemporary Wesleyan Theology: Biblical,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ed. Charles W. Carter (Grand Rapids, MI: Francis Asbury Press, 1983), 1014-16.

122 Smith, "The Theology of the Wesleys' Hymns," 1023.

123 Margaret G. Flowers and Douglas R. Cullum, "A Sometime Diversion: The Hymn Translations and Original Hymns of John Wesley," Methodist History 41, no. 1 (2002), 295.

124“Preface, A Collection of Hymns,” (8), Works, 7:73-74.

125 Frank Baker, Wesley as a Correspondence, Letters I, in Works, 25:35, 105.

126

或牧导----学员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鼓励信徒及信徒领袖过负责任的终末性生活的媒介。

3.6 出版

除了所提及的培育管道之外,卫斯理也出版讲章、神学册子、新旧约注解、《基督徒图书库》(Christian Library)及其他作品以维护,厘清,教导或发展他对以新天新地为面向的救恩旅程之理解。过程中,他也讨论与救恩旅程、圣经圣洁及与终末性生活有关的各项神学议题。在众多作品中,《不同时刻的讲章》及《新约注解》构成了卫斯理复兴运动中的神学规范,协助信徒及信徒领袖们在个人装备和讲道/教导服事中按序长进。127

3.7参与慈惠之工

为强化祷告和禁食的果效,信徒当参与慈惠之工。128约翰看重慈惠之工到一个地步,甚至把慈惠之工看作是“恩典的媒介”(means of grace)。在1786年书写的讲章:《探访患病者》(Visiting the Sick) 中,他这样论述:“确实的,一些慈惠之工,与敬虔之工一样,是恩典的媒介。”129当他这麽做时,他是在说明慈惠之工不只是善行(orthopraxis, good works), 更是一个传通上帝恩典的管道。原来,当信徒在上帝的恩典中,以谦柔的态度去关顾穷人和病患者时,信徒不但与有需要的邻舍相遇,也与上帝相遇,进而深化信徒关顾穷人和病患者的关怀,并富化信徒的品格和爱心。130

慈惠之工和敬虔之工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慈惠之工是敬虔之工的试金石;不以慈惠之工为辅的敬虔之工反而是成圣生活的障碍。131敬虔之工和慈惠之工是悔改结出的果实,是成圣生活的必需。132

结语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Randy Maddox 正确的论述:“卫斯理之目的性小组(ecclesiolae)的教会性连结和教会的崇拜(ecclesia)是卫斯理具动力的蒙恩管道的

127 Heitzenrater, Mirror and Memory , 179.

128Sermon 27, “SM-VII,” §IV.7, Works, 1:610-11.

129Sermon 98, “On Visiting the Sick,” §1, Works,3:385. See also Sermon 92, “On Zeal,” §II.5, Works, 2:313. 130Sermon 98, “On Visiting the Sick,” §I.2, 5, Works, 3:387; Letter to Miss March (9 June 1775), Letters(T), 6:153-54; Letter to Miss March (7 February 1776), Letters(T), 6:206-07; Letter to Miss March (26 February 1776), Letters(T), 6:208-09; Letter to Miss March (30 May 1776), Letters(T), 6:220; Letter to Miss March (10 December 1777), Letters(T), 6:292-93 .参Joerg. Rieger, "The Means of Grace, John Wesley, and the Theological Dilemma of the Church Today," Quarterly Review: A Journal of Theological Resources for Ministry 17 (Winter 1997), 381.

131参Sermon 30, “SM-X,” §21, Works, 1:660.

132Sermon 43, “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 §§III.9-10, Works,2:166.See also Sermon 14, “The Repentance of Believer,” §I.13, Works, 1:342-43; Sermon 24, “SM-IV,” §IV.4, Works, 1:548-49; Sermon 48, “Self -Denial,” §II.6, Works, 2:247-48; Sermon 87, “The Danger of Riches,” §II.18, Works, 3:244; Sermon 92, “On Zeal,” §§III.7, 12, Works, 318-21; Sermon 106, “On Faith (Heb. 11:6),” §II.4, Works, 3:500; Sermon 126,

概念之核心层面。”133透过“会社/小团/班会”和“崇拜/圣餐”这相辅相成的培育组合,卫斯理看见初信者在救恩旅程中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成长,成熟而满有基督的身量。偱道信徒藉助这培育组合被栽培、学习敬虔之工和慈惠之工;也在其中学习彼此接纳、相互扶持和问责的功课。134在过程中,卫斯理所编选的诗歌、出版的讲章和神学册子、个人的牧养性信笺都富化了其中的培育果效。

渐进的,偱道信徒在恩典中经历上帝形象的修复,在圣灵中被更新,寻得新尊严,气质被富化,预尝新天新地的甘甜安慰,进而成长为竭诚分享福音和传布圣经化圣洁生活的门徒领袖。

再者,我们也看見一道雙向的动向(movement)贯穿卫斯理对蒙恩管道的理解。一方面,信徒使用这些媒介以強化敬拜并深化信徒与上帝的关係;另一方面,上帝藉著这些媒介把祂的恩典传通予信徒。当信徒的心灵得到滋养时,信徒的圣洁生活就得以深化,从而富化信徒的气质、品格、服事和领导素质的成长,促进信徒与基督同行的決心及在日常生活中見證基督的行动。

此外,卫斯理理解中的制定型蒙恩管道和预备型蒙恩管道也是彼此贯联连结的。例如,在会社/小团/班会/爱筵/守夜聚会/立约崇拜中,偱道信徒唱诗、祷告、读经及交谈等。在卫斯理的分类下,后者是属于制定型的蒙恩管道;却与预备型蒙恩管道一起连贯使用。事实上,缺少了这些制定型蒙恩管道,班会/小团/会社就成了没有内涵的空壳。制定型蒙恩管道和预备型蒙恩管道贯联连结起来就成了全人塑造和门徒培育的有力管道。

笔者相信卫斯理对蒙恩管道的理解及他创意性的贯联结合制定型和预备型蒙恩管道的“超常”措施,可以为处在科技化、全球化、物质化、虚拟化和宗教及文化多元处境中,却又面对自身神学多元、牧养和灵性操练都亟需深化和富化的21世纪教会带来一些提醒:

(1)当对上帝的恩典有清晰和深沉的确认和回应。我们是在恩典中重生、成长及被圣化。我们也是在恩典中参与教会的生活,使用各项蒙恩管道,以使我们

更稳健的走在救恩路上,一路上多结佳果,直到我们进入新天新地。

(2)当捉稳卫斯理对教会本质的理解:不单单是许多个人的会集,更是服膺於基督主权而又富涵连结关系和负责任的福传、牧导及和培育践行的群体。

(3)当回到基本,看重贯联结合之蒙恩管道的贡献并积极运用之;因为它会导引信徒立基於合乎圣经教导和教父传统的“正信”(orthodoxy)、“正心”

(orthokardia)和“正行”(orthopraxy)上。

133 Randy L. Maddox, ""Social Grace: The Eclipse of the Church as a Means of Grace in American Methodism"," in Methodism in its Cultural Milieu, ed. Tim Macquiban (Oxford: Applied Theology Press, 1994), 133-34.

134“A Plain Account of the Methodists,” §§II.7-10, VI.1-6, in Works, 9:262-3, 266-8; “Thought upon

(4)当因应处境的需要,以教会生活为基,修订或构建以救恩旅程和小组团契生活为处境、而又定根於以心灵和生活整全圣洁(Holiness of Heart and Life)

为指标的门训系统。

(5)当因时制宜,规划协助属灵领袖担负更重大之责任的守则和机制,以使他们有纪律、有交代的彼此牧养及忠信服事。

(6)当以卫斯理的牧养神学与门训和督导策略为蓝本,再思我们的牧养--实践神学:我们是否仍以向贫困者行善、与慕道者分享福音、陪伴救恩旅程中的同

行者、为他们提供牧养关顾和培育指导为我们的服事目标?我们有否以这

样的目标为焦点,再思并修订我们的神学教育和牧职培育?18世纪英国的

卫斯理约翰邀请我们这样做。

字数:13,184字(不包括注脚)

tikwah2013@https://www.360docs.net/doc/8f16681398.html,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 梅凡 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其生活的天地狭小。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比如刘氏、李氏等。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

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 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对女主人公的婚姻雪上加霜。在婚姻悲剧中,受伤的总是女子。加之当时社会所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都不健全。男子一人可娶几个老婆,女子终身则只能嫁一个丈夫。女子与丈夫氓由于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认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女子认定一个丈夫后,便从一而终,把感情看成生命的全部;而男子则不同,他只不过把感情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男子在外面寻花问柳都有可能。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女子婚姻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人不淑,她的婚姻必然是悲剧的。 (三)朝三暮四的男子也是导致女主人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氓》中的男主人氓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婚前,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基础。“总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2002中文李书山学号3990202052 摘要: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典型化地塑造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形象。对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人”到“牲口”的蜕变,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祥子的悲剧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暗社会酿成悲剧 “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永垂不朽。”[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作者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使人们从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从“人”到“牲口”的蜕变。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1、祥子原先具有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A、他有骆驼一般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从他选中了拉车这一行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买一辆车得一百块钱。他想到“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得买车。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去了,他又得从零开始“挣扎和困苦”。看到别人喝酒抽烟跑土窑子,他也动过心,但他咬了牙还是不动一动自己攒的那点钱,坚持要买车,“即使今天买了,明天就丢了,他也得买。” B、他勤劳本分,不愿吃剥削饭。在曹宅拉包月时,高妈虽劝他把钱放出去,放给那些“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的人”“钱就会下钱”。祥子可不愿意。祥子和虎妞结婚后,虎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 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二、两人的爱情观、追求爱情和追求结果的方式不同 首先从爱情观方面谈,安娜和沃伦斯基追求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美好爱情,而爱玛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爱情,其中还夹杂着肉欲、物欲和背叛。在爱情观上爱玛就是不纯洁的。 其次在从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来谈 安娜:内心热情被压抑——婚外恋——闹离婚——公然站走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更多的是出安娜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爱玛:内心欲望,不甘平庸——私通、偷情——准备私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其内心欲望的发泄。 再次从追求爱情的结果来看

美国本科哪些可以ED,EA大总结

US NEWS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一、综合型大学TOP50 1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REA 2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REA 3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REA 4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ED 5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REA 5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ED 7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利福尼亚科技学院EA 7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不向国际生开放EARLY) 9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ED 9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ED 9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EA 12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ED 13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ED 13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ED 15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ED 15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ED 17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 ED

17 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 ED 19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圣母大学 EA 20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 ED 21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敦大学 REA 2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无EA/ED 23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 ED 23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美国南加州大学 2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无EA/ED 25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EA 25Wake Forest University威克森林大学 EA 28Tufts University塔夫茨大学 ED 29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EA 30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EA 31Boston College波士顿大学 EA 31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威廉和玛丽学院 ED 33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 ED 34Brandeis University布兰代斯大学 ED 35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EA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 3 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了然于心时,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这种在文本内视野后隐藏作者视野的复调手法,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俄国伟大作家,不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我国久销不衰,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更是让人耳熟能详。这位高寿的文学大师终生只有一次婚姻,然而就是这次婚姻,让他尝到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他家不但属于俄国上层地主家族,他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声名显赫的沃尔康斯基公爵家族,这个家族的贵族伊·姆·加洛文有一个女儿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曾祖母,另一个女儿则是托尔斯泰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普希金成了托尔斯泰四服内的表舅”。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18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并一同回到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村,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婚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极力想对丈夫的事业有所帮助,她关心的是,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托尔斯泰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那浩繁的文学创作。她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托尔斯泰的全部草稿由她一个誊写,托尔斯泰在1863年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认真的助手。” 1863年2月,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写信给莫斯科的亲属们,提到她丈夫“开始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按研究者的推测,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与和平》最初的一些草稿。” 同年10月,托尔斯泰写信给自己的女亲戚,信中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以至我全部的精神力量是这样的自由,这样适合于创作。我现在正是在创作……我现在用我的全部精力从事我的创作,我在写作和构思的是我从来还没曾写作和构思过的东西。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是幸福而安详的,在任何人面前我不保守秘密,也没有什么愿望,除开一点:让一切都进行得正常。” 1869年,经过7年艰苦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问世,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有15种不同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书中人物接近600个,至今仅保留在作家档案库里的手稿就有5200多页。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自己承认,“这本书的写作”他“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把一切“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都写进书里面的希望,他丧失了好多次,又重新获得了好多次。如果没有一位开明、耐劳的妻子,托尔斯泰根本不可能历经曲折,完成这部巨著。 1870年2月,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的初稿。1870年3月底,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象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围。”她还记下了托尔斯泰的一些话,诸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他喜爱“家庭的思想”,它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那里面,他所喜爱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有11种不同开头的巨著同样人物众多,总共超过150多人。“在每一位成

美国常见大学简称

美国常见大学简称,全称(所在州缩写)及中文名称 1.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NJ) )普林斯顿大学 2.Yale:Yale University(CT)耶鲁大学 3.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MA) 哈佛大学 4.MIT:Massachusetts Inst.of Technology(MA) 麻省理工学院 5.CI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加州理工学院 6.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CA)斯坦福大学 7.Duke:Duke University(NC) 杜克大学 8. JHU:Johns Hopkins University(M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9. UPen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10.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NY) 哥伦比亚大学 11 .Cornell:Cornell University(NY)康奈尔大学 12. Dartmouth:artmouth College(NH)达特茅斯学院 13.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IL) 芝加哥大学 14.Brown:Brown University(RI)布朗大学 15.NWU:Northwestern University(IL)西北大学 16.Rice:Rice University(TX)莱斯大学 17.WUSTL: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MO)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18.Emory:Emory University(GA) 埃默里大学 19.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IN)圣母大学 20.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1. Vanderbilt: Vanderbilt University(TN) 范德堡大学 22.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弗吉尼亚大学 23.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PA)卡内基梅隆大学 24.Georgetown:Georgetown University(DC)乔治敦大学 25.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6.UMich: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27.UNC:Univ.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28.WFU:Wake Forest University(NC)威克森林大学 29.WM: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VA)威廉和玛丽学院 30.Tufts:Tufts University(MA) 塔夫茨大学 31.Brandeis:Brandeis University(MA) 布兰代斯大学 32.UC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33.Rochest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NY) 罗彻斯特大学 34.CWRU: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OH)凯斯西储大学 35.Lehigh:Lehigh University(PA); 利哈伊大学 36.NYU: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 37.UIUC: Univ.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38.UWisc: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39.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顿大学 40.GIT: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 41.PSU: Pennsylvania State U.-University Park宾州州立大学商学院 42.UCDav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6681398.html,C: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是如何酿成的? 俗话说: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古典名著,那些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如:项羽与虞姬、周瑜与小乔、范蠡与西施、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这些风流倜傥、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赢得那些超凡脱俗、绝代佳人的芬心,最后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给世人留下非凡不俗的才情佳话。圣经中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如:亚伯拉罕与撒拉。亚伯拉罕是信心伟人,而撒拉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八十几岁都还有人在打她的主意。才子配佳人本是合宜之事,是绝配。但并非只局限于他们的外貌与才华,也包括他们的自身修养、品格、内涵也应该在同一层面。这样的才子佳人,才能成为让人羡慕、敬仰的美丽爱情。 18世纪也有一位才子,他领导了英国的大复兴,并创立了卫理公会。他打破当时圣公会的传统在外面露天布道,吸引了许许多多人归主,他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这位拥有雄辩的口才,与思维敏捷的才子,成为英国成千上万爱主的姊妹暗中倾慕的对象,她们渴望有福分能够成为他的贤内助,能在属灵事工上辅助他。但是约翰·卫斯理的婚姻却成为了18世纪鲜为人知的悲剧。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最为沉重的一项打击。 约翰·卫斯理曾经遇到过二个心仪的女孩,第一位是美丽动人、温柔文静的苏菲·赫琪(Sohy Hopkey);而第二位是丧偶的葛丽丝·莫瑞(Grace Murray),她不仅是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更是一位善于管理,工作能力强的贤内助。这两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卫斯理太过拖延,对待感情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对方都由爱成恨,下嫁他人。由于这些失恋的经历,使得约翰·卫斯理一度软弱过。 5年后,经人介绍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商人的遗孀玛丽·花雪莉(Molly Vaveille)。这次,约翰·卫斯理一反常态,匆促地向玛丽·花雪莉求婚。或许,害怕自己的优柔寡断再次失败。于是,在没有征询家人的看法下,突然在伦敦铸造厂的布道会宣布他的婚讯。1751年2月8日,约翰·卫斯理仓促间娶了玛丽·卫斯理为妻。婚后,玛丽·卫斯理终于原形毕露。她的性格是狠毒的、势力的、俗气的、狂傲的。她喋喋不休,气势汹汹,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泼妇。约翰·卫斯理在结婚之后,尽管千方百计地迁就玛丽·卫斯理,但是她却变本加厉,越来越邪恶和泼辣。有一次他在爱尔兰的北部领一个聚会。讲完道,当约翰·卫斯理拖着疲乏的身体退回寝室时,竟然在寝室内受到玛丽·卫斯理的扭打。结果约翰·卫斯理躺在地上,因玛丽·卫斯理揪着他的头发在地上拖行,在她手里还握着一把连根拔起的头发。 到了1776年,玛丽·卫斯理竟然遗弃了约翰·卫斯理。多年来,她到处散布谣言,用尽一切办法,要中伤约翰·卫斯理。可是老年的约翰·卫斯理,像一座大山,屹立不动。他已成为当代一位声誉日隆的人物,他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英国人,更广泛地为人所认识。他的不愉快和不美满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主的忠诚。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1、幸福的婚姻结局都是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幸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两种,要么忍要么滚! 2、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散发着一股地牢般的霉气。作者:张方宇出处:张方宇的腾讯微博 3、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作者:海灵格出处: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4、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别人无从参与,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婚姻却有各自的不幸。作者:唐欣恬出处:裸婚 5、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

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6、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作者:亦舒出处:吻所有女孩 7、有那么厉害的婆婆,什么样的丈夫都补偿不了。嫁人的时候,眼睛睁得要大,不幸碰到一把声音可以退贼的伯母,都还是抱独身主义算了,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作者:亦舒出处:她比烟花还寂寞 8、只要是走进了婚姻,你们就是天底下最最平等的人。别只看到自己家庭条件好,别自以为自己工作好,别只看到自己收入比妻子或丈夫高,别自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嫁了你是你赚到了……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视自己为妻子或丈夫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因妻子或丈夫对你的付出而内心感激,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这是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话。 但愿婚姻的不幸,不要再落到你的身上。 9、婚姻成功的秘诀之一,或许就是不将爱情当成全部。爱情担负不起女人所有的重托,得之,生活多一分绚烂;失之,人生不至塌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虽然祥子在拉车和爱情方面失败了,但是在我的想法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的讨论那也是祥子的婚姻方面,祥子十八岁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发展而他的目标出了买自己的车意外是找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姑娘而跟他结婚但是他来到城市以后发现婚姻这个事儿没有农村那么简单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婚姻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完全不一样的,祥子从开始在人和厂工作的时候刘四爷的老姑娘对祥子已经有了结婚的想法但是等到个好机会才做一个进步但是,他一点也没想一想在婚姻这个方面必须的两个对方都同意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而快乐的过日子,但是很可惜虎妞的性格就是自私所以他不管祥子喜不喜欢她他就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让祥子来到她的屋而给祥子喝了很多就他喝大了了以后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就从那时候祥子的婚姻的悲剧命运开始了,虽然他们结婚的时间是过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事实上看如果那天不发生那个事情他们以后也不一定会结婚,因为虎妞没有理由为难祥子,所以我觉得祥子很可怜不但在他的第一个愿望没成功而且在婚姻方面的愿望也没有让他满意的事情,他刚结婚的时候心里有点有满意的感觉因为他觉得虎妞有钱但是刘四爷把人和厂卖而走的时候祥子才发现他犯了这么大的找错误而以后把虎妞的生活费也他得给她,祥子原来像娶个年轻而农村的姑娘但是跟虎妞做的事情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祥子结婚以后他的人身自由完全控制在虎妞的手中,而因为虎妞祥子失去了他的一切而祥子没有机会尝试有爱情的婚姻。后来虎妞给他卖了一辆车所以这算是对祥子的一点好处但是祥子没想到因为虎妞在大年龄怀孕而得到了病但是祥子请不起大夫来看他的病所以他把车卖了但是结果虎妞还是死了所以车没了妻子也没了这件事对祥子来说是一件坏事。

_红楼梦_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

2011.7下半月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 · 白俊奎陈景云等 《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 黎水生 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古代婚姻会走向悲剧是因为男权。古代带到现今的制度是重男轻女,为什么呢?从很大一个角度来说是因为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所造成的,皇上有后宫佳丽三千,但很多人想做皇上并不是因为后宫,古代男子多数注重权利,那么在这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上,就造就了很多爱情悲剧。 二、《红楼梦》中的爱情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自由恋爱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如果包办婚姻中也有爱情的话,就只能是一见钟情。 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加上一个薛宝钗还有后来的史湘云。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地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 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 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是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在《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也反映出了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三、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和安排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际遇,认为天意在支配着命运。《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完全地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世界,只好把它归 结为天意和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他们的经济根本无法独立,整日在里吟诗作词,不食人间烟火,悠闲自得。离开了贾府,宝黛几乎连怎么生存下去都会成为至大难题。宝黛甚至还幻想着家长会为他们指婚,消极得等待贾母的包办婚姻制度成全他们的爱情。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的倚赖还是很深的,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让爱情悲剧雪上加霜。 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根源还是与封建势力的冲突。天意让他们相爱,命运却没有让他们降临在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国度里。整个贾府,上至视两玉为宝的贾母,下至奴才,没有人赞成他们的恋情,为他们主持公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恋爱自由不被允许,更是古板老套的封建制度就注定了这场不是大团圆结局的爱情。 四、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故事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