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调色基础知识

涂料调色基础知识 一、 概述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色彩美感的追求不断提升,颜色的调配也就日益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不难发现,调色技术就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主要在纺织印染、涂料、油墨、食品、药品、化妆品、纸、墨水、陶瓷等领域。不论哪方面的调色,都应是遵循颜色在色谱中的变化规律的。
色彩的调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老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对产品的涂装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涂装的颜色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色彩的外观质量已成为产品竞争的重要内容。有许多丰富的现成的色彩,但是在某些场合,需要某些新颖色彩,而在一时又难找到现成色彩的产品情况下,用户适时必要自己进行一定量的涂料的配色,以及时满足产品涂装施工要求,是一种极好的补救办法。凡是涂料用户,这种配色的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从事涂装生产技术工作的有关人员,这更是必须具备的涂装技术基本功。通过涂装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逐步熟练的掌握涂料调色的技术要领,为涂装生产服务,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二、 颜色理论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色彩,如蓝天、白云、红花、绿叶以及一切物体颜色。所有这些都只有在光线照射的条件下才能呈现出来。物体在日光照射下的颜色,如果光源的颜色改变后也将随之改变。由此可知,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是由于光的存在,颜色都是光作用在物体表面后,发生了不同的反映,再刺激了我们的眼睛而产生的。不同的光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得到不同的颜色感觉。
自然界物体可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
发光体:本身能发射光谱的物体称为发光体或称发光源,发光体的颜色是由它的发射光谱决定的。(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之亮度,故称为加法混合。)
不发光体:不发光体又分为透明体与不透明体两类。不发光体只在光线作用下才能呈现颜色,颜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结果,所有颜色都离不开光。例如,色料指的就是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后,呈现各种不同色彩的颜料或染料等物质。(减法混合主要指的是色料的混合,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饱和度也会有所下降。)
颜色感觉与听觉、闻觉、味觉等都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光照射物体经反射或透射后刺激人眼,

人眼产生了此物体的光亮度和颜色的感觉信息,并将此信息传至大脑中枢,在大脑中将感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色知觉。
外界光刺激-色知觉-色感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光学、光化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方面问题,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颜色和光及人眼的观察生理,心理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通过大量实验为基础已建立了一套定性、定量描述颜色的理论,称为色度学。

2.1、光与颜色

2.1.1可见光波与颜色
光是一种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范围从r射线到无线电波,电磁辐射中仅有一小段能够引起眼睛的兴奋而被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见光谱的范围,可见光谱的波长从380nm到780nm,这一段波长人眼是可以看见的,不同的波长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

颜色

波长(nm)
范围(nm)



700

640-780



620

600-640



580

550-600

绿

510

480-550



470

450-480



420

380-450

表中波长的范围只是粗略的,实际上从一种颜色过度到另一种颜色是一种渐变的,并且颜色随波长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太阳光是一种强光,人们感觉太阳光是白色的,但事实上我们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辐射到一幅白幕上,就会展现出一条具有各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带。1666年,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做了人类首次用三棱镜分离太阳光束的实验(见图1),并由此证明,太阳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
通常进入我们的眼睛的光线很少是纯粹的单色光,只有在实验室中,利用单色仪才能观察到单色光,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各种波长的光线一起进入我们的眼睛的,是一种混合光,混和光随着各种波长光能量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短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蓝紫色,长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红色等。

2.1.2自然界物体的颜色
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我们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结果。物体的颜色一般分为表面色和光源色,表面色即不发光物体的颜色。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照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它受光源条件的影响。
绿色物体在日光下看是绿色,是由于将日光中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成分则被它吸收了,当这个绿色的物体放在红光下看就变成黑色了,这是由于红光中无绿色的成分被它反射。
月光的亮度比日光暗得多,只有日光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在

月光下是看不出鲜明的颜色的,月光中青、绿成分色光较多,不论什么颜色的物体在月光下看都带有青、绿的色彩。
如果一个物体表面把照射在它上面的白光中的所有组份全部反射出来时,则物体呈白色。而白光中的所有组份都以同样的程度被物体所吸收时,物体则呈灰色,被吸收的光量越大,灰色越深,全部吸收时物体便呈黑色。(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分而变化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色光的反射和吸收就构成了这个物体的颜色,若物体全部反射射来的光线,一般达70%以上,看来就是纯白的,若全部吸收射来的光线,一般仍可反射5%-10%,看来就是黑色的)。
如果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被有选择地吸收,即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了其余的光,则物体便会呈现那部分反射光的颜色。如红光被吸收,物体呈蓝绿色;绿光被吸收时,物体呈红紫色;黄光被吸收时物体呈蓝色,反之,当蓝光被吸收,物体呈黄色。组成光的各组份被选择吸收时,物体呈黄色。组成光的各组份被选择吸收的结果,使物体会呈现出红、橙、黄、绿各种颜色。
自发光物体的颜色称为光源色,是由光源以及自身被激发后的发射光谱分布所决定的,如荧光色、珠光色等。
2.2、颜色的基本特性
2.2.1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
描述一个颜色必须考虑到色调(H)、饱和度(C)、明度(L)三个颜色的基本属性。
色调是指在物体的反射光线中以那种波长占优势所决定的,不同的波长有不同的颜色感觉,为了研究与运用方便,通常将其连结成环状(见图2),这种环状称为色相环或色轮。
饱和度是颜色的鲜明程度,饱和度也称色纯度或彩度。以颜料为例,把一种纯净颜色加入白或黑,其结果使颜色相应降低了彩度,或趋向柔和或趋向沉重。

明度是指白黑系列上非彩色的反射率,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某一种色的深浅变化;二是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明度的差别。
色调、饱和度、明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非彩色只有明度的差别。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这两者间黑和白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的一系列灰色,白黑系列上非彩色的反射率称为物体的明度,即人眼对物体的明亮感觉,反射率越高,接近白色,越低,接近黑色。由白—浅灰—中灰—深灰—黑的一系列颜色便构成了颜色的一类——非彩色。
彩色是指除了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光谱上不同波长在视觉上的表现称为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而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

叫做颜色的饱和度,如果彩色饱和度高,那这个物体就是深色,如深红、深绿等,饱和度也是色度的一种表现程度,也即彩色的纯洁性,如果物体反射光的光谱很窄,它的饱和度越高。

2.2.2色三度空间纺锤体(色空间)
用一个三度空间的纺锤体把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色调、饱和度、明度全部表现出来。
垂直轴代表白黑系列明度的变化,顶端是白色,中间是各种过渡的灰色,底部是黑色,越在上方,明度越大,中心是中灰色。
圆周上各点代表光谱上不同色调,红、橙、黄、绿、蓝、紫。
从圆周向圆心的过渡表示颜色的饱和度逐渐降低,即于中轴的垂直距离越短,饱和度越小。
美国美术家孟塞尔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建立了一套表色体系,他将明度分为十级,饱和度分为二十级,色调分为五个主色、五个副色,每个色调间又分为十级,最新的版本共制5000多块色卡。此外还有瑞典的NCS自然色及英国的RAL一些表色体系,都是将明度、色调、饱和度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建立的色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