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完整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人口增长模式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2.运用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图册运用法。

学法

讲练结合、列表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人口增长

1、运用多媒体教学,用“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对照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四个阶段(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新技术革命时期)观察书中“历史上的人口增长J型图”得出不同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的数量和特点,并明白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是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让学生思考讨论书中活动内容,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让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埃及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异。

4、展示材料、图片、表格等让学生讨论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学规律;2.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用实例向学生讲解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二、人口增长模式

1、分组讨论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讨论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作总结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

2、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做,明确三种模式。

3、让学生阅读书中“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并思考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和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得出结论:因素有,一、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计划生育因素。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三、拓展训练

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提出探究性问题:

1、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得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及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联系我国国情,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法自学辅导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练习法、填图法

教学过程

复习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一、“人口爆炸”

1、展示“人口爆炸”图片,谈论“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得出结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观察书中“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讨论每增长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

3、阅读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分析评论两种观点。得出结论,赞成观点二。

二、环境的限制性

1、提出问题: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结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阅读书中活动材料,讨论回答提出的三个问题。得出结论: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

3、讨论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会日益广泛,需求数量也日益增大。我们如何改善土地面积缩小,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枯竭的现状。

4、实例分析:分组讨论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对策。

5、阅读书中“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区别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2、分组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

3、阅读书中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讲述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探究性学习

阅读书中活动材料“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并回答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论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

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

板书

第三节人口迁移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讲练结合、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评论上述问题后阅读书中活动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观察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2、观察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讨论探究如下问题: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特点是什么

3、阅读书中材料了解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另外,

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4、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板书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资料,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法自学辅导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比较法

学法练习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引入性提问:什么是文化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

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并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得出结论: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分组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得出结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板书

城市空间结构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因素。中心地理论。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案例法、讨论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一段和阅读部分。城市概念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一、城市区位分析

1、阅读教材明确区位和城市区位的概念。

2、课件展示补充材料,讨论世界主要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和在河口三角洲

3、课件展示补充材料,学生观察后例举我国重要的矿产区位城市和交通区位城市。

4、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海口和武汉的地理位置图,分析讨论这两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和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联系。

5、阅读书中探究活动材料理解城市区位还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宗教活动,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进行精讲。

二、城市土地利用

1、阅读书中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土地分类系统。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读图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列举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对重庆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阅读材料,得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课件展示典型中心商业区图片,如纽约、曼哈顿,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地认识。观察城市布局的三种模式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中心地理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2-10了解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等的含义并理解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一、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

2、经济地理区位资源、交通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

4、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集中紧奏型分散疏松型(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的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主要功能区类型—

2.

四、中心地理论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法图示法、案例教学法、谈论法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一、城市化

1、阅读教材,参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城市化动力机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上述两种城市化现象可以用知识框图表示:

(1)城市郊区化

(2)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四、中国的城市化

阅读书中材料及“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发展水平图”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得出结论:

1、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着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板书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教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得出结论:①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②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面沉降。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请学生阅读“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清同学举例说明城

得出结论: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过多的小汽车造成交通阻塞,浪费时间和能源并造成严重的污染。实行“公交优先”,可减少交通阻塞,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3、课件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回答问题。

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等严重后果。

板书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4.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

教学难点

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请同学欣赏大庆,锡矿山、水口山城市图片,分析城市兴起并发展的原因。

2、请同学欣赏受酸雨危害的土地、沙尘暴、土壤盐渍化照片,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阅读书中材料讨论什么是区位

得出结论: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

2、目前人类从事的产业活动有很多,请同学你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一些。

3、提出探究性问题深化学生对产业活动区位条件的理解。

可提出的问题:(1)日本为什么无法种出跟我国同样的龙井茶

(2)为什么河北山东可以中冬小麦而黑龙江不可以

(3)为什么阿根廷生产的牛肉会出现在欧洲人得餐桌上

(4)为什么荷兰的郁金香能够点缀全世界

4、以上讨论的都是农业区位因素,接下来讨论矿业区位因素,请学生举例说明。

5、相对来讲,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尤其是80年代以来,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珠三角形成了专业化很强的产业带,分析原因并思考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6、展示鞍钢和宝钢的图片,请同学对比讨论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7、请同学例举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指向。

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

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

离运输或原料运

输成本较高的工

钢铁厂、甜菜

制糖厂、甘蔗

制糖厂、水产

品加工厂、水

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

离运输或产品运

输成本较高的工

啤酒厂、汽水

厂、家具厂、

印刷厂、石油

接近消费市场

业加工厂、棉布

动力指向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

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

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

地(火电厂或

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

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

子装配、包

带、制伞、制

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

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

集成电路、卫

星、飞机、精

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

和科技发达地

二、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

1、讨论我国“十五”期间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得出结论: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协作:

2、阅读教材,观察图3-2汽车生产过程的生产联系,讨论存在什么样的生产联系

3、分析教材中“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服装产业是什么指向型产业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有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4、阅读教材,结合书中图片和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体现怎样的生产联系

商贸联系:

5、请同学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

①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②为什么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

③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务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6、观察教材图3-8说出现代物流的基本环节和意义

科技与信息联系:

7、课件展示温州鞋城生产厂家通过互联网向国外设计者购买鞋样的材料,讨论科技与信息的发展与应用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8、展示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视电话会议示意图,讨论它们在促进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协作发展的作用。

9、阅读教材中的小栏目“技术的地域扩散”,了解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阅读教材思考: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阅读教材中的小栏目“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会出现纺织工业集群现象

板书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法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我国非常名贵的“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请分析原因。

一农业区位因素

1、阅读教材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2、列举出新疆出产甜瓜、英国盛产多汁牧草、古巴被称为“甜岛”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3、读书中活动材料进行课堂训练: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

4、课件展示美国混合农业和亚洲水稻种植业图片,比较说明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多少思考农业技术经济因素都包括什么

5、阅读书中“农业生产活动材料”思考:种植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哪些

6、“我国20世纪90年代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2004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请同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说出农业社会经济因素还有什么

7、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8、探究性学习:阅读书中“绿色农业”材料了解以下问题:

1.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是什么

2.绿色农业的含义是什么

3.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何不同

4.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有哪些

二、农业地域类型

1、课件展示“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南美洲热带种植园农业”等图片,让学生对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直观的认识。

2、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请学生看书讨论以下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3、展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图片,比较自给农业和商品化农业的区别。

4、展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图片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

(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的区别

5、探究性研究:阅读教材图3-20“世界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产区”,讨论在世界

上,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水稻生产有什么特点

参照教材图片图3-21,图3-22及图3-23。列表比较我国水田和旱地

各有什么特点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板书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

择的三大主要因素。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

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

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3.学会应用列

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

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

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练习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工业区位因素

1、阅读教材一、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要素集聚的概念

2、阅读书中小栏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列举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讨论相关产业集聚的好处得出结论: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

4、阅读书中小栏目“信息化与工业布局”思考信息化在工业布局中的影响。

5、小活动,用风向频率图绘制工业区、居住区简易布局图。

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工业联系:

1、以书中图3-25系和工业链(以袜子生产为例)”为例,向学生讲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他们通过广告、运输、销售、服

务来完成交易,让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联系,理解上下游工业和全球生产系统的概念。

2、课堂训练:请学生以本章第一节课所学的钢铁厂为例,说出在生产中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投入——产出”联系。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3、思考:本章第一节所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为什么既然大量产业已经转移到我国,为什么还要提倡“中国芯”

4,从“九五”开始我国电视机产量跃居世界首位,请学生阅读书中探究活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5、阅读书中图3-26“珠三角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回答:

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与环境:

6、展示“工业三废”图片和“单位按量污染控制示意图”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

3.许多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时也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了那里,为什么

针对以上的讨论,请学生给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写一封有关“工业污染监管和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重污染工业”的建议书。

7、阅读教材中“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材料,讨论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板书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法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学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有什么关系讨论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那些影响这种经济方便、快捷迅速的交通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2、在我国北方城市多沿路而建,而在南方城市多临水分布,是分析原因

请学生列举三个我国南方依水而建的城市并说出对应的河流。

(学生回答)扬州(京杭大运河)、苏州(京杭大运河)、杭州(钱塘江)。

列举我国北方三个主要枢纽城市及其在此交汇的铁路干线。

(学生回答)郑州(京广线、陇海线)、石家庄(京广线、石太线、石德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

3、观察书中“华北民居”和“江南水乡”的照片比较分析两处在屋顶坡度、墙壁厚度、房屋朝向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并制成表格。

(学生回答)

屋顶坡度及原因墙壁厚度及原因房屋朝向及原因

华北民居坡度较小,甚至是平

顶。降水较少,利于

晒粮厚度大,土砖墙,

有时是窑洞,利于

保暖

坐北朝南,避风向阳

江南水乡坡度较大,降水较

多,利于排水厚度较小,多窗,

利于通风,防水防

依河流走向和山势走

向而定,全年温暖湿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同学说出这四个古国分别诞生于哪些流域原因是什么

2、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读“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内河港口城市分布”图,回答河流的哪些部位易形成大城市举例说明。

3、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特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但是在黄河入海口却未形成大城市,分析原因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超过了水运,造成了一些水运枢纽城市的衰落,请举例说明。

5、小活动,画出我国重要铁路线路简图,并在图中标出枢纽城市。

6、城市的兴起不止与河流、铁路相关,还受矿产资源、旅游、科技、宗教等因素影响,请学生列举因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科技、宗教、军事城堡等区位因素而兴起的城市。

矿产开发:大庆、阿伯丁(英)、攀枝花、六盘水。

科技:圣弗朗西斯克“硅谷”、筑波(日)、班加罗尔(印)、杨陵(中)。

宗教:拉萨。

军事城堡:嘉峪关。

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1)交通运输是通过哪两点来体现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的(2)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1)人流和物流。(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之下有许多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由若干个商店组成。

2、对比观察教材活动中的两幅图,回答所提问题,举例回答山区和平原的不同商业经营方式。(学生回答)步行街、大篷车

板书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2.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总结

教学过程

展示环境问题图片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直观的认识。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

1.什么是环境问题

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类型:

2、读书讨论回答根据性质可把环境问题划分为哪些类型

讨论如何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对环境问题进行划分。

3、请同学们说说身边的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儿时嬉戏的小河现在已面目全非、童年时期在山野多见的小动物现在大多绝迹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中“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材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2、展示土壤盐渍化和乱砍乱伐图片,请学生分析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采矿不当的灌溉建筑用地

3、读图4-6,讨论造纸厂在哪些生产环节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4、读教材图4-7、图4-8和材料,分析讨论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

一般、轻度)如何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

理当地的大气污染。

3、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让许多动物无家可归甚至灭绝,请学生阅读教材“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和“渡渡鸟的灭绝”两段材料,参照“全球物种数目分类”图表和“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表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分析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讨论人类应该从渡渡鸟的灭绝中吸取哪些教训

4、读图4-9、图4-10讨论土壤污染都有哪些类型应该如何治理

探究性活动:阅读书中材料“镉米事件”说说土壤污染会对农作物产生什么样的危害联系我国当下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讨论,有哪些与环境问题有关

板书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着,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列表总结、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阅读教材第一大部分自主学习,总结人类在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这四个阶段里人地关系思想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1、肤浅,被动适应环境 2、地理环境决定论 3、人定胜天 4、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2、讨论:“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体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阅读教材第二大部分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1.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

3.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产生条件、后果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1.产业革命后机器的大量实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2.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后来被其他人利用,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2、根据以上所学制作人类发展四个阶段的人关系思想演化表。要求以时间前后为顺序,包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特点。

板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