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应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能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它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已经变成枯燥的历史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培养的本质!随着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改更注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于这样形势,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等方式,更注重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历史知识进行高强度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本中划出重点内容,以此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譬如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知识教授中,绝大部分教师仅把戊戌变法的过程大致宣讲一遍,然后就重点讲解该事件中考试的知识重点,致使学生对戊戌变法仅仅只有个简单认识,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初中历史教学缺少良性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 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 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 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毒品?对于今天的毒品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 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 离毒品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 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 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 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 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 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 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 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 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 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 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 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 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 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 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 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 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 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 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糜滩中学历史课教学模式 在农村从教多年,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但由于农村特殊的地域条件的限制,由于农村学生层次的不同,所以十几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从最初的填鸭式到后来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最初学生机械地充当课堂活动的主体,到学生真正充当课堂活动的主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后来又通过不断的学习其它地方的先进教学经验,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洋思教学”经验的学习,加之本地方本学校的特点,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节课的引入是否恰当,是否巧妙,可以说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合理的导入就像一缕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它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怀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好奇的心情和积极探索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成功新授课的敲门转.新课的导入有许多种形式,有复习导入法,有资料导入法,有问答导入法,也有活动导入法等其他的方法。比如有一次上到合作这一课,怎样去引入呢?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用活动导入法。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抢凳子游戏和新抢凳子游戏,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去做这个游戏,当时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同学们都争着抢着去做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通过抢凳子游戏,你有什么感受,谈一谈?通过新抢凳子游戏你又有什么感受?当时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的举手谈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些同学就谈到新抢凳子游戏没有给自己带来压力,所以觉得很愉快,我紧抓机会,问:“为什么会愉快呢?”学生们谈到是由于合作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然后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合作。其实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班级,我们都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我们都要讲求自然,贴切和实效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胡肖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胡肖飞 发表时间:2020-04-01T09:50:11.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作者:胡肖飞[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 历史教师的关注。 胡肖飞桂平市石龙镇第一初级中学 53722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150-01 经过十余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程观、师生发展观等,引领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历史高效课堂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形成一种风潮,如何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运用适合、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把历史课堂上成高效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什么是历史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媒体的总和。历史教学策略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历史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历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深深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完全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历史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一)具有指向性 历史教学策略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靶心”或出发点。历史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已作出的选择行为(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二)具有整合性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历史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三)具有可操作性 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定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就必须要求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历史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三、历史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如何将历史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教学。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无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时代也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历史教学策略的选用就尤为重要了。 总之,教师不论应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参考文献 [1]马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教学方法的转变[J].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2003.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完整版

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 堂上的实践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 “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

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一、备课 (一)具体要求 1.教案(导学案)要规范,符合所教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要详细写(杜绝简案),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案中提倡用彩色笔做重点标注; 4.同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三同”,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同检测。“三有”,即:有备课思路、内容、方法,研讨形成共识,并具体落实到学案、教案和教学中。 5.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6.超周备课。 (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学期末常规检查考核。 1.教研组长单周周五检查本组教案,即每月2次。 2.教务处每月检查教案一次。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3.教务处不定期、不定科抽查教案。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二、上课 1. 在学校教学中,课表具有法律的性质。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因开会、学习等原因,须找年级主任调课,不得私自调课。 2. 教务处不定时、不定教师和学科听课,按照《怀柔四中常态课标准》打分,结果记录到教研组考核内。 3. 规范教学流程,重点关注“导-学-练”三个节点。 4. 严格落实学科德育要求,遵循尊重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于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5. 每节课须有检测与反馈环节,每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堂检测本(要写日期,教师的教案中在反馈环节有记录)。

三、作业 1. 严格执行市教委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注重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学生实际,精选、分层、适量。 2. 每周布置一次个性化作业,并且留存备查。 3. 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有时间、批语,必须复批。 4. 教师要有学生错题的积累记录。 5. 签订减负协议书。 四、辅导 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效果的辅优补差工作每周至少一次,做好详实记录,实行月检查制度,并且通过学生座谈或问卷方式了解情况。 五、质量监测 1. 阶段性监测制。每月月底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增加能力考查内容。依据监测结果,召开年级分析会--找问题、定目标、谋措施,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会议详细记录和教师发言稿保存、教务处检查。 2. 各年级学生参加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组织的全区统一期末质量监测,并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安排,完成组考、考试、阅卷、成绩登统工作。 3. 历史学科由任课教师在区统考的前一周完成期末测试,并将统计好的成绩上报年级组长。 4. 质量监测后,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召开好“三会”,即:教师的质量分析会、学生的表彰会和家长分析会。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

研究论文: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

119687 学科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探索 初中的历史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占着不可磨灭的分量,可谓意义重大,而初中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兴衰,荣辱,智慧,使我们的青少年和民族有了更深的羁绊,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读史使人明智,但若是从起点就阻碍了青少年对历史的了解,如教学中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视历史为鸡肋,如此下去,后果不言而喻。本文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以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

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十分关键,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主 要在课堂进行,同时历史教学也是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政治和文学都是从浩瀚的历 史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说历史是百科之母。在我们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中,老师读课本,学生划重点,考试背重点,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机械,不会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割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在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以来,长期 执着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历史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本文谈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 历史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展示了一 个民族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一个民族产生、发展、壮大、演变的脉络,任何文化都有一个传 承历史走向,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创新,同时也不知道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 的传承能够更好地发挥一个国家公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发展国家, 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的经验给我丰富的智慧,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 我们睿智地思考问题,少犯错误,一个国家的未来由少年主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知道一个国家的过去,立足今天,展望未来,一个民族忘记祖国的历史意味背叛,我们要把学 生培养成爱国主义建设者,历史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可以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建设,这 是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也是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 辞的责任。只有正确认识了历史的教学地位,才能端正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态度。 二、抓纲务本,明确教学目标 抓纲务本,这个“纲”原来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现在是指《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它对教材中的知 识哪些要求识记、哪些要求理解、哪些要求熟练运用、培养什么情感,都十分明确、细化, 形成一个严密的教学体系,教材是立足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它是 围绕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新课标的细化、具体化,它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是历史教育专 家严格审查后使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深钻教材,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不能停留在表 面的语言文字上,课标和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两件重要武器,离开它们我们就无法教学,如船置浅滩、车陷泥潭,我们教学本末皆无了。 三、认真落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 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浪费学生的智力资源,更不能浪费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立足于学 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必须要整合、完善、整合所有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我在教 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内心偏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长时间专注在自己的所学的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开 发学生的智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思维中,通过思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把历史知识细化、序化、网络化。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可以使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过声音、图像,生动、形象、 直观再现出来,中学生喜欢直观地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声音、图像、 文字多方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容易记忆、理解。心理 学表明,信息多途径进入学生大脑之中比单一渠道进入学生大脑中记忆深刻得多。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6:31:06.0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钟志军[导读]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钟志军(广西玉林市福绵高级中学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而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要立足于人性化教学设计的优势,提出了实施人性化教学 的途径,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63-01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设计能为师生的平等交流搭建平台,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因而,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强化人性化的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途径推行人性化的教学。 1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中忽视学生的全面提升 在现有的课堂中,教师关注最多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对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教师没有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发展作为教学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1.2学生脱离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固定统一的:整个课堂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记忆。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不再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教师之间不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3课堂中缺少有效的互动 互动是人们获取彼此信息的重要途径,互动在课堂中也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最及时的解答。在课堂中,教师普遍的认为互动就是多提问学生,这样的观念将课堂互动变为形式化的互动,整个过程中缺少真正的交流。 2教学策略 2.1营造人性化课堂的氛围 在现在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也开始注重人性化教学的作用,但对于如何营造这样的课堂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通常是设计好教学计划可是在课堂中却无法真正的实现。其实,对于这样的课堂建设,刻意的营造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这需要教师真正的领会到课堂的内涵,也需要教师正视自己的作用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切忌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耐心的听学生的意见,要发挥好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2.2人性化课堂内容的设计策略 第一,人性化的课堂内容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更要运用情绪和语音两种方式来感染学生。从情绪调控上来说,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在人性化课堂中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人文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这一主基调,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历史,理解历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思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历史知识。首先,把人类的朴素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在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这个专题时,把农民起义的基本需求点出来,就是满足自我的生产和发展。其次,把个人的行为抽象化,以个人的追求贯穿整个历史知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的个人发展和追求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2.3扩展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的前提下,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以历史问题作为借鉴,以加深对时事的理解。同时,在历史课本中,由于篇幅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甚至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和误解。此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知识的扩展,为学生补充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所涉及的史实。 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并根据其背景和史实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4图文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是各种和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图片甚至是漫画等设计教学,不但能丰富教学方式,这也是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常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但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接触到授课的内容,也能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图文结合的优势,并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搜集相关的图片素材来辅助教学。 2.5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模拟历史的活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中的小型历史剧表演。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后,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段,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进行剧情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6+1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课件-精心整理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与思考 徐业享 “6+1”课堂教学模式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现校长、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首创的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之后的第三大课堂教学创举,既有理论依据,又极富推广和使用价值,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竞相模仿与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高效“6+1”课堂模式的流程主要是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七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5分钟);二是思,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学生按照课堂学习提纲上的路线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8分钟);三是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约9分钟,特别是起立讨论,比一般课堂的坐下来讨论效果更好);四是展,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激情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8分钟,展示的形式也很实在,不追求活泼和气氛);五是评,激情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六是检,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接受教师的检测(大约3分钟,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专门的

练的环节);最后是练,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双基,最终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们的课程表上上午第五节课排的都是公共自习课,学生自由练习,主要解决教师下发的“自助餐”,下午三四两节课和晚自习的部分节次排的是学科自习,主要进行限时训练,一般有几节正课,就有几节限时训练课)。 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的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达到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了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记录“6+1”教学模式在本课中的具体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