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观察毛细现象

科学小实验:观察毛细现象
科学小实验:观察毛细现象

科学小实验:观察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这个物理现象不是很容易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经典的说法是,液体会沿着极细的管子自动上升,这个细管子叫“毛细管”,最终液体在毛细管里会高出正常液面许多,这个现象就叫做“毛细现象”。但是要做个能直观看到的实验的话,要用到很细的玻璃管,这种很细的玻璃管不容易找到,而且,为了比较不同粗细的毛细管里液面的不同高度,你还需要很多不同规格的玻璃管!

但是这个实验,可以用很简单的材料就呈现出非常漂亮的实验结果,用来观察毛细现象直观生动,甚至在一般家庭里都可以自己动手来做!

实验用到的材料:

2块玻璃片,这里用的是显微镜用的载玻片,一般家庭里没有载玻片,而且玻璃也不容易加工,不方便自制,可以找透明的硬塑料片。

剩下的材料就更简单了,曲别针、橡皮筋、染色的水。

实验方法:

2片玻璃放在一起,一端用橡皮筋套住,另一端其中一块玻璃别上曲别针。这样2块玻璃之间就形成一个楔形开口,就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开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靠近橡皮筋一端的开口非常小,越靠近曲别针越大

把染色的水放在一个浅盘子里,带楔形开口的玻璃片竖直放在水里。

过一段时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盘子里的水沿着2片玻璃之间的缝隙上升,最终稳定在一个高度。有意思的是,缝隙越窄的地方,水上升得越高,越宽的地方水面越低,形成一个漂亮的抛物线。

科学原理:

玻璃是固体,水是液体。在固体与液体接触的地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液体表面会产生表面张力,这个表面张力使得液面上升,最终到达一定的高度,此时表面张力被重力抵消,液面就稳定下来。这是从分子学的角度来解释毛细现象。

2块玻璃之间狭缝窄的地方,染色水与玻璃的接触面积大,表面张力也就大,因此液面上升得比较高(相当于越细的毛细管里液面上升得就越高);反之狭缝越宽的地方液面就越低(越粗的毛细管里液面也越低)。因为玻璃之间狭缝的宽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抛物线液面。

上面的原理解释略显复杂了,不懂的可以略去不看,但是亲自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观察毛细现象的外在表现,也是很有趣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观察生物》测试题及答案复习过程

第二章《观察生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2分) 1.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 动物会运动,植物不会运动 B 植物自身能制造养料,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 C 动物需要营养,植物不需要营养 D 植物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2.下列各项中,属于器官的是…………………………………………………………()A 心脏 B 血液 C 神经元 D 软骨 3.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的特征…………………………………………………………( ) A 新陈代谢 B 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C 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能量 D 能运动 4.洞穴中的鱼类,终年不见阳光,则它哪种器官有可能退化…………………………()A 触觉器官 B 嗅觉器官 C 视觉器官 D 鳍 5.植物的叶一般都是绿色的,但有些植物的叶不是这样,如红枫的也呈红色、橙黄色或黄绿色,但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由于………………………………………………()A 不能动 B 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 C 没有呼吸作用 D 能生长 6.下列特征不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A 胎生、哺乳 B 体表被毛 C 体温恒定 D 牙齿分化 7.具有外骨骼的动物是…………………………………………………………………()A 蜗牛和田螺 B 龟和扬子鳄 C 河蟹和对虾 D 甲鱼和蛇 8.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 水生还是陆生 B 有无脊椎骨 C 有无翅膀 D 体型的大小 9.草履虫、蚯蚓、海星、水母分别属于………………………………………………() A 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 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 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 D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10.利用冰箱保存食物的方法属于……………………………………………………()A 真空保存法 B 干藏法 C 加热法 D 冷藏法 11.下列动物中属于体温恒定、卵生、体内受精的是………………………………() A 青蛙 B 蛇 C 兔 D 家鸽 12.分类等级越高,所包括的…………………………………………………………() A 生物种类越多,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少 B 生物种类越多,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多 C 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少 D 生物种类越少,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多 13.下列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的是………………………………………………………()A 酵母菌 B 细菌 C 霉菌 D 香菇 14.某同学把玉米、柳树、杉树分为一类,把水绵、地钱、蕨类分为一类。他的分类依据

科学实验操作能力2017-2018

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测试要求 (2017-2018) 石 河 小 学

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测试要求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小学科学安排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做探究性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就需要有较高的实验能力。结合教育局提出的“强阅读重科学”的精神,我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考查。 一、考查的总体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全体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此,《科学》课的考核必须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服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发展,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

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有利于整理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养成,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二、考查的方向 1.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 科学课有科学课的规范性,其中一个就是实验器材的名称要规范。一些常见的实验仪器、专用的实验仪器名称和使用方法学生应该知道。2.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有序地进行实验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的最喜爱的活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爱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把实验做好。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学生们忙得很开心,人人都想做实验,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实验的场景可以一个字来概括——乱,实验的结果当然不如老师所意,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也没有观察清楚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没有把观察到的实验数据记录下了,没有弄清楚实验的结论。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实验中要求学生填写记录单,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再开始做实验。 3、关注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是科学观察中的重要证据。收集实验数据,正确地分析描述现象,会要重要的发现。通过记录单,引导学生重视收集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提高分析整理的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示例实验和观察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评价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 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 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评价,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小学科学三--六年级观察、实验内容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实验教学内容 年级单 元 课题实验名称 实 验 类 别 实验 方法 实验器材 三年级上册一 1、我看到了 什么 观察一棵 大树 分 组 观察皮尺、放大镜等。 2、校园的树木观察一棵 树 分 组 观察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 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4、水生植物观察水葫 芦和金鱼 藻 分 组 观察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 槽,一张记录纸。 5、植物的叶观察比较 树叶 分 组 观察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 叶。 6、植物发生 了什么变化 观察叶的 生长变化 分 组 观察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 叶片。 二 2、蜗牛(一)观察蜗牛 的外形、运 动反应等 分 组 观察 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 玻璃、饲养槽。 3、蜗牛(二)观察蜗牛 吃食、排 泄和呼吸 分 组 观察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 苹果片、饼干等食物。 4、蚯蚓观察蚯蚓 的身体运 动和反应 分 组 观察 放大镜,几条蚯蚓,一只浅 水碟子。 5、蚂蚁 观察蚂蚁 分 组 观察 面包,白糖,死掉的昆虫,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 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石 块。 6、金鱼 观察金鱼 分 组 观察 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 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 鱼食。 三 2、那种材料硬 比较硬度 分 组 实验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 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 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电路检测器、榔头。 3、比较韧性 比较韧性 分 组 实验 塑料、不锈钢、木头尺、“T 字”尺、钩码、回形针。 4、它们吸水吗 比较吸水 性 分 组 实验 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 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 镜、餐巾纸、铅画纸、浸泡 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五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 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 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一高一低 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蔑(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一蛾眉月一上弦月一凸月一满月一残月一下弦月一蛾眉月。 实验目的: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 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 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目的: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四年级) (编写:高先锋、尤昌德) 1、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2、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3、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

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实验内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 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5、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6、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7、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8、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9、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七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和观察》学案1 浙教版

第一单元科学入门课题2 观察和实验 1 知识题练

题练 3 找二个大小相同的鸡蛋,将一个煮熟,然后分别在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将它们旋转,记录能转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多次实验后,你发现哪个转得时间要长?从中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与家长或老师一起分析造成的原因可以是什么? 知识点2 实验仪器 例 2 在实验室的仪器中,可用来直接加热固体或液体的玻璃仪器是 ( ) A.酒精灯 B.试管 C.量筒 D.烧杯 思路导引: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实验室各种仪器的用途和规范的使用方法。 解析:酒精灯是加热的仪器,试管可以直接受热,量筒不能受热,烧杯受热时必须垫加石棉网。 答案:B 题练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将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体气味 B. 用剩的药品倒回试剂瓶 C. 用手拿砝码 D. 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题练 5 将下列仪器及测量的对象用直线连接起来刻度尺时间停表质量天平电流电流表长度

方法题练

( ) A.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 C.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 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思路导引:要真正理解并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解析: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按是否借助仪器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按是否需要知道数量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 答案:A 题练7 当感觉器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时,必须() A.问老师,获得结果 B.查资料和参考答案 C.借助工具测量结果 D.等同学说出答案 题练8 如果有一盆在侧光照射下生长得植物,请你观察这盆植物得生长有什么特点?记录你观察到得现象和想到得问题。 题型2 能正确认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区别与联系 例4 说明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还是间接观察:①用体温表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 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思路导引: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本质区别就是是否需要借助于工具和仪器。 解析:②③④分别用的是手、眼、耳等身体感觉器官来直接观察事物,而①⑤⑥⑦⑧分别运用了体温表、红外线测温仪、刻度尺、显微镜等仪器来测量或观察事物的。 答案:②③④是直接观察,①⑤⑥⑦⑧是间接观察。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科学实验更是如此。 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知觉过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认识了摆的等时性。伦福德在从事枪炮制造时,观察到钻孔地下的金属碎屑具有极高的温度,他认为这么多的热并不是金属提供的,并做了一系列金属钻孔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伦福德断言热质说不足为信,应当把热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后来,英国的戴维做了更加严格的实验,为热是物质微粒的一种运动形式奠定了实验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在反复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来说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借以获得经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者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观察的四个环节包括观察目的的确定、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展开、观察结果的陈述。 对于观察通常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传统经验论者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但观察不受制于理论。观察-事实-理智-原理。现代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中立性观察理论。观察层次与理论层次。证伪主义者则认为观察资料不可靠,强调观察渗透理论,理论先于观察。 科学观察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如实记录、想看分开、重复观察。 二、全面性原则:观察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一切中介。三、系统性原则:观察连续、完整。 四、辨证性原则:辩证观察。必然与偶然、计划与机遇、观察与思考。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呢?首先观察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好观察工具以及记录的必备工具。第二要集中注意力,不放弃任何偶然的目标,不轻易放过那些你甚至觉得毫无关系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训练,这应该能成为一种一丝不苟的科学习惯,这是成功所必备的。第三方面就是要反复的观察,找出实验阐述的某种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我觉得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作好观察后的总结,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形成概念,建立规律。 例如初中时做的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首先要明确在实验中主要观察蜡烛和屏的位置变化以及屏上像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应集中在蜡烛的位置、屏的位置和像的情况上。为了更准确地观察这些现象,可进行多次实验,最后总结出物距,像距,焦距以及像的虚实,放大,缩小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理论考试含标准答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理论考试含标准答 案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目 一、选择题(44分) 1.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食盐水 B.酒精灯添加酒精 C.取液时挤入空气 D.加热液体 2.下列观察测量和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向试管中加固体 B.稀释浓硫酸 C.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D.测量正方体的边长 4. 下列实验操作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液体的取用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用滴管滴加液体 D.过滤 5. 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克食盐。 A.26 7. 下列仪器:①烧杯;②坩埚;③量筒;④表面皿;⑤蒸发皿;⑥烧瓶;⑦燃 烧匙。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②⑤⑦ 8. 下列实验操作时,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相互接触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B.过滤时,漏斗下端与烧杯内壁 C.用试剂瓶向量筒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与量筒口 D.用天平称量时,砝码与托盘 9. 下列诗句中描述的月相,与右图中的月相相符合的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

10.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四,上午9:00,月亮的位置大约在()。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1.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12.用图中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流入空桶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 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 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与技能要求内容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级) 实验容:观察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七年级科学观察蜗牛.

七年级《科学》教学案例设计(一篇) 小越镇中田云辉 一、课题 2. 1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教时观察蜗牛 二、日期 2003年12月28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放大镜使用方法,知道使用放大镜能得到大而清晰的物象; ②知道观察要按一定顺序进行; ③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外观形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反应; ④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⑤知道研究一种生物的大致步骤。 2、技能目标 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②能通过设计并实践一些简单实验来研究某一生物; ③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继续保持对小动物较强的好奇心、爱心和求知欲,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②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协作、分享的习惯;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①会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 ②对蜗牛应激性开展实验,并归纳小结; ③能依据生物和非生物的七点差别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④掌握研究一般事物的大致步骤。 2、难点:①观察蜗牛细微结构; ②归纳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七点差别。 五、课程资源的准备和开发: 1、小黑板一块,一面绘蜗牛外观形态图,另一面绘制一张“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空白表格(待填); 2、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将课桌面对面重排成三纵列; 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①学生准备:捕捉蜗牛若干只,提前数天饲养,观察其形态、行为,从课外书籍或通过网络搜集蜗牛的相关资料待交流;

②教师准备:放大镜、盛有蔗糖溶液、米醋的烧杯各一只、镊子、棉花球、滴管、小纸条2张、10×10cm玻璃片。 六、教学预设:七、调控对策:(一)引入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实验一: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 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4、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方法 (2)学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秘密 实验器材: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滴管、培养皿实验步骤: 1、用小刀将洋葱切开, 2、先取下一小片,用小刀在内表皮上画井字,用镊子把中间的表皮取下,轻放在滴了碘酒的载玻片上,用盖玻片从右向左滑动放在切片上,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备用。 3、右手握住显微镜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4、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5、观察: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6、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调节按钮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右眼看图,右手画出细胞形状图 7、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8、分组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

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的。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就是在它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滴管、培养皿)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显微镜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调节按钮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右眼看图,右手画出细胞形状图) 6、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7、分组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 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就是在它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实验四: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化学变化可能出现的变化 实验器材:烧杯、硫酸铜溶液、铁钉。 实验步骤: 1、先观察铁钉的颜色;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 3、取出铁钉,再观察铁钉颜色的变化; 4、观察硫酸铜溶液的变化; 5、做好观察记录;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铁钉颜色变成红褐色,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浅,同时伴有沉淀物产生。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此处不是铁钉生锈,铁钉上的红色是置换出的铜) 实验五:白糖加热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加热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科学观察能力

一、准确呈现现象,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陷入观察的随意性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或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自己准确的呈现科学现象,从而明确观察的对象,进一步体会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如果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上,从而不断地敲打、拨弄着鼓、尺等物,课堂上是一片喧哗和嘈杂之声音,本课的观察目的声音产生的原因却无人注意。而如果是准确呈现现象,明确观察的目的性,课堂上便会是另外一种现象,先让学生自己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进一步再提供鼓,小瓶,直尺并配给泡沫小球或是黄豆,并提出要求重点观察当物体发声时上面的泡沫小球或是黄豆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在准确呈现这个实验现象后,会很自然联想到物体本身有的变化与物体发声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大胆的假设:物体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为后面的学习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二、合理设计问题,力求观察的系统性 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二单元《校园里的植物》时,让学生重点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树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粗细、高矮、颜色、等,不论观察什么,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小学生的观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的形状忘了树的高矮,摸了树的树皮干忘观察树的颜色;而且在观察感官的运用上,也往往专注于一种最多是两种,也没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基于小学生不能系统的观察这个特点,在实际观察之前,就要让他们明确,我们的观察是有系统性的,那如何让学生明白呢,我们不妨设计这样有层次的的问题:1:我们的校园里哪里的树木最多2:这些树木都有什么特点3: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适当加以总结和提升,形成观察表格,里面包括比较树木的粗细、高矮、颜色等内容,经过实际考察前的合理的问题铺垫,学生就能利用手中的表格去观察,就能弥补他们认识的不足,系统的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全面的认识事物。三、深入剖析现象、追求观察的细致性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缺乏细致的观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认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必须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好玩、有趣的活动,一步步深入剖析现象,追求观察的细致。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色花》一课时,用魔术导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都看过魔术,觉得它神奇吗?今天老师也来表演一个魔术,注意观察哦”让学生带着新奇观察,随即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早就准备好的两个不同的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让学生仔细观察,随着实验现象的显现,学生们都很惊讶,随即问学生:有什么发现?把观察兴趣推上高潮。当学生观察到白纸变色时,肯定会猜想,老师是否在花瓣和叶子的纸上做了“手脚”,喷水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在学生细致的观察下产生多种猜测,提出多种假设,学生会很自觉的利用紫甘蓝指示剂去慢慢实验,从而在抽丝拨茧般的探究过程中,深入剖析现象,得出重要结论。四、讲求实事求是,避免观察的经验性 科学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改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当然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教育也要强调这一点,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包发霉了》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们每天察不同物体的发霉情况,在课堂上我问:“你想了解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课后观察。大多数学生们很仔细地每天进行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但也有部分学生,自以为对发霉这种现象很熟悉,便没有做这个实验,在课堂的交流中,他们光凭自己的经验,说出,发霉和天气热有关,便再也没有其他想法了,然后我耐心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做这个实验,在经过一个礼拜的观察后,根据观察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科学结论。这

七年级科学实验与观察

第1章第2节实验和观察 科学探究目标: 1. 利用现有仪器,探究它的用途 2. 根据已有知识,用问题探究法确定:蛋在盐水中、食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知识技能目标: 1. 练习实验操作、记录,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2. 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方法,熟悉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情感目标: 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和交流能力,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科学社会生产要求: 1. 知道人的感官判断事物的局限性,体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并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2. 实验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准备:刻度尺、量筒、温度计与体温计、天平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准确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简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导引

对于非典同学们一定记忆很深。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确定非典的元凶是冠状病毒的呢?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以此导入课题2. 分组探究实验(2人/组) 任务和要求Ⅰ: (1)写出桌上各仪器的名称以及可能的用途(每人一份) (2)写出实物展示仪器名称及可能的用途(与①重复的不写) (3)请写出你还知道的仪器及其用途 (4)实验时真实地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5)有说明书的请仔细阅读后再做实验 (6)难以解决的问题请举手 任务和要求Ⅱ: (1)探究所给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每人1份) ①此实验目的是为了了解(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②你认为用此仪器可测量等物体的 ③此仪器的使用方法记录: 例: a.该仪器使用时应如何摆放? b.读数时视线 ④不用仪器,你估计这些物体测量数据可能为,单位() ⑤依次写出用此仪器你所测得的这些物体的数据分别为,单位为()

在科学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科学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学生的观察,重在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来交给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很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没有头绪,不能按一定的顺序选择观察对象,往往漏掉了许多需要观察的地方,最后得到的结果便不科学、不准确。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观察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观察土壤》一课中,就教给学生采用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说说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

观察的顺序还可以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如《凤仙花》一课,在观察花的器官结构时,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依次观察凤仙花各个器官结构特点。其次,观察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物体的异同点。对于看上去相似的物体,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方法。因为认识事物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事物的特征,而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过程中,学生也能迅速地找出相近的事物的异同,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比较、大葱的根和香菜的根的比较,鸟的繁殖方式和哺乳动物繁殖方式的比较,砂和粘土颗粒大小、渗水性、保水性的比较,都可以起到上述观察的效果。 观察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学生的观察,重在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观察事物或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去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目的,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实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什么现象或是为了验证什么假设,还需要注意什么事情等等。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8月26 27 29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教师演示鹦鹉站立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 2.课堂上演示纸鹦鹉站立,让学生感觉到纸鹦鹉站立在笔头上的神奇。 2.学生制作 1.发给学生卡纸,用白纸印好摹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蒙在卡纸上剪出鹦鹉的形状,以降低制作难度。 2.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尝试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 3.寻找平衡点 1.学生失败之后,提供辅助材料——回形针 2.讨论:你认为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成功? 3.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4.学生交流 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 5.实验总结 要想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首先要找到能使鹦鹉得到平衡的点,在恰当的位置上别上回形针。 6.整理器材 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课题:1、观察水10月14 15 17 实验器材: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热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每组一套。每组2个水槽、一个杯子、一根短而粗的水管、一根细水管、一块抹布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鉴别各种液体 1、出示不同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热水; 2、学生分组鉴别; 3、学生汇报,并说出在鉴别不同液体时依次用了哪些方法。 4、总结我们平时观察物体常用的方法。 5、重点提示一些特殊观察方法:闻,用手在液体上方向自己扇动,不要将鼻子凑上去闻;尝,对不明液体不能轻易尝,在告知液体无害的基础上,用玻璃棒蘸一点,放入舌头上尝。 2.观察水的特点 1、提供材料:给每组学生一个装满水的大烧杯,以及一套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锥形瓶、平底烧瓶等)。 2、提出要求:借助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观察研究,找出水的特点,越多越好,并及时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碎。

七年级初一科学上册 1.3科学观察-含答案2020

七年级科学上册 1.3科学观察 基础闯关全练 1.(2019浙江嘉兴秀洲高照实验学校月考)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B.用鼻子闻气体的味道 C.用B超诊断病人的病情 D.用哈勃望远镜观察太空 2.伽利略通过对吊灯摆动的观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这主要是因为伽利略( ) A.能用眼仔细观察 B.能用脑进行深入的思考 C.能用耳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D.能仔细观察,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3.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4.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借助这两种仪器是为了( ) A.完成观察任务B.得到观察结果 C.延长观察时间D.扩大观察范围 5.(2019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期中)如表所示是任思宇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气体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其他气体 78 21 0.03 0.07 0.9 空气中的气 体/% 78 16 4 1.1 0.9 呼出的气体 /%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对 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呈紫黑色(这种颜色的卵是已经受精的卵)的蚕卵放到多功能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表。请回答: 组别 A B C 蚕卵数1000 1000 800 培养温度16℃20℃30℃ 培养湿度75% 75% 75% 孵化出蚕蚁所需天数10 9 8 孵化率90% 98% 68% (1)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_________。 (2)这个实验的方案存在什么问题?请指出并加以纠正。 7.(2019浙江杭州信达外国语学校月考)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五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 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 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明确观测任务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 要收集7至8次数据,如果任务不明、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 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 1.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 2.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 间; 2.明确观测方法 1.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 2.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 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 3.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 (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 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 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3.学生观测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4实验总结学生交流观测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组装模拟装臵 1.组装模拟装臵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 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