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从上面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来看,苗族舞蹈在很多形式上都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以表现,很多舞蹈都与祖先崇拜祭祀有关,像“木鼓舞”“古瓢舞”“芦笙舞”等舞蹈形式虽然现在已向自娱及娱人发展,但其根源都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的盛行决定了其以祭祀为背景的舞蹈的盛行,舞蹈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为宗教服务。但正因为舞蹈在宗教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仪式舞蹈才能发展至今得以流传。其次苗族舞蹈主题始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普列哈诺夫说过,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艺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形象”。无论是原始舞蹈,还是现在的舞台舞蹈艺术,其根本还是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整个舞蹈就如同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苗族现今流传下来的舞蹈,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劳动生产,还是狩猎生活,它都体现了苗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

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

代表性的舞蹈。其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艺术。摆手舞已成为土家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发展历程。闻一多先生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土家族民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精彩的艺术演绎,同时还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㈢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

悟能力。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的烟盒舞其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㈣布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布依族的民间舞蹈元素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傩舞等。

布依族的织布舞就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把织布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其舞蹈是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

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二、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每一种舞蹈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传衍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动作体系的不断反复。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凭借共有的艺术特征体系,达到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实现其审美价值。从以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里我们来归纳其共有的舞蹈艺术特征。

㈠腿部的“曲膝颤膝”

腿部的“曲膝颤膝”在西南各民族民间舞蹈中几乎都有体现,是舞蹈中最为突出而又典型的动态特征。“曲颤膝”包括双腿原地颤动、大二位蹲步的基础上双腿左右移重心的曲颤动、重拍向下的顿挫感的曲膝,跳跃步伐的颤动等特征,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共存。这是因为“曲膝颤动”这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的。西南地区地势主要是山坡田坎,人们每日的生活都离不开爬坡、下坎。上坡的时候腿部要用力蹬地,膝盖就会产生顿挫感的颤动,而下坡时由于惯性膝盖需要放松并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颤动,长期的爬坡、下坡,形成了肌肉记忆,并且反映在舞蹈当中。

㈡身体的“顺摆”

“顺摆”指的是右脚向右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右方位,左脚向左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左方位,身体与脚尖方向保持一致。这种动作的规律,使身体呈现出以同侧的脚和肩膀为轴心90

度的运动轨迹,同时脚的运动形成90度角的弧线轨迹。形成这样的动态舞蹈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长期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生活习惯有关,特别是在行走中很多时候还会肩挑重担,顺摆的生产劳动动作习惯使其产生了顺摆的这一舞蹈特征。

㈢动作方位的对称

动作方位的对称主要体现在左右对称,身体完成朝左方向的动作,接下来就一定是朝右方向的动作,在苗族“锦鸡舞”“ 反排木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的舞蹈中,动作都会对称,这一特点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㈣圈舞的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女子群舞中最多的运动路线就是围圈而舞,而且是以逆时针方向舞蹈居多。围圈而舞是古今世界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古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西南地区舞稻中的圈舞与它表演的场所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因为舞蹈的空间不大,开阔的表演场地没有,因而不能允许太复杂的队形,围圈而舞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使舞蹈无限循环的进行。为了便于集体的向心性团聚;为了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周流不息的运动;为了创造一种流畅的审美风格,人们往往喜欢围圈而舞。对于圈舞,苏珊?朗格曾说道:“那种环舞或圈舞作为舞蹈形式与自发的跳跃无关,它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能,也许是舞蹈最神圣的职能将神圣的‘王国’与世俗存在区别开来。”这一论点为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中多以围圈而舞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㈤道具的表现特征

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表演者以执道具而舞的表现常见,这些道具有的是穿戴在身上的配饰,有的是拿在手上的道具。执生活之物而舞是表现对现世抱有的无限希冀。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一方面使舞蹈的用意借助道具一同实现,为舞蹈渲染了气氛。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舞蹈时上体的运动,使上体的运动变化较少,动作单一。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民族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蹈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所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漫山的云雾,漫山的茶,姑娘们手提“茶篮灯”,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木排舞》《禾杠舞》《锄山鼓》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执道具而舞的舞蹈。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民俗内涵

西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习俗内涵,人们有时候也把民间舞蹈称作民俗舞蹈。特定的内涵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民俗表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特点。带有民俗色彩的民族舞蹈寄托了西南各民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

民族民间舞蹈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民族习俗具有提高人们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一种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民族行为。民俗为舞蹈提供了最大的素材,也为舞蹈增添了民族色彩,最重要的是舞蹈的内容、气氛与表现的环境都是民族风俗来提供的,舞蹈也是民俗文化的有形传承。我国56个民族各有各

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姿的民族文明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而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紧密结合,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也通过其舞蹈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如今,民俗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使得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传播自身文化的同时,也为各民族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裕,成为市场经济中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鲜明旗帜。

四、结语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人们广泛参与意识,独特的舞蹈语汇,以及鲜明的风格,诸如锦鸡舞舞蹈婀娜秀丽,木鼓舞蹈刚健豪放,高山舞蹈奇特潇洒,织布舞蹈柔美细腻,堪称民彩纷呈,千姿万态,绚丽闪光,美不胜收。

舞蹈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场景,它已经成为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既是舞蹈,舞蹈既是生活。虽然各个民族的舞蹈他们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最终的表现都是源于人们真实的生活。

西南地区民族舞蹈在祖国艺术宝库中是一簇光彩夺目的明珠,无论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还是在表演舞台上,总是以它旺盛的生

命力,热烈奔放的激情,传神动感的雄姿,起着用艺术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各种舞蹈的特点

一、JAZZ爵士舞(爵士舞可细分为下列几类) 1、New Jazz...... new jazz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街舞舞步,相对其它的jazz舞种,它更具有随意性。以前可能是有了舞蹈,再找音乐,但是new jazz则是有音乐,再配合去编舞,像各式音乐MTV。NEW JAZZ早期是在美国纽约由芭蕾所演化过来,它的特点与new style相似:动作的延展,例如当你在作手的动作时就会有无限延伸的感觉,感觉就像是在跳芭蕾. 2、Latin Jazz........拉丁爵士,融合爵士及拉丁舞蹈的元素,配合热情的南美洲音乐,舞出激情奔放的舞步。在特定的框架和每个结构排列里允许使用爵士乐表达方式做大量的即兴演奏。拉丁爵士乐是在所有的后摇摆风格中是最流行的一种。 3、Hip-Hop Jazz........结合了街舞及爵士舞两种舞风。 4、Theatre Jazz ........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式的舞蹈,强而有力且丰富的肢体动作。 5、African Jazz........结合非洲部落狂放的能量与爵士舞的俐落,可以尽情挥洒活力。 5、Lyrical Jazz........配合抒情歌曲,以优雅柔美的肢体动作表达情感。 二Hip-Hop嘻哈 Breaking(霹雳舞)、Popping(机械舞)、House(浩室) Hip-Hop从字面上来看,Hip是臀部,Hop是摇摆,加在一起就是轻

扭摆臀, 三、标准舞 国际标准舞分为摩登舞与拉丁舞两种,共有十科。 拉丁舞分为五项舞科恰恰恰、伦巴、森巴、捷舞、斗牛舞。除了斗牛舞源自於欧洲的西班牙、捷舞源自美国外,其他三种皆源自於拉丁美洲,但是此五种舞科皆充满拉丁民族的热情与活力,因此就统称拉丁舞。拉丁舞充满活力洋溢与热情奔放。 摩登舞又可以称之为标准舞,分为五种舞科华尔滋、探戈、维也纳华尔滋、狐步、快步。 本动作,节拍数法有:“慢,慢,快快,慢” 、“踏,踏,恰恰恰”和“2,3,4&,1”,所有的舞步都是这种数法。英国有些舞者在舞厅里仍是以音乐的第一拍开始左脚前进,数为“l,2,恰—恰—恰” ,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较易学。 2伦巴舞的风格和动律特点,可以归纳为稳中摆、柔中韧、快合慢 3、森巴舞,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深受人们的钟爱!它不像伦巴和恰恰一样,被称地位舞。它不停的游走、移位,因而有了极佳的韵律感,舞者踩着有韵律的步伐,不停的

最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艺术与审美 第八章 舞蹈简体

艺术与审美第八章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中国当代舞蹈的历史背景 1*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2*中西舞蹈交汇的特点。3*中国舞蹈的现在和未来。 当代中国舞蹈在新中国创立之初的时候,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让中国舞蹈不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仅有的影响就是苏联,但是不过就是十年而已 20世纪初西方创造了现代舞,把舞蹈艺术推向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道路 20世纪中期中国创造了中国舞蹈,具有中国当代独特审美样式.两者研究价值等同! 中国舞蹈有很悠久的历史,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 中国舞蹈的当代的复兴,是处在一个封闭也是被封闭的状态下。 中午到的礼乐结合性 中国舞蹈又不同于其他国家舞蹈之特色。 中国一支舞蹈,就是一个故事。舞蹈表现积极有明确主题,讲究结构完整、突出人物、还具有较强的宣传意味。 讲究技巧,讲究专业能力,注重服装、舞蹈的华丽。 从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 礼乐结合性叙事性技艺性 礼乐结合性 礼为天,乐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礼乐结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之道! 春秋之前,舞蹈《六代乐》

礼是按等级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乐包括乐诗舞,既艺术总和 《史记乐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祭祀天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含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中国舞蹈的叙事性 中国舞蹈编导具有高超叙事能力使中国舞蹈具有特殊艺术特性。 苏联影响虽然只有五年,但是影响深远,这五年,苏联派来了,查普林,古雪夫, 戏剧芭蕾创作主力,

舞蹈艺术有什么特点

舞蹈艺术有什么特点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使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 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 可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 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 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很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 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 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 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 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 (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因为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 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有;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 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 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能够说舞 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化为一种生活,甚至 生命的艺术。在远古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比舞蹈更重要的事情了 -婚丧嫁娶,生育献祭,播种丰收,驱病除邪,一切都离不开舞蹈。 舞蹈成为远古先民的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手段。新喀里多尼 亚的北方,市场店铺里商人轮流出来跳舞以展示他们的商品;北昆士 兰的居民跳着节日的环舞,一只一只地捕捉虱子;非洲喀麦隆的酋长 因为背叛被处死刑时,甚至唱着歌跳着舞走向刑场。现代社会的舞蹈 是相对于古代舞蹈的萎缩。所以回忆这位艺术之母的历程成了一场追 溯生命激情和复兴人体文化的跋涉。德籍犹太学者库尔特.萨克斯从史 学的角度,把世界的舞蹈分为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舞蹈艺术表达的特点及赏析学习资料

舞蹈艺术表达的特点 及赏析

舞蹈艺术表达的特点及赏析 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总的来说,舞蹈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以人们的肢体语言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从审美特征来看与舞蹈的审美特征也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我们通过对一些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实行审美特征分析,掌握其主要的审美特征,对于提升我们对舞蹈的审美和欣赏水平很有协助,同时,也是提升我们对舞蹈作品的欣赏技巧和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前提。 一、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舞蹈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就中国舞蹈的发展来看,自远古时代最原始的舞蹈开始一直到现在,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舞蹈艺术始终是一种主要的文化现象,并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其精髓得到继承,内涵在持续充实和丰富,到了我国明清时期,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开始从戏曲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直接凭借表演者的人体身段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们精神情感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的舞蹈大多是一些专业性的舞蹈作品,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多元化进程的持续推动,舞蹈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管是专业性还是观赏性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专业性的舞蹈教育机构。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舞蹈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持续演变,舞蹈艺术在自身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繁荣。 二、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不管是中国舞蹈,还是西方舞蹈,虽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在表现形式上持续更替,但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始终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在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舞蹈欣赏方面始终要以舞蹈艺术的特征为前提。总体上来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具有源于生活而又超脱生活的审美特征 舞蹈这门艺术始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始终是舞蹈第一性的客观存有。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并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就是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发现社会生活中客观存有的真、善、美,在对这些现象实行归纳总结以后,高度概括地熔炼成优秀的舞蹈作品,以舞蹈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感染人、激励人和启发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古代舞蹈史考试题

古代舞蹈史 第一章 填空题: 1、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2、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3、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4、图腾崇拜相互影响渗透而产生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选择题: 1、《扶来》就是歌颂(B)的乐舞。 A.娲 B. 伏羲 C.荒地 2、葛天氏之乐又名(B)。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3、神农的乐舞是(C)。1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4、黄帝的乐舞是(C) A.《大韶》 B.《大章》 C.《云门大卷》 5、尧的乐舞是(A)。 A.《大章》 B.《广乐》 C.《扶犁》 6、舜的乐舞是(A) A.《大韶》 B.《广乐》 C.《扶犁》 7、“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于(A)。 A.《尚书·益稷》 B.《吕氏春秋·古乐》 C.《周礼·春官》 8、“若国大早,则帅巫而舞雩。”出自于(A) 。 A.《周礼·春官》 B.《尚书·益稷》 C.《吕氏春秋·古乐》 第二章 填空题: 1、夏代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 2、夏代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 3、奴隶女乐是以歌舞供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4、奴隶女乐就是具有奴隶身份的专业舞人。 5、《大濩》之“濩”通“护”,为成汤救护万民之意。 6、《桑林》之举五彩鸟羽大旗,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选择题: 1、《帗舞》为舞者手中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白色羽毛 C.五彩绸 2、《羽舞》为舞者执(C)而舞。

A.五彩羽毛 B.五彩绸 C.白色羽毛 简答题: 1、周代文舞的形式 周代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目的就在于让人的仪表动态、精神风度符合礼的规范。 2、周代武舞的形式 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 第三章 选择题: 1、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是(A) 。 A.李夫人 B.戚夫人 C.王翁须 2、汉武帝的宠妃是(A)。 A. 戚夫人 B.李夫人 C.王翁须 3、汉宣帝的母亲是(B)。 A.戚夫人 B.王翁须 C.李夫人 4、汉成帝皇后是(B)。 A.戚夫人 B.赵飞燕 C.李夫人 论述题: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汉代的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第三,汉代舞蹈又大量吸收了同时代的姊妹艺术的养料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 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一方面,“巾舞”、“袖舞”柔美舒畅、轻疾如飞,另一方面,“巴渝”、“建鼓”劲健顿滞、昂扬粗犷。这些舞蹈的巧拙刚柔虽然形态不一,可它们却统一在一个基调上——朴拙厚重。即使那些跃离地面、腰体倾折的舞姿,也投射着凝重的韵律。汉代舞蹈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但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水平,审美水平,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能够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能够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能够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就中国来说,民间舞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有自己发展的 风流年华和繁荣、昌盛时期,是人民大众艺术活动中的宠儿,占有极 其重要的位置,早在戏剧艺术还处于婴儿时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仅 仅人们仅有的艺术形式,汉唐时期,因为当时的经济繁荣并且大量吸 收外来的艺术形式,迎来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鼎盛时期,可惜至明清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就民国汉族民间舞蹈来说,大大的衰落了,尤其 是当戏曲艺术形成之后更是如此。 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形成,也能够说是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和派生, 它经过和武术、杂技、艺术体操等艺术的结合创造,又培育出了戏曲 舞蹈艺术,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是“古典舞”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发展的 规律和标志。外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在那个时期,中国民族、民 间舞的发展有些缓慢了,不如昔日之昌盛了,从全国艺术的主体地位,让位给各种戏曲艺术了,但是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依然保持了自 己的发展势头,保持着自己在人民大众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即使 如此,几经波折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人民中继续广受欢迎,表现了其顽 强的生命力,仍旧是舞蹈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和基础。 一般地说,在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舞蹈的种类和体裁都比较简单,而随着社会生活持续地丰富和发展,就会持续地生发出新的舞蹈 艺术品种,出现新的舞蹈体裁,舞蹈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也将会更加复 杂多样。特别是我国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因为社会更加迅猛地发展,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升,我国民 族民间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已 经举办三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尤其是这个届艺术节,全国56个 民族56朵鲜花,争奇斗艳,一台台饱蘸着民族滋养和澎湃激情的晚 会拥有较高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含量,同时也具备了很突出的艺术个性 及很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一次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大丰收,通过对这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的观摩,作者感受到国民族民间 舞蹈的发展之神通。

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

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体现人性光辉的舞蹈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思考题#精选.

中国舞蹈史复习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原始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原始舞蹈,因此,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原始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例如,性爱舞以刺激生殖欲望为目的,战争舞多为军事演习或庆贺胜利。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的本质,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首先,原始舞蹈虽然根本无法奢望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是,原始人却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来发起“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以综合性的动态动员生命)其次,原始舞蹈的每一个强烈的情感,都是由身体的节奏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其每一个情感动作本身,又绝对合着严密的节奏。(以动律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原始舞蹈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当个人、集体、音乐、舞步全都融于一体而形成共振,原始人便在舞蹈中发现了自身本质力量,同时又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3.夏商阶段值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舞蹈逐渐形成在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和教化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首先,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和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形成其表演性的特征。其次,历代统治者会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和宣传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也就形成了中国乐舞史上的纪功舞蹈的传统。第三,这个时期的巫术祭祀活动频繁,其舞蹈亦较为多样。 4.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故宗法血缘使中国的政治成为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成功的至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而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因此,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 5.“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礼崩”自然会引起“乐坏”,除了“礼崩”的原因外,与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时代的进步所形成的全新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情感态度,导致了那直接根源于情感的乐舞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雅乐的僵化形式对舞蹈的情感表

浅析舞蹈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95346.html, 浅析舞蹈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 作者:魏琦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9期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肢体语言与变换的节奏进行美的绽放。舞蹈审美作为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审美特征。本文结合舞蹈艺术的发展,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舞蹈审美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