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ES ON

ANTIOXIDANTS

系别:轻化工程系

专业名称: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

年级:2012届毕业生

学生姓名:林幸娣

学号:2009030501331

指导教师:李惠玮

2012 年3 月

目录

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

目录 (2)

摘要 (3)

一、抗氧化剂的主要类型 (4)

1黄酮类化合物 (4)

2单宁 (4)

3酚酸类化合物 (5)

4维生素 (5)

4.1 抗氧化,维护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稳定 (5)

4.2 提高机体免疫力 (6)

5活性多糖 (6)

6酶、植物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 (6)

7其他[15](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6)

7.1硒 (6)

7.2硅 (7)

7.3钒 (7)

7.4锌 (7)

7.4铜 (7)

7.5铁 (7)

二、抗氧化剂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7)

三、抗氧化剂的应用 (8)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9)

五.参考文献 (10)

摘要

自由基生命科学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相关文献大量涌现,1998年的贝尔医学奖更是授予了研究一氧化氮自由基的3位美国药学家。事实上由于器官的正常活动或氧化压力过剩,体内可产生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和活性氮(RNS,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等自由基,当体内自由基超出一定量后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自由基将不断产生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同自由基损伤相关的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白内障、癌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节炎和类风湿症【1】…。生物体内产生的ROS/RNS,只有在抗氧化剂或体内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作用下,才能不断地被清除,使其维持在有利无害的低水平上,在生物体内履行生物所必需的生理功用。

Abstract:

Antioxidants and their related active compoun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flavonoids,plant polyphenols,phenolic acids,vitamins,polysaccharides,enzymes,proteins and amino acids.Antioxidants may exert their efects on biological systems through diferent mechanisms including electron donation,metal ion chelation,synergistic efect of antioxidants or by genes expression regulation.The applications of antioxidants as additiv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fields of food,beverages,medicines and cosmetic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ollowing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more intensively: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innovation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efects of antioxidants,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und structur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Key words:

antioxidants;flavonoids;phenolic acids;plant polyphenols;active polysaccharides

一、抗氧化剂的主要类型

随着对氧自由基与疾病关系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抗氧化剂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十分关注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可能带来的毒性,于是利用天然抗氧化剂防病治病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植物多酚、酚酸类化合物、维生素、活性多糖、酶、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类型。

1黄酮类化合物

现在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00多种。由茶叶提取的茶多酚、法国海岸松的碧罗芷(Pycnog—eno1)、葡萄籽和苹果的花青素、大豆的染料木素和大豆素等都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其本身的抗氧化活性较强,与维生素E和维生素C同时存在时具有协同效应,黄酮也是许多中草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2】,竹叶的总黄酮含量及其清除ROS的能力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新资源【3】。由于天然无毒性,一些人们长期食用的植物所表现的抗氧化活性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紫葡萄皮、山楂、菠菜、甘薯叶、茄子皮和山西黑苦荞麸皮等提取物中分离的黄酮类物质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4】。

原花青素在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 的50倍、维生素C 的20倍【5】。从葡萄籽、山楂、苹果和可可等提取的原花青素,清除羟基的效果远高于茶多酚,Ks.聚体抗氧化活性最强。麦麸发酵液提取的活性物质也是原花青素等。该类化合物应着重于提高活性成分得率和纯度,阐明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单宁

单宁的酣经基比邻位酣经基易氧化,在有酶、空气、水分及碱性条件下加快,低分子量的茶多酚(评)和水解单宁的降解物没食子酸为天然抗氧化剂已大量用于食品保存,作用强而毒性低。分子量较大的单宁抗氧化性远较前二者强。

其抗氧化性【6】体现在:一方面通过还原反应降低环境中氧含量,另一方面是作为氢供体放氢与环境中自由基结合,终止自由基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而阻止氧化的继续。单宁和vc、vE有协同抗氧化作用,一殷认为是单宁整合钝化促氧化的金属离子,或是单宁与vc、VE之间可互相再生.生物体内过剩的自由基可损伤生物大分子,影响脑膜流动,破坏蛋白质构象,从而诱发组织器官老化.促进衰老进程和导致多种疾病。研究表明单宁对超氧自由基(0L·、Hq‘)和经自由基(,0U、硝氧基(Nq‘)、单线态氧(‘Oh)、奥氧(ob)和过氧化氢(H202)等多种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自由基(Roo·、R,)等具广谱清除能力L11],比常用抗氧化剂Vc、VE强c Nda 5a1小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腮R测定荼多酣中几种成分在水溶液中对脂过氧化残基的清除能力,表明ECG,EGCG,ECC,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单宁聚合程度越大,酣经基个数越多,对自由基抑制就越强。0Lu此等L L2J用AOP/Vc或AOP /NADPH诱导的大鼠线粒体生成肋为指标,研究了x种单宁及相关化合物,发现其中23种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多数单宁5m伊JIll可显著抑制肋上升,而IDb9小于VE,其中水解型作用强于缩合型,活性取决于酣经基的位置和数目。此外,有实验证实单宁对超氧化物鼓化酶删有激活作用,系对酶的构型改变所致,众所周知,枷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桑棺、肉佳、杜仲等所含的单宁可减少肝脏线粒体自由基,从而抑制肝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肝肾。应注意的是,水解单宁有一定毒性。单宁还可防止W照射所致的皮肤红斑等伤害,增加皮肤弹性和平滑度.

长期饮用绿茶和食用果蔬可有效降低癌症和肿瘤发病率,这与单宁有关。小鼠腹腔注射单宁及相关化合物,在注射肉瘤—180细胞培养,发现水解单宁尤其是联花单宁可大大延长其寿命。单宁可抑制肿瘤生成的突变和发展阶段,对多种诱变剂〔紫外光、化学品等)具多重抑制活性,并能促进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损伤修复。单宁分子量大小、倍酰基含量及酚经基的立体构象是抗癌活性的必需因素。MIyMbL%i分析了单宁结构与抗肿瘤之间关系,发现含倍酰基最多的结构具最强活性。推测单宁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提高受体动物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力来实现的。

但过食含有单宁酸的食物如水果里的杮子,君迁子,葡萄,李子,野梨,干果中的山核桃,橘子、桃子、石榴、山楂等,饮料里的茶叶蔬菜中的菠菜,苋菜、菜花,芋子,芋杆等会产生一些抗营养作用降低蛋白质营养价值:单宁在消化道中与膳食蛋白质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而并非直接抑制消化酶的活性。蛋鸡如长期食用宫含单宁的饲料会降低饲料利用率和产蛋率,并增加死亡率。影响铁钙等的吸收:单宁在消化道中与矿物质如铁钙复合,从而减少其吸收。Vc可还原三价铁为二价铁,而二价铁在生理pH下溶解性较高,与抑制剂亲和力较低,故有助于提高食物成分的生物有效性。影响VA、Vb12的有效利用:就日常膳食(包括动物性蛋白质及谷物如大米、小麦、玉米等食物)来说,虽含单宁但不会引起营养问题。亚非半干燥地区的人则会因常食高粱、小米及豆类等高单宁含量的食物引起营养却乏。

3酚酸类化合物

阿魏酸、鞣花酸和绿原酸等通常以单体存在,也可与糖形成苷,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可再生维生素E且与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例如,桉树皮和叶的提取物中没食子酸、鞣花酸及其苷【7】,榄仁树叶的鞣花酸,竹叶提取物的绿原酸、咖啡酸,毛地黄黄酮苷【8】,小麦与大麦的麸皮、麦芽根提取物的阿魏酸、香豆酸和甘薯与马铃薯皮部与肉部提取物的绿原酸、异绿原酸和新绿原酸等【9】。

4维生素

Vc 、Ve 及其衍生物,既是食品营养素,又可作为抗氧化剂。Ve 是脂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代表性物质,可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而中断链式反应,与一些植物抗氧化剂具有协同作用[10]。类胡萝b素的抗氧化活性会因氧压力的不同而变,低压时是高效抗氧化剂,而在高压时成为氧化强化剂[11],b一胡萝卜素或番茄红素可与过氧化氢自由基反应生成碳自由基而稳定下来。V c和尿酸是人体血浆中的主要水溶性低分子抗氧化剂,V c在血液中是一种强的抗氧化剂,并与其他抗氧化剂具有协同作用[12],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在水相中对ROS也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于维生素E的重点研究:

4.1 抗氧化,维护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稳定

细胞膜是由两层类脂分子和嵌入其中的蛋白质构成,被称作“液态镶嵌模型”。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如果细胞膜上的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自由基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膜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功能改变。正常条件下,自由基是体内发挥细胞间信号和生长调节或抑制病毒和细菌作用的游离基团,一旦机体出现应激或疾病,自由基就会过量产生,这些过量的自由基就与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类进行反应,从而诱发脂质过氧化,对生物系统产生严重损害。VE 通过结合于生物膜上达到抑制过氧化反应而保持膜的正常结构,当膜受自由基攻击时,α-生育酚首先与自由基反应生成生育酚自由基,然后与另一自由基进一步反应生成非自由基产物生育醌。这样生物膜上的α- 生育酚就起了盾牌的作

用,保护了生物膜。虽然反应所得产物仍具有活性,但相对于脂过氧自由基来说,其对脂肪酸的攻击作用弱得多。

4.2 提高机体免疫力

大量研究证明VE 与免疫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给动物补饲高水平VE 后,体内抗体水平上升,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一些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上升。VE 可通过阻止花生四烯酸的氧化反应,影响氧化磷酸化关键酶( 如干预辅酶Q 和细胞色素的生物合成) 和改变淋巴细胞膜受体功能来抑制环加氧酶通路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刺激泛醌( 又称辅酶Q)的合成,VE 还可增加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吞噬力,并保护巨噬细胞,防止自身损伤。

5活性多糖

多糖是由l0个以上多种单糖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中草药研究中常作为无效成分除去。现代研究发现,多糖可通过直接清除ROS、络合产生ROS所必需的金属离子等途径实现抗氧化作用[13],从传统中药人参、黄芪、牛膝、麦冬和大黄提取的多糖均体现很好的生理活性,茶叶、银杏叶和竹叶提取的活性多糖有确切的抗癌活性,香菇、灵芝、猪苓和木耳等真菌子实体提取的多糖也具有防治癌症的作用,海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特别是硫酸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研究活性多糖的高级结构有利于阐明多糖的构效关系,通过对资源量大、提取容易的多糖采用化学、生物法进行结构修饰可以获得活性高,特别是对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疾病更有效的多糖[14]。

6酶、植物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

植物酶[16]的活性很强,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但离体提取较为困难。其中过氧化歧化酶(SOD)可通过清除氧化剂或将ROS/RNS转为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可将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氧化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还原成一种稳定的无毒的羟基脂肪酸,与磷脂酶共同发挥作用,还能将磷脂氢过氧化物(PL-OOH)转变为磷脂氢氧化物(PL-OH)。氨基酸和蛋白质在植物体内可以游离形式存在,更多的是以多糖、酚类化合物等结合的形式存在,从蓝绿藻提取得到的藻蛋白和藻清蛋白,大蒜提取的S-烯丙基半胱氨酸,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和从竹叶提取的DELLTA-羟基赖氨酸等均有抗氧化活性,单宁-蛋白质复合物也可清除自由基。植物蛋白、多肽和氨基酸与多糖、酚类化合物等形成的复合物具有生物亲和力大,活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医药、保健品等的研究重点之一。

7其他[15](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7.1硒

有氧存在的情况下,自由基或由饲料引入的某些自由基能氧化细胞膜上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产生过氧化物,结果使DNA、RNA、酶等产生种种生化异常变化( 如异常聚合反应、不溶解等) ,干扰核酸、蛋白质、粘多糖酶的合成、作用及代谢,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1973 年Rotruek发现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成分。硒能通过GSH-px阻止自由基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关于GSH- px发挥这一作用机理是它利用谷光甘肽(GSH) 将氢过氧化物还原成羟基脂酸(ROH) ,使脂肪酸按照正常的β- 氧化渠道进行代谢。在这些天然具有抗过氧化反应的物质中,硒通过GSH-px利用谷胱甘肽的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机体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过氧化物是不断形成和清除的,因而能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而GSH-px正是抑制过氧化反应、清除有害的自由基的有力武器。

硒与维生素E的相互关系:

V E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物抗氧化剂,V E 结合在细胞膜上使细胞免受自由基进攻和过氧化损伤,而硒通过GSH-Px等阻断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而且硒又是GSH-Px的必需成分。V E 和硒在防止过氧化损害方面具有互补作

7.2硅

硅是一个与长寿有关的元素,具有抗氧化性。老年人血管壁中的硅含量低于年轻人。硅具有维持血管正常弹性的作用,在硬化的血管壁上,硅含量较低,而动脉硬化必然导致衰老。许多动物的主动脉、动脉与皮肤中硅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且主动脉和皮肤中的硅含量很早就开始下降,18月龄和24月龄的家兔与12周龄的家兔比较,主动脉及皮肤中硅的含量分别下降84%和83%。有人认为,含量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又有为认为,衰老过程中内分泌功能减退是组织中硅水平下降所致,硅含量降低导致衰老的机制尚不明确。

7.3钒

可能有助于防止胆固醇蓄积、降低过高的血糖、防止龋龄、帮助制造红血球。人体细胞也能合成一些清除自由基的酶,叫做超氧物歧化酶(简称SOD),这些超氧物歧化酶必须与一些金属元素结合才能发挥清除自由基的活力。可与SOD结合的有锌、锰、铜、铁(铁食品)。超氧物歧化酶与金属元素结合后,具有防衰、防肿瘤、抗辐射等功能。由此可见,饮食中锌、锰等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7.4锌

参加维生素A还原酶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合成。锌有助于清除体内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症;锌有助于抑制癌症的发生根据锌在DNA合成中的作用,缺锌时导致免疫细胞增殖减少,胸腺活力降低。由于锌在抗氧化生化酶中的作用,缺锌导致细胞表面受体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也是一种衰老现象。锌缺乏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会有障碍,从而造成垂体促性激素生成减少,造成老年(老年食品)人性机能衰退。维生素A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物质。当维生素(维生素食品)A参与视网膜感光和变色的时候,必须有锌参与才能起到视觉反应作用。免疫功能减退常常是衰老的一个因素,而锌是免疫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7.4铜

可以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含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能促进髓鞘的形成和维持,多巴胺β羧化酶、酪氨酸酶则与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有关。铜还可以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离子的毒害。铜对胆固醇代谢、心肌细胞氧化代谢、机体防御机能、激素分泌等许多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过程也有影响。

7.5铁

缺铁使抗氧化生化酶活性降低。

二、抗氧化剂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抗氧化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抗氧化剂在生物体内有两种作用机制:第一种为链中断机制,原生抗氧化剂在脂质自由基体系中供给自由基一个电子使链式反应中断;第二种机制则是通过促使链引发催化剂失活而消除ROS/RNS的引发剂,有些抗氧化剂能与其他组分构成联合抗氧化剂,阻止其他氧化剂前导物质引发的自由基反应,有些抗氧化剂还能影响体内

组织中基因的表达。

1、金属离子络合作用

过渡金属离子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比起始物质活性更高的物质。例如,在铜或铁的不同氧化态离子的催化下,脂质氢过氧化物可分裂为烷氧自由基(RO),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或被催化生成醛类化合物。大分子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可抑制金属离子催化自由及反应的生成。多酚类等小分子具有转移氢原子的能力,可作为链断裂抗氧化剂,也能因络合过渡金属离子而抑制自由基的形成。Brown等研究了槲皮素与铜离子的相互作用,当槲皮素与过渡金属离子作用时,类黄酮的氧化发生于游离的C3-OH基,并伴随CH-OH基的氧化。

2、电子转移

原生抗氧化剂能快速向自由基提供一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新自由基。生命组织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PUFAs,主要以磷酸酯、甘油酸三酸脂或胆固醇脂等酯的形式存在,PUFAs能像抗氧化剂一样给出一个电子而中断脂质过氧化反应,类黄酮化合物、维生素E、维生素C等原生抗氧化剂可通过向过氧化氢自由基提供一个电子中断链式反应,从而终止其增殖步骤。GPx等酶类可将脂质氢过氧化物(ROOH)和PL-OOH还原生成相应的醇类化合物(ROH,PL-OH)而成为抗氧化剂。

3、联合抗氧化剂

Golumblc 和Mottill在60年前就发现维生素C单独存在时抵抗猪油氧化的作用很小,当混入维生素E时抗氧化效应大大增强。而其他研究者在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混合物的生物体内试验研究中也发现维生素C可减少维生素E的氧化反应。在水相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共存具有较好的联合抗氧化作用,而在有机相引发的过氧化反应中,维生素C可作为极好的联合抗氧化剂,且与维生素E的确有协同作用。

此后,又相继发现了许多可与维生素E产生相似联合抗氧化效应的化合物。例如,对多种自由基清除剂联合抗氧化活性的检测,胆红素、氨基酸衍生物、儿茶酚衍生物、各种对苯二酚和6-水杨酸基棕榈醇酯等,也像维生素C一样具有主效协同抗氧化作用。有趣的是,雄性荷尔蒙雌二醇本身并不具有联合抗氧化作用,但雌二醇的代谢产物2-羟基雌二醇,由于芳香环上增加了一个羟基而形成了类似儿茶酚的结构,其联合抗氧化活性几乎也与维生素C一样。

4、影响基因表达

许多基因是通过改变细胞氧化还原态发挥调节作用,而细胞的氧化还原取决于组织中ROS/RNS,抗氧化剂的种类与浓度等因素,因此抗氧化剂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组织中的基因。

三、抗氧化剂的应用

1、食品添加剂

化学合成抗氧化剂价格低廉,一直为人们普遍使用,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发现,在食品中广泛应用的合成抗氧化剂BHA、BHT等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作用,一些国家已经相继对它们的使用做了限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产品日渐推崇,中药材抗氧化剂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寻找天然、高效、低毒的抗氧化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化妆品

自由基是皮肤衰老的重要原因,抗氧化剂可以阻断蛋白酶和胶原蛋白的产生使皮肤保持光滑且富有弹性。另外,植物多酚在紫外光区(200~300nm)有很强吸收,具有“紫外线过滤器”的功能,通过几种多酚的复配,利用其在紫外光区最大吸收峰的差异,可起到光谱防晒的作用,减少因日晒引起的皮肤黑色素形成,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17】。谨慎使用一些经过严格科学实验证明的自由基清除剂,可维持皮肤中自由基的平衡,延缓皮肤衰老。

3、医学与保健

抗氧化剂具有的强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正是它具有防病保健功效的基础。同时,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易与胶原蛋白结合,稳定细胞膜以及抗酶活性(组胺脱羧酶),这些特点与其抗氧化能力协作,是抗氧化剂成为一种基于清晰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试验结果之上的保健功能食品。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60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以天然抗氧化剂取代合成抗氧化剂是食品、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在其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中往往含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而不同的萃取溶剂、方法和条件将使成分、含量不同,导致评价效果的差异。

(2)、采用单一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进行抗氧化剂的筛选不能全面反映中药材的抗氧化活性。

(3)、生物体系和食品中的抗氧化作用有所差异,故应区别对待,对各自抗氧化的检测体系,生物体内的抗氧化剂的吸收代谢研究还需加强。

2、展望: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真正能商品化生产的天然抗氧化剂很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发掘新的原料来源

国内外研究了数以百计的药草、香辛和果蔬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有的已涉及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分析,但由于资源不足、有效成分低等问题,真正投入生产、应用的不多【18】。因

此,有必要继续在中草药中发掘新的原料来源【19】,从松、杉、桉、竹等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20】,原料供应十分丰富,海洋藻类、红树等植物生长环境特殊,其特殊内含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价值也很高【21】--【22】,真菌等微生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应从实现规模化生产角度深入研究。

(2)提取分离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得率,缩短提取时间,但有时会造成提取物的组分更加复杂,分离困难。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渗透性溶解性,具有高选择性、高得率、低毒害特点,但应用于极性物质的提取需添加夹带剂,规模化生产的成本很高。传统的各种层析方法仍是分离精制提取物的有效手段,技术成熟,而双水相萃取、膜分离等技术的分离条件温和,有利于保持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但规模化生产尚存在许多技术障碍。可见,今后既要在提取、分离方法上进行创新,更要找到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提取分离方法。

(3)抗氧化协同机理与多组分抗氯化剂

生物体在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多组分的抗氧化体系,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往往大于单离成分,这些组分通过构成氧化还原循环系统或不同作用机理互补等途径形成协同作用,如碧萝芷和葡萄籽提取物都是含有数十种活性成分的混合物。因此有必要在总结黄酮、单宁、花青素等多酚类抗氧化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多糖、蛋白质和多肽等的抗氧化机理的研究,将抗氧化剂作用机理的研究与多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抗氧化剂复配,是研制高效、安全的复合型抗氧化剂重要方向。

(4)抗氧化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

研究者比较了分子结构不同的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取模型化合物化学改性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较好地阐明了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具有多邻二酚羟基结构单元,多羟基取代以及合适的疏水性的酚类化合物可望成为高效的抗氧化剂【23】-【25】。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可以对抗氧化剂的活性进行预测,且有可能在理论上构造出新的活性更高的抗氧化剂,进而加速抗氧化剂的合成和筛选棚【26】-【27】,但由于抗氧化机理复杂且不甚明确,量子化学计算的有效性往往并不高,因此,理论研究只能对筛选抗氧化剂工作起辅助作用,不能取代实验工作。另外,根据量子化学理论设计的化合物也需解决合成问题,并最终采用活性评价方法验证。

抗氧化剂在食品、医疗、保健和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天然抗氧化剂,特别是植物源抗氧化剂具有来源广泛、提取率高、抗氧化活性强、与机体亲和力强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植物源抗氧化剂尚需在有效成分的抗氧化机理、协同作用、构效关系和分子设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植物源抗氧化剂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植物原料提取、分离纯化有效成分工艺研究,尽快实现植物抗氧化剂的产业化。

五.参考文献

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902186716.html,

[1]赵保路.氧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3,113-156.

[2]胡博路,孟洁.3O种中草药清除自由基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2):38—4o.

[3]张英,吴晓琴,俞卓裕.竹叶和银杏叶总黄酮含量及其抗自由基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54 -258.

[4]张名位,郭宝江.果蔬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5]余晓琴,阚建全,赵国华,等.天然抗氧化剂原花青素保健功能[J].粮食与油脂,2003(4):40—42.

[6]石碧,狄莹.植物多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5—97.

[7]- [9]宋立江,狄莹.植物多酚研究与利用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化学进展,2000,12(2):l6l一170.

[10]TUTOUR B.Antioxidantive activities of algal extracts,synergistic efect with vitamine

E EJ].Phytochemistry

3 759—3 765.

[11]赵文恩,韩雅珊,乔旭光.类胡萝b素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机理[J].化学通报,1999,(4):25—27.

[12] 19 赵文恩,韩雅珊,乔旭光.类胡萝卜素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机理.化学通报,1999,4:25.

[13]辛晓林,刘长海.中药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54—55.

[14]张全斌,于鹏展,周革非,等.海带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中草药,2003,34(9):824—826.王兆梅,李琳,郭祀远,等.多糖结构修饰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2):616—620.

[15]《中国保健营养》天天营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02186716.html,/

[16]方允中,李文杰.自由基与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3—16.

[17]陈昆,常宝珠,郑家润.抗氧化剂与紫外线相关性皮肤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6):349—351.

[18]赵伯涛,钱骅.抗氧化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7(3):16一l8.

[19]邢来君,何锦妹,牛淑敏,等.中药材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7):442—445.

[20]张英,吴晓琴,俞卓裕.竹叶黄酮和内酯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2):65-69.

[21]李俊,贾之慎.海洋生物抗氧化剂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4):92—95.

[22]陆瑞利,胡丰林.亚热带部分常见芳香油树种鲜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3,23

[23]刘杰,王伯初,彭亮,等.黄酮类抗氧化剂的构一效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120—124.

[24]林亲录,施兆鹏.类黄酮与酚酸等天然抗氧化剂的结构与其抗氧化力的关系[J].食品科学,2001,22(6):85—91.

[25]张红雨,陈德展.酚类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理论表征与应用[J].生物物理学报,2000,16(1):1—9.

[26]施冬云,李莉,刘珊林,等.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生育酚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J].生物物理学报,1999,15

[27]马文建,曹恩华,张健,等.十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对DNA保护作用的结构分析与理论计算[J].生物物理学报,1998,

l4(1):24—28.

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且燃烧时可产生大量致命的有毒气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燃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阻燃剂。对此,以阻燃为目的阻燃剂研究及材料阻燃技术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至今天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阐述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我国阻燃剂生产在塑料助剂中, 是仅次于增塑二、各类阻燃剂的现状研究剂的第二大行业, 产量逐年增加, 市场不断扩大。自1960 年起开始研制和生产阻燃剂以来, 到目前为止, 我国阻燃剂总生产能力约15 万t/a , 从事阻燃剂研究的研制单位有50 多家, 阻燃剂品种有120 多种, 生产单位150 多家。近几年来, 我国阻燃剂工业发展迅速, 比如最重要的添加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醚(DBDPO)的销量1999 年为7000t/a , 2000 年为9000t/a , 2001 年为13500t/a。增长幅度逐年增大,其它卤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氯蜡系列也有很大增长。还有磷系(包括无机磷类和有机磷酸酯类)和无机系[ 主要是Al2 (OH)3 、Mg (OH)2 和助阻燃剂Sb2O3 等] 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是, 按阻燃塑料制品占塑料总用量的比例来看, 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比例为40 %, 而我国还不到1 %, 即使考虑到美国的经济总量为我国的10 倍, 我们也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我国的阻燃剂以卤系阻燃剂为主, 占整个阻燃剂的80 %以上, 其中氯系(主要是氯化石蜡)占69 %, 并有出口;但溴系不足, 每年仍需进口;作为无污染、低毒的无机系仅占阻燃剂的17 %, 其中有一半为三氧化二锑, 而氢氧化铝、氢氧化镁还不到10 %。主要阻燃剂品种有42 型、52 型氯化石蜡, 还有少量的70 型氯化石蜡、多溴二苯醚、六溴醚、八溴醚、聚2 , 6-二溴苯醚、四溴双酚A 及其齐聚物、磷酸烷(芳)基酯、氯(溴)化磷酸醋、氢氧化铝(镁)、三氧化二锑、红磷等。我国阻燃剂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消费结构差距甚大, 目前国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阻燃剂的研究发展现状

第1期18纤维复合材料No.1 2012年3月FIBER COMPOSITES Mar.,2012 阻燃剂的研究发展现状 陈浩然,李晓丹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和氮系阻燃剂,从机理上分析各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应用效果,并指出无卤高效环保型阻燃剂的研究是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阻燃剂;阻燃机理;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无卤环保型阻燃剂 The Recent Progress of Flame-retardants CHEN Haoran,LI Xiaodan (Harbin FRP Institute,Harbin15003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halogen flame-retardants,phosphorous flame-retardants,siliceous flame-retardants and nitrogenous flame-retardants.Retardant effect and application effect are analyzed from retardant mechanism.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earch of halogen-free,high efficient,environmental flame-retardant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lame-retardants. KEYWORDS flame-retardant;retardant mechanism;halogen flame-retardants;phosphorous flame-retardants;sili-ceous flame-retardants;nitrogenous flame-retardants;halogen-free environmental flame-retardants 1引言 由于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近几十年来,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品得到蓬勃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大多数聚合物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具有燃烧速度快、发热量高、产烟量大以及释放毒性气体等特点。统计表明,在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火,而是在燃烧中放出的这些烟雾和毒气,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从而可看出,聚合物材料抑烟和阻燃的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为此如何提高合成高聚物及天然高聚物材料的阻燃性和抑制硝烟生成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1]。 2阻燃机理分析 在研究阻燃机理之前,要先了解高聚物受热后发生热分解并燃烧的过程[2]。高聚物受热后,温度逐渐升高,一些热稳定性最差的键先开始断裂,当材料达到热分解温度时,高聚物中大多数键发生断裂,高聚物本身开始分解。高聚物最终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以下几种:可燃性气体(甲烷、乙烷、乙烯等)、不燃气体或低燃烧值气体(N2、SO2、卤化氢等)、液体(熔融聚合物、预聚体及焦油)、固体(炭化物)、烟。热裂解后的可燃性产物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燃烧是按自由基链式反应进行的,包括以下四步: 链引发:RH→R·+H· 链增长:R·+O2→ROO· ROO·+RH→ROOH+R·链的支化:ROOH→RO·+OH· 2ROOH→ROO·+RO·+H 2 O 链的终止:2R·→R—R R·+OH·→ROH 2RO·→ROOR 2ROO·→ROOR+O 2 从聚合物燃烧的过程可以看出,燃烧中释放的能量会加剧这一过程。 因此,材料的阻燃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一是抑制在燃烧反应中起链增长作用的自由基,隔绝氧气;二是在固相中阻止聚合物的热分解和阻止聚合物释放出可燃气体,如接枝和交联改性或催化成炭;三是减缓生热和传热,如冷却阻燃。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建兵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陈建兵 (池州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从燃烧机理和阻燃机理以及主要研究现状方面介绍了阻燃剂,并就未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阻燃剂;燃烧;发展 中图分类号:TQ314124+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5-0559-02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 f Flame Retardant CHEN Jian-b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Chizhou College,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ombustion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e text,and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of flame and the situation of re -search,predicted the develop ment of flame retarda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lame retardant;combusti on;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8-04-17;修订日期:2008-05-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编号:KJ 2006B156;KJ2008B177)。 作者简介:陈建兵(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水性高分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助剂之一,其功能是使合成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随着科学进步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但开发出性能更好的阻燃剂,而且对阻燃剂自身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阻燃剂的无卤化、低毒化、复合化、抑烟化已经成为21世纪阻燃剂整体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阻燃剂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本文就未来阻燃剂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1 燃烧机理 聚合物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氧化过程,导致燃烧过程进行的基本要素是:热、氧和可燃物。其燃烧可分为5个阶段:受热、热降解、着火、燃烧和扩散,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的高能自由基HO -,如果空气流通,燃烧就会越来越剧烈,但只要降低HO -自由基的浓度或切断氧的供应,就可以达到阻燃的目的,主要有:1降低着火点,防止聚合物降解出自由基;o隔绝空气;?捕获活性极大的HO -自由基,阻止火焰的蔓延。 2 阻燃机理 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卤素在燃烧时能生成卤化氢,卤化氢是一种自由基的捕捉剂。它能捕捉促进高分子化合物燃烧反应的HO -自由基,从而使火焰减 小,达到阻燃效果。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磷化物不论是固相还是液相都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这是因为磷化物在火焰中产生这样的反应过程: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由于生成的磷酸层不挥发的保护,隔绝了空气,产生了阻燃效果。另一个原因是产生聚偏磷酸,具有强力的脱水作用,使有机物炭化,而炭化膜也起到了隔绝空气的效果。 锑系阻燃剂的相乘效应:单独使用锑的氧化物并没有阻燃效果,但与卤素阻燃剂相配合,就使其效果增大,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乘效应0,把锑的氧化物称为助阻燃剂,卤素与三氧化二锑的相乘效应,其机理可认为是由于聚合物在固相的脱水作用引起了炭化,捕捉在气象的自由基,使自由基停止连锁反应,即卤素与三氧化锑反应生成卤素化锑;在245)564e ,随着温度的上升,各阶段连续生成的三氯化锑(气态),在气相时能起到自由基捕捉剂的作用。 氧化铝水合物的阻燃剂机理:一般认为氧化铝水合物受热时,失水变成氧化铝的反应是失水,使燃烧温度降低,当周围温度下降到200)300e 时,它完全失水变成无水氧化铝,可稀释聚合物受热分解后放出的可然性气体,同时还可以吸收凝聚炭的极小微粒,即起消烟阻燃作用。3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自从1908年Engelard G A 等用天然橡胶与氯气反应制得了阻燃氯化橡胶,开创了以化学方法阻燃高聚物的先河以来,特别是近40年高分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阻燃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高效的、 # 559#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824(6) #资源与环境#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我国无机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综述

我国无机阻燃剂的发展与应用 一、引言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助剂之一,添加阻燃剂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阻燃处理,可以阻止材料燃烧或者延缓火势的蔓延,使合成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随着石油化工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中,如建筑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运输业、电子电器业、航天业,阻燃剂在防火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愈加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材料的阻燃性能要求也愈来愈高,我国自80年代以来,阻燃剂的研制、生产及推广应用得以迅速发展,阻燃剂的品种日趋增多、产量急剧上升。目前,据粗略估计,全球阻燃剂的65%~70%用于阻燃塑料,20%用于橡胶,5%用于纺织品,3%用于涂料,2%用于纸张及木材。近年来,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提高和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阻燃剂的用量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阻燃剂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其中,无机阻燃剂除了有阻燃效果外,还具有低发烟率和可抑制氯化氢产生等作用,使得被添加材料具有无毒性、无腐蚀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从全球看来,无机阻燃剂消费量远远高于有机阻燃剂,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无机阻燃剂的消费占总消费量约60%,而我国不到10%,因此我国发展无机阻燃剂非常紧迫,而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无机阻燃剂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无机磷、硼酸盐、氧化锑等。

二、研究进展 1、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是问世最早的无机阻燃剂之一,也是国际上阻燃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种。目前氢氧化铝占全球无机阻燃剂消费量的80%以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涂料、聚氨酯、弹性体和橡胶制品中,具有阻燃、消烟、填充三大功能,不产生二次污染,能与多种物质产生协同作用、不挥发、无毒、无腐蚀性、价格低廉。 阻燃剂用氢氧化铝一般是以工业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精制和表面处理而制得,这样制成的氢氧化铝,其粒径小于5μm,适合于作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亦可采用尿素水解中和法和铝酸钠法直接制备阻燃剂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粒度和用量对材料阻燃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影响较大,当颗粒过粗和填充量过大时,会降低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人们对氢氧化铝主要进行以下改性与处理。一是表面改性,氢氧化铝具有较强的极性和亲水性,同极性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人们通常采用硅烷和酞酸酯类偶联剂对氢氧化铝阻燃剂进行表面处理,改善其与聚合物的粘接力与界面亲合性。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氢氧化铝,其阻燃性能和被阻燃基材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等与处理前相比均有大幅提高。二是超细化和纳米化处理,为改善无机阻燃剂与树脂的亲和性,提高阻燃成分在树脂中的分散度和均一度,必须采用纳米技术对阻燃剂进行超细化处理。由于纳米化以后的氢氧化铝比表面积增大,表面活性大大增强,抵消了由于其与树脂极性不同而引起树脂机械性能下降的影响,并对刚性粒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朱平隋淑英安平林王炳 中国纺织大学孙铠 摘要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以研究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起步,但发展缓慢。60年代才出现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70年代开发了PyrovatexCP型阻燃剂,并开始了对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阻燃技术研究阶段。80年代,我国阻燃织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单位开发了棉、涤及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和阻燃合成纤维。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 )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通过小试或中试鉴定的单位有:A.阻燃涤纶:吉林纺织设计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山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化纤公司、天津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等。B.阻燃丙纶:南京化工设计研究院、北京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山东化纤所、山海关化纤厂、广州化纤所等。C.阻燃锦纶:成都科大、四川维纶厂等。D.阻燃腈纶:上海合纤所、上海金山石化、山西煤化所、山东工业大学等。E.阻燃粘胶:上海纺研院、丹东化纤厂、南京化纤厂、上海第三化纤厂、福建南平化纤厂等。 1.绵织物的阻燃整理;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比较成熟,阻燃剂基本可以自给,可以工业化生产。 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大体有下列三种方法: A.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i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传统的Proban法是阻燃剂THPC(四羟甲基氯化眆)浸轧后焙烘工艺,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烘干→氨熏→氧化→水洗→烘干。国内计有北京光华、江阴印染厂、鞍山棉纺印染厂等引进国外的助剂和设备进行生产。这是目前公认的阻燃效果好、织物降强小、手感影响少的工艺。但由于设备问题限制了其推广。 B.PyrovatexCP整理工艺。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天津合材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该助剂。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国内使用该类阻燃剂的厂家二、三十家。 纯棉暂时性、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电热毯、墙布、沙发布等织物的阻燃耐洗次数要求不是很高,这类产品做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即可。即能耐1—15次温和洗涤,但不耐皂洗。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酰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上述工艺应用在纯棉织物上工业化生产的不多。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SFR-203属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 2.毛织物的阻燃整理; 羊毛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含氨量,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但若要求更高的标准,则需进行阻燃整理。最早的羊毛阻燃整理是采用硼砂、硼酸溶液浸渍法,产品用于飞机上的装饰用布。这种方法阻燃效果良好,但不耐水洗。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

抗氧剂的现状与进展

抗氧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摘要:从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工业材料日益苛刻的应用条件出发,综述了抗氧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天然产物、高分子、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不同领域抗氧剂向环保、无毒、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氧化; 抗氧防腐; 自由基; 聚合物 Abstract: With the higher human demand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more strict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materials,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ntioxid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product,polymer,food,pharmaceutical and petrochemical were reviewed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antioxidants used in different fields would develop to be environmental friendly,non-toxic and multi-functional. Key words:oxidation; anti-oxidation and anti-corrosion; free radical; polymer 引言 抗氧剂是一类在包括食品、石油化工、医药、塑料等各类产品体系中仅少量存在时,就可延缓或抑制这些产品的向下一步氧化,从而阻止产品的老化变质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化学物质。钢铁表面涂加油漆等抗氧剂有效防止其氧化腐蚀,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润滑油、食品和医药等中添加各种适应其本身的抗氧剂能更好的促进其发挥自身使用价值,并更小的受其工作环境或工作对象造成的影响[1-2]。抗氧剂极大地增加了物品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人类正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深入研究抗氧剂的机理和现实应用性,并迫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未来抗氧剂的合成和使用面临更加苛刻的挑战[3]。 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材料的氧化变质主要因其结构或组分内部具有易引起老化或氧化的弱点,即具有不饱和双键、支链、羰基、末端上的羟基等,这些结构在外界环境阳光、氧气、臭氧、热等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反应,引起产品或材料变质形成老化[4],更是基于其氧化的弱点,研究发现了抗氧化剂的工作机理,通过对氧化反应中自由基或中间体的有效作用来阻断其反应的后 续进程,从而达到抗氧化的目的。不饱和键或者自由基的存在易引起天然化合物、油品及人工合成高聚物的自动氧化反应,氧化机理如下[5-7]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校:安阳工学院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0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莫墨 学号:200905060087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且燃烧时可产生大量致命的有毒气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燃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阻燃剂。为此,以阻燃为目的阻燃剂研究及材料阻燃技术近几年得到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阻燃剂在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等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将阐述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阻燃剂分类机理现状发展趋势 一、概述 阻燃剂,又称难燃剂,耐火剂或防火剂:赋予易燃聚合物难燃性的功能性助剂;依应用方式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根据组成,添加型阻燃剂主要包括无机阻燃剂、卤系阻燃剂(有机氯化物和有机溴化物)、磷系阻燃剂(赤磷、磷酸酯及卤代磷酸酯等)和氮系阻燃剂等。反应型阻燃剂多为含反应性官能团的有机卤和有机磷的单体。此外,具有抑烟作用的钼化合物、锡化合物和铁化合物等亦属阻燃剂的范畴。主要适用于有阻燃需求的塑料,延迟或防止塑料尤其是高分子类塑料的燃烧。使其点燃时间增长,点燃自熄,难以点燃。 1.1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所含阻燃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卤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等几类。按组分的不同可分无机盐类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有机、无机混合阻燃剂三种。无机阻燃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阻燃剂,它的主要组分是无机物,应用产品主要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铵、硼酸等。在三大类阻燃剂中,无机阻燃剂具有无毒、无害、无烟、无卤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需求总量占阻燃剂需求总量一半以上,需求增长率有增长趋势。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可把阻燃剂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添加型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在可燃物中添加阻燃剂发挥阻燃剂的作用。反应型阻燃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阻燃基团,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燃性,起到阻止材料被引燃和抑制火焰的传播的目的。在阻燃剂类型中,添加型阻燃剂占主导地位,使用的范围比较广,约占阻燃剂的85%,反应型阻燃剂仅占15%。 1.2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是很复杂的,包括种种因素,但阻燃剂的作用机理不外乎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新型阻燃剂的发展现状

江苏雅克、杰尔斯、山东默锐 随着我国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阻燃剂在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煤田、油田、森林灭火等领域也促进了我国阻燃、灭火剂生产较快的发展。我国阻燃剂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增塑剂的第二大高分子材料改性添加剂,目前的生产能力20万t/a左右,年生产量在15万-17万t之间,年消费量20万t左右。不足部分主要从美国和以色列进口,进口的主要品种为有机溴及卤—磷系阻燃剂。我国阻燃剂生产厂60余家,能够生产50余种产品,主要为溴磷系列,其中溴系阻燃剂是最重要的系列,约占我国有机阻燃剂的30%。、 国内阻燃剂的品种和消费量还是以有机阻燃剂为主,无机阻燃剂生产和消费量还较少,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市场潜力较大。阻燃剂中最常用的卤系阻燃剂虽然具有其他阻燃剂系列无可比拟的高效性,但是它对环境和人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是助剂开发和应用商关注的焦点,所以国内外一直在调整阻燃剂的产品结构,加大高效环保型阻燃剂的开发。 1.环保型阻燃剂应用和生产现状 随着人们环保、安全、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开始把环保型阻燃剂作为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点,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阻燃剂按有效元素分类,可分为磷系、氯系、溴系和锑基、铝基、硼基阻燃剂等。本文根据阻燃有效元素将阻燃剂分为无卤阻燃剂、溴系

阻燃剂、卤—磷协同阻燃剂及其他阻燃剂四个种类,分别介绍其中几种环保且具有应用前景的阻燃剂。 1.1无卤阻燃剂 无卤、低烟、低毒的环保型阻燃剂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全球一些阻燃剂供应和应用商对阻燃无卤化表现出较高热情,对无卤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的开发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据分析,无卤阻燃剂主要品种为磷系阻燃剂及无机水合物。前者主要包括红磷阻燃剂,无机磷系的聚磷酸铵(APP)、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酯等,有机磷系的非卤磷酸酯等。后者主要包括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改性材料如水滑石等。聚磷酸铵、水滑石为该系列环保型且市场前景较好的代表产品,以下就这两种产品展开分析。 1.1.1聚磷酸铵 聚磷酸铵(ammoniumpolyphosphate,简称为APP)是长链状含磷、氮的无机聚合物,其分子通式为:(NH4P03)n。由于其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吸湿性小、分散性优良、比重小、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塑料、橡胶、纤维作阻燃处理剂;还可用于配制膨胀性防火涂料,用于船舶、火车、电缆及高层建筑的防火处理;也用于生产干粉灭火剂,用于煤田、油井、森林大面积灭火;此外,还可作肥料用。聚磷酸铵的聚合度是决定其作为阻燃剂产品质量的关键,聚合度越高,阻燃防火效果越好。国内已经有聚合度超过100的产品,而国外APP(聚磷酸铵)的聚合度在500以上已是常见。国内聚磷酸铵研制始于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聚磷酸铵生产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基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

专论与综述 收稿日期:2004208227 作者简介:夏 俊(1981-),男,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在读硕士生,师从罗和安教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合 成、过程模拟与优化的研究。电话:(0732)2373951,E 2mail:waiwai1846@https://www.360docs.net/doc/902186716.html,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 夏 俊,王良芥,罗和安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介绍了世界范围内阻燃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目前我国阻燃剂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从一系列新技术着手叙述了阻燃剂的发展新动向,指出我国阻燃剂工业应朝环保、低毒、高效的方向发展。关键词:阻燃剂;现状;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 Q 314.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05)01-0001-04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flame retardant XIA Jun ,WANG Liang 2jie,L UO He 2a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 the world are intro 2duced,analyzed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Described the tendency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 from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ies,pointed out the develop 2ment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ow toxicity and high efficient. Key wor ds:flame retardant;present status;new technology 阻燃剂主要用于阻燃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木材、纸张、涂料等 [1] 。据粗 略估计,全球阻燃剂的65%~70%用于阻燃塑料,20%用于橡胶,5%用于纺织品,3%用于涂料,2%用于纸张及木材。电子/电气、运输、建材、家具、纺织为阻燃剂的几大用户[2]。 近年来,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严格和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全球阻燃剂的用量及销售一直呈增长的趋势[3],总用量已达到120万t/a 以上,其中85%为添加性阻燃剂,15%为反应型阻燃剂[2]。众多品种中,用量最大的是氢氧化铝(ATH ),其次为卤系阻燃剂。预计在今后5年内,全球阻燃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可达4%~5%(亚太地区略高),到2007年,全球阻燃剂总用量可达到145~155万t 。北美、西欧、日本是阻燃剂最大的消费地区,分别占消费市场的30%、33%、18%,亚洲(不包括日本)占19%。最近的市场调研表明,美国阻燃剂市场总量 2003年增加为9.6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左右,近几年,日本高分子添加剂的市场连续下降,而阻燃剂却略有增长[4]。 阻燃剂品种繁多,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氯系、溴系、磷及卤化磷系、无机系阻燃剂等。世界各地区的阻燃剂消费结构不同,欧洲用量最大的是无机系阻燃剂,而美国、日本、亚洲消费量最大的都为溴系阻燃剂,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总消费的35%和40%,而亚洲竟高达60%。具体消费结构,欧洲为:无机系33%,溴系28%,有机磷系25%,氯系4%,其他10%;美国为:溴系35%,有机磷系26%,无机系24%,氯系8%,其他7%;亚洲为:溴系60%,无机系25%,氯系8%,有机磷系7%;日本为:溴系40%,无机系30%,有机磷系20%,氯系2%,其他8%[4]。 1 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5~7] 我国阻燃剂生产在塑料助剂中,是仅次于增塑 第34卷第1期2005年1月 应 用 化 工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 Vol.34No.1Jan.2005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 及发展前景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降解塑料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降解塑料的分类,以及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的研究动态,展望了降解塑料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降解塑料;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双降解 中图分类号:TQ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4-0006-02 随着现代社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薄膜的使用逐渐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曾给农业生产带来福音的“白色革命”在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白色污染”。农膜主要以化纤为原料,其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乙烯,可在田间残留几十年不降解。连年不降解的碎膜逐年累积于土壤耕层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根系生长受阻,后茬作物减产,有些作物减产幅度达到20%以上,并且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由此产生的环保负面效应已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和忧虑。 1降解塑料的定义以及评价方法 降解塑料是一类新型功能塑料,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技术在不断发展,用途在不断开拓,定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均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寻找一

个能被人类所接受的降解塑料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比较大的是,欧洲制定的Comite´ Europe´en de Normalisation (CEN)标准,强调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堆肥处理;英国标准组织BSi则强调了包装材料的环境效应,着重于薄膜的氧化降解;其中,被大家所共识且认可程度最高的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对降解薄膜所作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随着国内降解塑料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测试标准,规范也不断被制定出来。与ASTM一样,国标并没有对降解时间,降解产物以及检测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2降解塑料的分类 降解塑料按照降解机理可大致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其中,具有完全降解特性的生物降解塑料和具有光-生物双重降解特性的光/生物双降解塑料,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开发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一般是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使大分子链断裂和分解的塑料。一般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剂,由光敏剂吸收光能后产生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后达到劣化;另一种是利用共聚的方式将光敏基团(如羧基、双键等)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