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前言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广义上的会展业还包括节庆业。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等,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产品市场的开拓、技术和信息交流、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并以此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被誉为“无烟工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展示城市品牌形象和人文精神,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会展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未来五年将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为推动杭州会展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全国会展中心城市”和“重要国际会议目的地”、“中国节庆之都”、中国会展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杭州会展业由弱变强、后来居上、跨越发展,形成了以西博会、休博会为龙头,会展与城市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会展”发展模式,城市会展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大型会展运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建立了设施配套、分工合理、服务优良的会议会展体系,在国内会展城市中地位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榜首、“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1、会展规模迅速增长,综合效益和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2010年全市会展业共举办会议项目8120个,其中国际会议453个,分别比2005年增长1.5倍和2.6倍。展览业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共举办展览项目156个,展览总面积达到167.97万平方米,提前两年实现展览总面积120万平方米目标,比2005年翻一番。节庆项目200余个,节庆活动数量与质量相比2005年均有显著提升。会展规模总量在长三角和省内继续保持前列。

“十一五”以来,会展业在产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相关产业带动等方面综合效益突出,通过西博会的举办实现贸易成交额630.9多亿元,协议引进外资52.48亿美元,协议引进内资652.16亿元。会展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杭州旅游业向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型和文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调结构、促内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

2、品牌会展亮点频现,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自2000年恢复举办以来,西博会秉持“发展会展业的平台、招商引资的抓手、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老百姓和中外游客的节日”的办会宗旨,经过十年积累,完成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实现了国际化突破,已成为国内知名会展品牌,被中国会展行业年会授予“新世纪十年中国十大品牌展会”称号。2006年首次举办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开创了中国休闲时代新纪元”,带动杭州休闲旅游的飞跃,确立“东方休闲之都”地位。福布斯论坛、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APEC中小企业峰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大型会议来杭举办,“国际会议目的地”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2010年位列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全球城市排行榜中国大陆城市第四名。经过五年发展,初步打造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健康生活、舒适生活、休闲生活等“生活品质”系列化会展活动。会展行业品牌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杭州会展业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3、会展主体加快培育,产业链进一步打造

杭州会展市场的稳步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资源投入会展业,会展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在全行业举办的会展节庆活动中,除少量政府主办的项目外,90%以上的项目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集举办经费。西博会成功组建了服务企业联盟,到2010年底,杭州会展行业协会单位会员数量从2005

年的56家增加到200余家,从事会展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比2005年增加了30%。会展公司、广告公司、展览场馆、宾馆饭店以及策划公司、旅行社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完整、联动的会展产业链正加快打造。

4、会展设施全面推进,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市高度重视会展场馆设施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加以推进。拥有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杭州世贸展览中心等一批专业性展览场馆。建成休闲博览园会展中心、白马湖动漫广场会展中心,设有千座会议厅的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75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奥体博览中心全面开工。2010年末,我市星级宾馆饭店总数已达到236家,其中5星级18家,4星级43家,高端会议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5、会展保障与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培养进一步系统化

以西博会“一办十部”组织架构为基础,整合全市相关资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展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杭州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鼓励会展发展的政策举措,设立每年500万元的发展会展业专项资金,从政府鼓励、激励引进、奖励企业、减免费用、强势营销、提升品质、组织培训等方面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充分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加大符合杭州发展需求的会展专业策划、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会展专业的在杭高校14所,在籍学生突破1000人。

6、对外合作逐步深化,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展

制定实施《杭州会展业服务世博行动计划》,接轨上海世博会成果丰硕。通过设立“五水共导·品质杭州”杭州案例馆参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办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进一步提升了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化与长三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会展合作,成立杭州都市经济圈

会展节庆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品牌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巡回举办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扩展了杭州会展的辐射影响力。

(二)基础优势

杭州会展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为下一步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1、区位优势。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交通便捷,萧山国际机场航线有多条国际航线,能辐射至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城市;11条高速公路,沪杭、浙赣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紧密相连;与上海毗邻,距虹桥机场高铁仅需38分钟,便捷的交通使杭州成为很多国际会议青睐之地。

2、资源优势。杭州是一个以西湖山水为核心,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其灵山秀水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杭州秀丽的风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的特点。杭州商务环境优异,连续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为杭州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3、产业优势。杭州民营经济发达,经济活力强,办展办会机制灵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是创业的天堂。杭州信息、医药、金融、轻工食品等产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与产业相连的各种展览、研讨会、产品发布会络绎不绝,带动了会展经济发展,形成产业、展会相互促动局面,带动了会议产业链的发展。

4、服务优势。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密切配合,有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办十部”组织架构为基础,整合全市相关资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展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三)背景趋势

1、国际背景

一是后危机时代国际会展业重心呈现向亚洲转移态势。会展业后危机时期,国际会展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会展业重心出现东移之势,中国被看好。国际会议协会预测,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二是会展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进一步强化。专业性展览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企业作为会展组织和参与单位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会展发达地区的许多会展中心和会展活动国际化程度高、影响范围大,国际化成为会展业成熟与完善的显著标志。三是信息、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应用丰富了会展手段、拓展了会展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会展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展商和参展观众双方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以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对会展业产生深刻影响。

2、国内背景

一是上海世博会后续影响持续延伸。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落幕后,其后续效应特别是其带来的先进理念、城市文明成果的发扬光大和世博会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后续利用将长期发挥正面效应,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延伸辐射长三角地区,甚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二是高铁时代长三

角一体化趋势加快。沪杭、杭甬、杭宁城际高铁等新型交通设施的全面建成,加快了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步伐,一方面给杭州会展业的区域联动发展带来新契机,另一方面对杭州在吸引人才和国际会展机构等高端会展资源,与上海形成共赢错位发展带来挑战。

3、城市背景

一是“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定位的确立。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杭州要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业在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二是杭州作为省内会展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明确。浙江省提出“会展强省”目标,正在制定的会展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嘉湖绍会展核心圈,使杭州成为全省会展业的引领核心、全国乃至亚洲的专业会展中心,步入全国会展发展的第一梯队。这为杭州会展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三是城市国际化、旅游国际化战略的提出和城市综合体、旅游休闲综合体的打造。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商务会展功能,拓展了会展业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增强国际化办会理念和会展运作能力提供了机遇。四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会展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转型升级将成为贯穿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线。这对会展业充分发挥展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传播新信息、新理念的重要作用,发挥产业升级的平台、润滑剂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问题挑战

1、会展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我市虽成立了专门的会展办,但协调权限不足,会展业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仍较突出,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不高,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建立统一权威的会展管理机构是会展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强化会展行业统一管理、理顺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归一化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杭州未来会展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2、市场化会展运作机制尚未形成。杭州会展业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社会化运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还有待完善;会展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还不强,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健全体制,加强引导,培育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服务与国际接轨的会展龙头企业。

3、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势尚未确立。会展旅游融合发展态势仍需进一步深化,与会展相关的策划、设计、施工、酒店、信息、物流等多行业协调的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专业化的会展组织商和目的地管理商尚未形成,会展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带动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较弱是杭州会展综合优势不明显的重要因素。

4、高端会展设施和国际化人才支撑不足。缺少5万平米以上特别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会展设施,会展硬件设施落后于省内宁波、义乌和长三角的南京、苏州等地,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差距更大,缺少接待规模2000人以上的大型会议及宴会场所,与会展的大型化、国际化趋势不相适应。杭州会展场馆周边的国际性银行、商业、娱乐、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还远远跟不上会展场馆的建设。此外具有理念国际化、技术专业化的会展运作和经营人才稀缺也是杭州会展业进一步国际化的短板。

5、国内中心城市会展业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对会展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加大,我市会展业发展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的会展综合优势突出,会展第一方阵地位稳固。第二方阵中,武汉、重庆、南京、成都、青岛纷纷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展览面积和展会影响力迅速上升,竞争格局仍在深刻变动。省内来看,宁波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近些年在会展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和政策扶持力度上都走在全省前列,“中国家具博览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影响力日增。义乌凭借其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以贸兴展、以展促贸”,成为国内崛起的新兴会展城市,举办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继广交会之后国内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类展会之一。与这些城市相比,杭州在会展发展环境营造、大型会展设施建设、龙头会展品牌打造上仍有提升空间。

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大杭州、大会展、大西博理念,以“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文化、休闲、创意、生活”为特色,推动会展业与城市定位协调、与城市品牌互动、与产业特色融合,发挥杭州会展业在全省的引领核心作用,推动城市国际化、带动产业转型、提升生活品质。

(二)基本路径

实现一心带动:以杭州“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为龙头,带动杭州会展业高端化、国际化新突破。

突出双会引领:以西博会、休博会两大龙头为引领,实现会展品牌影响力、辐射力、美誉度新提升。打造三大品牌:全面打造最具潜力的全国展览中心城市、最具活力的中国节庆之都、最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

(三)发展原则

——坚持国际化提升。实施积极的开放办会战略,加强与国际性会展组织、世界级会展大公司的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品牌会展项目,建立国际营销和宣传网络,推进会展项目、会展宣传国际化,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杭州会展业国际化水平。

——坚持产业化导向。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专业性会展,积极引导会展业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融合互动,加快会展专业化发展步伐,推动杭州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会展业发展潜力,拓展展馆经营、展位搭建、会展旅游联动、跨业态经营等增值服务,延伸会展业价值链。

——坚持差异化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多元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以杭州国际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平台,积极开拓以大型国际会议、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展业发展空间,形成与国内著名会展城市不同的会展市场结构,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坚持项目化带动。加强项目运作,围绕展览、会议、活动“三大板块”,拓展项目、落实项目。发挥西博会、休博会龙头会展节庆项目作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引进和培育新的品牌会展项目,拓展产业的发展外延,壮大会展经济的总量。

——坚持协同化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相互协调的管理运作机制。积极发挥政府的服务、扶持功能,突出会展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会展秩序,提升会展管理服务水平。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有国际感召力的高起点、高品位的会展设施及会展活动坏境,形成一批以杭州特色文化为内涵、以杭州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国际性、全国性专业会展品牌,打造最具潜力的中国展览城市、最具活力的中国节庆之都、最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

产业规模跨上新台阶。力争“十二五”期间,会展场次和面积、经营收入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到2015年,举办规模以上展览200个,展览总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举办会议1200个,其中国际性会议600个以上;举办大型节庆活动200个以上。展会的成交额将保持年均增长9%以上,拉动GDP增长不少于0.6个百分点。

会展品牌取得新提升。力争“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30个左右的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会展。其中培育品牌展览20个,使西湖国际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览会;培育品牌节庆活动10个,使中国国际动漫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全面提升杭州会展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会展设施实现新突破。会展场馆功能设施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形成“一主五副多馆”的展览设施格局和“四片十一集群”的会议设施格局,完成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建设。到2015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将由现在的15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以上,能够举办国际顶级会议、接待规模20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中心达到5处,能够举办国际顶级展会的会展场馆2处,城市会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服务功能得到新改善。市场主体培育成熟,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运作、管理能力的会展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规模会展企业8家。构建多层次会展人才队伍,形成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型人才全方位培养新格局,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左右。会展行业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效,行业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龙头会展品牌

1、突出双会引领

进一步办好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西湖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国内外知名会展。加快西博会由“广博”向“精专”转变,实现博专结合。依托自己的产业优势,重点吸引制造业类、旅游休闲类、高科技企业类等会展项目。进一步合理细化会展项目的现有格局,不断提升展会品牌。进一步提升西博会国际化水平。项目建设与项目管理和国际通用准则相接轨,培育一批富有杭州特色的本土项目,使之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组织水平高明,国外游客青睐的拳头产品。主动走出杭州,引进国际项目,引进国际会展主体,引进国际的客户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同时,要充分利用西博会已形成

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来杭举办的国际性会展项目做好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保障服务。创新办好休博会。在首届休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创新策划2011年第二届休博会。以筹备举办第二届休博会为契机和抓手,大力培育休闲类会展项目,加快打造杭州休闲产业链,把休博会打造成彰显杭州“东方休闲之都”风采的大型专题性博览会。

2、培育新兴会展专业品牌

突出杭州城市特色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专业化会展品牌。以丝绸女装、动漫游戏、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休闲装备等会展活动为重点,打响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深化推进“生活系列”品牌打造,着力把动漫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丝绸女装博览会、良渚论坛等项目打造成国家级、国际性,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展会,把杭州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生活品质”鲜明品牌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城市。依托杭州雄厚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产业基础,将网商大会、软件外包大会、数字媒体大会等作为新兴办展方向,努力培育一批有鲜明杭州特色、有突出网络时代特征、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特色展会。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在杭一流院校的优势学术资源和影响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性、国际性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学科会议、艺术品交易会品牌。

3、打响“节庆之都”品牌

创新骨干项目。传承西博会成功经验,继续做好“人间天堂”文艺晚会、烟花大会、西湖狂欢节、玫瑰婚典、西博会国际旅游节、冲浪嘉年华等长期举办的核心骨干项目,发挥好西博会作为杭州城市营销主载体与城市经营主抓手的作用。培育新兴项目。加强整合梳理,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贸等各行业产业同类活动项目的资源整合,将中国美食节、西湖音乐节等典型性项目做精、做大、做强。积极挖掘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民俗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杭州特色的历史遗存、丝绸、茶叶、民乐、篆刻、中医保健为重点,以西溪花朝节、良渚文化节、跨湖桥文化节、吴山庙会、南宋文化周等活动为载体,创新举办民俗系列节庆活动,展现杭州传统民俗精彩独特的文化内涵。整合节庆资源。整合杭州都市经济圈内节庆活动资源,创新举办中国杭州竹笋节、余杭超山梅花节、萧山国际观潮节等活动项目,在杭州各区县培育可持续、常态化的西博会品牌节庆项目。加强行业引导,着力延伸“节庆经济”的产业链,完善与节庆活动配套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运动休闲等消费链。

(二)培育富有活力的会展主体

1、加快培育大型会展控股集团,完善市场化办展机制

以办好西博会、休博会等大型会展为契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积极探索我市促进会展业规模化发展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为依托,适时组建大型国有会展控股集团公司,积极发挥国有经济在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会展经营和会展服务领域的平台作用,全面贯彻落实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办会模式。支持会展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跨地区、跨行业组建大型国际展览集团,打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努力实现上市突破。加大政府采购会展服务的力度,引

入竞争机制,对西博会各类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各类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2、进一步完善会展产业链,提升专业化运作能力

围绕纺织化纤、丝绸女装、信息电子、工艺美术、生物医药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产业链“宽度”,通过引进、嫁接、培育,做强做大丝绸女装展、电子信息展、家纺展、婴童产业展、传输与覆盖大会、网商大会、动漫节、茶博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展览、会议,实现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服务业,重点发展办展机构、展装企业,大力培育创意策划、会展传播、招商代理、广告代理、布展设计、设备租赁等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控股集团为龙头,以中小会展专业服务企业为辅助,各类会展产业链企业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依托我市互联网建设优势,与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举办“网上会展”,加强虚拟会展与实体会展的互动和配合,做强做大“杭州会展网”,进一步提升我市会展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注重会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规范化会展服务

在会展企业中积极推广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支持企业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会展质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和业务运作水平。借鉴国内外关于会展管理服务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加强会展业服务质量管理,研究制定《杭州市会展业管理服务要求标准》,对会展组织者的资质能力、会展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以及环境与设施条件,展位的申请、布展、维护、撤展,水、燃气、电、空调制冷等公共服务和电信、网络服务,会展服务涉及到的展品、宣传品、入场凭证、餐饮以及参展参会者和会展服务商的管理,安全与保障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大幅提高我市会展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使会展业发展朝着管理规范化、安全标准化的道路迈进。

(三)推进会展国际化发展

1、扩大品牌会展国际影响力

做精做大西博会、休博会品牌展会,提升西博会、休博会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市国际会展业向高层次发展。积极培育“名牌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西博会、休博会、动漫节、丝绸展、茶文化展等知名品牌展会和品牌节庆活动。加强“会、展、节、赛、演”的有机结合,大力推动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加快杭州“国际会议目的地”品牌建设。依托淳安独特的生态优势,完善高端会议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中国达沃斯”。借助西博会平台,积极打造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世界小丑嘉年华、玫瑰婚典、汽车飘移赛等品牌节庆项目。加强与国际节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处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带动区县市积极打造“中国节庆之都”的品牌。

2、推动会展业国际交流和合作

加强与国际展览业组织、会展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参加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世界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国际会议观光局协会等国际会展业的行业组织。加大国际会议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外会议组织和机构来杭州举办各类高层次的论坛、会议,积极争取类似财富论坛、APEC峰会等顶级国际性会议的落户,大力推动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把杭州逐步建设成为承接国际高端会议的知名城市,最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引进具有较强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会展、节庆活动项目,鼓励会展企业走出去与国际会展企业合作举办专业展会,扩大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

3、推进国内外会展项目建设

引入国外会展龙头企业落户,重点吸引世界前20名的国际会展龙头企业在杭州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机构,重点引进专业会议服务公司、目的地管理公司、国际会展组织和机构以及展台设计和搭建公司等,促使更多的国际会展机构集聚杭州。大力拓展会展题材,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的合作,争取各大商会、行业协会的行业展览移植杭州。积极发展网络会展平台,做大做强网上会展、虚拟会展等新形式展会。培育物流、金融、信息、创意与设计、旅游、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展览会。填补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业会展空白,进一步增强我市聚集产业发展要素能力的各种题材会展。推出一批重大文体活动和文化会展。加强长三角会展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的品牌会展企业来杭设立地区总部、办事处、分公司等,促使更多的国内外会展机构集聚杭州。

(四)优化会展设施布局

1、提升展览设施水平

努力形成“一主五副多馆”布局结构,即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以和平会展中心、动漫广场会展中心、休博园会展中心、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海外海国际会展中心为辅,整合其它分布在城区各个方位的展馆资源,极大提升我市办展硬件水平,具备承办国际、国内高规格展览的硬件支撑能力。到2015年,杭州市区的展览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国际标准展位达到1万个左右。

(1)一主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位于杭州城市中轴线的钱塘江南岸,与钱江新城CBD隔江相望,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7500个(其中1000个为室外展位),设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综合物业、屋顶花园(城市客厅)、地下商业及车库等五大功能区,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提升会展设施的主要着力点。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成功举办国内外大型专业会展和较大规模综合性展览的现代化国际博览中心,并与相邻奥体中心及周边地块在钱塘江南岸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钱江特点,以体育和博览功能为主,兼具商贸、旅游、居住、演艺、美食、休闲、度假、购物等功能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发挥在全市乃至全省会展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2)五副

――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杭州市中心,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展馆面积41396平方米,可容纳标准展位1670个,拥有绿地面积10000平方米和室外广场10000平方米,是西湖博览会主会场。通过完善其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老馆(和平家私博览中心)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和软件设施建设,提供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会展服务质量,主要以各种产业类展览展示为主,兼顾消费类产品的展示。

――动漫广场会展中心。动漫广场是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核心区块的标杆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约21万方,地下停车库1150个。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68048平方米,其中展示区面积46000平

方米。配套功能包括会议、休息厅、动漫影视厅、会议中心、信息中心、新闻中心、临时餐饮保障系统及医疗、商务酒店、服务配套用房等设施。二期项目作为为一期配套和补充,包括中国动漫博物馆、2万方的标准展馆以及IMAX影院。动漫广场会展中心作为国际创意设计展、世界休闲博览会、国际创意产业化永久论坛等展会承办地,重点承接动漫、设计、创意类大型展会。

――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地处杭州CBD中心黄龙商圈。共有6个室内场馆,室内展厅12800平方米,室外展厅7000平方米,是杭州市政府举办行业导向性展会以及西湖博览会主要场馆之一。定位以高端消费类产品展示为主,兼顾工业产品的展示。

――杭州海外海国际会展中心。位于上塘路和德胜路交叉口。中心室内展览面积约15000万平方米,共能容纳50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室外广场约3000平方米,有近5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是西博会分会场所在地。定位为辐射主城北部的会、展结合的国际化高端会展场馆。

――休博园会展中心。位于萧山区湘湖区块,总建筑面积56680平方米,可容纳2000个标准展位,室内以及室外的停车泊位近2000个,是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2011世界休闲博览会指定场馆。定位为集会议展览、商务休闲服务和餐饮购物、游乐表演配套的现代化、综合性场馆。

2、完善会议酒店设施

综合考虑城市网络化发展格局和交通组织、区域功能、旅游开发、用地条件等影响因素,今后我市的会议酒店集群围绕会展设施和旅游景点进行布局,形成“四片、十集群”的空间布局。

(1)四片

――主城片区。以现有会展设施为依托,充分利用西湖、运河等自然景观资源,结合钱江新城和城东新城建设,形成会议酒店设施相对集中片区。

――东部片区。以下沙副城、空港新城、临江新城核心区为依托,形成会议酒店设施相对集中片区。――南部片区。以湘湖、白马湖景观资源及现有会展设施为依托,结合奥体博览中心建设,形成会议酒店设施相对集中片区。

――西部片区。以千岛湖、西溪、之江等山水景观资源为依托,形成会议酒店设施相对集中片区。(2)十集群

以承接大中型旅游、会展活动为核心,汇聚各种资源,形成点面结合“会展+旅游+酒店”的布局模式。以现有会议酒店设施为基础,以提升、改造和拓展的方式,加快形成钱江新城会议酒店集群、城东新城会议酒店集群、千岛湖会议酒店集群、环西湖会议酒店集群、奥体博览中心会议酒店集群、湘湖-白马湖会议酒店集群、金沙湖会议酒店集群、之江会议酒店集群、西溪会议酒店集群、良渚会议酒店集群。

――钱江新城会议酒店集群。拥有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核心会议设施,周边商务配套成熟,已有一定酒店设施基础。定位为钱江新城城市CBD行政、商务、金融、贸易等会议活动功能配套的酒店集群,形成杭州高档会议酒店的地标性区域。

――城东新城会议酒店集群。拥有火车新东站、长途客运站的交通优势和九乔各类市场的产业优势。定位为体现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服装、面料、机械等商贸类产品展示和销售功能的酒店集群。

――千岛湖会议酒店集群。拥有风景优美的千岛湖自然风景资源,依托100 余家滨湖度假酒店(其中星级宾馆30余家)的高端接待设施资源,定位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的会奖旅游目的地,逐步打造成“中国的达沃斯”。

――环西湖会议酒店集群。拥有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资源、成熟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商务配套和公共服务配套,拥有人民大会堂等会展资源。定位为行政办公、商业商务、观光旅游等功能配套的酒店集群,成为杭州旅游酒店集群的地标性区域。

――奥体博览中心会议酒店集群。拥有奥体博览中心核心展览和赛事设施,具有政府主导推进的政策优势。定位为奥体博览中心展览、赛事等服务的会议酒店设施。

――湘湖-白马湖会议酒店集群。拥有湘湖-白马湖核心景观资源和休博会和动漫广场等展览设施。定位为主城区、高新区、萧山区展览、会议服务的高端度假酒店的地标性区域。

――金沙湖会议酒店集群。拥有下沙副城深厚的高端产业优势、中心区成熟的商务配套和金沙湖景观资源。定位为为下沙副城配套的以行政商务、文化和科技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酒店集群。――西溪会议酒店集群。拥有国家湿地公园等核心景观优势,西溪天堂综合体等高端会议酒店设施优势。定位为西溪及城西地区商务办公、会议、休闲度假等功能配套的酒店集群,形成杭州高端酒店集群的地标性区域。

――之江会议酒店集群。拥有背山面水的绝佳景观资源,交通条件便利,依托西湖国际会议中心等高端会议酒店设施,与之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之江新城建设相融合,定位为以精品休闲度假、特色文化创业、高端商务会展主导功能突出的酒店集群。

――良渚会议酒店集群。拥有深厚的良渚历史文化底蕴和较好的自然景观,依托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等高星级酒店设施,以良渚论坛为龙头项目带动,打造以文化艺术为主题,为余杭区各种产业类会议及文化展览功能相配套的酒店集群。

(五)构建国内会展人才高地

1、加强会展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会展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每年参与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坚持每年组团到海外招才引智。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吸引具备国际会展操作经验,深受国际会展理念熏陶的高端会展专业人才。进一步推进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战略合作,研究探索市校合作共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途径和政策措施。完善柔性流动机制,深入实施“杭州钱江特聘专家计划”,注重引进创业创新团队。结合马云式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杭州市低碳专业人才开发计划、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等重大项目,大力实施会展领军人才培训计划,力争培育50名左右会展领军人才。

2、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会展人才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以“订单”实训和“定向”实训等形式,加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培训。加强政府、协会、高校三方合作,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

步扶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属院校,完善师资培养与课程设置,规范教材的使用,促进会展相关专业的发展,输送会展行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鼓励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会展专业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会展专业人才执业资格制度,加强“注册会展经理(CEM)”、“全国会展策划师、会展工程师等认证培训项目的推广。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工作者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增强杭州会展业辐射影响力

1、强化主城会展核心圈。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为龙头,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优势,集中培育若干集会议展览、餐饮娱乐、酒店住宿、文化休闲、咨询培训等于一体的会展经济功能区,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会展产业名城,成为全省会展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打造市域会展产业圈。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联动办会、强化产业带动、突出亲民为民,发挥会展业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作用,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强化区县联动办会,构建完善“主城区+5县(市)”的西博会和会展业联动发展新格局,推进实施西博会项目分级管理制度,以西博会为平台,加快5县(市)特色品牌会展活动项目的培育,提升西博会和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内涵和实力。培育上城名师名校长论坛、下城教育创新大会、拱墅区汽车展、萧山观潮节、余杭梅花节、淳安秀水节、富阳休闲运动节、临安森博会等区、县(市)特色品牌,构筑市域会展产业圈。

3、拓展都市圈会展辐射圈。围绕“新型城市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以西博会为共建共享发展的平台和“孵化器”,着力加强区域合作,输出品牌,提升影响,集聚资源,助推杭州为中心的杭嘉湖绍会展核心圈的形成。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会展节庆专业委员会的协调统筹作用,以推进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娱乐消费、文化创意、电子技术和艺术及纺织类的展会培育为重点,全面拓展西博会效应,积极在安吉、德清、南浔、诸暨、上虞、海宁等地设立西博会分会场,增强杭州会展中心辐射能力,提升会展业区域首位度,引领全省会展业发展。积极参与中国城市会展联盟等全国性组织、活动,不断扩大杭州会展在全国的影响力。

(七)以会展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1、以会展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以会展业推进旅游休闲业发展。以休闲博览会为龙头,通过举办中国(杭州)国际花园、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展览会,杭州生活品质展,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中国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妇幼婴童产业博览会,突出“和谐生活、和谐创业”主题,继续打造“美丽生活”、“健康生活”、“休闲生活”、“艺术生活”等系列品牌展览,加大会展业与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融合力度,创新发展运动休闲、健康养生、休闲农业、文化休闲、旅游装备六大产业。针对企业会议、奖励旅

游、大型展览等旅游市场,依托成熟旅游项目,以点带面,集中配套会议酒店、会议中心、会议度假村等会奖旅游业态,打造会奖旅游目的地。

以会展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中国国际动漫节为龙头,积极举办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西湖艺术博览会、西湖音乐节、中国国际西湖情大红鹰玫瑰婚典,提升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增强文化创意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文化品位高、产业特色鲜明、创业环境一流、专业人才聚集、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保护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会展业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以杭州休闲购物节、杭州国际美食节、网货交易会等节庆会展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促销、行业营销展会项目,打响“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品牌,构建与我市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推进国际优秀服务品牌连锁化发展,推进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工厂直销购物中心、城市商贸综合体建设。以高端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高对高端酒店和餐饮的需求,推进高端酒店宾馆和餐饮场所的建设,整体提升酒店餐饮的服务水平。

以会展业推进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通过举办中国(杭州)理财博览会等各类金融理财主题的会展,提高我市金融业的知名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办信息电子商务类的会展,带动电子商务、电信运营、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拉长电子商务产业链。以会展业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通过举办科技和中介类会展,提高研发、设计、创意、技术推广能力、推动信息咨询、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广告及设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服务等优势行业发展。

2、以会展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以会展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以举办各类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会展为窗口,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举办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杭州物联网展、中国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网商大会等信息类展会,推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现代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打造“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物联网经济高地”。通过举办各类专业会展,推动我市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的发展,建设长三角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举办中国药店博览会、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提升我市生物医药等产品的知名度,推进浙江省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重要基地的建设。举办中国(浙江)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加快培育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以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峰会等会展为平台,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会展业加快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以丝博会(国际女装展览会)、“天堂丝绸、武林衣秀”文化节等为平台,打造国际有影响的丝绸女装生产出口基地。以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杭州新能源汽车展销会等为平台,推动我市乘用车、中高档大中型客车发展,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

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通过举办中国国际照相器材与数码影像博览会等各类家居展、电器展、食品展和纸制品等展览,带动我市家电、食品等轻工行业发展。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性展会,推进有机硅、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和高档染料等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和节能型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的发展。

3、以会展业推动我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以农博会为龙头,以各种花卉展、地方节庆活动为契机,提升发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具有自然特色、田园情趣,展示现代农业设施和科技水平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体系保障

全面完善全市会展业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①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增强市会展办的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全市重大会展、节庆活动的统筹协调;有效开展会展节庆行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各区、县(市)会展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各区、县(市)会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杭州都市经济圈会展节庆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大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市的协调与合作,努力发展“大西博”,实现都市圈会展业共赢局面。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不断探索行业管理的新机制,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协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并及时提供国内外会展信息,加强与国际办展机构的联络与沟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西博会组委会+西博办+行业协会+各类展览公司”的复合架构中的承上启下作用。③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依托并发挥西博会组委会工作机构的组织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由会展、公安、工商、质监、消防、卫生、海关等部门构成的会展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强对会展活动的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

(二)政策投入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努力开创我市会展业发展的新局面。①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省上支持会展专项资金扶持、国内外企事业单位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细化、优化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发挥好行业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重点用于宣传推介会展环境,引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培育扶持重点会展企业和品牌展会,申办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活动等。②优化投资环境。简化会展业审批手续,缩短会展活动登记审批时间,对各类会展活动举办实行核准、备案“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举办成本。对来我市投资的国外(境外)大型著名会展企业,给予优先审批。③营造浓厚会展氛围。为宣传会展环境,推介会展项目,由市政府安排部分广告资源,统一对全市展会活动、展会场馆、展会政策和环境进行宣传,提高我市会展业在国内外的整体知名度。④加强典型示范。开展优秀展会、企业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为我市会展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整体营销保障

围绕打造杭州会展整体品牌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建立健全整合营销系统。①拓展营销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境内外营销机构和国际宣传营销网络,积极拓展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中东市场。

②加强国际合作。密切与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知名会展机构的联系;加强与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美国等领事馆和世界旅游组织、香港贸发局、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利用加入国际会议及大会协会(ICCA)、亚洲展览会议协会联盟(AFECA)等国际组织的机遇,提升国际影响力。③完善信息渠道。充分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会展节庆专业委员会、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加强会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西博会门户网站和杭州会展网建设,充实并完善网站英文版内容,借助互联网渠道,提升西博会和杭州会展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④扩大对外宣传。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台等媒体,扩大“西博会”、杭州会展业在欧美、中东、港澳台的知名度;通过境外旅游促销以及西博会(会展业)大型新闻发布会等,整合全市的宣传渠道和资源,合力打响杭州“全国展览中心城市”、“中国节庆之都”、“国际会议目的地”三大品牌。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2020年(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 划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6) 二、面临的形势 (7) (一)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民爆行业健康发展 (7) (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拉动民爆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7) (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民爆行业产能布局调整 (7) (四)一体化模式成为民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8) (五)倡导绿色发展和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对民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1) (一)推动结构调整 (11) (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11) (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3) (四)推行绿色发展 (13) (五)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 (14) (六)加快行业市场化进程 (14) (七)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 (15)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保障措施 (16)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政策引导 (16) (二)加快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工作 (17)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7)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8) (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18) (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功能 (18) (七)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18)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以下简称“民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爆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为继续促进行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是民爆行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能源及资源性工业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民爆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结构不断优化,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行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民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经济规模总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总值分别由2005年的137.8亿元、1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2亿元、27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5.2%;销售企业的销售总值由2005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9%;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亿元。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关于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行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它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国各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研究怎样发展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对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 1、交通区位优势。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德州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纵横交织的国省公路干线路网全面形成。2009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69公里,2009年完成货运量9433万吨;市区拥有铁路专运线22条,2009年完成货运量302万吨,距离济南遥墙空港只有一小时,德州具有建立公、铁、空立体式联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基础条件。 2、物流业发展基础优势。全市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900余家,拥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中心城区沿京沪铁路及专用线有各类货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储煤场7处,储木场8处,各类仓库100多个。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是我市传统大宗集散、流通、配送物资,在鲁西北、冀东南具有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80亿元。2010年1-9月,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二五”时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商务委员会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亿元(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计算),在10个远郊区县和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排名第三位;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高于5个城市发展新区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 (二)行业、业态结构日趋健全完善 批发零售业已有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和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汽车、建材家居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市场;餐饮业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特色的餐饮网点大量出现;居民生活服务业中的洗染、照相、修理、洗浴、美容美发、再生资源回收等网点有所增加;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380多家,实现了千人以上大村全面覆盖;现代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 商业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2010年,全区商业服务业(含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下同)实现增加值55.3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7%。2010年,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税收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4%,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1.7%,占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36%。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商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及税收均居首位。 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商业服务业发展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规划落实缺乏有效保障,资源配置、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商业经营定位差异不明显,整体经营层次偏低,特别是缺少高端零售商和商品品牌;部分企业经营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十二五”时期及以后逐步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