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整理

农业政策整理
农业政策整理

第一章

什么是政策?

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政策具有阶级性特点。?政策具有全球性特点。?政策具有原则性特点?政策具有稳定性特点?政策具有阶段性特点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政策背景

它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是政策形成的起点。

政策目标

它是政策作用于对象以后希望其改变的理想状况。是政策运行的终点。

政策手段

它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农业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产后部门也包括在内。现在我们常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也包括在农业的范围内。

《农业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是:它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

农业政策的涵义农业政策是国民经济政策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称。

现代农业政策的含义它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称。

现代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经济结构政策(2)农业生产要素政策。(3)农产品流通政策。(4)农业、农村建设相关的社会政策(5)农业教育政策以及乡村建设政策

农业政策的特点①与其他政策的相关性。②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③受条件的制约性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a指导作用b 协调作用c激励作用d.调控作用f.约束作用。

第二章

所谓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

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

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

或改进的机会。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成为政

策问题,只有那些具有广泛影响,能够进入政府

工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政策问题。只有那些

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大问题

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

问题才能成为农业政策问题。

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大问题

有哪些:1、农民增加收入2、农业组织制度创

新3、农业补贴4、农业人力资源5、农业科技

6、农业金融

7、低碳农业

8、循环农业

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如下内涵:

1.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

其影响。

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二、政府发现农业政策问题的途径①执政党

和政府领导人凭借其领导地位所掌握的信息,

从大量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中发现和抓住主要问

题作为政策问题; ②政府公务人员在执行农业

政策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农业政策问题;

③统计、计划等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科研机构

的研究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确

认某些重要的农业政策问题; ④某些突发的

重大事件、事变、天灾人祸,也会成为政府立即

要加以解决的农业政策问题。

三、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问题

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

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

4.农业政策问题具

有动态性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

农业政策问题认定的含义形成农业政策决定,

必须首先进入政策议程,而要进入政策议程,首

先必须完成政策认定,即相关主体达成一定的

共识,认为某一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

步。

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影响政策问题认定

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诸如利益集团、政党、民意

机关、政治领袖、选举、抗议活动、危机或特

殊事件、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事物的差别等方

政策问题认定过程一般包括问题觉察、问题界

定和问题陈述三个既独立又联系的阶段。

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

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它是在农业政策实施之

前,就以理性的概念产生于政策制定人员的头

脑之中,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等表示的

主观意志。

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1、发展农业生产力2、

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3、稳定农产品价格

4、增加或稳定农民收入

5、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6、改善农村环境

三、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的

具体性如何判断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性?

第一、农业政策内涵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

晰, 不能有歧义;

第二、农业政策外延要清楚明了;

三、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时限确定

第四、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限制条件明确。

2.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其可行性是指农业

政策目标的实现条件。直接条件:人力、物力、

技术、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人力:新型农民

的不断涌现。物力: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技

术: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信息:农村信

息化的不断发展。权力: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间接条件: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社会心理、自

然环境的变化等。

3.农业政策目标的规范性。第一、农业政策目

标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还应该体现政策决

策者所代表的社会集团利益; 比如,增加农民

收入目标就是代表农民利益。第二、不与国家

宪法、法律相冲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第三、

标准适当,既要高于现有水平,又必须是经过努

力才可以实现的。又如“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

入增长6%以上”

4.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性。农业政策目标通常

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的有机结合。因

此,对多项农业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尽量避免出现互相对立

的局面,以使整个农业政策体系更有效率

5.农业政策目标的层次性。农业政策目标是由

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中间目标和最

终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

次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 1.从实际需要出发,

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2.

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

动人们的积极性。3.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

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4.保持具体农

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 1.固定目标

法。2、引申目标法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个好的政

策目标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2.可行性与挑战性相

结合。3.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

4.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农村改革政策目标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第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

地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第五、建立促

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第六、健全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目标(1)确保国家粮食

安全。(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促进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的基本手段①经济手段,如财政政

策、货币政策等②行政管制手段,如生产管

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等;③法制手

段,即国家依靠法权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农业政

策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1.价格、收入政

策手段第一、限制农产品的国内市

场供给政策:①对限制进口的农产品

征收特别关税。②通过进口许可证的

限制实行进口定额管理,或在国内价

格低于参考价格时通过禁止进口来实

行进口数量的限制;③通过提高技术

标准和环保要求,加强动植物卫生检

疫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进口④通

过制定农场生产定额、耕地休闲、职

业培训等优惠政策对国内供给进行直

接控制,但这些直接控制措施必须与

进口限制措施相吻合并配合使用才具

有价值。

第二、刺激农产品需求增加政策①通过出口补贴制度鼓励农产品出口;②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增加一些农产品的国内销售量;③政府的购买代理商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补贴制度主要的补贴形式有三种:①对生产者的价格补贴制度。②对耕种面积和饲养的牲畜数量的补贴。③对农场和农场主的收入补贴。

农业科学发展政策的最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政策,政府在农业科研、推广、教育方面所承担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就是其具体体现。

农业结构政策手段的作用是改善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内部和在农业各部门及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效率。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含义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就是指在农业政策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寻求与组合可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其实质就是在设计农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确定农业政策目标和选择最有效的农业政策手段及其组合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参与者(1)政府系统内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政府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大都出自政府系统内部。其缺点是,由于他们分属于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因而在设计政策方案时往往受到本部门利益的左右,从而影响政策方案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2.政府系统外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主要是分布在大学、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他们在进行政策方案设计时,独立性较强,较少受行政命令和部门利益的约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农业政策方案的研究设计。其缺点是,他们在进行政策方案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所掌握的政策信息资源不够充分完全,如果方案设计者的想法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意图不一致,就更难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制定政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

1.渐进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其优点在于对社会所产生的震动较小,能够适应有关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并能稳步实现所选定的农业政策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达到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较长,在处理冲突较大的问题时缺乏突破

2.延伸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它一般

分为两种情况:

①新的农业政策方案与旧的农业政策

方案属于同一政策范畴,如从城市职工的

福利保障政策延伸到老年农民社会保障政

策、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等

等;

②新旧两种政策方案虽然不属于同一

政策范畴,但基本概念可以从旧的政策方

案中类推、引申、比较而得到,如农村的人

口控制政策的基本思想就来源于社会发展

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和卫生教育政策等。

3.创新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运用这种

方法制定的农业政策方案与已有各种的政

策方案均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它既不是

对原有政策方案的修正, 也不是原有政策

方案的延伸,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政策方案

设计。它是现有知识的新组合,具有激进的

特点。

(三)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1.农业

政策方案的初步设计。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

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大致可提出多少

个政策方案;二是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

来。2.农业政策方案的精心设计。

第三章

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立案被采纳后,把农

业政策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它

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

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

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

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一)农业政策执行影响

的广泛性(二)农业政策执行目标的具体性(三)

农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四)执行的阶段性和

连续性

农业政策执行的作用(一)任何农业政策必

须经过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二)农业政策的

执行是检验农业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

农业政策执行是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农业政策执行模型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首次提出影响

政策执行的“四因素理论”:理想化的政策、执

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二、浴盆模型这

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这种曲

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三、互动模型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过

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

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

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一)

农业政策问题的性质(二)农业政策目标的正

确、明确与具体性(三)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

科学性(四)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

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一)资金

资源(二)物资资源(三)人力资源(四)信

息资源(五)权威资源

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一)

政治环境(二)经济环境(三)社会心理环境

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

影响(一)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说,

国家行政机关就是政策执行机关。我国农业政

策的执行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

组织机构的布局要合理 2.组织机构各部门之

间要有良好的分工协作 3.组织机构中各部门

的权责关系要明确(二)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

农业政策执行人员的准确涵义是指适合既定农

业政策执行需要的富有能力的专业或职业人

员。主要是政府各级执行机构内的领导干部和

公务人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行为意向、

政策水平及其对农业政策的态度等构成了影响

和制约农业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1.农业政策

执行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一是专业技

术水平,表现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

能力以及进一步制定执行计划的能力;二是实

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处理公众关系的经验,表

现为正确地预测危机的能力和正确地选择解决

方式的能力;三是效忠国家的信念和自律精神,

表现为遵从法律规定、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

2.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有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

度 3.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

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对

象是农业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是农业政

策的接受者。(一)农业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

(二)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

第六章

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概述农业结构政策就

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

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通过这种调整

策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促进农业

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一)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二)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目标1.发挥本国优势,参与

世界农业分工协作,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业利益

是政府宏观农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目标。2.要充

分发挥国内各区域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区

域专业化。3.要追求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

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4.

要促进落后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缩小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5.要不断促进各区域结

构的调整,以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发

展变化。

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1.加速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比较优势发挥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实施生产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4.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

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

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能否:①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各生产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③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

农业部门结构政策(一)种植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的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二)林业首先,林业是以劳动力投人为主的产业,这对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和克服资金投人不足相对有利。其次,林产品市场风险也相对较低。(三)畜牧业发展畜牧业不仅能够促进粮食转化,缓解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而且能够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食品、粮食、毛纺和皮革及饲料等相关工业的发展。

农业经营规模的内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而尽可能投人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以获取经济效益,国家应在兼顾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综合效益。

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建议 1.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加强和鼓励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4.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 5.加快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是指农业土地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结果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的变化,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首先追求土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然后追求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最终走向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沿着公平—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的

农业土地所有政策(一)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农业土地所有权结构(二)以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演变1.确立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2.巩固和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1.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1)权利义务的法定性(2)权利义务确立的民主议定性(3)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称性 2.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内容①土地承包权②土地使用权③土地受益权④土地转包权⑤土地转让权⑥土地互换权⑦土地入股权⑧土地承包经营优先受让权⑨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⑩土地抵押农业土地集体统一经营的内涵1.作为土地所有

权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2.作为农

户集合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一)对农业土地拥有的限制1.对拥有农业土

地的数量进行限制 2.对农业土地拥有人的资

格进行限制(二)对农业土地进一步分割的

限制(三)农业土地用途的限制

农业土地的流转以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土

地租佃经营为主。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与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强

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为

各国土地征用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一是政府

特有的权力;二是只适用于公共目的的用地;三

是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合理的补偿。

中国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1.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

集体经济组织.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承包

期内,农户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经营权、收益

权和流转权,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

转及流转的形式,并通过土地流转获取转包费、

转让费和租金等流转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得截流或扣缴,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②农

村土地流转应主要在农户之间进行。③村组织

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是中介服务,维护好农民

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做好协

调服务工作,而不是代替和经营。

2.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遵循流转规范农

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

偿的原则。

3.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

的健康进行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只有第二、三产业发

达、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

岗位和收入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

围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八章

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

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

两个方面构成

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生物性 2.人力

资源的能动性 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 4.人力资

源的智力性5.人力资源的再生性。6.人力资源

的社会性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一)农村人力

资源的数量巨大(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较

低(三)农村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四)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就是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

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

和制度的统称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相应地也可

以划分为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政策和农村人力资

源质量政策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第一、稳定农村人

口,降低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第二、

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

类型的经济,改变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产业活

动过多集中于农业的单一就业结构;第三、鼓

励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调节和平衡各地区之

间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状

况,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利用

21世纪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及特点1、农

村新增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增加2、国民经济增

长和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呈现下降趋降3、乡

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衰减态势4、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就业的压力5、大中城

市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下降。

农村就业的特点1农业劳动自身具有自给性

特点 2 农业劳动者的就业大多具有自我雇佣

的特点。

农村就业政策,就是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

制度,从农村劳动力供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出发,专门做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

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规范的制度、法规和具体

措施。

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消极限制

转变为积极引导,从城乡分割、偏重城市、确

保城市就业逐渐向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

化进程,稳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

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利用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

展,构筑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轨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政

策 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政策。 3.农业劳动

力的城乡转移政策。

扩大农村就业的政策及措施1.引导农民从事开

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选择合

适的农业技术类型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促进城乡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措施1.大力发展多种形

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2.完善和规范政府对

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3.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21世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与

要求 1.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2.基本消除文

盲、半文盲 3.逐步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

2.重复、不间断原则

3.阶段性原则

4.层次性原

则 5.效益性原则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1.继续实行优生优育

的人口政策,降低农村人力资源供给数量 2.

贯彻“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

心理素质,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4.

改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状况

2.巩固和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

(2)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

制度

(3)整顿“两田制”,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4)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

(5)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的法律地位

(6)强化农户主体地位,规范乡村组织和政府行

为,保障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健康进行

(7)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规则的法制化

浅谈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1,理论:农业,农业特点,农业保护政策介绍,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他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3,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分析(A,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比例,B,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C,现阶段具体问题) 4,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 浅谈我国农业保护体系构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10月CPI同比涨4.4%,创28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占74%。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保护的含义、作用及其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农民收入,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的农业保护的问题。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内涵 (一)农业。农业生产是具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这是其固有特点。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与工业等其他产业比较,正是农业的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这是农业支持和保护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产出,农业生产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势产业,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提高,因此,政府对农业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支持和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基于农业产业的弱质型使得政府有必要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他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农业保护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各国条件不同,它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整体上看,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另一类是直接保护盒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措施制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及三者结合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用先进的科技武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类政策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 (二)欧盟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操纵价格来实施。在欧盟内部市场,确定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即目标价格;当供过于求是,如果低于目标价格后继续下跌,到某一临界点的价格就是干预价格;对欧盟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则限定门槛价格和进出口补贴。门槛价格相当于国外农产品能够进入欧盟的最低价格。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要征收不同的“差价税”。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形势的同我们的总体经济形势 紧密相连,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我国GDP总值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为82.7万亿,名义增速为11.15%,不变价增速6.9%,较上年有所回升,增速谷底反弹。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发现我们的2017年的总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年末变现更为明显,对一季度的会有一定的惯性冲击。国家在推出海南全境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后,加速在中原地区加速推进周口阜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建设更是具有更为紧迫,更为深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全国宏观总体形势1)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全年的社会总需求101.06万亿,扣款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00%,为2009年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其中国内总序为97.79万亿,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84%;其中12月国内总需求名义增速1.84%,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0.24%,为2009年进行月度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速。分项来看,12月的国内消费增速将为9.4%,为历史新低;投资方面12月投资增速为-2.29%为2008年跟踪以来首次出现投资负增长。投资到位资全年为投资总额99.70%,为2006年以来首次投资资金到位资金低于投资,12月份到位走进仅为当月投资1.04倍,也为相对较大水平。年末较低的消费增长和较低投资资金到位率必然影响2018

年1季度竞争增长。2)财政收入年末放缓,财政赤字快速增长,债务负担,企业经营年末下降严重。国加财政赤字达到3.08万亿元,再次历史新高,较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7年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到10.45万亿,年末债务余额28.15万亿,较上年增长24.72%,为年度GDP 34.55%;,2017年债务付息达到6185亿元,为政府财政收入的3.58%;支出的3.04%。较高的财政赤字积累现在了后期的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并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债务负担。企业收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同口径增长11.1%,按照历史数据为全年增长1.10%;利润同口径增长21.%,按照历史数据增长9.28%;其中4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0%,利润同比下降13.4%;12月份月销售收入下降30.31%,利润下降23.99%。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影响的下滑会对1季度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二、农村与农业形势1)农村收入情况综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总收入为37.35万亿,较上年增长10.03%,居民总收入占到全部GDP45.16%,占比较上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收入总额7.75万亿,较上年增长6.23%;农村居民占到居民总收入的20.74%。农村居民收方面,外出务工总收入为7.29万亿,较上年增8.70%,占到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4.12%,非外出务工收入4552亿元,较上年下降22.11%;农民农村地区经营收入占到农业增加值6.95%,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精)

* 本文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外贸法 (欧共体共同商 业政策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国家留学基金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结题成果之一。 早在 1993年结束的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谈判 中 , 农业就被证明是一个尤其困难的方面 ,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给予农业相当普遍的支持。在最近的欧盟东扩中 , 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农业落后 , 其情况虽与上述国家不同 , 但问题更多 , 主要问题是其庞大的农业人口 , 10个新成员国将会使农业人口增加 2倍多 , 农业面积将扩大 40%多。此时重要的是怎样将农业补贴调低到相对较低的支持水平 , 从而不至于使负担更为加重。参见肖海峰 : 欧盟东扩对欧盟农业的影响 , 载世界农业 , 200112期。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 陈彬 摘要 :本文分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各个阶段改革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规定 , 以及WT O 新一 轮农业谈判中欧盟有关环境保护的提案 , 并进一步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因素的关注进行思考 , 最后总结欧盟在此领域的改革和实践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农业协定 ; 环境保护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 :F350. 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871(2008 02-0041-06 引言

农业政策一直是国际贸易规则难以进入的禁区。虽然乌拉圭回合达成了趋向自由贸易的农业协定 , 对各国国内支持也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 但国内支持政策的庞杂、利益集团的立场分歧等诸多因素使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依然命运堪忧。 在主要发达国家 (国家集团和农业出口大国 (国家集团中 , 欧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 ,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而欧盟关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规则主要是在其共同农业政策 (Comm on Ag ricultural Po licy, CAP 框架内决定的 , 受该政策的支配。 毫无疑问 , 欧盟农业取得今天的发展 , 其共同农业政策功不可没。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一体化得以起步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政府干预的有力手段 , 长期维持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均衡。 , 在的弊端以及在实践当中所带来的问题。首先 , 共同农业政策在其存续期间遭受的最大的批评在于该政策的实施导致欧共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欧盟东扩也给共同农业政策带来了极大的 压力。 欧共体与 WTO 进行的促进农产品自由贸 易的谈判也对共同农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 , 在欧共体内部的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现实的危险性 , 有可能加剧粮食和农业失衡 , 如消费者对食物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不信任感等。最后 , 保护关税限 41 德国研究 2008年第 2期第 23卷总第 86期 D eutschland-Studien 制了美国农产品的大量进口 , 从而加深了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些问题实际上导致共同农业政策今后的重大改革。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农业政策与法规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什么() A.是否有足够的物质资源 B.是否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能否增加实施对象的物质利益 D.能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农业政策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政策效益 B.政策效率 C.政策运行费用 D.农业生产力 3.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岀路在于什么() A.机械化 B.水利化 C.科技、教冇 D.政策、投入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谁的论断()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5.在第一轮农村集体上地承包到期之际,中央规左:在原泄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 延长多少年不变() 6.我国农村最主要、最基本的发包方是谁() A.国有农业企业 B.国家 C.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村民小组、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D.村和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自何日起施行() 年7月8日年12月1日年1月1日年1月2日 &转基因植物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品种实行哪级审立制度() A.国家 B.省级 C.国家和省级 D.国家或省级 9.对商品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苴实质是什么() A.规范生产者的经营行为 B.维护种子使用者的权益 C.确定种子市场的准入资格 D.维护冇种者的权益 20.哪些机关有权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 A.国务院 B.省政府 C.工商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

2020中国农业政策

2020中国农业政策 一、普惠制的支农补贴不会减少,甚至要增加。 这是个好事。什么是普惠制支农补贴,直白点说就是凡是农民、凡是有地的、凡是种植者,只要够条件都能得到的补贴,你有我也有,是均摊的。以黑龙江2016年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为例,比如 “三项补贴”又叫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每亩71.45元;大豆价格补贴 每亩130.87元;玉米种植者补贴(第一次)是153.929元。这些补贴 来年还会有,而且钱数可能还会增加,大家要放心,你也可以转发 给你的亲戚朋友。 在最近的农家朋友留言中,还有不知道三项补贴是什么,还问发没发呢。黑龙江的还问有没有大豆补贴?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部 分农民对补贴还是不了解,关心的不到位,也希望农家朋友多关注 信息。自己的事,还是补贴的事,应该多听听,多问问,多看看, 掌握一些信息对自己有好处!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在流转土地时一定要签好协议。国家的一些补贴是给种植者的。 二、惠农补贴要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倾斜。 国家要下大力气支持规模经营,这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政策巨大调整所在。而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应该抓住政策机会,干实事,迅速壮大,并不是摆样子,享受政策。 将来,从补贴资金的送达角度来看,最大的变化是:政策补贴的扶持导向是依据农业改革的方向来配合推动的,之前普惠制的惠农 补贴资金应该不会减少,但为了配套推进改革的扶持资金一定会是 成倍增加。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想要申报惠农扶持资金,核心还 是要把握住2017年农业改革到底有哪些致富机遇(明天发帖说17年

都有哪些补贴),如果连农业改革的重点方向都摸不透,空谈补贴又 有何用? 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度进行农业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 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规模 农业是必经之路,在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以粮食增 产的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重要一环,在这其中尤 其是针对带动能力更强的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增收 将成为主旋律! 那么,怎么增收?就要通过产业去带动,就要完善补贴。完善补 贴从字面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减少补贴,而是基于原有的 补贴规模进行完善弥补空白,从补贴资金的总量上首先就要有提高,至于价格机制,仅从种粮的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政策机制和价格 机制双重保险来确保农民收入。而确保农民收入提升核心还是要依 靠农业经济组织,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包括是工商企 业转型进行农业的人群,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重点扶持的对 象!

农业政策

名词解释 1、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一项 具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修正构成都是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相互活动的结果,其中政府行为占据主导 地位。 2、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 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3、经济再生产: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经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 始,不断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4、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 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 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5、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 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 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6、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 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7、社会福利:个人效用的加总 8、“个人主义”仍是社会福利函数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9、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 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 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10、消费者剩余(CS):个人为一物品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与他实际 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与他愿 意付出的价格之差。 11、生产者剩余(PS):是指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与市场实 际价格之差。 12、经济剩余(ES):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ES=CS+PS 13、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 结果。 14、农业政策的合法化:是指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的全过程必须符 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 15、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 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狭义的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构成及其所占的比例,种养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其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的品质构成及比例。 广义的农业结构除包括狭义的农业结构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中的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 16、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 17、农业土地(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林地、 草地、农用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欧盟农业政策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是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为关税同盟)。它由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所组成,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用来规范欧盟内部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加工。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建立:早在1956年进行的欧共体谈判中,法国就坚决主张农产品也应该包含在关税同盟中。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自由贸易效益可使德国制造商获益,建立CAP对法国农民也有同样的效果。法国、意大利、荷兰是CAP的积极支持者。CAP 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 年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1962年欧共体六国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这个协议成为CAP的最初框架。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 1、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tipped, and we seem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work for our sense of self.我并不认为这种社区概念的变 2、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合理的生活水平。 3、稳定农产品市场,保证供应的可靠性。 4、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 5、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则 欧共体为了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制定了三条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共同体市场统一原则,即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之间防疫和兽医等条例;制定共同的经营法则和竞争法则等。 二、共同体优先原则,即实行进口征税、出口补贴的双重体制。当产品进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进口征税;当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价格补贴,控制从共同体外部进口,避免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价格和预算统一原则,即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和财政预算,由各成员国交纳一定的费用建立农业指导金和保证基金,用以进行补贴和支持欧盟的农业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共同农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价格机制的中心,是根据一种农产品在共同体内部最供不应求的地区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确定的,是农民有望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价格。干预价格也叫保护价格或保证价格,是低于目标价格的共同体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一旦共用体内的市场价格降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共同体就用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门槛价格是对欧共体之外的国家设立的,是第三国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最低进口价。门槛价格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能与欧共体的目标价格一致。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之差作为关税收入(差价关税:共同农业政策的过渡措施,已于1968年停止征收)。 2、货币补偿金机制由于欧共体成立之初没有统一的货币,当各国货币汇率出现频繁波动时,会对共同价格体系的稳定造成很大威胁,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1969年,欧共体又创立了货币补偿金制度,对货币升值国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分别按其货币升值幅度提供补贴或征税,对货币贬值国则按价值幅度对其出口进行征税,进口给予补贴。 3、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分为两个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保证部分主要开支项目为:为支持农产品出口而发放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费用;因货币汇率波动引起的货币补偿金。指导部分主要用于欧共体在农业结构政策范围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理事会决定的特别开支及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 4、共同市场组织(COM)是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机制,因不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变化。有以下四种类型: 1)、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者提供的直接资助。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谷物、油菜籽、蛋白质作物、绵羊肉和牛肉。 2)、根据生产水平的一定比例提供资助,主要涉及橄榄油、烟草、棉花、某些被处理过的水果和蔬菜,还包括葡萄酒。 3)、对成本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的产品提供支持,主要涉及奶制品和糖类。 4)、允许市场自身调节供求波动而只有极少的干预,主要涉及水果蔬菜、高档葡萄酒、猪肉、家禽等。 CAP实施的意义 CAP实施以来,不仅对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也对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迅速提高了成员国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供给。1983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料供给国和奶制品的主要供给国。到1984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牛肉净出口国。 2、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各成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居优势的成员国竭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多的价格支持费用。农业居劣势的成员竭力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以减少从其他成员国进口农产品,不仅节省外汇支出,也增加了其农产品在共同体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统一对外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壁垒保护了内部农产品市场,使得内部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大幅增长。自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一直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出口市场。1958年,欧共体中的一些国家共进口谷物1180万吨,其中只有8%是从成员国购买的。从1961年到1974年,内部农产品贸易额从34亿美元剧增到204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CAP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问题:共同农业政策在实施额发挥作用的同时,自身隐藏着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补贴,导致农业产出增长超过市场对农产品的吸收能力。在1973—1988年间,欧共体的农业产量年均增长2%,而内部消费年均增长只有0.5%。1984—1985年度,欧共体主要农畜产品过剩严重,在过剩消费能力中小麦为24%,大麦为20%,糖料为34%,奶粉及奶制品达到242%。 2、巨大开支给成员国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负担。1980年,欧共体农业政策开支占总支出比例的73%。 3、增加了大农户的收入,却不能增加小农户的收入。。由于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和产量挂钩,大量的补贴被大农场主享受,大量的中小家庭农场则获益不多。 4、成员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如德国虽然承担了总体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共体得到14.8%的回报。 5、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剧了欧共体同其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在农产品出口领域的摩擦和纠纷。 二、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进程 CAP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1、20世纪60年代重组农业结构的改革 CAP 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应对战后食品供应的短缺,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产量。为此,当时的欧洲委员会于1968 年公布了以欧委会副主席曼斯霍尔特命名的《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备忘录》即“曼斯霍尔特计划”,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鼓励兼并小农场以形成大农场,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让老年生产者退出生产等。由于改革过于激进,给大量家庭农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措施最终未能付诸于实践。 2、20世纪7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 1972 年CAP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实现欧洲农业的现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进农业职业培训,鼓励青年从事农业生产,让年老农民提前退休以更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975 年又推行了“贫困地区计划”,向生产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如山区农民提供补贴。此后,欧洲一些农产品生产部门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 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 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原理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是研究非市场决策、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即不纠缠于国家这样做是否会比那样更好;它更关注于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它是用经济学工具提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它所关注的问题如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党及其候选人对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兴趣,而只是对在竞选中获胜情有独钟。因此,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总是力图寻找那些最能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立场。 该理论认为,政府计划大都与公共产品有关。一个理性经济人会联合那些有共同需要的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旋压,设法寻求特定利益——补贴、特权或保障。这些特定利益的成本可分散至所有纳税人身上,而这些人并不愿意承担该成本。这种利益集中于少数人而成本分散于多数人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少数具有同质性利益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投票机制问题:作为代表,政府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的加总方式;作为民众如何组成利益集团表达特殊要求等。 官僚行为和政府膨胀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 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党,它们代表的是人民的意愿(利益)。 “人民”是可以划分为具有共同需要、利益和信念的阶层和群体(利益集团、政党、工会、卡特尔,以及具有传统形象的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这些通过自己的组织,采取共同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偏好能够压倒其他群体的偏好。他们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社会主体的角色出现。这样个体与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

2017-2018年国家农业扶持政策一览表

2017-2018年 国家农业扶持政策一览表休闲农业项目: 1)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 补贴额度:省级1000-2000万元、国家级1-2亿元 申报时间:6--9月; 2)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500-8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 4)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的30% 申报时间:5月; 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补贴额度:80万元申报时间:6-7月; 6)扶贫项目 申报时间:1月 种植农业项目: 1)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 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200万-2亿申报时间:6月; 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 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申报时间:9月; 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以内申报时间:7-8月; 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

补贴额度:100-500万申报时间:12月之前;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种植机械)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左右申报时间:12月;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9)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项目 补贴额度:800-1500万元申报时间:2月;10)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 补贴额度:120万元; 11)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每亩补助1100元申报时间:3月;1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500万元申报时间:6月; 1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补贴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申报时间:8月;

对比分析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美国和欧盟农业政策的对比 分析及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启示 摘要 “农业”是关于国计民生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科技和投入的多管齐下。美国和欧盟都是WTO中最大的生产体和贸易体之一,它们的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们也是WTO中农业协议的重要参与者。两国的农业之所以持续稳步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与其制定的农业政策密不可分。了解欧盟和美国的农业政策,对于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及农业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国农业政策;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分析;启示

美国和欧盟作为WTO中最大的生产体和贸易体之一,它们的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们也是WTO中农业协议的重要参与者。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农业贸易已被纳入了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 并主要从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市场准入3个方面开始限制或约束各成员国的内部农业政策。这些改变不仅预示着全球农业政策调整的趋势, 影响着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农业谈 判方向, 还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贸易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做出分析 一、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概述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⑴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 ⑵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⑶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⑷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⑸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农业行业分析

农业行业分析 一、宏观分析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行业分类 细分行业行业定义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又叫渔业水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畜牧业 3.农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是一个规模巨、结构复杂的网状要素系统,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含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其中,由5大环节构成产业链主链,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次级链。同时,组成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对应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功能,实施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或农协、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及农户等。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游是生产部门,即种植和养殖,地理分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资源稀缺性,包括耕地资源、水面资源、林地资源、牧场资源等。 下游是服务和食品加工部门,农村生产服务部门包括农村金融以及谷物的仓储、运输、粗加工、贸易等。 4.我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农村拉开序幕的,我们大多数都是这一时代的亲历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始了由“以农立国”到“以国立农”的历史性转变。三十年来的中国农业大致经历了恢复性发展、惠农强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发展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深入与完善。当然我们的农业在不断应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要认真应对的“重中之重”。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的恢复性发展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决定对集体土地实行大包干经营。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我们的党和国家经过了较长的时间被动顺应了这场变革。当时受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大包干经营的性质(姓资姓社)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1980年前后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万里由安徽省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主任,主管全国的农业工作。这一举动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986年的“一号文件”,就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肯定农村改革,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部署与实施。这就是著名的前五个一号文件,它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性变革。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宪法规定,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1984年底在全国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适应了公有化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充满了乌托邦色彩。1958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②正误性。③时效性。④表述性 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 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 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 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 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 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 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 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委托一代理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 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五、精英模型 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 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美国农业政策目标: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 3、增进社会福利、 4、农村发展 欧盟农业政策目标: 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 3、稳定农产品市场 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 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农业政策手段体系: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 No. C1998008; 日期:1998年8月14日 内容提要 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说明农业保护政策必要性的若干理由中,有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得到显著增长。 针对上述观点,本文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给以系统考察,特别是对它的效率特征进行经济学分析。首先考察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TT贸易规则的例外以及“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给以总结和评价;最后依据经济分析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不宜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农业保护论者提出若干理由说明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其中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得到显著增长,因而我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似乎能够从外国有关政策实践的事实和经验中得到支持。 首先应当明确区分“农业保护”一词的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把日常语言中通常具有褒义的“保护”一词运用到农业部门形成的一些概念。例如,保护农民抵制乱收费的权益,通过消除在流通领域挤压农业剩余的做法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乃至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业水利设施等等。这类意义上的保护要求是正当合理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没有理论上的意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实行。另一类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这里的保护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言的。其根本特征在于通过政府的国内价格干预和边境控制手段,替代和扭曲市场机制作用,以达到刺激国内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产量,向农业人口转移收入的目标。由于在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实施超越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必然会在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贸易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农业保护政策一直是经济学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外国农业保护政策通常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政策,本文讨论的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 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农业面临比较优势的压力时,曾经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且确实达到了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快增长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农业保护政策的代价极大:财政负担加重,由于扭曲市场机制造成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的巨大损失,进口限制和补贴出口使贸易磨擦愈演愈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导致“关税和贸易总协议(GA TT)”“乌拉圭回合”第一次将农业保护政策置于多边贸易协议的规范之下,从而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农业保护政策由盛转衰的转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农业保护政策增产“成功”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潮流的根本转变。因而,仅仅看到许多国家曾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有增产效果,便认为我国也应当采取这一政策,可能是不够全面的看法。 本文试图在农业保护政策似乎已成为我国现实选择问题的背景下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其经验,教训和启示加以讨论和评价。首先系统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 TT贸易规则的例外,考察“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讨论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回答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问题。 二战前欧美国家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政策可追述到近代史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贸易保护措施。较早实施这一政策的是英国。英国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便对谷物实施一种特殊的“中断性出口补贴政策(Export Bounty)”1。但这一政策到十九世纪中期废除英国“谷物法”时宣告终结。从此,英国农业政策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自由化 1这一政策规定谷物的国内目标价格:当国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出口补贴开始生效;等到国际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便停止出口补贴(Grennes et al. 1978, 第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