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论述题精编

2021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论述题精编

1.教育目的的确立始终处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夹缝中,请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分析并说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理论上,教育目的的确立不应该发生偏向。但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每个时代教育目的或是倾向于社会本位,或是倾向于个人本位。这似乎预示着教育实践永远无法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的,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又由于对于教育目的的判断总是人的判断,因此,不可能不具有主观性。因此,人们往往会形成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或社会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历史无法改变,但正因为随着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上的深化,才能形成理想化教育目的的观念形态,并成为人们教育实践的不懈追求。因此,在实践环节上,实现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是教育目的的永恒目标。教育目的的这一理想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提供的条件准备。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的发展极为有限。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既不可能向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可能提供充分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条件。社会生产采用先进的机械生产以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大大丰富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其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阶级剥削,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政治上、教育上都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有先进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有正确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的指导,这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无限广阔的前景。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很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程度还不高,教育、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许多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弊端正有待于在改革中去克服。因此,现阶段我们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充足条件。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即马克思说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彻底实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一切阶级和剥削,消除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丰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及各类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方式的空前先进,这样就可能为一切社会成员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全面发展自己的志趣才能创造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成为智力与体力全面发展的人。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所谓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向人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在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过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因为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协调地统一发展,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是必由之路。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尽管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但它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国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才可能制订出正确而又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

2.结合实际试述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辅助组织形式。

【答案】(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包括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可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知识;辅导从学生需要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疑难,使学习顺利进行和完成;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可以随时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即使进行补救和改进。

3.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答案】(1)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2)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3)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4)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愈演愈烈的补课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的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补习班,或者是找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者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吊诡的是,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是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补习班和补习班老师大肆敛财,喜笑颜开。道理都明白: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们减负,给家长们松绑,不好吗?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1)材料中反映了当前教育什么现象?分析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2)材料中体现了教育的哪些功能?举例说明。

【答案】(1)材料反映了当前学生补课愈演愈烈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参加补习班学习成绩就会落后,甚至出现了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教师的现象。

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有:①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休息时间减少,由此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②家长经济负担加重;③有些教师放松课堂教学,将学习内容移交补课班进行;④由补课愈演愈烈导致了补课乱象,很多不正规的社会培训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以谋取利益等。

(2)材料中体现了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负向功能是指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阻碍作用的功能。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如材料中,补课乱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人和社会都表现出了消极阻碍的一面;同时,补课本来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但最终导致的不良影响是非预期的,因此是负向隐性功能。

5.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为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已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

【答案】(1)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这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①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②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成共识。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③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6.联系实际,说明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如何改革?

【答案】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德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把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等而视之,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倾向于道德认知,学生难以形成道德意志,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新时期,德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对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加以区分,明确德育课程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为此,德育课程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1)承认德育学科的科学性,从而对目前的德育内容进行一定的清理,形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2)对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德育课程形式。(3)保证教材内容的稳定性。(4)在课程结构和设计方面,采取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结合,开发德育活动课程。逐步实现德育课程科学化、稳定化、合理化。

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加以分析。

材料一: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堡里乡一位家长反映:2015年秋季学期,堡里中心小学将该校和三多、拉木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按成绩划分,成绩最差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级。其中,最刺痛家长们神经的,是“学校把这个班分在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像是抛弃。”校长阮家成则表示,“学校把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到一个班,并不是抛弃,而是为了因材施教。”

材料二:区别对待孩子,教师普遍应用的一种办法就是“冷暴力”。据日前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后进生或者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都普遍遭遇过“冷暴力”。当下教育“冷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

【答案】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学校按成绩分班,教师按成绩或表现区别对待孩子,这种做法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