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突出关键能力,重视学科素养——2020年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0年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颁布后的第一次高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教育功能、评价理念和评价模式三方面对高考做了创新设计和解读:明确了高考是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定位,明确了“必备知识为基、关键能力为重、学科素养导向、核心价值引领”的命题导向,明确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再加上众所周知的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高考延迟一个月进行,所以今年的高考格外引人关注:今年的高考难度怎样?关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一核四层四翼”是如何落实的?知识获取、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三大关键能力群是怎样考查的?今年的高考导向对今后教学会有哪些影响?……诸多问题等待揭晓答案。

一、2020年高考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

高考落下帷幕后,从考生和老师们反馈的信息来看,今年的高考试题总体上以稳定为主,好的保持了一脉相承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原则。同时,从试题考查的内容以及增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几个特点来看,比较好的落实了教育部关于铸魂育人、落实改革、确保稳定的工作目标,同时比较好的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

下面以2020年高考课标I卷理综试题的物理部分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2020年高考课标I卷理综物理试题考查要点一览

1.重视基础主干,突出能力考查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试题涉及考点看,都是物理学最基础最主干的知识、规律以及常用的思想方法,比如力和运动、功能关系、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等等。选择题重视建模和理解推理;实验题注重规定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方法的迁移;计算题语言叙述简洁明快,物理情景清晰,没有过度复杂的过程混搭,没有繁琐的推导计算,突出考查物理学科本质。比如24题、25题与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24题、25题对比,从题意理解,过

程分析,到推导计算,今年的试题难度都有所降低,显然是考虑到疫情影响而刻意进行的人性化处理。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试题在加强基础性的同时,突出了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知识获取、思维认知、实践操作三大关键能力群,在试题中都有突出表现。比如23题最后一问给出的“定义%”、24题中“飞机获得的升力大小F 可用F=kv2描写”等,以及17、20考查图像理解以及信息获取和整理等,都涉及到知识获取能力。第15、16、18、25等题,都需要将题目涉及的对象和过程转化成熟知的物理模型,这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要素,是利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关键。第22题对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与计算、第23题以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和测量原理验证动量定理,体现了对实践探索能力群的考查。

2.重视整体稳定,突出细节创新

今年的试题总体上以稳定为主,从考查内容、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都基本没变,比较好的保持了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原则。考虑到疫情影响,较长时间考生居家在线学习,学生心理状态和备考复习的效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试题难度略有降低。

在2020年高考试题整体稳定的同时,力求细节的创新。比如17题通过对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理解,考查对电流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18题通过巧妙设置有界磁场和问题,考查学生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21题打破常规:将恒力作用在导体框而不是以往常见的导体棒上,是经典双棒模型的变形处理,考查学生建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25题更是在简洁明快的叙述中,营造出比较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推理、探究等多种能力以及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实际应用,突出素养考查

14题通过分析汽车内安全气囊的作用,考查动量定理、功能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物理观念和安全意识。

16题是以学生熟悉的“荡秋千”为情境,考查竖直平面内内圆周运动和牛顿第二定律,考查物理观念和建模能力。

24题以我国自行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例,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受力平衡问题,考查对物理观念的理解和提炼,凸显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理念。这样的命题,较好的发挥了引领和导向功能,有利于促进物理教学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载体,培育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科学探究等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些基于学科素养的引领和导向,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也符合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综合上述分析,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必备知识为基础,关键能力是重点,

真实情境是载体,科学思维是核心,

学科素养为导向,核心价值是引领。

二、2020年高考试题对今后物理教学的启示

基于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新高考模式明年陆续在多个省市开启,新课程标准逐步得到充分落实,在将来的学业水平考试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将会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所以,今后的物理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

1.夯实基础知识,建构学科体系

从今年试题考查要点来看,像选择题的14、15、16以及19、20、21题,实验题22和23,以及计算题24、25等都凸显了对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思想方法是学生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所以物理教学要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基础内容,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首先,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对学习心理认知程度的分析,确立明确具体可评可测操作性强的适切学习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目标体系:既要有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远期教育目标,又有学期单元的中期规划目标和章节课时的具体操作目标。

第二,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和流程。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路径,并且引领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

第三,将学科知识(比如现象、概念、原理或规律)以及隐藏在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方法、科学和人文精神等,通过生活化、经验化、情景化、活动化原则,渗透在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之中,力求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过程内化成学生自己思想方法。

2.重视科学思维,提升关键能力

众所周知,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取决于粒子圆周运动的回旋角度。这样就把I 卷18题中的物理问题转化为探究粒子回旋角度的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5题第三问要求“粒子穿过电场前后动量变化量的大小为mv0”,根据动量定理Ft=ΔP,同一电场中F=Eq一定,所以当ΔP一定时必有时间t一定。而类平抛运动的时间取决于电场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结合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可推出结论:电荷一定经过等电势的C点和B点,进而结合几何关系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答案。题目虽然不算十分复杂,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水平。

通过对2020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很容易看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的要素中,对科学思维的考查覆盖面最广,分量也最重。特别是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要素,最容易通过纸笔测评的方式区分出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而且从科学思维水平还能比较容易看出综合分析能力水平和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水平。

所以物理教学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努力营造研究的氛围,引领学生高强度的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有效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合作式学习,使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和知识转化、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包括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融会贯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等适应时代发展关键能力。

3.关注学科素养,重视价值引领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物理学科教学也担负着学科育人重要任务,像2020年高考I卷24题,自然贴切的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使考生自觉关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巨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物理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主动求知的学习动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和科学有效的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会学,为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教学要引领学生感知体验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和内化学科知识的意义,并且通过学科经验累积进阶后归纳提升获得关于学科价值、自然规律、社会问题的一般看法。

物理教学要利用本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在实际问题分析解决中提升关键能力,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增强遵守社会公德和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塑造必备品格,培育学科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