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12(教师)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12(教师)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12(教师)

机床电气实验指导书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系

2012.12

前言

实验基本要求及操作

实验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手段。《机床电气技术》实习、实训是《机床电气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从事机床电气控制、及其自动化等技术人员实习与实训技能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设备

序号设备名称序号设备名称

1JW6314型异步电动机6装有STEP7-Micro/WIN32软件

的微机

2JD-2000通用电学实验台7基本指令实验挂箱

3四合一机床试验台8五模型实验挂箱

9六模型实验挂箱

4备有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

按钮等的,导线若干

5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

15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

1.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理论课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2.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技能要求

1.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

2.能正确连接实验线路,读取数据,观察曲线,能初步分析和排除故障。

3.能正确利用实验手段验证一些理论和结论。

4.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绘制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曲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要求

(一)课前预习

教学实验受时间及条件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很好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与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的是否充分。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及任务,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验线路、方法及步骤,具此编写实验报告。

2.对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曲线,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做到心里有数。

3.对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及注意事项要有深刻印象,以便在实验中观察和注意。

(二).实验操作

1.学生到指定的实验台,认真领会指导老师对实验的讲解、要求及注意。

2.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连线操作规范。

3.实验线路连接好后,认真检查后,一定要实验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

4.实验过程中,认真调试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处理。

5.实验完毕,先切断电源,再根据实验要求核对实验数据,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再拆线路,并将仪器、接线按要求安放整齐。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进行实验全过程的总结,是完成实验教学环节的凭证,要求文字简洁、工整、曲线图表清晰,结论要有科学根据。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仪器: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名称、规格型号与参数。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具体任务要求,绘实验电路图。

5.实验记录:数据表格、曲线。

6.实验分析:数据计算,曲线及误差分析。

7.实验结论:实验与理论相符,实验中发生的问题、现象及事故分析,对实验的建议和设想。

8.思考问题:对实验指导书中思考问题进行解答。

实验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

一、实验目的

1.看懂三相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和定子三相绕组六根引出线在接线盒中的排列方式;

2.根据电动机铭牌要求和电源电压,能正确连接定子绕组(Y形或Δ形);

3.了解按钮、交流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等几种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并熟悉它们的接用方法;

4.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点动和正反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接线方式、操作方法及各环节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明确自锁和互锁的作用;

5.在理解顺序控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简单顺序控制;

6.学会检查线路故障的方法,培养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二、预习要求

复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点动和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理解自锁、互锁及点动的概念,以及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欠压保护的概念。

“可逆”控制:就是可同时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生产过程中,生产机械的运动部件往往要求能进行正反两反向的运动,这就是拖动电机能作正反向旋转。由电机原理可知,将接至电机的三相电源进线中的任意两相对调,即可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所以可逆运行控制线路实质上是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运行控制线路构成。但为了避免误动作引起电源相间短路,往往在这两个相反方向的单向运行线路中加设必要的机械及电气互锁。按照电机可逆运行操作顺序的不同,分别有“正←→停←→反”和“正←→反←→停”两种控制线路。对于“正←→停←→反”控制线路,要实现电机由“正转→反转”或“反转→正转”的控制,都必须先按下停止按钮,再进行反向起动,见图1-4。然而对于生产过程中要求频繁实现正反转的电机,为提高劳动效率,减少辅助工时,往往要求能直接实现正反转控制。图1-5所示为三相异步机“正←→反←→停”可逆旋转过程中按下SB2或SB3按钮可直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切换,当然,该线路也能实现“正←→停←→反”操作。

1.按钮、接触器和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

FU2SB1

K M

SB3K M FU2 SB2

SB2

K R

(a)简单点动控制线路(b)即可点动又可保持的控制线路图1-1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

图1-2功率较大的电动机的点动

2.单向启、保、停控制线路

图1-3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启、保、停控制线路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图1-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正-停-反)

图1-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正-反-停)

图1-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电路

三、实验设备

1、JD-2000通用电学实验台;

2、JD-2000通用电学实验台3;备有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按钮等、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上的电源开关、交流接触器、按钮等器件接线端的位置。

2.可实现点动的控制线路实验(按图1-2接线)

3.单向启、保、停控制实验(按图1-3接线)

4.直接启动及停车实验(按图1-3接线):接上KM的自锁触点,启动按SB2,停车

按SB1。

5.欠压保护实验(按图1-3接线):电动机启动后,拉开实验装置上的三相开关Q,使电动机停转,然后重新合上实验装置上的三相开关Q,不按SB2按钮,观察电动机是否会自行启动。

6.电动机启、保、停控制的正反转实验(按图1-4接线):拉开实验装置上的三相开关Q,将电动机定子绕组的三根电源线中任意两根的一头对调,再合上实验装置上的三相开关Q,重新启动电动机,观察电动机是否改变了转向。

注意:每项实验完结都要断电后拆除线路。

五、实验报告内容

1.画出实验步骤中的线路图,并说明各器件的作用。

2.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

3.写出实验心得。

六、思考题

1.在图1-4中,线路是如何实现电气互锁的?

2.为什么图1-3主回路只串联两只发热元件?以星行连接的负载为例,没有串联发热元件的一项发生过载时,是否也能得到保护?

3.热继电器是否也能起到短路保护?

4.零压保护是如何实现的?

5.若在实验中发生故障,画出故障线路,分析故障原因。

附:

电动机正、反向点动控制电力接线示意图

实验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PLC控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西门子s7-200PLC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2.学习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32的操作。

3.根据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原理图,学习用PLC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和Y/△启动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一台

2.装有STEP7-Micro/WIN32软件的微机一台

3.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一台及相关实验设备。

三、实验内容

图2-1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实验示意图

图2-1为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模拟图。此实验的控制对象是一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要完成的功能的是用PLC控制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和Y/△启动。要完成这两项功能,除电机外,还需要四组三相交流接触器KM1、KM2、KMY和KM△,以及3个按钮SB1、SB2、SB3。

图中的M代表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两个箭头旁分别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其中,红灯亮表示电机正转,绿灯亮表示电机反转,都不亮表示电机停转;代表KM1、KM2、KMY 和KM△的发光二极管亮时表示该接触器线圈得电,对应的常开触点闭合。

实验1电机正反转控制

实验任务:当按下按钮SB1时,KM △接通,KM1灯亮,电机正转;当按下按钮SB2时,KMY 接通,KM2灯亮,电机反转;KMY 和KM △绝不能同时接通;正反转之间要联锁。(特殊内部标志位存储器SM0.0,RUN 状态监控,PLC 在运行RUN 状态,该位始终为1)

I/O 分配:

参考梯形图程序:

输入信号

信号元件及作用

I0.0I0.1I0.2SB1:正转SB2:反转SB3:停止输出信号

控制对象及作用

Q0.0Q0.1Q0.2Q0.3

KM1KM2KM△KMY

实验2自锁运行实验

实验任务:按下SB1,KM1、KM △接通,电动机正转。5秒后KM △断开,2秒钟后KM2、KMY 接通,电动机反转,5秒后断开,2秒后KM1、KM △接通,如此交替;按下停止按钮SB2,KM 灯全灭,电机停止运行。

I/O 分配:

输入信号信号元件及作用

I0.0I0.1

SB1

:正转

SB2:反转输出信号控制对象及作用

Q0.0Q0.1Q0.2Q0.3

KM1KM2KM △KMY

参考梯形图程序:

实验3电机Y-△启动

实验任务:按下按钮SB1,电机KM1、KMY 启动并正转;2秒后,KMY 断开,电机KM △接通,并一直运行;按SB2,电机停止运作。

I/O 分配:

输入信号

信号元件及作用I0.0

I0.1SB1:正转SB2:停止输出信号控制对象及作用

Q0.0Q0.1Q0.2Q0.3

KM1KM2KM △KMY

参考梯形图程序:

四、实验报告内容

1.画出实验步骤中的线路图,并说明各器件的作用。

2.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控制梯形图。

3.写出实验心得

五、思考题

1.继电器控制电路转换为梯形图法。

2.自锁运行的观察。

3.电机Y-△启动的原因。

实验三交通信号灯控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西门子s7-200PLC 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2.学习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32的操作。

3.进一步学习PLC 控制程序设计。

4.根据交通信号灯控制规则,学习用PLC 来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一台

2.装有STEP7-Micro/WIN32软件的微机一台3.交通信号灯实验设备。

三、实验内容

设计PLC 程序控制十字路口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并通过交通信号灯实验板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1交通灯实验实验任务:

第一步:东西绿灯和南北红灯亮10秒钟第二步:东西黄灯和南北红灯闪亮5秒钟第三步:东西红灯和南北绿灯亮10秒钟第四步:东西红灯和南北黄灯闪亮5秒钟第五步:返回到第一步I/O 分配:

输入信号

信号元件及作用元件或端子位置

输出信号控制对象及作用元件或端子位置

Q0.0Q0.1Q0.2Q0.3Q0.4Q0.5

东西绿灯东西黄灯东西红灯南北绿灯南北黄灯南北红灯

交通灯实验区

参考梯形图程序:

实验2按钮控制实验

实验任务:人行道口常态亮红灯,当人行道口的按钮按下时,人行道的交通灯绿灯随下一次十字路口的南北绿灯亮一次,之后再次一直亮红灯。在人行道亮过绿灯的1分钟内按下人行道按钮均不响应。1分钟之后按下可重复前面的动作。

I/O 分配:

输入信号

信号元件及作用

元件或端子位置

输出信号控制对象及作用元件或端子位置

Q0.0Q0.1Q0.2Q0.3Q0.4Q0.5

东西绿灯东西黄灯东西红灯南北绿灯南北黄灯南北红灯

交通灯实验区

参考梯形图程序:

L2

L1

SB2

SB1

SB3

SB4

四、实验报告

设计方案;梯形图、I/O 接线图;操作步骤;运行结果,程序修改和评价。

五、思考题

1.定时器的应用。

2.按钮控制如何?

实验四水塔水位的模拟控制

一.实验目的

用PLC 构成水塔水位控制系统。

二.实验内容

1.控制要求

按下SB4,水池需要进水,灯L2亮;直到按下SB3,水池水位到位,灯L2灭;按SB2,表示水塔水位低需进水,灯L1亮,进行抽水;直到按下SB1,水塔水位到位,灯L1灭,过2秒后,水塔放完水后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2.I/O 分配输入输出SB1:I0.1L1:Q0.1SB2:I0.2L2:Q0.2

SB3:I0.3SB4:I0.4

3.按图所示的梯形图输入程序。

图15-1水塔水位控制示意图

4.调试并运行程序。

三.水塔水位控制语句表

1LD I0.414LD T3827LD M10.3

2LD M0.315EU28A I0.1

3CTU C1,+116=M0.329OLD

4LD Q0.117LD C130SHRB M10.0 5ED18EU31M10.1 6=M0.119=M10.032+4

7LD M0.120LD M10.033LD M10.1 8O M0.221LD M10.134O Q0.2

9AN M0.322A I0.335AN M10.2 10=M0.223OLD36=Q0.2

11LD M0.224LD M10.237LD M10.3 12AN M0.325A I0.238AN M10.4 13TON T38,+2026OLD39=Q0.1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指导书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指导书本书是为配合《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上机指导,其目的是使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加深对讲授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算法的实现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独立编程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使学生对算法的分析与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机实验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好上机所需的程序。手编程序应书写整齐,并经人工检查无误后才能上机。(2)、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编的程序。一人一组,独立上机调试,上机时出现的问题,最好独立解决。 (3)、上机结束后,整理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 1)问题分析 2)算法描述 3)运行结果、 4)算法性能分析。 实验一 实验名称:贪心算法应用及设计 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目的: 1.理解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利用贪心算法求解问题的求解步骤 实验容 1.活动选择问题(2学时) 问题描述: 设有11个会议等待安排,用贪心法找出满足目标要求的会议集合,这些会议按结束时间的非减序排列如下表。 实验实现提示: 1)数据结构设计: 将会议开始时间存储在数组B中,结束时间存储在数组E中,数组下标为会议的代码。结果存储在数组A中,其元素A[i]==true,表示会议i被选中。 2)算法: void GreedySelect(int n, struct time B[], struct time E[], bool A[]) { int i,j;

A[1]=true; j=1; i=2; while( i<=n) if (B[i]>=E[j]) { A[i]=true; j=i;} else A[i]=false; } 思考题:证明所得的解是最优解? 2.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2学时) 问题描述 如图所示的有向带权图中,求源点0到其余顶点的最短路径及最短路径长度。并对算法进行性能分析。 实现提示 1)数据结构设计: 将图存储在邻接矩阵C中,结点个数为n,源点编号为u, 源点u到其余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存储在dist[],最短路径存储在p[]。 2) 算法 void Dijkstra(int C[n][n], int n,int u,float dist[],int p[]) { bool s[n]; for( int i=1; i<=n; i++) { dist[i]=C[u][i]; s[i]=false; if (dist[i]=∞) p[i]=-1; else p[i]=u; } p[u]=-1; s[u]=true; for( i=1; i<=n; i++) { int temp= ∞; int t=u; for( int j=1;j<=n;j++)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池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 实验三、根轨迹实验 (7) 实验四、频率特性实验 (10) 实验五、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计算机仿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研究电阻、电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XMN-2型实验箱; 2、LZ2系列函数记录仪; 3、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 图中: i f P R R K= 分别求取R i=1M,R f=510K,(K P=0.5); R i=1M,R f=1M,(K P=1); R i=510K,R f=1M,(K P=2);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积分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T i=R i C f 分别求取R i=1M,C f=1μ,(T i=1s); R i=1M,C f=4.7μ,(T i=4.7s););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指导书(第一版)

前言 计算机算法分析与设计是面向设计的,它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无论是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和解决计算机的各种应用问题都可归结为算法的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中许多常用的非数值的算法描述: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分枝限界等算法,并掌握算法分析的方法,从而把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前期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高等数学,即学生应该具备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编程基础,学习基本的数据结构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较好的数学基础。 开发环境不限,本书采用C/C++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等。 实验完成后书写实验报告,包含实验问题、基本思想、关键算法流程图、测试数据及运行结果(截图)、调试心得和源程序。 总实验学时为16学时。

目录 预备实验验证算法的方法 (4) 实验目的: (4) 实验课时: (4) 实验原理: (4) 实验题目: (6) 基本题: (6) 提高题: (6) 实验一递归与分治 (7) 实验目的: (7) 实验课时: (7) 实验原理: (7) 实验题目: (7) 基本题: (7) 提高题: (8) 思考问题: (8) 实验二动态规划算法 (9) 实验目的: (9) 实验课时: (9) 实验原理: (9) 实验题目: (9) 基本题: (9) 提高题: (10) 思考问题: (10) 实验三贪心选择算法 (11) 实验目的: (11) 实验课时: (11) 实验原理: (11) 实验题目: (11) 基本题: (11) 提高题: (12) 思考问题: (12) 实验四回溯算法 (13) 实验目的: (13) 实验课时: (13) 实验原理: (13) 实验题目: (14) 基本题: (14) 提高题: (14) 思考问题: (14)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指导书 实验1 顺序表 一、实验目的 ( 1)掌握顺序表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描述方式。 ( 2)掌握顺序表的定位、插入、删除等操作。 二、实验要求 ( 1)调试程序要记录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2)给出每个问题的算法或画出流程图; ( 3)编写程序要规范、正确,上机调试过程和结果要有记录,并注意调试程序集成环境的掌握及应用,不断积累编程及调试经验; ( 4)做完实验后给出本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设备、环境 奔腾以上计算机,装有 Turbo C 2.0 或 Visual C++ 软件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实验步骤: 1.根据题目,编写程序。 2.上机调试通过。 3.按照金陵科技学院实验报告格式,撰写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1)编写一个函数 print_all_data ,该函数的作用是逐个输出顺序表中所有数据元素的值。编写主函数,从键盘输入顺序表,调用函数 print_all_data ,测试结果。 (2)编写顺序表定位操作函数 locata ,该函数的作用是在顺序表中查找是否存在数据元素的值与变量 x 的值相等。如果存在满足条件的数据元素,则返回顺序表中和 x 值相等的第 1 个数据元素在表中的下标;如果不存在,则返回- 1 。编写主函数,从键盘输入顺序表,以及变量 x 的值,调用函数 locate ,测试结果。 (3)编写一个函数 insert ,该函数的作用是在递增有序的顺序表中插入一个新结点x,要求保持顺序表的有序性,输出插入前后顺序表状态。编写主函数,从键盘输入顺序表以及变量 x 的值,调用函数 insert ,测试结果。 (4)编写一个函数 delete ,该函数的作用是删除顺序表中所有等于 X 的数据元素。若顺序表中没有满足条件的数据元素,则输出合适的信息。若有满足条件的数据元素,则输出删除前后顺序表状态。编写主函数,从键盘输入顺序表以及变量 x 的值,调用函数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前言 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了最新计算机技术、总线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了一套性能可靠、具有故障安全性、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车站联锁系统。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计算机联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联锁的使用和 维护,使计算机联锁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目 录 前言 实验一 (联锁设计实验1)进路选择实验.......................................... 4 实验二 (联锁设计实验1)进路解锁实验.......................................... 7 实验三 (系统认识实验)进路模拟行车实验 (9) 实验四 (接口电路实验)进路故障模拟及处理实验.............................. 11 实验五 车站联锁维修实验............................................................... 13 参考文献 (15)

前言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联锁)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信号基础设备,必须保证工作可靠,并符合“故障-安全”原则。实现车站联锁的基本功能,完成列车进路建立、锁闭、解锁、道岔控制、信号机控制,完成轨道电路和信号设备状态的监督。通过车站联锁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联锁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车站联锁系统的使用和维修,使联锁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实验1 进路选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熟悉系统的操作。 2.通过办理进路过程过程,验证各种进路的选路处理过程。 二、实验设备及工作原理 1.实验设备: ⑴PC机E8000 1台 ⑵瘦客户机T5740W 20台 ⑶服务器E8100 2台 ⑷交换机ProCurve 1台 ⑸集群软件Pink E8000 1套 ⑹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1套 2. 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图1-1所示。 教师机调度集中机 学员机1 学员 机2 学员 机m 学员 机n ··········· 扩展功能 以太网图1-1 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体系结构图 三、工作原理 本系统把联锁上位机操作平台,底层联锁逻辑和模拟现场设备的状态及变化过程集合到一台计算机上构成学员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实现了联锁系统的所有功能。同时结合教学及培训的特点,设置了一台教师机来完成学员操作过程的记录、回放并设置设备故障及行车命令以供考核学员的处理作业的能力。 四、车站站场图 实验用车站站场图,如下图所示。

自控实验指导书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录目 . 1 ..…硬件资源………………………………………..……… 4 ..…………………………………..……………软件的使用6 ………………………………………………实验系统部分.. . 6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一 .. 8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二 . 10 ….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三 1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硬件资源第一章 (可打印机AD/DA采集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EL-AT-III型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其中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起信号产生、测量、显示、系统控制和数1选)组成如图据处理的作用,打印机主要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结果,实验箱主要构造被控模拟对象。 显示器 实验箱电路卡AD/DA 计算机打印机 1 实验系统构成图 2:实验箱面板如图 实验箱面板图2 下面主要介绍实验箱的构成:系统电源一、系统采用高性能开关电源作为系统的工作电源,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AC 220V 1.输入电压:12V/0.5A,-12V/0.5A,+5V/2A /电流:+2.输出电压22W .3输出功率: 54.工作环境:-℃~+℃。40 2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二、 AD/DA采集卡 AD/DA采集卡如图3采用CYGNAL的C8051F410/2芯片做为主控芯片,负责数据采集和USB通信,AD采样位数为12位,采样率最大为10MHz。DA转换位数为12位。 AD/DA采集卡有两路输出(DA1、DA2)和两路输入(AD1、AD2),其输入和输出电压均为-5V~+5V。

图3 AD/DA采集卡 三、实验箱面板 实验箱面板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实验模块 本实验系统有八组由放大器、电阻、电容组成的实验模块。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由UA741构成的放大器和若干个电阻、电容。这样通过对这八个实验模块的灵活组合便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2.二极管,电阻、电容、二极管区 这些区域主要提供实验所需的二极管、电阻和电容。 3.AD/DA卡输入输出模块 该区域是引出AD/DA卡的输入输出端,一共引出两路输出端和两路输入端,分别是DA1、DA2,AD1、AD2。有一个按钮复位,按下一次对AD/DA卡进行一次复位。20针的插座用来和控制对象连接。 4.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有一个实验箱电源开关,有四个开关电源提供的DC电源端子,分别是+12V、-12V、+5V、GND,这些端子给外扩模块提供电源。 5.变阻箱、变容箱模块 变阻箱、变容箱是本实验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只要按动数字旁边的“+”、“-”按钮便可调节电阻电容的值,而且电阻电容值可以直接读出。 3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 实验指导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

一、运动员比赛日程表 设有n=2k个运动员要进行网球比赛。设计一个满足以下要求的比赛日程表: ●每个选手必须与其它n-1个选手各赛一次 ●每个选手一天只能赛一次 ●循环赛一共进行n-1天 1、运用分治策略,该问题的递归算法描述如下,根据算法编制程序并上机 通过。 输入:运动员人数n(假定n恰好为2的i次方) 输出:比赛日程表A[1..n,1..n] 1. for i←1 to n //设置运动员编号 2. A[i,1]←i 3. end for 4. Calendar(0,n) //位移为0,运动员人数为n。 过程Calendar(v, k) //v表示位移(v=起始行-1),k表示运动员人数。 1. if k=2 then //运动员人数为2个 2. A[v+2,2]←A[v+1,1] //处理右下角 3. A[v+1,2]←A[v+2,1]//处理右上角 4. else 5. Calendar(v,k/2) //假设已制定了v+1至v+k/2运动员循环赛日程表 6. Calendar(v+k/2,k/2) //假设已制定了v+k/2+1至v+k运动员循环赛日程表 7. comment:将2个k/2人组的解,组合成1个k人组的解。 8. for i←1 to k/2 9. for j←1 to k/2 10. A[v+i+k/2,j+k/2]←A[v+i,j] //沿对角线处理右下角 11. end for 12. end for 13. for i←k/2+1 to k 14. for j←1 to k/2 15. A[v+i-k/2,j+k/2]←A[v+i,j] //沿对角线处理右上角 16. end for 17. end for 18. end if 2、编制该问题的非递归算法,上机通过。 将如上文件保存在命名为“学号+姓名+实验一”的文件夹中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07年9月 目录 计算方法实验教学计划 (2) 实验一MATLAB基本操作 (3) 实验二插值法 (5) 实验三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 (7) 实验四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 (10) 实验五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 (12) 计算方法实验教学计划 指导教师:李昆仑 学时数:10学时周4学时2次实验,共3周6次实验,第7—9教学周, 每次实验2学时 所用仪器设备:实验软件系统 实验指导书:Matlab实验指导书自编 实验参考书: 《计算方法》, 徐萃薇等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值分析与实验》,薛毅编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实验项目: A, MATLAB基本操作 内容:矩阵操作,基本数学函数,逻辑函数操作等; 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练习题 B, 插值法 内容:Lagrange插值、分段线性插值、三次样条在计算机上用MATLAB软件实现 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练习题 C,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直接解法 内容:高斯消元法,列主元素法及其误差分析等在计算机上用MATLAB软件实现。 要求:用实例在计算机上计算和作图。 D,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迭代法 内容:向量和矩阵的范数,雅可比迭代法,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及其收敛性等在计算机上用MATLAB软件实现。 要求:用实例在计算机上计算。 E, 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内容:曲线拟和与最小二乘方法在计算机上用MATLAB软件实现,并用实例在计算机上计算和作图。 要求:用实例在计算机上计算。 实验一 MATLAB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熟悉MATLAB的使用方法及特点;学会建立MATLAB搜索路径;熟悉MATLAB工作空间、MATLAB 集成环境、命令窗口;掌握MATLAB的通用命令、管理命令和函数、管理变量和工作空间的使用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17-2018-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王娜编写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 2017年11月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Matlab 操作环境和基本方法,如数据表示、绘图等命令; 2、掌握控制信号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laplace 和ilaplace ,控制系统生成模型的常用函数命令sys=tf(num,den),会绘制单位阶跃、脉冲响应曲线; 3、会构造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会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系统闭环特征根; 4、会分析控制系统中n ζω, 对系统阶跃、脉冲响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矩阵运算 a) 构建矩阵:A=[1 2;3 4]; B=[5 5;7 8]; 解: >> A=[1 2;3 4] A = 1 2 3 4 >>B=[5 5;7 8] B = 5 5 7 8 b) 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求矩阵A 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向量. 解:>>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V ,D]=eig(A) V = 0.4181 -0.4579 - 0.3096i -0.4579 + 0.3096i -0.6044 0.6211 -0.1757 + 0.2740i -0.1757 - 0.2740i 0.0504 0.5524 0.7474 0.7474 -0.2826 0.3665 -0.1592 - 0.0675i -0.1592 + 0.0675i 0.7432 D = 13.0527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2.1815 >> p=poly(A) p = -6.9000 -77.2600 -86.1300 604.5500 2. 基本绘图命令 a) 绘制余弦曲线y=cos(x),x ∈[0,2π] 解:>> x=linspace(0,2*pi); >> y=cos(x); >> plot(x,y)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须知 (3) 一、仪器简介 (3) 二、预习及预习报告 (6) 三、实验及实验报告 (6)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7)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 (12)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 实验四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 (16) 实验五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 (19)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须知 一、仪器简介 本课程实验的仪器主要为爱迪克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一) 构成 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由以下七个模块组成: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2.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3.信号源模块 4.控制对象模块 5.虚拟示波器模块 6.控制对象输入显示模块 7.CPU控制模块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见图1-1-1所示: 图1-1-1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由模拟运算单元及模拟运算扩充库组成,这些模拟运算单元的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上配有多个各种参数的电阻、电容,因此可以完成各种自动控制模拟运算。例如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PID环节和典型的二阶、三阶系统等。利用本实验机所提供的多种信号源输入到模拟运算单元中去,再使用本实验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界面可观察和分析各种自动控制实验的响应曲线。 主实验板外形尺寸为35厘米×47厘米,主实验板的布置简图见图1-1-2所示。

根据功能本实验机划分了各种实验区均在主实验板上。实验区组成见表1-1-1。

表1-1-1 实验区组成 (二 1)虚拟示波器的显示方式 为了满足自动控制不同实验的要求我们提供了示波器的四种显示方式。 (1)示波器的时域显示方式 (2)示波器的相平面显示(X-Y)方式 (3)示波器的频率特性显示方式有对数幅频特性显示、对数相频特性显示(伯德图),幅相特性显示方式(奈奎斯特图),时域分析(弧度)显示方式。 (4) 示波器的计算机控制显示方式 2)虚拟示波器的设置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示波器,具体设置方法如下: (1)示波器的一般用法:运行LABACT程序,选择‘工具’栏中的‘单迹示波器’项或‘双迹示波器’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计算方法 实 验 指 导 书 彭彬 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 2012年3月

· 实验环境: VC++ 6.0 · 实验要求:在机房做实验只是对准备好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因此上机前要检查实验准备情况,通过 检查后方可上机。没有认真准备的学生不能上机,本次实验没有分数。实验中要注意考察和体会数值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误差的估计,算法的稳定性、收敛性、收敛速度以及迭代初值对收敛的影响等。 · 关于计算精度: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在计算的过程中,小数点后保留5位数字,最后四舍五入到小数 点后四位数字。迭代运算的结束条件统一为 51 102 -?。在VC++ 6.0中,可使用setprecision 在流的输出中控制浮点数的显示(缺省显示6位)。演示如下: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输出6位精度,输出左对齐 cout<

自控实验指导书分解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函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掌握各典型环节的特征参数的测量方法。 3、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1、比例环节 1)结构框图 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 2)传递函数 K S R S C =) ()( 3)阶跃响应 K t C =)( )0(≥t 其中 01/R R K = 4)模拟电路 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不需再接。

2、积分环节 1)结构框图 图1-3 积分环节的结构框图 2)传递函数 TS S R S C 1 )()(= 3)阶跃响应 t T t C 1 )(= )0(≥t 其中 C R T 0= 4)模拟电路 图1-4 积分的模拟电路图 3、比例积分环节 1)结构框图 图1-5 比例积分环节的结构框图

2)传递函数 TS K S R S C 1)()(+= 3)阶跃响应 t T K t C 1)(+= )0(≥t 其中 01/R R K = ;C R T 0= 4)模拟电路 图1-6 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4、惯性环节 1)结构框图 图1-7 惯性环节的结构框图 2)传递函数 C(S)R(S)=1TS +1 3)阶跃响应 )1()(/T t e K t C --= 其中 01/R R K = ;C R T 1= 4)模拟电路 图1-8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四、实验步骤 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将信号形式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小于5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 (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 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 (t )端和输出C(t)端。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参数改为如下: 比例环节: k R 2000=,k R 2001=。 积分环节: k R 2000=,u C 2= ; 比例积分: k R 1000=,k R 2001=,u C 2= ; 惯性环节: k R R 20010==;u C 2= 。 6、 重复步骤3。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将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画在实验报告上,标明输入信号的幅值、输出 响应曲线的时间和幅值。分析参数变化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2、理论计算比例放大倍数K 、积分时间常数T 、惯性时间常数T 的值与实 际测量值进行验证。 六、思考题 1、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导出的? 2、实验电路中串联的后一个运放的作用?若没有则其传递函数有什么差 别? 3、惯性环节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近似为比例环节?而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近似为积分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编 2020年5月25日

目录 《数据结构》上机实验内容和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顺序表的实现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链表的实现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栈的实现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队列的实现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五、二叉树操作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图的遍历操作及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查找算法的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排序算法的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 实验指导书 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10月

第一部分 实验要求 1.实验前做好预习。 2.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实验仪器,用毕恢复原状。 3.接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 4.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实验记录、验收仪器后,方可离开。 5.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目的; 2) 实验线路; 3) 实验内容; 4) 实验结果(测得的数据、波形等); 5)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 实验一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测试方法; 2.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参数n ωξ,对暂态性能指标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1.XMN-2型模拟仪。 2.超低频示波器。 3.万用表。 三、 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阶系统框图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22)() (n n n s s s X s Y ωξωω++= 用图2所示电路可模拟二阶系统。其中4个运算放大器分别构成如下环节:

)(t x 图2 用运算放大器构建的二阶系统 . , )(;1)(; ,1)()(6921i f op op op op R R K K s G s G RC T Ts s G s G =-=-==-== 上式中op1、op2、op6、op9分别和模拟仪的运放单元相对应。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阻尼比与时间常数T 、比例系数K 满足下列关系: 2 );/(1 K s rad T n = = ξω 1. 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n ω保持不变,改变阻尼比ξ,输入单位阶跃信号 V t t x )(1)(=,观察和记录响应曲线)(t y 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变化。 1)取K R C M R f 40,0.1,1===μ,使s T K 1,4.0==,可得2.0,1==ξωn 。 2)令K R f 80=,其他参数不变,此时s T K 1,8.0==,4.0,1==ξωn 。 3)令K R f 200=,其他参数不变,此时s T K 1,2==,1,1==ξωn 。 2. 阻尼比ξ保持不变,改变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n ω,输入单位阶跃信号 V t t x )(1)(=,观察和记录响应曲线)(t y 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变化(与 上述第一组参数下的结果比较)。 取K R C M R f 40,47.0,1===μ,使s T K 47.0,4.0==,可得12.2=n ω, 2.0=ξ。 3.将以上四组测量结果列表给出,并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理论值相比较。 四、 思考题 1.推导图2所示电路的闭环传递函数,并确定n ω、ξ和i f R R C R ,,,的关系。 2.该电路的输出的稳态值是否等于阶跃输入信号的幅值?为什么?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计 算 方 法 实 验 指 导 书 彭彬 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 2012年3月 · 实验环境: VC++ 6.0 · 实验要求:在机房做实验只是对准备好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因此上机前要检查实验准备情况,通过检查后 方可上机。没有认真准备的学生不能上机,本次实验没有分数。实验中要注意考察和体会数值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误差的估计,算法的稳定性、收敛性、收敛速度以及迭代初值对收敛的影响等。 · 关于计算精度: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在计算的过程中,小数点后保留5位数字,最后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四 位数字。迭代运算的结束条件统一为 51 102 -?。在VC++ 6.0中,可使用setprecision 在流的输出中控制浮点数的显示(缺省显示6位)。演示如下: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输出6位精度,输出左对齐 cout<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自动控制、电子电气技术等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可以处理时变、非线性以及多输入、多输出等复杂的控制系统等问题。本套EL-AT-III型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克服了以前做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时,连线复杂,连接不稳定的缺点,通过对单元电路的灵活组合,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可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电路和系统特性的研究上。 本系统采用DA/AD卡通过USB口和计算机连接实现信号源信号的输出和系统响应信号的采集,采集后的信号通过计算机显示屏显示,省去了外接信号源和示波器测量相应信号的麻烦。EL-AT-III型自动控制实验系统支持自动控制理论课的所有实验,通过这套仪器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学习和掌握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和测试技术,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EL-AT-III型实验箱硬件资源,主要介绍实验箱的硬件组成和系统单元电路。第二章为系统集成操作软件,主要介绍系统软件的安装,操作以及计算机和实验箱的通讯设置。第三章为实验系统部分,主要介绍各个实验的电路组成,原理和实验步骤。另外,在附录部分由部分实验的说明和参考结果。

目录 第一章硬件资源 (2) 第二章软件安装及使用 (5) 第三章实验系统部分 (11)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12)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17)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1)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24)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30) 实验六数字PID控制 (35) 实验七采样实验 (38)

《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学生版)要点

理学院 《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适合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统计学 贵州大学 二OO七年八月

前言 《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很多常用的近似计算的处理手段和算法,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编制程序的能力,学习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必须重视实验环节,即独立编写出程序,独立上机调试程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 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了《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目的是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本实验指导书,可与《数值计算方法》教材配套使用,但是又有独立性,它不具体依赖哪本教材,主要的计算方法在本指导书中都有,因此,凡学习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参考本指导书进行上机实验。 上机结束后,按要求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参阅《数值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函数基本逼近(一)——插值逼近 实验一Lagrange插值法 第二章函数基本逼近(二)——最佳逼近 实验二数据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第三章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实验三自适应复化求积法 第四章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 实验四Gauss列主元消去法 实验五解三对角方程组的追赶法 实验六Jacobi迭代法 第五章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实验七Newton迭代法 第六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实验八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方法

实验一 Lagrange 插值法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010 1 00 ,()()()(). n n n n j n n i j i i j j i agrange x x x x y y y y x agrange x f x x x y L L x x ==≠-=≈-∑∏ 通过L 插值法的学习掌握如何根据已知函数表构造L 插值多项式用 二.实验内容 1.算法设计。 2.编写相应的程序上机调试。 3.已知下列函数表 0.320.340.36 sin 0.3145670.3334870.352274 x x 用上述程序验证用线性插值计算sin 0.3367的近似值为0.330365,用抛物插值计算sin 0.3367的近似值为0.330374。 4.已知下列函数表 111213 ln 2.3979 2.4849 2.5649 x x 用上述程序分别用线性插值与抛物插值计算ln11.75的近似值。 三.实验组织远行要求 统一进行实验,一人一组。 四.实验条件

算法实验指导书

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指导书 信电工程学院 2015.7

算法设计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实验加深学生对算法设计的基本策略、主要方法及实验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设计结构清晰、正确有效的算法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E05210801 算法概述 E05210802 分治法 E05210803 动态规划 E05210804 贪心法 E05210805 回溯法 E05210806 分支限界法 E05210807 NP完全问题 E05210808 近似算法 三.实验方法 本课程所有实验均需上机进行,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并根据实验要求提供实验题。每位同学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讨论、老师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相应的实验题,在对题目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方法、编程及测试的过程中,将达到加深学生印象、锻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上机前写好上机实验预习报告。 上机实验时按实验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的内容。 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实验一算法概述 1. 实验目的 (1) 复习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知识,实现课程间的平滑过渡; (2) 掌握并应用算法的数学分析和后验分析方法; (3) 理解这样一个观点:不同的算法能够解决相同的问题,这些算法的解题思路不同,复杂程度不同,解题效率也不同。 2. 实验内容 求两个自然数m和n的最大公约数。 3. 实验要求 (1) 至少设计出三个版本的求最大公约数算法; (2) 对所设计的算法采用大O符号进行时间复杂性分析; (3) 上机实现算法,并用计数法和计时法分别测算算法的运行时间; (4)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解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典型环节与典型系统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 (6) 实验三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实验 (10) 实验四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 (12) 实验五自动控制系统静态误差实验 (13) 实验六控制系统的品质及校正装置的应用(设计性) (15) 实验七控制系统频率特性仿真研究 (17) 实验八非线性系统运动特性的研究 (18) 实验九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20) 附录 KJ82-3型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机可做模拟运算电路举例 (21)

实验一 典型环节与典型系统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曲线,定性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特性的影响; 2.观测不同阶数线性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了解参数变化对它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KJ82-3型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机一台 2.Tektronix TDS 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块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1.实验步骤: (1)开启电源前先将所有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状态,拔去不用的导线。 (2)闭合电源后检查供电是否正常。分别将各运算放大器调零,并用示波器观察调整好方波信号。 (3)断开电源后按图接好线,由信号源引出方波信号接到各环节输入端。 (4)闭合电源,调节有关旋钮,观察阶跃响应波形,并利用表1.1-1.6记录之。 2.实验内容: (1)比例调节器 U s c A 1 100K 50K W 表1.1 (2 U s c A 1 100K C

改变C 时保护输入信号不变 表1.2 sc U A 1 100K 50K R C 表1.3 U s c K 5K 1μ0K 50A 5 R 0 10 表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