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1.1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1.1.1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介入的必要性

本节将从创新博弈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他们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一部分在技术开发刚刚兴起的起始阶段分布,而另一部分则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占领一席之地。本文根据这一客观事实而设立了研究的假定前提,假设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个在位企业对应一个潜在竞争对象,而没有其他的参与因素。也就是假定A做为垄断者,B则A在该第一代创新行业产品中的的潜在竞争对象。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A、B必须同时决定是否要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第二代产品。假定A、B研发成功,他们都可以以同样的边际成本c生产该产品。一般来说,第二代的创新产品优于第一代,但随着而来的是成本的差异,尤其是边际成本,创新企业为其所付出的远超过第一代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来看,假定企业所投入的研发费用为I i

,这一研发投入是其在创新新产品时能够观察到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函数为,这里,vi()代表着无法观测的努力,也就是无法观测的企业研发努力成本。对于企业A我们将研发成功概率假设为数值α,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获得成功的前提下B企业也取得了成功,并且其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另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未能获得成功时,B企业的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第三种是假定A企业放弃研发时,B企业单独研发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此时(,,,1,1)。企业A和B共同进入第二代产品市场时企业i 的收益函数数值为R i(Y,Y)。同样可知,函数R i(Y,N)、函数R i(N,Y)、函数R i(N,N)则分别代表了企业A、B各自所处的收益状态(进、退)、(退、进)、(退、退)。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困难,其边际成本很大,因此假设R i

(1.1)

在位企业A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的期望收益为:

(1.1)

剔除政府提供补贴的因素,A企业能否进行新产品换代研发的关键性因素,就锁定在企业创新成功的换代新产品所取得的收益超过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的收益以及企业研发投入所产生的总成本,即应满足以下的约束条件:

(1.1)

(1.4)

因此,式(1.1)可以表示为:

(1.5)

企业A研发的最优努力为

(1.6)

根据式(1)的推导可知,对于A企业来说,研发外溢效应达到最大值时,βi 趋于1,R A(Y,N)的系数则无限趋于0。这说明,基于此种假设前提从第二代产品市场撤离将成为A企业采取的办法。究其原因不外乎外溢效应趋于最大,A企业研发成功将成为一种示范效应,必然带动B企业效仿为之,从而进行研发。而此种情形下A企业如果希望获得占优地位,其必将采取的策略就是放弃研发或者即便研发成功也不会将产品投入市场以防止B企业搭便车的行为损害自身的利益。

逆向归纳法告诉我们,对于企业B来说其占优策略是加大研发第二代产品。但是如果企业B放弃第二代产品的创新战略应用(N),其产品收益E B(N)将归零。如果其若应用创新新战略(Y),则当企业A选择放弃退出市场,B取而代之研发成功时,市场垄断者的地位将更迭到B企业的手中。不难看出,B企业研发的积极性远远高于企业A,比A更具有创新的意愿,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由此可知,B进行研发的期望收益是:当企业A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时,

当企业A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时,

(1.8)

上述理论也同样适用,企业B创新第二代产品的决定需要根据收益来最终确定,即项目的收益最终能否覆盖研发当初支付的成本。对于企业i(i=A,B)而言,在没有政府扶持的情况下,企业i能够在研发成功时生产第二代产品必须满足一下的约束条件:

(1.9)

企业i的研发的最优努力为:

(1.10)

将c代入式(1.10),接着采用一阶求导的方法对v进行计算:

(1.11)

根据式(11)的结论,将(1.11)整体导入(1.9)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1)

由此可推论出:首先,研发外溢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决定了A企业在与其潜在竞争对手竞争时所采取的策略,这直接决定了他如何从第二代产品市场全身而退,不愿意进行新的创新。而对于潜在进入者B来说,他相对于在位企业A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可以看到与所显示的研发投资I B相比,B对于研发的期望收益是其两倍。也就是说A企业九七产品的期望收益来说,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第二代产品的收益E A(Y)一定要高于原期望收益,并且要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研发后的产品收益E A(R)最好应保持在其最初投入的研发投资的两倍以上的水平。另外研究证明剔除上述因素,把剩余条件固定之后,公司边际成本和其所作出的研发的努力水平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在其余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企业的研发收益和其付出的投入努力成正比。

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很明显的特征,它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风险相对集中,并且所要求的技术性确定性较大、边际成本初始化程度高,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外部作用明显。显然式(1.11)做为一个先决行的限制条件来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行业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在发展初期就更为明显,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初始边际成本很大而收益不强甚至可能为负,所以企业积极投身于次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与此同时如果研发外溢的效应足够大,对于在位企业A来说其占优策略是不进行研发。而对于潜在进入者B来说,他的占优策略是进行研发,可是考虑到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足够的融资能否满足对于B 来说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研发工作的成功与否。而且即使研发成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能否收回初始的投入资金也不确定。因此,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很容易造成不管是在位企业A还是潜在进入者B都不会轻易的进行研发。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领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1.1.1 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

(1)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政府介入企业研发领域的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补贴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支出,激发企业增加投入研发的力度等措施的采取。可以发现政府补贴越高,企业研发投入就会越多。

政府一般给予补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企业的基础性研究活动和提高技术的研究活动,原因是这些研究一半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不能直接产生高额利润,企业主动投入资金从事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通过给予补贴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帮助,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并规避研发不确定性的风险。同

时,溢出外部效应也是政府对技术提升研发所提供资助而产生的良性作用,它间接作用于其他行业,引导其他行业着力研发,所以政府的补贴从企业自身来看确实能起到激发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正是基于政府补贴资金的功能,研发投入的成本得以有效控制、项目收益率得到保障、研发伴生的风险合理规避,这些结果转化为动力,增强了企业对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信心,毫不迟疑地不断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

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诱导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政府补贴能产生一定的资金效应,缓解企业研发时的成本压力,促进企业资金的高效运转。政府对企业的资金补贴能直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活动,资金相较于没有政府支持的来说运转更高效,企业的研发投入将会被摊薄,决定企业未来研发的发展方向,究其原因,政府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项目用于开发资金就不会捉襟见肘,良好有效的资金周转率会使企业发展如虎添翼。另外,政府的补贴也会导致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减少,规避其自有资金的风险,从而提高了创新的积极性,反而会促使企业更多的投入到自身研发为了谋取获得更大的收益。解维敏等(1009)称其为刺激效应。其二,政府补贴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有时会成为一种市场信号,能够向广大的投资者传递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是一项值得投资的项目。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会得到缓解,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资会采取大力支持的态度,企业研发的投入就会再创新高。

(1)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介入企业研发领域,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补贴使得了企业减少研发的投入力度。即企业研发投入与政府补贴为反向关系。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资本、土地等关键要素的价格完全受控于地方政府,并且在财政支出上政府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处于适应现状的考虑,多数企业都会积极争取与当地政府搭建某种合作关系,为了得到政府给与的补贴。这就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好坏与发展规划的快慢和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的多少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密。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程度多少对此可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更多。已有研究表明,在经济实体中,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寻租机会的实体,当其在建投资高于其寻租成本时,企业就更倾向于开展寻租活动增加自身利润,同时还可获取政府补贴。这一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寻租成本或投资,做为非生产性支出就完全能够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挤出效应。其次,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补贴的增加会导致研发资源的需求增加,主要表现为研发人员工资的增加,研发资源价格的增加,从而可能会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回报率。企业

可以调整其用于研发项目的资金使用方向,企业会随着研发成本的调整适时改变自身研发投入的程度,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寻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即当研发成本上升时,企业会改变自己的研发投入强度,使得投资风险降低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利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此问题,如图1.1所示:

图1.1 市场均衡图

要素市场在开始阶段的均衡价格为P1,随着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的投入,相关研发需要配置的人员和设备需求数量也开始加大,需求要素曲线D1变为D1,均衡价格P1重新形成。P1和P 1相比较大,需求要素绝对值则开始减少形成Q1,相应要素投入总量也变为OP1BQ1,但是二者相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多少还没有定论,我们只知道其大小最终斜率决定,而要素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1是构成斜率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供给曲线的平坦程度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幅度大小以及挤出效应明显程度相关影响关系成正比例关系,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单个企业挤出效应如果明显,将会必然伴随着要素需求曲线D p的陡峭走势,相应的要素价格也会随之提高。还有,总要素需求曲线D1的平坦与否也直接影响着要素价格的升降起伏。总而言之,需求曲线S越平坦,政府补贴对于要素价格的变化作用就越小,反之亦然。

1.1.1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在开放经济中,创新绩效提升的途径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引进转化。技术落后国家要想获得先进技术并取得发展甚至赶超,其发展历程主要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技术引进,其次是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共同发展,最后是全面实现自主开发。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开展技术进步,一是大力发展内部研发,实现内

部突破,二是对于外部技术给予模仿和引进。为了更好地分析研发活动的规律,我们对于其中的三大投入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实现有着明显的促进机制。具体如下所示:

图1.1研发影响下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简图

(1)内部研发与创新绩效

学术界一般同意这样的观点:企业研发投入对于改善其创新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体现为内部研发对于创新的激励作用,二是可以提高吸收消化分解应用新技术知识的能力。Grififth(1000)在OECD国家中选取了11个国家做为研究对象,发现国家研发投入增加较多的情形下,创新绩效改善提升的程度越高,而这些国家往往和生产前沿距离越大。Gameron(1005)也证实了在研发活动中通过创新和技术转移确实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实践也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改善也有赖于研发活动的开展,进而完善创新绩效的水平。加大内部研发投入往往会造成高技术人才能够拥有更良好的流动性的局面,这更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带来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1)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关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力Romer(1990)认为它对于企业自主技术革新有着直接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大小和企业研发水平的好坏直接关联。Nelson and Phelps(1966)则认为人力资本高低对于当前的劳动生产率和先进科技缺口的闭合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人力资本,不论其教育程度的高低,加强员工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个人接受理解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拥有好的人力资本,就更有可能使现有的研发投入和物质化资本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加知识传播发展的驱动作用,另外还使得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的能力大大增强。

所以理论上讲,推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作为一项载体,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1)技术引进和创新绩效

很多研究人员从FDI和国际贸易的视角切入,对技术引进和模仿效应二者

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一个经济实体在技术上取得进步主要依赖于FDI的技术溢出,但是技术的进步与否和FDI对其产生影响作用的关系程度究竟如何,对此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对于不够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手段,单纯的模仿和改造成本比较低廉,但效果不错,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后发优势”,毋庸置疑这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创新绩效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还有研究表明,一定的互补关系存在于技术引进和内部研发之间,并且二者可以进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提高模仿外部技术的需求和能力,外部技术的转化和溢出这一外部作用对于内部技术原发创新能力可大力激发,从而改善创新绩效。回归到技术引进的角度分析,充裕的研发资金,但是人力资本无法满足,实现技术转化恐怕也将沦为空谈。所以三个因素相互作用,通过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两大途径共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_陈洪玮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017年第11期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 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 ■陈洪玮张琼冯星坤 本文基于63家江西企业调查数据,从全要素创新的视角应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了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外部驱动因素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吸收能力等内部驱动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江西企业而言,其作用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技术进步、吸收能力、企业家精神、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内部驱动因素的直接作用强于外部驱动因素,技术进步的间接作用大于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创新驱动因素;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11-022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部和东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机理与对策”(7126303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13YJ02)、江西发展升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江西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陈洪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张琼,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冯星坤,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江西南昌330031)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呈现出资源代价大、科技含量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十三五”以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供给侧改革也成为改革的一个新热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运用结构方程进行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对63家企业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力的关键因素。其次对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为提升企业创新驱动管理决策提出了建议。 222

深圳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深圳科技创新

附件1: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 指标及评分方法(试行)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是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评价方法,针对目前深圳市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按照全面调查、科学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绩效分类评价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作用的大小,科学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组建模式不同,设计不同指标、赋予相同指标不同权重,体现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不同要求,促进评价办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遵循科学原则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8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技术产出、人才产出、项目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8个,其中“建成国家级创新载体或分支机构”、“PCT申请量”、“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数量”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数量”4个指标是加分指标,即若有,则在评价总分上予以加分,如无不扣分,其余14个指标为评价指标。

表1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核拨科技事业单位,适用表2所示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项目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1个,详见表2。 财政核拨补助科技事业单位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适用表3所示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技术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2个,详见表3。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注重。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 惠政策实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策略。不过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 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 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 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协助了企业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 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 财务指标,但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所 以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 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 效评价方法实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 概念界定一直存有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 集大量相关论文并实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 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绩效相关

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绩效相关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竞争程度的加剧, 资源、环境、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凸显。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的直面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围绕建设美丽中国” 为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 锐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 基于环境视角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寻求的共鸣。生产型企业作为提供社会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 当如何顺应绿色经济发展浪潮这一趋势?这给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 无论形式和内涵上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无疑, 创新的“绿色”化,是企业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路径。 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生产型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就是说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是当前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绿色创新(Green Innovation) 是继环境创新、可持续创新概念之后, 成为了组织和环境研究中的主流概念。随着近年来绿色创新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重要性越来越大, 绿色创新逐渐成为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高频词汇绿色创新研究也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 相关研究就国外已有成果来看仍处于早期阶段。 而国内学界关于绿色创新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台湾对于绿色创新研究相对成熟。因此,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讨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现有文献对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 分别从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视角对绿色创新进行了探讨, 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 从环境规制方面, 研究了环境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V 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2004—2013年中国电子产业的数据,估计了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对当期的创新绩效是存在着正向影响的,或者说现在的固定投资可能会正向影响以后的创新绩效。前一期创新的结果和当期的创新绩效也是正相关的,即现在表现出来的创新的结果会正面作用于下一期的创新绩效;企业应该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确保创新的效率。 标签:创新绩效;固定资产投资;创新效率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9112974437.html,ki.1672-3198.2016.11.004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随着经济新常态,各个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呈现稳步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就会因此而面临挑战,例如外需不足,贸易摩擦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带来的挑战等等。加大产品创新、扩大内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理论就层出不穷,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问题也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做过相关的研究,再者就是对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有很多是针对我国国内地区性企业的创新状况和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的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目前,企业的创新模式已从线性化转向网络化,创新的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很难依靠自身进行单独创新。在此情况下,企业就需要依靠创新网络,运用网络中溢出的有效知识增加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创新绩效。创新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内部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外部的知识学习应用。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通常认为,企业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创新绩效和一国的综合竞争优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围绕着企业研发投入与产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经验层面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背景,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Mahmood和Singh,2003)。本文尝试以中国的电子产业为例,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企业研发投入(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人们深入认识新时期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创新水平提供一些新的经验证据。 2指标选取与研究假设 2.1指标的选取

ERP绩效评价及企业管理创新

目录 企业治理,方法策略1 ERP绩效评价推动企业治理创新1 财务状况最优化一企业治理的现实目标3 “创新企业治理”高层论坛进行学者企业家思想大碰撞4企业治理108种手段5 实现公正和有道德的治理13 企业文化,名牌策略14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14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16 百事可乐企业文化的启发16 文化对标: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19 企业民主治理20 治理论文:对完善企业民主治理制度的考虑 20 以厂务公开推进企业民主治理22 外资企业民主治理工作初探23

浅析企业民主治理的法律关系25 非公企业实行民主治理的若干法27 试论改制企业的民主治理与决策30 中小企业法规动态等进展34 中小企业如何设计实效的渠道拓展模式34 企业境外商务纠纷投诉有"门"36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如何破解?38 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国有企业监管,改革,进展信息 39《解构德隆》:企业危机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39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成本不应该泡沫化44 企业什么缘故要有社会责任45 企业社会责任大讨论话题十:专门行业应如何样履行社会责任?47

企业治理,方法策略 ERP绩效评价推动企业治理创新 摘要:在ERP应用过程中立足于治理创新,引入业务模式重组,需要完善包括ERP应用绩效评价在内的整个ERP应用体系。 编者按: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治理现代化,实现企业治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进展是我国企业应用ERP的战略目标。而实现那个战略目标,需要在ERP应用过程中立足于治理创新,引入业务模式重组,需要完善包括ERP应用绩效评价在内的整个ERP应用体系。国外的一些专家曾对MRPII应用绩效和企业评级提出许多考评的指标和方法,然而这些评价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深入开展研究我国企业ERP绩效评价体系有其必要性,同时对我国企业治理创新有着积极意义。一直以来,我国ERP专家金达仁研究评价体系并推动着评价工作的开展,以下是金达仁就评价体系方面在“2006广州ERP 应用年会”上做的演讲。 随着我国ERP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ERP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应用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揭示ERP应用状况,促使企业从中分析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引述 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变革成功的同时保持已有优势,即同时具有探索与开发的双元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维持现有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新能力。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性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正是企业这种双元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与企业的事前战略目标更密切相关,不但体现出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机会的不断探索,还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驾驭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适应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同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基本的行为适应方式上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特征及企业绩效的来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性质不同、具有明显绩效差异的组织活动,它们对组织资源形成了竞争。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即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各种绩效评价的观点;二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观点形成了企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国外企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研究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成本评价理论阶段。该理论研究的是早期的一种简单将本求利思想,企业绩效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企业主服务。 二是财务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初,通过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著名的是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三是价值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由日本松下公司首先创立,20世纪初,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剩余收益”绩效评价方法,使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成为一种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 A),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方法,EV A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上市公司的企业股东服务。 四是综合评价阶段。这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韩国,该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年度绩效评价。到90年代初,美国卡普兰和诺顿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丰富了综合评价的内涵,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1.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 Christopher(2001)等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为了赢得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客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对构成整个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地定义和关注。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分销商,以及与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其他企业在内的构成企业经营大环境的多重市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赢得和留住目标客户的能力。” 测量企业绩效的方法有很多,如V enkatramanandRamanujam(1986)通过归纳整理,将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具体分为:财务绩效、事业绩效和组织效能。此外,在针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2974437.html,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作者:姚瑶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的保障。近年来,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 一、引言 创新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蓝图的基石。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其创新水平既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其立足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向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学术界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总结了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二、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1.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田轩等(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水平,在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后发现,前者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远高于后者。此外,在非国有企业、股价信息含量丰富的企业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属于激励对象的企业中,股权激励计划能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起到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郭蕾等(2019)认为,对于非高管员工来说,激励模式对激励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激励差距能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长有效期和授权范围较大的股票期权以及授权范围较小的限制性股票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刘宝华等(2018)研究也证实了业绩型股权激励在整体上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会受到其行权限制特征影响:行权时间限制能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行权业绩考核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朱德胜(2019)则基于环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真正将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转换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产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创新战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处于创新贫乏期,高资本投入、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率、低劳动力资本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对推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的背景与意义出发,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本土化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Excel2013等工具进行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及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检验等实证研究来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总共包含六章内容:绪论、相关概念和理论、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对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性程度有差别。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能够在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中具有调节作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建议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9, 8(2), 161-16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2974437.html,/journal/ms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112974437.html,/10.12677/mse.2019.82021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ing Zhan, Qiangguo Z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May 15th, 2019; accepted: Jun. 3rd, 2019; published: Jun. 10th, 2019 Abstra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of the results of a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out-put.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pendent variables, mediator variables and regulatory va-riables, and summarizes and forecasts. Keywords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Summary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詹景,郑强国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5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0日 摘要 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结果的有效指标。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角度分析和归纳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小结

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一、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员工绩效是其工作的“绩”(即工作的结果及“效”(即实现这一结果的效率水平的复合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有:技能、激励、环境、机会等。 (一技能 技能指的是员工的工作技巧和能力水平。一般来说,影响员工的技能的因素有:天赋、智力、经历、教育、培训等。由此可以看出,员工的技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一方面,可以在招聘录用阶段进行科学的甄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在员工进入组织之后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或依靠员工个人主动地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来提高其技能水平。(二激励 激励作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是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发挥作用的。为了使激励手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组织应根据员工个人的需要结构、个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方式。 (三环境 影响工作绩效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两类。组织内部的客观环境一般包括:劳动场所的布局和物理条件;工作设计的质量及工作任务的性质;工具、设备、原材料的供应;上级的领导作风和监督的方式;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工资福利水平;培训机会;企业文化和组织气氛等。组织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市场的竞争强度等。不论是组织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会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能力(技能和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 (四机会 机会指的是一种偶然性,俗称“运气”。对任何一名员工来说,被分配做什么样的工作往往在客观必然性之外,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特定的情况下,员工如果能够

得到机会去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可能会使其达到在原有职位上无法实现的工作绩效。例如,一个操作工,原来在生产线上工作,但他自学了很多自动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有一次,他接到一个额外的工作任务要求他对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是这个机会给了他一次展示才华的舞台,他所提出的改进意见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因而创造在原来职位上无法创造的工作绩效。我们可以认为,机会对他的工作绩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前面三种影响因素相比,机会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是,这种偶然性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为员工创造这样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机会实际上是可以把握的。 二、提高员工的绩效的对策 针对影响员工绩效的四种要素,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一确立用人标准 世界一流企业的用人标准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用人标准是“4E+1E”,即远见卓识(Envision、活力(Energy、行动力(Execution、果断(Edge、道德品质(Ethic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用人标准主要是价值观标准、专业技能标准和潜力。美国微软公司长期来都是只聘用5%最顶尖的人才或聪明的人才,所谓最顶尖的或最聪明的人才,是指技术面宽、善于思考、果断苦干的人,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最优秀的对象等等。 总结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用人标准和经验,以下几点员工品质是一切的根本。其一,诚信。诚信就是诚实、无欺、守诺、践 约,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我们知道,企业良好的形象来源于企业的诚信,那么,企业的诚信有来自哪里呢?来自企业的员工,来自于每个员工个人的诚信。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诚信品质。其二,自信。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更离不开充满自信心的高素质员工。其三,学习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学习。有较好学习能

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不同学者对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标签:集群创新绩效;创新理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前言 集群创新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受到创新环境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当今社会的集群创新活动,一般都需要一系列搭档的相互协作,才能生产出真正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成果,实现共赢,不然就会被推迟甚至会失去竞争优势。 近期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掌握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集群成员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成果不多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国内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有关理论,梳理了有关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集群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1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研究。国外对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的研究,是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比较典型的是Padmore与Gibson(1998)提出的GEM模型,该模型把区域集群创新系统分为基础一企业一市场三要素。Asheim与Coenen(2005)认为,集群系统由企业、支撑产业和制度结构及两者的互动构成,开启了动态构成分析思维。Filippetti和Archibugi(2010)从创新系统结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数据发现,影响集群系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和金融系统完善程度。 国内学者董秋霞、高长春(2012)[1]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从创新主体网络、创新支持网络和创新环境网络3个层面构建了包括6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欧光军等(2015)[2]通过因子分析解析出制约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生成的8个生态因素,并检测了各因素對企业创新集成能力影响强度差异。古耀杰等(2016)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剖析了协同创新、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不难看出,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解析集群创新系统能力要素,直接评价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关于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立足于宏观层面,按照系统投入与产出思路,构建层次结构、相互平行的模块化指标体系,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提升分析。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oc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关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逐渐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联系,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情况,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等,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决定了有利于企业能否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稀缺资源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Lee[1]认为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Borgatti[2]指出企业社会资本能促进资源知识的传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主要是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提出知识获取是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二、研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Bourdieu[3]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和。Nahapiet[4]提出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认知三个基本维度。本文将社会资本分成三个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关系层面。本文提出假设:企业的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1.企业的市场层面社会资本 企业市场层面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内外部构建的联系网络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5]。通过与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来不断革新自己的产品与理念,实现进步与发展。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等对象的信息、技术交换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形成企业自身的有效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市场层面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 2.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企业想要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把握科学技术等核心能力。企业利用自身研发人员、技术积累、项目攻关、与外部科研合作、专利发明授权等方式形成企业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能力,这就是企业的技术层面的社会资本。耿新认为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的学习与转移,从而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资源。 3.企业的关系层面社会资本 任何企业都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都必然要与外部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审计、社保机构等沟通联络,这种网状联系成为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6]。包括攻关媒体、政府政策、政治环境、融资借贷等方式,所以说,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对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品牌形象、维持有效的资金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徐彩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是社会的主体,研究金融创新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解决策略,为我国企业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字:金融创新;企业绩效;影响;策略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飞速发展,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大量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具体的运用。金融创新不仅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改变了企业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创新不仅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和效益,并为之带来新的改变。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宏观机理和微观机制,探寻现代企业利用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绩效的方法,以期我国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熊彼得时代,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解释。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的全部发展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创新的历史悠久,不仅包括金融发展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项,还包括货币的发展史;第二,金融创新的内容丰富,例如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从中观层面上看,金融中介功能的发展比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包括将已有的产品、技术和制度直接应用过程中创新或者重新发明创造,改造的过程中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从微观层面上看,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标志着金融创新微观层面的出现。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有四种形式:第一,以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型创新;第二,增强流动型创新是将原来的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和转换性能都加强;第三,信用创新型创新是创新出以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信用违约互换等;第四,股权创造型创新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 (1)金融创新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金融创新改变企业生存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选择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组合,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2)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使企业财务政策发生新变化。一方面,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平衡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增加流动资产的比重;另一方面,使用金融创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代替企业通过减少股利发放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利益 (1)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资金问题。金融市场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地方,还是企业进行融资筹资资金的主要场所。金融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金融创新工具例如可转换公司债券, 企业利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并且通过一定时期把创新工具转化为其他形式比如说普通股之类来获得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转换金融工具,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调节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比重。 (2)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最大化,所以企业选择投资 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选择报酬高风险小的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金融创新可以保

组织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综述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总第408期 第18期2012年9月 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不断开放,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组织内外部商业环境变化加速,日趋复杂。创新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维持自身优势,企业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技术和产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所以企业不得不将创新、变革及管理作为确保其生存和成功的手段,因此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组织创新绩效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当前时期及未来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组织再次创新的激情、 动力与信心,影响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的形成。激发和强化对组织创新绩效起推动作用的积极因素,控制或削弱对组织创新绩效起阻碍作用的负面因素,对于控制组织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提高组织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因素显的尤为重要。 一、组织创新绩效的界定 (一)组织创新绩效的内涵 组织创新绩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组织创新绩效是指组织的创新水平和组织的创新结果,广义的组织创新绩效是指在 创新过程中的结果绩效,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实际产出和服务。 关于组织创新绩效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行为过程,提出组织创新绩效是企业员工为了保持自己 的优势,在获得知识、 共享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转移知识重心的行为过程[1]。 (2)结果观点:即把组织创新绩效当作衡量企业利润的一个指标,指通过变化产品和服务来达到客户的要求为企业增加利润,达到目标,这样也可以看出这个企业是否达到创新目标[2]。在强调结果的同时,创新绩效受到人的特质、任务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3)作用观点:在研究组织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提出组织创新绩效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是企业自身的[3]。大多数学者接受第二种观点。 结果观点给出了考查创新绩效的2个重要方面,即有效性和效率,有效性是指与预期相比的满意程度,新产品研发速度与新市场开拓速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时间进度,新产品研发时间,成本和满意度。 (二)组织创新绩效的测量为全面衡量绩效,组织往往采用多重维度的衡量方式,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创新对象和创新取得的效果角度对创新绩效进行划分和测量,并开发了相应的创新绩效测量量表。 CHISTENSEN [4]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作用及功能不同对创新绩效进行划分,提出了4种创新结果:产品创新应用成果、科学研究成果、美学设计成果和工艺创新成果,前两种创新成果是产品创新绩效,后两种是过程创新绩效。M OORM AN [5]认为新产品问世的速度和创新性、专利数量、新产品在组织所有的产品中所占比例以及新产品获利率等都可以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PRAJOGO&AHM E [6]认为对于组织创新绩效的具体测量应围绕创新的新颖程度、新产品开发、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种类和成本及变革的速度等内容来研究。ALEGRE&CHIVA [7]在对创新产品研究后,提出应从产品的替代、新市场开拓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对组织创新绩效进行衡量。 二、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团队、组织和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创新倾向、个体创新行为;团队因素包括团队沟通、团队冲突行为;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领导风格、吸收能力、 知识来源、学习能力、员工知识共享、获取;文化因素。(一)个体因素 研究者对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个体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包 括个体创新倾向、 个体创新行为。⒈个体创新倾向:具有创造力的员工,是组织创新的基础,通过员工个人创新行为来促进组织创新。个体创新倾向对组织创新水平和质量都有较强影响,个人在组织中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使组织不断进步[8]。 ⒉个体创新行为:组织成员的个体创新行为和创新是正相关的。创新是员工个人行为,并不是组织员工的共同愿景,不会被组织奖励,不过这种行为却能帮助组织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员工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所以理解什么是激励和促进员工个人去创新行为是最重要的,只有员工的心理被满足,他们才会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 (二)团队因素 在输入-过程-输出的理论框架中,对于组织创新而言,团队行为、 团队冲突行为都是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⒈团队沟通:团队沟通对于组织而言很重要,同一层次的不同 作者简介:侯二秀(1977-),女,内蒙古巴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郝唯汀(1987-),女,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侯二秀1 郝唯汀1 (1.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呼和浩特010051)(2.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组织创新绩效是衡量组织创新水平和创新效果的指标,从对组织创新绩效的界定出发,系统的总结了影响组织 创新绩效的个体因素、 团队因素、组织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形成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最后指出尚待探讨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创新绩效;创新;影响因素 7··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1.1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1.1.1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介入的必要性 本节将从创新博弈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他们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一部分在技术开发刚刚兴起的起始阶段分布,而另一部分则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占领一席之地。本文根据这一客观事实而设立了研究的假定前提,假设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个在位企业对应一个潜在竞争对象,而没有其他的参与因素。也就是假定A做为垄断者,B则A在该第一代创新行业产品中的的潜在竞争对象。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A、B必须同时决定是否要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第二代产品。假定A、B研发成功,他们都可以以同样的边际成本c生产该产品。一般来说,第二代的创新产品优于第一代,但随着而来的是成本的差异,尤其是边际成本,创新企业为其所付出的远超过第一代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来看,假定企业所投入的研发费用为I i ,这一研发投入是其在创新新产品时能够观察到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函数为,这里,vi()代表着无法观测的努力,也就是无法观测的企业研发努力成本。对于企业A我们将研发成功概率假设为数值α,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获得成功的前提下B企业也取得了成功,并且其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另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未能获得成功时,B企业的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第三种是假定A企业放弃研发时,B企业单独研发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此时(,,,1,1)。企业A和B共同进入第二代产品市场时企业i 的收益函数数值为R i(Y,Y)。同样可知,函数R i(Y,N)、函数R i(N,Y)、函数R i(N,N)则分别代表了企业A、B各自所处的收益状态(进、退)、(退、进)、(退、退)。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困难,其边际成本很大,因此假设R i

创新绩效的影响

论文3:全面质量管理和组织学习对高科技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Richard Y u Y uan Hung, Bella Ya-Hui Lien, Baiyin Y ang, Chi-Min Wu, Y u-Ming Kuo, “Impact of TQM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 ol.20,2011,pp.213-225. 摘要:许多学者建议全面质量管理(TQM)和组织学习都可以单独有效促进创新。然而,问题仍然是全面质量管理和组织学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一研究有三个主要目的:(1)确定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2)确定是否组织学习促进创新绩效和起调节全面质量管理和创新绩效的角色;(3)检测建议模式,通过实证检验,来解释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 使用自行管理的调查抽取样本台湾高科技行业公司,这项研究检查四个假设并检测了建议模型。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绩效模型拟合优度,(2)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学习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3)同样全面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 结论:本研究采用台湾高科技企业作为它的主题,并检查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发现如下:(1)针对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绩效模型的理论模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有充足的拟合优度。(2)全面质量管理对组织学习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3)全面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对组织学习有部分调节影响(4)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有重要而积极地影响。 研究表明建议模型对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得到文献和随后的讨论支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从台湾收集的实证数据组,模型有拟合优度。因而,理论模型是合适并且合理的。 研究还表明全面质量管理重要而积极地影响组织学习。这结果与Barrow(1993)得出的结果一致。这一研究和Conner和Prahalad(1996)的研究一致,这表明之前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产生信任和分享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员工参与培养个人目标的识别。为组织工艺的改进,促进质量提升,知识创新,和知识整合,进一步激发创新做出贡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参与的员工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当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时,对于提升员工的自主性和鼓励员工提出可能改善任务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除了通过学习重点构建组织文化,这项研究展示了有策略的使学习是影响组织学习的重要的方面。因而,组织管理团队必须形成并服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形成文化促进发展。结果符合Watkins 和Marsick’s (1993) 和Lien et al. (2007)理论框架学习组织,在形成学习组织时,承担提供学习策略领导是重要的因素。 而且,全面质量管理实例能明显的提高创新绩效。分析结果Prajogo ,Sohal (2003) 和Juran (1988)得出的结果一样。因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提升改善质量管理工具,而是当有最高管理部门,参与的员工,持续的改进,顾客的关注支持时,也可以提升分享,信任,开放,创新的文化。这样会刺激员工提高产品,工艺和组织创新绩效。 另外,研究证明组织学习促进创新绩效的假设。其他的学者表明组织学习理论假设组织学习室获取和形成新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升组织行为(Garvin, 1993; Lien, Hung,Yang, & Li, 2006)。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性能和改善创新效率,有效性和能力。高效的知识共享和传输提供一个组织的成员机会去学习和合作,激发员工创造新知识、应用知识产品创新,和向同事传输知识(Tsai, 2000, 2001)。 虽然这项研究评估了在台湾高科技公司的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影响,它不是完全避免局限性。因为该研究样本包括只有均一的高科技公司, 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附加相关因素不是一个因素。本研究的另一个限制是它不客观地衡量组织绩效。未来的研究应该包括一个来自其他行业的公司广泛的样本和一些组织绩效客观的评估,不像之前的研究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