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
琵琶记观后感

林海的《琵琶语》曲调哀怨婉转,充满了叹息。乐曲分为五段。结合音乐的基本语言,谈谈

你的欣赏感受。

当那琵琶的语言,轻轻流入我的耳际,我忽然感到一股冷香飞上心头,牵着我的思绪,

走进了梦乡之中……

那坐在阳台上孤独的女孩,手拿着琵琶,闭上眼,细细的品着那琵琶语的香气。思绪

缠绵,坠入心头。好像有一种微弱的感伤敲打着我。那语言,仿佛有了回音,在耳边回响着。

天地间就好像有一层细腻的雨丝,轻轻的拨动它,它就会说话。那语言,就像竖琴在唱

歌;那声音,就像花朵在乱语。

躺在田野间俯视那蔚蓝的天空,云朵在跳舞,细雨在缠绵。我没有打伞,只想被它淋着。

那悠扬的琵琶声中,就像有一串珠链,串联着我忧郁的心思。

犹记起,曾未语欢笑花丛间。梦里相见欢,素手琵琶千遍弹。低眉信手弦起,情难堪,

一曲便弹千千遍,低眉弦起,风悄悄,琵琶解语意阑珊。

在那美丽的语言中,有一片沾满露珠的花儿。它伴着琵琶声,轻盈的跳动。细雨瞬间打

到脸颊上,冰凉清爽。那会说话的琵琶牵动着我的思绪.那语言,充满了伤感的香气。听起来,

就像有一个仙女在你身边围绕,她对你轻轻唱着,用那柔软的手指画着,轻轻流动。就像那

琵琶所说的语言;就像那细腻的雨丝;仙女挥挥手,向我说再见时,琵琶声渐渐微弱,语声

低小,轻柔。那缠绵的细雨还在述说着窃窃私语的秋天。不过,它还是被琵琶语拽走了。这

美丽、纯净的雨声,慢慢停止了。

冷香没有了,乐声停了。我的心仍依旧沉醉在声音里,语言里,细雨里;沉醉在这空旷、

广阔、寂寥的田野上。

琵琶的魅力随千年而不盛,固然咱们再也听不到皂乐地迎客那晚的琵琶声,但耳边这丝

丝进扣的琴声,却脚以撩动我凄恻的深情,也脚以慰藉我徘徊的神经。

它如春雨梧桐,响彻一个半世纪,回荡在盛唐和古代之间;它如阳闭三叠、下里巴人,

听前让人叹为观行、回肠荡气;它如敲击心田的驼铃声,在玉门关内中往返荡漾,经久不尽。

篇二:琵琶行练习和读后感

2014高一级语文周练六《琵琶行》课后练习

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明年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c.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

空船。....d.曲终收拨当心画。终岁不闻丝竹声。....

2.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老屋确实

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

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 b.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

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

中泣下谁最多。3.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张良具告以事。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不含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 a.闻舟

中夜弹琵琶者。 b.秋水时至。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左右欲刃相如。

5.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幽愁

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6.下列句子中加

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

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声”啊!

10.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

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

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

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

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

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

形象的优美。

1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

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

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

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

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

( ) ( ) 读后感

琵琶吟悠悠情

汶上一中高一6班伊文文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

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

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

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

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

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

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

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

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

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

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

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

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

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

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

“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

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

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

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

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

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

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

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呵,

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

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弹指流年琵琶韵

汶上一中高一5班高玉华

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题记

长安城里,烟烟细雨,万丈红尘煮就这一樽以念卿??

是谁,在浔阳江沉喑暮蔼里轻拈素弦,凝绝的弦音荡过历史沧桑的面容,那九曲回肠的

音响依旧穿越千年,驰无古今?

是谁,把深秋霜浸的枫红,夹在唐诗泛黄的扉页间,纵使隔离了千百年的更迭,依旧栩

栩如生,灵活鲜动?又是谁,怀揣着昨日春花秋月的浓情,浸润一场红尘烟雨的迷蒙,

斩断了一世恩爱的百转柔肠?呼唤啊!是无奈的低吟还是柔意的呢喃?是愉悦的弦跳还是低

唳的浅啜?从浔阳江边那烟水寒的清唱,到烟波江舟那一曲绕梦的琵琶。抛弃了潇潇暮雨,

与知己同坐,畅谈同游,五千年的传奇和琵琶调的呜咽,静静地、悄悄地,泣在胸中。

弹指流年,拂歌散尘,消瘦了思念;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而断?绕指的情

愫,一生的眷恋。琵琶和鸣,孤寂难掩。情缘诉不尽笙箫,一生孤寂谁人怜,掬一泓流水,

携一律清风,在花笺中染了斑白。

月淡风凄,一曲亘古的琵琶,飘散了今生的眷恋。

残阳墨江,琴拂心弦。阡陌道上,斯人已去,谁人踏花拾锦年?落花嫣然,良辰美景开

成半声叹息,就着琵琶断韵,打捞未央的记忆。

孤星碎,残梦断,素衣寒。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一袭青衫,落拓江湖,一身风尘,满面憔悴,或奔足呼告,或贡献绵薄,或因痛心而归

隐田园。微凉岁月,水色如烟,分不清哪是时光,哪是忧伤,徒留一指流沙,低吟浅唱?? 琵

琶韵里梦魂扬,诉尽相思欲断肠。

谁解曲中惆怅味,寒衣沾泪碎心堂。

一段历史掩不住一曲悲欢离合,一曲悲欢离合唱不尽一页酸甜苦辣。听弦断,断那三千

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零落谁的指尖。何人独倚望西楼?何人琵琶语凝愁?

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云琵琶恼,谁叹曲中忧?

一眼回眸,尘缘遇了谁?一纸暗香,阑珊寻了谁?一帘幽梦,凭栏念了谁?一曲琵琶,

唯美埋葬谁?转眸相对,不问尘世之变故,相逢一笑,不问曲中人聚散。斜倚夕辉,望

天涯,尘世凡故,皆独忘??

韶华易逝,朱颜易改,流水易去,烟花易凉,物是人非,琵琶难全。弹指流年,

英雄气短,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2

【参考答案】

1.d 明年秋:明年,第二年;今指(将来时的)第二年,即下一年。因为长句,歌以

赠之:“因

为”是“因”和“为”两个词的连用。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今常

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b.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爆发出;今指超出一般而显露出来。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整理。今指治理。c.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龄大。今指“长子”

“长兄”。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今指去了又来。d.“丝竹”

古今都是借代音乐。

2.b 都是判断动词,是。a.使快弹数曲。数: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一曲红

绡不知数。

数:名词,数量。c.轻拢慢捻抹复挑。轻:形容词,轻轻;商人重利轻别离。轻:动词,

轻视。d.满座重闻皆掩泣。泣: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泣:名词,眼泪。 3. d 4. d

5.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6.d(a.畅快。

b.作歌。

c.字。)

7.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8.b(a.突出:突

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

7.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彼此命运如此相似,虽不曾相识,但

却像朋友一样有相知,感慨无限

10.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11.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2.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3篇三:《琤琤琵琶深深情》读后感

《琤琤琵琶深深情》读后感

最近,我读到了许多好文章,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琤琤琵琶深深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从小喜欢琵琶。有一次,作者被老师选中,去县少年宫学习。可因为作者是插班学的,什么都不会,很是气馁。后来在校友耐心帮助和老师悉心教育后,作者的水平达到初级。老师让作者参加县艺术节,弹奏《春江花月夜》。经过做着不懈的努力和老师的耐心帮助,终于圆满的弹奏完毕。通过这次演出作者明白了:学琵琶不光是学会一种乐器,还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音乐,振兴民族文化。

读了文章,我被作者的琴声陶醉了,仿佛也走进了乐曲里,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也许你会问,究竟是哪一点吸引着我呢?对了!正是作者身上的那种执著、不气馁的精神,那份对祖国文化的深沉的爱啊!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学习京剧的经历。

三年级的时候,我被老师选上学校新添的京剧团。我们唱的剧目是《报灯名》。我们学校请来了青岛京剧院的专业老师,来叫我们京剧。几乎是每天下午下了课就要排练,都要到四点来钟,而且京剧非常有难度。表演上要求细腻精致,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所以我们排练时要练习唱腔,还有动作。京剧中的动作是由舞蹈动作转化而成的。还好我有一些舞蹈功底,所以练习起来不算太吃力。而唱腔却十分麻烦,有时我练的嗓子都有点沙哑了,但

我始终不放弃。有一天,天气闷热,还下着小雨,一向坚持的我不知今天怎么打起了退堂鼓,很不想去。妈妈带着严厉的口气说:“做事要坚持不懈,有恒心,不气馁,这样才能成功。”我听了妈妈的话很惭愧,马上带着雨伞去学校了。经过努力,我们终于上台演出了,我们精彩的表演迎来了阵阵好评。

读了这篇文章,小作者那不气馁、执著的精神使我感动。我要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做一名“弘扬传统戏曲,振兴民族文化”的小使者。

刘畅篇四:会观后感

会观后感

百年奥运梦,今夜终成真。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夜幕下,“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灯光灿烂,可容纳9万余人的体育场内座无虚席。据说有205个国家,16000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

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和嘉宾的欢迎。五彩的焰火沿国家体育场一路绽放,呈现出象征第29届奥运会的29个巨大脚印。灯光转暗,古琴声起,巨幅画卷缓缓展开,以“美丽的奥林匹克”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表演拉开帷幕,随后表演的有《笔墨纸砚》、《文字》、《四大发明》、《星光》、《自然》等,这些表演都体现了古典之美和现代风采。莎拉?布莱曼和刘欢站在一个圆上深情地唱起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圆表示宇宙意识,生命情调,提倡绿色奥运。

21时10分运动员入场式开始,轮番奏响不同大陆的经典乐曲。

23时09分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最后入场。中国体育代表团共1099人其中参赛选手639人,创中国历届奥运会参赛人数之最。姚明是中国旗手。

23时36分国家主席胡锦涛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23时54分取自奥林匹克的奥运圣火抵达国家体育场,8名火炬手高擎火炬,在体育场内进行最后的传递。 24时整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高举火炬乘风飞翔,在体育场上空一幅

缓缓展开的中国是画卷上矫健奔跑,画卷和同时呈现出北京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动态影象。 0时04分在空中奔跑的李宁来到火炬塔旁,点燃引线,巨大的火炬顿时燃起火焰,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把体育场上空映照得一片辉煌。那一瞬间,欢呼声响起,整个世界都沸腾了。

经过百年轮回,世界开始进入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一个令炎黄子孙难忘的一天,我们承载着伟大复兴的希望……

经过百年轮回,世界开始注意北京身姿。2008年8月8日,一个令亿万儿女铭记的日子,我们秉持着奥运圣火的精神……

经过百年轮回,世界开始骄傲北京成就。2008年8月8日,一个令华夏民族振奋的时刻,我们澎湃着勇创历史的激情……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使人们不同得想起了即将到来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也同样想起了你们。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圣火刚刚熄灭,2008年奥运五环旗即将在中国北京升起!

回首上届奥运史,北京的天空一片欢腾,那是因为无数中国人的翘首期盼与呐喊;雅典的天空如此蔚蓝,那是因为冲天斗志的感染。奥运角逐激烈而又残酷,胜负往往系于一线之间,中国选手以无比的自信与勇气,战胜对手,征服赛场,超越自我,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澳洲升起,让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在全球华人的心中奏响。所有的中国人在自豪,所有的炎黄子孙在骄傲!

到了开幕式的最高潮如何,我们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点燃主火炬?这是奥运开幕式的最核心机密,也是最大的悬念。直到运动员入场时,神秘的主火炬塔才揭开面纱。原来它悄然矗立在鸟巢顶部边缘。谁是最后的火炬手,如何点燃鸟巢顶上的主火炬?依然是疑问。

圣火到了!全场灯光熄灭,七名奥运冠军火炬手绕场一周,孙晋芳将火炬交给主火炬手,果然是昔日“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举起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他迈着太空步,在鸟巢边缘绕场一圈,身后呈现出本次火炬途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他最终高举火炬,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现场观众为这富有创意的点火方式热烈鼓掌,奥运主火炬在夜空中熊熊燃烧。圣火、五环、中国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祖国各地,无数少年儿童欢呼跳跃,翘首期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

奥运健儿,个个不仅身强体壮,有着强健的体魄,而且信心百倍。虽然他们来自匈牙利、新西兰、美国、台湾……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举动——向着冠军冲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您将是开放、团结的

和的力量(片段)(308陈哲)

和,是生存的力量。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和,是胜利的力量。2003—2004赛季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决赛,被评为近十年来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总决赛。当时洛杉矶湖人队拥有科比.布莱恩特,奥尼尔等多名大腕球星,一路靠诸多球星出色表现钉入总决赛;而与之对阵的底特律活塞队阵中并没有“超级明星”,而是依靠出色的整体合作,整体攻防击败诸多强手,挤进总决赛。在总决赛中,湖人队将帅不和,士气低落;而活塞队则出色地打出了整体战术,全队团结一心,愈战愈勇,最终将不可一世的“湖人王

朝”横扫出局,夺取了最终的胜利。和,正是活塞队摘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

和鸣(307张天锦)

和,是乍暖三春里的一声问候,亲切悦人;

和,是严寒腊八的一个炭火,温暖感人;

和,是包纳百川的大海的宽容;

和,是壁立千仞的高山的伟岸。

以和为贵,因和而爱,由和而合,和是兴家之本,是旺国之基。因为历史的和鸣,才有

今日的美好。黄沙漫扬,驼铃婉转,黄昏里,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几许悲壮。正是

这朔漠里的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正是这紫台外的和鸣,传颂千载,让人在月夜

里感受汉藩融合带来的欣喜,感受民族和好的强盛。

白雪皑皑,危峰林立,阳光下,布达拉宫闪烁着汉藏融合的金光,文成公主的面纱脱落

在山顶,覆盖着白雪,飘扬着藏曲的高亢,传递到大唐的古都。布达拉宫是民族相和的凝结

点,文成公主奏响又一曲历史的和鸣。

多少怨,多少泪,又多少感动民族的和亲马队在历史的古道里消失,却留给我们如今这

广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大度和宽容正是在一次次的民族之和契机中体现出来,而

民族之和,又是由民族的宽容所度化的。

“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同样的道理,站在漫天星光下思考的康德告诉我的,

以和为贵,以和为踏跳板,我们不仅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更能使眼前的敌人成为潜在的朋

友。

和不仅是传统言文化里的美德,也是现代文明里的风尚。和,使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

和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兵;和,产生了apec,产生了欧盟;和,使世界平息在团结合作中;使

无数心牵系着苏门答腊岛。和,不仅是和好,更是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民族与

民族的和平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相处。因为和,世界才有了爱,才有了繁荣。

不同的冰雪融入相同的河流,是为和;不同的河流注入相同的海洋是为和;不同的海洋

面朝同一片天空,

是为和。

站在历史的波涛中,让宽容和大度激荡出和气,让和气澎湃出更波澜壮阔的和鸣之音,

让和气酝酿出一个更淳更美的历史。

与自然对话

副标题:

作者:卡斯特文章来源:海峡新生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15 人在一生的际遇中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经历过后就淡忘了,而有些事却永远

铭记在心中,回忆起来仍就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就拿郊游来说吧,从上学读书到走上工作

岗位,参加了多少次郊游我都记不清了,然而有一次郊游我却没办法忘记,甚至于想忘都忘

不了。那是一九九六年的春天,我所在的学校来了一位外籍教师,在一个周末上完课后,她

邀请我们外语组的所有教师同她一道去郊游。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们骑车从县城出

发,顺着流过县城的那条河往郊外走,沿河的那条公路由于是一条还正在维修的路,一路上

所见到的车辆很少。初春的气候虽还有淡淡的寒意,但我们的兴致仍然很高涨,早春的气息

伴着车轮的滚动款款地向我们迎来,清新的空气、碧绿的山野、柔嫩的小草、俏丽的野花、

轻吟的水波都一一地从我们的眼前闪过,再加上路边丛林中时不时传出的雀鸟的鸣啁,使所

有的生命都释放出多情的信息,让人愉悦,更加让人心情激荡。不用说,那天我们玩得很愉

快,再加上第一次陪“老外”春游,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出了少有的激动,大家围在一起唱歌、

做游戏,最后还搞了一次中西合一的野餐。

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游玩,在准备踏上归程时,“老外”从她背的背包中拿出一

个大大的纸袋,在草地上来来回回地拣拾我们丢弃的垃圾,大到一个塑料袋,小到一个汽水瓶盖,她都认真地拣起来并装到手中的大纸袋里。此时此刻,作为拥有这片草地主权的中国公民的我们,却呆呆地站着,傻子一般看着“老外”的行动,大家都显出了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

归来时,我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早上出游时的那种轻松和愉快,从踏上归程开始,大家都闷闷地骑着车子往回赶,心中也说不清楚是个什么样的滋味。长这么大,参加过那么多次郊游,我一次都没有在郊游结束后拣拾丢弃在野外的垃圾,也没见别人在郊游结束后拣过垃圾,因为长期以来大家的心中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即垃圾丢弃在野外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环境的污染问题,恐怕许多人也许都会同我一样想都没有去认真地想过。

那是我人生经历的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然而那件小事却就这样铭记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一次走入大自然的时候都会想起那天的情景。于是在后来的日子中,同“老外”混熟以后,我向她请教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讲到文化的差异和一个人的行为修养时,她对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大森林中,有一个知晓大自然语言的小姑娘,她热爱自然并同自然成了最好最好的朋友,她热爱自然界的每一个季节,但她更热爱生命生长的春天,每次春天到来的时候,她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大自然的原野中快快乐乐地自由玩耍。春天也爱护这个小女孩,每次来到时都会送给她许许多多美丽的鲜花,把小女孩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小仙女。然而春天只是短暂的,不久在另外一个季节到来时小女孩和春天就难分难舍地分手了,在告别时春天对小女孩说:只要你把家园保护好,我很快就会回来同你相会,并带给你更多的新奇和美丽。讲完这个故事后“老外”告诉我,她相信大自然是有灵性的,所以她一直很相信这个故事,她说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对她说:你要好好爱护家园,保护家园。

我原以为从“老外”那里可以听到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大道理,然而“老外”仅仅只是给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现实生活中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故事。但是这个小故事却让我读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种禅悟。与自然对话其实就是爱护环境,这应该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往往在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时候,却没能够真正地认识自然的生命价值,我们走进原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往往只是为了抒发我们心中的某种情愫,放松在紧张的工作或是学习中过分疲累的身心,所以我们选择了郊游,选择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共同奔向野外的日子。在那样的一个日子里,不管心情是怎样的孤独和忧郁,只要能看到万物复苏的生命,能与小草、与小树、与鲜花、与大自然的生命共舞,心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豁然开朗起来。

“老外”说人类用垃圾来损坏大自然的美是一种罪过,拣拾垃圾就是减少我们在大自然中造下的恶果,也是我们举手之劳就可以办到的事。但是往往就是这样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那一份愉悦后,却没有多少人能够回顾大自然是否被我们污染和破坏,更没有多少人能够反思我们的行为是否会给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恶果。“老外”说她拣垃圾是天经地义的,是她份内所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要做时动手就做了,就这么简单。听了“老外”的话后,我也真想使自己能够简单一点,能从“老外”所做的这种小事中得到启迪,多做少想,使自己真诚地也能够同自然对话,让自己轻松,让生活轻松,更让自己能真正地拥有自然真正地溶入自然的怀抱。篇五:《琵琶行》读后感

读《琵琶行》有感

d1班李瑞

其实在众多诗人之中,我并不喜乐天,无关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体贴人心。将文人的架子摆了个十足,虽有鸿鹄之志,仲永之才,却终难摆脱世俗的枷锁,穷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气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诗词名篇之间,是难得的真性情。我却独爱这首他这一首《琵琶行》,犹爱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隽永直白,点破人心。

落寞洒脱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纸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实乐天一生大都富贵安乐,并无战乱流离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国仇家恨,他简直太幸运了。一生当中的苦难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严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贬官浔阳,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贬官,他才写下这首《琵琶行》,让千年后的我轻吟浅诵,心中大恸。这样悲凉真切的诗句出自他之手,实在让我啼笑皆非,让人顿感意料之外。

但静下心来,细读《琵琶行》,却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扬飘渺的琵琶声涉水而来,宛如一名幽怨的闺阁女子凄婉一笑,动人心弦,惊动了这一江瑟瑟的荻花,乱了诗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歌女身世凄凉,诗人遭遇可悲,可怜人见可怜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应运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着歌女悲伤的情思,好似在哭诉平生的不幸,敛眉低头,琴音倾斜而下,又似说尽心中无限的惆怅。区区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个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烟如雾,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丝丝缕缕,伴着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难怪诗人一个七尺男儿,也潸然泪下,泪湿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让我纵笔挥洒,写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对自己这样天涯沦落之人的一种告慰和抒发,只是不知乐天这一贬,是幸,亦或不幸?

我无法评说,只觉得通篇诵读下来,从开始的送友离别到后来的对酒听曲,我最爱的亦还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诗人从贬谪此地之时,一切便有了开始的理由,不必相识,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缘分,相惜,便是幸运。但愿那轮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尽天下失意之人,沦落之人,让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与我同样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欢,畅诉衷情,共同感受那苍凉月色之下的丝丝暖意。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一个好的地方剧种影响一个地域,一部优秀的剧目影响人的一生,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时空穿透力,其生命力是张扬和不息的,而传承悠久历史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淮剧正是如此,在江淮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植根于此沃土的淮剧《赵五娘》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唱词,让人不禁深为感叹。 《赵五娘》是《琵琶记》演化而来,千年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是有名的悲剧,更多地带有乡土味,较昆曲《牡丹亭》之雅丽,越剧《梁祝》之悠致,黄梅戏《女附马》之欢快,而以《赵五娘》为代表的淮剧自成一家之美,虽没有超凡脱俗之姿,但有乡村质朴之风。 淮剧之美,美在其词句。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剧种一样,淮剧具有相当鲜明的地域色彩,它流行于高邮、宝应里下河以及淮安、盐阜一带,当然里上河与里下河之间风格稍异。从剧情看,赵五娘生活在陈留郡,既今天淮扬、徐州一带,但表现更近为江淮之音。现代淮剧名家淮剧公主陈澄唱腔委婉,原汁原味,家乡戏原来可如此演绎,令人对家乡亲切感油然而生。如,有位大嫂说俏皮话,荒年辰哪个还梳妆;一翅飞到个堂屋里,啃去了神柜就上屋梁。铜勺锅瓢它啃不动,盖啃的塘靠塘,等等,属于典型的里下河口语,主人公对白更是如行云流 水,了无刀凿斧削的之痕,独具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之风。 淮剧之美,亦美在其人格。剧中许多情节感人肺腑,将主人公赵五娘的贤惠、善良、忠贞。如,“苦侍公婆”一段,赵五娘唱道:白米煮汤公婆吃,自己在厨房咽粗糠。并通过公婆疑心疑心五娘不贤良唱开去,东锅膛搜出一碗水,西锅膛搜出一瓢糠,直至让公婆亲自说出说亲身的儿子不如你,对不起媳妇赵五娘,烘托出赵五娘贤惠备至,将自身置之度外苦侍双亲的感人情节。“上京寻夫”一段,赵五娘滴血描图,琵琶街唱,庵堂巧遇,可谓道尽了寻夫的辛酸,对爱情之忠贞,情感之真挚催人泪下。剧中还有诸如牛小姐开明大义,蔡伯喈知错即改,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唏嘘不已。 淮剧之美,美在其民风。江淮地区,自古民风淳朴,剧中亦时有表现。如,“恩公赠粮”一段,凸显恩人张公乐善好施,赵五娘唱道:五娘我百般无法想,只好树林去悬梁,人不该死派有救,多亏恩公本姓张,自己的粮食赠给我,叫我回去奉爹娘。在丧葬民俗上,在江淮地区犹存,至今还能找到这些民俗的历史印记。如倒头饭、引路灯、蒙脸纸、打腰布、捧孝杖等,在里下河、盐阜一带的农村还有,尽管带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藉民俗弘扬孝道对心理潜化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再则,“一翅飞到个厢房里,把书笼篦子都啃光,一翅飞到个厨房里,把灶公老爷啃的嘴光张”,在江淮,厢房一般是家眷居住的房间,而灶公老爷自然指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这些民间元素的组合,恰好可以反映出古陈留郡地区的民风民俗。 当然,古代文化优秀与糟粕并存,但籍之汲营养,弃敝屣,化为我用,悟古人心境,入剧之意境,领略国学之美学效果,“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独具其妙,水过无痕,亦可怡然。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看法,同时也提出我对于戏剧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戏剧表演形式改进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哈姆雷特、窦娥冤 在酒神剧场,古希腊人年年粉墨登场。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孔子删定了《诗经》,屈原写就了《离骚》,老子在讲道,庄子说逍遥,百家争鸣,可谓气象恢弘。但那时,中国人观赏不到戏剧。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艰难孕育,待到它蛹化成蝶,距离古希腊戏剧的黄金时代已是千年流失。但就是源于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种戏剧,造成了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异彩纷呈。下面我以《哈姆雷特》和《西厢记》为例,谈谈我对中西方戏剧的感悟。 一、西方悲剧典型代表——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1601年,一个经典戏剧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在英国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的笔下诞生了。哈姆雷特的原型是丹麦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关他替父报仇的传说激发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热情。经过莎翁的卓越创造,这个人物从苍白的历史记载走上了生动的戏剧舞台,成为了永恒的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特也成为西方戏剧塑造人物追求性格化传统的鼻祖。 哈姆雷特是一位非常理想的王位继承人。但是,一场灾难将这位“阳光王子”拖进了人生的深渊。哈姆雷特所崇拜的父王死了,他所依恋的母后改嫁了,父亡母嫁的事实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就在他悲伤迷惘的时候,父亲的亡魂又告诉了他一个骇人的事实:自己是被自己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毒害的。年轻的哈姆雷特陡然间遭到了双重打击,他的悲伤无法抑制,它的愤怒无法遏止。从此,他长久地生活在这两种负面情绪中,并造就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是一个谜,一个关于人的复杂内心的谜。哈姆雷特为什么没有直接剑刺仇敌的胸膛呢?这个问题,400年来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答案。哈姆雷特自己也非常困惑,他不断的自责说:“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再说一些空话……始终不曾表现出来。”那么为什么呢?有四种解释非常流行:因为懦弱,哈姆雷特没有勇气,所

琵琶行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模拟试卷2.doc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作家中属于元代的是( ) (A)刘时中 (B)刘过 (C)王磐 (D)陈铎 2 《西厢记诸宫调》(白马解围)侧重塑造了哪一人物形象( ) (A)张生 (B)崔莺莺 (C)杜确 (D)孙飞虎 3 元杂剧作家中,作品多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特别是普通妇女的苦难和抗争的作家是(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高明 (D)王实甫 4 下面剧作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 ) (A)《窦娥冤》(第三折) (B)《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C)《汉宫秋》(第三折) (D)《琵琶记》(糟糠自厌) 5 窦娥所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充分表现出她的( ) (A)愤怒 (B)反抗 (C)冤枉 (D)善良 6 下列作品中,堪称金元易代之际的“诗史”的是( ) (A)《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B)《观梅有感》 (C)《岳鄂王墓》

(D)《上京即事》 7 下列不是马致远的作品的是( ) (A)《汉宫秋》 (B)《单刀会》 (C)《东篱乐府》 (D)《岳阳楼》 8 下列哪首曲子采用了鼎足对( )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夜行船》(秋思) (C)《[南吕]金字经》(春晚)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9 在杂剧《汉宫秋》中,汉元帝的代称是( ) (A)驾 (B)朕 (C)帝 (D)寡人

10 下列散曲作品是依据历史事实创作的是( ) (A)《[中吕]朱履曲》(警世) (B)《[双调]夜行船》(秋思)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D)《[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11 《酸甜乐府》中收录有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 ) (A)贯云石 (B)张养浩 (C)张可久 (D)睢景臣 12 《柔克斋集》的作者是( ) (A)赵孟頫 (B)高明 (C)杨维桢 (D)萨都剌 13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杂剧的是( )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完整版)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杨启慧 《琵琶记》中塑造了'全忠全孝'的主人公蔡伯喈,当蔡伯喈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践行孝道时,却在践行过程中遭遇窘境——蔡家父母最终冻馁而死。面对'不孝'的现实,他恰恰又成为皇帝旌表孝义的典范,获得'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情节: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墓,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最后,蔡二郎被暴雷劈死。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的态度刻画了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情节,而代之以'三不从'.这样,男主人公'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罪名,被彻底开脱,从一个背亲弃妇的势利小人变成一个全忠全孝的君子。思及此,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最重要的两伦。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对亲人的孝是家庭和家族内部最根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延伸至国家,它就是对君主的忠。因此,忠君和孝亲是内在统一的,忠君就是孝亲的扩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君是万民之主,国为一君之国,对君主的忠诚为无条件的服从。在这种情形下,忠大于、高于孝是必然结果,是为'始于孝亲,忠于事君',因此就有了'忠臣孝子''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琵琶记》蔡伯喈的矛盾,就其深层意义而言,正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忠'与'孝'的矛盾。无可否认,《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孝子、忠臣。偏偏,正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二老冻馁而死,五娘孤苦的悲惨局面,也造成了主人公的根本痛苦。倘使蔡公不逼试,蔡伯喈就不会去应举,也中不了状元,更谈不上逼官和逼婚了。蔡公把儿子送上应举之路,就是孝的伦理。身仕宦,显父母耀门闾,是大孝,而守贫事亲是没出息、没志气,只能算作小孝,功名当然的要强过孝名,从一个村野之夫口中说出这种话来,已足见功名利禄思想的影响之深。不幸的是,他满心盼着富贵,结果却大违其愿。儿子一去竟然不归,心愿不成,反遭天灾人祸。在临终之时,这位热心功名、大讲孝道的贫苦老人终于彻底悔悟,许下几桩心愿:一是自己死后不要葬,'留与旁人,道伯喈不葬亲父';二是劝媳妇改嫁,不必为蔡伯喈守节;三是留下柱杖给张大公,待那'忤逆不孝子蔡邕'回来,打他个'三不孝'.所谓'三不孝',即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可以说,这是以蔡公之口对所谓大孝进行的热嘲冷讽。这也是控诉了封建君主笼络和利用读书人的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的根深缔固的封建伦理观念。纵有高官厚禄,琼林玉宴,却顾不得清贫双亲,不能养、不能葬、不能祭,何谈人子之孝? 在《琵琶记》中,'忠'同时也与婚姻形成了矛盾,换言之,也便是国与家构成了冲突。蔡伯喈成为了状元,当即被牛丞相看中,执意要招其为婿。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蔡伯喈而言却是天降横祸,'好似合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虽然他敢于逆丞相之意,却终于抵不过圣上之旨:'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只能被

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昆剧的故事教学目标 根据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2、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3、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说明:XX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首批19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 教材在“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它古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

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2、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 说明: 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背景音乐。2、展示一幅画。同时展示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记观后感

林海的《琵琶语》曲调哀怨婉转,充满了叹息。乐曲分为五段。结合音乐的基本语言,谈谈 你的欣赏感受。 当那琵琶的语言,轻轻流入我的耳际,我忽然感到一股冷香飞上心头,牵着我的思绪, 走进了梦乡之中…… 那坐在阳台上孤独的女孩,手拿着琵琶,闭上眼,细细的品着那琵琶语的香气。思绪 缠绵,坠入心头。好像有一种微弱的感伤敲打着我。那语言,仿佛有了回音,在耳边回响着。 天地间就好像有一层细腻的雨丝,轻轻的拨动它,它就会说话。那语言,就像竖琴在唱 歌;那声音,就像花朵在乱语。 躺在田野间俯视那蔚蓝的天空,云朵在跳舞,细雨在缠绵。我没有打伞,只想被它淋着。 那悠扬的琵琶声中,就像有一串珠链,串联着我忧郁的心思。 犹记起,曾未语欢笑花丛间。梦里相见欢,素手琵琶千遍弹。低眉信手弦起,情难堪, 一曲便弹千千遍,低眉弦起,风悄悄,琵琶解语意阑珊。 在那美丽的语言中,有一片沾满露珠的花儿。它伴着琵琶声,轻盈的跳动。细雨瞬间打 到脸颊上,冰凉清爽。那会说话的琵琶牵动着我的思绪.那语言,充满了伤感的香气。听起来, 就像有一个仙女在你身边围绕,她对你轻轻唱着,用那柔软的手指画着,轻轻流动。就像那 琵琶所说的语言;就像那细腻的雨丝;仙女挥挥手,向我说再见时,琵琶声渐渐微弱,语声 低小,轻柔。那缠绵的细雨还在述说着窃窃私语的秋天。不过,它还是被琵琶语拽走了。这 美丽、纯净的雨声,慢慢停止了。 冷香没有了,乐声停了。我的心仍依旧沉醉在声音里,语言里,细雨里;沉醉在这空旷、 广阔、寂寥的田野上。 琵琶的魅力随千年而不盛,固然咱们再也听不到皂乐地迎客那晚的琵琶声,但耳边这丝 丝进扣的琴声,却脚以撩动我凄恻的深情,也脚以慰藉我徘徊的神经。 它如春雨梧桐,响彻一个半世纪,回荡在盛唐和古代之间;它如阳闭三叠、下里巴人, 听前让人叹为观行、回肠荡气;它如敲击心田的驼铃声,在玉门关内中往返荡漾,经久不尽。 篇二:琵琶行练习和读后感 2014高一级语文周练六《琵琶行》课后练习 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明年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c.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 空船。....d.曲终收拨当心画。终岁不闻丝竹声。.... 2.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老屋确实 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 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 b.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 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 中泣下谁最多。3.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张良具告以事。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不含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 a.闻舟 中夜弹琵琶者。 b.秋水时至。

《琵琶行》赏析 教学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福州二中语文组白杨青教学目标:感受情感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琵琶行》面对的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大多十七八岁,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都对易受感染,喜爱音乐,将音乐描写作为重点来讲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因而教师一方面要从音乐描写的旋律、气氛等方面对其进行点拨,使其认识达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音乐描写的手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讲解,并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学会音乐描写。 重难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诗歌的基本内容在上节课已梳理完毕,先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 1、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2、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 3、在江边的三次闻曲 4、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二、感受白居易音乐描写的魅力 1、以袁枚《随园诗话》中“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一句引出主题。让学生了解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写景言情、题画状物者比比皆是,唯以诗摹声者为鲜,而其中佳品更少。原因就在于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形象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但毕竟不是实体的存在,听曲虽真,却不如眼见为实。 2、用ppt展示两副学生习作,让学生互相点评。 在上一节课,让学生当堂聆听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用文字来描摹乐曲。 3、点评完学生习作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白居易音乐描写的高明之处。

比喻:运用博喻的手法,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拟声词: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气氛的渲染:以听众的静来凸显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弹者与听者的情感交流:声情结合、以情绘声 留白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 总结: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为形象地摹写出来,可谓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动人心魄。 4、绘制乐曲的旋律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曲调的丰富变化和乐曲变化背后演奏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

赏析琵琶记

赏析《琵琶记》》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首先,她不满于丈夫被逼赴科举考试之举。 当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闱”以“改换门闾”,并且以恋新婚、贪妻爱来苛责他,致使伯喈屈从父命时,赵五娘对此表示异议,一方面埋怨公爹“见得好偏”,一方面指责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进行劝谏。一旦辞赴试不从的丈夫离家远行,她叮嘱他襦衣换青时切莫恋花柳,定要早办归程。可见赵五娘对赴试求仕一事的态度是鲜明的。以后,她总是把一系列变故、灾难跟它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恼恨跟对它的怨恨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试求仕跟蔡门一连串不幸事件无法分开。她显然不同热中于得到凤冠霞帔的女人。 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觉地承担了最大的牺牲。 在赵五娘看来,庆幸夫妻恩爱与尽力侍奉二老没有矛盾,它们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两件事。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挂牵”,“悲岂断弦,愁非分镜,只虑高堂,风烛不定。”(《南浦嘱别》)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竭力撇开“六十日夫妻恩情断”的悲哀,固然有避“迷恋”丈夫嫌疑的苦哀,也不能说没有将偕老与侍奉视作一回事情的明确认识。似乎是近“做作”的语言,其实却正是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心理。也正为如此,她有“我的一身难上难”的埋怨和浩叹。“轻移莲步,堂前问舅姑。怕食缺须进,衣绽须补,要行时须与扶。”(《临妆感叹》)又是“怕”,又是“问”,竭尽心力,毅然挑起了代薄情夫婿独自赡养二老的重担子。原本清贫的蔡家逢到饥荒年景之后,在遣儿科举赴试问题上本就存在分歧的公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日益艰难其矛盾日愈加白热化了。而赵五娘艰苦备尝,劳役不辍,支撑着一家口食身衣,同时勉力劝解二老,那种体贴入微、既以物质上又从精神上多方照顾慰藉老人的情怀确实感人至深。在第七出《义仓赈济》里,赵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箧罄尽,“说得不出闽门的清平话”,抛头露面到官府乞领仓米,又遭到恶吏的欺侮凌辱,发出“千死万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尽,可是当她想到二老会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负了丈夫临行的嘱托,因而虽然力枯形惫也只得隐忍止步。得到张大公转赠一点仓谷后,她安排一口淡饭权给二老充饥,自己只拿狗彘食的谷膜米皮暗处吞咽,殊不料婆婆误以为媳妇不尽心,辱骂她,疑猜她,眼看常见的妇姑闹剧即将爆发。但枯瘦如柴的赵五娘仍然坚持自我克制、牺牲,没有声辩,没有反唇相向,也没有去自寻解脱或自谋生路,抛弃风烛残年二位老人。这是何等感人的性格!在著名的《糟糠自餍》一出里,赵五娘四支“孝顺歌”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这个普通妇

包公

包公 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话说距今一千年前,湖北有个穷书生娶了一位好太太。这位太太不但帮书生操持家务,还孝顺父母照顾子女,让书生安心读书,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为了让丈夫进京赴考,妻子还典当家财凑足盘缠,书生万分感激,发誓对妻子不离不弃。书生到了京城,果然争气,一下子就考取了状元。皇帝一看,小伙儿长得仪表堂堂,正好与公主相配。书生昧着良心娶了公主做了大官,把家中的妻儿老小忘得一干二净。妻子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没想到丈夫已然变心,不认自己,还心狠手辣企图杀妻灭口。妻子为了公道愤然告夫,法官大人铁面无私,顶着皇家的压力把这个忘恩负义的书生一铡两截。 说到这估计您已经看出来了,这不就是铡美案的故事吗!没错,是凡中国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而且留下的印象也基本一样:陈世美是个忘情负义的坏蛋,秦香莲是个忠贞贤惠的好妻子,当然还有那个 上斩昏君下斩谗臣的包青天。 说到包公,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不过,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戏剧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的“黑脸包青天”。他头戴乌纱帽,身穿衮龙袍,打坐开封府,怒铡陈世美,一个典型的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廉洁干部,就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间掌人生死的阎王也怕他的三口铜铡。其实人家包拯根本就不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面书生。1987年9月修建完成合肥包公墓,里面能看到包公彩绘像,白面长髯、儒雅端庄,挺白净的一个人,不知怎么就被改成了黑脸,而且额头还多出了一个月牙疤。艺术化之后的包公,其中自然加进了老百姓和艺术家的想象。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呢?他真的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断案如神吗?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在做官的道路上出道算是晚的,39岁才算正式当官,到他64岁去世,不过也就做了二十多年官。其间做过军职,做过文职,甚至还做过闲职。要说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个岗位,非开封府尹莫属。记得十多年前,台湾拍过一个电视剧《包青天》,里面老包有句台词:“本府办案三十多年”,听着十分可笑。老包坐上开封府大堂时已经59岁了,而且只坐

西方现代戏剧鉴赏课程有感

西方现代戏剧鉴赏课程有感 经过半学期的西方现代戏曲鉴赏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对西方戏曲很了解,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做一下中西方戏曲比较。 (一)悲剧喜剧在戏剧中的界线: 古代希腊戏剧严格区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而喜剧总是同缺陷、错误、丑陋连在一起的,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我们更坏的人。这类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指“咎由自取”丑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多少世纪以来,都以此界定。“悲”与“喜”的界限判若鸿沟,不可逾越。 在西方戏剧中悲剧情节往往是连贯的三部曲,喜剧则只有一出,不论悲剧或喜剧全是诗体,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悲剧语言高雅,格调严肃崇高。喜剧语言通俗易懂,格调诙谐,有时甚至低俗。首先举起悲喜剧混杂大旗的是16世纪意大利作家 瓜里尼,他的《忠实的牧羊人》打破了悲喜剧的框架。此后的西班牙作家维加也提出了悲喜剧混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成功地将崇高与卑贱、恐怖与滑稽、悲怆与诙谐混合在一起,但他却在这一点上遭到非议。 中国的戏剧从一开始,悲喜剧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森严。它走着市民艺术的路子,实现着与现实生活合拍的路子。现实生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戏曲则多为悲喜交杂,苦乐相错,乐忧相衬,庄谐并与。同一剧目,见仁见智,悲喜难辨。如《琵琶记》采用了平行交叉的手法,穷与富,悲与喜爱,一折一折相扣,一喜一忧。而西方戏剧则多采用喜 ;悲大悲的手法。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罗朱约会,私自结婚(喜) ;罗密欧杀死泰保尔脱和巴理斯(悲) ;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死去(大悲)就符合这一戏剧规律。中国的戏剧发展形式则为喜 ;悲 ;喜 ;大悲 ;大喜,与西方的格局不同,如《西厢记》张崔相见,一见倾心(喜) ;叛将孙飞虎欲夺崔,崔夫人允婚(悲) ;张生写信求援解围(喜);崔夫人悔婚,拷打红娘崔张被迫分离(大悲)张生考中状元,崔张团聚(大喜)。 (二)艺术理念之不同 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意思-赏析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意思|赏析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经典古文60篇》读后感(精选多篇)

《经典古文60篇》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经典古文60篇》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也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其中,告诉我最多道理的书就是这本《经典古文60篇》了。 这本《经典古文60篇》通过故事、古文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比如:怎样学习 成绩才好、要尊敬师长、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要爱学习、爱生活,还有要怎样做人……….它交给我的道理数都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古文就是《劝学》了。 《劝学》的讲的是学习的意义。文章一开篇就引用了君子的话“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全片的中心。接着又从几个方面具体叙述了学习的重要性:1.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学习能使人进步、提高,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2.以木匠取材的事例,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3.以木料用墨线可以取直,刀剑磨了之后会锋利的比喻,说明人如能博学多识,并能天天反省检查自己,就能提高道德修养。 而后面的第二段又告诉了我们几个道理:1.空想不如学习。整日冥思苦想,不如学习一会儿得到的东西多。2.要善于利用外物,借助工具学习。有修养的人,也并非天生聪明,只是在学习上善于利用工具罢了。最令我受启发的是第三段,第三段讲了学习的态度。这里强调了三点:1.学习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就像积羽成舟一样,没有一步步的行走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这就是逐步渐进、积累的效果 2.学习要勤奋不息,持之以恒,就如“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一样。3.学习要专心致志。就像蚯蚓,它既无尖利的的牙齿,也无坚硬的骨头,但它却能钻到几十米深的地下,靠吃土,往下饮深泉,关键在于它用心专一。 这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我学会了很多道理。读完这本书后,我在想:我们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做到文章上说的这些呢?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到底有没有明白学习的意义呢?而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又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呢?既然现在明白了,就应该摆好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我相信,只要你按照上面说的的去努力,一定会成功!这本书里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很生动,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怎样学习成绩才好、要尊敬师长、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要爱学习、爱生活,还有要怎样做人………. 第二篇:经典古文 经典之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