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教案

16母鸡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4、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

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书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 茅阳第一小学四(3)班刘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长城起始地图、长城的图片、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气氛渲染:播放“长城——谭晶”) 一、检查预习 1、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怎样的? 2、每年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出示中外游客爬长城等图片资料) 3、出示国外领导人游览长城后,对长城的赞美之词: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4)、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4、听了这些赞美之词后,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一起来学习第17课长城,请听课文范读。 2、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 (3)、理解长龙的比喻。 (4)、出示长城的起始地图: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5)、齐读第一自然段,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 (1)、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指导书写“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4.初步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图片,回顾《爬山虎的脚》一课及作者。(板书:叶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第26课同样写到了爬山虎和叶老先生。 2.齐读课题,了解作者。(板书:肖复兴)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第一组出示:推荐删掉动词融洽黄昏余晖楷模曲线 指读。指导读准多音字。 指导识记字形。(重点指导“删”的字形、字义以及书写,练写。)第二组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 指读,齐读。师:这两组词语分别写谁?(作者和叶圣陶) 2.整体感知 师:当年肖复兴只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叶圣陶是著名的大作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叶老的几件事。(板书:修改作文受邀做客)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板书:楷模) 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 切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老的作品和人品堪称楷模?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1.学习“修改作文” 师:叶老和作者的结识起源于一篇经叶老修改后获奖的作文。作者拿到这篇作文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交流: 重点句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叶老修改的怎么样?(认真)从哪儿感受到的?“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出示修改稿,指生谈感受。指读。 重点句2:《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叶老修改了哪些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指读,出示,交流。 一张和一幅的不同。(板书词准确)同桌合作读第二句话,体会修改后句子的不同。(板书:句规范)

四年级上册语文1-16课主题思想

1.观潮 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奇丽、壮美的自然景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本文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原因,具体描写了大峡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鸟的天堂作者---巴金代表作《家》《春》《秋》 文章通过记叙参观“鸟的天堂”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赞美了美丽而富有生气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火烧云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象的喜爱。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游山西村》宋陆游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6.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 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7.蟋蟀的住宅作者---法国作家法布尔 这篇课文真实地介绍蟋蟀的住宅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文生动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9.巨人的花园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自私的巨人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做法,和孩子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里真正的快乐。 10.幸福是什么 本文通过三个孩子经过亲自的劳动实践,终于弄清幸福的真正含义的故事,说明了真正的幸福就是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道理。 11.去年的树 这篇童话主要写了鸟儿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推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精品教案

《麻雀》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打猎、猛烈、无可奈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动物? 预设:兔子、猫、狗、鹦鹉…… 你喜欢它们身上什么特点? 预设:喜欢狗,因为它们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我尤其喜欢它们的性格;喜欢猫,可能是我从小就有猫陪着我吧,那是一个玩具猫。浑身雪白,黑葡萄般的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你。你按一下它的头,它就会喵喵叫。因为这个,所以我很喜欢猫;喜欢兔子,它白天无精打采,一动不动地好像睡着了。可它夜晚却精力旺盛,出来找食物。兔子不像蛇、青蛙要冬眠,冬天它可比夏天过得舒服,兔子比较耐寒怕热。 2.那么你们来猜一猜:老师最喜欢什么动物呢? 预设:小麻雀。 你知道哪些关于麻雀的资料? 预设:一般体长为14厘米左右,体型略小,矮圆而活跃。顶冠及颈背褐色。麻雀不进行迁徙,是常见的留鸟。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 当弱小的麻雀,面对庞大的猎狗会发生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来看一看麻雀和猎狗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4.板书课题,读题。(麻雀)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感动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1)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2)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最多。 2.趣味识字。 加一加:口+臭=嗅(嗅觉) 图文识字:无奈拯救嘶叫 (二)感知课文。 1.课文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它们的关系网是如何的? 预设: 2.围绕这几个“人物”,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本文写“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想把它吃掉。紧急关头,老麻雀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着小麻雀,结果“我”唤回猎狗,小麻雀免受伤害。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3):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4-6):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幼儿,吓退了猎狗。 第三部分(7):“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三)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 文及教案 【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老师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教案1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教案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同步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同步练习----------《长城》 1看拼音写词语。 chónɡshānjùnlǐnɡwānyán jiāyùɡuān ()()() bǎo lěi dǒu qiào ()() 2比一比,组词。 蜿()蜓()凝() 婉()蜒()疑() 3比一比,组词。 垒()峭() 磊()俏() 4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美好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 ..,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 ..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聚集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 ..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 ..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6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和()。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到(),由()到()的观察顺序写的。7选词填空。 凝聚凝结 (1)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成的。 (2)农民的汗水()成一粒粒粮食。

8选词填空。 气势气魄 (1)这样()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座山很有()。 9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全长__________公里,所以又称 _______________. 10 作者远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近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_____。 11课文第4自然段起__________的作用。 A总结全文 B联想升华 12按要求改写句子。 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写成比喻句) 13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阅读天地 八月的燕山,青翠欲滴,长城蜿蜒起伏在山背之上,时隐时现,像一条伏卧在崇山峻岭上的苍龙,翘首欲飞。真是未登上长城,就被它的宏伟的雄姿吸引了。 我随着人流登上长城。站在城楼上,观八达岭群山,只见山峦重叠,巍峨险峻。在这万山丛中,只有这一道关隘可通塞外,过去听过:“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今日亲临目睹,那里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我终于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城在叠翠而险峻的山上,迤逦远去,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加显得气势磅礴。现在我看它,不再是翘首欲飞了,而是一条有生命的、探首天际的巨龙,正在翻山越岭向前飞腾! 14短文中有不少字词不会读,不理解,我得请工具书帮忙。 读音解释 关隘():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优秀教案

26西门豹治邺(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豹、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生字,理解“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 3.熟读课文,能按照提纲简要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作者:褚少孙,西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汉元帝、成帝间为博士。司马迁死后,《史记》有些篇散失了,据班固说是“十篇缺,有录无书”。褚少孙作了补充、修葺的工作。明人辑有《褚先生集》。少孙早年与山阳县的张长安,东平县的唐长宾等人求教汉朝大儒王式。王式要他凡事不能光靠朗讲,而要回之多加润色,少孙恪守老师教诲,遵此认真研究学问,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文章不同凡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豹子嫁娶媳妇巫婆官绅干旱徒弟提心吊胆磕头淌血 开凿灌溉 (重点指导生字:豹: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háo”; 娶:“范”和“取”是形近字,都读“qǔ”; 巫:“巫”和“坐”是形近字,不要读成“zuò”; 徒: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zǒu”; 磕:“磕”和“嗑”是形近字,都读“kē”; 凿:“凿”和“函”是形近字,不要读成“hán”。 溉: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ì”。)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豹(bào)娶(qǔ)绅(shēn)徒(tú)。 注意韵母易读错:吊(diào)溉(gài)。 (2)学习多音字:分(fèn f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②读一读: (3) (4)(5)(6-12) (13)(14)(15)(16)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我会写组词 哩:li(还早哩、吃饭哩、上面哩) 级:jí(石级、高级、初级) 链:liàn(铁链、表链、锁链) 颤:chàn(发颤、颤动、颤抖) 攀:pān(攀登、攀岩、攀爬) 猴:hóu(猴子、耍猴、猴急) 鲫:jì(鲫鱼、石鲫、花鲫鱼) 念:niàn(纪念、惦念、想念) 辫:biàn(辫子、小辫儿、草帽辫儿) 呵:hē(呵护、呵气、呵斥) 二、我会认组词 相:xiàng(相片、相机、相貌) 三、多音字 都:dū(首都)dōu(都是) 发:fà(白发)fā(发现) 相:xiàng(照相)xiāng(互相) 四、近义词 五、反义词 六、理解词语 似乎一一好像发颤一一发抖鼓舞一一鼓励 居然一一竟然汲取一一吸取 仰一一俯笔陡一一平坦鼓舞一一打击

奋力——松懈抬头——低头 笔陡:笔直陡峭。 白发苍苍:头发灰白,形容人苍老。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造句:没想到我居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汲取:吸取。造句:我们互相汲取力量,最终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七、句子解析 1.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形象、生动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天都峰,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害怕,更别说攀登了。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表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了我们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懂得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和爸爸在假日里去爬天都峰时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2.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麻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麻雀》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练习题 原文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凤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知识点 **【字词学习】**

字:跑、嗅、拍、嫩、愣、唤 词:打猎、摇撼、摇撼、绒毛、锋利、身躯、拯救、搏斗、勇气**【重点句子】**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2.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3.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4.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主要内容】** 《麻雀》主要说明了老麻雀的母爱。老麻雀不管自己危险不危险,还是有一种力量让它勇敢地落在小麻雀面前保护它。作者的心被老麻雀的母爱感动了,猎狗也是一样,它也被麻雀的母爱震撼而退却了。 练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原文及教案 【原文】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凤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麻雀)(课件出示2)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课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掉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教案设计

26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会认“芜、巫”等12个生字,会写“豹、魏”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管理、人烟、 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 2.能正确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西门豹简介。 二、初读课文,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难写字,指导:豹、魏、派、饶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语言,要求简练。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3.交流 五、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xí fu wèi wáng huāng wú gān hàn tú dì qiú ráo ()()()()()() 2.用“√”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官绅.(shēn shēng)开凿.(zháo záo)灌溉.(kài gài)漂浮.(fú hú)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田地()()人烟()()()心()胆 ()如土()()头求()装()弄() 六、小结 七、板书设计 26西门豹 巫婆官绅为民除害严惩首恶 给河神取媳妇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为民造福兴修水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 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