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简单鉴别如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占位全社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疾病求治需求越来越多,老年人特有的痴呆在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常见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它们因为病因病机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分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呢?简单来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判断:

1、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老年人大脑正常萎缩后,大脑部分区域功能减退而导致的以“智能、记忆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2、血管性痴呆,是指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即脑出血或脑梗塞)后,大脑局部脑细胞因各种原因坏死导致病理性改变,导致的痴呆症状。

3、通过辅助检查CT或MRI提示:阿尔茨海默病CT提示,脑萎缩CT征象。血管性痴呆CT提示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脑软化灶。

4、若是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则通过发病时间、缓急判断。患者发病缓慢,家人逐渐发现患者有痴呆症状,送入医院后行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可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供稿:老年四科邓帅

2014年6月30日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临床路径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临床路径 一、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ICD-10:F00)、血管性痴呆(ICD-10:F01)、见于在他处归类的其他疾病的痴呆(ICD-10:F02)、非特异性痴呆(ICD-10:F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存在痴呆的临床表现(出现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的紊乱,包括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能力、语言和判断功能)。 2.上述表现妨碍个人日常生活。 3.上述表现和功能损害至少存在6个月。 4.除外抑郁、谵妄、精神发育迟滞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1.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 及日常生活能力,并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治疗策略。 2.认知改善治疗。 3. 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4. 非药物干预。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ICD-10:F00)、血管性痴呆(ICD-10:F01)、见于在他处归类的其他疾病的痴呆(ICD-10:F02)、非特异性痴呆(ICD-10:F03)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甲状腺功能、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核磁。 (4)量表及认知测查: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单项认知功能检查(记忆力、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操作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痴呆分级诊断量表或总量表、精神行为症状评估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甲状旁腺功能、激素、血药浓度及毒物检测、血沉、重金属、肿瘤标志物,副肿瘤抗体、免疫全套、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脑脊液检查、Aβ-PET、Tau-PET、FDG-PET及相关基因检测如APOE基因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1)根据痴呆类型、患者的躯体状况、临床症状的特征、患者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认知改善药物。 (2)根据精神行为症状特点、患者的躯体状况、患者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遵循个体化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中风之后脑功能失调与智能衰退为主的病症。其以呆傻愚笨、智能改变,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于忘事;重者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哭忽笑,或不欲饮食,不知饥饱,或二便不晓等。中医对本病的表述多见于“痴呆”、“呆证”等病证之中,且认为本病症为“中风”之变,由“中风”而发。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脑髓充足,才能神清气灵;而中风之后髓海不足,必然神呆气钝,失其清灵。老年人肾气虚衰,阴精不足为本;中风之痰瘀犯脑为标,标本兼有之,故元神失养,神明失聪,脑失其养而致痴呆。另外加之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脾气亏虚,生化失司,易致痰阻脑络;或情志失调,气机瘀滞,致血行不畅;或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行。 血管性痴呆是在中风病已有的气血痰瘀火的基础上,诸邪内阻,上扰清窍,造成老年人精损血亏、脑髓空虚,元气不足,阴阳失调所致。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 血管性痴呆(VaD)的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神经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即 (1) 发生多方面认知缺陷,表现为以下二者:记忆缺陷(不能学习新资料或不能回忆所学到的资料);至少有下列认知障碍之一:失语、失用(虽然运动功能没有问题,但不能执行动作)、失认(虽然感觉功能没有问题,但不能认识或识别物体)、执行管理功能的障碍(即计划、组织、安排次序、抽象等)。 (2) 以上认知缺陷导致社交或职业功能缺陷,并可发现这些功能明显不如以前。 (3) 存在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例如:深腱反射亢进、伸跖反射、假性球麻痹、步态障碍、某一肢体软弱);或有提示脑血管疾病的实验室依据(例如,涉及皮层及白质的多梗塞)并可认为是此障碍的病因。 (4) 这些缺陷并非由于谵妄所致。 2. 中医痴呆病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主要有: (1) 记忆:记忆能力,包括记忆近事及远事的能力减弱。 (2) 判定: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弱。 (3) 计算:计算数字、倒数数字能力减弱。 (4) 识别:识别空间位置和结构能力减弱。 (5) 语言:口语能力、文化程度高者的阅读和书写能力障碍。 (6) 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减弱。 (7) 个性:性情改变。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与防治措施201430700038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与防治措施 陈晓晴 旅游管理国际班

摘要: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全球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该病患者数量逐日上升,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本文对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综合症;AD;病理;预防;治疗;中医;西医 一、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阿茨海默)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简称为AD,俗称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极为不尊重的叫法,伤害了患病者与他们家人的感情,这种叫法应当摒弃。)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致命疾病,影响着全球至少4,400万人,但却被普遍误解。据阿兹海默症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 的一项覆盖1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阿兹海默症是衰老的一种典型表现,40% 的人认为阿兹海默症不会致命。 二、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原因 2.1遗传因素 AD 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4. 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 淀粉样蛋白前体( APP)基因、早老素1 基因( PS -1)、早老素2基因( PS -2) 和载脂蛋白( apoE ) 基因。 2.2炎症作用 在AD 患者脑中,Aβ 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

老年痴呆症的诊断

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检查: (一)脑电图可以表现正常或呈非特异性的弥漫性慢波,α波节律变慢、波幅变低,甚至在疾病严重时可以消失,一般来说,脑电图变化的程度与病人的智能损害程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二)CT 头颅CT主要显示脑萎缩。大脑灰质普遍萎缩,表现为两大脑半球脑沟增多、加深、脑裂增宽,颞叶(主要是颞中回)萎缩,表现为颞叶脑沟增多,加深,颞中回变窄,鞍上池和环池增宽,侧脑室颞角扩大,脑白质萎缩以三脑室和侧脑室体部扩大为主要表现。 (三)磁共振成像在所有医学影像学手段中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可以清楚地分辨脑灰白质。所显示的脑萎缩或脑室扩大较CT更清晰,更敏感,且能测量整个颞叶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的体积对AD 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放射性核素险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医学影像学技术,能显示局部脑血流灌注,进而反映脑功能变化。AD患者颞顶叶皮层脑血流量减少,以颞顶叶后部更为显著,表现为低灌注或灌注缺损区,左右两侧血流灌注下降的程度可以相似或明显不同。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借助于扫描放射性视踪剂在人体内的运动,获取细胞活动或代谢的信息,并用于成像的核医学手段,是目的仅仅有关的三维显示脑能量代谢的方法。可以显示颞顶部皮质葡萄糖代谢降低,表现为低代谢区或代谢缺损区。安静时检测的代谢反映了形态损害的程度,活动状态下的代谢率反映的是大脑对功能试验的潜在能力,AD的代谢在活动时比安静时受累更严重。 一、老年痴呆的症状分类表现 1.记忆障碍。老年性痴呆发病最初的症状是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的健忘,如同一内容无论向他述说几遍也会立即忘记,刚放置的东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做菜时已放过盐过一会儿又放一次,刚买下的东西就忘记拿走,刚刚被介绍过的朋友,再次见面时就因忘了他的姓名而出现尴尬的场面。而对过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战争、参加过的某种政治活动、失去的亲人等则记忆较好,即所谓远期记忆保持较好。但是,随着疾病发展,远期记忆也会丧失,会出现错构、虚构及妄想。如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说成是现在发生的,把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串在一起,张冠李戴,甚至会从头到尾地述说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记忆障碍最严重时,表现为不认识自已的亲人,甚至连镜子或照片中的自已都不认识。 2.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逐渐丧失。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清楚自已在何地,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家等。 3. 计算能力障碍。轻者计算速度明显变慢,不能完成稍复杂的计算,或者经常发生极明显的错误。严重时连简单的加减计算也无法进行,甚至安全丧失数的概念。 4.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正确的理解,直接影响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东西,因此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5. 语言障碍。轻者说话啰嗦内容重复、杂乱无章,重者答非所问,内容闻题千里,令人无法理解,或经常自言自语,内容支离破碎,或缄默少语,丧失阅读能力。 6.思维情感障碍。思维呈常出现片断性,大事被忽略,琐事却纠缠不清,同时伴有情感迟钝,对人淡漠,逐渐发展为完全茫然而无表情,或小儿样欣快症状很突出。有的则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

(推荐)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测试表

病因成谜 毫无来由的大脑萎缩,只能观察到脑部细胞内多处形成β淀粉的沉淀,使脑部失去原有的功能,逐渐坏死,并且不再新生。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区域”(与学习、记忆关系极为密切的前脑的一部份),因此,老年痴呆症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丧失;语言、判断、推理和方向感等认知功能也逐渐降低;接着出现妄想、幻觉、游走、忧郁等异常行为;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在人体正常的衰老过程中,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叫作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的物质,这种蛋白被认为是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的7大危险信号为: 1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问相同的问题。 2 一字又一字,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叙述相同的事情。 3 以前很容易和经常做的事,像做饭,缝补或玩牌,现在却忘记了。 4丧失了支付和如何管理自己财务的能力。 5 在很熟悉的环境中迷路走丢,或家中的物品方错位置。 6 经常忘记洗澡或长期穿同一件衣服,却强调已经洗过澡或说他的衣服是很干净的

轻度症状: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通常以健忘为首发症状。如果你怀疑周围的亲人可能出现了轻度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还需要观察是否有以下变化: ●记忆丧失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变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下降 ●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延长 ●情绪和人格改变,像抑郁或焦虑 ●饮食安排或按时服药出现困难 ●完成简单的算术计算、理财、持支票簿或牌出现障碍 ●对所熟悉的地方位置感到迷惑 ●判断能力下降,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断 提示:即使出现上述症状的几种,患者任然可能完成绝大多数的活动甚至可以驾车。此时仍然需要看医生 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大脑内的病理变化更加严重,并且向其他控制语言、认知、感觉和思维的中枢蔓延,症状变得更加显著,可以出现行为问题(此阶段约有大于65%的患者仍然不能诊断出,直到进展为中至重度)。

3分钟了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

3分钟了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 来源:二毛照护 2017年伦敦阿尔茨海默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 ●一辈子过单身生活的老人与结婚的人相比,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要高出42% ●丧偶老人比有配偶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高出20% ●离婚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没有增加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医生安德鲁·苏蒙拉德博士的研究小组,以80多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获得这组数据。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苏蒙拉德博士表示: ●单身的人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社交的频率逐渐减少; ●丧偶的人经受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造成的严重压力可以耗尽他的认知储备能力; ●离婚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仍然不确定,但据推测, 这是因为离婚的人与子女、朋友或者新的交往对象能维持社交活动。 【大数据】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每20人就有1人患老年痴呆,患病人群近1000万,占世界患病总 人数的1/4 ●女性患病风险>男性 ●患者大多因感染、营养不良、肺炎或心力衰竭死亡,病程一般在1~25年之间(平均8年)【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这些病傻傻分不清】1、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 人们通常以为阿尔茨海默病(同阿兹海默病,英文音译略有不同)和痴呆症是相同的,而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只是痴呆症中最大的亚型病。阿尔茨海默病占痴呆症病例的比重达到60%-80%,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名称经常可以替换使用。

总结:痴呆症包含阿尔茨海默病 2、老年痴呆&痴呆症 在中国,由于绝大部分的痴呆患者是60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痴呆”也被称为“老年期痴呆”或“老年痴呆症”;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 总结:在中国,老年痴呆=痴呆症 3、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 由于“痴呆”字面意思看来存在贬义,英文也有“疯了”、“傻了”、“精神错乱”的含义。因此不论国内外,很多患者和家属从理智到情感都不愿意接受这个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民间组织陆续进行了对“痴呆”的更名: ●台湾地区:2001年,将痴呆改为“失智症” ●日本:将痴呆改为“认知症”,于2005年起在保险制度中该词作为法律用语正式使用 ●香港地区:2010年曾经提出以“脑退化症”来替代痴呆,但后来被否定。2011年香港正 式启用“认知障碍症”来取代“痴呆症”。 ●美国(医学界里程碑):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正式以“主要神经认知障碍”取代 了“痴呆”,可以简称为“认知症”或“认知障碍症”。 ●中国:由于“认知症”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痴呆症的核心症状——认知功能障碍; 并且降低了“痴呆”的负面意义,因此在中国正式倡导,逐渐以“认知症”取代“痴呆症”。总结: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病,于1906年被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AD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学说即“Aβ假说”,目前该假说广为大家所接受。β淀粉样蛋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蛋白质的蛋白样淀粉前体。AD所具有的一个最典型的组织病理特征便是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斑块,即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2]。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3]。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4]。尽管Aβ假说仍备受到争议,但目前他在AD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AD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5](neurofbrillary tangles,NFT)。Tau蛋白作为一种胞质蛋白,与微管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进而使神经元微管的结构保持稳定,并保证神经

血管性痴呆试题

血管性痴呆教学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 1.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时:() A.多梗死性痴呆 B.动脉硬化性痴呆 C.血管淀粉样变性痴呆 D.脑栓塞 性痴呆 E.脑萎缩性痴呆 2.属于痴呆第二种常见类型的是() A、路易体痴呆 B、Alzheimer病 C、血管性痴呆 D、中毒性痴呆 E、感染性痴呆 3.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中哪项不属于功能障碍() A、不能胜任以往的工作程序 B、近记忆力减低 C、可以正常交往 D、计算力减低 E、不能胜任以往熟悉的生活 4.血管性痴呆哪项治疗有误( ) A、鼓励病人多与外界接触 B、脑代谢剂 C、抗血小板制剂 D、神经保护剂 E、将血压控制的越低越好 5.不是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的是() A.早期人格是否保持良好 B.病程是否呈波动性 C.痴呆的严重程度 D.Hachinski量表评分 E.是否有高血压史 6. 痴呆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 A.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药物B胆碱酯酶抑制剂C.抗胆碱能药物 D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E.神经生长因子 7.血管性痴呆的SPECT特点为多发性脑血流减少或缺损,而阿尔茨海默病SPECT示 脑血流减少或缺损为。 A、对称性对称性 B、对称性不对称性 C、不对称性对称性 D、不对称性不对称性 8.有关痴呆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是() A、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B、病人生活、社交能力不受影响 C、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 D、影响意识内容而非意识水平 E、常伴行为和情感异常 9.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 A.具有脑血管病 B.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 C.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后 D.认知功 能突然恶化 E.认知功能呈波动性、渐进性发展 10.患者男性,84岁,初中文化。自8个月前开始发现刚刚说过的话、家人嘱咐的事宜,旋 即不能记起,不能回忆具体内容但印象中似乎有那么一回事,进行性加重,继而不能计算简单账目,常怀疑家人偷他的财物,夜间常有噩梦惊醒。既往无高血压、脑炎、卒中等病史,家人否认头部外伤史。查体:血压122/84mmHg,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体征。头部磁共振平扫十增强示有轻度脑萎缩。此患者最可能患有() A、抑郁症 B、血管性痴呆 C、阿尔茨海默病 D、精神分裂症 E、老年人良性健忘症 二.填空(每空5分) 1、血管性痴呆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 2、血管性痴呆按血管病类型分、单一脑梗死性痴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 状态)性痴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病)(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双侧分水岭脑梗死。 3、血管性痴呆的脑萎缩以脑室系统的为突出特点,皮层萎缩相对较轻。

老年性失忆痴呆症

老年性失憶癡呆症 --- 譚錦料--- 定義:痢呆症依據原拉丁文DEMENTIA的字義係病態的「瘋狂行為」或是「失常舉動」,是慢性進行性綜合症狀。 此病症經常侵犯高年齡老人,歲數越老,罹患機率越大,失憶痴呆症引發源自大腦疾病後,器質性病變,功能不能完全恢復。 病發初期明顯呈現智能遲鈍,認知功能喪失的狀態,人格的頹喪,映射出思考能力、定向力、記憶力以及情感,親和力的障礙狀態,精神性運動能力(包括寫與講)以及括約肌控制能力(包括大、小便失去自控功能),致使難於進行社交團體活動或者不能順利工作或是兩者狀況兼而出現。 發生率:公元一九尢三年,台灣老年性失憶痴呆症達到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七.三,已邁入了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高齡化人口社會。 老年性失憶痴呆症的前驅痴呆病,包括: l.ALEHEIMER阿耳滋海默痴呆症,具有進行性之一種早老性痴呆症。 2.NIEMANN PICK病發原因不明,大腦皮質層局部特別是額葉和顳葉萎縮的早老性痴呆症。 3.HUNTINGTON CHOKEA韓隆頓舞蹈症,是慢性,但基因為顯性,經常發生於五十歲之中老 年人。 4.CRETEFELDTJACOB此病時常侵犯中老年人,病情潛伏期長,是進行性腦病變。 老年性失憶痴呆症的前驅痴呆症徵候分析: ALEHEIMER DEMENTIA阿耳滋海默痴呆症是一種腦神經元纖維硬化症的變性,導致進行性精神衰退,定向功能障礙,記憶力紊亂,精神失常,時件有語言異常用辭不當,辭不達意的腦部退化性症狀出現,最終呈現痙攣全身無力,肢體癱瘓,癲癇發作和其他一些神經病症症狀,其病程發展緩慢。以肉眼觀察,腦迴部份明顯萎縮和腦室擴大,神經元在組織學上逐漸萎縮以至消失。尤其在外皮質層,神經元有粗的嗜銀纖維,有膠質細胞增生。常見的老年斑中有不定形嗜銀沉澱物,以及海馬迴神經元呈現顆粒空泡狀而退化。 NIEMANN PlCK'S DISEASE病因不明的局部性大腦皮質層,尤其是額葉和顳葉萎縮所引發的早老性痴呆症,此病症很可能是家族遺傳。通常表現出性格不穩定,改變較快,時常顯現出有不易協調存感情方面事項,日後則漸漸出現進行性痴呆病狀,經常伴有言語困難和障礙,類似於帕金森綜合徵的錐體外系統徵象。以腦的組織學以及超微組織結構觀察,與極常見的阿耳滋海默病上,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HUNTINGTON CHOREA DISEASE舞蹈病,源發自於大腦皮質和紋狀體,尤其是尾狀核組織變性所致,經常侵犯年紀四十至五十之間,病情症狀表現不明顯。唯一感覺得出為舞蹈動作,但其過程特徵運動的動作過度緩慢,大致與手足徐動的動作類似。當自主運動神經消失的時候,在走路動作中,會引起出現奇異步態和嚴重的語言表達上結構障礙。 發病初期,常有導致性格偏差和行為障礙,例如容易被激怒,輕易衝動,傾向暴力,精神渙散,心神,恍忽,白日神遊和性愛反常畸變,甚至內心萌生自殺念頭.最後病患出現慢性疲勞.終日萎靡,感情冷漠,記憶力嚴重衰退和進行性痴呆, CRETEFELDTJACOB DISEASE此病好侵犯於老年人的一種潛伏期長的進行性腦組織病變,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测试表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测试表

病因成谜 毫无来由的大脑萎缩,只能观察到脑部细胞内多处形成β淀粉的沉淀,使脑部失去原有的功能,逐渐坏死,并且不再新生。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区域”(与学习、记忆关系极为密切的前脑的一部份),因此,老年痴呆症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丧失;语言、判断、推理和方向感等认知功能也逐渐降低;接着出现妄想、幻觉、游走、忧郁等异常行为;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在人体正常的衰老过程中,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叫作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的物质,这种蛋白被认为是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的7大危险信号为: 1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问相同的问题。 2 一字又一字,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叙述相同的事情。 3 以前很容易和经常做的事,像做饭,缝补或玩牌,现在却忘记了。 4丧失了支付和如何管理自己财务的能力。 5 在很熟悉的环境中迷路走丢,或家中的物品方错位置。 6 经常忘记洗澡或长期穿同一件衣服,却强调已经洗过澡或说他的衣服是很干净的

阿尔茨海默病中度症状: ●记忆障碍-健忘加重,发展到忘记过去的事情像曾从事过的职业和朋友的名字 ●集中精力专注的时间缩短 ●组织思绪的能力障碍 ●认知和思维障碍(像判断能力下降,礼节的遗忘) ●语言障碍,包括表达、朗读、理解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获取新知识或处理意外情况时能力下降 ●反复重复相同的语言,动作或问题 ●出现朋友和家人认知困难 ●懒散、易怒、焦虑和妄想,尤其是发生在下午或晚上时 ●幻觉、妄想、多疑或偏执 ●不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 ●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像餐桌上不讲礼貌、在不恰当的时间或地点不穿衣服、说脏话) ●像在使用淋浴和厕所或做记录时出现困难 重度症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后阶段,脑内神经元出现广泛的损害,所有的自我感觉消失。在这一阶段,需要全天护理检测,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有哪些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有哪些 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对老年痴呆并不陌生。而老年痴呆其实是有一个官方的医学名称的,在医学上,人们将老年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是一种非常麻烦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这种病经常出现在老年群体中。那么,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有哪些?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以上就是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的症状其实是分了阶段的,也分了轻重程度,重度

痴呆的时候,人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记忆力,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这个时候,不管是对老人来说,还是对老人家属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卒中是血管性痴呆进展的明显因素(A级推荐)。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Alzheimer病后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血管性痴呆病人家属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B级推荐) 一、定义 凡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梗死的结果。梗死灶通常较小但具有累积作用。起病常常在晚年。 二、诊断 目前,尚缺乏对脑血管性痴呆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ICD--10公布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其中血管性痴呆(编码为F01)的诊断要点如下:1)必须肯定为痴呆;2)必须有脑血管病;3)两者有时间上关联(如痴呆发生于脑卒中3个月内)。诊断的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往往不平均,可能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自知力和判断力可保持较好。突然起病或呈阶段性退化,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使诊断成立的可能性加大。对于某些病例只有通过CT或最终实施神经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有关特征为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常因进一步梗塞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控制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态度或易激惹。 三、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可能非常困难。尽管卒中后痴呆可能与血管性痴呆有关,但也可能由临床下的痴呆缓慢进展合并存在,如Alzheimer。老年人中卒中和Alzheimer都很常见。诊断往往有两个倾向:单凭缺血性白质损伤--可能加重痴呆--CT或MRI影象的应用增加,使血管性痴呆误诊增加。另一方面,诊断血管性痴呆只凭脑卒中病史,使血管性痴呆漏诊增加。 其他应鉴别的疾病还有Lewy小体型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变性,帕金森病性痴呆,额叶肿瘤。 对于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应当向病人和家属询问翔实的病史,以及全面的体检。特别注意.1)有无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2)检查心血管系统,有无栓塞可能(心房纤颤、心衰、心脏瓣膜病、颈动脉狭窄);3)神经科检查,有无局灶神经系统缺损,如锥体束征、构音障碍、偏盲或锥体外体征。心理检查也必须进行。 表45: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 序号项目评分 1 今年的年份? 1 0 2 现在是什么季节? 1 0 3 今天是几号? 1 0 4 今天是星期几? 1 0 5 现在是几月份? 1 0 6 你现在在哪一省(市)? 1 0

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 - 全称阿尔茨海默病(AD),又译为阿兹海默病、老人失智症、老年痴呆症、脑退化症,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症状表现为逐渐严重的认知障碍(记忆障碍、学习障碍、注意障碍、空间认知机能、问题解决能力的障碍),逐渐不能适应社会。严重的情况下无法理解会话内容,无法解决如摄食、穿衣等简单的问题,最终瘫痪在床,病情恶化的途中有的患者会伴有被害妄想幻觉等现象出现。 通常还能见到诸如行为语言粗暴、举止下流等周边症状,所以在护理上有很大的困难。阿兹海默老年痴呆症通常在老年期(60岁以上)发病。 阿尔茨海默病 - 疾病分类 1、本病根据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1)老年前期型:起病<65岁,病情进展迅速,较早出现失语、失写、失用等症状; (2)老年型:起病>65岁,病情进展缓慢,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因人而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有的拖延数年却变化不明显,有的几个月便到达晚期,难以预料。 早期症状 一是近记忆减退,如有的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上街买菜忘了带回来等; 二是计算力减退,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 三是视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 四是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反复诉说某件事情; 五是性格和情感改变,如变得过分胆小或脾气暴躁、固执、多疑等。还有的患者早期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总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有的绘声绘色地描述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有的在夜间反复下地走动。中期症状 对于人、事、地、物渐无定向感,注意力转移,且一般性理解能力减低。此外,会重覆相同的语言、行为及思想,而情绪不稳,缺乏原有之道德与伦理的标准,常有迫害妄想的人格异常等现象,但无病识感。偶尔会出现“黄昏症候群”。 晚期症状 语无伦次、不可理喻、丧失所有智力功能、智能明显退化。而且逐渐不言不语、表情冷漠、肌肉僵硬、憔悴不堪,以及出现大小便失禁、容易感染等。

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介绍

老年痴呆症分为以下4种,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混合性痴呆。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疾病病因主要是脑内血管病变,即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可以是这些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 血管性痴呆分类 VaD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 MID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Willis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小血管性痴呆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Binswanger病(Binswanger disease,B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隐匿性发展的痴呆,常伴明显的意志缺失,情感和行为改变(激越,易激惹,抑郁,欣快,情感失禁),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运动迟缓,假性球麻痹和一些皮质症状(如步态不稳,尿失禁,帕金森症等)。病理改变为脑室周围白质的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与多发性腔隙灶共存,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严重病理中,整个白质近乎消失,仅存未受损的短弓状纤维。 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痴呆也可在缺血状态下的弥漫性大脑损害或局限性大脑损害(因局部脑组织对缺血的选择性易感性所致)后出现。痴呆可能由继发于心脏骤停或严重低血压的脑缺血性损害,血液

解析老年人血管性痴呆

解析老年人血管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称为血管性痴呆,是指一类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患者多伴高血压,常因脑卒中引起。一般情况下,脑卒中是一种老年病,50岁以上高发。但最近很多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西化”现象日趋明显,高血压、高血脂和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的人群明显增多,超重与肥胖日渐普遍。与此同时,年轻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应激事件、吸烟、酗酒、夜生活过度等,使脑卒中呈低龄化、高发病率的趋势。脑卒中发病率越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也会越高;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就能减少血管性痴呆。 脑卒中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多为数秒钟到数分钟,常见症状有突发一侧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嘴歪、流口水;突发语言障碍,与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出现头晕,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突然看不见东西,数分钟或数秒钟即恢复,伴有呕吐、头晕、意识障碍;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而且逐渐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突然出现呛咳、吞咽困难。

另外还有一些病人则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记忆力减退,记不住上一餐吃过的东西;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却记不清他姓什么;自己刚刚放的东西找不到。平时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时,CT难发现异常,但核磁共振确报告为多发性腔梗和/或脑白质病。这往往是多次脑小血管病变引起多处小血管闭塞,由于病变范围小,平时无症状,只有多次发病,病灶累及范围大后出现记忆力减退,逐渐发展为痴呆。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或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易于激动、自我控制力减弱、情感脆弱及轻度抑郁等。 血管性痴呆的原因和诊断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脑缺氧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性和低灌注状态,使低灌注区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可发生在某次脑卒中后,也可发生在反复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一次脑卒中后出现血管性痴呆多与脑卒中的病灶部位有关,如丘脑梗死容易出现近记忆力减退、情绪或性格改变等。 出血性病变特定部位的脑出血也会引起认知功能减退,但更多是脑小血管病,如淀粉样血管病,多次反复出血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诊断与处理

北京大学回龙观医院 冀成君 一、痴呆 (一)定义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通常也是进行性智能、记忆和人格等的全面性损害而无相应的意识障碍。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功能(记忆、语言、抽象思维、判断、运用能力、视空间技能、人格和社会行为等)的损害并严重影响到生活、职业和社会交往能力。 实际上痴呆往往对基本的生活功能影响非常显著,而作为职业功能来说,在诊断痴呆之前,一般不作为痴呆的诊断标准,而在诊断痴呆之后,它的职业功能往往可以作为判定这个痴呆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准。这是因为作为职业功能来说,受很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等因素的影响。 广义痴呆的定义是指18岁以后的任何原因造成的智力减退,这种病通常在40岁之前发病少见,而60岁之后发病率上升。而这里需要大家注意就是痴呆与精神发育迟滞的区别。所谓的痴呆是由于任何原因造成的获得性的智能减退,也就是说在18岁以后任何原因使他原来的智力减退,就是造成了痴呆。而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的任何原因造成的患者的智力发育不全,也就是说他的智力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一般情况下,18岁作为一个界限,18岁之前,任何原因出现造成的智力的减退就是精神发育迟滞,而18岁之后任何原因造成的智力的获得性的智力减退,叫做痴呆。 (二)病因 最常见的引起痴呆的原因就是原发性的退行性的病变引起的痴呆,就是阿尔茨海默式病痴呆。它大约占所有痴呆病人的55%,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次非常常见的有血管性痴呆,也是老年痴呆中较常见者。这里边有多发梗塞性痴呆,有皮层下动脉硬化式脑病,腔系性脑梗、脑出血等等这些原因引起的就是说因为血管病引起的一个痴呆。第三个方面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包括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等。痴呆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有按照有原发性是继发性,是老年性或者早老性,有皮层性或皮层下等等。 二、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一)概述 Alzheimer's Disease ( AD )亦称老年性痴呆( Senile Dementia ),是一种以临床和病理为特征的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疾病,以大脑皮层颞叶和额叶萎缩为著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全面衰退,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二)流行病学调查 AD 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患病率随年龄而稳定上升。 Evans 等报道: 65 ~ 74 岁患病率为

血管性老年痴呆的症状表现

北京体坛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科专家介绍到,如今,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晚年生活质量的一大疾病。而其中血管性老年痴呆的发生更是常见。专家表示,了解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症状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疾病,及时的治疗,更有助于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之家庭生活的和谐。那么究竟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有何症状呢? 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最明显的特征为记忆力减退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特征为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理解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障碍,但病人对自已所患疾病仍保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定向力一般也相对保持较完整,属于局限性痴呆的表现。 另外,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还会有情绪易激动、头痛、失眠或嗜睡、心悸,以及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而随着脑血管供血障碍的改善,血管性痴呆的症状也有可能有所减轻。脑CT或磁共振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这些都是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特征。 血管性老年痴呆源于脑血管病变,多发于晚年 血管性老年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既往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痴呆可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连续的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个别人也可发生在一次严重中风后。梗塞灶一般较小,但效应可累加。一般在晚年起病,包括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专家提醒:血管性老年痴呆易引发吸入性肺炎、褥疮等多种并发症,家庭护理有助于病情康复 患血管性老年痴呆症后平均生存时间为8-10年,血管性痴呆本身是脑血管病导致的,同时又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比如吸入性肺炎、骨折、褥疮等,而多数并发症又主要与家庭护理有关,因此患者家属们应该多加注意。要多跟病人交流并帮助病人进行一定的肢体活动,一定要持之以恒,这对病人的康复很有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观念”优势显著,兼顾脏腑同调 传统治疗心脑血管病,往往从病症出发对症治疗,虽然能收到效果,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心脑血管疾病病在全身,单一对症治疗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要杜绝各类心血管病变的出现,必须“治本”,即针对病因对患者脏腑虚实的补泻及阴阳平衡的调整,消除病理基础,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温馨提醒:北京体坛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科【以肝论治五脏同调】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因其理念新颖、效果显著在2012年“全国中医疑难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领导一致肯定。如果您有任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相关困惑,可以在线咨询我院专家,您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