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课程

最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课程
最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课程

基因工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摘要: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遍布于社会的各个

领域,但基因工程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本文论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关键字:基因工程、人类社会、影响

0引言

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技术也不例外。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现在农、林、牧、渔、医的很多产品都打上了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1 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然后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细胞或生物体内,使这种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繁殖扩增基因或生产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代。

它是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的物种在较短时间内趋于完善,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新的生物类型。

基因工程最突出的优点是打破了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可以使原核生物与真和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甚至是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进行重组和转移。人的基因可以转移到大肠杆菌中表达,细菌的基因可以转移到植物中表达。

2 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

2.1 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2.1.1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世界上不少食品的供给都成了问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产量的多少,英国剑桥的植物育种所研究了如何转移叶绿体基因,将其中的高光效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品种中去,以增加其光和效率,从而能产生更多的粮食。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使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菜豆提取了储藏蛋白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向日葵中后,表达了该基因。2.1.2 基因工程在农业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30年内,农业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以上。传统农业育种主要是应用孟德尔的遗产规律有性杂交产生变异,再经过选择形成优良的品种。这个方面的缺点是周期长,可利用的种质资源有限,利用基因工程产生的转基因植物就可以克服以上两大缺点,一是周期可以缩短,而是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将不同种类植物的基因和来自植物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的基因导入到转基因植物体内,这样就消除了常规育种在遗传资源来源上的困难,由此为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2.1.3 转基因植物研究在提高植物抗性、改良作物品质等方面发展十分迅速。

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具备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等特性的新品种,使得农作物生长的范围大大增加。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与合成脯氨酸有关的基因,将其转入固氮菌后,后者获得了既固氮又抗盐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目前通过转基因育种所改良的生物性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病,通过导入与植物抗病相关的基因,是植物能抵御或延缓病害的侵袭。如小麦遭受有黄矮病毒引发病害的较为严重的年份可使小麦减产20%—30%。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已从野生燕麦中提取抗病毒基因,并将其导入到作物中,使其抗病毒能力增强。②抗虫,将一些毒蛋白基因导入到作物中以杀死作物上的害虫。③抗除草剂,将不耐除草剂的作物通过改善其基因结构使其耐除草剂。④提高作物的品质。

2.2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2.2.1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它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方法,将正常的基因转入到病患者的细胞中,以取代病变基因,从而表达所缺乏的产物,或者通过关闭或降低异常表达的基因等途径,达到治疗某些遗传病的目的。入导入一个胰岛基因在体内分泌胰岛素已获得成功。

基因诊断产品开发

2.2.2 利用基因工程开发新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指基因工程活性多肽、基因工程疫苗和DNA药物等。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临床治疗中非常有价值的活性多肽,不仅解决了来源困难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利用在体外操作基因的优点制造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药品,除此之外,基因疫苗也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现阶段发展起来的DNA疫苗突破了传统的免疫方法可能因为其抗原蛋白的毒性而对人体有害的缺陷,将能表达外源抗原蛋白的质粒DNA或其他形式的DNA注入人体后,产生对人体无危害或危害极低的抗原蛋白。而其DNA疫苗相对稳定,成本低,使用方便,作用时间长。

2.3基因工程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和贡献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使各种转基因生物提高生产谷氨酸、调味剂、酒类和油类等有机物的产率或者改良这些有机物的组成成分,提高利用价值。

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可以在不经过复杂的加工处理的情

况下,改善食物中的组成成分,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减少食品的加工污染和生产成本,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基因工程已被成功的应用于食物中多种碳水化合物组分的修饰改造。

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改良这些有机物的组成成分,提高利用价值。如将豆油不同组成成分相关的基因各自组装上合适的启动子,转化大豆,获得的各种转基因大豆产生的豆油,有的不含软脂酸,适用于做色拉;有的富含油酸,适合于烹饪;有的含30%以上硬脂酸,适用于制备人造黄油,或者使烹制的糕饼松脆。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改善食物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组成。此外基因工程技术在降低食物中有害成分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2.4基因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和贡献

由于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管理不善,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初见成效的环保基因工程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2.4.1利用工程菌降解污染物。

研究发现,不少质粒携带能降解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基因,可通过基因重组,建立能降解相应有机污染物的工程菌株。如将降解质粒XYL、NAH、CAM和OCT等接合转移到假单胞菌中,得到的工程菌对原油的烃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将一种水解酶基因opd导入Streptomyces libidans,获得的转基因菌株能水解硫磷。

能吃油的工程菌

2.4.2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植物的抗性等能力,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率,从而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从而减小了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质的破坏。

2.5 其他方面的应用

基因工程除了在上述的四个方面的应用研究外,在酶制剂工业、食品工业、化学与能源工业等方面也有其用武之地。酶的传统来源或者直接从动植物体提取,或者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前者由于材料来源困难,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影响了动植物酶制剂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将编码不同动植物来源的酶的基因通过克隆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经发酵制备需要的酶。目前,基因工程操作所用的许多工具酶是转基因菌株生产的。此外,可以按照需要来定向改造酶,甚至创造自然界所未发现的新酶。

在化学工业方面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多种工程菌株,发酵过程中可提高丙酮、醋酸、丙烯酸、酒精、甘油、乙二醇等有机物的转化效率,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3 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随着基因工程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基因工程产品的面市,基因工程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担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用于筛选的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是否会对人、畜有害,这些基因是否会被病原菌摄取而导致其抗药性的提高;抗除草剂基因会不会是转基因植物变成不可控制的杂草,或漂移到杂草上使杂草泛滥;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效应是否会引起有害的沉默基因的表达;转基因动物是否会演变成对人类有极大威胁的新物种;基因治疗室否对人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

良影响等等。

3.1基因工程带来的生态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可归类为:①转基因表现超自然性状,如超生长势,因此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从而成为其他作物耕作过程中的杂草;②转基因作物可能与野生种类杂交而出现转基因杂交种,这种杂交种很可能对自然植物群落产生不良影响;③转基因动物如转基因鱼类也会有生态风险,而且其影响的方面可能会更广,甚至会直接影响人类本身。

此外,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的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以及扩散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发生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转基因植物就可能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的状态下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并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全新生物种而长期催在与生态系统中,所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预料的。

3.1.1转基因植物本身转变为杂草。

Risscer和Kathen等文献中都谈到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转变为杂草。田波曾在文献中指出,常规育种培育的品种在某些地区种植后成为野生植物。一种油用油菜在英国种植后不仅成为野生杂草,而且成为花粉气喘过敏症的过敏源,并指出转基因植物也有成为野生杂草的可能。理论上许多性状的改变都可能增加转基因植物杂草化趋势。例如种子体休眠期的改变、种子萌发率的提高、对有害生物和逆境的耐受性、以及植株具有的生长优势,都有可能提高转基因植物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种群的增长速度,提高其侵入其他生物栖息地的可能。从而转变成杂草。

美国转基因野草疯长

3.1.2通过基因漂流队近缘种带来潜在影响。

基因漂流是指基因通过花粉、受精杂交等途径在种群之间扩散的过程。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释放,可能使转入的基因流向近缘植物,产生影响。使近缘植物可能成为超级杂草。如美国普遍存在的野葫芦一类的葫芦科作物的近缘植物,由于它们易感染黄瓜和西瓜的病毒毒原,其生长繁殖受到制约。假如抗病毒的转基因南瓜在环境中释放,通过基因流可能将抗病毒基因导入野葫芦,使其抗病毒性能增强,进而大量繁殖,成为难以控制的杂草。

3.2 基因工程带来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3.2.1 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食品可能引起变态反应

在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由于外源基因的介入,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的变态反应的程度很难估测。例如大豆本身缺乏蛋氨酸,为了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科学家将巴西一种坚果的基因转移到大豆上。即使这种变应原的含量是极其微量的,但也足以引起过敏,临床实验的结果已证明了只一点。

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发达国家人群中的变态反应有显著增加,特别是过敏性哮喘上升了近30%,皮肤过敏的方胜率上升了近一倍,当然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转基因生物,但是转基因作物会使食品的合成程度增加,可能会引起变态反应的复杂化。

3.2.2基因扩散

在转基因作物中,基因标记是用来区别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手段,耐抗生素基因又是标记基因的主要种类。有一类微生物自身可以产生抗生素以抵御外来细菌的侵害,这种微生物就具有耐抗生素的代谢机制。上述的耐抗生素的标记基因可以随着作物种子一起进入食品或饲料中,从而间接扩散到人的体内,从而影响到人体内微生物的抗药性,而且通过人与家畜产品的接触传到人体致病菌中,使其耐药性提高,最终影响人的健康,耐药性基因的扩散对人体的健康将会是极其不利的。

3.3 基因工程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伦理的核心是人对自身的认同。人除了有动物性之外还具有基本的社会属性,随着克隆羊、克隆鱼、克隆牛等克隆生物的出现,克隆人在技术上衣不存在问题,但由克隆和杂交所制造出来的物种,将致使人类伦理核心的沦丧。

此外,消费者是转基因产品的最终受体,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伦理标准或耐受力。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引起伦理学上的争论,如人类基因转移到作物,然后将转基因作物用作食品所造成的疑虑;家畜基因相互转移所造成的宗教疑虑;动物基因转移到植物上对素食者所造成的疑虑等等。

3.4基因工程对人的权利的挑战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类对自身有了十分透彻、十分细致的了解,通过一滴血、一根头发都可能窥测到整个人的基因隐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的基因隐私的暴露,从而导致一系列歧视问题和不平等问题的出现,例如一些基因病的携带者,当他的基因情况暴露出来的时候,他的患病情况也就随之暴露,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个人正常的社会生活,会招致各种包括人际交往、工作等方面的歧视。每一个人在遗传上是公平的,如果人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公平得到的本应受保护的基因信息完全泄露出来,甚至进行赤裸裸的比较,这似乎有悖于公平原则。

3.5基因工程武器的危害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而研制出的新型生物战剂。它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的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把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体内而制造出的新一代生物武器。

基因武器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威力更大。比如,将超级出血热菌的基因武器投入对方水系,能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有消息称,某国拼出一种“热毒素”基因毒剂,仅用外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足以使全球60亿人死于一旦。

基因武器制造成本低,使用方法简便,使用后不易被及时发现。基因武器一旦应用于战争,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4 正确看待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技术决不仅仅与科学工作者有关,它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到我们的生老病死,基因工程的身形无处不在,它已经切切实实地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并正在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威力影响着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对待基因工程我们要对自己提出要求:

1、全面了解基因工程,认清其两面性。

2、

3、合理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自然进行大规模地人为干预。

4、制定完善的技术管理规范和社会问题处理方案。

实事求是地说,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看起来对自然干预有些过分而技术成熟度又有欠缺的新生事物,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的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地球上现有的基因组合毕竟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对其进行人为的修改或用外源基因人为地插入或替换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尚无法下定论。

5 结束语

自古至今任何一种新技术问世往往有造福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危害人类的一面。基因工程技术也不例外,给人类带来福音,可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此技术不加控制的滥用必将对人类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基因工程作为一项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甚至是自然界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它赋予了人类更强大的改造自然的本领,但作为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人类不能忘记自身同样也是被施用者,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历史雄辩的证明,当人类去试图改变自然的同时,同样也会接受自然对人类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在很多时候是难以预料的灾难。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中正的看待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掌控这项技术,同时制定一套综合的、人性化的技术管理规范,从而使工程的风险以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降到最小,使基因工程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 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安交通大学 “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odern Biology 课程编码:BIOL1003 学时:48(含课外学时4)学分:3分 适用对象:大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张惟杰主编,《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码: 7-04-007958-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编写,《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码:7—04-007959-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技术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一样,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并将成为下一个世纪的带头科学。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大学都将生命科学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为本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意识到生命科学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更多地增添一些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使人们教育思想的根本点发生了变化,工科专业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摇篮,而应该是培养在一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并且具有更为积极的应付挑战的能力和更高的整体素质的人才。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多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参加到与生命科学交叉的边缘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来。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并使学生掌握理解这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2

植物与生活期末小论文

植物与生活论文 浅谈植物性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摘要】从热带的雨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温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到寒带的草甸;从海底森林——巨大的褐藻群,平原的栽培植物,丘陵山地的森林,到高山矮灌丛,地球上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植物,给地球带来无限的生机。目前已知的40多万种植物各有特色:长寿的银杏树(Ginkgo biloba)可生活1000多年,而短命菊(齿子草)只需几周就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最简单的衣藻(Chlamydomonas)只有一个细胞,而种子植物则具复杂结构,并有根、茎、叶等的分化。有的植物需要强烈阳光,有的则喜欢阴湿的环境;绝大多数自养,但也有异样的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Cuscuta)等。各种植物可分为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多个类群,它们共同组成了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植物界。 【关键词】植物结构、经济效应、环境和谐 在低等植物中,有的植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如衣藻),有的植物数个细胞聚合成一个个体,但细胞间尚无分化(如团藻);到了高级的多细胞藻类(如海带),才出现了细胞的分工,出现了组织(tissue)的雏形。被子植物细胞来源于种子内胚芽和胚根的原始细胞(相当于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的不断分裂,开始并无分化;长到离茎尖和根尖1~2cm的地方,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具有各自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及组织。 植物中那些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似,个体发育来源相同的细胞群(cell group)称为组织。根据功能和形态,一般把组织分为两大类: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地生长和分裂;成熟组织的细胞,则经过分化,显示不同的形态特征,利于承担不同的功能。成熟组织又可进一步区分为:薄壁(基本)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等不同组织。 植物生长可归结于细胞的生长(cell growth)和分化两个主要过程。所谓生长(growth),是指细胞体积和数目的增加;所谓分化(differentiation),是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特化。植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成,都取决于细胞的分化。 绿色植物中,低等的藻类大多数无组织分化,因此也就不存在器官。它们的营养生长就是细胞的分裂和长大。高等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进而构成负责一定功能的器官(organ)。在营养生长期,一般有根、茎、叶(苔藓)完成。这些器官各有其一定的外部结构,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它们的活动与物质的吸收、同化、运输和贮藏等营养生长有关。因此,把根、茎、

生命科学 选修课论文

旅游与会展学院 生命科学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编号 上课时间 2015年10月22日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大自然最玄妙的存在莫过于生命体的存在,总是引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思考。到底生命是怎么诞生,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么被塑造,在生命的进化的历程中又是什么在起着莫大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秘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在减少人类疾病和动植物病害、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减少环境公害、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为实验性的学科。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以及现代综合进化论。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了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计算机学科专家在探索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时,使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的速度更快,已发明了生物计算机;农学家在作生命遗传基因的最合理搭配,使人类的食品更符合自己的营养、口感以及保健需求,转基因植物、动物已经出现;医学家正在为各种疾病建立基因档案,使人类对疾病的处理手段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出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改善,已开始实施基因疗法。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等知识。生命科学前沿与人类健康主要研究现在比较前沿的科学,即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的无赖,比如: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朋友的

生命科学导论——综述

关于生物共生机制的综述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医学检验2011 王祎然学号1110115125 2011-10-25 【摘要】共生机制,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采取的一种必然的生活方式,自然界中生物极少以单独个体生活的形式存在, 同种类生物常以种群方式聚集在一起 生活, 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也存在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通过不同的相互作 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和发展, 其中共生关系是指一个以上的有机体, 双方建立互利共存, 或一方有利对方无害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关系。生物之间 共生关系在亲疏程度和作用上差异很大,但相对而言, 相互间有利的关系较直 接和稳定, 有利于共生体对外界自然环境的生存适应,因此,共生关系广泛的 存在在不同物种之间,本文正文将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简单阐释生物间的共生关 系:首先是共生的基本释义,解释何为共生;之后是共生关系的分类及实例,会从不同角度对共生关系进行简单的分类介绍及举例;第三方面是共生关系的 进化历程,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简单解释共生关系的发展经过;第四是关于生物 共生机制的意义的讨论。另外最后部分是关于共生机制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种间关系共生互利共生 【正文】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成不同的物种,有一些,停留在了本身的生命层次中,而更多的生物经过复杂的进化,发展成了更加高级有效的生命形态,伴随生命形态的升高以及多样化,单一物种的生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满足所有物种的生活要求,于是产生了新的生存形态——共生。 一、共生的基本释义: 共生,生物种间关系之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一般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相互有利的关系,而有些生态学家把共生概念作为凡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之间不同程度厉害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共栖和寄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气候异常变化、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前通过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如施加化学肥料及杂交育种等方法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更好地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让人们满足不仅吃饱而且吃好的愿望,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技部认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对于作物育种、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相关基础研究,对解决我国及全球粮食食品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良机,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健康长寿 从现在的医学与药品发展来看,生命科学将为医学保健长期服务1、研制更有效的药物 制作药品一般分为1从天然生物中提取2化学合成3发酵产物。其中1和3都是与生命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将可以发现更多的药品,而且还可以将以前稀缺的药品通过利用基因工程进

行批量化的生产。 1、生成更多的生物医用材料 早期的生物医用材料有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人工合成材料,近些年也开始用或材料或者用组织工程制造出的活动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首先必须具有生命相容性(一方面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对机体不产生明显的有害的效应;另一方面指机体对材料也不产生明显的有害影响)及与其使用的部位相适应的机械、生化性能。此外,生物医用材料还应具有相应的强度、韧性、弹性、耐磨、耐疲劳、耐腐蚀及润滑等性能要求。 生物医用材料的类型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衍生材料。除了以上材料还有具有远大发展的仿生智能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2、改造人类的基因组成 人类基因组约含10万-20万个基因,把人的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及其破译全部遗传信息。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例如,人类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如果患者的双亲外观都正常,更具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分析,患者的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在他们的后代中,发病概率是1/4。所以通过改造基因组可以成为人类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三)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物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优秀范本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姓名:詹晓琴 学号:1000530234 专业: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 《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细胞内严密组织和高度有序且动态的结构体系,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科学的入门科学。基础生命科学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代谢、繁殖与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控制、生物的起源进化与系统分类、生物个体的发育、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态环境、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进展等。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正在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正在向揭示生命的本质方向迈进。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是一些杰出科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我,认真学好《生命科学导论》主旨在于培养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进化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知识框架,培养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留出想象的空间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相结合,打开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大门。 根据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特点,联系实际浅谈我们现代人健康合理的膳食 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基本特点和他们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深刻感觉到我们人类也应该根据各类食物构成的不同营养价值合理健康饮食,促进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适的热量、合适的蛋白质、合适的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物纤维、

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但每门课程只能从一个途径申把`9_

附件8: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要求 (1)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且在本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课程负责人只能是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3)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附件3)。 (4)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详见《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4);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详见《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2)。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请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5.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6.我司将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对于2003至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我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二、申报限额 今年计划评审产生69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课程630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含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推荐限额见《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1)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5),超额推荐不予受理。

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版,张惟杰复习题纲(1)

《科学1》复习题纲 绪论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生长。2.繁殖和遗传。3.细胞。4.新陈代谢。5.应激性。 第一章 3、分析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答:1.最好的溶剂。2.亲和作用,使体内物质呈解离状态,参与正常生理活动。3.参与呼吸作用,保持肺泡表面的张力,有利于肺泡的回缩,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7、什么是必需氨基酸? 答: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9、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三类大分子中,连接单体的各是什么化学键? 答:蛋白质: 肽键。核酸:磷酸二酯键。多糖:糖苷键。 10、什么是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答: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氨基酸序列,前后两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起来。2.邻近几个或几十个氨基酸,经过一定程度的盘绕折叠,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一条肽链在各个邻近区段形成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整体的结构状态,肽链内部各个氨基酸残基之间,各段二级结构单位之间呈现一定的空间布局,这就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仅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到三级结构为止。许多蛋白质有两条以上的肽链组成,每条肽链应有其各自的一、二、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几条肽链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布局,形成各条肽链之间特定的立体关系,使整个蛋白质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形状,这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2、简述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DNA双螺旋模型揭示了DNA的什么级结构? 答:1.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多核苷酸链,围绕共同中轴,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2.双螺旋两条链的主干,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的“糖基——磷酸基——糖基”长链。3.碱基位于两条链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相垂直,两条链的对应碱基之间,呈A——T,G——C配对关系。有两对或三对氢键存在于对应碱基之间,加固碱基的配对关系。4.这个双螺旋模型的基本数据包括:螺旋的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每个螺距中包含10个碱基对,所以,相邻两个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 第二章 1、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征。 答: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拟核,无核膜,无染色体,但有DNA,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糖体,细胞大小较小,(1um—10um);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染色体,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大小较大,(10um—100um),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结合。 2、试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 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得到广泛认可,大致内容去下: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上。 3.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这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简述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的功能特点。 答:内质网: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消化作用,防御作用。 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是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 4、酶的作用特点和酶的活性调节。 答:酶的作用特点: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解读生命 摘要: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本就对生物充满好奇的我更加的对生命充满好奇,生命科学导论中,我认识到了更多关于生命的秘密,生命中有许多难以相信的巧合,生命是复杂的的,到现在我们仍不能制造一个新的大自然从未有过的生命,生命是那么的精巧,充满神奇!我在本片论文中将探讨生命的含义及生命的结构,有我对生命的理解,和什么是生命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生命、生命的定义、DNA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历史悠久,从人类思考我是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历史上有许多答案,但大多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哲学答案,到了近代,生物科学有了初步的发展,对生命的理解才有了一个笼统的定义,定义分为五个点: 第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二、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 第三、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第四、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历史。 第五、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的定义就是:具有以上共同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生命。 生命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更新,在当今,生命不再有所谓的绝对定义,变成了一个泛泛的概念,如有这样的概念: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总得来说生命就是物质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无机生命如一粒光子、一台电脑、一颗星;二是有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 从生命物质微观构成的共性来概括生命定义。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命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可以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为骨架构成的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单体)按一定排列次序组成的一条非常长的分子链。列如大肠杆菌的 DNA就是有约两万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长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中,DNA相当于同样的字母写出的长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的书。RNA也是有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分子链。其情况与DNA相似,

生命科学导论题目及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题目及答案广告1002班徐宇青31007278 1.下列关于基因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基因治疗只能治疗一些遗传病 B.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让患者口服一些健康的外源基因。 C.基因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导入正常基因来纠正或弥补患者的基因缺陷带来的影响 D.基因治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 2.基因治疗是指(A )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对有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下列致癌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B )A、病毒引起细胞癌变B、紫外线引起皮肤癌 C、防腐剂引起消化道癌变 D、吸烟引起肺部癌变 4.绿色食品是指(D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5.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C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6. 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B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7.我国全多耕地少,劳动力过剩,根据这一国情,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D )A、围湖造田,增加粮食产量B、将山地平原化,建立更多工厂 C、填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D、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8、“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下列哪项所致(C ) A、汽油大量燃烧 B、农药的大量使用 C、煤的大量燃烧 D、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 9.将特定的培养基装入锥形瓶,培养酵母菌。由于操作不慎,培养基受到污染,不仅长出了酵母菌,还长出了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瓶中的一切构成了一个( C )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讨论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哪些科学家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理论做出了贡献。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果蝇伴性遗传的规律以及卡方检测。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观察和自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500只以上果蝇,计算并做统计学分析。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伴性遗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和杂交,对产生的后代进行性状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卡方检测。 实验3. 果蝇的三点测交和遗传作图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并讨论,在20世纪初第一张genetic map 的绘制情况,三点测交的原理,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设计实验进行果蝇的三点测交。重点讲述遗传作图的原理、果蝇三隐性突变体的遗传基础、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处女蝇的挑选技术,亲本杂交方法,子一代的性状分析和测交方法,子二代的性状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基因作图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测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1000只以上果蝇,计算和绘图,并计算并发率和干涉。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的原理其发现历史进行了系统地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的实验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并进行果蝇的杂交实验。会对产生的后代进行不同性状和性别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计算。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独立进行果蝇的相关实验操作。 二、细胞遗传学模块 实验4.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果蝇唾腺染色体在遗传学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果蝇唾腺染色体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以及染色体的制片技术。重点通过图片讲述唾腺染色体的研究历史、形成机制、形态结构、命名和形态特征(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染色体联会、横纹特征和puff结构等)。果蝇三龄幼虫的挑选、唾液腺的分离、漂洗、低渗、染色、压片和镜检技术。学生独立操作,挑选三龄幼虫开展耐心且细致的操作,按实验步骤进行染色体制片,详细观察唾腺染色体的具体特征,完成实时记录。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镜检观察并相互分析与比较实验条件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及时记录数据和拍照,提交照片。引导学生讨论产生最佳结果的条件和原因,总结经验。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掌握有效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能够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带纹的形态和排列,能够识别不同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表现,能够绘制出清晰的多线染色体图,理解遗传规律的染色体基础。 实验5. 牛蛙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染色体的制备原理、Giemsa显带的原理、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原理。重点讲述染色体的制片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多种带型分析如G、Q、R、C、T、N带等。具体分析各种带型,展示图片、原理和相关应用。举例分析染色体特征和命名原则。学生分组,解剖实验动物如牛蛙,取出动物的大型骨骼,用生理盐水抽提骨髓细胞,进行固定、低渗、滴片处理,讨论制定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反复练习滴片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滴片并进行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制片,

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版-张惟杰复习题纲(1)

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版-张惟杰复习题纲(1)

《科学1》复习题纲 绪论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生长。2.繁殖和遗传。3.细胞。4.新陈代谢。 5.应激性。 第一章 3、分析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答:1.最好的溶剂。2.亲和作用,使体内物质呈解离状态,参与正常生理活动。3.参与呼吸作用,保持肺泡表面的张力,有利于肺泡的回缩,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7、什么是必需氨基酸? 答: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9、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三类大分子中,连接单体的各是什么化学键? 答:蛋白质: 肽键。核酸:磷酸二酯键。多糖:糖苷键。 10、什么是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答: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氨基酸序列,前后两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起来。2.邻近几个或几十个氨基酸,经过一定程度的盘绕折叠,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一条肽链在各个邻近区段形

直距离为0.34nm。 第二章 1、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征。 答: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拟核,无核膜,无染色体,但有DNA,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糖体,细胞大小较小,(1um—10um);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染色体,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大小较大,(10um —100um),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结合。 2、试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 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得到广泛认可,大致内容去下: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上。3.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这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简述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的功能特点。 答:内质网: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技术进步改变未来 正文: 你瞧,那鸥鸟鸣集和鱼翔浅底;你瞧,那林木葱茏和绿草茵茵;你再瞧虎豹的威猛雄烈和猿猴的捷敏灵性;而最具奥妙的则是智慧、勇敢、富于创造、形体美丽的“人”。但是透过这些千变万化的表象,生命是什么?掌握生命的密码又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问号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现在,问题有了答案:基因。回答这个问题的正是生命科学这一学科,它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回答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海洋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1840 年,英国的虎克首次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此后,荷兰的列文胡克清晰地观察了活动的细胞,证实了细胞是所有生命的的结构基础;1865 年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阐明了生物遗传最基本最经典的规律,开创了遗传学研究的新纪元。1953 年,Watson 和Crick 共同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DNA 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前后,生物学家们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开始了深入分子层面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使得生物这一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了青春。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命科学更使势不可挡,雄居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四大科学之首,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1 世纪当之无愧的带头学科。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生物学占着越来越多的比例,世界优秀科技成果评选总不会离开生物学的最新成果,无论从这些还是从对人类生活及思想的影响来看,生命科学都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核心,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 但生命科学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科学家的解释也许太过复杂。那么请听听以下的新闻吧!

生命科学导论习题答案

1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 ,新陈代谢,生长特性,遗传和繁殖能力,应激能力,进化。 2 微生物发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有哪些? 在医药方面,很多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都是医学方面很重要的药品,比如胰岛素的大量制取,抗生素的大量制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发酵制酒,醋,黄色短杆菌发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细菌的菌体就是很好的食物。在农业方面,转基因的农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体内的质粒作载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圆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根据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植物的育种,用到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产生新的遗传基因的植物,加快植物进化,选取出更优良的植株。在工业发酵,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依靠生物氧化提供的代谢能来支撑,因此工业发酵应该覆盖微生物生理学中生物氧化的所有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3 为什么说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致命性的危害,但对人类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先进而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除。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4 简述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各自组成和各自特点? 天然免疫,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所以也叫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屏障结构为:(1)皮肤粘膜屏障—体表皮肤与腔道黏膜(2)物理屏障(3)化学屏障(4)生物屏障(5)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其效应分子有:(1)补体系统(2)细胞因子(3)溶菌酶(4〕其他分子;其免疫细胞有:(1)吞噬细胞(2)NK细胞(3)肥大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免疫效应:从即刻起到96小时之内被启动。由于是非特异性的,所以抗原识别谱广,无免疫记忆,且作用时间较短 适应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体提呈抗原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年股份自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 2. 增殖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 3. 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3060340 学时:64 学分:4 后续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可作为今后全校非生物类专业素质教育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认识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及其本质特征,把握当今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生命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后续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掌握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 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类别及细胞的结构;掌握生命的元素和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膜的结构、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原核与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差异。 掌握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细胞癌化原因及研究进展;了解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理解和掌握遗传学三大定律:Mendel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Morgan的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了解性连锁基因和伴性遗传现象、生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畸形。 掌握生物的遗传本质--基因的基本概念、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调控及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生物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理论;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掌握细胞通讯的基本原理和方式途径;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及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掌握生物分类系统和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了解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和分类特征;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掌握种群的概念、结构、种群增长的特征与调节;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内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概念、营养结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生物材料、仿生学、生物传感器、生物能源、海洋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诸如安全性、伦理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三、教材和参考资料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从饮食中吃出健康,即所谓的食疗。而食疗,无非就是通过饮食起到治病的效果,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也就是通过中药里的食物,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其实,食物和中药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楚。中药大都属于植物和动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恰好又是植物和动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所以,人们称这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通过饮食达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的效果。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等。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所以性“中”,离得近些就是偏凉,偏热,离得远些,就是“寒”与“热”了。“热”了就得用“凉”药,但如果不是“热”得很厉害,就可以用偏“凉”的食物调理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绿豆等,既美味可口又能调理身体治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已达到70%,这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但西医并没有调理身体的方法,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这也造成了中国食疗市场的混杂,各种“专家”误导群众,把食疗的作用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食疗包治百病”的谬论。所以,我们有必要自行了解真正的食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那些中药里的食物。 韭菜 最常见的韭菜,又名起阳草,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韭菜的茎叶,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古书史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韭菜既可调味,又可凉拌、做饺子馅,是茶楼酒家菜谱上的知名佳肴。而韭菜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而得到青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苷类、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含硫化物和挥发油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丰富的纤维素,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加速排便,着对于习惯性便秘最有利,也可预防结肠癌、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韭黄还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但韭菜的饮食也是有禁忌的,李时珍说过:“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神昏目眩,酒后尤忌。”初次之外,胃虚内热,消化不良的人也不宜食用韭菜。 苦瓜 苦瓜又名凉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无机盐、维生素、胡萝卜素、粗纤维和苦瓜素等。尤其是苦瓜中的维生素B的含量居瓜类之首,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苦瓜虽然食之很苦,但是这苦味是生物碱中的奎宁,有促进食欲、利尿活血、消炎退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的功效。虽然苦瓜效果颇多,但是名字却不讨人喜欢,所以苦瓜又名君子菜,因为用苦瓜做菜时,其余食材不会沾染上苦味。 西红柿 西红柿别名番茄,100多年前由南美传入我国。西红柿酸甜可口,既可作蔬菜又可作水果,同时还可加工成番茄汁、番茄酱等,是人们喜欢的保健食品之一。西红柿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中,主要是糖,期中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而淀粉及蔗糖的含量很少,所以糖尿病人可像吃叶茎蔬菜一样进食。美国学者发现,西红柿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同时,番茄素是预防前列腺癌的有效成分。如果牙龈出血,西红柿必是第一选择。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西红柿。 芹菜 青翠爽口的芹菜,是人们餐桌上常见青菜,作为一种具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保健蔬菜,它的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