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的服饰都有着什么含义

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的服饰都有着什么含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瑶族服饰文化瑶族的服饰都有着什么含义

导语: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

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

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

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

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藏族服饰审美分析1.7部分 昌都服饰

1.7昌都服饰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昌都以金沙江为界限,与四川藏区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接壤。西南西北分别与那曲,林芝相邻。北与青海玉树藏区交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昌都成为连接藏、青、滇、川的枢纽。气候以寒冷的为基本特征,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差异性特点,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山脉河流南北纵向排列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南北输送,峡谷高差悬殊,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之为康巴人,高山林密的险境使得这里的人强壮魁梧而健美。湍急的河流幽深的湖泊,赋予康巴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表现在康巴的服饰艺术之上。康巴为农牧结合区,服饰也以农牧为分化点。农区以氆氇,哔叽,布为衣料。牧区以耐寒的动物毛皮为衣料。如今社会发展,农牧区没有太大区别,一般都喜好穿锦缎绣花袍,都有镶边的习惯,有黑色毛呢,彩条氆氇,袖口处有时也会镶嵌赖毛,狐,虎,等动物毛皮。 这里的藏靴分两种,松巴鞋和嘠洛鞋。是康巴人平时喜欢穿的。松巴鞋以牛皮做底子,鞋面是氆氇或黑色布料,鞋帮有红蓝绿等个色彩绣。鞋腰后面开有10-15厘米的口子,腰高至腿肚,一般用牛毛捻的绳纳鞋底,夏季穿用。嘎洛鞋也是用牛皮做底子,鞋帮用三层氆氇黏制而成,鞋尖如船上翘,跟和尖都用黑皮包缝,斜面用黑牛皮和丝线镶边,鞋筒也是氆氇质地拼接而成,形成竖立的条纹状,后腿度也是又开口,加染色羊皮加固,甚是受欢迎。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总结,康巴男女装束以昌都最为典型,女子其主要标志是梅朵头饰,以银、青铜铸造并镀金,中间镶嵌红珊瑚。在康巴妇女服饰中有些物品被不断放大,如胸前的卡乌,显得比别的地方浑厚,康巴女子的背饰是一大特色,用珊瑚,琥珀(蜜蜡)层层叠叠堆砌,很像某种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女子在头顶也有单独的一个蜜蜡,中心镶有红色珊瑚做装饰,也是女子成年的代表。相对于女子康巴的男子服饰就显得很简单了,主要标志就是红艳艳的英雄结,狐皮帽。藏袍色彩追求大气,以红色做底,彩色氆氇镶边。肥大粗犷。衬衣多为纯洁的白色。康巴汉子强悍彪壮,喜欢显示自己男人的雄威,刀枪是他们常有的配饰。

关于藏族服饰介绍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江河纵横.体肥毛长的牦牛,不仅耐寒,还能驮很重的东西远行,是高原上重要的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 藏族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他们一般上身穿绸、布做的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为了便于活动,常常将右肩或双臂露在外面,把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族男女都留发辫,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女子将头发梳成双辫或许多条小辫,披在肩上,并在发梢在佩带漂亮的饰物.妇女们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美丽的围裙.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欢吃用青稞粉制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 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 2.字数4000——8000字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 评分标准: 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 简介 人口及分布: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 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 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 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 姓名:丁世金 学号:201601010410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 院系:电气信息学院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 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 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文化 一、藏族服饰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1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 肥腰大袖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

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服饰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

藏族服饰

期末论文 姓名:李开枝 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课程名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任课教师:白永芳

迪庆藏族服饰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研究,藏族服饰的美学特点更为明显,服饰产生于人类生活,它是一定时代、一定场所人们的社会活动现象。所以,服饰必然同社会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产业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抛去民族、民俗、地理和历史条件,那么藏族服饰的艺术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差异性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迪庆州下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2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个自治县。境内有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千人以上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16种。在我看来,各地区藏族服饰的区别在女子服饰上才会看出其存在着差异性,男子服饰各个藏区要想找出差别还是件难事,就从女子服饰开始领略其差异性。 一、女子服饰 (一)德钦县 德钦县,是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759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6万人。德钦县有着美丽稀奇的自然风光,充满藏文化氛围的人文景观,古朴剽悍的民风民俗使人们对这里无比神往。从古至今,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的中外游客,把这里誉为“雪域圣地”、“歌舞之乡”,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也被称为"生活在诗中的民族"、"生活在神话中的民族"。那德钦县因为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当地的民俗民风等原因,小区域的藏族也同样具有差异性。 1、德钦县城 德钦县城地形为河谷地形,按理来说应该气候温和,但由于受白马雪山的影响,夏季昼夜温差不大,属于凉爽的气候,而冬季则寒冷。就德钦县城的藏装来

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一,简要说明 莎士比亚士比亚说过:“如果子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各民族服饰或因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发展水平。或因图腾标识、纪念宜先、追忆历史等文化传承与审美趣味等原因,在色彩、饰物,纹样等方面层层叠叠地堆积着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内质。服饰以最为直观的穿戴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比如居诠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对繁冗,偏重深色,注重刺绣,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纹样繁多;而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衣饰则较为简便,偏好浅色,色彩趋于协调相爱,不尚纹样。彝族小孩的虎头帽、虎头鞋,侗族的龙蛇银质背牌等衣饰与其民族的图腾崇拜相关。苗族服饰中千年不变的每一个传统纹样,均记载着一段或伤感或激越的故事传说,折射着民族的行徙征战史。

二,考察实录 在这次的民族服饰采风过程中,见到了很多民族的服饰。头服与头饰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审美心理和生存状态。各民族间其他部位的服饰装饰尚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头饰一般不会相同。有的地区以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或某民族支系的称谓,如红头瑶,大头花腰傣,大头苗等。头服与头饰在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就有少数民族服饰“重头轻足”之说。究其原因,少数民族认为头部代表人体最神圣的部位或有的民族以头部作为识别民族的标志等。在这里,我将主要谈一谈头饰部分。 头饰主要分为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一块花帕,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

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介绍 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服装 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现在,康巴人的藏装更为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农牧区分 康巴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篷,这种帐篷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性格 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朔艺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板闻名全藏,是名副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文化 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地处该州德格的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作者:方进普) 内容摘要: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键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 1.引言 云南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云南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云南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2.1云南彝族地域分布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 格桑益西 康巴汉子服饰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履,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装服饰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美观。对于人类早期的服装服饰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美观处于从属地位,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理气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 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 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 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藏族,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 里雪域高原上,这里雪峰林立,气候寒冷。 以号称地球第三极地闻名遐迩。藏族人民 世世代代就在这世界屋脊上过着“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 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 的地方风格特色。由于所处地域和生活习 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有各 自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 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 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大统一中局部多变, 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 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飒爽。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 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 明朗的色彩、 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 的妇女服饰、 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 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92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其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由于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变,向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少数民族服饰既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又有艺术的统一性,可谓“美而奇”。 一、结构造型特点 1.沿袭传统古制的服饰结构 从古至今,服装结构形式往往以其穿着方式为基础,纵观中国服装发展演变,传统服装形制一般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被称为“披挂式”,另一种为“贯头式”,第三种为“包缠式”,这三种形式构成了当今服装结构造型的基础。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结构就常常以这三种形制出现。 披挂式服装是最早、最直接的着装形式,往往为一整块布做成,穿着方式十分简单、方便。云南大小凉山一带居住的彝族人,其羊皮披肩就是一种典型的披挂式服装结构,一般用几张鞣制过的羊皮缝合制成,在围领端穿绳做系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妇女常穿着的“七星披肩”,其形制也为披挂式;另外,云南独龙江一带居住的独龙族人喜欢斜披一种麻毯,谓之“独龙毯”,美观而实用。 贯头式服装结构也叫“套头式”,其形式是将整块面料对折,然后在对折中心处豁一洞口,穿着时从洞口处将头套入,并在腰间系带固定。云南寻甸彝族妇女的盛装中就流行一种贯头式上衣,它对折后长度一般及臀,套头穿着后左右宽度能搭到手臂之上,侧缝不缝合,穿着时前后下摆可以向内卷叠,并通过腰带系固。 包缠式服装在穿着过程中更讲究美观。云南少数民族常穿着斜襟圆领衣,它的斜襟加长部分直接叠盖于另一边门襟,然后在腋下进行系扣,并常在领口配加立领或翻领。云南地区的傣族妇女装束——筒裙也是包缠式的代表,穿着时包缠于身,用腰带系之。 2.以方便劳作为基础的服装造型 云南少数民族向来以勤劳著称,方便劳作的服饰造型应运而生,具有对襟、窄衣 短袖、短衣、开衩等特点。如云南少数民族 麻栗坡彝族服装,其与一般服装中的直线 下摆不同,他们的衣服前后下摆常常被裁 剪成圆摆或三角摆,衣袖为九分袖,侧缝处 衣长比袖短并开衩,这样的款式造型与方 便劳作有一定关联。另外,云南少数民族 穿着裤装也非常普遍,他们的裤装造型整 体上裤管宽大,裤裆较低,这样既便于双腿 的活动,又通风透气。 二、色彩图案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从小就练就了一双 发现和适应鲜艳色彩的眼睛,他们的服饰 色彩和图案具有鲜明而多样的特点。 1.鲜明的色彩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常用类似 色、邻近色做搭配排列,以此丰富层次,使 图案具有立体感。另外,还依据色彩从暖 到冷的排列形式增强变化。人们还特别强 调服饰色彩的对比形式运用,如明暗对比、 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冷暖对比、色相对 比、纯度对比、金银光泽与无光泽对比等,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样的图案 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想象力丰富,其服 饰图案常常被勾勒得活灵活现,精美与朴 拙兼具。内容涉及从植物到动物,从人物 到几何纹,甚至包括文字、神话传说、生活 场景等,以二 方连续、适合 纹样的排列形 式为主。二方 连续形式的图 案常出现在袖 口、衣摆、门襟 等沿口,而适 合纹样多出现 于衣服后背、 围腰、鞋面、包 饰上,并常常 采用呼应手 法,如领口的 纹样会反复出现在袖口、裤口,通过呼应, 服饰的统一感变强,充满视觉肌理感,虚实 得当。 三、材质利用特点——自然天成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很广泛,服饰常常呈现“就地取材,自然天 成”的效果。如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 的“火草衣”就是利用植物材质的典范。另 外,云南盛产麻草,人们也常常用麻编织服 饰,如麻编鞋、腰带、包等。除了运用植物 材质外,自然材质还包括对动物皮毛的利 用,如云南瑶族男性喜戴马尾帽,利用马尾 编织帽饰,既轻又防湿,而且耐用。云南永 宁地区的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编成粗大的 假发辫盘于头部,以此增加头部的分量感。 四、制作工艺特点——精湛手工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精湛手工艺术的 代表,一件服装从纺纱到以布制衣再到装 饰等一系列过程全部手工完成,展现了云 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云南大理地区的苗族、彝族人常常用 蜡染、扎染等手工艺装饰服装,其手工艺性 极强,他们通常自己种植、制作染料,并亲 自对服饰进行手工染色。整体上,精细复 杂的图案常常用蜡染完成,而粗犷简约的 图案常常用扎染实现。现今,云南大理白 族扎染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中刺绣手工艺也是必不 可少的,它的鲜艳色彩弥补了印染色彩的 单一。服饰中的精美刺绣装饰图案往往采 用平绣、挑花绣、贴绣、结绣等工艺。除了 运用印染、刺绣手工艺营造云南少数民族 服饰的精美效果,银饰也是云南少数民族 服饰中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它充当了画 龙点睛之笔。银饰的手工制作过程较为复 杂,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常常要经过几十道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曾婉琳 摘要:文章从服饰的款式结构、色彩图案、材质、工艺、理念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为人们整体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打下基础。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下转第77页) 图1 74

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一、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家庭副业。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二、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 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性别外,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

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服饰也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服饰又不同。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三、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 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卫藏、康区、安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就分为三种。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周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或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