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在做一项研究,从二桃杀三士,到桃园三结义,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惊奇的发现,桃字出现,总会演绎一场传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本文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二)资料准备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着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着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温故知新: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鲜美(2)交通(3)妻子(4)绝境(5)无论(6)如此

3、按图诵文

(四)鉴赏分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便舍.船:豁然开朗 ....:平旷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

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⑤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⑥靡(mǐ):没有。⑦暧(ài):遮蔽。⑧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⑨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 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 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学法:听读法诵读法交流合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篇文章吗?对,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摘取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让学生在回忆曾经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实虚词。 再次集中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行巩固。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1、品读桃源景: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美丽风景的语句,再用“桃源真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最好结合文中原句) [例句]:“桃源真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在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 2、品读桃源人: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对桃源中人及其生活的感受,并谈谈你的看法。 3、感悟桃源: 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思考:桃花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2013年 【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2)未果,寻病终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 芳草鲜美 ..缤纷 ..落英 甚异.之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 ..若有光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阡陌交通 ..自乐 ..并.怡然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导读: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 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 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2.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3.桃花源记的阅读理解以及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 ..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学案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 ? ? 今: 仿佛若有光古: 今: 阡陌交通古: 今: 妻子邑人古: 今: 来此绝境古: ? ? 今: 无论魏晋古: ? ? 今: 3通假字便要还家: ?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6 一字多义 (1)此人 --- 为具言所闻 ( ? ) 捕鱼为业 ? (2)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诣( ? ) 二、课中学习 1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俨然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虫 遣: 欣然: 扶向路: 为具言 无论: 阡陌 交通 )阡陌 ( ) )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3)后遂无问津者()遂迷, 不复得路(

(4)寻向所志( 三、研读课文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 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 处处志之(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 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 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4、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 图景? 7、 8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 (2)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 。( 3 分)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资料。 5.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资料。 2.透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完美的地方。此刻我们一齐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完美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刻我们一齐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桃花源记》导学案 清潭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完整版)《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 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 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 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 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 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 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 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 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间隔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修订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 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

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 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 14、翻译下列语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学案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一、导学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争取通顺流利准确的朗读全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朗读课文。 ①读一读:小组合作,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②比一比:读课文第二或第三段, 小组成员之间接力式朗读课文,要求不 读错字,不露字,不添字,流利通顺的朗读。比比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任务。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三、展示交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 气?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7、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8、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 世界,那是因为 四、检测反馈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i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五、归纳总结 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虽然后遂无问津者,但那片地方的美丽景色,和谐的人文环境依然令我们心生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实现。即使很难去实现,至少也要让我们身边的老人小孩,像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似怡然自乐的生活着。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在做一项研究,从二桃杀三士,到桃园三结义,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惊奇的发现,桃字出现,总会演绎一场传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本文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二)资料准备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温故知新: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鲜美(2)交通(3)妻子(4)绝境(5)无论(6)如此 3、按图诵文 (四)鉴赏分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渔人的行踪,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练习题一 (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2)咸来问讯。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乃不知有汉乃: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 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 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练习题二 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