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工艺之古今变迁

中国玉器工艺之古今变迁
中国玉器工艺之古今变迁

中国玉器工艺之古今变迁——玉器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内容提要

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玉石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玉石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玉石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和田玉、红山文化、玛瑙、礼器、葬器。

正文:

在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其生产形态,等同于手工业,其文化形态,则属于造型艺术。

“工艺美术”是个后起的词语,在中国的历史尚不足百年。语词虽晚,但它涵盖的若干门类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

工艺美术是什么?对此,还有似明若晦的争议。依照不会引出异说的理解,可以根据材质,把工艺美术粗分为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玉石。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这里出土了用水晶打造的旧石器,时代被判断为约60万年前。中国先民大批制作玉器是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的。中国是爱玉的国度,也是最早使用玉器的国度。

石之美者,玉也。玉不仅是古人对具备色泽、声音、纹理、硬度和质地等条件的美石的定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玉是完美品格的象征。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

代玉器也被大量发现。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外,其他诸文化也存在着制造精致、品种繁多的玉器。

原始社会最最为影响的是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作品中常取动物造型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征,作品常带透孔,以供佩戴。器物的截面几乎均呈椭圆形,表现手法有浮雕、圆雕、镂空等。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风格刚健质朴,与装饰比较,造型显然是更重要的表现手段。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受推崇的作品有玉龙、玉兽形玦等。

夏商时代的玉器也有很大的进步。在商代晚期,琢玉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大发展首先表现在数量众多,统治阶层是主要的占有者;玉器的大发展还表现在材料的扩展上,商周晚期,虽有一定数量的玉器仍以各地出产的美石为材料,但新疆已为数不少。玉材的不同来源,反映了商王朝征战掠货和方国向商王朝贡纳的史实,而完全符合现代矿物学标准的和田玉从此成了中国玉器的美材。

到西周,重玉的观念愈益明确,玉器的使用更加礼仪化。如所谓五瑞,六器,因为要符合礼制,其形制也必定是程式化的。由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流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了上层人士的行为规范,于是,玉佩饰也开始风靡,上述片状的作品即多属佩饰,而成组的玉佩更具时代特点。

西周人重玉已经不仅因为其美妙,到春秋战国,玉材、玉器又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伦理意义。春秋早期,它们承袭西周的简约风格,到中晚期,制作趋于精细。玉佩饰更加盛行,并成为玉器的代表。

在春秋中晚期的基础上,战国玉器的制作更加繁荣,出现了商晚期

以后的又一艺术高潮。华丽精巧成为战国新风。和田玉成为主流,它的大量取用提高了质地的美感,其高硬度也另线刻的纹饰更显劲利流畅。

西汉发展着战国玉器的成就,并将它推向辉煌。玉器制作的繁荣既体现了国家的富足,又联系着帝王权贵的“争于奢侈”,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另和田美玉源源东来,则为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西汉前期的玉器制作并不发达,面貌也大致沿袭战国。到西汉中期,转入兴盛,碾琢愈益精工,新气象逐渐生成。艺术上,高浮雕和圆雕式的制作比例增加,镂空和抛光的技艺更加纯熟,写实能力明显提高,而礼玉的减少,葬玉的昌盛则显示了种类的变化。制作玉器的不仅有尚方、东园等中央性的官府作坊,在若干诸侯王国,还有作坊。若将两汉做个比较,则西汉玉器胜过东汉,这体现于数量,有反映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作品素面者占了不小的比例,在数量不多的遗物里,虽偶见佳作,但大多碾琢欠精。虽有新器形出现,但通常造型殊少新意,器皿、饰物如此,制作颇少的礼器、葬具更加如此。

隋唐五代玉器几见佳作。此期最重要的玉石器出土得自何家村窑藏,不仅量大,并且质优,其中不少器物以美玉碾琢而成。当时,比较重要的玉石器材料还有水精、玛瑙等。

玉是礼器的重要材质,又早同君子的品德建立起了种种联系,因此,修文的宋人自然爱重玉器。随着西夏的建立和强大,美玉东来越来越少。玉材的匮乏,故玉工常在翻新旧玉上煞费苦心,而其技艺十分精湛。宋人对玛瑙器的喜爱也在增长,传世品数量不可谓少,并且,制作往往十分考究。从此以后,玛瑙制品越来越多,地位也就愈形重要了。

辽金的玉石器制作相当发达,其风格大体和两宋相似,水平也不逊色。材质除了玉之外,还有玛瑙、水晶、琥珀。金朝有完整的用玉制度,与辽相比,其统治集团对玉质器皿更重视。

蒙古帝王也爱玉石器,不仅作坊多,工匠也很多。政府为造作、使用玉器订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出土的元代玉器形体皆小,主要是佩玉、首饰以及文具等,面貌与宋金接近。文献则记录了玉作的新气象,典型为宫廷的大型玉器和殿堂的与装饰。

明朝的玉材仍主要来自今新疆和田,基本依靠西北的朝贡和官私贸易。那时,来自西北的玉材数量颇多,中国碾琢玉器的地点也有不少,官府制作的中心在北京,明间的产地则首推苏州。自明早期始,饰物大量采用镂空的手法,尤其是带饰,镂空成了最重要、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而其图案则巧密空前,但精细的制作并未带来较多的美感。各种饰物往往加饰黄金,首饰大量镶嵌珠宝,这也是明代玉器较突出的特点,明早期,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到晚期,则恶性膨胀。虽材料高贵奢华,但玉器之美却因此大受贬损。

清朝玉器的制作除造办处、如意馆以外,还有若干地方的民间碾琢颇有名气,如北京、苏州、扬州。西北地区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往往决定了优质玉材可否源源进入内地,也直接制约着中国玉器的盛衰。乾隆二十四年以前,中国的玉器制作并不发达,仿古成为重要的创作方式。乾隆二十四年,西北叛乱平定,此后,优质玉材得以源源内运,成就了玉器的大发展。进入内地的新疆玉基本由皇家控制。在帝王的监督下,玉工不仅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手法,还时有创新,表现力大大提高,

碾琢技艺精湛之极,不论仿古、时作均极为精美。

以上是我查阅了有关玉器工艺文化相关资料所得出的玉器发展变迁,中国玉器经过7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1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7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1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 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由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造,中国的玉器 制作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纹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玉器在中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 作用。 一、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类别 1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神灵,也作朝聘符节等。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2仪仗器:原是工具或武器,但不实用,而是在王室典礼中使用以增强威严感。有玉釜、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 3佩戴器:式样繁多,用以佩戴。有饰耳的玉玦、饰颈的玉璜、饰发的玉簪、饰腕的 玉镯、饰腰带的玉銙、饰剑的玉剑饰等,以及悬挂于身的玉龙、玉幉(巾应为韦)、 玉人、玉动物等,有些组合为成套配饰,是贵族的重要仪饰。 4丧葬器: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5陈设玩赏器:纯作艺术欣赏。有玉人物、玉动物、玉仿古彝器、玉山、玉如意、玉 插屏等。 6实用器:日常生活品有束腰的玉带钩、玉杯、玉碗、玉盘、玉壶等,还有玉镇纸、 玉笔筒等文房用具。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1玉器是财富和权力的代表 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百姓一般不拥有或很少 使用。从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 的玉制品,不但反映出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出特殊的政治权势。在礼法确立以后,用玉的等级名分还被严格地区别限定,并形成系统的使用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等来表明其品位的高低,社会各阶层人士则按照贵贱尊卑,分别执 佩不同的玉以表示身份。 2玉器是宗教神明的使者 古人把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法物,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以此祈求护佑。并相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攮除灾祸的特殊功能,因而将其制成各类护符,随身佩挂, 借以祛除不祥。或制成葬玉,用来保护尸体不朽,甚至认为食玉可以益寿成仙。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分解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

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 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 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 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 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 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 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 春秋战国玉龙 7 四、......................................................... 汉代玉龙 8 五、......................................................... 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 唐代玉龙 9 七、......................................................... 五代玉龙 9 八、......................................................... 宋代玉龙 10 九、......................................................... 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 商代玉雕人 12 二、......................................................... 西周玉雕人 13 三、......................................................... 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 汉代玉雕人 13 五、......................................................... 唐代玉雕人 14 六、...................................................... 宋代玉雕人 15 七、......................................................... 元代玉雕人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1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7日第一周星期一第7-8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原始时期的石器与陶器的发展了解原始文化。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始石器与陶器的发展史难点:石器和陶器的各种形式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2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14日第二周星期一第7-8 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掌握青铜时代文化发展,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各种作用及用途分类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补充鼎的发展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古代玉文化 第一集美丽的石头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 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但令人不解的是,唯独在中国,玉文化从史前时期就一直兴盛不衰,一直传承延绵下来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把一种文化凝聚到天然矿石身上呢? 出土玉器最早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村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十多件用玉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它们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学者这样解释原始玉器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随着磨制石器工艺的改善,人们逐渐萌生出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他们选择一些美丽的石头,或者是贝壳、兽牙,制作成简单的装饰品,这是人类最初的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天然的玉石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逐渐受到了古人的宠爱。 毫无疑问,玉石美丽的外表,可以让它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 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 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 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 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 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 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 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 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 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 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 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 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 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祝昌中整理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玉”字加一点,即玉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 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性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

(工艺技术)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小题: 1.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在河南省渑(mian)池仰韶村发现,故称作仰韶文化彩 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东北等地区均有发现,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最繁荣。 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等,其中以鱼纹为主。 2.黑陶文化,因最早出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故称“龙山文化”;黑陶工艺 的主要特点是:黑、薄、光、纽。 3.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工艺最突出的是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按功 能和用途分为:礼玉、饰玉。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琮。玉琮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玉器造型分为:艺术造型、组合造型、几何造型。 4.商朝经历六百多年的时间,其工艺主要成就是青铜器。(青铜性能:熔点 低、硬度强、是铜与锡与铅的合金)。 5.夏、商、西周的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 酒器很多。到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 6.春秋时期青铜工艺中的莲鹤铜方壶是一件突出的珍品,造型新颖,龙形大 双耳,圈足下的双兽,蟠曲的龙纹,绽开的荷花,中间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一反商周造型的威武、神秘、严肃之风,而变得自由潇洒。战国时期宴乐狩猎攻战纹,成为青铜器体面的装饰纹样,表现出那一时代激烈的战争场面和人们采桑、狩猎、宴乐的场面。如:战国——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的纹样,体现生活化的一种手法。 7.西周——是在玉器的造型与装饰方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战国时期的玉 器是继西周后出现又一个高峰期。此时玉器发展趋势:生活实用品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漆器的颜色大多是红色和黑色;主体

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

最新中国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一.名词解释 1.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2.粉彩: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用“玻璃白”在一些装饰部位打底,以增加色彩的明暗对比,绘制图案采用渲染法,又称“软彩”。雍正、乾隆粉彩声誉最高。 3.簋:重要的礼器,古代盛黍、稷、稻、梁及饮食的器具。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或四耳者,以方座簋四耳簋为典型这也是周初特有的形式,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方座。四耳簋则是在器壁四周铸有四个兽形耳,还有的在四兽耳下再加方耳。 4.金银平脱:是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花纹一般是和漆底在一个平面上,也有花纹高出漆面的,称为平文。其研磨工艺又称为推光,是当时新创的一种制漆工艺法。 5.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其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再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6.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也称为“火镀金”。 7.缂丝: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工艺,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原是用于室内或佛殿的装饰,后作书画的装裱用,之后转向装饰艺术品。 8.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等加铅、锡的氧化物烧制而成的像釉子似的涂料,涂在金属表面作为装饰,亦可防锈。亦称“法蓝”。 9.釉里红: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环境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10.司母戊鼎:商后期铸品,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1.长信宫灯:汉代出土,造型为一位端坐的深衣跣足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使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为竹钎。造型充分注意到了环保要求,体现出实用与美的结合。 12. 青花,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13. 景泰蓝: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中国玉石文化论文

《我国的玉石文化》 姓名:李溪楠 学号:20101345021 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班级:10级1班

我国的玉石文化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和研究玉文化,建立玉文化学术体系已十分必要。 一、“玉”、“玉器”的概念 在探讨研究玉文化之前,首先必须对“玉”、“玉器”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 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再者,我们所研究的玉器,应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必须强调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属于现今生产的玉器,是工艺品或具有某种专门用途的物品,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玉文化的研究范畴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玉器的认识 中国玉器制作的历史非常悠久,至迟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可以显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在西周时期还是当时礼的重要载体,甚至因其温润莹泽的优越属性而成为道德情操的化身。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但仍承载着人们去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情操,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高超技艺,也是中国精神美的特征,有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同时,还具有体现等级、身份和财富的作用。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中国古代玉器的玉质特征主要是指古玉的呈色原因。古玉器学把玉器的呈色原因概括为自然呈色和外来沁染两种,其中自然呈色包括本身呈现的颜色和外表风化的黄色皮谷,分为单色玉、多色玉和玉皮,而外来沁染又可分为自然受沁的“沁色”和人工染作的“染色”两种。玉器常见的出土特征有附着物、白化和玻璃光等。 既然玉器有玉器的的玉质特征,自然便有玉器的鉴定。玉的鉴定方法有很多,首先可通过光泽,常用来鉴定的三种光泽有金属光泽(贼光)、油脂光泽和瓷性光泽,其次是硬度、密度或比重,还有音调和透明度,中国古代素有“叩之其声清越舒扬”和“瑕不掩玉玉不掩瑕”的说法。 我们知道,玉器通常精美无比,其条纹美轮美奂,由此可见古代玉器师傅们的精湛工艺。那么玉器是怎样制作的呢?玉器的制作流程分为采料、切割、雕琢、钻孔和抛光。制玉的工具一般是砣机、解玉砂,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所使用的砣具大约有五种,大砣用于切割,宽砣、斜砣、细砣用于雕琢纹饰,平砣用于打磨。通过一道一道精心而又繁琐的工序,通过能工巧匠们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看见一件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才能让玉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仅不会褪去反而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珍宝、民族的光辉。 史前玉器有三个重要中心,一是安徽凌家滩文化玉器圈,二是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圈,三是良渚文化玉器圈,包括这三个重要中心的文化玉器圈为中国玉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以中国四大名玉最为有名。 四大名玉之和田玉。和田玉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为6~6.5,密度为2.96—3.17。和田玉玉质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四类,记载中有红玉一说但至今未见。和田玉一般认为只被出产于新疆和田,其实不然,但和田玉确实盛产于和田河一带。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自古以来是和田玉出产的著名盛地。和田玉的价值自古以来比较受捧,是比较热门的收藏品之一,从1990到2006年,和田玉收购价格上涨了1111倍。2012年2月,武汉一块重25.5公斤的和田玉从1986年的从27年前的20多万元上涨到了5亿元。,堪称价值连城。那么和田玉的特点是什么呢?有透闪石极细呈毛毡状、质地细腻温润、韧度硬度较大、颜色纯正以及声音优美等特点,也难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赏玉容天地,方寸藏古今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

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袖里新诗干首馀,吟看句句是瑶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如唐?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元?王冕的《素梅四十》:“看来都是梅花树,个个春风玉佩环”等。

中国玉器发展史

2009 年度申报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专业人员考试 《法律法规》试题(A卷) 、不定项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2分,共10 分) 1、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以下选项中可以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有:( A、古玩城 B、经批准的文物商店 C、文物产权交易所 D、经批准的文物拍卖企业 E、经批准设立的民营博物馆 2、下列物品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的有:( A、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拣选的文物 B、物主处分权有争议的文物 C、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或有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实物、手稿、图书资料及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 D、从文物商店购买的文物 E、国有文物购销经营单位收存的珍贵文物 3、文物拍卖企业聘用的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A、离、退休人员 B、非国家、省、市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C、丰富的文博专业知识及学术成就 D、非参与文物拍卖标的、文物商店销售和文物岀入境审核的人员 E、非受聘于两家(含)以上拍卖企业的人员 4、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最迟应在拍卖公告前()个工作日,将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意见和资料报送至国家文物局备案。 A、15

14 20 10 5、具有第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 A 、依法成立、连续正常经营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B 、具有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专业人员 专业 人员(包括 陶瓷器类、玉石器类、金属器类) C 、《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度检验合格 1、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国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 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定向拍卖,竞买人范围不限 2、文物拍卖企业违反规定, 由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情节严重的,由工商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30个工作日内作岀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4、可移动文物可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5、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6、文物拍卖企业在境外征集的文物拍卖标的办理临时进境后, 个月。 ( 需具备如下条件:( 考试合格证明的文物拍卖 D 、年文物拍卖标的成交额在 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 E 、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 3年以上 二、判断:(每题 2分,共20 分, 请在题后括号内划 “"”或 X”) 3、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申领文物拍卖许可证,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在境内滞留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