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pdf

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pdf
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pdf

生态学(双语)考试复习重点

PartⅠ英文题部分(共计50分)

一、选择填空题:从题后所附的专业名词里选择最适宜的概念填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

共计10分)

重点复习Glossary中的以下词汇:

1. Abiotic environment Non-biological 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such as temperature, light intensity and rainfall.

5.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Yearly difference for a plant between its photosynthesis and its respiration.

6. Annu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mount of carbon fixed by plants in a year.

10. Autecology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a single species.

11. Autotroph Organism, such as a green plant, that can synthesize its organic compounds from inorganic ones.

12. Biodiversity A measure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range of life forms found in an area.

13. Biotic environment Influence of other organisms on an organism.

14. Carrying capacity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that the habitat can support.

15. Chemoautotroph Organism that gets its energy from 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inorganic substrates: for example, some bacteria obtain their energy from the oxidation of Fe2+to Fe3+.

16. Climatic climax Community at the end of a succession, whose composi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limate.

17. Climax vegetation Final plant community at the end of a succession.

19. Community Interacting collection of species found in a common environment or habitat.

22. Competitive exclusion Absence of one species due to presence of another species utilizing the same resources.

24. Constantly limiting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is always in short supply but varies little over time so that a population is limited to a more or less fixed size by the factor.

25. Decomposer Organism that lives off dead organic matter which it breaks down to simpler compounds.

27. Density dependent Describe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whose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in size.

28. Density independent Describe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whose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size is un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31. Ecology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sms.

33. Ecosystem A community of organisms and its physical environment.

34. Ecotype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form within a species produced by natural selection.

35.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Percentage of energy in sunlight converted by a plant into carbohydrate.

37. Environment 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including other organisms and physical features.

38. Equilibrium Balance between tow counteracting features, which produces a lack of overall change.

40. Evapotranspiration Sum of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from an area of land and its vegetation.

41. Exponential growth Increase in population size by a constant factor each unit of time.

43. Food chain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ate of a single carbon atom in a community.

44. Food web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ergy and nutrient flow through a community.

45. Fundamental niche Total niche an organism could occupy in the absence of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by other species.

46. Gause’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Belief that no two species can exist together if they occupy the same niche.

48. Greenhouse effect Trapping of heat with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49.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Dry weight of carbohydrate made by a plant in photosynthesis.

50. Heterotroph Organism, such as an animal, that needs to take in organic compounds from its environment.

52. Interspecific Between species.

53. Intraspecific Within a species.

54. K-selected Describes a species adapted by natural selection to living at relatively constant population levels.

55. Keystone species A species tha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an ecosystem and on which many other species depend.

57. Leaf area index The area of leaves found over a unit area of ground in the vegetation.

59. Litter Dead organic matter added to the soil in the form of leaves, etc.

61. Logistic equation Idealised growth equation: dN/dt=rN(1-N/K), where dN/dt=rate of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r=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K=carrying capacity, and N=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at a given time.

62. Modular organism Organism, such as a tree or coral, which is made up of an indeterminate number of repeatable units.

https://www.360docs.net/doc/924940179.html, primary productivity Overall gain in dry weight of a plant or community, equal to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minus respiration.

66. Niche Complete account of how an organism uses its environment.

67. Nutrient cycling Movement of substances from organism to organism and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llowing the same substances to be available to organisms time and time again.

68. Parent material Underlying substrate that gives rise to a soil.

69. Photoautotroph Organism, such as a green plant, that gets its energy from sunlight.

70. Photosynthesis Manufac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organisms using the energy from sunlight.

71.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Percentage of available sunlight that is used in photosynthesis.

72. Physical environment Inorganic 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pH.

73. Population Group of organisms of the same species living together within a common area at the same time.

77.Primary production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photoautotrophs and chemoautotrophs.

78 Primary succession Succession that begins on bare unclonised ground or in newly formed lakes.

78. Producer Organism (photoautotroph or chemoautortoph) which exists without needing to take in organic compounds.

81. Pyramid of biomass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ight or mass of organisms at the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a community.

81.Pyramid of energy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low of energy from a trophic level of a community to the ones above.

82. Pyramid of numbers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umbers of organisms at the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a community.

83. r-elected Describes a species which natural selection has caused to maximize its rate of increase.

84. Realised niche Actual niche of an organism, as opposed to its fundamental niche.

89. Secondary succession Succession that begins in areas that have previously supported vegetation and retain at least some of the effects of this previous colonization.

90. Self-thinning Regulation of plant numbers in a population as the individuals grow in size and compete for resources.

92. Shade tolerance Ability of a plant to grow well in the shade.

97. Succession Natural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 community.

99. Synecology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a community.

101. Topography 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altitude, slope and aspect.

103. Trophic level Position at which an organism feeds in a community; for instance, carnivores feed off herbivores.

二、选词填空(从可选项中选择一个与句子意义相同的词汇填写在句前的括号里,只写

代码a 或b或 c ) (每题1分共计10分)

1.()Non-biological 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such as temperature, light intensity and

rainfall.

a. biotic environment

b. abiotic environment

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Rainwater with a pH of less than about 4.5.

a. alkaline rain

b. precipitation

c. acid rain

3.()Conversion of nitrogenous material to ammonium ions by decomposers.

a. nitrification

b. nitrogen fixation

c. ammonification

4.()Yearly difference for a plant between its photosynthesis and its respiration.

a. annual gross productivity

b.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5.()Amount of carbon fixed by plants in a year.

a. annual primary biomass

b. primary production

c. annual primary productivity

6.()Production of new individuals without the formation of haploid cells by meiosis.

a. sexual reproduction

b. asexual reproduction

7.()Uptake by cells of the products of absorption that are then synthesized into

macromolecules.

a. ingestion

b. Assimilation

c. absorption

8.()Percentage of the energy and organism ingests that is assimilated rather than egested.

a. growth efficiency

b. reproductive efficiency

c.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9.()Study of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a single species.

a. Autecology

b. synecology

10.()Organism, such as a green plant, that can synthesize its organic compounds from

inorganic ones.

a. heterotroph

b. Autotroph

11.()A measure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range of life forms found in an area.

a. biomass

b. niche

c. Biodiversity

12.()Influence of other organisms on an organism.

a. Biotic environment

b. abiotic environment

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3.()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that the habitat can support.

a. climax community

b. climax biomass

c. Carrying capacity

14.()Organism that gets its energy from 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inorganic

substrates: for example, some bacteria obtain their energy from the oxidation of Fe2+to Fe3+.

a. heterotroph

b. Chemoautotroph

c. photoautotroph

15.()Community at the end of a succession, whose composi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limate.

a.Climatic climax b. Climatic community c. Climatic end

16.()Final plant community at the end of a succession.

a. end vegetation

b. Climax vegetation

c. succession vagetation

17.Clone Group of organisms formed from a single individual and thus containing the same genetic

material, for example, the many individuals in a large fragmented clump of bracken.

https://www.360docs.net/doc/924940179.html,munity Interacting collection of species found in a common environment or habitat.

19.()Light intensity at which the rate of carbohydrate manufacture in photosynthesis

equals the rate at which carbohydrates are lost in respiration.

a. saturation point

b. light point

c. Compensation point

20.()Utilization of a resource in short supply by two or more organisms with the

result that at least one of the organisms grows or reproduces less.

a. Competition

b. partition

c. resources sharing

21.()Absence of one species due to presence of another species utilizing the same

resources.

a. species exclusion

b. Competitive exclusion

c. resources exclusion

22.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in a way which restores and maintains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requirements and the other species in the world.

23.Constantly limiting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is always in short supply but varies little

over time so that a population is limited to a more or less fixed size by the factor.

24.()Organism that lives off dead organic matter which it breaks down to simpler

compounds.

a. producer

b. Decomposer

c. consummer

25.Demography Study of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s.

26.()Describe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whose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in size.

a. density independent

b. Density dependent

c. density factor

27.()Describe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whose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size is

un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a. density dependent

b. density factor

c. Density independent

28.()The spread of deserts into semi-arid lands.

a. sandification

b. Desertification

c. soil degradation

29.()Small particles of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orm the remains of dead organisms.

a. Detritus

b. litter

c. hummus

30.()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sms.

a. biology

b. niche

c. Ecology

31.()A community of organisms and its physical environment.

a. community system

b. biosystem

c. Ecosystem

32.()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form within a species produced by natural selection.

a. biotype

b. Ecotype

c. life form

33.()Percentage of energy in sunlight converted by a plant into carbohydrate.

a.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b. efficiency of energy

c. efficiency of light

34.()Table which shows the percentage of the energy gathered by an organism that is diverted to various metabolic activities such as maintenanc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a. energy table

b. Energy budget

c. energy balance

35.()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including other organisms and physical features.

a. site

b. condition

c. Environment

36.Equilibrium Balance between tow counteracting features, which produces a lack of overall change.

37.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Notion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on an island is determined by a balance between the rate at which species arrive at the island and the rate at which they go extinct.

38.()Sum of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from an area of land and its vegetation.

a. water loss

b. water interception

c. Evapotranspiration

39.()Increase in population size by a constant factor each unit of time.

a. logistic growth

b. Exponential growth

c. population growth

40.()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organisms in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a. experiment

b. investigation

c. Field work

41.()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ate of a single carbon atom in a community.

a. trophic level

b. Food chain

c. food webs

42.()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ergy and nutrient flow through a community.

a. food chain

b. trophic level

c. Food web

43.()Total niche an organism could occupy in the absence of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by other species.

a. realized niche

b. Fundamental niche

c. total nich

44.()Belief that no two species can exist together if they occupy the same niche.

a. Gause’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b. Raukier’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c. Tansley’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45.()Gradient analysis Technique that allows communities to be studied across a range of environments.

46.()Trapping of heat with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 photosysthis

b. Greenhouse effect

c. heat effect

47.()Dry weight of carbohydrate made by a plant in photosynthesis.

a.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b.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c. total primary productivity

48.()Organism, such as an animal, that needs to take in organic compounds from its environment.

a. autotroph

b. Heterotroph

49.()Series of communities found in an aquatic habitat as a result of primary

succession.

a. Xeroseres

b. Hydrosere

50.()Between species.

a. Interspecific

b. intraspecific

51.()Within a species.

a. Interspecific

b. intraspecific

52.()Describes a species adapted by natural selection to living at relatively constant population levels.

a. r-selected

b. K-selected

53.Keystone species A species tha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an ecosystem and on which many other species depend.

https://www.360docs.net/doc/924940179.html,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Statement that energy can neither be created nor destroyed.

55.Leaf area index The area of leaves found over a unit area of ground in the vegetation.

56.Life table Presentation of numerical data collected during a population study to show age-specific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57.()Dead organic matter added to the soil in the form of leaves, etc.

a. detritus

b. Litter

c. hummus

58.()Shape of the graph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when the growth in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follows the logistic equation and the initi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is very low.

a. expotional curve

b. Logistic curve

59.()Idealised growth equation: dN/dt=rN(1-N/K), where dN/dt=rate of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r=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K=carrying capacity, and N=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at a given time.

a. Logistic equation

b. expotional equation

60.()Organism, such as a tree or coral, which is made up of an indeterminate number of repeatable units.

a. repeat organism

b. Modular organism

c. inmodular organism

61.Mutu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pecies from which each species benefits.

62.Natural selection A major mechanism of evolution where the individuals which survive pass on their advantageous traits to their offspring.

63.()Overall gain in dry weight of a plant or community, equal to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minus respiration.

a.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b. total primary productivity

64.()Complete account of how an organism uses its environment.

a. inhabitat

b. Niche

c. site

65.()Movement of substances from organism to organism and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llowing the same substances to be available to organisms time and time again.

a. nutrient thansfer

b. nutrient flow

c. Nutrient cycling

66.()Underlying substrate that gives rise to a soil.

a. Parent material

b. parent soil

c. underlying soil

67.()Organism, such as a green plant, that gets its energy from sunlight.

a. chemiautotroph

b. Photoautotroph

68.()Manufac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organisms using the energy from sunlight.

a. Photosynthesis

b. transpiration

69.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Percentage of available sunlight that is used in photosynthesis.

70.()Inorganic surroundings of an organism,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pH.

a. Physical environment

b. biotic environment

71.()Group of organisms of the same species living together within a common area at the same time.

a. community

b. Population

c. individual

72.()Control of population size.

a. Population regulation

b. Population control

c. Population growth

73.Prairie Temperate grassland found in central North America.

74.()Organism that eats only plants.

a. carnivorous

b. Primary consumer

75.()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photoautotrophs and chemoautotrophs.

a. Primary production

b. Primary consummer

76.()Succession that begins on bare unclonised ground or in newly formed lakes.

a. secondry succession

b. Primary succession

77.()Organism (photoautotroph or chemoautortoph) which exists without needing to take in organic compounds.

a. Producer

b. consummer

c. decomposer

78.Production Sum of the resources an organism devotes to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79.Production efficiency Percentage of energy assimilated that is devoted to growth or reproduction.

80.Pyramid of biomass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ight or mass of organisms at the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a community.

81.Pyramid of energy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flow of energy from a trophic level of a community to the ones above.

82.Pyramid of numbers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umbers of organisms at the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a community.

83.()Describes a species which natural selection has caused to maximize its rate of increase.

a. r-elected

b. k-elected

84.()Actual niche of an organism, as opposed to its fundamental niche.

a. fundamental niche

b. total niche

c. Realised niche

85.()Division of a resource such as food among tow or more species so that each species has access to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resource.

a. Resource partitioning

b. resource competition

c. resource sharing

86.Root nodule Swelling on the roots of plants containing symbiotic nitrogen fixing bacteria.

87.()Tropical grassland.

a. Savannah

b. prairie

c. marsh

88.Secondary consumer Organism that eats only herbivores.

89.()Succession that begins in areas that have previously supported vegetation and retain at least some of the effects of this previous colonization.

a. primary succession

b. Secondary succession

c. first succession

90.()Regulation of plant numbers in a population as the individuals grow in size and compete for resources.

a. Self-thinning

b. self-regulation

c. self-control

91.Semi-desert Biome intermediate between desert and grassland or scrub in the amount of rainfall receivied.

92.()Ability of a plant to grow well in the shade.

a. shade adaptable

b. Shade tolerance

c. shade suitable

93.()Compartment in a nutrient cycle where the nutrient accumulates.

a. Sink

b. source

c. storage

94.()The loss of soil from an area, often as an indirect result of a human activity such as the removal of tress or the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herbivores.

a. soil loss

b. soil degradation

c. Soil erosion

95.Solar radiation sunlight, including the non-visible part of the spectrum.

96.Standing crop Mass of living organisms in an area.

97.()Natural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 community.

a. vegetation change

b. Succession

c. community chang

98.()The principle that a way of life or method of obtaining a resource should be capable of being continued indefinitely.

a. stability

b. Sustainability

99.()Study of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a community.

a. Synecology

b. autecology

100.()Boreal forest dominated by evergreen coniferous trees.

a. Savannah

b. Taiga

c. tundra

101.()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altitude, slope and aspect.

a. geography

b. geology

c. Topography

102.()Altitude or latitude beyond which no trees grow.

a. Tree line

b. foreat line

c. altitude line

103.Trophic efficiency Efficiency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a trophic level to the one above.

104.Trophic level Position at which an organism feeds in a community; for instance, carnivores feed off herbivores.

105.()Treeless vegetation found at higher latitudes than the tree line.

a. Savannah

b. taiga

c. tundra

106.Turnover time Measure of how long a typical atom spends in a particular compartment in a nutrient cycle.

107.()Breakdown of rocks into smaller particles.

a. decomposition

b. Weathering

c. decay

108.()Series of communities that develop on dry land as a result of primary succession.

a. Xerosere

b. hydrosere

三、判断正误(在括号里打√或×),并将错误的地方改正(每题1分共计10分)

重点复习summary

四、专业翻译((每题分,共计20分)

重点复习summary

PartⅡ中文题部分(共计5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重点复习以下

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营养级生产力生物量菌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化学循环耐荫性积温物侯生理干旱

群落表现面积种群调节自然稀疏最大林分密度水量平衡

生态对策k对策种r 对策种原生裸地次生裸地

生态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气候顶级群落边缘效应

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立地指数立地级森林线

树木线种间关系化感作用生态干扰优势种

优势度生活型环境梯度群落梯度生态梯度

偏利共生异株克生半寄生生态位基础生态位

现实生态位α多样性β多样性生态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

五、填空(共计30分)

1.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1)_____→(2)_____→(3)_____→(4)___

__→(5)_____→(6)_____→(7)_____→生态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_____和(2)_____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

特征表现为(3)_____和(4)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_____、(2)_____和(3)_____三

部分。

4.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_____和(2)_____,其中(1)_____包括(3)_

____和(4)_____;(2)_____包括(5)_____、(6)_____、(7)_____和(8)_____。

5.食物链包括(1)_____和(2)_____两种类型。

6.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1)_____、(2)_____和(3)_____三种类型。

7.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1)_____、(2)_____和(3)_____三种途径。

8.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_____、(2)_____和(3)_____。

9.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_____和(2)_____。

10.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_____变成(2)__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_____变成(4)_____的过程。

11.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____(2)_____(3)_____(4)_____和(5)_____组成。

12.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3.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____和(2)_____的差值。

14.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1)_____(2)_____和(3)_____三种类型。

15.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_K=________________。

16.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17.根据产生机理,地表径流的形成有(1)_____和(2)_____两种方式。

18.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1)_____、(2)_____和(3)_____三种类型。

19.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指数增长模型为(1)_______________,而在有限环境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20.按照林分密度效应,最大林分密度与材积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21.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按照生活型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1)_____、(2)_____、(3)_____、(4)_____和(5)_____。

22.关于植被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以欧洲植物群落学派为代表的(1)________观点,一种是以植物群落学家前苏联的拉孟斯基(Раменский 1924)和美国的格里森(Gleson 1926)为代表的(2)________观点。

23.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包括(1)_____、(2)_____、(3)_____、(4)_____、(5)_____和(6)_____等六种类型。

24.在不存在其他竞争的情况下某生物种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被称为(1)__________,而在存在其他竞争的情况下某生物种所能占据的实际生态位被称为(2)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3)________________。

25.生物多样性包括(1)_____、(2)_____、(3)_____和(4)_____四个层次,其中根据研究对象是群落内还是群落间又将物种多样性分为(5)_____和(6)_____两种类型。

26.生物种的α多样性可用(1)__________(2)__________和(3)__________等指标来测度;β多样性可用(4)__________(5)__________和(6)__________等指标来测度。

27.物种α多样性的Simpson指数计算公式为(1)____________________,Shannon-weiner指数计算公式为(2)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28.物种β多样性的群落系数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29.关于从热带低地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过渡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存在许多假说,主要的有:(1)__________假说、(2)__________假说、(3)__________假说和(4)__________假说。

30."岛屿"生物种数量与面积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31.关于"岛屿"生物种数量与面积关系的平衡假说认为, "岛屿"上生物种数量是(1)__________与(2)__________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

32.植被演替按演替初始生境的水分条件可分为(1)_____演替、(2)_____演替和(3)_____演替;按起点裸地性质可分为(4)_____演替和(5)_____演替;按演替的方向可分为(6)_____演替、(7)_____演替和(8)_____演替。

33.森林干扰的类型按起因可分为(1)______干扰、(2)______干扰、(3)______干扰和(4)______干扰。

六、简答题(10分)

重点复习以下内容

1.简要分析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

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欲知地道,物其树”的科学原理。

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适地适树”(即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树种进行造林)的科学原理。

4.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的科学原理。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发展可持续林业的科学原理。

6.简要论述影响生产力的因子。

7.简要论述生物化学循环(养分内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8.用框图表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全过程,并简要论述之。

9.简要论述在林业生产当中如何考虑光因子。

10.简要论述不适温度对林木生长造成的危害类型和原理。

11.简要论述水分与林业的关系。

12.简要论述土壤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13.简要论述造成植物呈集群分布格局的原因。

14.简要论述森林“自然稀疏”的生态学原理。

15.简要论述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假说。

16.关于森林演替的顶极学说主要有哪些?分别简要论述之。

17.简要论述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8.简要论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9.谈谈学习生态学的收获与体会(重点说明生态学的作用和意义).

20.例说明如何应用生态学理论于生产实践。.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得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得温度、湿度、PH、土壤与其它生活条件得环境变化梯度中得位置。 2、生境:又称栖息地,就是生物生活空间与其中全部生态因素得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与分布得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得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得生境。 3、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得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4、种群:就是指一定得时空同种个体得总与,就是物种具体得存在单位、繁殖单位与进化单位。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得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得适应方式与途径。 6、物候:植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得生长发育节律。 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得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就是植物群落。 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得影响下,大量得有机物与化肥得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得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与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 9、光周期现象就是一天内白昼与黑夜交替得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得发生取决于光周期得长短及其变换 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生活型就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得结果,生态型就是同种植物得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得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学得概念就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得。

园林生态学复习

绪论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进化。 生态园林的涵义。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涵义。园林中环境含义的二重性。 区域环境、生境 城市环境是区域性自然环境与城市人类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 生态幅 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生理有效辐射。 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 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积温 低温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城市气候 城市光照条件 城市气温: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风:热岛环流: 城市的降水:干岛现象: 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硫氧化物。酸雨或酸沉降。 碳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煤炭型空气污染与石油型空气污染: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A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B减尘作用 C杀菌作用 D减弱噪音的作用 E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城市水文特征和水体污染 城市水文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植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空间分布格局检验: 方差/平均数方法。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两个假设,种群“S”型增长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1-N/K) Nt=K/(1+e a-rt) 环境阻力。 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K-对策者与r-对策者。 邻接效应或密度效应 自疏。 竞争的定义 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定义,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和实现生态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结构( 6学时) 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生态学考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季节性消长2 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A、蒙古标 B、长白落叶松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 绪论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体。 3.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方向) 4.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生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城市环境 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 2.城市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 3.城市环境特征 ①高度人工化 ②具有空间特征 ③有一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 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 二、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生产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 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人工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 ③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 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城市自然环境因素 ②城市物质因素 ③经济技术因素 4.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 ①大气环境因素 ①水环境因素 ①土壤环境因素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6.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因子的补偿作用: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干灼:指当幼嫩苗木的根茎部位与高温表土相接触时,苗木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木死亡的现象。根茎灼伤的部位在土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能促使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2、广温植物:不少陆生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即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生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14、临界剂量: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造成的伤害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持续的时间,也称之为剂量,刚好使园林植物受害的剂量称为临界剂量。 二、简答 1、光与植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方式。(质、量、时间) 2、简答最小因子定律及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的影响。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园林生态学考题

园林生态学考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湖南自考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1.题目: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A 。 A.信息论B.控制论著C.系统理论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D 。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B.生物多样性原理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B 。 A.斑块B.交点C.走廊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 。 A.障碍作用B.网络作用C.联系作用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 。 A.连通性能B.控制性C.多样性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B 。 A.丰富度B.可及度C.Simpson多样性指数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 。 A.时间系列B.空间系列C.平面系列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C 。 A.走廊宽度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 B 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C.风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B 。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C.草坪植物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D 。 A.斑块生产力B.斑块起源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C 。 A.降水因素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A 来实现的。 A.散布B.迁移C.巢区活动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B . A.化学力B.生物力C.天然力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A 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A.恢复B.破坏C.上升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D 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B.统一性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C 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B.海拔高度C.植被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A A.人为干扰B.自然干扰C.物质生产最高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B A.物种流B.物质流C.信息流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C 。 A.黄土地貌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D.冰川地貌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地理单元,分类: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斑块的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主要指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块动态。景观动态,指景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主要指干扰状况;碎片化;气候变化;生物驱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功能繁荣改变可导致结构的变化。 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类型: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肖竹宁:①镶嵌②带状③交替④交叉⑤散斑⑥散点⑦点阵⑧网状⑨水系)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景观异质性可分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两类。空间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指水平方向二维平面的异质性,也可以分析垂直面上的异质性,即三维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它具有周期性。功能异质性,基质异质性。 尺度: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 空间异质性与尺度:在某一尺度上的异质空间,在比其低一层次上的空间单元,可视为相同质的。尺度大-异质性,小尺度-均质性。 景观对比度: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低对比度:有比较宽的过渡带,往往出现在大面积自然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带。(eg热带雨林)高对比度:在环境资源极不相同的地区,可以出现纯自然形成的具有高对比度的景观。(自然景观—稀树草原;人工景观—农业景观) 景观粒级:景观组分空间规模大小的量度,与尺度有密切关系。粗(eg阿特拉斯山景观,斑块直径数公里)细(eg 稀树草原)优势比较:①粗粒结构景观多样性高,但局部地区的多样性却低(边界附近例外),这样的景观结构可以为保护水源或内部特有物种,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或为工业区建设提供大面积的建筑场地,却不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②细粒景观整体单调,但局部多样性高,更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却不利于内部特有种生存③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具有上述所说的各项优点,是最佳的景观结构。 生态学干扰: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现象。(1)性质:①干扰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②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④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⑤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2)生态学意义:①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如山林的不同程度的火灾。②干扰与景观破碎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经常发生的林火、砍伐;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往往不是人们期望发生的。③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矛盾的。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④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3)类型:(产生的来源)自然干扰:无人为活动介入的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干扰:火灾、地壳运动、洪水、病虫害等。人为干扰:在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指导下,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烧荒种地、森林砍伐、放牧、修建大坝等。(功能)内部干扰: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自然演替的一部分;外部干扰: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火灾、风暴、砍伐等。(产生的机制)物理干扰:森林退化引起的局部气候改变、土地荒漠化;化学干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等。酸雨:酸雨是大气中的CO2、SO2、NO2和HCL等有毒气体,在云雾的形成中被水滴吸收转化,形成酸雨和酸雾,降到地面和水体会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造成树木叶片枯萎、脱落以至整体死亡,腐蚀建筑物和古迹。生物干扰:生物入侵、病虫害等。(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在同一生态系统内部扩散;跨边界干扰:跨越生态系统边界扩散到其他类型的斑块。 扰动:系统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只改变景观面貌,而不会改变性质。 斑块: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

2019年《园林生态学》复习题10页word文档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总论 环境的概念 按其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 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最小因子定律(木桶原理):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限制因子: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不仅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而且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这一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 ①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②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③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④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⑤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 生活型着重从外貌上进行区分,是一种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一种生活型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 驯化:使生物对某一环境条件变化适应改变的过程。包括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奥鹏东北农业大学网考 园林生态学 考前练兵.doc

论述题 1.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答案: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试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引种和应用园林植物。 答案: 1)相关种内种间关系的描述。(10分) 2)合理的观点。(15分) 简答题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答案: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3)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3)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3.简述顶极群落在指导园林实践中有何意义? 答案: 1)顶级群落的概念和特点(4分) 2)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4分) 3)其他有效观点(2分) 名词解释

1.苗木移植: 答案: 苗木移植:是指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换栽倒另一育苗地,继续培育成苗的方法,也交换床。经过移植的苗木交移植苗。 2.先锋树种: 答案: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 3.种间竞争: 答案: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2016《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液态、气态、固态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4、温室气体主要指CO2、CH4、CFC s、其中CO2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CFC s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光质、光强、光照时间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短日照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长日照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迁入与迁出,出生 和死亡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生产功能和美学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 11、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 12、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偏害作用;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互利作用。 13、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4、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吸尘和杀菌、吸收有害气体。 15、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趋同反应现象。 16、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空间异质性,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性。 17、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或者生态交错区或者生态过渡带。 18、近代城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1)城市人口爆炸、(2)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

园林生态学题型(附复习资料-红色为不确定部分)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滞尘效应、植物叶片表面的特性和本身的湿润性决定了植物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在重力和风的作用下,粉尘可沉降在植物表面,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 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

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 面? (1)维持碳氧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滞尘作用;(4)减菌效应;(5)减噪效应;(6)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7)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 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 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种群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0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2.一、名词解释 3.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它们的温度、湿度、PH、土壤和其它生活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 4. 2.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的生境。 5.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 4.种群:是指一定的时空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7.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8. 6.物候: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9.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是植物群落。 10.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的有机物和化肥的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11.9.光周期现象是一天内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的发生取决于光周期的长短及其变换 12.

13.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4.1、生活型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生态型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 15.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16.3.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 17.4.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3类。 18.5.生态系统都具有3个最基本的功能特征: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 19. 20.三、选择题每题1分,15题,共15分, 21.1.属于原生的演替是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 22.2.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落叶阔叶林 23.3.营养级之内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是同化效率1:10 24.4.短波光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25.5.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与根瘤菌 26.6.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间接作用 27.7. 植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有哪些形态适应、生理适应、适应组合、休眠 28.8.下列哪些属于种内关系食物短缺时鲈鱼以幼小鲈鱼为食,不属于捕食,属于种内斗争 29.9.生物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