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

县长产生

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

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

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

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

“70选12,是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权力’;12选6,是副市级以上干部的‘权力’;6进3,就是我们自己的‘权力’了,靠的是各自的本事。”12月1日上午,进入6人包围圈、现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冯其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公选”。

冯其谱之所以将“公选”认为是“自己的‘权力’”,是由“公选”的内容———撰写调研报告、演讲答辩及民意测验决定,这主要取决于答辩者的临场表现和综合素质。 11月3日至5日,6名初步推荐人参加了3个由沛县当地经济、科教文卫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沛县情况的座谈会,并进行了1天的独立调研。

11月6日,他们被带进“考场”,在8

小时内,完成一篇题为“发挥沛县比较优势,加快富民强县进程”的命题调研报告,占30分。

公选”的第二个环节是发表竞职演讲和答辩,同样占30分。隔日,6人依次面对台下的123名观众和七八名评委发表10分钟的演说,规定题目是《如何开拓沛县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演讲结束后,6人还要就评委的3个必答题和与会人员随机提出的2个问题进行现场答辩。123名听众主要是来自徐州各方面的干部,其中来自沛县的代表占了1/3,他们还承担了为6人进行民意测评的工作,民意测评占了最大的比重,40分。

孟铁林当时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在演说中毫不客气地对沛县目前干部中存在的惰性和依赖思想开火,批评的味道很重,以至于答辩结束以后,有些领导过来提醒他以后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而朱光亚在沛县原领导班子中排位第三的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显然考虑了台下1/3来自沛县听众的情绪,他的演讲是最温情脉脉的。

在这一环节中,不能不提到冯其谱,他

在答辩中表现最好,得分也最高。他的最终成绩超过了朱光亚,并取得了进入徐州市32名全委会委员最终票决的资格。

调研报告、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的成绩以3:3:4的比例,被综合汇总。根据排名前后,又有3人被淘汰,孟铁林、冯其谱、朱光亚进入了江苏省组织部门的考察视野。朱光亚没有通过考察,孟铁林和冯其谱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在徐州市委全委会会议上接受票决。结果,孟铁林得了24票,冯其谱只得到了8票。确定孟铁林为最后的候选人推荐人选并报省委组织部审批。

从12月4日开始,江苏省委组织部对推荐现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孟铁林为沛县县长候选人的决定进行了公示,公示过程历时7天。公示说:“经省委组织部部长会议研究决定,并报省委同意,拟推荐孟铁林同志为沛县县长候选人”。

公示、由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县长、在明年年初的沛县人代会上经选举“转正”,这一系列过程与其他干部任用程序没有什

么区别,但孟铁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作为县长候选人的产生过程,这是国内采用“公推公选”方式选出的最高级别的干部候选推荐人。

思考提示:

1.我国政府官员传统的选拔制度一直是“领导推荐—组织考察—上级任命”,有何弊端?

2.“公推公选”制度与传统选拔制度相比较有何创新?

3.“公推公选”与真正的“民推民选”相比有何区别?

[案例] 民主立法的示范——个税起征点听

证会侧记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决定,于2005年9月27日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有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俗称“起征点”)举行立法听证会。这是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历史上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在2005年8月28日下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该项减除费用标准的高低,既涉及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也直接关系广大工薪收入者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为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负担,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决定,就此项内容召开听证会,进行听证。

“为了使不同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表达,每位听证陈述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27日,从近5000名报名者中遴选出来的公众听证陈述人,与个税法修正案草案起草部门、财税部门的代表一起,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的立法听证会。

不到8时,首都各大媒体的记者就先后来到了听证会的召开地——全国人大会议中心。8时50分许,28名陈述人、18名旁听人、13名听证人也先后来到会场。

按照听证程序,28名陈述人作陈述发

言,而其中20名来自不同职业、有着不同收入、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公众陈述人更是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将个税起征点调整到1500元,我认为仍然偏低。”第一位发言的公众陈述人、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的李声雯开宗明义,并一口气把她的主要观点悉数列出:个税起征点全国统一调整到2500元;根据纳税人所负担的消费性支出征收个人所得税……

“我是一名农民工,个人收入每月1500元左右。每月的生活支出情况为:房租150元、伙食费360元、通信费70元、交通费35元、衣物85元、交际费200元、其它100元,共计1000元左右。去掉生活开支仅余500元左右,要涵盖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父母和自己的养老等必备的开支……”听证陈述人、来自重庆的进城务工人员吴志才一上来就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认为个税的起征点应定为2000元:“虽然1500元和2000元对我本人的影响不大,但由于我国贫富悬殊差距加大,为防止不和谐因素出现,应充分利用好这次税法的修订进行宏观调控。”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电股份公司西区矿职工郭贵林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把个税的起征点提高到1500元后,每月可以让他少缴70元至80元的税,“这些钱可以买一袋大米了”。

“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应当循序渐进。”山东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张玉霞赞成采用15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而福建省闽江学院院长杨斌则认为应维持现有的减除费用标准800元,但他同时提出要“调整税率结构,将5%税率适用的应纳税所得额从0元-500元转变为0元-4000元。”

陈述人言之切切,旁听人也听之专注。

听证旁听人、北京生亿行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表达了这样的希望:从800元到1500元,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他基本同意1500元这个标准。他希望,今后应该考虑调整个税征收制度。

……

上午9时至11时,下午1时至3时,听证会历时4小时。来自上海、广东等东部

地区,内蒙古、西藏等西部地区的陈述人,有大学教授、有律师、有公务员、公司职员,还有工人、农民工,他们亮观点、提建议、摆事实、说道理,思路清晰。

“我认为1600元是比较适宜的,不宜再提高。”

“1500元起征点比较合适,但1500元的减除额不应该是个人月收入的计税标准,而应该是家庭人均收入的计税标准。”

“应授权省一级人民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150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20%的扣除费用标准。”

“我坚决反对提高发达地区的扣减额度标准和授予地区浮动的权力。”

……

“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听证陈述人、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宋景昌深有感触地说,“能来到这里发言,在这里传递老百姓的声音,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千百年来都是官方定税,老百姓纳税,

从来没有过话语权利。但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今年免征了9亿农民的农业税,现在又调整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就个税起征标准举行听证,让老百姓发表看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参加旁听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说。

“……今天的听证会是民主的生动体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在听证会结束时说,“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将及时进行认真整理和研究,提出听证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听证会结束了,会场内的人们三三两两仍在讨论着、交流着,大家为听证会的成功而高兴,为目睹民主立法坚定的步伐而欣喜。

据了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以往听取意见的主要方式,一是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中央有关部门、有关教学研究机构等征求书面意见,二是邀请有关方面人士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三是将一些法律草案在报纸上发布,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次举行立法听证

会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又一种重要方式,是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增加立法工作透明度,推进立法民主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扩大公民的立法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徐敬宏)

[案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为

何“火爆“?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会客厅》-------中央电视台的诸多王牌节目都出在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在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都在前15名之内,《焦点访谈》排在〈新闻联播〉之后,是第二名。这些王牌节目的总制片人,就是部主任梁建增。他说,《焦点访谈》自开播之后,先后有三任总理到这个节目视察、座谈、题词。去年开播十周年,《焦点访谈》做了一个述职的节目,编导们让我取个名字,我掂量来掂量去,提炼出两个字:责任。这两个字,就是我对《焦点访谈》最

深的感受。在此之下开展我们的舆论监督,就会得到群众和政府的喜爱。后来温总理看到后,认为以“责任”为主题来度过自己十周岁的生日,非常好,专门写了一封深思熟虑、热情洋溢的亲笔信:“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弱势群体中,《焦点访谈》成为他们代替政府喊冤、伸冤的唯一选择。《焦点访谈》报道了大量这种被老百姓形象地喻为“帮着哑巴说话,搀着盲人过河”的现象,他们亲切地称之为“老焦”。对梁建增他们来说,还有一种桥梁的作用,或是一种渠道,把老百姓的呼声报道出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以解决。但是,他们也很清醒,毕竟只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事事当“包公”。他们只是在节目中力求把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反映出来,从一件事上解决一个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思考提示:

1、公共选择机制的本质?

2、我国在偏好显示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某大学校分房特批小组特批程序某大学新建了一栋住宅楼,有两居室、三居室和四居室各20套,其中两居室和三居室按照职称、职务、工龄和家庭人口等项打分,然后按积分多少分配;四居室由学校分房特批小组特批给教学、科研骨干,不按职称、职务、工龄和家庭人口排队。特批小组的特批程序是,首是提名—哪些人算作教学科研骨干。给这个程序规定的规则是,在特批小组会上,如果有1人提名,2人以上附和,即可认定被提名人为获得特批四居室的候选人。按照这个规则确定的候选人有36人。然后是无记名投票,按照得票多少在这36名候选人中选出20人。最后的结果是,这20名幸运者中,17人是院、系负责人,3人是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在这3位教授中,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一位是回国不久的洋

博士。另一位是不久前卸任的学院领导。

这里的选择程序和规则是合理的、公正的,但是选择的结果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20名幸运者中,有行政职务的人和没有行政职务的人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虽然院、系负责人也都是教学科研骨干,他们有资格获得四居室。但是,这里的问题是,从数量比例上看,全校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学科研骨干要比有行政职务的教学科研骨干多得多,按比例推算,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学科研骨干应该在这20名中占多数。

思考提示:

1、公共选择中常用的多数决策规则的缺陷。

2、信息问题和选举人的组成结构对选择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我国现阶段农民在政府政策制定过

程中的作用

在各级政府决策过程中,人们很难看到农民利益集团的代表,农民没有对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的手段和途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感受不到农民利益集团的压力。只有当

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威胁到社会稳定时,我们才想到要保护农民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年年喊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就是减不下来,有些地方甚至越减越多,越减越重。思考提示:

1、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作用。

2、我国为什么年年喊减轻农民负担,就

是减不下来?

[案例]公务员招考35:1说明了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92732524.html,发表时间:2006-01-30 15:32 来源:四川在线

2005年四川省省级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公招数据显示,报考人数与录用名额的比例超过100:1的职位达18个。其中,报考人数与录用名额的比例最高者达884.5:1。

四川公务员报考的“火爆”场面不过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据国家人事部统计,全国有36.5万人参加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比上年增加47%。10282个岗位平均每个有35人竞争,竞争难度大大超过高

考和考研,各大媒体形容,国家公务员考试已成为“目前中国最艰难的考试”。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如此火热?“公务员热”又向我们透露出哪些信息?如何看待“公务员热”?

思考提示:

1、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规模迅速增长

的解释。

2、公共支出的原则。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案例与思考”讲解

绪论 案例一政府——?掌舵?还是?划桨" 1.如何界定政府的掌舵职能? 答:按照现代社会、现代市场对政府的要求,政府主要应该起到一个?掌舵?的作用。 (1)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指出:?‘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换言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要像?舵手?一样,把握全局,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 (2)具体而言界定政府的掌舵职能,就是要确定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生产角色、提供角色、安排角色之间的比重要进行合理改变,即生产角色比重的降低及提供、安排角色比重的提高。 ①政府应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关键在于降低政府生产角色的比重,为市场和社会的生产及市场和社会提供空间。帮助政府放弃生产职能有三种途径,即委托授权、政府撤资以及政府淡出。此外,可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民营化。 ②规范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政府对公平秩序的维持以法律和规则体系为载体,为各种力量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市场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政府顺利实现各种制度安排的基础。 ③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掌舵?作用的最主要体现就是管理能力。政府在放弃部分生产职能后,必须能够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控制责任。为了承担这些责任,政府要能够管理合同、有效促进竞争、进行合理规制、增强风险共担意识、进行有效金融支持。 2、政企分开涉及哪些重要因素? 答:政企分开的含义包括:一是要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所有权职能分开;二是政府所有权职能中,要把资产的管理职能和资产的运营职能分开;三是资产运营职能中,要把资本金的经营和财产的经营分开。其涉及的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明确企业的所有权,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2)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实行最彻底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国有企业甩掉不必要的社会职能包袱,通过产权处臵的方法,通过职能分离,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3)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通过贸易自由化,放松准入,停止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法促使企业更具竞争性,区分开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时的职能与作为一般监管者的职能。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出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由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的条件,建立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环境。 (4)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特别是通过投资改革,使其向更商业化的信贷靠近,限制软贷款的获得等方法,使其有压力和活力。 (5)改善激励机制。这要求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以更大的自由权,另一方面引入新的监督机制,如稽查制度、业绩评议、管理合同等。 3、你如何理解D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府职能转变或者说政府角色定位一直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难点,D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抓住职能转变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有效的措施实现了政企分开,理顺了体制,建立起了良好的政企关系。 (2)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政府职能转变一定要抓住关键,尊重科学发展规律。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措施实现政府职能的良好转变,从而赢得地区的良好发展,也为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在变化的行政环境中积极主动作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建立一个积极负责、有作为的政府形象。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1、什么是解制型政府? 答:解制型政府模式认为,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官僚体系过分强调层级节制,过度依赖非人格化的规章制度,造成公共管理者缺乏足够的自由空间以有效地开展工作。解制型政府模式强调所谓的“规制缓和”,就是通过解除公共部门过多的束缚公共管理者开展工作以及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规章制度,改变官僚体制下官员严格按章办事、循规蹈矩、因循守旧、机械呆板的传统工作方式,相信并依靠公务员的责任心和能力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扩大社会的产出效益。解制将有助于废除内部人事控制的许多机制,发挥管理者的创造能力。 2、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是什么?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电子化政府(e-gocernment),作为一个术语,可以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以更方便的、顾客导向的和成本效益更佳的全新方式传递公共服务。广义的定义指政府对于任何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视会议系统、按键式数字输入、光盘驱动器、私有局域网和其他的技术如交互式电视、移动电话上网和个人数字互助手,它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信息——这是第一阶段,也是大部分政府在2002年以前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互动——这个阶段的网站成了双向交流的工具,但是,这种方式的反馈信息是有限的。处理——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正式的可以计量的价值交换,尽管还需要一些离线渠道才能完成以前那些任务,这个层次还是可以把它们变成一种基于网络的自助服务。交易——这个阶段,人们可以通过一种通道享受一系列的政府服务。 3、你认为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水平? 答:一是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就是导向,科学的指标能引导各级政府将工作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反之,如果指标设计失当,就会造成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政绩,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有科学的评估方式,一套指标体系不会自动的发生效力,而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来考评。从目前来看,要特别重视改变过去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评估模式。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绩效评估体系。 1、建立电子化政府的前提为()A:信息收集 1、电子化政府可以大大提升信息收信和处理的()B:全面性、时效性和可靠性 2、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3、在政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中,行政审批属于()D:管制工具 1、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全球化的兴起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宏观国际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政府能力则是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一个主导性因素。换言之,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政府部门甚至地区和地区政府部门,都必须具有追踪、理解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政府必须更加灵活、高效地运作,以增强政府的权变管理能力,提高政府对公民的回应能力。这些都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方式。(2)当代政府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收入与公共支出矛盾加剧,政府行为目标与公共价值之间的偏离,政府机构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内生障碍,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导致管理危机,政府合法性和公信力的下降等原因。(3)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技术革命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发展使得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具有更大的动态性和时效性。政府面临着职能的重新调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又使政府原有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演变、使政府放松规章制度成为可能。新的技术环境要向各国政府突出改革其政府管理模式的要求,又为改革本身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4)对传统官僚管制困境的反思,随着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案例分析题

案例选择题 (一)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转变政府职能)。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A.经济社会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二)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设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1、该市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为(D.行政权力的自我扩张性)。 2、我国机构改革的主流理念为(C.小政府、大社会)。 3、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为(D.发展生产力)。 4、与传统行政相比较,当代公共管理更注重(C.结果和产出)。 5、行政职能与行政活动的载体为(D.行政组织)。 (三)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这种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商业管理技术在英国公共部门的引入始于1979年,并以雷纳(Rayner)评审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出身于私人部门的雷纳在内阁中主持一个项目小组,负责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1983年“财政管理创议”启动,建立起一个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来支持财政管理改革。1987年著名的《下一步》报告(全名是《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为(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3、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博弈论案例分析

(1)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 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这就是博弈论 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这就是博弈论!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game)。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当然,原来的博弈形式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把它简化了,我们在第三部分论述归纳推理时还要谈这个博弈模型。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你会见到很多例子。只要涉及到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即是

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 Games。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因此将关于game的理论,即game theory翻译成博弈论或者对策论,是恰当的。本书下面统称game theory为博弈论。 博弈论的出现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博弈论的开创者为诺意曼与摩根斯坦,他们1944年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诺意曼是着名的数学家,他同时对计算机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时博弈论还未对经济学产生广泛影响,否则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肯定有他的名字,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学者。谈到博弈论,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John Nash)。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对于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核心工具,以至于我们可称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数学”,或者说是关于社会的数学。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甚至有学者声称要用博弈论重新改写经济学。1994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塞尔屯、哈桑尼(),而像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公共选择学派的领导者布坎南,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性主义学派的领袖卢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 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 、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 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基尼系数=A/(A+B) 0.4是 “警戒水位”

政府经济学课件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公共学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寻租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能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决策的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寻租理论官僚理论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 所需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案例引入: 案例一: 目前,山东潍坊市婚纱摄影协会联通该市16家婚纱摄影公司向市民们发放婚纱摄影消费券。此次发放消费券的金额达50万元,吸引了许多即将结婚的年轻人 案例二: 3月9日上午,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一开门,收银台就排起长队,很多顾客都拿着消费券翘首以待。年初以来,杭州市发放了两亿多消费券,持券购物成该市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蔡奇表示,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约为1-5倍,效果很好,接下来杭州还会发放6亿元消费券。 评论:消费券的限时消费特征,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在短期内“变现”,是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成都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左军认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形成就业、増税收良性循环。

案例三: 采访中心记者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是一种政府送温暖行为,促销费仅凭消费券很难实现,中国天涯网调查显示券能代替工资吗?能天天发吗?能覆盖所有消费领域吗?不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真正拉动居民消费区需求,重点还应放在建立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社保制度。 案例四: 继杭州、南京等地先后发放各种消费券后,很多企业也推出“消费券”:北京、天津老百姓大药房3月上旬向市民发放三类不同面值的消费券,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享受优惠;武汉某报业集团也向订阅2009年报纸的读者发放每份5230元的购房券 评论:无论是“健康券”还是“购房券”,细一看,都仅仅是作为消费中一定比例来使用,同真正的消费券不一样。消费券必须可以单独使用才能真正让利于民,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过是变相促销,领取、使用都有诸多限制,最多只能算是优惠券。 不可否认,优惠券也能让群众得到好处,激发消费热情,但这不能算消费券,如果商品价格本来就虚高,优惠券只能让消费者承受更多负担,不利于市场有序运行。 (思考:企业发放的消费券与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有何异同?)案例五: 消费券究竟该向特定群体发放还是面向全体公民?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认为,消费券就是要发给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阶层群众,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必锦上添花 但是如果只向部分群体发放消费券,对其他纳税人是否意味着不公平?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消费券的发放一定要注重公平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不过如何界定“真正需要”的群体还需斟酌。 案例六: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 *七、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 *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学传统问题的一门学科。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 *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研究对象: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 *公共选择的研究工具: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 *公共选择的研究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局限以及政府失灵问题,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的主要贡献: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 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 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 政治经济周期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 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18、19世纪,一些数学家,如孔多塞(Condorcet)、拉普拉斯(Laplace)、卡罗尔(Carroll)等对投票过程发生了兴趣,发现了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投票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被淡忘了。 *20世纪50年代,威克塞尔(K.Wicksell)、林达尔(Lindal)、唐斯(Anthony Downs)、伯格森(Anram Bergson)、阿罗(K.Arrow)、布莱克(Duncan Black)和布坎南对前人的研究予以重新发现,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首推布坎南。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W.Nutter)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了“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其目标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这标志着公共选择理论的正式发端。 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 县长产生 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

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有四个重要特征,即理性经济人假定、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作为交易的政治和搭便车理论。它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1)理性经济人假定。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假定的扩展。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它假定在经济市场上,个人都是利己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人,因此经济当事人都是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在交易中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定扩展到了政治领域。 2)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偏好是个体偏好的集结,个人是唯一的意识单位,是真正的选择者。个人是基本的分析单位,一切价值评估都只有以个人为起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行动的背后并不存在独立的集体意志,相反集体行动是集体行动中的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理性选择之后的结果。 3)作为交易的政治。公共选择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于市场的分析,并把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定扩展到政策市场,把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相互作用过程视为政治上的交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实质都是利益交换,都取决于交易动机、交易模式。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主题就是政治市场上交易各方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是探讨在公共政策制定或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各

方的理性选择能在何种制度体系内达到竞争均衡,这种均衡又在何种情况下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虽然在本质上政治上的交易与市场中的交易一样,都是各方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是政治上的交易过程通常比市场交易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基本的政治上的交易,必然先于任何有意义的经济上的互动而存在。经济交易总是要在作为政治交易结果的制度体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经济市场上的交易通常只涉及交易双方,而政治上的交易,通常涉及共同体内的大量成员。 4)搭便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中的行为选择和公共产品分配的特殊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搭便车理论。奥尔森在《集团行动的逻辑》中指出了集体行动面临的困境,即个人对于利益的理性最大化追求导致了次优化的集体结果,在大型团体中,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往往不会按照团体共同的利益采取行动,相反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大型集团能够进行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其能够提供选择性的激励。 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中,搭便车现象也非常重要。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外部性,即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却不用为其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承担成本。

第二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一、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不难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 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行动,并承诺遵守相应的规则的活动,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 三、基本思路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

社会热点问题案例分析题集锦

案例分析题集锦 【问题】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道歉存在什么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机构与官员并不必然是公正无私的“道德人”,有可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特征。因此,一个道德再高尚的政府在遇到麻烦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害趋利,都想尽量最大程度地化解责任,而道歉就是化解责任的公关方式之一。 “道歉既不伤害道歉者,也不伤害接受道歉的人。”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较为生动地概括了“道歉”带来的好处。对官员道歉这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各级官员更好地执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道歉,是公民意识逐渐提高的体现。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政府治理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公民美德和公民责任是公民获得公民资格的前提条件,如果缺少必要的公民道德和公民责任,那么就不成为公民了。官员作为公民的一员,有必要为自己错误的施政行为或权力范围内的各种不作为或损坏人民的行为,向人民和社会道歉。这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官员官德的提高,为政治民主进步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道歉,是官员思想解放的体现。以民为本,不仅是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更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曾几何时,官员们已经习惯了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囿于我国现有的行政运行制度和政治伦理,官员即便不作为也依旧我行我素,对“道歉”讳莫如深,让他们俯下身段向社会、民众鞠躬道歉认错,本身也是官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改革,它们共同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成长,面对来自社会的民意压力,如果官员继续保持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势必使自己为时代潮流所抛弃。道歉认错是官员解放思想民本意识的真实体现。 道歉,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的体现。道歉,不仅是社会主流观念达成共识的一种美德,更是基于和谐意识和道德良知的社会价值取向。任何国家权力除必须有法律依据外,还需要有道义基础和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撑。一方面,权力持有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责任心,是其合理行使权力、保证权力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一旦权力持有者行政不作为或者施行恶政,社会就会发挥道德伦理的强制力即道德舆论力量的制约作用,迫使其履行道德义务,或受到道德的惩罚,是以德治官、以德制权,用道德约束官员权力,以规范掌权者的行为,使权力行使者为政以德,以德服人。 道歉,是官员问责方式的体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实现者和维护者,当公共利益受损时,向社会道歉,其实就是正视矛盾,向公众承认自己工作的不足,向公众承诺改进工作的决心,是对自身管理职责的一种尊重,也是理性看待自己过失,严于律已、敢于担责的表现。其行为本身就是社会民主的一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问责可以赋予民众以更大的政治空间,有利于构建政府权力与责任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平衡。并且,向公众道歉的举措,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避免事态的激化;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政府应对矛盾赢取一个缓冲期,对解决好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问题二: 在对积极意义上的道歉进行分析后,我们再看看道歉存在的消极或者是有待完善的一面。如作秀道歉、洗责道歉、缺位道歉、被迫道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有了“道歉疲劳症”,亟需对其弊病进行分析。 一是重视政府内部系统的“道歉”。虽然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可是官员的升迁奖惩来自于”组织”,因此,官员在职权范围内出现”失误”,更重视政府内部系统的”道歉”。因为此种道歉直接关系着官员晋升,所以,道歉措词的拿捏、道歉分寸的把握、道歉态度的表露、道歉场合的选择、道歉方式的甄别等等,都会让出现“失误”的官员煞费苦心。此时道歉已沦为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是对“失误”的问责。 二是无法上升为政治意义上的道歉。目前,官员道歉整体状况仍然处于自发与非制度化的阶段。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官员职位、职权、职责一致性基础上的、运行自如的现代政府问责的制度化体系。现行的既有党的条例,也有政府的规章,既有中央出台的,也有地方政府制定的,这些规章在问责的尺度、对象、结果等方面形式多样,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当官员出现失职导致重大失误或事故时,

第二讲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一、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不难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的主题有 一个概要的了解。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 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 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

2017公共管理期末复习案例题

四、案例选择题 (一)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C.转变政府职能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A )。A.经济社会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四、案例选择题 (一)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设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1、该市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为(D )D.行政权力的自我扩张性 2、我国机构改革的主流理念为(C)。C.小政府、大社会 3、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为(D)。D.发展生产力 4、与传统行政相比较,当代公共管理更注重(C)。C.结果和产出 5、行政职能与行政活动的载体为(D)。D.行政组织 (二)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这种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商业管理技术在英国公共部门的引入始于1979年,并以雷纳(Rayner)评审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出身于私人部门的雷纳在内阁中主持一个项目小组,负责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1983年“财政管理创议”启动,建立起一个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来支持财政管理改革。1987年著名的《下一步》报告(全名是《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该报告指出:长期以来,缺乏真正的压力以迫使政府机构改善绩效,提高工作效率;以往所重视的是标准化的程序而忽视公共服务的提供;注重的是高级文官的政策咨询功能而非管理功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报告建议把整体的部(委)分解成若干机构,这些机构在主管的部(委)的政策指导下,履行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的职责;以管理主义的技术和程序培训职员,并且所有活动都是在一位高级主管的领导下进行。“下一步”机构的创立一开始是零碎的,但发展迅速。“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和改善服务的特征,特别明显地体现在1991年梅杰政府的“公民宪章”的白皮书上,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一特征则明显地体现在1979年以来英国公共公司以及公共机构的私有化浪潮之中,也反映在1992年梅杰政府的“为质量而竞争”的政策文件上。这些措施促使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公共部门接受市场检验;各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展开竞争,尤其是通过公开投标,赢得竞争并提供优质服务的单位才能生存与发展。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B)。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为(D)。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3、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D)。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4、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A)。A.政府内部管理模式和方法 5、《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为(C)。C.政府职能代理化

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三、判断选择题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A 2、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公共管理则是具体A 3、P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B 4、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是不同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B 5、政府职能的内容、范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政府职能是不变化的。B 6、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A 7、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看做是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B 8、公共政策制定包括该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A 9、领导协调就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式的把握程度B 10、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的,以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B 1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运作”,B 1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B 13、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种要素的一种特定安排,A 14、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职务作出明确规定,A 15、公共部门评估是根据绩效目标,运用评估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照一定评估B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什么C、自然垄断性 2、哪种理论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C、公共治理理论 3、根据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进行事业单位改革,D、国有企业 4、下列哪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主义时代的代表人物? C、梅奥 5、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A、专门化 6、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D、公共性 7、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 C、权变理论 8、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B、确立问题 9、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的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D、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 10、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B、职能制 1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对象是哪项? D、公共管理活动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B、新公共管理理论 13、马克思·韦伯从组织体制角度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创立理论框架,A、官僚制理论 14、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必须首要考虑的是哪项因素? C、公平性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D、政策制定 16、哪一种组织结构常常被军队采用,被称为“军队型组织”A、直线制 17、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制中,公共部门对消费者负责B、委托代理关系 18、非营利组织的哪种特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A、非分配性约束 19、公共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C、政策方案拟定 20、政府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是什么职能? D、社会管理职能 21、哪位学者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D、怀特 22、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主要采用研究途径是什么? C、制度或法理 2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B、科学管理之父 24、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阐述的理论是什么?B、政治行政二分理论 25、以下哪种方法是通过直接参与某项工作,从而细致、深入地体验、A、工作实践法 26、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划分,属于哪种公共领导体制?B、集权制和分权制 27、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相互讨论A、德尔菲法 28、1979年撒切尔政府开展了什么改革方案推动了公共部门绩效C、雷纳评审 29、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A、定量分析方法 30、在行政首长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C、直线职能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全 2、公共治理关于多元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AB 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