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及研究展望

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及研究展望
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及研究展望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3), 269-274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2677/ass.2017.63036

文章引用: 罗舒伦. 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及研究展望[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3): 269-2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Research Prospect

Shulun Luo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Feb. 22nd , 2017; accepted: Mar. 13th , 2017; published: Mar. 16th , 2017

Abstract

Symbolic consumption is also calle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t is the consumption of the sym-bol value of the commodity. Through this kind of consumption, people can satisfy their own sym-bol consumption psycholog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psychology of symbol

consumption is ident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ation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symbolic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the perspective of money and values. And it probes into the ang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ymbol consumption. Keywords

Identity, Symbolic Consumptio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及研究展望

罗舒伦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2月22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16日

摘 要

符号消费也叫炫耀消费和象征性消费,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人们通过这种消费,满足自身对于符

罗舒伦

号价值认同的符号消费心理。本文认为产生符号消费的主要心理是身份认同。本文从身份认同角度探索符号消费的产生,通过符号消费的概念与身份认同的概念、金钱观视角和价值观视角,探讨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并探讨符号消费研究的角度和意义。

关键词

身份认同,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经济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而是越来越多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的需求。满足了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符号消费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社会。在富裕的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许多人购买以及明显展示奢侈品,并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生活方式[1]。符号消费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其研究横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研究值得予以关注和重视。

2. 从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概念谈两者的关系

身份认同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重点。符号消费同样也是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关于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也是多角度,多方式的。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从符号消费和身份认同的概念角度入手的比较少见,而概念本身是研究之源。因此从概念的角度对符号消费和身份认同的关系进行分析,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2.1. 从身份认同的概念谈其与符号消费的关系

身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由环境所激发的认识和认识所促动而表达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过程,而认同的过程就是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并进行归类的一个过程[2]。Weeks 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从本质上来讲,认同给人一种存在感,它涉及个体的社会关系,包含你和他者的复杂牵连[3]。Jenkin R 认为,认同的过程就是追求与他人相似或者与他人相区别的过程[4]。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它是个人对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5]。符号消费中的符号意义,为人们追寻自我与他人的相同或者与他人相区别提供了物质载体,为此人们获得归属感。

身份认同概念的研究跨越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6]。身份认同主要是对两个问题的概括,即我是谁以及我归属于哪种群体。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这是自我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7]。黄铃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8]。一方面,符号消费的符号性,能够使个体表达自我概念,并且通过这种表达不断加深自我认知。另一方面,符号消费被赋予的群体标志和意义,满足了个体的群Open Access

罗舒伦

体归属感。

身份认同包含个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种族认同、职业认同等。在个体认同方面,Tajfel认为,个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独特性的意识,由此,个体认同使个体在时空上确立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在社会认同方面,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9]。在种族认同方面,Smith等人认为,种族身份认同是对关于种族意义和其重要性等方面产生的态度和信念[10]。在职业认同方面,Samia等人认为,职业身份认同是个人作为职业中的成员的自我定义,它和职业角色的制定有关[11]。不同类型的身份认同,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消费手段而被满足。例如:对于某种职业装的符号消费是对此种职业认同的一种表现之一。2.2. 从符号消费的概念谈其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消费者作出的选择是受心理和社会影响的[12]。人是作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符号人等多种属性而存在着的,对于商品的消费动机和行为,也是由其经济心理、社会心理、文化心理和符号心理等多种心理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其复杂多样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结构直接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整个消费行为和过程。Schau等人认为消费是这样一种行为,它可以通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在社会中的定位来表现出自我,人们以自我相关性为标准在众多产品中做出选择,并对所选择的商品赋予与自己相应的身份认同,通过自己所选择并拥有的物品传达出自己想要展示的形象和喜欢的风格,进而营造出一个理想主义的自我身份及相应的认同[13]。

最早提出符号消费理念的是Veblen,他论述了“炫耀消费”这一概念,这种消费指向的往往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承载的地位、身份、财富、品位等,即其符号价值。符号消费以及符号消费显示出来的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即是在交际过程中由客体(别人)来评价和认可的[14]。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消费者总是模仿处于比自己高的社会地位的人们的消费方式,调控人们模仿的社会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社会组织也相应发生变化。符号差异是一种边缘性差异,来源于对个性化的追求。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对个性化的追求是一种极端的自恋式投入,它通过对消费品特征与消费主体的个性特征严格吻合的追求,来实现自我形象的外化。

从符号消费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符号消费也就是一种炫耀消费和象征性消费,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即是对于商品所蕴涵和指称的意义高于其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的消费,通过这种消费,满足人们对于符号价值认同的符号消费心理。符号消费行为出自于个体对身份的认同心理。人们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建立和加强。而其过程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并且也随着时代发展的多样性而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这样一个不断变化且不确定的过程也决定了身份的不确定性,要想实现身份的短暂确定只能依赖于不断的消费过程。

3. 金钱态度视角下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

金钱态度是指个人对金钱的价值观念、金钱的伦理、金钱所代表意义的认知等[15]。符号消费是金钱态度的一种行为表现。

金钱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也促使自我以十分微妙的方式与他人进行金钱比较的行为,比较的范围包含社会权力、品质、控制和自由[16]。金钱是权力和控制力的象征,金钱引发某些负面态度和情感,金钱代表个人能力和成就,金钱在人际互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7]。Tatzel认为金钱代表了权力、安全、成就,甚至是爱与邪恶[18]。邱宜箴则认为金钱有自我肯定及负面的意义,而且在生活中必不可少[19]。由此,可以看出在金钱态度视角下,由于金钱带来的象征意义,对自我权利、能力等的提升感,使个体产生了认同感。个体通过符号消费体现个人能力,并且在人际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认

罗舒伦

同,并且通过这样的象征意义在群体中获得认同。

实验研究表明金钱可以缓解生理疼痛和社会痛苦,特别是社会排斥带来的痛苦[20]。此外金钱除了镇痛效用外,还可以缓解生存焦虑[21]。由此可以推断,由于金钱态度的提取给个体带来缓解痛苦的效用,因此个体愿意进行此类体验。社会排斥带来的痛苦源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符号消费则是通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在社会中的定位来表现出自我,因此符号消费是个体为了获得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行为。

4. 价值观视角下的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关系

人们对特定产品或者品牌的偏好受他们所在社会的价值观的影响[22]。人们在特定文化下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值观取向有关系,相对于集体主义者而言,个体主义者更有品牌意识,更倾向于使用名牌产品,买自己喜欢的品牌[23]。因此社会认同会影响符号消费行为的产生。

Park (1986)等人从消费者需要出发,划分出三个消费者的基本需要:象征性需要、功能性需要和体验性需要。其中象征性需要是消费者对产品满足自我提升、角色定位或自我认同等内在需要的需求[24]。

Sheth等人提出了五种类型消费价值来解释消费者如何对产品进行选择的,分别为: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好奇性价值与条件性价值。其中功能性价值是产品和象征意义[25]。Holbrook (2006)认为消费者价值观有两个维度:即“自我—他人导向”和“内部—外部导向”这两个维度,并把消费价值观分为四种类型:经济型价值观、享乐型价值观、社会型价值观和利他型价值观。经济型价值观是把商品或消费经历作为实现消费者自身目的的手段;社会型价值观把消费行为作为使自己符合他人评价;

享乐型价值观是把消费中使自己感到愉悦作为自己的目标;利他型价值观关注于自己的消费怎样影响他人[26]。

通过对消费观和消费者基本类型的划分,其共同点都是表明了商品具有符号价值,个体受身份认同的影响产生符号消费的行为。

5. 研究展望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经济市场化起步晚。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尤其是西方消费行为学家,开始意识到自我概念在消费行为学等领域的有关方面进行了研究[27]。但是我国在21世纪初期,利用自我概念研究消费者行为尚属空白[28]。

因此,对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证方面,都起步较晚。同时,身份认同和符号消费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探讨其心理机制是漫长的研究过程。

5.1发展对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的实验研究

目前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多是思辨性研究,大多探讨的是理论政策层面,实证研究比较少,且定量研究仅仅停留在对问卷调查数据行百分比统计等层面,对某一种消费行为深层次的研究非常有限,对符号消费行为产生的情感机制的探讨更是鲜见。尤其是国内运用行为实验研究消费行为的研究还需开发。

5.2. 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一项针对印度种姓背景下的符号消费研究表示,在具有高低种姓区别的印度,高种姓的家族同低种姓的家族在符号消费上是有差异的。而我国也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29]。(1)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一项特殊的人口政策,因此目前我国有许多独生子女。我国对独生代的符号消费问题已有关注,比如参照群体、价值观对独生代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侯蓓,2013) [30]。但是并未从身份认同入手。(2) 我国是一个

罗舒伦

多民族国家,我国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的认同进行过研究。比如张庆林等人调查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并未针对我国这一国情,对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进行研究[31]。(3) 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别较大,这样的差异是否会对身份认同及符号消费造成影响也是研究可以进行的方向。

5.3. 符号消费的积极引导

目前国内外针对符号消费的研究都集中在炫耀性消费方面,如奢侈品消费。但是从符号消费的概念可以看出,符号消费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而符号化不仅可以体现在追求虚荣的身份认同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对有益群体的或者事物的认同上。比如利用符号消费,加强对有意义的团体的归属感的引导。

5.4. 从文化认同角度升华符号消费

文化认同也会造成符号消费的差异,比如我国部分女性对韩剧的热爱,对韩剧中出现的服饰、饮食等物品出现符号消费行为。例如:某部在我国热播的韩剧,剧中提及的饮食,在我国引起了排队购买的热潮。近年来,在各大网络购物平台中,“海外代购”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符号消费在此类现象中占了极大的比例,这也是由于文化认同所导致的一种特殊消费现象。由于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产品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都可以带来极大的影响。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研究个体身份认同与符号消费,可以加强个体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我国可以利用从文化认同引起的符号消费,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类产品,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5.5. 丰富对符号消费的载体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符号消费研究的载体多为产品,但是商品也包括服务。DH Kim等人研究了青年去咖啡馆喝咖啡的符号消费行为,是关于针对以服务为载体的符号消费行为少有的研究[32]。基于此类视角的研究也值得研究者关注。

5.6.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现象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者中,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符号消费的认知,符号消费行为的表现以及影响机制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既可以从纵向角度,又可以从横向角度,对身份认同和符号消费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Zhan, L. and Yanqun, H. (2010) Understanding Luxury Consumption in Chin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Best-Known

Brand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5, 1452-146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j.jbusres.2011.10.011

[2]Gilroy, P. (1997) 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 In: Woodward, K., Ed.,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Sage Publica-

tions and Open University, Thousand Oaks, 301.

[3]Weeks, J. (1990)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Rutherford, J.,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awrence

& Wishart, London, 88-100.

[4]Jenkins, R. (2014) Social Identity. Routledge, Abingdon-on-Thames.

[5]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6]张淑华, 李海莹, 刘芳.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心理研究, 2012, 5(1): 21-27.

[7]Deaux, K. (1993) 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4-1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177/0146167293191001

[8]黄铃.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现状分析[J]. 云南教育, 2007(11): 3-4.

[9]Tajfel, H.E. (1978)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罗舒伦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10]Sellers, R.M., Smith, M.A., Shelton, J.N., et al. (1998)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Racial Identity: A Reconceptualiza-

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Ra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 18-3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207/s1*******pspr0201_2

[11]Chreim, S., Williams, B.E.B. and Hinings, C.R.B. (2007) Interlevel Influenc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 1515-153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5465/AMJ.2007.28226248

[12]Hofstede, G. (2008)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ruc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3]Schau, H.J. and Gilly, M.C. (2003) We Are What We Post? Self-Presentation in Personal Web Space. Journal of Con-

sumer Research, 30, 385-40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86/378616

[14]Veblen, T.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acmillan, New York.

[15]Yamauchi, K. and Temler, D.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6, Article ID: 52252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207/s1*******jpa4605_14

[16]Lindgren, H. (1980) Great Expectatio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Williams Kaufman, Los Altos.

[17]蔡瑞华. 台北市国中生的金钱态度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台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00.

[18]Tatzel, M. (2002) “Money Worlds” and Well-Being: An Integration of Money Dispositions, Materialism and

Price-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3, 103-12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S0167-4870(01)00069-1

[19]邱宜箴. 国小学童金钱态度量表之编制及理论模式验证[D]: [硕士学位论文]. 台中: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 2003.

[20]Zhou, X., Vohs, K.D. and Baumeister, R.F.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700-70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111/j.1467-9280.2009.02353.x

[21]Gasiorowska, A., Zaleskiewicz, T. and Wygrab, S. (2012) Would You Do Something for Me? The Effects of Money

Activation on Social Preferences and 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3, 603-

60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j.joep.2011.11.007

[22]Yau, O.H.M. (1994) Consumer Behaviour in China: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Routledge, London.

[23]Dutta-Bergman, M.J. and Wells, W.D. (2002) The Values and Lifestyles of Idiocentrics and Allocentrics in an Indivi-

dualist Culture: A Descrip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2, 231-24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207/S1*******JCP1203_05

[24]Park, C.W., Jaworski, B.J. and Maclnnis, D.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135-14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2307/1251291

[25]Sheth, J.N., Newman, B.I. and Gross, B.L. (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 159-17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0148-2963(91)90050-8

[26]McGuire, W.J., McGuire, C.V. and Winton, W. (1979) Effects of Household Sex Composition on the Salience of

One’s Gender in the Spontaneou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5, 77-9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0022-1031(79)90020-9

[27]曾智.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

[28]杨晓燕. 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J]. 南方经济, 2002(11): 67-69.

[29]Nwankwo, S., Hamelin, N. and Khaled, M. (2014) Consumer Values, Motiva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 for Luxury

Goods.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1, 735.

[30]侯蓓. 参照群体, 价值观对独生代炫耀性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工商大学, 2013.

[31]张庆林, 史慧颖, 范丰慧, 张劲梅.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2007, 33(1): 67-70.

[32]Kim, D. and Jang, S. (2014) Motivational Drivers for Status Consumption: A Study of Generation Y Consumers.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8, 39-4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10.1016/j.ijhm.2013.12.003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 2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3定义 3.1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 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 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 3.3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 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4内容 4.1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4.2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 4.2.1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 (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 信息。 4.3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 4.3.1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 4.3.2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4.3.4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根据2006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我行按照规定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客户身份识别,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收益等。 第二条我行员工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应当做到: (一)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规定金额以上的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时,应当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 (二)客户由他人代理办理业务的,应当同时对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 (三)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四)禁止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者假名账户。 (五)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采取持续的身

份识别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对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或者完整性有疑问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 (六)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获取的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在与任何单位和个人建立业务关系或者要求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务时,都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七)如需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应当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第三方未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由本行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八)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实客户的有关身份信息。 第三条我行员工在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时,可以依法采取一种或多种身份识别措施,以合理确信知道客户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的交易性质和目的: (一)核对客户出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二)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者身份证明文件; (三)回访客户或实地查访; (四)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实; (五)要求客户完整填写业务合同、单据或凭证;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重点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重点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别。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摘要】:人际传播作为传播类型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说在传播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被专家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自学科的研究中,甚至将其作为学科与学科间思想交流的纽带。人际传播作为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满足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随着肢体交流到语言交流到文字交流,再到现如今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通过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知识点,梳理出一条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积淀以及国内对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方向,对未来中国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际传播发展脉络研究综述 人际传播最直观的解释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人是生活在传播世界中的,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传播关系,人类的交流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在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成为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研究人际传播,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困境,更好的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有重要的启示。 人际传播有着许多学科的背景,所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先对人际传播逐渐理论化、体系化的过程进行梳理,再列举一些代表性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对人际传播的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国外对于人际传播问题研究的理论积淀 纵观人际传播的发展演进,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传播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正如传播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一样:首先,人类经历了语言、肢体等面对面传播的“示现的媒介系统”。其次,传播者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交流,诸如文字等“再现的媒介系统”。最后,人类正在经历着“机器媒介系统”,像电影、电话等传受双方都需要借助的媒介系统。人际传播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 人际传播的知识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谈论修辞或作为参与市

身份识别核对制度

身份识别核对制度 一、每位就诊者至少要有两种身份识别标识,禁止使用房间号或床号作为就诊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证据。医院采取的两套身份识别标识为: 1、门诊病人:就诊者姓名和诊疗卡号; 2、住院病人:患者姓名和住院号; 3、留观病人:患者姓名和留观号; 4、身份不明的病人。急诊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留观号(如无名0826,00123),住院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住院号(如无名0826,00123)。 二、医院对住院患者、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手腕带上应标有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新生儿除标有以上两项标识外,应标明性别。并可(非必须)标注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等信息。 三、以下情况必须进行就诊者的身份识别。 1、在办理诊疗卡或转科、入院手续等病人信息登记时;若是记账消费的就诊者还必须同时核对其记账凭证,如公费医疗、医保卡等。 2、在发药、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前。 3、在抽血或采集其它临床检验标本前。 4、在提供治疗、检查及护理前。

5、为新生儿沐浴和出院时。 6、接送患者手术前、后。 四、核对就诊者身份的方式。 1、在核对就诊者身份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和核对的方式进行,询问姓名时需主动询问就诊者或家属,让就诊者或家属回答。然后进行核对,例如:当问就诊者姓名时可以说:“你叫什么名字?”而不是直呼就诊者姓名。在核对诊疗卡号时,也可以采取核对诊疗卡,核对病历记载的诊疗卡号或是处方印制的信息,或是刷卡的方式进行,对于住院患者,也可以采取核对手腕带的方式进行。 2、对无陪人的新生儿和儿童,不能配合回答的病人(昏迷的病人、神智异常者),通过手腕带的信息对就诊者进行核对。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重点科室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重点科室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 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 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 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 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 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 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 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 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

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被委托人身份证明_范文

被委托人身份证明 篇一:委托人身份证明代理人身份证明及授权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宝山分局:兹委托陈征宇同志代表我单位来贵局办理()经纪人执业注册,()经纪人执业注册变更,()经纪企业执业经纪人注册申请,()执业经纪人注销手续。委托单位: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2011年01月13日篇二: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书代理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xxxx工商行政管理局:兹委托张xx同志代表我单位来贵局办理我方与xxxxxxxx单位抵押物登记手续.委托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李xx有限期限: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抵押物概况(附页)动产抵押登记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xxx工商行政管理局:李xx同志现任我单位法定代表人职务,为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单位名称(公章):xxxx年xx月xx 日注: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篇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一)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投标人名称:单位性质:地址:成立时间:年月日经营期限:姓名:(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性别:年龄:职务:系(投标人名称)的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投标人:(盖单位章)年月日注: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必须是亲笔签名,不得使用印章、签名章或其他电子制版签名。(二)授权委托书本人(姓名)系(投标人名称)的法定代表人,现委托(姓名)为我方代理人。代理人根据授权,以我方名义签署、澄清、递交、撤回、修改(项目名称)类别设备供应投标文件、签订合同和处理有关事宜,其法律后果由我方承担。委托期限:。代理人无转委托权。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申请人:(盖单位章)法定代表人:(签字)身份证号码:委托代理人:(签字)身份证号码:年月日注:1.法定代表人和委托代理人必须在授权书上亲笔签名,不得使用印章、签名章或其他电子制版签名;2.在授权委托书后应附有公证机关出具的加盖钢印、单位章并盖有公证员签名章的公证书,钢印应清晰可辨,同时公证内容完全满足招标文件规定;3.公证书出具的日期与授权书出具的日期同日或在其之后; 4.如果由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亲自签署投标文件,则不需提交授权委托书,但需对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中法定代表人的签名、申请人的单位章的真实性进行公证。篇三: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及被授权人身份证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本授权委托书声明:我赵亚光系兴隆县百顺建筑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现授权委托兴隆县百顺建筑有限公司的陈建民为我公司领取签署工程的投标文件的法定代表人授权代理人,我承认代理人全权代表我所领取、签署的本工程的投标文件内容。篇三: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书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书我任务,是我公司的合法职工。特此证明。委托人:2016年月日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对“辽海文化”这一概念,虽然国内很多同行对此也下过一些定义,但是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所以难免有些偏颇和疏漏。而且对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的论述加以整理和归纳,从中找出其共性或者达成一定的共识,为以后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辽宁作为经济大省地位,早就毋容置疑,不过辽宁要想成为文化大省,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对辽海文化深入研究,不断扩大辽海文化影响,深度发掘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同时,也能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和“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标签:辽海文化;内涵;特点;研究综述;文化强省;智力支持 一、辽海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是什么 《辽宁文化通史》总主编曲彦斌基于“大文化”的理念“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概念:1.物质文化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的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方面: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精神、心理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①这种提法,在辽宁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本人也比较认同此观点,把它作为研究辽海文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 2007年,程琳曾给地域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② 2012年张亚冰对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作过辨析,他认为:“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地域文化重在研究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所包含的境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不受国家行政区域甚至疆域的限制;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是依从于国家的行政区划,具有人为的规定性。”③ (三)辽海文化与辽河文化 2004年10月,辽宁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大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于“辽海”一词的概念,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其作为“辽河流域黄渤海以北广大地区”的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④此即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顾奎相、陈涴、董守

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体制 及其在安全电子邮件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516290.html, 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体制及其在安全电子邮件的应用 作者:刘镪王胜男 来源:《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年第06期 【摘要】近年来,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体制成为密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学原理及其优缺点,并描述了其在安全电子邮件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IBE;电子邮件 1引言 1976年,美国密码学家Diffie和Hellman提出了公钥密码体制的思想,这是密码学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公钥密码体制不仅具有加密的功能,同时还有认证的功能。在公钥体制架构下,加密和解密分别使用不同的密钥,其中加密密钥(即公钥)是可以公开的,而解密密钥(即私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非法使用者是无法根据公开的加密密钥来推算出解密密钥的。加密密钥的公开使用,使得密钥的分配和管理比对称密码体制更简单。 在传统的公钥密码学中,公钥是与身份无关的随机字符串,存在如何确认公钥真实性的问题。这需要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CA(Certificate Authority),又称证书机构,向系统中的各个用户发行公钥证书。公钥证书上CA的签名可把用户的身份和其公钥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架构下,CA机构是一个重要部门,负责用户公钥证书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生成、签发、存储、维护、更新、撤销等。这种需要证书的密码体制被称为基于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PKI)。然而,PKI证书管理复杂,需要建造复杂的CA系统,且证书发布、吊销、验证和 保存需要占用较多资源,这就限制了PKI在实时和低带宽环境中的广泛应用。 2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体制 为了简化传统的PKI公钥体系架构中CA对用户证书的管理,Shamir于1984年提出了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学(IBC)的思想。其基本思想是把用户的身份和其公钥用最自然的方式绑定起来,也就是用户的身份信息就是其公钥。在基于身份标识的密码体制架构下,只要知道某个用户的身份就可以知道他的公钥,而无需再去获取并验证用户的公钥证书。因为公钥不需要分发,传统公钥密码体制的大部分设施都会变得多余了。例如,如果一个用户的身份是其电子邮件地址,那么任意一个信息发送者,只需要知道这个用户的邮件地址,就可以给该用户发送加密信息,而不需要其他机制来分发密钥。 在提出IBC概念的同时,Shamir提出了一个采用RSA算法的基于身份的签名算法(IBS)。但是基于身份的加密算法(IBE)长时间内都没有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案。直到2001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 题争论焦点) (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

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至于我自己,初读张炜作品是在大二,一部《古船》让我爱上了这个作者,也爱上了洼狸镇上那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芦青河畔三四十年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也着实不短。当年被埋入河床底部的古船虽然被重新挖掘出来,也重新焕发出了其当年的风姿与雄壮,但是能否重新远航却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启齿的问题。而同样生活在这河畔的人们也同样经受着这份时代变迁带来的“折腾”。隋抱朴的隐忍、孤独,隋见素的热血复仇之心和勇于对世俗及封建道德观的反抗、隋含章的悲剧人生……可以说老隋家的新一代深深得吸引了我。当然,作品中也不乏赵多多,赵柄这样的卑鄙之流,但正是这样的人物安排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爱上了他们。而之后风格诡异的《九月寓言》再次让我坚定了写张炜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决心。 (三)张伟作品蕴含的精神及其中人物的突出特点张炜是一位有着独立写作精神的当代作家,他始终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写作热情。从八十年代至今,他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自从开始城市生活之后,他的写作目光就开始关照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对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得真实生活怀着复杂与思索的心态,他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者对“拯救之路”的寻找。对从乡村走向城市生活的张炜来讲,他更多的是看到了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腐蚀。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写作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童年记忆、城乡对比、文学的还乡传统以及作家的身份认同危机使他把自己关注的目光又策略性的投向大地。虽然乡村中残存的封建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家抽取了野地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和孕生的强大生命力来作为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精神食粮。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律和精神坚守则可以

无名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

无名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 一、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序号 2.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 姓名(无名氏+序号、来源地)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 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序号、来源地、性别等 并在必要时报告医院行政总值班/医务处 4.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并通知医生更改患者信息。 3.如患者已住院其身份已得到确认,经主管医生确认在住院卡更改并签字,患者凭身份证去住院处更改相关信息。 4.以无名氏出院,出院后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核对流程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 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告知或填写门诊病历或入院证上的 身份信息 急诊科身份不明患者的管理见“身份不明患者的急诊处置”。 二、收费室人员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加以核实。 三、门诊、病房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处置或办理手续时需核实 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发现不符 及时纠正 《一》 电话通知收费室、入院处 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二》 协助患者纠正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首页上的错误信息。 四、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 办公护士、责任护士、首诊医生均应核实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五、每位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一》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腕带一般应佩戴在 患者手腕上 如病情禁忌 则佩戴在脚踝上。 《二》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床号、姓名、性别和过敏史 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 也应随时记录在 腕带上。 《三》 佩戴腕带时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姓名 对无法沟通 的患者 应请家属证实患者姓名。 《四》 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均应核对 腕带 确认患者姓名。 六、身份不明患者的急诊处置 《一》 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男、女)、年龄(不详)、病历号、过敏史(不详)。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 各类单子均填无名、病历号、性别等。

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3 马冬玲 提要: 由于性别的差异,流动给两性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认同。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研究者解释流动对于女性的意义方面的不同视角、贡献及不足。文中将对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划分为四种进路:一是以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阶级和阶层身份;二是以对父权制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三是心理层面的分析,探讨流动经验对女性的心理效应和女性的主体性;四是强调多元视角,探讨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交叉性和矛盾性。 关键词: 流动 身份认同 作者马冬玲,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0) 一、研究意义 身份/认同研究是文化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而以往身份/认同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尽管将流动人口/农民工作为一个焦点,但缺少对女性流动者的特别关注,或者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王春光,2001;王毅杰、倪云鸽,2005;潘泽泉,2007;等)。 事实上,女性的流动人数庞大且正在不断增长。诚然,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流动在一些方面意味着共享的经验,比如:在制度层面,城乡二元体制意味着男性和女性流动者最多成为半/准公民;在经济层面上,无论男女流动者往往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在文化层面,流动意味着从熟人社会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尤其是这个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将他们/她们视作“他者”的社会,使他们/她们面临城里人-农村人的认同困境(王春光,2001,2006;魏晨,2006;王毅杰、高燕,2004;陈映芳,2005;吴玉军、宁克平,2007);流动也意味着传统农业社区内的一些价值观的丧失、无效等。 但是,性别身份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流动中又面临着不同的经验。对流动女性来说,迁移还意味着从传统父权制社会进入到一个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存甚至合谋的社会。流动可能使她们面临更多挑战,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对性别关系和女性的主体性带来影响。因此,关注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既可以扩展我们对流动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化和扩展身份/认同研究,对于从多方面理解中国的全球化、流动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文中所指的流动女性特指因就业、婚姻等原因由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而往往未能得到城市市民身份的女性;身份认同的定义很多,这里是指个体对自身社会身份(如阶级、性别等)和自我认同(心理层面)的 3本研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关于委托人身份证明

关于委托人身份证明 委托人身份证明1 _________单位: 本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不能亲自到 ______________办理_______兹授权委托_______先生/女士处理代办事项.委托人在权限范围内年签署的一切有关文件,我均承认。由此所造成的一切责任均由本人承担。 委托人(签名或盖章):被委托人(签名): 委托人身份证号码:受托人身份证号: 委托人: _年_月_日 委托人身份证明2 委托单位: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受委托人: 姓名: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职称: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职称:_________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_________因_________纠纷一案中,作为我方诉讼代理人。 代理人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 委托单位(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名):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委托人身份证明3 委托人:白__ 性别:_ 出生日期: 身份证编号: 暂住证号:

住址: 被委托人:汪__ 性别:_ 出生日期: 身份证编号: 暂住证号: 住址: 委托原因及事项:本人工作繁忙,不能亲自办理_____相关手续,特委托____________作为我的合法代理人全权代表我办理相关事项,对委托人在办理上述事项过程中所签署的有关文件,我均予以认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委托期限:自签字之日起至上述事项办完为止。 委托人有转委托权。 委托人: 年月日 委托人身份证明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