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兼论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

xxx

摘要:从《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两部作品,阐述东西方传统悲剧的悲剧主人公的性格,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悲剧艺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作品。而《哈姆雷特》则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可以说,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针对这两部悲剧作品的比较来研究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有利于较好地把握东西方悲剧的艺术价值。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性格塑造

传统西方悲剧是以皇室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身份显赫的地位与悲惨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哈姆雷特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性格是相当复杂的,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他的犹豫,他的忧郁,他的穿透极强的想象力,我们从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独特。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悲剧的诞生。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推动了西方悲剧主人公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或是维护心中和谐的伦理思想。哈姆雷特起先是一个善良的王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理想,对朋友和臣民友好平和,可以说他是一个美的化身。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p41)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母后,有着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可是,父亲的突然死去,母亲突然改嫁给自己的杀父仇人,心中的人伦思想破灭了。“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去吧!”[2](p27)一个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的王子。他犹豫,动摇,最后变得意志薄弱,“真是个蠢材,亲爱的

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个下流女子似的,只会用空言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了。”[3](p51)但他的个性不允许他继续这样犹豫下去,他犹豫过,徘徊过,但最后还是用自己的生命祭奠了美好的理想。

人文主义理想理念下的“人”,高贵文雅,勇敢坚强,拥有热情和理智,兼具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卑鄙,邪恶,善变,脆弱,孤独。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对社会和人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可是残酷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陷入深深的犹豫之中,但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觉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没有完全丧失人文主义的信念,而是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哈姆雷特的性格虽然是由于生活变化所致,但实质上却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他不能复仇是由于性格的忧郁和延宕,但丝毫没有减损悲剧的美学内涵,相反正因为成为悲剧,哈姆雷特忧郁型的悲剧性格才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女子,她三岁丧母,七岁到蔡婆婆家充当童养媳,丈夫又早逝,与婆婆相依为命,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她只是被动的承受,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可以说,她骨子里没有反抗意识,没有与黑恶势力坚决做斗争的勇气,因为她相信善恶到头必有报,不用自己去争取。“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征候自知。”[4](p40)当她被押赴刑场,发下三桩誓愿时,求救于上天的帮助,替她伸冤。“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偏。”[5](p48)一个弱势群体中的女子,一个没有被社会赋予任何合法权利的女子,一个被社会伦理束缚的人,首先依靠的是当权者的爱和同情,然而官僚是如此的腐败,不但没有给窦娥任何帮助,反而成了谋害她生命的帮凶。她只能用自己的精神战胜脆弱的肉体,只能用道德意志去战胜自己的生命意识,她用自己的死亡震撼了人类僵化的心灵。

窦娥没有哈姆雷特那样鲜活复杂的个性,他留给我们最深的是“烈女”、“孝妇”的形象。中国古典悲剧这种单调僵硬的类型化冲淡了丰富完满的个性,将众

多人物束缚于某种伦理观念之中,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淡薄的个体自主意识只求满足低层次的生活需要,不要求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只求在低层次就事论事地反对邪恶现象,并不能从高层次的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质的否定。窦娥满腹心思地与婆婆相依为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6](p27)当蔡婆婆劝其改嫁时,她说:“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7](p32)就是死后,在阴间,她的愿望也只是跟温饱有关的要求:“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吃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8](p46)在平安温饱的前提下,能过上符合当时伦理道德的生活,是窦娥最大的理想。

因此,中西悲剧主人翁在自主意识,性格类型,境界追求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西方悲剧主人翁具有“人”的特征,有着清醒的存在意识,一种面对痛苦和厄运存在逆进精神的生命激情,而中国古典悲剧角色往往表现为较弱的个体自主意识,性格单一化,绝对化。

二、不同的悲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是戏剧行动的推动力量。“因为冲突一般需要解决,作为两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所以充满冲突的情景特别适宜于作为戏剧的对象。”[9](p292)可见悲剧冲突在悲剧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何为悲剧冲突呢?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0]别林斯基认为“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11](p382)悲剧冲突应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各对立因素之间矛盾斗争的激化形式。所以,我们说,一部好的悲剧作品必须有好的悲剧冲突。哈姆雷特和窦娥冤正是基于这种悲剧冲突的差异。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治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西方悲剧冲突的发起者一般是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越是摆脱自己是复仇王子的身份,就越证明自己不得不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越是要摆脱忧郁的情绪,就越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越是要恢复往日和谐的人伦理想,就越不能得到一个完满的结局。他犹豫,似乎变得意志薄弱。他骂自己:“我真是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子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

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了。”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固然与重整乾坤的艰巨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内心的冲突。如黑格尔所讲“由心灵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12]这才是真正的本质性的冲突。在哈姆雷特身上,性格的脆弱性与环境的残暴性相互作用,以致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密实而厚重。父亲被害这一骇人听闻的秘密并没有激起他随时准备复仇的情感,反而唤起了他心中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时间和永恒的问题,责任和意志薄弱的问题。

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境遇。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在悲剧冲突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任凭命运或邪恶势力的摆布。当窦娥离开父亲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后丧父与婆婆相依,直至被张驴儿和腐败的官员害死,这外在冲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与哈姆雷特比大为逊色。《哈姆雷特》中悲剧的外在冲突异常激烈,哈姆雷特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丹麦宫廷中的残酷,卑鄙的环境之间的斗争构成该剧的外在冲突。而冲突双方的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解。哈姆雷特确认杀父仇人是克劳狄斯后,却不能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固然是其性格所致,而另一方面是他不能坚信自己能轻而易举地杀了他。而克劳狄斯也不能利用权位随便杀了哈姆雷特,因为他是全国人民所敬仰的、崇拜的偶像。正因为双方势力均衡,斗争才激烈、持久。而我们在中国的古典悲剧中,双方没有各自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因为善必将战胜恶,不是在今生就是在死后,恶一定会受到惩罚。中国的古典悲剧中悲剧冲突是强者对弱者的迫害,而不是均衡力量的对抗。而对方的性格又是如此的单一,窦娥没有像哈姆雷特一样为了复仇,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毁灭别人,毁灭这个受诅咒的世界。她只是在维护“烈女”、“孝妇”的形象,只能对老天爷哭诉自身的遭遇,祈求神灵的帮助,在悲怆凄切的氛围中,以苦难的遭遇取得观众的同情。

就悲剧角色的内部冲突来说,窦娥也缺乏像哈姆雷特那样的深沉复杂的内心冲突。她的心灵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斗争。她虽然感叹:“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13](p36)却始终把自身的不幸归咎于命运的安排。她没有像哈姆雷特那样,围绕生与死的人生困惑,进而考虑个体生存的困境。她没有将对自身生命的热爱与拯救婆婆的愿望构成一对矛盾斗争,没有考虑是否可以和婆婆一起联合起来对付张驴儿父子。由此可见,窦娥缺乏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她的内心是被理性遗忘的角落。

三、不同的悲剧结局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是中西两部具有代表意义的悲剧作品,这两部悲剧作品都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意义毁灭给人看,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他们的悲剧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悲,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伦理要求和积极的真理探索。但是中国悲剧是悲喜交加的,一贯秉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而西方传统悲剧则一贯坚持“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的范式。

《窦娥冤》中窦娥的冤屈无处伸冤时寄希望于老天,遇到昏庸的贪官,无辜被判死刑,临死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的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三个誓愿一一应验。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为官的父亲,父亲为窦娥冤清昭雪,杀了张驴儿。窦娥控诉天地的那场戏,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恨,有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这段唱词是:“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14](p42)可见当时人们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天地的控制之中,希望天地为自己伸冤。作品中天地在窦娥心中的地位也是神圣的,万能的上天帮助窦娥伸张冤屈。符合中国悲剧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与现实矛盾着的人文主义者,他曾经是一个在德国学习的快乐的丹麦王子,对社会天地充满希望,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命运突变,父亲离奇死亡,叔父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国家一片混乱。年轻的王子陷入深深的犹豫之中,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觉担负起拯救国家的责任。“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去吧!”哈姆雷特不仅按照父亲的遗命杀死了新国王的肉体,还消灭了新国王代表的专治腐败的黑暗的社会。最后他刺杀了新国王克劳迪思,自己也中毒剑身亡,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胜恶的原则。《窦娥冤》中窦娥命运悲惨,尝尽人生一切苦难,含冤去死,本来是一个悲剧形象,但中国人不忍心让这么善良的一个人就白白死去,于是她的冤屈感天动地,她的父亲为她惩治张驴儿,体现了“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强化了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而以《哈姆雷特》为典型的的西方悲剧则一贯遵循“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主要人物几乎全部死光。父亲被叔父杀死,为报父仇杀死叔父,自己最后也中毒剑身亡。母亲喝毒酒而死,恋人疯了坠河而死。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要意义。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化为乌有。他的斗争精神得到升华,显得更加不可战胜。这部刻骨铭心的悲剧,体现了西方“一悲到底”的悲剧传统。

四、从民族文化看不同的悲剧艺术

针对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我们要从民族文化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文学理论作理性指导,又要注重情感体验,从而使悲剧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性格单一化,众多人物被束缚于某种伦理观念之中。这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以圣人为榜样,到了后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被利用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汉儒竖起了“三纲五常”的大旗,直至后来的程朱理学,人们不得不在条条框框中挣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枷锁下苟延残喘,人们的个人意志为伦理规范所限定,个人的情欲追求几乎完全被否定。《窦娥冤》剧情开始时,我们看到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中国古代社会下层普通妇女的形象。对自己身世凄凉的悲叹,但更多的是注定命运无争的接受,即使最后身首分离,“节”“孝”思想与善良品质仍然贯穿始终。

同时与儒家并立的道家佛家对中国的古典悲剧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庄追求超越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人们超凡脱俗,忘却功名利禄,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固然使人生艺术化审美化,但也助长了人们回避冲突的思想。弱化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抗争精神,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圆滑。“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总有理由找到解脱。佛教的传入打破了儒道并立的局面,否定了个人追求和现实享受。一切因果都有报应。这种思想也使得中国古典悲剧显示出精神上的坚韧内敛,含蓄蕴藉的特色。《窦娥冤》虽然在剧中揭示了窦娥的人生悲剧与危机,柔弱善良之女受尽苦难,但揭示之后必要转化,作品中总是借助天地、鬼神、清官等外在力量帮助人们伸张冤屈,借此来表达一种惩恶扬善的美

好的愿望,古典悲剧中原本残酷的,血淋淋的人生悲剧变成了相安无事的太平景象。因此中国的悲剧常常是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这种处理方式使作品悲剧色彩大大降低,也失去了那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性格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崇尚个性自由,敢于开拓冒险,大胆怀疑否定一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潜入人性的最底层对整个人类世界进行思考,探求人生存的意义,生存还是毁灭,对人性善变的嘲讽,对小人的鄙视。最后哈姆雷特不仅按照父亲的遗命杀死了新国王克劳迪思的肉体,还消灭了新国王代表的专治腐败的黑暗的社会。哈姆雷特的这种怀疑精神从古希腊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达到真理的认识,必须借助于理性,理性主义的奠基人笛卡尔高举“我思故我在”的旗帜。指出来自理性的,心灵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真实的。到了近代,康德,黑格尔的论著无不充满理性之光。正是西方这种独立自持的个性,深厚的理性思辨能力由此形成具有深沉激烈的内在冲突和难分难辨的外在斗争。

另外,基督教的思想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支配者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在基督教的宽恕与惩罚发生冲突的时候,这对冲突与矛盾造成了哈姆雷特复仇上的迟疑。哈姆雷特复仇的迟疑,固然与重整乾坤的艰巨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内心的冲突。而这种内心的冲突,也是可以追根溯源到西方的基督文化。否则,在克劳迪思祈祷的时候就可以杀死他。哈姆雷特的迟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试图寻找一种基督教式的非暴力的形式实现个人及整个人类的理想。然而克劳迪思悔改的决心不够坚定,继续派人谋杀哈姆雷特,逼迫哈姆雷特以暴力方式反抗人世间的苦难,随同邪恶一起毁灭的是他自己的毁灭。我们也看到了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悲剧模式。这种悲剧的结局,一方面向人们显示了命运之神的伟大,似乎说命运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类对命运的不断抗争。在这种痛苦之中,宣扬了一种精神: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征服。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们不屈的斗争精神所感染。总之,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效应,明显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行为的自律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中西方对幸福和道德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幸福,他们甚至为个体的自由挑战现存的道德。中国古人把道德幸福的关系看作是义与利的关系,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中国悲

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其原因就在于古人过于重视道德,重视人格的自我完善。但却不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一个善良的人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

因此当我们欣赏东西方的戏剧时,就要从不同的民族特点出发,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理解不同民族悲剧特点的差异,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误区。

参考文献:

[1][2][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51.

[4][5][6][7][8][13][1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7-48.

[9][10]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92-382.

[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02.

[1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204.

“Dou E Yuan” and “Hamlet” comparison of tragic art -Also on the East-West differences in tragic art

xxx

(Literature College of Dezhou University,xxxxxxx 253023)

Abstract:We make comparison in“Dou E Yuan”and “Hamlet”from the personality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gic hero,the tragic conflict and the tragic ending,And it is discovered the 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

Key words: tragic art; national psychology; cultural traditions

《哈姆雷特》 摘要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通过其语言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哀悼了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衰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来探讨其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http://www.【关键词】《哈姆雷特》历史背景莎士比亚性格缺陷 一、历史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写照。 二、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4)出生在伊丽莎白时期艾文河畔的斯特拉夫小镇上。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后来生意中途没落,最终没有步入大资产阶级之列。年轻时的莎士比亚做过屠夫、商人。他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内心始终有一种改变生活状态,进入高级阶层社会的需求与向往,并以此获得超越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莎士比亚离开家乡,来到充满文学、戏剧氛围的伦敦,在此他的文学创作天分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最终使他踏上了通向文学的巅峰之路。 处于社会底层的莎士比亚处于一种心理焦虑状态,他渴望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渴望被社会接纳,从事一种被欣赏、有尊严的工作。戏剧和诗歌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积极接受伊丽莎白时期人们对美的观念,用唯美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和对文学艺术的膜拜。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他使用伊丽莎白式十四行诗描述了爱人那不可言喻的美,并歌颂了文学能战胜自然,使美永存人世的特殊功能。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忧郁 1.忧郁之根源 一系列残酷的事件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然而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朋友的背叛等等让哈姆雷特觉得:人类,并不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 一、引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 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列原因性格,社会环境等等都是这成了悲剧的根源。 悲剧的性格,恶劣的社会环境,悲剧的根源同时也阐释了悲剧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同时也阐释了人文主义带来的意义。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

哈姆雷特悲剧原因分析

The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As we know, Hamle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wrot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He gives deep impression to almost everyon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Every reader has their own idea about Hamlet’s tragedy. This story describes a prince’s of Denmark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The King of Denmark died, young prince Hamlet who was studying abroad came back to his country only to find out that his mother married his uncle Claudius just a short time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 ghost who looked like the old King appeared at night, and told Hamlet that it was Claudius who killed him, so Hamlet promised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He began to pretend to be mad, and left Ophelia who was loved by him very much. To spy on the reflection of Claudius, Hamlet arranged a play. Claudius realized it, he sent Hamlet to England, and asked the man who kept an eye on Hamlet and sent a letter to the king of England to have Hamlet died. But Claudius failed. Hamlet came back to Denmark again. Meanwhile Ophelia was drawn because of her father’s death and Hamlet’s departure. Her brother Laertes asked to fight with Hamlet and Claudius gave a sword to them. In this fight, Hamlet was killed by the poison sword, Laertes was wounded to die. The Queen, Hamlet’s mother, died from the poison wine which was prepared for Hamlet by Claudius. Before death, Laertes told the truth. Finally Hamlet killed Claudius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mainly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Firstly, Hamlet w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he was noble and simple. So when Hamlet found his father’s death and his mother’s marriage with his uncle, who had become the new king, he was barely to get over of these matters. Filled by sorrows, Hamlet cannot thought about his revenge clearly,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of his filled. Secondly,Hamlet ha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de him though a lot about his plan of revenge. H e was struggling with the choice of the 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suicide as people said or murdered by his uncle. Therefore, he was entangled with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Besides, his faith in religious hindered his idea of killing his uncle. His struggle of this question made him hesitate to kill his uncle for the revenge of his father. Thirdly, before all of these horrible things, Hamlet lived a happy and bright life 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During his study aboard, Hamlet has wonderful dreams and brilliant image of his future. In his mind, the world is peace and prosperous. However, these over-optimistic thoughts gave him a frail will which led him to tragedy. Fourthly, as a prince, hamlet refused to tell his friends about his experiences and ideas. He was un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又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该剧以丰富的时代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着他们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本篇文章旨在从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多方面分析《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色彩。透过复杂的故事情节,该剧展示了十六世纪英国的动荡与混乱。该剧中任务众多,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不同层次、身份的任务的特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从而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归宿。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任务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向社会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作为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在当时是一种新兴思潮,但却遭到失败。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对人类抱有美好的看法。他相信人类的智慧、高雅和力量。然而,面对罪恶的现实,他所有的人文主义理想都被彻底破灭。因而只能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上的胜利。作为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人物悲情;矛盾冲突;人文主义;情节悲剧;王权斗争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Abstract:As one of Shakespeare?s the four famous tragedies,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It is also the sign of the maturation in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play.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from all the aspects of plot, character, conflict, and so on, according to which it reveal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ngland in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Based on the complicated plots, Hamlet reveals the confusion of England in 16th. In this play,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 each one reflects different feature of different stage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also their value of life, which decide their final sufferance. The struggle between Hamlet and Claudius i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ly emerged capital humanists and the feudal evil force,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sts? h ardship for their dreams to come true. As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is a newly emerged thought at that time, but unfortunately, it failed. On behalf of humanists, Hamlet confirms human?s value and dignity, and also the wisdom and power, but in front of the evil reality, all his dreams are destroyed completely. He just gets the spiritual victory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As the mitigation of the time, Hamlet shows that it is destined to fail for humanists. Key Words:Tragedy of Characters; conflict; humanism; tragedy of plots; fighting for throne Introduction It is known that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 his dramas. It describes a story of a prince?s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in Denmark, during which, it reveals human-being different conflicts.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ere are three simultaneous plots of revenge, from which,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s is described more complicated. There is also som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Hamlet represents the few number of the advanced person emerging in the feudal society; Claudius, who is the head of the reactionary force, is also a schemer, the model character of double-dealer. He is dissolute, insidious and sham. But finally, such unforgivable man bears what he should do; Ophelia, who is one of the loveliest girls Shakespeare has described, is also a tragedy character in this play. She is kind, but because of her innocent and tenderness, she became the tool which her father used to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一、悲剧产生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宫廷一片混乱,父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的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国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满着复杂性,多面性和矛盾性。他拥有世俗的一切光辉的品质,如爱人奥菲利亚的赞誉“一个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子;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还没有说服力的话,国王和波各涅斯对他的忌惮则可显示民众对这位英武的王子的拥戴;直到变故发生前,他还有一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神的前额、阿波罗的身躯”“完善卓越的仪表”的堪称“世间男子汉的典范”的父亲;他还拥有一位美丽贞洁的母亲,父亲的英勇让国人骄傲,让自己自豪;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完美无暇;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继承的不仅是丹麦的国土和臣民,还有父母的美德和国人的赞颂。这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父亲被害,凶手竟是叔父;母亲变节,元凶还是叔父。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夸口自己还能在这样的变故中保留自己一贯的优秀品质,即使他是一个像哈姆雷特这样完美的王子———三十岁的拥有智慧的青年。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 3.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恨国仇,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悲剧疯癫颠倒混乱的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哈姆雷特遭受了一连串打击致使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失望,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那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他的悲剧的必然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高峰。《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故事。说复杂是因为其情节十分的曲折,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它的主线可以用一句话概况——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在这出著名的悲剧中,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这两个悲剧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两个人同为疯子,只不过一个是装疯而一个是真疯。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老国王未死之前,他就读于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爱,相信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的同事也对一切丑恶的事物表现出了憎恶。这样一位生机勃勃,抱有远大理想的王子本应该继承

着又对友情失去了信心。哈姆雷特不再相信友情,他更加的孤独了。 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他仅剩的爱情也岌岌可危,奥菲利亚确实是个好女人,她美丽善良又单纯,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软弱并且没有主见,她过于听她父亲的话,就是这一缺陷葬送了他们的爱情。在哈姆雷特装疯期间,叔父克劳狄斯想要验证其真假,于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便出主意让自己的女儿去验证一番,他们相信在恋人面前哈姆雷特会说真话或至少会露出马脚。于是奥菲利亚这个傻姑娘便真的去了。恋人的试探无疑是在哈姆雷特那血淋淋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将他往绝望的深渊又推进了一步,也让他对女人彻底失望,不再相信爱情。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哈姆雷特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的幻想。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劳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变开始对他阿谀奉承,为了利益而去巴结他;而为了篡位,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类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有着丑陋的心。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变改嫁叔父。友谊,也不可靠,为了一己私利,好友接连背叛自己。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朱维之,1982)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分析英文版

Analyses the reason of Hamlet tragedy Ellision.S.T.Young Summary Shakespeare's Hamlet is one of the famou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it represents the Shakespeare's the highest art achieve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hero Hamlet words and deeds of the description, analysis of the Hamlet's tragedy character and his tragedy . Key words Hamlet tragedy character reason Hamlet(1601) is a masterpiece of Shakespeare's tragedy, the story of the prince of Denmark revenge for father choose in AD 1200 Danish history. before Shakespeare , the story many times being adapted to popular revenge drama, Shakespeare's Hamlet is the most creative one , both in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which became a spectacle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 Hamlet to the Danish royal a background, through the Hamlet revenge for father , described the Renaissance British and European society true sens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enaissance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to the person's destiny and future of deep concern. he is indecisive. although Hamlet good at thinking, but he is indecisive, this also why his revenge become the tragedy. Facing the father were killed, mother be possessed, royalty is stolen, Hamlet have a strong desire for revenge, Hamlet has been firmly express his firm belief of revenge.“Friends, I with full enthusiasm, trust you two; If in Hamlet's weak capacity of less than, can have to you say his friendship place, god, I wouldn't have negative you. Together let us go, Please you remember no matter what time will keep. This is a topsy-turvy chaotic age, alas, shit but I will take reforming qiankun responsibility! Come, we go together. "But several times when he had chanceTo kill the enemy he became hesitate, he was wandering between the value of life and revenge ,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this is the perfect reflectc of his hesitate character . Though Hamlet is indecisive but he is so detest evil, he yearning light, hate evil, swear to eradicate the evil. this character is the important power to promote Hamlet's life. In the first act, he angry in mother's chop and change, said "fragile ah, thy name is woman." He make crazy revenge on his uncle, regardless of other people's sacrifice, In his mother's bedroom in he verbally abused his uncle, "a murderer, a evil ACTS, without a slave, a pretend to be the king's buffoon, a stolen countries theft " It also showed he detest evil characteristics. To uncle's luxury and the country's abuse, he hate evil, for the light, so that he will be all the hate tied in a person, put up with all suffering, and constantly struggle forward. Hamlet problem-fre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holistic subversion make his character become more suspicious, also because of this, Hamlet's melancholy nature have increasingly obvious, and his character suspicious side was also inspired out, and intensified. such as the first act, his appearance and the dialogue with couple of king,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 a little more than king and less than kind. King: How is it that be clouds still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Du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Hamlet become very suspicious,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

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引起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尤其是关于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则更是众说纷纭。德国大诗人歌德评价哈姆雷特是“一个秉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有道德的人物,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他既不能担负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英国大诗人柯勒律则一针见血地认为哈姆雷特“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一 哈姆雷特虽身为丹麦王子,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在这里,他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社会人生理想。哈姆雷特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他自己,按照奥菲利娅对他的赞美:“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哈姆雷特俨然是人文主义者理想的新人,是各种没得的化身。 然而,从人文主义的威登堡大学回到封建统治的丹麦,哈姆雷特的精神世界却发生了逆转。如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伊丽莎白女王风烛残年,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恶化。哈姆雷特所处的丹麦王国正是如此。现实原来这么残酷,在这尖锐的宫廷争斗中,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亲突然死去;母亲也“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袅被。”什么忠贞的爱情、真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统统成为泡影。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渴望正义和自由,但到处是专制压迫、腐化和欺诈。他有着“重整乾坤” 的崇高理想, 但他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斗争, 实质上是一种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他的敌人是严酷地统治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整个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许多封建教会的陈腐观念还深深潜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如教会所宣扬的上帝与魔鬼, 天堂与地狱, 灵魂与转世之说,即使是竭力歌颂人性来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者也是当作实有其事的。虽然这种势力开始走向衰朽, 但仍十分猖撅地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当他陷入家庭的不幸之中时, 宝贵的生活理想开始破灭了。他对人世间的一切充满了失望和忧郁。作为一个出身封建王室, 从小就享受着贵族特权的王子, 却从此要挑起与本阶级抗争的重担, 未免有些勉为其难了。 “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 我们的结果却早已经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这句话虽然是哈姆雷特宿命论的佐证, 但我们不妨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成这种冥冥中的力量。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悲剧原因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悲剧原因 摘要:《哈姆雷特》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交织着爱恨情仇,通过观看电影《哈姆雷特》了解到这部剧作的内容与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分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人物来说,他只是封建社会底下的一个代表,在那时候还有许多相似哈姆雷特遭遇的人们。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一个王子,本来可以过上人人称羡的幸福生活,但在那如戏的生活中,上帝是不允许你过得太一帆风顺。但对于哈姆雷特的结局来说,上帝给予他的考验太巨大了,以至于他为这个社会牺牲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得到。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时嫁给了叔父,为此他感到十分痛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却了解到一个比先前他经历的还要寒心的一个消息——父亲是被叔父杀死的!这让年轻的哈姆雷特几近疯狂。但他却又不能真正的发疯,因为他还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而在报仇的同时,却又不能伤害到母亲。这让哈姆雷特十分矛盾。因为他认为母亲背叛了父亲,在父亲死后没到两个月就嫁给其他人。但与此同时,他有爱着他的母亲。不仅如此,还有在他为父报仇不得不装疯时,奥菲莉娅利用他对她的爱来试探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疯时,对他们爱情的矛盾,他不知道奥菲莉娅是否值得他爱。他也疑问,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哈姆雷特觉得奥菲莉娅背叛了他。而当他看到奥菲莉娅入葬时,却对此十分悲痛、震惊。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

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究竟要默默忍受,这命运暴虐的毒剑,还是要挺身和这滔天恶浪相抗,扫他一个干净?”有这句话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对于生死有着深深的思考。同时心中也充斥这对人生的迷茫!因此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是十分矛盾的。他的独白中有这么一段话:“啊!但愿我太坚实的肉体能够融化、消散,化成一滴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从未制定律法,禁止自杀。上帝啊……这些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人世间醉生梦死的这一套,呸……这是一个荒芜的花园,一天天零落,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一段话也体现出他对这个社会现实的失望,想死却因大仇未报而不能死去的矛盾。 哈姆雷特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心机,束手束脚的不敢作为的人物,在他心中有的不仅仅有杀父之仇,还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以上帝为中心。在克劳迪斯看完哈姆雷特为他准备的一场演出而心中有愧为自己赎罪的时候,哈姆雷特与霍拉旭确认克劳迪斯心中有愧时,哈姆雷特看到克劳迪斯独自在祈祷时,气愤的哈姆雷特将匕首拿出准备杀死克劳迪斯,却在刺下的那一刻犹豫了。他认为“一个恶人杀死我父亲,而我,他的独子,却把这恶人送上天堂,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他认为如果在他祈祷的这一刻将克劳迪斯杀死,则会将他送往天堂。因此哈姆雷特说:“等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在他酒醉以后,在他愤怒之中,或是乱轮纵欲的时候,没有机会得到救赎的时候,捉住他,让他在天堂没有立足之地,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因此,哈姆雷特错事这次可以复仇的机会。也才导致到后来哈姆雷特将波洛涅斯杀死,导致奥菲莉娅的发狂,雷欧提斯的决斗,导致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