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题扇诗】美丽

身闲尽日斟诗酒,醉后犹吟梦底思。

乘兴交游归去晚,赏花谈笑不觉迟。

云烟落纸淋漓雨,霁月光风契阔时。

遣散人间千古恨,就君笔下意殊奇!明吴承恩《扇面七言律诗》

古风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今天说说书,本文主要整理一下从古到今的书法的演变,和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品。图文有点长,喜欢的可先收藏。

中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

态”。在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是由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现在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书法的演变历史。

一、商至西汉

1、甲骨文

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商代《大型涂朱牛骨刻辞》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

秦代开创书法先河。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东汉曹全碑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

书。

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东汉张芝秋凉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曹魏钟繇《宣示表》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两晋行书的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

之《快雪时晴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南朝陶弘景《瘗鹤铭》

四、隋唐五代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唐代书学鼎盛,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唐代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五、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此乃朱熹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南宋赵佶《闰中秋月》北宋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元赵孟頫《秋深帖》局部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

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明唐寅《落花诗》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六、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清蒲松龄《聊斋诗存》局部

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清郑板桥《行书论书立轴》

七近、现代

近现代的书法不再象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

治界、军事界都有不少书法好手。徐悲鸿

这时期书法活动也十分活跃,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

这一时期知名的书家实在太多,而又各臻其极,有:齐白石、梁启超、徐悲鸿、李叔同、蔡元培、郭沫若、张大千等人。丰子恺

大体就这些,对书法感兴趣的不妨找自己喜欢的字帖去练习。而书法鉴赏上,可以从形态,质地,韵律,线条,间架,结构,章法,风格,意境等方面去尽情欣赏书法之美。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中国首创特型书法》浅论:中国书法的沿路与演变 中国书法的演变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优先条件。书法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促使着中国书法历朝历代都在沿路发展。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书法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即:运笔、结字、章法。从此后,因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候国在不同艺术的追求下,朝着各此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书法的改革 通常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先秦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 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 显然,把文字刻写到坚硬的甲骨远比写到竹简、缣帛或纸张上,要难得多。人们大多认为,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能够同时掌握文字识别和刻写技术的人是非常少的,而这些人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书法家。尽管如此,在当时书法也不大可能从生活实用中区别出来,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欣赏书法作品。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

钟鼎文。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其中《毛公鼎》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很大,清朝书法家李瑞清甚至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这句话说明《毛公鼎》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现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简牍的廉价,文字从此才可能开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学习和书写的主要群体,才可能开始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变为一般的平民。而中国书法也开始有了比较广泛的生活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因此,汉字的具体形态在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一致的过程。后来的人们就在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中,发现了最初形态的隶书。 与简牍的广泛使用相适应,毛笔也开始作为主要的直接书写工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汉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和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如果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 ①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 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 篆文是指官吏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的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小篆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篆书已具有显著的书法美,大篆雄浑,小篆精巧。 (2)今文字 ①隶书 隶书是经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因秦国官吏最先使用并在秦朝时整理,故称秦隶。西汉是秦隶转化为汉隶的时期,到了汉代后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所以,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今隶”。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汉隶笔画有轻有重,波(左撇)磔(右捺)分明,“蚕头燕尾”显然。汉隶的书法艺术《华岳庙碑》,属于秀丽的一类有《乙瑛碑》、《曹全碑》等。“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楷模,故称“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著名者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

中国古代书法解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本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书法是文字艺术。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艺术是文明的奇葩。汉字始,书法始。中华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示汉字意思的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论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并以其特有轨迹进行历史分期: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浑然入序(商至西汉);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崇规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扬理(明中至清)。全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两晋时期 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一、殷商—甲骨文 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 三、春秋战国—石鼓文 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 稽石刻》 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 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 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 七、两晋—行书:王羲之 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 草千子文》 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 塔铭、《龙藏寺碑》等

十、唐朝 1、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 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 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 凝式《韭花帖》、李邕 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 十三、明朝—董其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快写,可得章草。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书体的演变和时代 (一)、甲骨文----商朝 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 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 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 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 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 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 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 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结构的简化和点画的繁化,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来表达书法的艺术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家 1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 2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 书法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是中国特有的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这种艺术在日本称书道,在韩国称书艺。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大致一样。这是由于汉字古时传入日本和朝鲜,书法也伴随生长起来。本来书写是一种实用技能,主要是用文字记录人的思想内容。然而,由于汉字的特殊性,逐步形成了书法艺术。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经过了几千年。我们对书法的注重往往在字体本身的形成演化上,而经常忽视其形成的历史根源。这无论是对书法的研究、学习和传承都是不足的。这里将以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探求,以揭开书法艺术更深层的内容。 甲骨文还不能划入书法艺术 书法表现的首先是文字,不然就是绘画艺术或其他艺术了。因此,文字是书法的母体。在远古没有文字时,人们开始以绳记数,以画记事。大约四千多年前(商代时)出现了甲骨文,将记数和记事用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要素:“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在这之后的汉字字体再如何的演化,直到形成专门的书法艺术,仍然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简单的讲就是“字、笔和纸”。当然还有墨,大多书法家对墨的选择运用是很讲究的。不过,墨在汉字书写演变过程中本身演化并不大。今天研究书法的人,注意力往往在书写的字形和书写的技巧上,这当然不错。不过忽略了另外两个要素对书法演化过程的影响就容易偏差。虽然很多书法家在书法

中非常注意纸和笔的运用,但是这里的纸笔同古人的纸笔有很大不同。再远看一些,根本不是今天的笔和纸。 上面提到了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和笔。现代有的书家有把甲骨文引入当代书法,想法不错,但做法值得商权。首先书法不是画,写得再好谁认得?其次甲骨文是刻的,这与用毛笔写在纸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虽然历来有“书画相通”之说,那是指书画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和相互之间进行借鉴,书是书,画还是画。 秦代小篆代表着象形文字转化为符号文字的巨变 甲骨文后出现了金文,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这里是铸造文字,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和笔。不过当时也有毛笔写在一些书写载体的字,如玉和竹简(木简),这通常称为篆(大篆)。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由此可见,毛笔至少产生于春秋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毛笔在商朝甲骨文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毛笔的产生是书法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竹简(或木简)也是出于春秋战国时期,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毛笔书写,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

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河北安国中学刘辉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浅论中国书法形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浅论中国书法形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黄云阁 人文与法学学院09汉语言文学一班200930880109 摘要:中国书法形体从甲骨文到楷体经历了许多变化,而每一次的演变都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与其相应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有关。本文尝试通过对书法形体演变的研究来分析书法字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关系。 关键词:书法形体演变社会发展 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如果不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上所刻的象形符号,自殷商时期甲骨文出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而中国书法正是通过汉字字形的造型和组织而得以表现,在这几千年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书法的形体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以下我们就分别论述中国书法形体发展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时代的关系。 一、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 简称甲骨文、龟甲文。又因为大都是商朝帝王问卜时所刻的卜辞, 亦称卜辞、契文、殷契等。其造字基本上符合六书,语法亦与后世相差不大,故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常见者系用刀刻,亦有手写,朱墨并见,大者字径半寸,小者细如芝麻,风格清俏,因人而异。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这一切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因为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尚书·洪范》说,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也正是帝王及百姓问卜的需要和表情达意的需求,甲骨文产生并不断发展演化。 金文是周朝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古人称铜为金, 故又称金文, 起源于商代早期, 盛行于西周, 是刻在当时实用的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兵器等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当时祀典、田猎、征伐、契约以及歌功颂德等记录。相对于甲骨文而言,西周金文书法笔画厚重,结体谨严方整,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雄健,充满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了周王朝统一而强盛的气象以及社会蓬勃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

础之上。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当黑、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又能把喜怒哀乐送人笔端,使激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其意韵之高,无人匹敌。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唐朝狂草书法艺术和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基础之上。严格意义上说,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到来将会出现在二十一世纪末。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不仅吸收艺术科学原理绘画、音乐等的天人合一及社会科学原理哲学、文学等的思想感情;还要吸收自然科学原理物理、几何等的定律公理,并通过夸张变形的非欧几何构图和黄金分割定律,把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及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中国书法艺术才能达到空前的至高境界。真正的书法家们是集天地万物灵气于一身,运用娴熟的技法、奇特的造型和溅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把胸中蕴藏的逸气豪情及对万物的领悟借助手中之寸管发泄出来,从而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达到不仅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勤学乐练传统书法基本功,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吸取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的成果精华;不仅需要淡泊名利坐忘身心的从事书法艺术事业,好需要注重个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殷商到西汉是书法的发展阶段。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这个时期的书法有以下特征:1、结体复杂,字行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2、线条单一,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基本等粗细;3、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在结体的造型和变化上。 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在原先等粗的基础上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结构的简化和点画的繁化,开始了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来表达书法的艺术性。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芝、钟繇和王羲之、王献芝父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书法的全盛时期。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体壮美森严,刚正厚重,骨力劲健。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开创了一代新风。同时打破了前人法度,强调主观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代表人物蔡襄【尺牍】是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苏轼【赤壁赋】是其行楷书代表作。其书法丰腴劲秀。 米芾【紫金砚帖】是其行书。其书法飘逸灵动, 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代表作家赵孟頫的【洛神赋】,行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羲之,书风清新妙丽。 在明朝,朝野士大夫皆喜欢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代表作家董其昌。 【草书宋词卷】草书。该作品极富清远散淡的情致。用笔清疏,流畅,意境深远,使行笔具在法度之内,而无雕琢的痕迹。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艰难的蜕变,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代表作家王铎他最有影响的是行草书,晋唐宋兼综,融汇极广泛,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清初的篆隶,在晚明基础上有一些进展,声势渐壮。除傅山外,善于隶书的还有戴易、王时敏、等。 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

书法发展史

书法发展史 书法欣赏讲座一、汉字是一门艺术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可以悬挂展览、贩卖及布置之用;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达到艺术境界,首先要让学生完全了解。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书法所书写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进而成,也就是从图画抽象化而成,因此,中国文字便有抽象画的底子,如“大”字便接近抽象画正面的人,具有艺术的性质。中国文字不仅是抽象画,依照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其抽象化程度也不同,更形成各种不同的抽象画,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将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从目前可考的资料而言,最早是商周铜器上的金文和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收的古文、籀文及大篆等,这些文字因资料不足,无法明确看出其演进的痕迹,且在秦以前,乃选择与小篆相应的“大篆”为名。在先秦大篆是最接近图画的,在商周之际的金文,许多图腾和绘画极为近似。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乃自大篆简化、抽象化而来;此大篆更不像绘画。秦代小篆流行之际,监狱事务繁忙,小篆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便成了隶书;汉初逐渐美化,又成为八分,比小篆更不像图画了。汉代为因应工商业的发达,隶书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以简化抽象化,又产生章草、行书和楷书;楷书到了三国已相当成熟,直到隋唐才完全摆脱隶书,它比隶书更抽象化,更不像图画。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父子已达到巅峰,因笔画比楷书更简化,也更抽象化。章草到二王父子又简化成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更进而简化成狂草,又比行书更不像图画,更抽象化;中国文字的演进,到了唐代才告一段落,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至行书、草书逐渐抽象化,千万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画,使中国书法的表现精绝无比。第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书法更多的使用毛笔书写,因而书法便有了艺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题扇诗】美丽 身闲尽日斟诗酒,醉后犹吟梦底思。 乘兴交游归去晚,赏花谈笑不觉迟。 云烟落纸淋漓雨,霁月光风契阔时。 遣散人间千古恨,就君笔下意殊奇!明吴承恩《扇面七言律诗》 古风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今天说说书,本文主要整理一下从古到今的书法的演变,和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品。图文有点长,喜欢的可先收藏。 中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

态”。在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是由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现在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书法的演变历史。 一、商至西汉 1、甲骨文 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商代《大型涂朱牛骨刻辞》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 秦代开创书法先河。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东汉曹全碑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