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书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月考考试卷.doc

浙江台州书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月考考试卷.doc
浙江台州书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月考考试卷.doc

浙江台州书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月考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面对那一树茂盛的藤萝,我只是(zhù) 立凝望,因为我没有摘花的习惯。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 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jìng

) 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niàng)

【答案】伫、琼、境、酿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 与p ,j 、q 、x 的区别,n 、l 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并注意根据词句的语境来判断。第一空与“立”有关,所以是单人旁的“伫”,第二空与“仙露”一样形容美好的东西,所以是斜玉旁的“琼”,第三空,指“境地”,所以是土字旁的“境”,第四空,与“酒”有关,所以是酉旁的“酿”。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古诗词名句填空

⑴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暮江吟》)

⑵两水夹明镜,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⑶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⑷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⑸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 ⑹烟销日出不见人, 。(柳宗元《渔翁》)

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的诗句是

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与思念的句子是

: 。

【答案】

(1)似真珠月似弓

(2)双桥落彩虹

(3)风正一帆悬

(4)问渠那得清如许

(5)回首向来萧瑟处

(6)欸乃一声山水绿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珠、帆、萧、瑟、欸、剪、愁、郎,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即使)湮于沙漠(埋没)

B.水何澹澹(多么)次北固山下(停留)

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相委而去(丢下,舍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D“因”是“随着”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文】《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沙僧封为()

A.金身罗汉

B.旃檀功德佛

C.斗战圣佛

D.净坛使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沙僧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考点:

【题文】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A.智取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真假美猴王

D.大闹天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有关孙悟空的故事情节。本题要抓住题中的关键提示信息“反抗精神”来判断。“反抗”即是指遭受压迫不屈服,敢于斗争。孙悟空在天宫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所以答案是D。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我与地坛》中写地坛“荒芜而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 ( )

A.地坛的坚牢 B.“我”的自强不屈 C.自然界的生机 D.“我”的好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中作者自述的经历。本题可以首先排除AD两项,再分析“荒芜而并不衰败”含义,由“荒芜”可以联想到作者的处境,“并不衰败”暗示作者的精神境界,所以答案为B。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人名)年青时即双腿瘫痪,但轮椅的囚禁使他对生命有了独特的体验,写出了诸多名著。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多年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填人物)的脚印。”

【答案】史铁生,母亲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抓住题中表述的要点“年青时即双腿瘫痪”“轮椅的囚禁”“《我与地坛》”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父亲的期望

⑴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⑵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l⑶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⑷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⑸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⑹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⑺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的!

【小题1】文中的父亲对“我”寄予什么期望?(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2】文中写父亲“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什么?

【小题4】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小题2】折了几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父亲赚钱不易,怕我把钱弄丢了,因此分外珍惜。

【小题3】父亲不想在我面前表露出对于生活的艰辛以及家庭的重担,他不想我担心,害怕影响我的学业,所以表现得很轻松。

【小题4】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孩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用原文解答,即要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问题的关键词“期待”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即第二段中“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一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语句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境分析解答。此句在第四段,根据情节可以看出“我”的家境贫寒,不难理解父亲这一行为是表达对“钱”的格外珍惜,怕“我”丢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一句细节与《背影》中写“父亲的轻松”异曲同工。根据本文情节内容,从父亲对“我”的关怀、担忧来体会父亲的心理即可解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文故事简单,结合以上各题的解答不难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要从父亲对“我”与“我”对父亲的情感两方面概括,不可遗漏。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文】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矫友田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小题1】理解下列加横线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小题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 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小题3】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小题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案】

【小题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

【小题2】

(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

【小题3】(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2)第⑺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⑷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3)第⒁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⑹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

【小题4】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或: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词语在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抓住本句中“淘气”“竟然”两词从表达“我”儿时的心理特点和“我”

现在对自己儿时行为的认识来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描写方法,要指出描写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分析描写的作用。第一小题是景物描写,联系下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的内容,从铺垫、对比的作用来分析解答;第二小题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从放蜂人对蜜蜂的情感来分析语句的表达意义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举出本文中“照应”的例子。“照应”即指作者在前后文有意设计的某一内容上的相关点。仔细阅读本文,根据内容上的逻辑联系,梳理文句即可解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主旨应包括主要事件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事物所表现的精神等。也可采用通式概括:文章通过描述……,采用……手法,借助……,赞美了……的人(精神)。本题根据“放蜂人”的行为,将之与“蜜蜂”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概括“放蜂人”的精神品质来解答。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文】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小题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小题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

【小题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本题的解答首先要点明辞修辞手法,然后从表现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的特点来分析,使用“形象”“生动”评价语。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本题要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杨花”,运用联想,使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描绘“杨花飞舞”的景象,突出画面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文】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不亦颠乎()⑷但知其一()

【小题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小题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小题1】⑴靠近⑵倒塌⑶通“癫”,疯狂⑷只

【小题2】D

【小题3】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小题4】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颠”通假字,“但”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之”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D句的“之”皆为助词“的”,其他三项的“之”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中“是非”要是两个词,要分开理解,反问语气要翻译出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课文内容,即可理解本文所讲的道理即“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文】直躬救父 l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不诛也

C.上执而将诛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父诛而代之学而不思则罔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

【小题4】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

【答案】

【小题1】窃:偷信:诚实乃:于是,就

【小题2】C

【小题3】父亲要被处死而我代他受刑,不也是孝顺吗?

【小题4】直躬是一个正直无私,诚实无欺,孝顺,聪明机智的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本题简单,三个字词都是古文中常用字词,易于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C项中“之“皆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诛”“孝”,最后疏通句子。反问的语气要译出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文内容简单,根据直躬救父这一事,再结合对“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的理解即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文】同学们,十一月中旬,我们书生中学举办了热闹的“美食一条街”活动,那难忘的一幕已深深印在每一个同学的心中。请你描写“美食一条街”活动时的场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150字左右。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看清本题的要求描写“美食一条街”活动时的场面,可从人群、店铺、灯光等方面描写“声“色”,突出“热闹”的特点,按要求使用修辞手法。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文】以“冬日的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600字以上,字迹工整,主题鲜明。

【答案】例文:

冬日阳光

冬天里,一切都在变瘦、变干。道路上成群的狗变少了,因而眼前的这只狗格外引人注目。它的肋骨历历可数,它的纯黑的毛完全失去了光泽,杂乱地披在身上。饥饿的它和裹着厚厚羽绒服的我一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风急着赶路,来不及同情,它舍弃了一切负重——干枯的树叶、细小的灰尘、湿润的水汽。树皮在它向北的步伐中干枯、龟裂。树枝张牙舞爪地向上,一只黑色的塑料袋裹在树梢上不知过了多久,总认为那是只垂死的乌鸦,会在什么时候“嘎”地大叫一声一头栽倒下来……

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红纸贴在天上,散发着有气无力的光和同样有气无力的热。“阿嚏!”书桌前写作业的我又打了不知是今天第几个喷嚏,在这个鬼季节里太阳和人共同生病。

“媛媛,穿得太薄了,再加件衣服吧。”母亲走过来,轻轻地在桌上放下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再喝些热水。这么大了自己也不知道保暖以后上大学了自己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整天生病跟小病秧子似的学习也学不下去难道要我去陪读吗……”妈妈又开始程序般地滔滔不绝,有时我会坚信她应该得到过唐僧的真传。如果他说的每个字都变成实体,我想它们恐怕早就将房子胀破了。“知道了!知道了!”我赶紧穿上外套,“我还要做作业呢。”

过了一会儿,我感到身上暖和起来,这才想起已经有好一阵儿不打喷嚏了,难道真的是外套的作用?我再看看杯子,水还是热的,隐约有水气袅袅升起,喝一口,感觉有暖流从口中向下,一直暖到心房。透过那蒙眬的水汽,能看见许多美丽的字眼:家、母亲、温馨、温暖……

其实母亲的爱,就像身上的外套,穿的时间长了,就忘记了它的存在,似乎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脱下外套喷嚏连连时才想起它的温暖。母亲的爱像一杯白开水,似乎远远比不上雪碧、果汁的味道甜美,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永远都不会伤害你。母亲的爱就像阳光,即使自己也十分虚弱,还是暖暖地照着,照着……

窗外的太阳似乎知道了我的心事,变得温暖明亮起来。母亲走进来,轻轻地抱起我的被子:“今天阳光这么好,我把被子抱到阳台上晒晒,晒得暖暖的,你今晚睡个好觉。”

母亲自言自语地边说边把被子抱到阳台上,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被子上,洒在母亲身上,洒在我的心里。

有了这阳光,冬日将不再寒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喻性的作文题目,首先要明白其寓意是什么,然后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寻觅可以表达其寓意的材料。从生活体验和成长感悟中为题目喻体找出多个本体,“冬日”可以指遭受打击而陷入失意、痛苦之中的日子。“暖阳”可以指来自不同人的、不同形式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鼓励等等,写出一段艰辛,道出一份温暖。作文只有一个立意,可脑海中“一意”孤行不会产生最佳思路,应该优中选优。多维立意,立意之间进行竞选,让最好的立意主宰全文。如,一般以为送温暖是单向的,不如双向解读,送人玫瑰手有余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冬日暖阳”,可以是失意时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热热的牛奶,是沮丧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是迷茫时偶像为你带来的那一股榜样的力量,是痛苦时书籍为你呈现的一篇镇痛的华章……可以叙述一个事例,也可多个素材并举。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