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设计资料和依据.

2.1设计依据:

2.2设计内容;

2.3设计要求:

2.4设计参数:

2.5 烟气性质:

2.6烟尘性质:

2.7当地的气象条件:

2.8净化工艺流程的确定:

2.9技术水平的确定:

三、系统设计部分

3.1净化装置的选型设计和计算(除尘器的设计)

3.1.1袋式除尘器的选型

3.1.2袋式除尘器型号的确定

3.1.3滤料的选择

3.1.4 过滤面积的确定

3.1.5滤袋数量的计算

3.1.6进风通道的设计

3.1.7 出风通道的设计

3.1.8 袋式除尘器清灰的设计

3.1.9 排灰系统的设计

3.1.10 灰斗的设计计算

3.1.11除尘器的保温和防腐

3.1.12仪器仪表

3.1.13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

3.2烟囱的设计

3.2.1设计的一般规定

3.2.2构造规定

3.2.3烟道的设计

3.3净化系统配套辅助设施设计

3.3.1管道材料

3.3.2管道阀门

3.3.3机械排灰与除灰

一 .项目概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污染越来越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 粉尘是第一位的污染物, 而燃煤电厂的粉尘排放又占各个行业粉尘排放的首位,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最先应用的是静电除尘器,但静电除尘器的处理效果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年来,袋式除尘器技术的发展很快,尤其是大型脉冲除尘器,新的滤料和新的脉冲阀的问世,使袋式除尘器工况的稳定性和设备的可靠性有了充分的保证,更广泛的被用与发电行业。袋式除尘器也称为过滤式除尘器,凡是利用织物或非织造布制作的袋状过滤原件,用来捕集含尘气体中的固体颗粒的设备,均可称为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一般由箱体、滤袋、滤袋架、清灰机构、灰斗、放灰阀等部件构成。

二.设计资料和依据

2.1设计依据

《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23-2003);

《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1);

《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GB12138-89)

《袋式除尘器用滤袋框架技术条件》(JB/T 5917-2006)

《袋式除尘器用滤料及滤袋技术条件》(GB12625-2007)

《脉冲喷出类袋式除尘器技术条件》(JB/T 8532-1997)

《袋式除尘器安装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JB/T 8471-1996)

2.2设计内容

⑴根据所给的课题收集相应的设计资料;

⑵进行设计参数计算及合理性分析;

⑶对设计的内容进行画图;图表要清楚整齐,每个图、表都要有名称和

编号

2.3设计要求

标准状态下袋式除尘器烟气排放浓度≤50mg/m3;除尘效率>99%;漏风率≤2%。

2.4设计参数

额定蒸发量为75t/h,煤的成分见表6-13.收到基地位发20350KJ/Kg。

2.5烟气性质

最大烟气量185900m3/h;烟气最高温度150℃,;烟气最大含尘量15g/m3;

烟气露点温度100℃;烟气压力约3000Pa。

2.6烟尘性质

灰尘的成分、粒径分布分别见表:

2.7当地的气象条件

年平均大气压力101.27kPa ;最低温度平均值 1.9℃;最高温度平均值36.3℃;冬季室外风速平均值2.4m/s;夏季室外风速平均值1.8m/s;海拔高度6.6m 。

2.8净化工艺流程的确定:

管道

管道

→ →

2.9技术水平的确定:

设计的除尘器应符合我国机械行业标准要求 除尘器的主要性能见下表 表三: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主要性能

表四:除尘器的钢材耗量

表五:除尘器主要材料选用表

三.系统设计部分

3.1净化装置的选型设计和计算 3.1.1袋式除尘器的选型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C + O 2 CO 2 H +1/4O 2 H 2O 12

7.525

1

5

.32

S + O 2 SO 2 O 1/2O 2

323.8 16

9

.78 标

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04.5104.22)16

9

.78323.845.32127.525(76.433'kg m Q a

=??-++?=-

Q(N 2)=3.76Q(O 2)=3.98m 3/kg

222'

2Vn Vso V Vco Q O H S +++=

)/(34.5/m 98.3104.22)28

1

.10323.825.32127.525(

333kg m kg =+??+++=-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

)

/(35.604.5)12.1(34.5)1(3''kg m Q Q Q A S S =?-+=-+=α式中

α——空气过剩系数;

'

A Q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S Q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

M

Q Q S ?=

)/(1076.4/10

7535.63533

h m h m ?=??=

式中 M

——设计耗煤量;

S Q ——实际烟气量。

工况条件下烟气流量

)

/(10163.7273

423325.104325.1011076.4//355

'

h m T T P P Q Q S N N S ?=???=??= 即 510163.7?(

h m /3

)= 198.97(s m /3) 烟气含尘浓度

S

Y

sh Q A d C ?=

)/g (42220)/(04222.035

.6%81.2633m m m kg ===

式中

sh d ——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烧成分的质量分数;

Y A —— 煤中不可燃烧成分的含量;

S Q ——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

除尘效率

C C S

-

=1η %88.9942220

50

1=-

= 式中 C ——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

s C ——标准状态下锅炉烟尘排放标准钟规定值。

根据工况系下的烟气量(3185900(/)Q m h =)、烟气温度(423C o )及要求达到的除尘效率(99.88%) 确定除尘器的种类、型号、规格及运行参数 根据以上数据,经查阅资料,选用LMC2x9–170型玻纤袋式除尘器。其处理风量为183600~2000003m /h ,过滤风速为<1.0min /m 。[5]产品性能规格见表 表3 LFEF4x230-HSY/H 型波纤袋式除尘器产品性能规格

型号

处理风量/1

-m h

过滤面积/2

m 过滤风速

1/min m -

除尘效率

/% 适用温度/C o

除尘器阻力/Pa

设备重量/kg

LMC2x9–170

183600~200000

3060

<1.0

>98

<250 <1500 89000

3.1.2袋式除尘器型号的确定

根据以上参数,确定为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

3.1.3滤料的选择

气体温度为150C o 时,加上粉尘的性质,查阅资料知,故选用涤纶滤袋。

3.1.

4.总过滤面积的确定A=q/60v

式中:A 为过滤面积,m2; q 为处理的烟气量,m3/h;

v 为过滤速度,m/min,取1.6m/min 。

故A=185900 m3/h/(60*1.6 m/min )=1936.46m2

3.1.5滤袋数量的计算

选择滤袋尺寸:L=6000mm,D=130mm

每条滤袋面积A1=DL π=3.14*6*0.13=2.4492m2 滤袋数n=A/A1=790.65 取800分两室,按正方形排列 横向:20个滤袋 纵向:20个滤袋 相邻滤袋间隔50mm 除尘室的尺寸:

长度L=200.13190.05 3.55m ?+?=,取L=4m

宽度200.13190.05 3.55D m

=?+?=,取D 4m =

3.1.6.进风通道的设计

取进风口风速为20m/s,则进口管道直径

m 3.1.7出风通道的设计

取出风口风速为8m/s,则出口管道直径

3.1.8袋式除尘器清灰的设计

清灰时间的确定: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P f p p p ?+?=?

式中 f p ?—通过清洁滤袋的压力损失,取100Pa ; P p ?—通过颗粒层的压力损失,Pa 。

参考《除尘设备》: P p ?=ρ2

f P v R t

式中 t —清灰时间,min ρ—含尘浓度,g/m 3 f v —过滤风速,m/min

p R —颗粒比阻力系数,取1.2min/(g ·m)

设p ?达到1000Pa 时清灰一次,将已知数据代入:

1000 = 100 + 1.20×1.02×15×t

解得:t = 50min

故滤袋运行50min 清灰一次。

3.1.9排灰系统的设计

排灰系统有机械和气力两种,机械排灰系统一般是先通过卸灰阀将灰斗中的灰排至水平的输送装置中,再送入竖直的输送机械,提升至一定的高度, 掉入储灰罐,待罐中装灰约4/5时,由真空吸引罐车运走,或经卸灰阀和加湿机使灰湿润后卸至运灰汽车上。水平输送机械一般使用螺旋输送机或刮板输送机,垂直输送机械则使用斗式提升机或刮板输送机。

由于带式除尘器是在负压下工作的,漏风对除尘器影响很大,为了尽量减少除尘器的漏风和简化灰斗,采用螺旋输送机输灰,并安置一个星形卸灰阀。螺旋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截面尺寸小、密封性好、可以中间多点装料和卸料、操作安全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3.1.10灰斗的设计计算

查资料得煤灰堆积密度为790 3kg /m 积灰堆积速度:q =

31859001599%

0.97/s 7903600

P

Q m ρη

ρ??=

=?

灰斗尺寸设计:进灰口和出灰口均为正方形 进灰口边长m 4,出灰口边长为 0.4m 设两个灰斗,取灰斗倾角为60°

则灰斗高度141

tan 600.4tan 60 1.39222h m ??=??-??=,取1.5m

灰斗体积估算:V=(1

+s 3h s 下上

=(1

1.53

??

=10.09m3

式中:h 是高,S 上和S 下分别是上下底面的面积

3.1.11除尘器的保温和防腐:

除尘器在运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冷凝水,对除尘器有腐蚀作用,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气体的温度接近露点,甚至在露点以下,使气体产生冷凝,在金属表面出现冷凝水。因此,防止布袋除尘器腐蚀最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减少主机开停和除尘器中断电、供电的次数特别是烘干机;或启动前预热除尘器,也可以在停炉前停止清灰,在滤袋上形成灰尘层,以便在下次启动时保护滤袋。

3.1.12仪器仪表

排灰系统有机械和气力两种,机械排灰系统一般是先通过卸灰阀将灰斗中的灰排至水平的输送装置中,再送入竖直的输送机械,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掉入储灰罐,待罐中装灰约4/5时,由真空吸引罐车运走,或经卸灰阀和加湿机使灰湿润后卸至运灰汽车上。水平输送机械一般使用螺旋输送机或刮板输送机,垂直输送机械则使用斗式提升机或刮板输送机。

由于带式除尘器是在负压下工作的,漏风对除尘器影响很大,为了尽量减少除尘器的漏风和简化灰斗,采用螺旋输送机输灰,并安置一个星形 卸灰阀。螺旋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截面尺寸小、密封性好、可以中间多点装料和卸料、操作安全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3.1.13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

(1)安装前对除尘器各部件进行全面检查,检查零部件是否完好齐全,如发现缺少、损坏或变形要候补整齐方可安装。

(2)对滤袋框架要认真逐个检查,如果发现脱焊弯曲变形或有毛刺,要进行修整之后再装滤袋。

(3)滤袋要逐个检查尺寸是否合适,缝纫处是否牢固,如发现有破漏,跳丝要进行补修后再装在框架上,上口一定要绑扎可靠,不可漏气。(4)滤袋框架接口与多孔之间应使用专用胶垫,压板压紧后不得漏气。(5)喷吹管固定后,其喷吹孔应对准文氏管中心,机偏差应在2毫米之内。

(6)检查排气系统的传动部分是否灵活,减速箱与轴承等处是否注入润滑剂,螺旋机内有无杂物,排灰阀内有无卡拌现象。确认正常合格

后,方可进行试运转。

(7)除尘器的安装基础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不平可用薄钢板垫平,以防除尘器变形。

(8)除尘器的门盖和进出风口法兰均应衬垫密封材料,保证无泄漏。(9)气包、电磁脉冲阀气喷吹管的连接处应可靠密封,不可有漏气现象。(10)空气过滤器应填过滤材料、(泡沫塑料、脱脂棉花等)装有压力指示装置和安全阀。

(11)脉冲控制仪和电磁脉冲阀的安装应符合该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12)整个除尘器应经过全面检查确无问题,并经过试运行后,方可投入系统使用。

(13)除尘器投入系统使用时,应根据清灰需要,确定喷吹宽度、间隔和周期。并检查除尘器阻力损失和排灰情况,测定除尘效率。(14)除尘器管道及附属设备,应认真油漆,做好防腐蚀处理。

除尘器在每次使用寿命时排尘装置的电动机、脉冲控制仪和单独供

气的空气压缩机应先启动(一般应提前二、三分钟)然后再启动风

机,停用时的程序相反。

(15)除尘器投入运行后,应有专人管理维修,熟悉除尘器工作原理及技术性能,掌握调整与维修方法,每班应巡回检查,建立运行记录。

(16)压缩空气的油水分离器、过滤器、储气罐的气包每班排污一至二次。

(17)压缩空气的过滤材料每隔2~6全月要更换一次。

(18)脉冲控制仪和电磁脉冲阀应有专人巡视,每班不应少于二次,检查其喷吹是否正常,如有故障,应立即排除。

(19)电磁脉冲阀每三个月应清洗一次并更换易损件。

(20)经常检查U型压力计变化。如超过或低于规定范围要查明原因。一般通过脉冲控制仪调整喷吹周期。

(21)排气口如有冒灰现象,应检查滤袋是否脱落、破损、框架压板是否松动,橡胶垫件是否老化,可打开上箱体判别。

(22)如每次喷吹后发现排气口冒灰,属于清灰过度,应调整清灰周期。

(23)机械传动部分应定期注入润滑油,更换易损件。

(24)各类橡胶密封件应定期更换。

(25)每隔六个月应检查滤袋完好状况。

3.2. 烟囱的设计

3.2.1设计的一般规定:

1).烟囱结构设计应符合《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02)和《钢

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的要求。

2).设计烟囱时,应根据使用条件、功能要求、烟囱高度、材料供应及施工

条件等因素,确定采用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或钢烟囱。

3).下列情况不宜采用砖烟囱:①重要的或高度大于60 m的烟囱;②地震设

防裂度为9度地区的烟囱;③地震设防裂度为8度时,Ill、IV类场地的

烟囱。

4).烟囱基础一般宜采用板式基础。板式基础可以是环形或圆形的。在条件

允许时,可采用壳式基础。

5).烟囱筒壁和基础的受热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烧结普通鄙土砖筒壁的最高受热温度不应超过400℃;

②钢筋混凝土筒壁和基础以及素混凝土基础,受热温度不应超过150℃;

③钢烟囱筒壁的最高受热温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6).烟囱的荷载与作用可分为下列三类:

①永久性荷载与作用:结构自重、土重。土压力、拉线的拉力; ②可变荷载与作用

③偶然荷载:罕遇地震作用、拉线断线、撞击、爆炸等。 7).烟囱的高度应同时满足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评价的要求。

3.2.2构造规定

1).烟囱在同一平面内,有两个烟道口时,宜设置隔烟墙,其高度应超过烟道孔顶,超过高度不小于1/2孔径。隔烟墙厚度应根据烟气压力进行计算确定。

2).根据需要,烟囱外表面应设置爬梯或检修平台。 爬梯和平台等金属构件,应采取防腐措施。

3).烟囱达到一定高度,可能影响航空器飞行安全,需按规定设置航空障碍

灯和标志。

4).筒壁上孔洞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在同一平面设置两个孔洞时,宜对

称设置;②孔洞对应圆心角不应超过500~70o ,在同一水平截面内总的开孔圆心角不得超过140OC;孔洞周围应配补强钢筋。 5).烟囱底部应设置比烟道底部低0.5~1m 的积灰坑。 6).按设计规范设置防雷设施。

3.2.3烟道的设计

1)烟囱的实际高度:S H H H =+?

式中:H ——烟囱的有效高度,m ;

S H ——烟囱的几何高度,m ;

H ?——烟囱抬升高度,m 。

2)烟气的释放热计算: a 0.35H v S

T

Q P Q T ?=??

式中:H Q ——烟气的释放率,KW;

a p ——大气压力,近似取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kpa V Q ——实际排烟量,3/m s

S T ——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423k.

a T —环境大气温度,取293K ; T ?=S a T T -=423-393=130k

环境大气压下的烟气流量

V Q =

185900273150101.325

3600273104.325

+??=51.6 150 1.8

0.350.351012.751.66401.3150273

s a H v

s T T Q PaQ kw T --==???=+

3)烟囱直径的计算

D=

设烟气在烟囱内的流速为v=16m/s ,则

取烟囱直径为D=2000mm. 故校核流速v 得:

s m v 4.160

.214.34

6.512

=??= 4)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因为K T Q a H

352.148-T 0kw 2103.6401s ≥=≥=且

所以烟气抬升高度

1

021

-=?u

H Q n H n s

n H

u 表示烟囱出口处风速

()s m

的取值按下表210,,n n n

m

u H Q n H n s n H 8.805.4803.6401332.04.06.01021

=÷??==?-5)烟囱几何高度

烟囱几何高度取70m 6)烟囱的有效高度

7080.8150.8s H H H m =+?=+=

3.3.净化系统配套辅助设施设计

3.3.1管道材料与构造

输送废气的管道的常用材料有钢板、混凝土、砖、聚合物材料等。管材的选择主要根据被输送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

根据最高烟气温度为150℃,因此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耐高温性。而且烟气是酸性气体,所以要考虑到耐腐蚀性。

管道的截面形状通常有圆形和矩形两种,在断面积相同时,圆形管道具有压力损失较小、材料较省的特点;当管道截面积较小时,圆形管道容易制作;圆形管道的强度和刚度较矩形管道要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圆形管道。

查表可知,可选用无机玻璃钢,其具有的优点是1、质量轻、强度高、不燃、抗老化、耐腐蚀、阻力小、密封性能好、外形美观、安装简单、使用寿命长; 2、使用的原材料均为无机材料,遇火不燃烧,防火性能优

越;3、耐酸、碱、盐等腐蚀,能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4、产品无毒、无味、无石棉、无挥发性介质、无粉尘产生。5、内外壁光滑,风道阻力

小,送排风时不产生二次噪声,降低能耗,节约运行费用;6、产品可

现场制作、可切割、可钻孔、可开洞、安装简单、省工省时,降低用户的投资成本,缩短工期;7、性能价格比高,比使用其它材料便宜,安装

完工后不需要维护,减少维护经费。

3.3.2管道阀门

在除尘器工程中的阀门可分为蝶阀、插板阀、多叶阀、平板阀等。阀门的传动方式有手动、气动、电动等多种,它能在某种信号(如压力、温度等)的作用下,按设定程序工作。阀门可定义为截断、接通流体(含粉体)通路或改变流向、流量及压力值的装置。阀门是透风除尘器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具有导流、截流、调节、节流、防止倒流、分流或卸压等功能。阀门的性能参数有公称通径、公称压力、耐温性、严密性、调节性能、开闭时间、阻力系数、电气系数等,阀门的选择必须要满足这些性能参数所规定的范围。

3.3.3机械排灰与除灰

除尘器收集的粉尘,需要从除尘器排出并输送到适当的地点加以储存、口收、利用。因此,排灰与除灰系统是除尘工程设计的一个环节,是大、中型除尘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袋式除尘器通常使用星形卸灰阀。在排灰口与星形卸灰阀之间应设手动(或气动)插板阀,用于输排灰机械检修时关闭排灰口。星形卸灰阀阀体上或插板阀与卸灰阀之间宜设掏灰孔,用于清除阀体内的杂热物。

4.设备投资估算

附图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一周 成绩: 日期:2013年7 月5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 目的与要求 (1)认知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仪表的应用过程。 (2)了解过程控制方案的原理图表示方法(SAMA图)。 (3)掌握数字调节器KMM的组态方法,熟悉KMM的面板操作、数据设定器和KMM数据写入器的使用方法。 (4)初步了解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系统调试的过程。 1.2设计实验设备 KMM数字调节器、KMM程序写入器、PROM擦除器、控制系统模拟试验台1 1.3 主要内容 1. 按选题的控制要求,进行控制策略的原理设计、仪表选型并将控制方案以SAMA 图表示出来。 2 . 组态设计 2.1 KMM组态设计 以KMM单回路调节器为实现仪表并画出KMM仪表的组态图,由组态图填写 KMM的各组态数据表。 2.2 组态实现 在程序写入器输入数据,将输入程序写入EPROM芯片中。 3. 控制对象模拟及过程信号的采集 根据控制对象特性,以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为主构成反馈运算回路,模拟控制对 象的特性。将定值和过程变量送入工业信号转换装置中,以便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系统调试 设计要求进行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是指系统与生产现场相连时的调试。由于生产 过程已经处于运行或试运行阶段,此时应以观察为主,当涉及到必需的系统修改 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正常生产,更不允许造成系统或设 备故障。动态调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观察过程参数显示是否正常、执行机构操作是否正常; 2)检查控制系统逻辑是否正确,并在适当时候投入自动运行; 3)对控制回路进行在线整定; 4)当系统存在较大问题时,如需进行控制结构修改、增加测点等,要重新组态下装。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设计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如附图1) 附图1: 引风机 炉膛压力系统死区单回路控制系统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2)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题目:电磁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分析与隔振设计 单位: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1、课题目的或意义 通过对结构进行振动分析或参数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振动力学课程中 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实际结构中对振动问题分析、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题背景: 1、结构:本设计中,料槽底板采用16mm厚钢板焊接而成,再用筋板加强。料槽衬板采用20mm厚钢板。料槽材料全部采用镇静钢,能承受工作过程中由于振动产生的交变载荷,焊缝不易开裂。 2、工程应用前景:振动给料机用于把物料从贮料仓或其它贮料设备中均匀或定量的供给到受料设备中,是实行流水作业自动化的必备设备分敞开型和封闭型两种,本设计中电磁振动给料为双质体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润化,耗电量小;可以均匀地调节给料量为了减小惯性力,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减轻振动槽体的质量。从而使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二、振动(力学)模型建立

1、结构(系统)模型简介

k4、C4分别为尼龙连接板得等效刚度和阻尼。 g为偏心块质量,m为给料槽体质量,m2激振器的振动质量。 m R —输送槽体(包括激振器)的质量,1500kg ;即g m 叫 m G —槽内物料的结合质量。 在实际中系统为离散的,而建立模型后将质量进行集中从而该系统可视为为连续系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以及书中知识总结并设计出如上所示电磁振动给料机力学模型,其组成为料槽、电磁激振器、减振器、电源控制箱等组成。 2、系统模型参数 (包括系统所必需的几何、质量、等效刚、激励等)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人事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人事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人事管理系统 系计算机系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动画方向)(2)班 学生姓名贾秋洪 学号 2358069 指导教师姜青山 年 6 月 18 日 1.课程题目 人事管理系统设计 2.概述 2.1本课题的来源 A公司是一家以寿险营销为目的的寿险公司,公司员工众多业务流量大,为了方便管理,我制作了一个人事管理系统。主要经

过员工基本信息录入、修改、查询、删除以及员工考勤等方面来对员工综合考评。以便对员工发放工资进行合理分配。这样能提高领导的人事管理水平还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经过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实现人事管理系统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而且适合一般人群使用。 企业人事管理是相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集人员、考勤、工资、员工培训、系统功能等于一体的大型管理系统,为公司在人事管理等方面提供极大的方便。本软件是以中小型企业为背景而设计开发的,界面美观、使用方便。本系统主要以人员管理、考勤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工资核算等,是企业人事管理必不可缺的好帮手。 2.2本课题目的、实现功能与预期成果 2.2.1目的 当前市面上流行的人事管理系统不少。可是,对于A公司来说,不需要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只需要一个操作方便,功能实用,能满足本中心对数据的管理及需求的系统。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于开发一个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简单明了的人事管理系统。 2.2.2实现功能 能够录入人事的基本资料,在操作上能够完成诸如添加、修改、删除、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新用户的设置及密码修改等方

面的工作,基本满足人事日常业务的需要。 2.2.3预期成果 所做出的人事管理系统能让A公司管理层在操作简单的前提下并有效的提高对该公司的人事管理,并经过该系统提高员工的能力。尽量使本系统做到是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简单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 3.系统分析 3.1系统调研 正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之前进行调研是非常必要的,必要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明确用户需求,保证开发的新系统的功能与用户的要求相吻合,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新系统的开发却失败的悲剧发生。 3.2可行性分析概述 可行性分析是在A公司的要求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新系统的开发从社会、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新系统的开发工作可行、不可行、需要修改、追加投资、暂缓开发、分步实施等方案和结论,最后完成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一般可定义为:可行性分析是在建设的前期对工程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全面与综合的技术、经济能力的调查,判断它是否可行。 可行性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设计起止日期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 班级/学号 成绩 指导老师签字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要求 (1) 3、课程设计任务 (1) 4、课程设计容 (1) 5、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2)

1、课程设计目的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MATLAB作为信号处理强有力的计算和分析工具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常用的重要工具之一。本课程设计基于MATLAB完成信号与系统综合设计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为目标,是“信号与系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必要补充。通过课设综合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 (1)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简单信号、简单信号运算、复杂信号的频域响应图; (2)通过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分析,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同时加深对信号频谱的理解。 3、课程设计任务 (1)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熟悉相关容的理论基础,理清程序设计的措施和步骤; (2)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提出各目标的实施思路、方法和步骤; (3)根据相关步骤完成MATLAB程序设计,所编程序应能完整实现设计题目的要求; (4)调试程序,分析相关理论; (5)编写设计报告。 4、课程设计容 (一)基本部分 (1)信号的时频分析 任意给定单频周期信号的振幅、频率和初相,要求准确计算出其幅度谱,并准确画出时域和频域波形,正确显示时间和频率。 设计思路: 首先给出横坐标,即时间,根据设定的信号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写出时域波形的表达式;然后对时域波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化,得到频域波形;最后使用plot函数绘制各个响应图。 源程序: clc; clear; close all; Fs =128; % 采样频率 T = 1/Fs; % 采样周期 N = 600; % 采样点数 t = (0:N-1)*T; % 时间,单位:S x=2*cos(5*2*pi*t);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2012-- 2013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一周 成绩: 日期:2013年7 月5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 目的与要求 (1)认知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仪表的应用过程。 (2)了解过程控制方案的原理图表示方法(SAMA图)。 (3)掌握数字调节器KMM的组态方法,熟悉KMM的面板操作、数据设定器和KMM数据写入器的使用方法。 (4)初步了解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系统调试的过程。 1.2设计实验设备 KMM数字调节器、KMM程序写入器、PROM擦除器、控制系统模拟试验台1 1.3主要内容 1. 按选题的控制要求,进行控制策略的原理设计、仪表选型并将控制方案以SAMA 图表示出来。 2 . 组态设计 2.1 KMM组态设计 以KMM单回路调节器为实现仪表并画出KMM仪表的组态图,由组态图填写 KMM的各组态数据表。 2.2 组态实现 在程序写入器输入数据,将输入程序写入EPROM芯片中。 3. 控制对象模拟及过程信号的采集 根据控制对象特性,以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为主构成反馈运算回路,模拟控制对 象的特性。将定值和过程变量送入工业信号转换装置中,以便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系统调试 设计要求进行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是指系统与生产现场相连时的调试。由于生产 过程已经处于运行或试运行阶段,此时应以观察为主,当涉及到必需的系统修改 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正常生产,更不允许造成系统或设 备故障。动态调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观察过程参数显示是否正常、执行机构操作是否正常; 2)检查控制系统逻辑是否正确,并在适当时候投入自动运行; 3)对控制回路进行在线整定; 4)当系统存在较大问题时,如需进行控制结构修改、增加测点等,要重新组态下装。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设计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如附图1) 附图1: 引风机 炉膛压力系统死区单回路控制系统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题目: 单位: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2月22日

一、前言 1、课题目的或意义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是以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并发现不足,从而更好的提高专业素养。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GZ电磁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分析与减振设计,了解机械振动的原理,巩固所学振动力学基本知识,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振动模型,在通过软件计算,培养了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电磁振动给料机已经成为当今工程应用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的广泛,因此掌握电磁振动给料机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和重要的。 GZ系列电磁振动给料机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煤炭、建材、轻工、化工、电力、机械、粮食等各行各业中,用于把块状、颗粒状及粉状物料从贮料仓或漏斗中均匀连续或定量地给到受料装置中去。特别适用于自动配料、定量包装、给料精度要求高的场合。例如,向带式输送机、斗式提升机,筛分设备等给料;向破碎机、粉碎机等喂料,以及用于自动配料,定量包装等,并可用于自动控制的流程中,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 GZ电磁振动给料机的工作原理: GZ电磁振动给料机的给料过程是利用电磁振动器驱动给料槽沿倾斜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来实现的,当给料机振动的速度垂直分量大于策略加速度时,槽中的物料将被抛起,并按照抛物线的轨迹向前进行跳跃运动,抛起和下落在1/50秒完成,料槽每振动一次槽中的物料被抛起向前跳跃一次,这样槽体以每分钟3000次的频率往复振动,物料相应地被连续抛起向前移动以达到给料目的。 GZ系列电磁振动给料机主要用途: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IIR滤波器的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年月日

1、设计目的 1、掌握IIR 滤波器的参数选择及设计方法; 2、掌握IIR 滤波器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3、提高Matlab 下的程序设计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4、了解语音信号的特点。 2、设计任务 1、学习并掌握课程设计实验平台的使用,了解实验平台的程序设计方法; 2、录制并观察一段语音信号的波形及频谱,确定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3、根据指标设计一个IIR 滤波器,得到该滤波器的系统响应和差分方程,并根据差分方程将所设计的滤波器应用于实验平台,编写相关的Matlab 程序; 4、使用实验平台处理语音信号,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 3、设计内容 3.1设计步骤 1、学习使用实验平台,参见附录1。 2、使用录音机录制一段语音,保存为wav 格式,录音参数为:采样频率8000Hz、16bit、单声道、PCM 编码,如图1 所示。 图1 录音格式设置 在实验平台上打开此录音文件,观察并记录其波形及频谱(可以选择一段较为稳定的语音波形进行记录)。 3、根据信号的频谱确定滤波器的参数:通带截止频率Fp、通带衰减Rp、阻带截止频率Fs、阻带衰减Rs。 4、根据技术指标使用matlab 设计IIR 滤波器,得到系统函数及差分方程,并记录得到系统函数及差分方程,并记录其幅频响应图形和相频响应图形。要求设计 第 1页出的滤波器的阶数小于7,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需要调整技术指标。 5、记录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和系统函数。在matlab 中,系统函数的表示公式为:

因此,必须记录系数向量a 和b。系数向量a 和b 的可以在Matlab 的工作空间(WorkSpace)中查看。 6、根据滤波器的系统函数推导出滤波器的差分方程。 7、将设计的滤波器应用到实验平台上。根据设计的滤波器的差分方程在实验平台下编写信号处理程序。根据运行结果记录处理前后的幅频响应的变化情况,并试听处理前后声音的变化,将结果记录,写入设计报告。 3.2实验程序 (1)Rs=40; Fs=1400; Rp=0.7; Fp=450; fs=8000; Wp=2*pi*Fp;Ws=2*pi*Fs; [N,Wn]=buttord(Wp,Ws,Rp,Rs,'s'); [b1,a1]=butter(N,Wn,'s'); [b,a]=bilinear(b1,a1,fs); [H,W]=freqz(b,a); figure; subplot(2,1,1);plot(W*fs/(2*pi),abs(H));grid on;title('频率响应'); xlabel('频率');ylabel('幅值');、 subplot(2,1,2); plot(W,angle(H));grid on;title('频率响应'); xlabel('相位(rad)');ylabel('相频特性'); 3.3实验结果(如图): N =5 Wn=6.2987e+003 第 2页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之欧阳家百创编

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欧阳家百(2021.03.07)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控制装置与仪表课程设计 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一周 成绩: 日期:2013年7 月5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 目的与要求 (1)认知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仪表的应用过程。 (2)了解过程控制方案的原理图表示方法(SAMA图)。 (3)掌握数字调节器KMM的组态方法,熟悉KMM的面板操作、数据设定器和KMM数据写入器的使用方法。 (4)初步了解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系统调试的过程。 1.2设计实验设备 KMM数字调节器、KMM程序写入器、PROM擦除器、控制系统模拟试验台1 1.3主要内容 1. 按选题的控制要求,进行控制策略的原理设计、仪表选型并将控制方案以SAMA 图表示出来。 2 . 组态设计 2.1 KMM组态设计 以KMM单回路调节器为实现仪表并画出KMM仪表的组态图,由组态图填写 KMM的各组态数据表。 2.2 组态实现 在程序写入器输入数据,将输入程序写入EPROM芯片中。 3. 控制对象模拟及过程信号的采集 根据控制对象特性,以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为主构成反馈运算回路,模拟控制 对象的特性。将定值和过程变量送入工业信号转换装置中,以便进行观察和记 录。 4. 系统调试 设计要求进行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是指系统与生产现场相连时的调试。由于生 产过程已经处于运行或试运行阶段,此时应以观察为主,当涉及到必需的系统 修改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正常生产,更不允许造成系 统或设备故障。动态调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观察过程参数显示是否正常、执行机构操作是否正常; 2)检查控制系统逻辑是否正确,并在适当时候投入自动运行; 3)对控制回路进行在线整定; 4)当系统存在较大问题时,如需进行控制结构修改、增加测点等,要重新组态下装。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设计题目:炉膛压力系统死区控制系统设计(如附图1) 附图1: 2.1.按控制方案设计流程图(附图2) 引风机 炉膛压力系统死区单回路控制系统

西工大结构试验技术 实验说明YE6251说明书

SINOCERA? YE6251振动力学实验系统 说 明 书 江苏联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YE6251振动力学实验系统 一、系统概述 振动力学实验系统主要由YE6251振动力学实验仪、YE15000振动力学实验台、激振和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及其采集和分析软件等组成。 1、振动力学实验仪:YE6251Y2扫频信号发生器、YE6251Y1功率放大器、YE6251Y3 阻尼调节器、YE6251Y4位移测量仪、YE6251Y5力测量仪、两通道YE6251Y6加速度测量仪、机箱及电源。 2、振动力学实验台:简支梁、固支梁、悬臂梁、薄板、复合阻尼梁、电磁阻尼器、 单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系统、两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动力吸振器。 3、激振和传感器:YE15400电动式激振器、LC-01A冲击力锤(含CL-YD-303A力 传感器)、CL-YD-331A阻抗头、CWY-DO-502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CA-YD-107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4、数据采集卡及其采集和分析软件:A/D(D/A)采集卡、系统应用软件由数据采 集、数据预处理,时域处理,频域处理、模态分析,报告生成、在线帮助等模块组成。 二、YE6251振动力学实验仪主要技术指标 YE6251Y2扫频信号发生器 1、输出波形:正弦波 2、频率范围:对数模式下10Hz~1000Hz在一个连续量程之内 3、具有手动、自动两种频率控制方式 4、手动控制频率时,有粗调和微调两种方式 5、自动频率控制时,扫频范围:10Hz~1000Hz,扫频上、下限分档任意调节,扫频 比:100:1,扫频时间在0.1S~20S内任意调节 6、频率显示:采用4位7段LED数显 频率〈200Hz时:分辨率0.1Hz 频率≥200Hz时:分辨率 1Hz 7、频率显示精度:±1%±1 8、幅值线性度:10Hz~1000Hz频率范围内±0.2dB 9、失真度:≤0.5% 10、具有BNC信号输出端子; YE6251Y1功率放大器 1、恒流输出 2、功率输出:输出电流0~1A连续可调,最大输出电流大于1.2A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题目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题目 采用MATLAB 对所选的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和作图,采用高于MATLAB7.4(2007)版本所编写的程序需转换为文本(.txt )文件, 早于MATLAB7.4(2007)版本所编写的程序可直接采用M 文件传送至QQ :296637844。题目如下,其中1,2,3题为必做题,4-38选二题(第一轮:一班01号为第4题, 一班02号为第5题…一班28号为第25题, 二班01号为第26题,…二班17号为第38题, 二班18号为第4题,…二班27号为第13题;第二轮:一班01号为第14题…)。文件名采用自己的姓名。考核时间暂定于12月30日。 题目: 1. 编写MA TLAB 程序,根据书本公式(3.1-10)、(3.1-10)作出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0.1,0.2,0.3,0.5,0.7,1.0,1.2?=。 2. 根据书本图4.5-3,分析有阻尼动力减振器的特性。包括在不同的质量比,频率比,阻尼比条件下结构的响应。 3. 对于图2所示体系,用矩阵迭代法计算其固有频率及振型。 1231,2m m m ===,1230 c c c ===,1231,5,8k k k ===,1230,0,0F F F ===, 1231,1,1ωωω===。 4. 采用中心差分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10105sin(/2)x cx x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5. 采用Houbolt 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10105sin(/2)x cx x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6. 采用Wilson-θ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10105sin(/2)x cx x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7. 采用Newmark-β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10105sin(/2)x cx x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8. 采用中心差分法计算10105sin(/2)2sin()sin(2)x cx x t t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9. 采用Houbolt 法计算10105sin(/2)2sin()sin(2)x cx x t t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10. 采用Wilson-θ法计算10105sin(/2)2sin()sin(2)x cx x t t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11. 采用Newmark-β法计算10105s in (/2)2s in ()s in (2 x c x x t t t ++=++ ,当c=3和c=20,000,0x x == 前10s 内的位移,作出其时间位移曲线图。 12. 采用卷积积分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m=10kg ,c=3Ns/m ,k=10N/s ,分别 在()5(),5(),5sin(2)(),(02)F t N t N t N t s =≤≤作用下前10s 内的时间位移曲线。 13. 采用中心差分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m=10kg ,c=3Ns/m ,k=10N/s ,分别在()5(),5(),5sin(2)(),(02)F t N t N t N t s =≤≤作用下前10s 内的时间位移曲线。 14. 采用Houbolt 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m=10kg ,c=3Ns/m ,k=10N/s ,分别在 ()5(),5(),5sin(2)(),(02)F t N t N t N t s =≤≤作用下前 10s 内的时间位移曲线。 15. 采用Wilson-θ法计算单自由度体系m=10kg ,c=3Ns/m ,k=10N/s ,分别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_人事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人事管理系统 1.课程题目 人事管理系统设计 2.概述 2.1本课题的来源 A公司是一家以寿险营销为目的的寿险公司,公司员工众多业务流量大,为了方便管理,我制作了一个人事管理系统。主要通过员工基本信息录入、修改、查询、删除以及员工考勤等方面来对员工综合考评。以便对员工发放工资进行合理分配。这样能提高领导的人事管理水平还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实现人事管理系统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并且适合一般人群使用。 企业人事管理是相对企业部员工的管理。集人员、考勤、工资、员工培训、系统功能等于一体的大型管理系统,为公司在人事管理等方面提供极大的方便。本软件是以中小型企业为背景而设计开发的,界面美观、使用方便。本系统主要以人员管理、考勤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工资核算等,是企业人事管理必不可缺的好帮手。

2.2本课题目的、实现功能与预期成果 2.2.1目的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人事管理系统不少。但是,对于A公司来说,不需要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只需要一个操作方便,功能实用,能满足本中心对数据的管理及需求的系统。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于开发一个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简单明了的人事管理系统。 2.2.2实现功能 能够录入人事的基本资料,在操作上能够完成诸如添加、修改、删除、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新用户的设置及密码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满足人事日常业务的需要。 2.2.3预期成果 所做出的人事管理系统能让A公司管理层在操作简单的前提下并有效的提高对该公司的人事管理,并通过该系统提高员工的能力。尽量使本系统做到是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简单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 3.系统分析 3.1系统调研 正式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之前进行调研是非常必要的,必要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明确用户需求,保证开发的新系统的功能与用户的要求相吻合,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信号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

信号分析课程设计 信号系统的时域分析 编程实现的卷积积分或卷积和 一、课程设计题目: 基于 MATLAB 的连续时间LTI 系统的时域分析 二、基本要求: ① 掌握连续时不变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② 学会 MATLAB 的使用,掌握 MATLAB 的程序设计方法; ③ 学会用 MATLAB 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④ 编程实现卷积积分或卷积和,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⑤ 撰写课程设计论文,用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分析结果。 三、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般的连续时间系统分析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②求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③求解系统的全响应; ④分析系统的卷积;⑤画出它们的图形. 下面以具体的微分方程为例说明利用MATLAB 软件分析系统的具体方法. 1.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描述n 阶线性时不变(LTI )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已知y 及各阶导数的初始值为y(0),y (1)(0),… y (n-1)(0), 求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建模 当LIT 系统的输入为零时,其零输入响应为微分方程的其次解(即令微分方程的等号右端为零),其形式为(设特征根均为单根) 其中p 1,p 2,…,p n 是特征方程a 1λ n +a 2λn-1+…+a n λ+a n =0的根,它们可以 用root(a)语句求得。各系数 由y 及其各阶导数的初始值来确定。对此有 1121111n n m n n m m n n m d y d y dy d u du a a a a y b b b u dt dt dt dt dt -++-++?????++=+????++1212()n p t p t p t n y t C e C e C e =++????+120n C C C y ++????+=11220 n n p C p C p C Dy ++????+=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

第一章概述 1.1系统名称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 1.2开发及运行环境 CPU Intel? Core(TM)i5-4210M 存4GB 硬盘空间30M以上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 操作系统windows 8.0 数据库windows sql server 2005 1.3软件开发计划 2017.12.01-2017.12.04 软件需求分析 2017.12.05-2017.12.09 系统结构设计 2017.12.10-2017.12.15 软件编码及数据 库设计实现 2017.12.16-2017-12.20 软件测试 2017.12.21 软件交付

第二章需求分析 目前,各学校的宿舍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管理,学生宿舍相关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宿舍管理系统来集中统一管理,方便的宿舍管理员对宿舍的管理,更有利于宿舍安全以及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2.1 任务概述 宿舍管理系统为了方便管理,尽可能的实现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系统要求用户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 2)系统应该提供学生住宿情况的基本登记; 3)系统应提供人员来访登记及结束访问的详细登记; 4)系统应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物品出入宿舍楼的详细情况登记; 5)系统应提供查询功能,以方便用户对学生基本信息的查询(要实现按多种条件的查询)及楼房信息的查询; 6)系统应提供增加、删除、修改用户的功能; 7)增加学生离校的物品管理制度 2.2 宿舍管理系统一层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 2.2.1 一层数据流图

图1-1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2.2.2 数据字典 以下是图1-1数据流图的数据字典本数据字典主要定义数据4方面容: 名字:数据元素的名字,作为在数据流图中的标识符, 描述:对名字所代表的数据功能和含义加以描述 定义:对名字所代表的实际构成加以解释 位置:表示数据流的来源 名字:管理员 描述:对宿舍管理系统进行操作的人员

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设计论文报告

中南大学 《过程控制仪表》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液位控制系统 指导老师 设计者 专业班级 设计日期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意义 (3) 1.3课程设计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第二章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 (3)

2.1设计内容及要求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4) 第三章实验内容及调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4) 3.1实验目的 (4) 3.2实验内容 (5) 3.2.1流量单闭环控制系统 (5) 3.2.2流量比值控制系统 (6) 3.3实验调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 (7) 第四章液位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9) 4.1液位控制系统在工业上的应用 (9) 4.2液位控制系统变送器以及开关阀的选择 (10) 4.3控制算法 (11) 4.4系统控制主机的选择 (11) 4.5系统的硬件设计(单纯的逻辑控制) (13) 4.5.1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图 (13) 4.5.2 I/O接口的分配 (13) 4.5.3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I/O设备 (14) 4.5.2 控制系统硬件介绍 (14) 第五章系统软件设计 (16) 5.1系统软件设计1(单纯的逻辑控制) (16) 5.1.1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16) 5.1.2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17) 5.1.3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梯形图 (19) 5.2系统控制的程序 (20) 5.3 加入PID控制的指令的软件程序 (20) 5.3.1PID控制系统梯形图 (21) 5.3.2PID控制系统的指令: (24) 第六章收获、体会和建议 (25) 参考文献 (26) 第一章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为《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而开设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现代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前期课堂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材料(2)

振动力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题目:电磁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分析与隔振设计单位: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 1、课题目的或意义 通过对结构进行振动分析或参数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振动力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实际结构中对振动问题分析、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题背景: 1、结构:本设计中,料槽底板采用16mm厚钢板焊接而成,再用筋板加强。料槽衬板采用20mm厚钢板。料槽材料全部采用镇静钢,能承受工作过程中由于振动产生的交变载荷,焊缝不易开裂。 2、工程应用前景:振动给料机用于把物料从贮料仓或其它贮料设备中均匀或定量的供给到受料设备中,是实行流水作业自动化的必备设备分敞开型和封闭型两种,本设计中电磁振动给料为双质体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润化,耗电量小;可以均匀地调节给料量为了减小惯性力,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轻振动槽体的质量。从而使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二、振动(力学)模型建立 1、结构(系统)模型简介

O 1 O 0 O 2 123123k k k c c c 、为隔振弹簧,为主振弹簧,、、分别为隔振和主振弹簧的阻尼 4k 、4c 分别为尼龙连接板得等效刚度和阻尼。 0m 为偏心块质量,1m 为给料槽体质量,2m 激振器的振动质量。 R m —输送槽体(包括激振器)的质量,1500kg ;即012R m m m m ++= G m —槽内物料的结合质量。 在实际中系统为离散的,而建立模型后将质量进行集中从而该系统可视为为连续系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以及书中知识总结并设计出如上所示电磁振动给料机力学模型,其组成为料槽、电磁激振器、减振器、电源控制箱等组成。 2、系统模型参数 (包括系统所必需的几何、质量、等效刚、激励等)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 软 件 工 程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网上选课系统 姓名:雷雷 学号:08500329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0410801 指导老师:邹洋 教室:S331-A 时间:2011-5-30~2011-6-3

一、实验题目:网上选课系统 主要功能描述:系统首先维护校内所有课程的信息;课程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也可以分为必修、选修、辅修。用户以学号和密码登陆,系统显示用户以选的课程、用户有权选但未选的其他课程,并显示具体信息(如学分)。用户选择后,系统根据规则检查用户是否进行正确的选课(如时间冲突、跨专业选课等);如果错误提示用户改,否则修改选课数据库。最后系统应能够向管理员提供查询界面和各类报表,统计每门课的选课情况。 二、实验目的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计算机软件设计知识,加深对软件设计方法、软件设计技术和设计思想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软件设计知识和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综合软件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要掌握UML(统一建模语言),并能运用UML在Rational Rose中建模。 三、实验要求 1.一人一组。 2.熟悉Rose开发环境。 3.掌握UML的基本模型元素(如角色、用例、类等)。 4.熟悉UML,主要了解UML中的9大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图)、Class diagram(类 图)、Sequence diagram(序列图)、Collaboration diagram(协作图)、Statechart diagram(状态图)、Activity diagram(活动图)、Component diagram(组件图)、Deployment diagram(配置图)、datamodel diagram(数据模型图)。 5.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绘出系统详细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建立完整的系统数据库的逻辑模型。 6.完成对系统的建模实现。 7.进行检查,并提交设计报告。 四、实验内容 1、系统的需求分析 学生选课系统主要满足来自两方面的需求,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学生用户和管理员用户,也即是两类用户角色。 (1)学生用户是主要的需求者,主要需求功能是查询可选课程、查看自己选课情况及进行选课、退课操作等; (2)管理员用户的功能需求较为复杂,包括对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在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中,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还可以输入查询条件进行查询操作。在课程管理子模块中,实现对课程信息的添加,添加时为其分配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实现对课程的修改、删除、查看某个课程的详细信息等。 本系统将管理员用户、学生用户的身份及权限进行严格的划分,让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查看、维护系统中的所有信息,如添加学生,添加课程,修改课程信息等;让学生拥有选课和退选的权限;而修改密码模块的权限每个用户都可拥有,用以修改自己的密码信息。通过进行严格的权限划分,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也可更好地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学习心得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学习心得 本学期院内开设了一门《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专业选修课,根据自身今后的目标工作定位和实际情况,我有幸选择了这门课程进行修读。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与现场试验的认知,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通过课程学习,明白了结构试验的原理及不同情况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通过现场试验的了解与认知,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大致实际操作、分析方法。 结构试验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结构试验一般分为研究性试验和鉴定性试验。通过研究性试验,我们不仅可以验证结构计算理论或通过结构试验创立新的结构理论,还可以制定工程技术标准。而作为直接的生产性目的和具体的工程对象的鉴定性试验,我们通过结构试验检验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件的质量,确定已建成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故综上所述,我们从结构试验的目的了解到了其不仅为结构理论提供必要的依据,更为实际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度提供了直接的检测。 在课程理论学习方面,老师从结构静载、动载、非破损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而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我们从试验规划与设计、试验技术准备、试验仪器的了解、试验实施过程、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通过近14周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我们有幸来到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结构试验室,参观、了解部分建筑结构试验仪器,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使用部分仪器。 结构实验室内拥有振动力学实验台、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混凝土回弹仪、单自由度振动台等结构试验仪器。以下就举两个例子做简要说明。 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为工程检测仪器,为了保证其测量的准确,在测量物表面涂上耦合剂,通过超声波传播的波速就能来进行检测。其主要用于检测岩体及结构混凝土强度、内部缺陷、损伤层厚度、裂缝深度等,可扩展为声波透射法桩基完整性检测仪及混凝土厚度测试仪。而我们通过现场对其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其工作机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如果将我们平时在其它课程

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林金保 陈艳霞崔小朝马崇山 (太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是工程力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和工程联系的桥梁。针对我校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提升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及驾驭实际工程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 竞争力。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工程素质 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工程和科学的桥梁,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其发展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密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上科学综合性趋势的发展,力学同其他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产生交叉学科,使得力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逐渐变宽,因此工程力学专业对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扎实基础与重视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没有具体的工程背景,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薄弱,这也是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提高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与毕业设计相比,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就目前我校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现状而言,由于开设时间较短,相关经验不丰富,课程设计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笔者就此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和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一些关于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有效促进本校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质量上新台阶,进而提升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及驾驭实际工程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一、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现状 力学系列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通过考前复习和考试对其归纳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模式的束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与培养2l世纪人才模式很不适应,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力学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数量有所增加。如中南大学的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湖南大学的振动力学课程设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理论力学增设了实践环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增加课程设计数量的同时,一些高校更较重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限元课程设计是针对实际的索拉桥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所设课程主要有CAD/CAM软件应用、.net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和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等课程,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但在力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实际问题或力学模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人,往往思前想后不得其解,以至于束手无策;反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如应对一切难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开始,我校力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2011年又增设了“结构优化设计”和“CAM/FE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但总的来讲,力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差,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能力的培养均有待改进。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 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首先,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比如枟理论力学枠,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枟材料力学枠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 (下转第120页) 3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