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前五强城市

我国中部地区前五强城市
我国中部地区前五强城市

我国中部地区前五强城市

秦为胜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三大战略,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

按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

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截至2016年底,中部地

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7亿人,

生产总值约15.9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33万元。

中部地区历史厚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工农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国

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依靠全国约10.7%的土地,承载

全国约26.5%的人口,创造全国约21.4%的生产总值,是

我国的人口大区、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

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中国中部崛起政策的激励下,中部地区近年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进一步强化。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

阳为副中心的城市群,涵盖河南省的郑州、

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

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

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

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邯

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

的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5省30

座地级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社会经济

联系的城市群,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

一。截至2015年底,中原城市群国土面积

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亿人,生产

总值(GDP)5.56万亿元,人均GDP3.51

万元,生产总值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位居全国第四位,为中国经济第

四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为中心的超特大城市群组合,,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

后,排居第五位。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

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

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

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

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

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

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

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安徽的合肥市、

六安市、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池州市、

滁州市、铜陵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以上4

省城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

城市群。

“中部崛起”具有很多优势。例如:中部地区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共存的特点,资源丰富,商贸流通业发达,人口众多,市场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已具有相当规模,有相当的科研力量和高等院校,以及历史文明。但也不可否认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外部经济引进匮乏、内部缺乏分工协调和没有合理的利用人才。

我国的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可以说是我国的中流砥柱,不仅经济发展快而且也要有能拿得出的手的东西,不论是这个城市的GDP总量还是人文旅游历史文化古迹等,根据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排名,我国中部地区实力最强的五个城市,其中河南独占两个:

1、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可真是给湖北人长脸了,为湖北地区争光了,武汉市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四大洲的城市。其中有代表的景点有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公园、东湖风景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云雾山景区等。

2、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不仅有着美食之城的美誉。而且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除此之外湖南卫视、超女快男风靡全国,电视剧总是比别的卫视抢先一步首播。去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23.70亿元,比2015年增长9.4%。去年五月6日,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线路的开通让这个城市在此备受瞩目。著名景点:橘子洲、花明楼、长沙世界之窗、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街、岳麓山等。

3、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中国八大古都”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还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素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誉。著名景点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以及黄河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白沙湖风景区等自然景观,

4、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安徽省正中央,因淝、施二水交汇而得名。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更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的省会城市。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景点有国家5A级的三河镇、逍遥津公园、李鸿章故居、天鹅湖、翡翠湖、汉海极地海洋世界、合肥欢乐岛、包孝肃公祠、龙泉古寺、明教寺、宝莲禅寺等等的23家4A级以上的景区。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单志广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迅猛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相继启动和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建设行动。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大约有200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于2000年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韩国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 政策并提出了u-City计划,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已成为u-city示范区;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战略2015”,2010年启动了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等四个试点;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0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等等。目前,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技术试验、区域小范围或城市局部地区试点、行业特色应用为主,其中欧盟与东亚的智慧城市进展较快。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以及交通、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

的作用。日本、韩国在数字化城市(e-city)和泛在城市(u-city)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智慧城市(i-city)的内涵。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改进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发展,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很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开始规划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多达150多个,初步估算投资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其中,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41个,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除重庆之外,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在41个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这41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和信息化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初探

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初探 摘要:为了改善南关路片区居住环境混杂,社会秩序混乱,空间结构无序等问题,本文从延续城市文脉,整合区位优势入手,提出了“重塑——复兴”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并试图通过调整地块功能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历史等具体策略,来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旧城中心的有机发展和活力的复兴。 关键词:南关路片区;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重塑复兴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outh Gate Road area of hybrid space structure, social disorder, disorder and other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citycontext, location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e “renewal pattern remodeling --Renaissance” old city center area, and tries to adjust the block func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space layout, the continuation of city history. Specific strategies, to reshape the city space skin texture,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he revival of old city and vitality. Keywords: South Gate Road area; center of old city; renewal; remodeling revival 旧城中心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功能聚集的中心。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部分功能向城市新中心的转移,旧城中心区出现了活力的丧失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其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本文以宝鸡市南关路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试图寻求一种适宜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 1 项目基地背景认知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城市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间凹平,地貌类型多样。城市气候属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蕴藏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予宝鸡城市建设独特的优势。 南关路旧城改造片区改造项目位于市渭滨区,市勘察测绘院以北,炎帝园以东,陇海铁路以南,红旗路以西,规划总用地面积4.4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64公顷。老城中心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条件下产生的适宜于特定时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和建筑空间环境。随着时代变迁,原有城市中心区一些功能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产生变异,经济活力正在逐渐衰退。因此,旧城中心空间体系亟待改善。 2 地块现状问题分析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浅谈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改造

浅谈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改造 摘要:城市中心区改造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古今中外的城市如巴黎、伦敦、洛杉矶和北京等等,都对城市中心区进行过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复合特性和公共空间属性区别于城市其它片区,在改造建设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同时,由于循序渐进的局部改造方式与规划整体目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城市中心区的改造。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 更新改造 Abstract: urban central district reconstruction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for urban renewal.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es such as Paris, London, Los Angeles and Beijing, and so on, all of central city a transformation,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t a painful price. The function of the urban central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public space attribute different from city other area, in transforming a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nough attention and respec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and planning the whole way local between target often have certain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must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guide urban central district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the city center; retrofit 现代城市中心区往往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城市功能,涉及的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城市中心区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城市的中心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膨胀、土地稀缺、景观杂乱、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尽管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进行城市中心区改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欧美的城市中心区改造经验 欧美国家城市由于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中心衰败,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美国针对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问题,通过建设步行交通体系、修建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保护历史街区、城市环境设计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城市中心的改造,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以步行街为代表的城市步行系统建设的尝试值得关注。步行交通被普遍的认为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交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以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以 及发展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以及发展 (KJJH大学UIUHUH学院JGJJ4-2班MM)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 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 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 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 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 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 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 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 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 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 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着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估算讲解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王向坤 Wang Xiangkun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 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 的一种妥协方案。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 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 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 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

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3)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4)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5)人口现状 a)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b)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表1、图1)

现代交通的特点

现代交通的特点:高效益、高效率; (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化、远程化;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3)城市内外部交通的延续和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在城市外围的出入口附近建设“货物流通中心”,将主要货运交通设施集中布置;以车站为节点,将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相衔接,方便客运转乘;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它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城市交通分客运交通(即人的流动)和货运交通(即货的运输)两大部分。 3、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通行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工程设施,主要用来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城市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基础设施(通常指地上、地下的工程管线)的主要空间。 4、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l)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布局。 (2) 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3) 对外交通用地布置, 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4) 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 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 2 (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a)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b)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 从公共交通客运网的规划要求及考虑街坊规划的经济性等着眼,一般认为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100 m,相当于干道网的密度为2.8~1.8 km/km2。 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大,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交通量较少,因此,中心区道路网的密度应当较大,市区中部次之,边缘区最小。即中心区道路间距为300~400 m,密度为5~6 km/km2;市区中道路间距为500 m左右,密度为4 km/km2左右;边缘区道路间距为600~800 m,密度为3 km/km2。根据城市建设的经验,大城市的道路网密度以4~6 km/km2为宜。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论述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的快速增加已大大超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最大承受能力,城市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轨道交通特征的主要因素,为今后我国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服务。 [关键词] 轨道交通线路类型线路结构地铁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现在国内在轨道交通概念方面存在诸多的混淆,比如认为地铁必定是在地下行驶的交通工具,却不知国外地铁有的部分在地面、甚至在高架行走。而我国现在地铁几乎是全地下结构,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如广州市地铁1号线,建设成本高达8~9亿元/km!轨道交通特征和概念的模糊不清可能会影响我国新的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营运,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快速轨道是城市地下铁道、轻型轨道交通、单轨交通、有轨电车、新交通、高速磁浮列车和市郊列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称。其共同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可以在地面、高架和地下、半地下的轮轨上行驶。轮轨系统一般有钢轮一钢轨系统和胶轮一混凝土轨系统两大类,世界上轨道交通主要以钢轮一钢系统为主,我国也不例外。轨道交通通常以电力驱动,一架空线网受电或第三轨受电,自动或人工操作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的站距一般在市区1km 左右,在郊区2km左右。但是,城市或区域之间的高速铁路站距较大,否则达不到200km/h以上的运行速度。 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别名有地下铁、重轨、快速轨道、大都市铁路。地铁可以在地面、高架和地下运行。地铁是大容量的客运工具,高峰单向容量为3~7万人次/h,量大运行速度达120km/h,平均营运速度为30~45km/h,这与站距有关。地铁需要道路完全隔离和封闭,从而确保了快速和准时,但线路一旦建成,更改非常困难,只能考虑延长线。地铁由于建设成本非常高昂,一般由市政当局或公共公司所拥有。地铁的信号和控制系统很复杂,用以满足地铁的快速和发车时间间隔。车站一般比较宽敞,高站台、有电动扶梯,有利于乘客上下地面。地铁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或城市内环路之内。 轻轨是轻型轨道交通的简称,是由原来的有轨电车演变而来的。1978年3月在布鲁塞尔召开和第一届国际轻轨交通会议上统一了轻轨的称谓,英文简写LRT,认为轻轨交通的荷载比地铁和常规列车轻。根据轻轨定义,独轨交通、新交通系统、轻轨地铁、轻型快速交通、高架线性系统等都属于轻轨范畴。轻轨线路有地面、高架和地下线,地下线比较少见。轻轨建设成本为地铁的1/3~1/5。轻轨一般位于城市内环路之外。 市郊铁路担负着大城市市区与郊区卫星城镇或社区之间的客运联系,一般与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研究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以绵阳市中心城区地块为例 韩旭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研究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以绵阳市中 心城区地块为例韩旭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原有的功能结构与基础设施落 后于现今的城市发展,同时城市中心商业区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城市的 会客厅。本文基于对四川省绵阳市商业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求具有普适性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途径与原则。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 1引言 城市商业中心片区的改造更新,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更新问题的焦点,我国自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更新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目前城 市更新仍比较倾向城市物质环境方面,城市改造仍以追求经济回报为主,一些老 旧的中心城区早已落后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以 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还应在更新中适应片区周边环境,与之相匹配,其次应当满 足所需的功能外,还应突出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使其重具活力。如何在城 市设计层面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应当是城市更新重点研究的问题。 2 绵阳市中心区地块更新的规划路径探讨 2.1背景分析 规划基地位于绵阳中心城区,北邻临园路东段,东边是顺河街,南邻警钟街, 西边是涪城路,地块面积约20公顷(如图1所示)。基地内有商业、住宅、教育等 多种用地类型,是绵阳最大的步行街区,有着良好商业价值及居住条件。建筑以多、高层建筑为主,无重点需保护建筑。地块内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规划建设,且大部分道路为商业步行街,数条城市干道环绕,与城区周边都紧密联系。 在空间方面,该地块的边缘空间拥挤,缺少活力。中心步行空间大而空,且缺少空间的 趣味性,供人们休憩的设施不足。 内部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车辆堵塞情况严重,人车分流混乱。没有对于步行街道 实施严格的治理措施。 景观方面,现状绿化景观主要集中于步行街,多种植树冠较大的榕树、樟树类树种,布 置不均匀,且只在道路相对宽敞的区域进行绿化的集中布置。指示牌的随意放置,影响街区 美观。 2.3场地分析与定位 1、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市区中心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综合性服务中心。规划区作为市中心区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他的打造如何会直接影响市中心区未来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要迅速解决此问题,疏通城市 血脉,为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打好铺垫。 2、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 规划区四周路网结构为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对城市整体形态是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规划 区内为商业步行街而相对独立。 3、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规划片区的用地性质基本是以商业为主,辅以少量居住,以大量的商业带动周边发展。 在目标定位时,遵从上位规划的指引,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将其总体定位为 更好的城市中心片区,同时尊重现状,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打造拥有历史厚重感与 别样的文化意蕴的商业街。 2.4城市规划设计路径探讨 2.4.1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中心区更新中烂尾楼的改造问题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结课作业 浅谈城市中心区更新中烂尾楼的改造问题 姓名:陈莹 学号:112678 班级:城规111 指导老师:李建华

摘要…………………………………………………………关键词…………………………………………………………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与现状………………………………………………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 2.2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与分析…………………………………………………… 1概念界定……………………………………………………… 2形成原因……………………………………………………… 3造成的危害………………………………………………………第三章对策与优势…………………………………………………… 1基本解决对策…………………………………………………… 2复兴的形式与优势…………………………………………… 2.1复兴的形式…………………………………………… 2.2复兴的优势…………………………………………第四章改造步骤与方法…………………………………………… 1指导原则……………………………………………………… 2设计步骤……………………………………………………… 2.1设计前期……………………………………………… 2.2项目策划……………………………………………… 2.3设计施工问题………………………………………… 3设计手法……………………………………………………… 3.1使用功能变化……………………………………… 3.2立面形象的塑造…………………………………… 3.3结构体系改造……………………………………… 3.4室内环境塑造………………………………………第五章总结与思考…………………………………………………2 2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7 7 7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关注内容: 1、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性、定位、定向。 2、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交通系统。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指标 战略重点:城市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城市空间结构与拓展方向 战略措施:基本产业政策,结构产业机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改变,空间开发的顺序,重大工程项目的安排。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分析内容与方法 城市发展是城市空间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的综合体现。城市发展条件分析是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开放观——城市发展的区域在市场,不是行政属地 竞争观——扩大影响,争取腹地 整体观——区域一体,城乡一体 动态观——区域随市场而变 自然因素: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人口发展、地方文化传统、民俗民风 经济要素:经济总量、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产业布局、经济增长等常用分析方法 区位分析方法:地理位置、空间距离关系、空间相对关系 自然条件分析方法:因子综合法、用地评定法、环境综合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城市演变分析 动态分析: 系统分析: 图表分析: 模型分析及概念模型分析 两个常用模型:SWOT分析与城镇发展综合条件评价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火田镇发展条件SWOT分析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新切入点,是城市地理学,尤其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 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 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_黄耀志_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课程任务书 (供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下使用) 一、教学目的 城市中心作为城市传统及历史文脉的焦点和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值得我们 关注。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如何使城市更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如何延续和发展城市传统,使城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课题以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为主要内容,强调对城市物质形态和机能以及人、自然、文化等因素的研究和探索;重视对城市环境模式的创造和建设开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要求结合对基地和城市传统及历史文脉的调查,通过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学习,能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辨证思考,并对城市更新改造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协调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规划设计条件和要求 1、规划目标 本设计课题选取苏州城市中心附近的改造地块,要求在了解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个性的基础上,对该地块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该地块的更新改建方案,形成集商业、文化休闲、餐饮、办公、旅游及高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城市中心发展的新动力。 2、设计依据 国家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及有关政策。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苏州市中心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它相关的国家、省、市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3、规划设计要求 3.1 按4-6人组成小组,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分析工作 (1)收集国内外相近的优秀规划案例,对其创作理念、规划思想和表现手法等进行归纳分析并加工成为报告。 (2)对规划基地的环境、风貌特色、交通、旧城改造等方面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和定量化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 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调查分析成果加工成为报告。 3.2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研究本地区与城市中心、苏州古城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关系,提出本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功能定位和形象策划。对基地内现存环境、文化和社会资源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提出城市设计总体构思,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完善区内用地功能结构、布局和功能配置。 3.3 设计方案能充分展现创作理念、规划思想、表现手法以及创造力等各个方面,弘扬求实创新精神,能够体现规划师对城市问题的关心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