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诊断依据

病理切片诊断依据
病理切片诊断依据

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慢性肺淤血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

2.某些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心衰竭细胞”,其胞质内含粗大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

3.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慢性肝淤血

诊断依据:

1.肝小叶中央有红色淤血区,淤血区内中央静脉及肝窦均显著扩张,充盈血液,在相邻肝小叶淤血区之间有互相连缀的淤血带;

2.肝细胞索离断,部分肝细胞萎缩乃至消失;

3.淤血区及其附近的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为脂肪变性。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阑尾组织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2.阑尾粘膜部分变性坏死并脱落形成溃疡,粘膜下层充血水肿;

3.肌层平滑肌纤维仍然存在,浆膜下充血水肿,系膜充血;

4.从粘膜到浆膜,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肝细胞癌

诊断依据:

1.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排列成条索状或团状;

2.癌细胞异型性大,核浆比例失常、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

3.有巨核或多核瘤巨细胞;

4.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型核分裂像;

5.癌组织内有坏死、出血;

6.癌细胞排列呈腺腔样,其中有胆汁形成;

7.排列成条索状的癌细胞索间无间质,癌细胞直接与血窦相连。

淋巴结转移性癌

诊断依据:

1.淋巴结的部分结构破坏消失,而为癌组织所取代;

2.癌巢呈实体性或呈腺管样结构,异型性明显;

3.输入淋巴管与皮质边缘窦内均有转移癌细胞团,尚可见正常淋巴滤泡。

乳头状瘤

诊断依据:

1.肿瘤呈乳头状结构;

2.间质为树枝状纤维血管组织,其表面覆盖鳞状上皮,上皮与间质结缔组织的界限清晰;

3.向皮肤表面生长的乳头瘤细胞与正常表皮细胞极为相似。

鳞状细胞癌

诊断依据:

1.一侧粘膜破坏消失,癌组织向粘膜下层及肌层浸润性生长;

2.癌巢大小、形状不一,癌巢中央为角化珠(癌珠);

3.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大肠息肉状腺瘤

诊断依据:

1.肉眼观察切片上有一小圆形结节状物;

2.息肉由多数密集的腺管构成,衬以单层柱状腺上皮,排列规则,内有大量杯状细胞;

3.腺腔形状不规则,且肿瘤增生导致腺腔狭窄;

4.间质为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直肠腺癌

诊断依据:

1.癌巢呈腺管样结构,管腔大小轮廓与排列都不规则;

2.癌细胞排列层次紊乱,腺上皮呈单层或多层,细胞核大而深染,形态异型,核分裂像易见,未见杯状细胞;

3.癌组织突破粘膜肌层,向下浸润到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癌组织浸润处的原有组织尽被破坏。

乳腺实体癌

诊断依据:

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实性团、索状癌细胞巢,个别癌巢呈腺管状;

癌细胞大,多角形,边界较不清,多呈合浆状;

3.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少许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纤维肉瘤

诊断依据:

1.瘤细胞非常丰富,呈弥漫分布(间叶组织来源),多作束状交织,而无巢状结构;

2.瘤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近似于成纤维细胞;

3.核较浓染,大多呈椭圆形或梭形,核分裂像多见;

4.间质结缔组织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内含多数薄壁血管。

平滑肌瘤

诊断依据:

1.瘤结节由纵横交织的平滑肌纤维组成;

2.核纵切时呈棒状,横切时呈圆形,斜切时核较短,有时呈长椭圆形或略带梭形,核的数目远远超过正常的平滑肌组织;

3.不能找到核分裂像;

4.瘤组织内血管及其周围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的间质;

5.瘤结节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清楚,但无明显的结缔组织包膜。

主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依据:

1.主动脉内膜显示局限性增厚,形成粥样斑块(粥瘤);

2.斑块由多量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粥样物质)构成,其内杂有一些无一定排列方向的针状空隙(胆固醇结晶),周边区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3.斑块内可见蓝染的颗粒状钙盐沉着,斑块表面纤维帽中胶原纤维增多并发生玻璃样变。

颗粒性肾固缩

诊断依据:

1.低倍镜观察,肾皮质表面有向下凹陷和向外隆起相间结构;

2.凹陷部分的肾组织内,入球动脉内膜有玻璃样物质沉着,以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3.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大多已玻璃样变,肾小管变小、萎缩、消失;

4.间质内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

5.隆起部分的肾组织内,显示代偿性变化,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管扩张;

6.小叶间动脉等小动脉内膜增厚。

大叶性肺炎

诊断依据:

1.病变相当于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变弥漫分布,肺泡内充满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和中性粒细胞;

2.相邻肺泡之间可见纤维素通过肺泡隔上的肺泡孔;

3.支气管无明显病变,部分肺泡已显示渗出物早期的溶解吸收变化;

4.肺膜上也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

支气管肺炎

诊断依据:

1.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出现化脓性炎症,呈灶状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为较大的病灶;

2.病灶区细支气管壁充血,并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3.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内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以及脱落、崩解的上皮细胞;

4.病灶附近的肺组织充血,肺泡呈代偿性肺气肿。

硅肺

诊断依据:

1.镜下见散在单个或互相融合的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结节(硅结节),由胶原纤维素构成,结节周围有较多炭末沉积;

2.结节之间增生的结缔组织也大多发生玻璃样变;

3.结节外肺泡内有较多的单核巨噬细胞,肺淤血、水肿;

4.肺膜明显增厚和玻璃样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断依据:

1.粘膜层内部分腺体萎缩消失;

2.部分上皮增生成腺体,腺上皮中夹杂有不少杯状细胞(肠上皮化生);

3.有潴留小囊肿形成(因腺管被堵塞,腺体分泌的液体潴留,形成囊肿);

4.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胃消化性溃疡

诊断依据:

1.肉眼观察切片,有一宽阔下陷处,即溃疡所在;

2.溃疡表面覆盖少量炎性渗出物,内有纤维素和白细胞;

3.表面下为少量坏死组织;

4.坏死组织下为新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

门脉性肝硬化

诊断依据:

1.肉眼观察切片,有大小不等的红染结节;

2.结节系大小不一、略作圆形的肝细胞岛屿(假小叶),其四周绕有结缔组织;

3.假小叶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肝细胞再生而成,内无中央静脉,另一种为肝组织改建而形成,内有一个偏位的或两个以上的中央静脉;

4.汇管区及假小叶之间均有结缔组织增生,其中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小胆管增生。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

1.大部分肾小球显著增大,充满Bowman囊;

2.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所致,同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3.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红细胞少,基底膜无明显增厚;

4.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腔内可见红染均匀一致的圆柱状物质(透明管型)。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

1.肾小球显示密集,肾皮质结构紊乱、表面凹凸不平;

2.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所属肾小管亦萎缩变小甚至消失,上皮呈立方或扁平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3.部分肾小球体积肥大而球丛细胞并不增多,所属肾小管扩张,有的腔内含有透明管型;

4.部分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小叶动脉及弓形动脉内膜增厚使管腔变窄。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

1.肾组织病变弥漫,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呈梭形或立方形;

2.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增生堆积成层,与渗出的纤维素、单核细胞等一起在尿极形成新月体和环形体;

3.新月体与肾小球丛粘连,使Bowman囊变窄以致闭塞,部分新月体或肾小球已纤维化;

4.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腔内可见管型;

5.间质明显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肺增殖性粟粒性结核病

诊断依据:

1.肉眼观察切片,可见多数粟粒大小、分布均匀的圆形小结节(结核结节);

2.多数小结节中央部分为红染均质、无结构的干酪样坏死物质;

坏死物质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少,甚至呈泡沫状,核内可有核仁1~2个;

4.可见特殊的Langhans多核巨细胞,核排列为镰刀状或环状;

5.可见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位于结节周边区。

慢性纤维空洞型肾结核病

诊断依据:

1.空洞腔面附有干酪样坏死物;

2.空洞壁外肾组织内,多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增生性结核结节;

3.结缔组织广泛增生,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多已萎缩。

慢性血吸虫病肝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慢性虫卵结节,中央有一个或多个已变形、破裂或钙化的血吸虫虫卵沉着,其周围绕以上皮样细胞、多核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成纤维细胞排列成环状),与结核结节类似(假结核结节);

2.多数虫卵结节已纤维化,其中可见卵壳碎片及钙化虫卵,结节周围的肉芽组织形成多量的胶原纤维;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 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 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 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 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 55% 70% 75% 80% 85% 95% 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 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 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组织病理切片以及HE染色

组织病理切片以及HE染色 (一)实验原理: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能较好地显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可 用于观察、描述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学,而且HE切片可较长时间保存,被称为常规染色方法。 (二)实验步骤: 一、制作切片 1、取材、固定:取小鼠肾脏组织适当大小,并且放入盛有固定液的小瓶中保存。 2、组织的脱水、透明、浸蜡与包埋 组织固定后还需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等过程才能制成蜡块,进行石蜡切片。脱水是指用某些溶媒置换组织内水分的过程。组织脱水后,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酒精相混合又能溶解石蜡的溶剂,通过这种溶剂的媒介作用,使石蜡浸入组织块。在此过程中,因组织块中的水分被溶剂所取代,组织块变得透亮,因此称之为透明。组织染色后也要进行透明。最常用的透明剂为二甲苯,处理时间为30min左右。 组织经透明后在溶化的石蜡内浸渍的过程称浸蜡。用其他浸

透剂(如火棉胶、碳蜡和明胶等)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 称为浸透或透入。为使石蜡充分渗入组织块中,常需经过3小时的浸渍,期间需更换3次石蜡。一般用于浸蜡的石蜡熔点为52- 56Co 组织块经过浸蜡或浸透,用包埋剂(石蜡、火棉胶、碳蜡和树脂等)包起的过程称包埋,包埋后便制成含组织的块。这种包埋块可使组织达到一定的硬度和韧度,有利于切成薄片。石蜡包埋是病理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包埋方法。用于包埋的石蜡熔点一般为60C左右。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某些酶染色时,则需采用低温石蜡包埋,以保存组织内酶的活性。 3、切片、制片 石蜡切片常用的切片机有轮转式切片机和平推式切片 机,以前者为多用。切片厚度一般为3-5卩m切片时先将组 织片平摊于一块玻璃上,迅速滴加30%的酒精水溶液使组织片完全展开,再移入40C恒温热水器中。也可直接将组织切片移入40C的恒温热水器中,待组织片完全展开后将其贴附于载玻片上,经56-60C烤片30-60min后即可进行染色。 二、HE染色 1. 二甲苯脱蜡2X 10 min ;

超全病理学切片镜下病变特点

肝脂肪变:肝细胞肿大,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空泡边界清楚。早期脂变为核周围出现小的空泡,当空泡较大时核常被挤到一边,状似脂肪细胞。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淋巴结坏死区组织分解比较彻底,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完全消失,原有组织轮廓消失,边缘部分见散在的细胞核碎屑,呈现一片红染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 肉芽组织: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及各种炎细胞组成。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周围可见各种炎细胞和渗出液。急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满血液,呈串珠状排列,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可有淡红色的水肿液少量红细胞和尘细胞。 混合血栓:动脉腔内有一个新鲜的混合血栓,可见条索状淡红色血小板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附着,之间有纤维蛋白网和红细胞。 急性蜂窝组织性阑尾炎:各层组织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粘膜层血管充血,粘膜组织及腺体部分坏死脱落,固有层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坏死的脓液组织向阑尾腔突破,肌层纤维水肿,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膜层脂肪组织中有中性粒细胞,表面有纤维素渗出。

鼻息肉:鼻息肉表面覆盖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组织水肿,内有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另见腺上皮增生。食管鳞状上皮癌::除正常的鳞状上皮外还可见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形态。癌组织呈不规则巢状,浸润至深肌层,与间质境界分明。癌巢内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异形,部分癌巢中心有角化珠形成或有坏死。 子宫平滑肌瘤:正常平滑肌组织纤维长梭形,境界不清,核呈杆状,束状排列具有一定的层次和走向。瘤组织: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结构上呈束状排列,但无层次,纵横交错,走向不一。 结肠腺癌:正常肠粘膜层肠腺大小形态一致,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腺癌组织已浸润肠壁全层,癌细胞排列成大小形态不一的腺样结构,细胞层次不均。癌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癌组织有坏死。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特别是小血管附近有略呈梭形的细胞团,称风湿小体。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一定数量的风湿细胞,外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风湿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一,胞浆呈淡紫蓝色。核大,常为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并呈细丝状向核膜放散,切面上状似枭眼,纵切面上形如毛虫。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 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 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无论是用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实验四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一、实验目的 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方法之一,即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病变及检查的要求,合理采集病料,经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后进行切片,在进行染色得到结果。固定是用化学药品把组织原来的结构保存下来,以便观察。脱水是除去组织中的水分,以利于透明和浸蜡。组织的透明是便于透蜡包埋。包埋的是使石蜡透入组织内部,把软组织变为适当硬度的包埋块,以便切成薄片。最后使用切片机,将包埋块中组织切成薄片。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已固定好病料,石蜡,手术刀,手术剪,镊子,脱水框,染色缸,梯度脱水酒精和透明剂一套,烘箱,切片机,毛笔,玻片,蛋白甘油,染色架,酒精灯,三角架,大烧杯,温度计,火柴,切片刀,记号笔或铅笔。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固定 采取的病理材料必须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 (二)脱水 组织经固定后,尚含有多量水分,而水与透明剂苯、石蜡根本不相融合。必须先把组织中的水分除去。但脱水剂必须是与水在任何比率下均能混合的液体,脱水剂常兼有硬化组织的作用。最常用的脱水剂为酒精、丙酮等。 1.酒精沸点78.4℃,为最常用的脱水剂。脱水能力强,并能使组织硬化,能较好地与二甲苯透明剂相混合。最终结果表明,只要脱水环节处理好,都会得到好的切片。脱水的程序为70%一80%一95%一100%。各级酒精2—4小时,视材料的大小、厚薄而定。100%酒精有硬化组织的作用,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小时。脑组织、脂肪组织或疏松结缔组织,脱水时间要适当延长。 2.丙酮沸点为56℃。脱水作用比乙醇强,但对组织块的收缩较大,主要用于快速脱水或固定兼脱水。脱水时间l一3小时左右。 (三)透明 透明对组织有脱酒精及透明两种作用。当组织中全部为透明剂占有时, 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此种现象称为透明,具有这种作用的试剂称为透明剂。常用的透明剂有: 1.二甲苯是最常用的良好透明剂,不影响各种染色。二甲苯易溶于酒精,能溶解石蜡,也是封固剂,不吸收水,透明能力强,易使组织收缩、变脆,故组织块在二甲苯中不宜久留,特别对小动物组织材料必须严格控制好(各种器官的透明差异很大),通常为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 当二甲苯透明时必须持组织放在专用二甲苯皿器中,这样可减少透明时间,有利于组织透明彻底,在换组织块透明时候,所用的镊子等器具必须干燥,不得将水滴混入二甲苯中,因水滴易被组织吸收而影响透明程度,潮湿天气更应引起注意。2.冬青油(水杨酸甲酯)为无色油样液体,易溶于醇、醚及冰醋酸,难溶于水。透明速度较慢,数小时或数天。一般经无水乙醇脱水后再入冬青油。 (四)浸蜡(透蜡) 组织经脱水透明后要用石蜡等支持剂透入内部,并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把软组织变为适当硬度的蜡块,以便切成切片。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卢文丽吴中华方肇勤 (2007/01/04) 一、器材(按一小组,约4-6人) 眼科镊:直无勾10cm 、弯无勾10cm各5把; 组织镊;12.5cm 2把; 眼科剪:直尖10cm 4把; 解剖剪:cr/14,4把; 普通双面刀片:10片/盒×1盒; 染色架:5个; 染色缸:1000ml,14-15个; 切片盒:50片/盒×3盒或100片/盒×2盒; 37度、60度恒温箱:各1个; 磨砂载玻片:50片/盒×3盒; 盖玻片:100片/盒×2盒; 广口瓶:30ml或60ml×20个; 滴管及配套吸头:4个; 玻璃漏斗:φ90 3个;玻璃搅棒:2支 普通粗孔大张滤纸:20张; φ90mm玻璃培养皿:4个; 中号普通毛笔:2支; 烧杯:500ml 、1000ml 各1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1个; 组织切片机及配套刀片:4台; 摊片用水浴锅:2台; 生物切片石蜡:5盒,熔点:56-58℃; 电子天平:1台; 酒精灯:150ml,4台; 脱水篮:1-2个; 打火机、标签纸、铅笔各一,卷筒纸、乳胶手套、口罩、医用纱布足量。 二.试剂 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30g/瓶×1瓶; 37%~40%福尔马林液:500ml/瓶×1瓶; 冰醋酸:AR,500ml/瓶×1瓶; 无水乙醇:AR,500ml/瓶×10瓶; 二甲苯:AR,500ml/瓶×10瓶; hematoxylin苏木色素(苏木精):10g/瓶×1瓶; 酸性品红(曙红丫水溶):25g/瓶×1瓶; 碘酸钠:AR,500g/瓶×1瓶;柠檬酸:AR,500g/瓶×1瓶; 水合氯醛:AR,250g/瓶×1瓶;铵矾(ALNH4(SO4)2·12H2O)或钾矾(ALK(SO4)2·12H2O):500g/瓶×1瓶 蛋白甘油(甘油/鸡蛋清=1/1):50ml 中性树胶:100g/瓶×2瓶。若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蒸馏水:5000ml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详解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详解 -森贝伽生物实验代做中心 公司中心实验室建设有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实验动物模型构建,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等实验技术服务平台。此外,还提供技术咨询培训,课题合作设计与申报,论文翻译润色等实验技术服务。 1.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取材时,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 为适,较容易发脆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血块、淋巴结、大块癌组织等可适当厚一点,而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取薄一些;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的脂肪组织。在取材中还应十分注意组织内是否有缝线或骨组织,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钙化组织,一定要非常小心。在切取纤维组织、肌肉组织、胃肠道时,应注意纤维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时尽可能按与纤维平行走向切取为佳。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 ×2.0cm ×0.2cm ,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 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 ,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技术服务,代做实验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步骤如下: (一)固定与修块 取组织块放入Bouin氏液中,组织块的直径应小于7mm。6小时左右后用双面 刀片将组织块修剪成3-5mm3大小。 (二)脱水与透明 1. 75%乙醇50分钟 2. 85%乙醇50分钟 3. 95%乙醇(I) 30分钟 4. 95%乙醇(II) 30分钟 5. 100%乙醇(I) 30分钟 6. 100%乙醇(II) 30分钟 7 1/2二甲苯(乙醇与二甲苯等体积)20分钟 &二甲苯(I)20分钟 9 .二甲苯(II)10分钟(可依据透明效果而定) 若脱水不好,二甲苯溶液颜色会变混浊。在每一步骤之后,要充分滤干组织块,一般用筒纸吸干组织块上的液体,以免影响其他液体的浓度,但也要防止组织块干燥。全过程约需要5h。(三)浸蜡、包埋与修蜡块 1.浸蜡:将60C恒温箱打开,使石蜡充分溶解,待脱水与透明结束后,将组织块转入石蜡里,放置于60 C恒温箱120分钟。 2 .包埋:将60 C的石蜡倒入纸盒内,然后用小镊子将各组织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使切面朝下。不同组别的同一组织包埋于一个蜡块中,以保证切片和染色条件相同。为防止倒入纸盒内的石蜡底部立刻凝固,可将纸盒置于一玻璃板 上(或大培养皿内),然后将玻璃板置于80-90 C左右热水上,包埋时蜡盒底部要放平,做蜡块的蜡要反复冻融较好。 3 .修蜡块:待纸盒内蜡凝固后,用刀片将其修成梯形,组织块与蜡块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m。 (四)切片 在载玻片上擦少量甘油蛋白。可滴半滴甘油蛋白于载玻片上,用手指充分抹 匀,呈半干状为佳。切片厚约4-8卩m,将切片在55C左右水浴中展开,展开程度 以带黄颜色的组织完全摊平为准。用涂有甘油蛋白的载玻片从水浴中捞取切片,放入37C烘箱中过夜。每个组织块捞片2张。过夜后,将载玻片置于玻片架上, 进行下面的实验。 (五)脱蜡、染色与脱水 倾斜玻片架,将玻片架和载玻片下缘的试剂用筒纸吸干,减轻对其他试剂浓 度的影响。全过程约需要60分钟。 1.脱蜡 (1)二甲苯(I)15分钟 (2)二甲苯(II)15分钟 (3)100%乙醇2分钟 (4)95%乙醇(I)1分钟 (5)95%乙醇(II)1分钟 (6)蒸馏水浸洗1分钟 2 .染色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 优质标准满分 (分) 质量缺陷减分 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 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 厚薄不均匀:减3~5分 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 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 分

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 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 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 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 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 周围无胶液外溢 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 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 7分 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 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 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 5分 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 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 合计100 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 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 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病理实验切片解释

病理实验切片解释 1.肾细胞水肿: 标本为肾脏,先用低倍镜找到肾小球,并在其附近认出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重点看近曲小管。 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使管腔缩小,缘参差不齐,再用高倍镜观察,可见曲管上皮细胞浆出现许多红染细小颗粒。 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 细胞核正常或浅染 2.肝脂肪变性: 切片为肝组织,低倍镜下见有些肝细胞浆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二甲苯溶液留下空泡)空泡大者,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4.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 低倍镜下,可见组织边缘仍有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增厚的被膜,但中央部分结构完全消失,呈一片红染颗粒,细胞核完全消失,坏死区周围可见一些结节状病灶。 5.肉芽组织: 标本取自皮肤溃疡面的肉芽组织有的切片标本一侧仍保留有少许表皮(有的无),大部分表皮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溃疡表面附有炎性渗出物,其下为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由与表皮垂直的新生毛细血管,散在纤维母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组成。 新生毛细血管呈裂隙状,增生的皮细胞以双行队列排列,腔大部

分无血细胞,纤维母细胞呈卵圆形、星型或梭形,细胞境界尚清楚,胞浆弱碱性,核卵圆。 炎症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为可见少数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其下层肉芽组织出现纤维化。 6.肺淤血: 标本为肺组织,低倍镜肺泡壁明显增宽,其毛细血管高度扩,腔充满红细胞,肺小静脉也扩充血,少数肺泡腔正常,多数含有红细胞及淡红色的均质水肿液,有的肺泡腔可见成堆棕黄色的巨噬细胞也称心衰细胞。 7.肝淤血: 标本为肝组织,可见中央静脉扩充血,其周围肝窦也明显扩,其充满红细胞,该处肝细胞有的体积变小以致消失,有的胞浆可见小空泡,小叶周边肝窦和肝细胞上述改变程度减轻。 8.静脉血栓: 标本为静脉,管腔闭塞。 镜下可见血管腔有红色,粗颗粒状的梁,层状或条纹状排列。 梁间充满纤维素网。 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有的区域红细胞已溶解。 血栓与血管壁相连处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其间有少数炎症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9.脾贫血性梗死: 9.脾贫血性梗死:

病理学实验考试切片描述复习

①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窦受压变狭或消失。肝细胞肿大,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疏松,内含粉红色嗜酸性颗粒。有的变圆、胞浆空亮,形成气球样变。 ②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肝):胞浆中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脂肪滴),边界清晰,将细胞核挤向一侧。肝细胞体积增大、肿胀,细胞核明显,细胞与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③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核大,胞浆红染。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可见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种炎症细胞。 ④慢性肺淤血: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⑤混合血栓:白色血栓: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红色血栓: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 ⑥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损伤,在心瓣膜上附有一巨大的赘生物,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其内含有大量淡紫兰颗粒状的细菌团及深蓝色的块状钙化灶。 ⑦风湿性心肌炎:在心肌间质尤其血管周围,有一些梭形细胞团,即风湿小体,中间为纤维蛋白样坏死灶,周围有枭眼或毛虫样的风湿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及炎细胞。 ⑧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凸起,中膜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形成纤维帽,深部可见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的脂质和坏死物及柳叶状的胆固醇结晶,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⑨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横断面,由内向外共4层,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部分粘膜上皮及固有层变性坏死,阑尾腔内及浆膜层有炎性渗出物,由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和少量纤维素组成,血管扩张充血。 ⑩肺结核: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周围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11肠阿米巴:低倍镜可见肠粘膜溃疡呈口小底大烧瓶状。高倍镜可见溃疡边缘坏死组织与活组织交界处有散在或成群的阿米巴滋养体,呈圆形或略呈椭圆形,胞膜清晰,胞浆呈空泡状,核小而圆,周围有空隙。 12血吸虫性肝硬化(血吸虫肝):肝小叶正常,散在分布结节状结构,为虫卵结节。结节中央有几个血吸虫卵,组织大片坏死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堆积。 13胃溃疡:表层可见少量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层下方为数量不等的坏死组织,坏死层下方为大量增生的肉芽组织,最下层为瘢痕组织层,血管、细胞少而胶原纤维多,溃疡周围胃粘膜有肠上皮化生。 14门脉性肝硬化: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有脂肪变性,坏死及再生,中央静脉多偏位或缺如,假小叶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及新生小胆管。 15肝细胞性肝癌:肿瘤细胞成索状和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多核瘤巨细胞,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像增多,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而红染,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16毒性甲状腺肿:滤泡呈弥漫性增生,滤泡大小不一,以小形滤泡为主,内有胶质样物质及大量空泡,间质中毛细血管丰富,血管扩张充血,有纤维组织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17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多为主,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管腔内出现蛋白管型、红细胞或白细胞管型及颗粒管型。 18新月体肾炎: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增生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19肾透明细胞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肿瘤细胞常排列成片状、乳头状或管状;细胞体积大,边缘清晰,呈多角形,核小而均匀、染色深,细胞质多呈透明。 20淋巴结转移腺癌:于淋巴结边缘窦及皮髓质区可见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癌性腺体,无正常腺管,可有出芽,共壁等结构。部分癌细胞呈实性片状。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浆比增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21高分化鳞癌:癌巢内细胞分层明显可见细胞内角化,棘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有角化珠形成。 22纤维肉瘤:无明显包膜,瘤细胞弥漫一片,成束、交叉排列呈“鲱鱼骨”样,细胞呈梭形,胞质少,核大,染色质密集,可见核分裂相。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是病理学的一项极有使用价值 的专业技能。它包括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漂片、烤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和封固等程序。HE 染色是既基本又十分重要的工作,HE 染色的好 坏直接影响病理医生的正确诊断,而HE 染色质量好坏与HE 制片的每一步骤关系 都十分密切。只要某一步骤出了问题都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时常会出现个别片子 色调不正、颜色对比不协调、染色不匀、模糊不清等现象,使切片的质量和诊断的 准确性受到影响。本文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就制作优良动物病理切片的体会阐述如下: 一、取材要及时、规范 (一)要取最新鲜的材料。由于各器官组织坏死变化很快,所以取材要求迅速。 取材时要用锋利的刀片或剪刀,勿用镊子对组织加以压迫,以免组织破裂和变形。 (二)选取组织块的大小、厚薄亦应力求适度。过大、过厚的组织,固定液不宜 渗透,亦可造成固定不佳,过小、过薄的组织又可能在固定或脱水的过程中发生扭 曲变形情况[1]。 (三)应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组织的基本结构,如肝要有肝小叶;肾要有皮质 和髓质;肺要有支气管等。另外,要采取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交叉处的组织,这样 才可以通过健康部位的对照,清楚地看到各种病理变化。 二、固定要充分 (一)一般固定液,都以新配为好,配好后应贮存在阴凉处,不宜放在日光下, 以免引起化学变化,失去固定作用。笔者常用的固定液是10,福尔马林溶液。 (二)应及时固定,这样可保持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防止组织自溶而产生 死后变化。将取下的材料立即放在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以上,固定液必须充足, 一般为材料块的20~30倍,有些水分多的材料,中间应更换1~2次新液。目的是防

病理学切片复习

1-02:肝脂肪变:肝小叶结构可辩,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空泡大的把细胞核挤到一边。

切片中大片伊红染色颗粒状为干酪样坏死组织,组织和细胞轮廓消失。

1-05:肉芽组织:主要由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构成;新生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部分血管与表面垂直;内皮细胞肥大,核椭圆形;纤维母细胞梭形,胞浆较丰富,核多椭圆。可见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种炎症细胞。

2-02:急性肺淤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满血液,并呈串珠状排列,肺泡腔内见有淡红色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另见少量巨噬细胞。 2-04:混合血栓:动脉腔内有一个混合血栓,可见条索状淡粉红色的血小板小梁,小梁周边有白细胞附着,之间有纤维蛋白网,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3-03: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阑尾横断面,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黏膜层血管充血,粘膜组织及腺体部分坏死脱落,固有层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坏死的脓液组织向阑尾腔突破,肌层肌纤维水肿,其间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膜层脂肪组织中见有中性粒细胞,表面有纤维素渗出。

3-04:鼻息肉:息肉表面覆盖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结缔组织水肿,内有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另见腺上皮增生。 4-02:食管鳞状细胞癌: 除正常的鳞状上皮外,尚能见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形态。癌组织呈不规则巢状,浸润至深肌层,与间质境界分明。癌巢内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异形,部分癌巢中心有角化珠形成(同心圆排列的角化物)或有坏死。

病理切片诊断依据

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慢性肺淤血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 2.某些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心衰竭细胞”,其胞质内含粗大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 3.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慢性肝淤血 诊断依据: 1.肝小叶中央有红色淤血区,淤血区内中央静脉及肝窦均显著扩张,充盈血液,在相邻肝小叶淤血区之间有互相连缀的淤血带; 2.肝细胞索离断,部分肝细胞萎缩乃至消失; 3.淤血区及其附近的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为脂肪变性。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阑尾组织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