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

用心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
用心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

用心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

内容摘要:

幼儿期是一个孩子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心理的发展更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里程。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情感、语言、感知觉、情绪、气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更是是情商和智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对于一名幼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低龄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化,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控制。思维是简单的,直白的。小班的幼儿更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的,每每喜欢把事物来比作人看,会讲话,有时还会有人的神态,甚至完全和人一样调皮玩闹,幼儿的这种思维把具体的人和物等同起来。心理学家称之为“泛灵”心理。“凡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可不可以将孩子们的这种“泛灵”心理运用在小班低龄幼儿的教学生活活动中。

当今社会快速的时代进步需求下,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幼儿身边的细

小教育契机,并创设出适宜孩子的新型教育模式。经过实践来推动幼儿良好心

理发展,从而使得幼儿更好的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幼儿园、教育、家庭

正确理解幼儿健康心理

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家长的关注,在幼儿幼小的内心里需要关注,更需要我们从心底去感受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针对幼儿阶段年龄过小的孩子,我们尝试应用多种教育形式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幼儿的未来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拟人化的教育形态源于教育生活

拟人化教育: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教育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将世界人格化,使幼儿将周围同化,引起幼儿注意和兴趣,以此期待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针对小班幼儿,拟人化教学形式源于幼儿更应服务于幼儿,这种教育形式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绪的体验,消除幼儿内心的消极情绪所带来的种种不安全心理状态,也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能够给幼儿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舒适、安全、私密性小空间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其中乐于参与顺利的接受并喜爱。为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起到了推动型的作用。

二、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拟人化教育形式符合其幼儿发展规律,它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不宜于幼儿理解的道理简单化、形象化、故事化。易于幼儿来理解,更容易理解。慢慢的这样的外在规范,就会慢慢的化成了幼儿的自觉主动的行为。从而让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来感染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采用拟人教育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更多的外部关注,可以使小朋友产生更大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孩子学习中产生的动力,更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牢牢的吸引幼儿的兴趣点,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切以兴趣最主导,促使孩子们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学到知识,有效的提高孩子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的学习。

拟人化教育——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社会关注问题的焦点,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实际措施,帮助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难发现,大班、中班的幼儿采取的榜样示范法、引导法、激励法等教育方法适宜性较强。而这些教育方法在对小班幼儿心理的各方面发展上却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为此值得思考:什么才是更加适合小班孩子的,怎样的教育环境会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摸索和寻找适宜小班幼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至4岁的幼儿年龄偏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赋予事物以生命。花宝宝、书宝宝、兔宝宝,桌子小宝宝常常挂在嘴边,成为一些物体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么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发现了孩子们这样的阶段特点,我开始将这样的拟人化教育方式逐渐将此引入平日的教育生活中,渐

渐的会发现,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教室里、操场上周围的一切一切都幻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富有童话的生命个体,都变得可爱生动起来,不仅仅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更促进了幼儿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了全方面的提高。

一、对小班幼儿进行拟人化教育会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

针对小班的幼儿我们尝试了拟人化教育,它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之为消极情绪。

城市中大多数幼儿,从三岁开始,走出家庭,正式步入幼儿园,开始进入社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些宝宝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后,面对着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各种悲伤恐惧消极的情绪便自然生成了。渐渐的很多幼儿情绪产生了波动,对幼儿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不及时消除,导致幼儿恶性循环,造成幼儿不爱去幼儿园,哭闹、恐惧情绪不稳定等。在新开学的小班中,教室里像是一首“交响乐”哭闹声一片,很多一开始不哭的幼儿。也被感染哇哇哭起来,伤心极了。有的小朋友还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如何使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拟人化教育方式融入其中。在“花儿朵朵向阳开”邀请家长可以将自己家里,幼儿最喜欢的物品玩具有选择性的带到幼儿园来。幼儿每当看到这些可爱的玩具和物品,就知道了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有那么多可爱的玩具宝宝也来上幼儿园,陪伴着小朋友们。在日常幼儿园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拟人化教育方法迁移幼儿进行全面的心理和情感发展成长。比如书宝宝受伤了很痛,请小朋友们帮助书宝宝,平时多多照看好书宝宝,让它不再伤心,小朋友们在看书的时候也要注意轻轻翻页,不要在弄伤书宝宝好吗?幼儿们结合自身情感,自然而然的理解并爱护书宝宝。为幼儿健康的心理发展打好基础。运用这样的拟人化教育方式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幼儿园在他们心里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

彤彤内向型性格,腼腆不爱讲话,也很少主动和老师还有小朋友们打招呼讲话我们仔细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彤彤在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不爱讲话。彤彤妈妈说,宝宝平日与人沟通的能力差,不怎么爱讲话。之后我关注该幼儿发现,宝宝经常用摆手或点头摇头这些肢体表达方式来回应我。在一天的植物角,无意间我看到,彤彤站在植物角“豆宝宝”的家门,小声的叨咕着什么,原来彤彤在和豆宝宝对话呢,“豆宝宝,你今天开心么?你有妈妈么?你的妈妈在哪里呀?她什么时候来接你呢?彤彤很喜欢你,想和你做好朋友可以么?”看到这些。我赶忙把手摸了摸“豆宝宝”的家,一边抚摸着豆宝宝的家,一边和彤

彤说:“豆宝宝和我说话呢。”只见我惊讶的表情吸引了彤彤。接着我转换了角色,用宝宝的语气对彤彤说:“我”很喜欢彤彤,我的妈妈给我去买好东东去啦,下午就会接我回家。“我”很希望和彤彤做好朋友!“真的么?真的么?彤彤这样的表情和反应,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继续以“豆宝宝”的身份与彤彤进行了一次真正的交流和谈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常常的变换角色与幼儿进行互动式谈心,渐渐的彤彤喜欢和我讲话,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我,当我看到孩子们放松的灿烂的笑容和开心的话语,心理健康的发展时,我开心极了。

二、拟人化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发展和道德感、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的形成。

拟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外在的规范久而久之便内化成了孩子的自觉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发展和道德感、美感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班内,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玩折纸,折纸这项游戏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彩色折纸的世界里,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将它变成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小生命,可是每次玩过折纸后,美工区里的“折纸小舞台”上面展览的小作品总会缺少很多。有一天,我利用临近离园的时间,针对孩子们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的口吻对他们说:“美工区的彩纸宝宝都不见了!它的妈妈很着急,小朋友们你们看见它们了么?我发现很多小朋友豆被我吸引了,便接着往下讲,“彩纸宝宝和小朋友一起从家里出来到幼儿园玩的,现在它的妈妈来接彩纸宝宝,可是它们都找不到了,哪位小朋友看到彩纸宝宝,快点把它领回家吧!要是妈妈找不到宝宝一定会伤心的哭泣的。”“老师,彩纸宝宝在冬冬那"。一些孩子更是自觉地把彩纸交到了我手里,然后纷纷跑到我身边表示:再也不让彩纸妈妈和彩纸宝宝分开了,以后不拿彩纸回家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拿彩纸回家,当个别幼儿忍不住想拿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拿彩纸回家,彩纸宝宝会想妈妈的。这一教育,不仅使幼儿自觉约束了自己不乱拿彩纸的行为,而且激发了小朋友爱护公物的道德感。将物体拟人化,激发了孩子“泛灵”心理,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影响尤为明显,使孩子把外物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顺应这种心理活动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将物体拟人化,激发了孩子“泛灵”心理,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影响尤为明显,使孩子把外物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顺应这种心理活动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三、拟人化教育在幼儿同伴影响中起到了心理疏解的作用。

在班内,欣然和豆豆是从小一起长大十分要好的好朋友。在一次户外活动中,豆豆和欣然安排在了一组,平日里这是他们最为高兴的事情,可是不知怎么的,突然豆豆哭了起来,我急忙安抚住了豆豆,只

见欣然把头一转,跑走了。

我把豆豆叫到身边问道:“豆豆,你怎么了呀?”只见豆豆伤心极了,边哭边说:“欣然再也不跟我玩了,再也不跟我玩了。”之后的活动中豆豆都呆呆的坐在哪里,低低的头。在离园的时候,与豆豆妈妈进行了谈话,妈妈提到,豆豆前两天和欣然一起玩儿,欣然想和豆豆玩她喜欢的东西,豆豆偏不,这不两个人不开心了么,一直到现在豆豆最近在家里也是很少讲话,也不怎么愿意出去玩耍了。我们家长怎么询问,豆豆都不说话。真怕孩子心理受到什么伤害啊!豆豆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更加关切豆豆的心理情绪发展,于是我在一次娃娃家的活动中,看到欣然和几个小娃娃一起做游戏,我便利用这个契机与她交谈起来:“欣然,这些都是你的好朋友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原来你有这么多好朋友。”我选择了拟人化的语气,讲到:“平平”(娃娃)这两天可难过呢,她说你不想和她做好朋友了,是么?欣然说:“平平今天不听我的话,我说这样玩,它偏不!我不喜欢它了!”我继续问道:“可是平平说自从你不和她玩了,她也不知道你为什么?心理很难过,都哭了好久呢?只见欣然的大眼睛看看我说:“老师,其实我就是想让她跟我一起玩我喜欢的东西而已。我还是很喜欢她做我的好朋友的。我这就跟她说去。”说罢欣然便把娃娃们放好,拿起“平平”和她说起自己的小错误来。不一会,欣然带着娃娃们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们都是好朋友,很好很好的朋友哦?”我弯下腰抚摸着欣然的头说:“豆豆也很想和欣然玩,可是豆豆最近很伤心,我听“小玩具”说豆豆都伤心好几天了。欣然低下头,摸摸自己的小脑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也很想豆豆,自从上次玩过后,我也没敢跟豆豆说话,我怕他不理我了呢。”听了欣然的话,我对欣然偷偷的讲:“其实豆豆一直很想很想跟你说。。。。。。你快去找到他吧,把玩具宝宝带上哦。”欣然开心的去找豆豆了。不一会,两个好朋友高兴的抱着玩具宝宝玩了起来。其实幼儿的心理世界很微妙,在我们的日常园内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小小的心理世界。能够善于运用这样的“拟人化”教育方式,来及时的处理幼儿小小心理世界的突发状况,让我们的可爱的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关注幼儿无声的心理世界,是我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要的使命之一,往往这无声的心理世界,受到了太多的忽视。在这每个幼小的心理曾经迸发着多少新鲜的火花,也曾经萌发出多少惊险的危机。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和捕捉来自幼儿自身的心理引导方式,在拟人化教育引导下我们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将这无声的心理世界讲出来,并且将快乐和悲伤与同伴共同分享。引导更多的教师一同走进幼儿无声的心理世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将成为我们毕生幼教工作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姚凯南. 《儿童气质特点及其意义》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6

[2] 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张劲松,王玉凤.《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

[5] 徐德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40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5.1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5.1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 《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2)能力目标是:学会分辨情感和情绪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用本节知识点判别生活中的正面和负面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3)知识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关系,重点掌握情感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和情绪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主要承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组织课堂对话等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思导行等方法,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要求,在本课我让同学们学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情境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升国旗仪式》带领同学们感受伟大祖国的光辉形象 问1:听着气势磅礴的国歌,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国歌和国旗都在提醒我们要爱国。 问2: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没有这样强烈的感情?那是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列举,老师总结:我们都需要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情感世界》 过渡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培养同学们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我通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作为“温暖之家”公司的一名导游,我将带领同学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游”活动。 第一站:走进留守儿童之家 问题1:通过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生1:看到他们很孤独,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生2::看到他们空洞渴望爱的眼神,感觉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关爱显得很孤独。 问题2:你认为他们感受到孤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1:缺少呵护导致的缺乏安全感 生2:我认为他们孤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关爱 教师总结: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接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人之所以感觉孤寂是情感的缺失导致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和被爱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情感的第一个作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过渡语:根据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带领同学们去看望空巢老人,来感受“孝老敬亲”的力量。第二站:看望空巢老人 问题1:看到那些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你有何想法? 生1:背影很凄凉,缺少子女的陪伴。 生2:因长期得不到子女的看望,他们的生活显得孤苦无依。 问题2:设想一下,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你了解到空巢老人有哪些情感上的缺失?

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龙里县莲花小学校李正萍 众所周知,评价班主任的真理是: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回想着这句话,我扪心自问,我算什么呢?我感到汗颜。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呢?每个人谁都会说,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但有时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你这个朋友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界,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班主任,都想热情、主动地接近他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样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那怎样敲开学生尘封的心门,走进学生纯净的内心世界呢? 一、转换角色,转变观念 我在乡村学校工作了近二十八年,当了近二十六年的班主任,自认为当班主任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可不曾想,今年到县城上挂学习我又赶上了当班主任,这个班主任怎么就那么难当呢?学生一点也不买老师的帐,班主任在,学生也控制不了自己,总是违反纪律。我把以前的招数都用上了,怎么以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呢?我不断的反思,分析工作失败的原因。我感悟到工作环境变了,可我的思想观念还没转变,用老一套“师道尊严”的方法来应对城区学校的孩子,就好像刻舟求剑似的,肯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我显然要碰壁。我得从头开始,定位学生,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前学生少,学生基本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老师总是盯着学生,学生看着威严的老师,哪里还敢自由散漫呢!而如今学生多了,老师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乘着这个间隙就开小差了,一个看着一个,课堂纪律可想而知。一旦课堂纪律混乱,老师就会分散精力上课,即使课准备得充分,也不能进入情景,感染学生。学生觉得老师上课没劲,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老师带着脾气上课,学生就会厌学,师生关系就会僵硬,不和谐。长此以往,这个班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班了。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不能像以前一样,总是扮演学生“教导者”的角色,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要以一个欣赏者的角色进行教育管理,与孩子们共同构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用犀利的眼神去盯着学生,哪怕是那么凶,一点用也没用,得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二、调整心态,学会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也许,谁都会想,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闹哄哄的,你能快乐吗?这时就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在学生面前随便发火,要冷静克制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今天学生的过错,昨天我们也犯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老师的心就平静下来了,这样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也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清责任,发火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说明老师缺乏内涵,同时也伤害自己的身体。比如学生上课不听,只有少数人,那算是学生的问题。如果多数学生不听,那就一定是老师的问题,我们要划分清楚责任,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当课堂很乱时,我们不能继续上课,不能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就得停下课,把学生的心拉回课堂,怎么办呢?可以寻找学生喜欢的东西,音乐是最具凝聚力的,这时,我们可以播放学生喜欢的歌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缓解课堂气氛,待学生的心静下来了,再调整老师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引入情景,只有学生配合了老师,与老师一道共同探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才能达到。在平时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作者:孙水仙“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 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这是《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事实上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如果说医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那么教师就是在铸就人的灵魂。一个弱小生命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不像花花草草可以重来,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我们都希望把强大和美好种进孩子的心灵,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作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拿着爱的法宝走进孩子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们

更应该让整个班集体洋溢着爱的芬芳,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因为爱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1、用爱激励学生。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里都会掀起狂风暴雨。所以教师应当用自己言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爱学生不能仅仅凭个人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为可以的学生,爱学生意味着一种责任,要把欣赏与赞美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与班级纪律要求格格不入的孩子;爱学生就更要么善待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 2、用爱温暖学生。 太阳是最公正无私了,它会把每一米阳光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芳草凄凄的草坪还是阴暗潮湿的墙角,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山村,无论是车水马龙的柏油大道还是坎坷崎岖的羊肠小路……阳光都毫不吝惜绝无偏袒的一一照顾。班主任就是一轮太阳,要把爱肆意汪洋的洒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只有让每个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爱的存在和温暖,他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3、用爱鞭策学生。 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的露珠一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批评的艺术应是理性与人性的圆满结合。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孩子,要让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引导,而且是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小心爱护!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模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从成都52中的实践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德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焦点。近日,本报记者收集到来自学校和教育界关于德育的各种声音,就德育存在的问题、德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诚实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如何更诚实?成都52中是一所工读学校,一所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教育学校,有很多被认定的“坏”孩子。可是,校长马海军说:“他们不是坏孩子,他们受到过太多不诚实、不公正的待遇。”老师不让交作业,他就不交;老师说出去,不准上课,他就逃学;老师说不准考试,他就不去学校。最后,老师又说,这孩子没救,他就自暴自弃;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父亲严格管教,同时又有求必应。一个月他也见不到父亲几面,但钱一直有。于是,摆阔,旷课,打架。最后父亲说,你天生就是造孽的。……在一些德育工作者不恰当地对待他们的同时,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社会的映照。成都华西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原松举例说明——学校坐车春游,车来了,尚未停稳。男生、女生全都朝着车子疯跑,抢位子,占地盘。成人社会,这事不鲜见;有学生在校园骑车,护卫队阻拦。3分钟后,“110”来了,学生打说“有人侵犯我的人身权利”。这种事,报上多得是;……“教育者、家长、成年人,都不是德育的权威,更不是道德的化身。诚实是德育的前提,没有人是完美的,社会也不完美。”这一观点,成了成都52中许多教师的共识。他们认为,诚实是德育的基础,未成年人不是“被教育者”,而应该是校园事件、社会情景中的一分子;应该把未成年人当成“社会人”,应该让他们知道每天经历的都是真实的人生,要让他们从小就诚实做人。成都52中做了一些“重塑”诚实的工作。以抽烟为例。好多到52中的学生都有吸烟的历史。“就算一个孩子24小时不间断吸烟。也并不能代表他‘坏’。”马海军说,“吸烟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这个观点是谁的?成人的。实际上,成人有压力,孩子也有压力。本来,孩子可以不采用这种形式减压,但是,当问题已经出现,是夺了烟骂一顿有效,还是缓和疏通有效?成人容易把硬性规则强加给孩子,德育如何更真实?很多孩子都有“编作文”的经历:学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

让学生走进小说情感世界

让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中学语文论文 让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 让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 潘淑萍胡锡良 时下,不少学生或沉醉于电脑游戏之中,或钟情于明星的八卦新闻,却偏偏对情感丰富的文学世界情感淡薄,尤其对经典名著更是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素质变得贫乏,这种现象一方面使人忧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提出了迫切应解决的问题。因为小说的情感教学一直是教学实际中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们的小说教学应该注重小说艺术形象的情感力量,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领略小说的的情感美。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教学中的体悟。 一、情感的艺术只能用情感的方式走进 优秀的小说为人们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寄寓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唯其如此,这些作品才会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和不朽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以理想和情操的陶冶。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说创作是作者情感的艺术表达。作者不是要说服读者的理智,而是用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去感染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小说的阅读也就成了读者接受这种情感的体验活动。所以情感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情感的艺术只能用情感的方式亲近,情感的力量也只能用情感本身去体验。我们的小说教学应抓住小说丰富多彩的情感特性,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情感活动。 比如我们教《祝福》,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情感世界,在冷漠凄寒

的“祝福”环境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包围在封建势力的冷酷中,鲁四老爷的鄙视诅咒,婆婆的捆卖逼嫁,镇上人们的冷漠取笑,以及柳妈有关灵魂在阴间受难的恐怖迷信,都使祥林嫂备受摧残和折磨,而祥林嫂的苦苦挣扎反遭来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打击。这样,祥林嫂情感世界里的悲惨经历和挣扎失望的痛苦,充分焕发出悲剧的艺术情感力量,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人物遭遇的深切同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那个现实社会的愤怒控诉。 二、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从学生的心理实际来看,他们的情感世界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来充实。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中外名篇虽然也抓住了这一特性,但由于时代、社会和地域与学生生活的现实都存在较大距离,使得学生在感受这些的时候会遇到障碍,所以我们应在小说教学中为学生架起进入小说情感世界的桥梁。这就应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人物的形象魅力美、小说的具体环境的意境美以及小说情节的冲突美等方面来发现小说具体可感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进入小说的情感世界。 首先从小说人物形象的魅力美来感知作品的情感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形象上又寄托了作者的丰富情感。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去具体感知,让这些人物形象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中进入他们的心灵。例如:《边城》中那个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的翠翠着实让人喜爱;又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那个上帝把一切丑陋给了他,却有着一颗最美最善的心的卡西莫多让人同情;而《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冒着大雨画出他一生中最伟大杰作——那一片温暖的常春藤叶的老贝尔曼让人心生崇敬等等。这些形象以其极其鲜明的个性,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给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都希望了解孩子一天在幼儿园的情况。所以接园的时候会问:“今天吃什么啦?”“今天老师教什么啦?”“今天乖不乖?”然而很多时候,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很不耐烦地敷衍两句。幼儿园的孩子还好一点,等孩子小学、初中了以后,很多孩子基本上不跟父母讲自己的情况了。袋鼠妈妈遇到的很多大孩子的家长每次都是从别人的口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情况。有的家长心急的时候还会对孩子说:“到底有什么事,你说嘛。?”家长越急,孩子就越说不出来。 作为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情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那些问题真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除了问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星期一早晨,喜乐一起床就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袋鼠妈妈说:“哦,你不想去幼儿园。说说看,我很想听。”喜乐就说XXX和XXX会打她,又说XXX不跟她玩。袋鼠妈妈听着,然后抱着她说:“XXX和XXX打你了,XXX 不和你玩。你有什么感受呢?”喜乐说:“我不高兴。”袋鼠妈妈说:“我明白了。其实你不是不喜欢幼儿园,而是害怕XXX打你。你也希望和XXX一起玩,对吗?”喜乐点点头,说“是的。”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从妈妈的怀抱里跳了起来,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准备好以后我送她去了幼儿园。 上周有一天傍晚,袋鼠妈妈接了喜乐出来,她一见到妈妈就说:“我今天闯祸了。袋鼠妈妈蹲下来问她发生了什么,喜乐说中午把饭菜全部撒地上了,下午吃午点,牛奶也撒裙子上了。我抱着她问:“你感觉怎么样?”喜乐说:“我觉得很难受,裙子弄脏了,有股味道。”我们两个人就蹲在路边谈论这件事。袋鼠妈妈告诉喜乐她回家可以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我就抱着她,什么都没说。喜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关注孩子的心理,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很好地促成孩子情智的发展。今天在钢城二小开的家长会,我感受特别深刻,特别是听了张荣华老师生动幽默又发人深省的讲座,更是让我感慨万分。 有教育家曾说:“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也就是说,父母只有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孩子形成情感共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很多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和我们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爸爸妈妈不理解我的需要,他们想对我说的时候就说个没完,可是我想说的时候,他们却心不在焉。”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其实,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感受和小秘密,他们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小世界里的所有欢乐和烦忧。当父母对他们的小世界漠不关心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失望,甚至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家庭教育失败的一面。 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的神情;父母应当高高兴兴地与孩子交谈,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他、不要指责他,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觉得他是被理解、被重视和被接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经常和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衷,逐步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话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此界,家长应注意在乎常的一言一行中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喜怒哀乐。同时,孩子的作业本、笔记本上的小小涂鸦也是他们心灵独白的一部分,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少信息,父母们也可从这些地方人手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最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观察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营造聆听的氛围,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聆听的氛围,和蔼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诉说,讲几句关心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敞开心廓,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的。 让孩子学会乐观面对,淡看生活挫折。 学习和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谁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何去面对,父母们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要强大自己的内心,还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引导孩子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而能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哭哭啼啼。 今天的家长会更像是一个课堂,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家长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我个人浅薄的体会,并且十分感谢钢城二小能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家长有机会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高明的家长,也希望学校能经常举行这样的专题讲座,谢谢学校,谢谢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幼儿老师读书随笔用心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读后感

幼儿老师读书随笔用心读懂孩子— 《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读后感 身为幼儿教师,我每天都要跟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交流,一起欣赏、一起感悟、一起创造。通过长期的教育观察和实践,我逐渐回归到了那个最本真的问题:“如何读懂孩子的画?如何读懂孩子的画外音,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日本儿童美术教育家鸟居昭美所著的《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带给了我探寻答案的方向。书中不但分析了0岁——9岁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绘画特点,还以简明、中肯的语言指导教师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话,走进孩子的心! 我想美术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在比赛中获奖┉┉真正的目的和作用是:引导幼儿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用美术语言表达“真我”,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具体有两方面的体会: 如何读懂儿童的绘画语言? 孩子作画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探索,过程重于结果,家长不要以成人眼光要求作品的完整,而要

耐心“听画”背后的心声,捕捉儿童心理发展成长的轨迹,儿童心智的成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一张张完成作品的高度! 我们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吗?婴儿通过哭、抖动身体、作笑脸来表达他们的高兴或不高兴。孩子们的画与婴儿的哭一样,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看孩子的画,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们的画所表达的东西,理解他在画中所诉说的内容。即画画不是教,而是通过“听”来培养的。孩子的绘画不是教出来的,是通过培养才能起到促进人发展的作用。成人要做得是为儿童提供创造造型活动的场所和材料,并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赏。 所谓兴趣,正是因每次作画、动手是源于抒发情感的痛快淋漓、探索的新奇快乐、亲身体验的久久难忘,从而真正激发儿童原创表现力。幼儿并非画所见,而是画所知。引导儿童绘画要“举重若轻”、必要时可以“声东击西”,利用儿童潜意识在快乐、激动地“游戏”中有所悟有所得! 绘画,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能力:①手的功能;②眼的功能;③语言的功能;(语言被称作第

关注学生学习感情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7、8+6、5+2、2 15X(4-0、5)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走进孩子心灵的世界

走进孩子心灵的世界 唐汉枝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

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摘要: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哪些地方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从而创造必要的条件,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那么,怎样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呢? 1、父母无法给与孩子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若手上没有糖,如何给孩子一颗糖?如果本身不快乐,如何带给孩子快乐?如果对自己也不能接纳,那便无法对孩子接纳。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是个有能量给与的父母。 2、孩子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 孩子的情绪并不属于你,不要认为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倾听,并表达理解,反映孩子的当下状态,协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感受与行为。如果随着孩子的情绪起舞,自己也情绪起伏、言行失控,不但无法协助孩子,还会加深对抗。 3、珍贵的关系是由细小处点滴累积而来的 要珍惜与孩子的每一个互动,不是等待大事发生时才出面处理。总期待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参与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许多小而珍贵的机会。珍惜每天细微的相处,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不能用心于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协助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4、重要的不是当时做了什么,而是事后你做了什么 父母不是完人,总有判断不当、处理不周的情况。但是父母不要为内疚所困,担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影响。重要的是去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在事后理性响应、说明,在坦诚中让孩子学习勇于认错与负责的行为,也同时示范了如何修补、维护关系的态度。 5、当无法接纳事实时,给予想象的空间 孩子常会有许多负面的情绪与攻击力要发泄,因此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孩子可以藉由想象得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获得的东西,表达出真实生活中不会被接受的情绪和希望。因此,如果不是有具体的破坏性行为,透过游戏、画画、说故事等,可满足孩子具破坏力的“想象”。不过度限制孩子的想象,就能帮孩子的压力找到出口。 6、精简说话 过于冗长的陈述常流于说教,也让孩子失去注意的焦点。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别让孩子听了一大篇,结果什么也记不下来。让重要讯息能够进入孩子脑中的方法就是要精简明确。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2016年5月19日容县石头镇上垌小学潘远东 这几天,我认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它给我留下的不仅是感动与共鸣,还有震撼以及反思。几年来常常烦恼于自己在育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不顺心,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却仍只是一味埋头苦干,现在我懂得了要适当地停下来思考,这并不耽误时间,是为了更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此,我很有感触。还记得第一届带班时,班上的小刘,是一个非常喜好动漫的男孩,他喜欢看动漫,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动漫图册,但是他的学习成绩非常的不理想,他所有心思全部让动漫所占据,经常在课堂上走神思考如何去画动漫人物与情节,在一次数学课上,其他同学都在做课堂练习,他却在画《火影忍者》的漫画。我没收了他的笔记本,发现他快要画满一本了,而且有连续的故事情节,我认真的看了他所绘制的故事。放学后,我找了小刘,没有批评他,我想那样也许起不到什么效果。我自己也算是个动漫爱好者,所以我用他最喜欢的动漫《火影》来引开话题,先一起聊了聊《火影》的故事剧情发展,讨论了最喜欢的火影人物。然后,拿起他的作品,我肯定了他的绘画才能,但是对于他所设计的故事情节,我提出了各种疑义,我希望能以此让他明白没有文化知识作基础,没有严密逻辑作推理,他无法构思合理情节,也自然无法创作属于自己的动漫,那么他的作品仅能停留在模仿或者只是构建一些死板而没有灵魂的动漫形象上。无疑,以他目前所表现的情况,将来他也是难以从事动漫相关行业的工作的,而别的工作的压力,可能会压得他无法继续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形象。所以,当下,他的首要人物不是创造,而是积累,可以继续看动漫故事积累他人经验,可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为自己的动漫故事积累基础。他沉默了许久,似乎赞同我的一些观点。此后,为了他喜爱的动漫,他开始认真学习,在课堂上也很少走神,他没有放弃动漫,只是知道了时间该如何合理安排。偶尔,我们也会聊一聊《火影》或者《海贼王》的新剧情。初三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第一次市质检中数学由原来的中下成绩提高成了全班第二,后来他顺利升上了高中。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知道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和要求,对教师自己来说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更适合教育学生方法,争取与学生心灵相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也为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1 、为人师表,忠诚于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成为人们行为的表率和楷模,为人师表是教师的义务之一,也是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且深远的。教师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的蜡烛精神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事业的追求。教师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人格也会成为学生心中追寻的典范。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自己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好形象,这样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去争取做一个象自己老师那样受到尊敬的人。 2、严于律己,不断反思,完善自己人格 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首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去探求一些新的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 教师在平时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在听别的教师课的过程中,吸取他们的有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讲课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评课时,将领导及其他教师指出的缺点及时改正,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课后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学习。 在与其他教师相处中有摩擦时要顾全大局,学会宽容忍让,得到大家的尊敬谅解,树立自己高尚品德,不断完善自己人格。 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例如,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知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才能等,都各不相同。教师应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人格被认为是心理学中最复杂问题之一。人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和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后备力量,为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品学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深入细致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尊重他们,学生会用心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努力学习。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郭胜男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认同,与其强制的给孩子们灌输一些大道理,不如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影响和对他们的人生意义。 一堂小学生的作文课堂展示课开始了:内容是描写热爱的四季,当说到冬天时,孩子们纷纷表达对冬天的喜爱。只有安锐怯怯地举起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 我可以不爱秋天,不爱冬天吗?”看到这,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有他的原因吧。 此时,课堂差不多已经要顺利结束了,老师可以圆满结束课堂,可以婉转地绕过孩子的问题结束活动。但是这位老师给了孩子发言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让安锐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感谢老师曾经允许他的不爱,让他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当我看明白:不爱秋天,那是因为“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总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不爱冬天,那是因为“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车碾过,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一个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个对妈妈充满了爱的孩子,一个知道心疼妈妈的孩子,差一点就成了大家眼中的不爱妈妈,不爱秋天、冬天的“怪”孩子。 幸亏是老师的“允许”,让安锐说出了心中的话:“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接着老师的哽咽、老师的点头,然后郑重举起右手的那种赞同,感动了所有人,老师的引领让同学们、听课的老师们走进了安锐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他的画,原来他没有故意捣乱,他的画就是他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他第一时间进入了我的眼帘,他身着一身黑,黑色的衬衫上面绣着一条龙,俨然一副小混混的打算。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

爱让我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心得体会

爱让我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读《魔法岁月0-6岁孩子精神世界》有感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 爱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沟通。”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师生之间的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对学生要倾其自己全部的爱去付出;老师对学生的爱还是一份整体的接纳,我们要爱学生的全部,包括他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直接去告诉孩子老师爱你,希望与你成为朋友,用老师那份充满爱意的言语去叩击学生的心门,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对学生的这份爱幻化成挂在嘴边甜甜的笑容,用那份柔和的言语和微笑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事情应该怎样去做。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的同时,孩子也会渐渐的向你敞开心扉。 有了爱,我们还需要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必须得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纳,他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这个接纳本身就是无条件的。对我们来说即使班上的孩子是先天畸形,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要无条件的去爱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很多老师只喜欢班上聪明、伶俐、懂事的孩子,但是世界上尚且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优秀。据心理学研究:一个孩子是自信还是自

卑,都来自于孩子童年的经历。因为儿童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自于父母或对他重要的人的评价,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老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推想,如果一个孩子坚信老师是无条件的喜欢他的,那么他从小就会成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这也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无条件地去尊重每一位孩子,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只有你真正的尊重他,理解他,他才会把自己心灵的大门向你敞开,作为老师的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时我们还要学会做孩子们秘密的守护者。拥有秘密是每个人寻求稳定心理的一种行为,也是一个人正常的防卫本能。如果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发现了,他就会觉得像是自己的宝物被别人抢夺走了一样,当然就会对抢走自己宝物的人产生憎恨,以使自己达到心理平衡。在孩子们心中,理想的老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应该是能够为他们保守秘密的朋友。相信一个能够答应孩子们替他们保守秘密的老师一定是一位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好老师。 最后,试着去学会倾听吧,你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倾听孩子决不意味着纵容孩子。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师的用心倾听一定会换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可,也一定会换来那一把开启孩子们心门的钥匙。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策略之一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顾柳敏 江苏省班主任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匆匆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很少接触的知识,让我的教育经验更加丰富。培训时间虽短,但我感受颇深,在网上,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随时打开培训课程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在论坛里和素不相识的同行之间共同交流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心得,朝着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的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奋斗,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前提是班主任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朋友之间要交心,要做好班主任就以心换心。班主任和学生真诚相处,吐露心声,会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感,觉得被老师当作朋友。现在的学生,一代胜过一代,是物种进化的优胜“作品”,他们是90后,能力很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会上网和PS(图片处理),他们内心情感丰富,想法甚多。可是由于是独生子女,情感上不会表达、不善表达,有的只会压抑在心,稍好一点的也往往只会寻找朋友倾诉。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会遇到情感危机。他们不会对亲人、对朋友正确的表达感情,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亲人、朋友“撒脾气”,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指导。班主任此时就应该挺身而出,倾听、帮助学生,因为此举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帮学生解困解惑获得得到学生的信赖、尊敬和爱戴。班级工作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威信程度,中学生最讲“义气”,如果他觉得班主任“行”、“强”、“可信赖”便会紧紧地跟随在老师的旗帜之后,所以班主任需要了解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的关系,在交往之中,你能发现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友善、冷漠、关心、警惕。甚至不需要一些言语便能让人的“第六感”捕捉到一定的信息。班主任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学生方式很多,如通过学生档案、家长反馈、同学评价等,但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班主任的亲自接触,这样的接触属于师生直接沟通,可以以有声语言、肢体语言为载体传

走进孩子的内心

走进孩子的内心 【案例描述】 在第一次接手这个高一班级的时候我还未习惯用老师的眼光看待这些兴奋的叽叽喳喳的孩子,但我还是注意到有3,4个男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用很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新的班级。于是在开军训动员会后,我点了那几个男生中看起来比较热络的一位,请他担任代理班长的职务。这个男生自己以及周围的几个男生明显露出有些愕然的神色,但他还是欣然应允了,并且在当天统计学生状况以及分发军服的工作中较好的完成了身为一个班长的任务。 但是,这个男生的问题还是暴露在正式开学后。慢慢的开始有课代表来报告他有作业没交,任课老师也来反映他有上课睡觉的状况。于是我和他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态度比较和蔼,主要还是以劝诫为主,他也接受了。但不过一星期,他又故态重萌,继续上述的问题,并且对于任课老师和其他班委的管理颇有微词。所以在和他进行第二次交流的时候我态度很严肃,用十分诚恳的态度来和他交谈。在这次交谈中,他终于放下戒心向我讲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父母生意失败欠了一笔债务,家中争吵不断,晚上回家也没办法静心学习。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让父母重归于好,不再一直争吵,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而对于学习,他的态度也很简单:每门及格就行。针对这个情况,我和他也进行了一些交流,告诉他要让父母减少争吵,其实能做的只是让父母少为他自己操心。他也表示同意,并向我坦白其实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同时又觉得每天在学校认真学习就像在拍老师的马屁一样。他希望他能给大家一个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睡觉,但是考试很厉害的印象,所以把学习的时间尽可能放在晚上,但同时这个计划又被父母的争吵所打破,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过和他的交流,我们达成了协议,为了保证他的上课效率,我同意他将座位调到讲台旁边。而他保证在日后的所有科目的考试乃至测验、默写中都不能有不及格的现象出现,否则回到教室最后一排并且负责垃圾桶周围的卫生。由他本人亲笔写下协议字据,并签字确认。 大概一个月之后,他的数学测验未达到及格分。虽然班级平均分也并未及格,他还是主动坐到了班级的最后,并确实负责起了垃圾桶周围的卫生。之后的班委改选中他没有竞选班长,但是顺理成章的选上了体委。也尽到了体委该有的责任,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学期结束,而他的成绩也比期中考试有所进步。 然而,一个寒假之后,他又恢复了之前作业乱写,上课睡觉的状态。我只好再次将他找来进行交流,而这次他的态度非常的不配合,甚至表示他现在的学习状态就是能糊弄就糊弄,并且拒绝再与我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我决定不再管他(口头上)。在这之后的大约3天中,我发现他的表现一直都还不错,对自己还算比较负责。但很快我发现,他在上我的历史课时开始不带课本,不订正作业,甚至上课睡觉。然而我观察,上别的课表现依然不错。于是我按照和他的约定继续放纵他的行为。过了一段时间,主动找我,说“被老师无视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到最后就想违反纪律来让老师管管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