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主要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时节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俗定于阴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台江县施洞地区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节。

妹妹节由来的传说

过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票有以下两种。

1、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畅快

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声笑语。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2、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

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姊蛛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去表百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野花草清对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坏。还具有明目健身,滋补强身功效,是节日期间与亲朋好友共享与相赠的特殊食品。

[贵州周边自驾游景点]贵州周边自驾游

[贵州周边自驾游景点]贵州周边自驾游 贵州自驾游景点路线攻略 贵阳——天龙(屯堡)——安顺——织金(织金洞)——黄果树——兴义(马岭河) 途经高速:沪昆高速 服务区:云峰服务区、夏云服务区、龙宫加油站 途经地点:清镇;平坝;安顺;镇宁;黄果树;关岭;兴仁;兴义 景点简介: 天龙屯堡:在天龙屯堡随处可见当地居民用一种传统的方式在生活。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附近的九寨、本溪等地看看,那里的屯堡更加原汁原味。 织金洞:织金洞是中国最美的洞穴之一。无论造型、岩溶堆积物类别形态,还是审美价值,都堪称极品,值得一看。 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的黄果树瀑布,不但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附近的天星桥景区,水上石林景区也非常值得游览。 美食特产:在屯堡可以品尝天子黄金糕、老汉蛋卷、泡椒蹄膀、老房子酒;织金县的“宫保鸡”和沙锅竹荪鸡也值得一尝;兴义的美食有贞丰糯米饭、鸡肉汤圆等。 沿着高速逛美景 b线:苗侗风情之旅 贵阳——凯里——雷山(郎德上寨等)——榕江(三宝侗寨)—

—肇兴(肇兴侗寨)——黎平(隆里古城) 途经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厦蓉高速——黎洛高速 服务区:榕江服务区、四格服务区、洛香加油站 途经地点:龙里;贵定;麻江;凯里;雷山;榕江;黎平;肇兴 景点简介: 朗德苗寨:朗德上寨是独具特色的苗族村寨,有绚丽夺目的苗族歌舞,工艺精湛的苗族银饰,独具匠工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道,是领略苗族风情的好地方。 肇兴侗寨:作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侗族大歌是不能错过的天籁之声。 美食特产:侗家腌鱼是侗家传统名菜,苗家酸汤鱼等不可不尝,此外还有牛背筋、炒香虫、从江小香猪等特色菜肴。地方特产有侗族织锦、银饰、芦笙等。 沿着高速逛美景 c线:自然体验之旅 贵阳——龙里(草原)——都匀(斗篷山)——三都(榔木水寨)——丹寨(岩英苗寨)——荔波(小七孔) 途经高速:兰海高速——厦蓉高速——兰海高速——麻架高速 服务区:小碧服务区、龙里服务区、眸珠洞服务区、都匀北服务站、独山服务区 途经地点:龙里;贵定;麻江;都匀;独山;荔波

贵州苗族刺绣

贵州苗族刺绣 一、制作流程: (一)从市场上买回布料(也有自家纺织的)和白线,将白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然后晒干; (二)该工艺品的绣法主要是平绣,也就是用染色的丝线在底布上绣,是最普通、最简易的绣法。平绣一般有两种绣法:一种是沿图案两边轮廓起针落针;另一种是在图案的一侧起针落叶,接着再跨向图案的另一侧起针落针。 (三)平绣一般用于大面积同样的色彩,给人整齐的感觉。该工艺品是用作装饰苗族服饰中裙子的沿边。 二、工艺品的民族意义: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的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刺绣便是苗族人民特有的符号。苗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起到了替代文字的作用,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刺绣图案艺术中形成了自己“无字的史书”。 故土情怀是苗族刺绣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例如对中原景色和物象的描绘,对祖先生活迁徙中艰难历程的记录。黔东南苗族的妇女身上的衣服上都会绣有两条彩色镶边的横道纹样,一条代表黄河,一条代表长江,这就是其对故土情怀的抒发。苗族刺绣将历史留在刺绣上,表现的是苗族人民对故土的怀念与不舍之情。 在苗族刺绣中,一直受到原始宗教思想的晕染,苗族服饰系统是

世俗化的巫教礼仪,正因为有了巫教,苗族服饰才如此绚丽多彩,苗族刺绣才得以蕴含其独特的苗族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原始的宗教意识为苗族刺绣增加了不少梦幻般的美学感,构建出一个神奇多姿的艺术天地。在苗族刺绣的原始宗教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图腾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拜。 在苗族刺绣中,有很多创作题材源自于生活,表达的是人们对自身、对自然和周围外部环境的认识与感知,其中还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深度的感想与体验。例如黔东南苗族刺绣中有很多苗族渔猎生活与农耕生活的题材,还有关于人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的绣品。这些都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贵州省台江县基本情况

贵州省台江县基本情况 (2014年2月) 台江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县。1941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 地理位置: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跨东经108°15′—108°34′,北纬26°23′—26°52′。东西宽36公里,南北长53公里,总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3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全县辖2镇6乡,67个村(居、社区)。县内水陆交通便捷,四通八达,60号高速公路、320国道线、沪昆高铁穿县而过,8个乡镇都通公路,村村都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 自然环境:台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相辅相存,最高海拔1978米,最低海拔485米,平均海拔717.5米,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水量1151.8毫米,无霜期320天,宜农、宜林、宜畜、宜渔,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民族风情:全县有162747人,男96394人、女16353人,最长寿的老人今年115岁,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得天独厚;有“世界最长的节日”—祭祖节(也称“世界第一俗”,13年才过一次,每次过3年时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也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贵 州 艺 术 考 察 报 告 工艺美术学院服装二班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由于专业需要,我们学院安排组织我们服装专业于4月3号去贵州黔东南进行了对少数 民族的服装考察之旅,主要目的是看看苗族多彩的服饰,和绚丽的银饰。 可以说这次旅程欢乐几许,难过几许,出发的时候火车上那将近26个小时的车程,让我 们恨透了,但是出发前背着两大包的零食,期待的心情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一路上我们笑得 嗓子哑了,但是绿皮火车的硬座,让我对以前梦想坐着轰隆隆的火车走遍中国的那些心里的 小火苗渐渐熄灭了,我不知道这次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当我满肚子塞满垃圾食品,满面 油光,上个厕所等半天的时候,我有一种跑回家的冲动。那一路上,大小的山,长短的隧道, 凌晨的时候看见满山的油菜花,我们激动的乱叫,对于平原的孩子来说,一片又一片的油菜 花实在是少的很。火车上难受时候产生的恨意慢慢全部由激动代替了 。 当天晚上,我们在黔东南的凯里落脚,在吃了一天半垃圾食品之后第一次吃了一顿丰盛 的晚餐,大家一个个都像一直饿了很多天的小狼崽,对食物充满了渴望,可想而知,那顿饭 我们吃的是有多幸福。 凯里市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建筑上的避雷针都设计成牛角的样式,屋顶的设计也模 仿吊脚楼建筑,最独特的是凯里的公交车站站台为苗族木制房屋样式。这些特色非常能吸引 人的关注。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出发去了台江县,台江位于贵州黔东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史 称“苗疆腹地”,总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其中苗族占97%以上,被誉为“天 下苗族第一县”。看了姊妹节的开幕式,我被满眼的亮丽服装惊讶到了,哪里都是新奇的, 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丽,并不断引来惊艳的目光和掌声。她们身上的银饰多者数十 件,少者一两件,银饰的造型大同小异,只是在头饰上有些标志性区别。这是我所见过的最 好的苗族服饰,恐怕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好的苗族服饰。苗族很多个支系所在的乡镇 女性盛妆表演开始了,虽然从表演上我们感觉不到与其他地方苗族舞蹈的差别,但每队姑娘 们奇特的服饰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度、样式、质地、花纹图案各不相同。这些绣满各种 花纹图案的服饰都采用手工制作,绣制手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辫绣、锁边绣、纹绣、 挑花、织锦等等。据当地县志记载,台江苗族的九个支系是以服饰来区分的。从方南、方你、方纠、方翁、方黎、方白、方秀、翁芒、后哨9个不同的服饰型状上就能区分出她们属 哪支苗系 . 每年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 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 而异。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 七的苗族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 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

贵州省情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多选题1、贵州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下列: A、化工产品 B、矿产品 C、机械电子产品 D、橡胶制品 填空题2、贵州北部有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填空题3、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 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填空题4、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在时间分布上,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填空题5、贵州高原是中国的发祥地和的发源地之一。 多选题6、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 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填空题7、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 填空题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彝、、、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填空题9、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判断题10、在贵州的交通运输结构中,货物周转量以公路为主。 单选题11、黔中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A、苎麻 B、芭蕉 C、荞麦 D、油菜 多选题12、贵州清王朝统治时期,官府和地主勾结欺压百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先后爆发了()。 A、乾嘉起义 B、顺康起义 C、康乾起义 D、咸同起义 填空题13、 判断题14 判断题15 填空题16、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多选题17、遵义市杂技团曾经获得全国杂技大赛金奖的演出节目是: A、《双钻桶》 B、《烛影摇红——女子造型》 C、《转台顶技》 D、《梅颂》 多选题18、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 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填空题19 多选题20、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 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历史性 从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够找到厚重的历史印记。 古歌与传说:在苗族古歌中,<迁徙歌》、《跋山涉水歌》、《焚巾曲》、《指路歌》、《开路歌》等题材,集中反映了茁族各支系的迁徙历史。如湘西苗语方言区的苗族古歌《部族变迁·迁徙》,讲述了原来居住在东方水乡的苗族先民,被迫迁徙到武陵山腹地山区的过程。 二、综合性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显著特色为综合性强。 如茁族古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闻文学,两同时传唱古歌的声乐曲调又属于表演艺术的民间音乐类。又如芦笙,首先它是苗族的传统乐器,其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中的手工技艺类,芦笙曲调属于民间音乐类,芦笙舞又是最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其舞蹈过程中还带有许多杂技动作如滚山珠、走竹竿、肩上乘人、踩鸡蛋等等,此外,许多苗族地区都有形式与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规模宏大的芦笙节。 三、濒危性 芦笙舞至今仍深受各地苗族群众的喜爱,但“阿作”芦笙舞及类似舞蹈带有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本身不易传承,再加上规模较大,文化内涵又极其深厚,这是导致濒危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民族语言也开始出现危机,一些人不愿意再讲自己的母语。而语言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当载体消失以后,文化也会随之消失,纵有用汉语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如苗族古歌,也很难再看到其原始风貌了。

关于台江姊妹节的介绍

关于台江姊妹节的介绍 主题关于台江姊妹节的介绍 作者黑猫警长 时间2006年03月27日01:18:19 4月底5月初举办的贵州省台江县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当被地人称作“东方情 人节”。而在外地游客看来,姊妹节简直就是地道的丽人节。 七姊妹的传说 今年的姊妹节,历时8天,汇聚15万多人次,有来自欧洲的旅行团、日本的 摄影团、台湾的考察团、香港的口头文学研究团。 姊妹节为何这么令人神往?请听施洞寨年逾七旬的苗族老人张云开的叙说: “很久以前,有一户张氏人家有7个闺女,如出水芙蓉。她们都想嫁一个好苗生 。于是,七姊妹到山上采集树叶,每人煮上一锅彩色糯米饭,邀四方后生到施洞 寨来吃饭,唱山歌,踩鼓点(跳圈舞)。大伙整天整天的跳,整夜整夜的唱。通 过3天3夜的欢歌狂舞,七姊妹在上百名男子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她们把 彩色糯米饭送给情郎,嘱咐他择日来迎亲。” 七姊妹开了苗家自由恋爱、择优婚配的先河,使苗家人种得到优化,文化得 到交融发展。 苗家以生女为荣 苗妹张文美告诉我:姊妹饭最早是七色,现在又增加了若干颜色。会歌完了 ,苗妹就要送客人一包糯米饭,若饭中有辣椒,即表示拒绝交友;若有竹钩,意 为姑娘接受你的情意,爱上你,欲勾住你的心,留住你的人;若是饭中什么都没 有,即表示姑娘对你无心,来去空空。 每年阳春三月,施洞寨就家家户户煮好糯米饭,给女儿穿金戴银,披锦着绣 。母亲以女儿的美为骄傲。女儿一生下来,母亲就给女儿刺绣盛装,年复一年, 等到女儿长成16岁,母亲就推出盛装的女儿去参加姊妹节,即使不嫁人,也要亮 出自家的美女以及多彩的盛装,所以苗家以养女为骄傲。谁家养了一个美女,不 仅本家自豪,而且全寨人都引以为荣。如果有美女家穷,一时 置办不了盛装,寨老会动员大家捐钱捐银饰。一套高贵的盛装价值上万元。 美丽的苗妹是古老七姊妹的化身,也是苗寨的旗帜。施洞依山伴水,施洞美女名 噪百里山寨,所以,施洞每年都举行姊妹节,而且越来越红火。追美女的人越多 ,寨子越红火。 轻歌曼舞五彩缤纷 贵州台江县的姊妹节内容十分丰富。各个村寨的歌舞表演即包括踩鼓舞、芦 笙舞、板凳舞、竹竿舞、捞鱼舞、挑山舞、订亲舞等数10种。歌有飞歌、情歌、 酒歌、鼓歌、山歌、贺歌、祭祀歌等18种之多。规模最大、最令人亢奋的舞是踩 鼓。施洞乡的踩鼓,鼓声如雷。男女青年唱出的情歌柔美动情。苗语语汇特别丰 富,但大多难以用汉语直译,而意译又不能完全表情达意更不押韵,如女将男昵 称为“蝶”,含有“哥”、“兄”或尊长辈之意。 苗女头饰源于崇拜 台江苗族服饰,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各种服饰汇集一起,异彩纷

《地域文化(专)》5205050复习资料二.doc

地域文化(专)02 新 -0001 填空题(共 10 题,共 30分) 1.(3 分 )2018 年底,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1710.72 47.52 %。到 2020 年常住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以上。 2.(3 分 ) 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 为代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 自治县。 3.(3 分 ) 毕节市管辖的 1 个自治县是 4.(3 分 ) 开宝七年(974 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中引为“惟尔贵州”句,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5.(3 分 ) 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截至2018 年全省共有 3 个自治州、11 个自治县和 252 个民族乡。 6.(3 分 ) 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 的发祥地和 古文化 的发源地之一。 7.(3 分 ) 清朝改土归流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交织,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 乾嘉起义咸同起义 (“”)和(“”)。 关岭布依族苗族 8.(3 分 ) 安顺市管辖的 3 个自治县是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 紫云苗族布依族 自治县。 9.(3 分 ) 截止 2018 年底,贵州省辖贵阳、遵义等6 3 个 个地级市,黔东南等 民族自治州;有 9 个县级市、 52 个县、11 个民族自治县、15 个市辖区和1 个特区。 10.(3 分 ) 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 单选题(共 10 题,共 30分) 11.(3 分 ) 贵州下列被称为凉都的是()。 A、遵义 B、水城 C、贵阳 D、都匀 12.(3 分 ) 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活动而形成的。 A、迁徙 B、出生 C、战争 D、动荡 13.(3 分 )2014 年 1 月 6 日,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为()新区。 A、县级 B、地级 C、省级 D、国家级 14.(3 分 ) “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为重点。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服务业

《地域文化(专)》5205050复习资料二

地域文化(专)02 新 -0001填空题(共 10题,共 30分) 1.(3 分 )2018年底,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 1710.72 47.52 %。到 2020 年常住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以上。 2.(3 分 ) 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 为代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 3.(3 分 ) 毕节市管辖的 1 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4.(3 分 ) 开宝七年( 矩州 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中引为“惟尔974 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 贵州”句,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5.(3 分 ) 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截至2018 年全省共有 3 个自治州、11 个自治县和 252个民族乡。 6.(3 分 ) 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古文化 的发祥地和的发源地之一。 7.(3 分 ) 清朝改土归流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交织,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 乾嘉起义 ”)和(“咸同起义 (“”)。 关岭布依族苗族 8.(3 分 ) 安顺市管辖的 3 个自治县是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 紫云苗族布依族 自治县。 9.(3 分 ) 截止 2018年底,贵州省辖贵阳、遵义等63 个 个地级市,黔东南等 民族自治州;有9个县级市、 52个县、 11个民族自治县、 15 个市辖区和1 个特区。 10.(3 分 ) 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黔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 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 单选题(共 10题,共 30分) 11.(3 分 ) 贵州下列被称为凉都的是()。 A、遵义 B、水城 C、贵阳 D、都匀 12.(3 分 ) 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活动而形成的。 A、迁徙 B、出生 C、战争 D、动荡 13.(3 分 )2014年 1月 6日,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为()新区。 A、县级 B、地级 C、省级 D、国家级 14.(3 分 ) “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为重点。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服务业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贵州苗族姊妹节主要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时节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俗定于阴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台江县施洞地区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节。 妹妹节由来的传说 过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票有以下两种。 1、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畅快

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声笑语。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2、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由来与习俗

苗族姊妹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节日的传说和节日的社会功能 据苗族古歌记述,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从正月间至三月间,分别选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形式过。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是苗族的情人节,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gad liangl)”,汉语意译为“姊妹饭”。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 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 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都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子和黄花染成黑黄或多色的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不管是谁家的田);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象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分作不同年龄的许多批)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等)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叫还竹篮)。如此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并倾诉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信仰类(6个) 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 二、民间音乐类(6个)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 三、岁时节令类(11个) 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 四、文化空间类:(14个) 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 五、人生礼俗类:(4个)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 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 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 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 八、民间舞蹈类(15个) 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县) 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 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 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

十一、戏曲类(8个)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一、民间文学(8个) 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 二、民间音乐(24个) 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 三、民间舞蹈(22个) 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苗族板凳舞(凯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 四、传统戏剧(9个) 阳戏(天柱县)、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 五、曲艺(4个) 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 七、民间美术(6个) 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寨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32个) 苗族织锦(麻江县、雷山县)、苗族泥哨(黄平县)、苗族银饰(黄平县)、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黎平县)、造林习俗(锦屏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从江县)、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苗族堆花绣(凯里市)、枫香染制作技艺(麻江县)、蓝靛靛染工艺(黎平县)、水族石雕(榕江县)、土法造纸工艺(三穗县)、竹编工艺(三穗县)、木雕工艺(镇远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 九、传统医药(7个) 瑶族医药(从江县)、苗族医药(雷山县、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侗族医药(黔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等18个民族。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在贵州仡佬族中流传这样一则神话,说谷种是狗随仡佬族祖先到天上去取谷种,由于祖先的被天神扣押,狗不得已,只有用自己的尾巴悄悄把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谷种种植。“吃新节”是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主要通过祈神、娱神,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瑶族盘王节“盘王节”是一个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还盘王愿”是祭祀盘王,祈祷盘王的庇佑:“度戒”是瑶族男子举行的一个成人洗礼仪式(有的地方包括妇女)。“盘王节”主要在信奉盘王自称“尤勉”的“盘瑶”的流传,以贵州榕江塔石地区的瑶族“盘王节”规模较大,有4000

余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每年农历“六月六”,布依族的中老年妇女把家里用过的衣笼垫被等物,全部挑到河边、塘边、沟边等清流水之处洗净和沐浴,因为这天是龙的洗澡日,将龙洗过澡的水来洗各种污物和人身上的污垢,可避邪安康。晚上,中老年男女歌师歌手聚集于寨中,举行对歌赛活动,一唱一喝,一起一落,大显身手,歌声不断,每每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年节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关于“苗年”,在贵州雷山有这样的传说:苗族始祖姜央和恶势力的代表蜈蚣经过无数次战斗,最后,在母亲“妹榜妹留”和神灵的帮助下,在冷热交替的十月,姜央战胜了穷凶极恶的蜈蚣,取得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为了感谢“妹榜妹留”的帮助,姜央在冷热交替的十月兴起了过“苗年”。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族四月八“四月八”是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以贵州贵阳地区最为隆重,主要是纪念苗族英雄,每到这天,都要做乌米饭吃,并用乌米饭来祭自己的首领。以后就相沿成俗。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台江苗族姊妹节“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是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个传统盛大节日,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的青年男女间热情奔放的情爱生活。是一个情与爱

2018-2019-贵州艺术考察报告-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贵 州 艺 术 考 察 报 告 工艺美术学院服装二班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由于专业需要,我们学院安排组织我们服装专业于4月3号去贵州黔东南进行了对少数民族的服装考察之旅,主要目的是看看苗族多彩的服饰,和绚丽的银饰。 可以说这次旅程欢乐几许,难过几许,出发的时候火车上那将近26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恨透了,但是出发前背着两大包的零食,期待的心情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一路上我们笑得嗓子哑了,但是绿皮火车的硬座,让我对以前梦想坐着轰隆隆的火车走遍中国的那些心里的小火苗渐渐熄灭了,我不知道这次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当我满肚子塞满垃圾食品,满面油光,上个厕所等半天的时候,我有一种跑回家的冲动。那一路上,大小的山,长短的隧道,凌晨的时候看见满山的油菜花,我们激动的乱叫,对于平原的孩子来说,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实在是少的很。火车上难受时候产生的恨意慢慢全部由激动代替了 。

当天晚上,我们在黔东南的凯里落脚,在吃了一天半垃圾食品之后第一次吃了 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家一个个都像一直饿了很多天的小狼崽,对食物充满了渴望,可想而知,那顿饭我们吃的是有多幸福。 凯里市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建筑上的避雷针都设计成牛角的样式,屋顶的 设计也模仿吊脚楼建筑,最独特的是凯里的公交车站站台为苗族木制房屋样式。这些特色非常能吸引人的关注。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出发去了台江县,台江位于贵州黔东南族侗族自治州 东部,史称“苗疆腹地”,总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其中苗族 占97%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看了姊妹节的开幕式,我被满眼的 亮丽服装惊讶到了,哪里都是新奇的,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丽,并不 断引来惊艳的目光和掌声。她们身上的银饰多者数十件,少者一两件,银饰的 造型大同小异,只是在头饰上有些标志性区别。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苗族服饰,恐怕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好的苗族服饰。苗族很多个支系所在的乡 镇女性盛妆表演开始了,虽然从表演上我们感觉不到与其他地方苗族舞蹈的差别,但每队姑娘们奇特的服饰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度、样式、质地、花纹 图案各不相同。这些绣满各种花纹图案的服饰都采用手工制作,绣制手法多种 多样,有平绣、绉绣、辫绣、锁边绣、纹绣、挑花、织锦等等。据当地县志记载,台江苗族的九个支系是以服饰来区分的。从方南、方你、 方纠、方翁、方黎、方白、方秀、翁芒、后哨9个不同的服饰型状上就能区分 出她们属哪支苗系 . 每年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 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而异。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清水江 畔台江县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的苗族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 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 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喻为“藏 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正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 苗族“无人不穿花”,苗族姑娘从小爱刺绣,以精益求精著称。据说一件嫁衣要花上三四年时间。创造了刺绣、挑花、织花等多种艺术,在绣法上辫、绉、 卷是苗家特有的绣法,其浑厚沉着,粗犷结实,像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她 们在衣襟、衣袖、衣边、臂肩、围腰 上都绣着漂亮的植物、动物或几何图案,就连荷包、手帕和小孩的背带等一些 生活用具上,也都绣有色彩斑斓、花样生动的精美刺绣,不仅花纹匀称,而且

台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台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贵州省台江县是一个苗族人口占97.80%的民族县,民族旅游文化浓郁,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原生态旅游胜地。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为把苗族文化推向市场,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节庆庆典工作,但是由于经济、交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出现滞后现象,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中部,该县拥有贵州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反排木鼓舞、舞龙嘘花和苗族多声部情歌等知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独特自然风光资源,开发南宫原始森林、红阳草山海、玉龙潭、翁密河漂流等景区。但因交通长期落后,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经济优势,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进行整理,提出一些看法,供探讨。 1台江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虽然,台江县拥有贵州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反排木鼓舞、舞龙嘘花和苗族多声部情歌等知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独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但因交通长期落后,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南宫原始森林、红阳草场、玉龙潭、翁密河漂流等景区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展示苗族风情的旅游村寨极少,以银饰刺绣为代表的旅游工艺品产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旅游商品化、市场化较弱,没有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2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近年来台江人为发展全县旅游资源,把施洞独木龙舟、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推向世界五大洲、四大洋,每年国内有识之士、摄影爱好者、旅游观光团队、自驾全家游,来体验台江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吸引许多外国游客来观光旅游,日本媒体还在施洞镇旧州村出资拍摄独木龙舟制作的全过程,把古老的民族文化释放出来。台江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把施洞苗族姊妹节文化做强做大,形成品牌效应,从1998年开始由县人民政府官方举办姊妹节,把乡村姊妹节推到以县城为中心展开,财政出资创办旅游市场,官方游味浓,形式多样,原生态的东西逐步淡化。2009年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改为官方引导民间举办,乡村游提到一定高度,更为显示原生态旅游的品味,这是台江又一次尝试。施洞独木龙舟曾享誉世界,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电视业进入千家万户,宗教色彩淡化,政府出资办的多,乡村自觉划龙舟变成经济刺激,形成依赖政府,民间自觉性没有动力,原有的宗教色彩,推荐龙头的民约逐步消失。 1.3旅游产值及推动效应台江县旅游产业每年给国民经济增加100多万元,旅游业兴起,人民生活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良好改善,服务业最为受益。苗族银饰传统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迅速的发展,销售量大幅度上升,其工艺品不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