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

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 guān kuī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写作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

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

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

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四、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③利:

④力田:⑤泽: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点击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文言积累 四、自主学习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 3、邹忌听了众人的夸赞后是怎么想的? 4、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品读感悟 1、邹忌与家人的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2、邹忌是怎样给齐王进谏的?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五、检测反馈

1、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六、课外拓展延伸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辛亥革命 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姓名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时间10月17日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 备课寄语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奠基石。辛亥革命功绩至伟,其中“振兴中华”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来人!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简述是简要叙述,能准确叙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是要求从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叙述中理解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内容分析(分析学习内容怎样实施才可以:体现开放与探究,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突出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融中外文化,引导学生文化品格的养成)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讲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重点简述了民族危机的深化,资产革命政党成立,革命理论形成,革命与改良论战,武装起义。 2、“武昌首义”,讲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初步成果。 3、“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讲中华民国的成立并颁布临时约法,清帝退位与帝制终结,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知识生成点;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 学生在初中教材已简要学习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等内容,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高一初始阶段可恰当地结合历史图片等形象思维引导,以课堂设问、情景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感悟历史。

学习目标(符合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陈述具体可测;体现过程和方 法)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和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难点把握(把握准确)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在含义。 本章涉及到的主要历史思想 及方法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角度反思,问题明确,认识深刻) 主题鲜明,且贯穿始终,设计这堂课我突出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与重要地位,突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从而以此来感化、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学校评阅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及答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中生字词,在下面写一写。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内展示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与节奏。 4、译读课文,合作交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上书谏寡人者: ⑤期年之后: ①讽: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谏:接受②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③面刺:当面指责。④谏:规劝;劝谏。⑤期:一周年。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大意是说如果用铜做镜,则可以使自己穿戴端正、得体;如果以历史为镜,可以知晓国家之兴盛与衰亡;如果以人做镜,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则可以明知自己的优点与过失,也使自己在做人和待事方面更加完美,当时,直言敢谏的宰相魏征就充当了这位贤帝的镜子。我们知道:历代君王要成就一番大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凑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块来听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听,听清生字字音;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有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生认真听范读,在书上做标记。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都听清了吗,会读了吗?还有困难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说感觉困惑的地方,暂不做解答 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几个加点字字音,同学们能读准吗?谁来试一下。” 生踊跃举手读。读完师生共同纠错、评价。 师:“会读生字词,是能准确朗读课文的前提,下面,老师想听一听同学们课文朗读得

初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2)

初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自主学习: 1、目标: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战争。 2、提纲:1.掀开____________序幕的是______________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___。不久颁布《_________》,内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年,法国废除___________,建立_____ _________,并将法国国王__________送上断头台。巴黎人民再次起义,_____________等人掌握了政权,采取措施,把法国大革命_ 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革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革命高潮结束后,资产阶级期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法国历史舞台,他发动政变于______年加冕称帝,建立_______ _____________。对内,他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_____》,对外,多次打败___________的军队,扩大了法国疆域。后进攻______失利,________战败下台,法国封建王朝复辟。其战争评价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习:《强化训练》P39 4、提问:对拿破仑的评价 5、摘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战争。 2.思想情感教育目标:①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状况,懂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矛盾的必然结果。②指导学生分析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采取的措施,使学生认识法国革命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是一场影响巨大和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③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 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备课人:尹萍霞单位:姚桥中学审核人:殷朝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杜集镇教研室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杜集镇本学期实行集体备课。 现就集体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第一、备课小组集体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备课组长做好备课分工,确定主备人名单及备课内容,(备课分工交教办备案)由主备人准备教学设计并打印,按时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 第二、备课分发给小组成员前,备课组长对主备人教学设计的内容、格式、打印进行检查,没有问题分发给备课小组成员。 第三、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主备人集体备课发言)发言稿基本内容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 模拟、[L、中 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四、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备课组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选择两三个老师),分别指出主备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课人有异议的地方,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备课组长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备课组长及备课组教师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备课组教师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本,备课组长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表,教办统一发学校邮箱) 第五、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进行归纳,提供给主备 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作者:————————————————————————————————日期: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预习导学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体史书,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著者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作者刘向(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2、人物简介 (1)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精讲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阅读第一段,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 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 阅读第二段,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5、练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设计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二)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掌握成语“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及文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教师备课内容: 课前,老师放一段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导入,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婉言、隐语的妙处。 (二)文学常识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及作品,讲述你知道的《战国策》中的故事给大家听。 (三)一读:读准字音,辨明字义: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

(5)今齐地方千里(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7)邹忌讽齐王纳谏(8)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忌不自信。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王之蔽甚矣。 (四)二读:读懂结构。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着。它是一部体史书,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着者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作者 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 县(今属江苏)人。 2、人物简介 (1)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阅读第一段,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 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 阅读第二段,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正小标宋简体) 课标要求: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在一次函数图象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经历用一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求出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基性质,你能回忆出哪些知识点? 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是一条直线、根据k 、b 的值确定直线经过哪些象限 环节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解方程063=-x (2)当x 取何值时,函数63-=x y 的值为0? 分析: ①从结果来看,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②从形式上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③你能把(2)的解在图象上找出来吗? ④请找出方程063=-x 与一次函数63-=x y 之间存在关系. ⑤你能在函数图象上找出以下方程的解吗? 363=-x 363-=-x 663-=-x 结论:一元一次方程c b kx =+的解可以转化为对应一次函数b kx y +=的函数值为b 时求自变量x 的值;尤其当0=c 时,一元一次方程0=+b kx 的解是一次函数b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补充) 问题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认真分析直线63-=x y 的图象,完成以下各题: (1)当0>y 时,可以得到不等式________,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 则0>y 时63-=x y 对应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2)当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集体备课12课教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但要注意讲清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政权的诞生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答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答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解题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三、文学常识作者评价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作品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代表作《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四、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原作者不详,由西汉的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记录了时期的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3、解释加点的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复备)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白沙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复稿) 年级: 六年级学科: 语文时间: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5 周主备人符祥陵 集体 备课备课组 教师王礼罗向梅谭清兰张心芸黄春燕李荣芳 成员 课题《少年闰土》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 教材 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 分析 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 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目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教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重点

教学 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动作、语言等细节,体会人物特点 难点 1. 课前翻阅了《鲁迅传》《鲁迅小说集》《鲁迅与<少年闰土>》,收集并阅读教学了能反映鲁迅先生精神的文章,着重读了《故乡》,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的准备相关资料。 2.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 步骤 1、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不想认识他? 出示闰土画像,师深情地朗诵:“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一、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板题)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齐 导入读课题) 3、师: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我们以前学习了很多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应该怎么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课文通 过哪些具体事例,写出了闰土的哪些特点呢?咱们走进课文,去全面 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先 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二、 (1)出示易读错的生字词,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互动 新授(2)交流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相机归纳板书(回忆—相识—相处 —分别) 三、深入相处,再识闰土 1、好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总是最令人难忘的,请同学们快速浏 览课文第6—16 自然段,重点读读闰土和我的对话内容,用简洁的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类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查阅资料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着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