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

《忏悔录》观后感

众所周知,《忏悔录》是卢梭的作品。第一次听到卢梭的名字是在高中历史课上,那个时候只知道他的《社会契约论》,对他不甚了解,最近又读了他的《忏悔录》,对他本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忏悔录》一书也有了一些感慨。

卢梭出生于一个钟表匠家庭,普普通通,从小吃了很多苦,跟他同时代的大革命家要么是有钱的,要么是有权的,就只有他既不是所谓的贵族,也不是所谓的伯爵。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因为他家庭的坎坷,让他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阅历,成就了他不一样的成就。他思维敏捷,想法独特,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在一七二六年,他五十岁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可以为自己写一篇自传,毕竟那个时候的卢梭已非平常百姓了,而是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但他拒绝了,不想把自己的曾经公之于众。直到《爱弥儿》出版后,情况突变,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做“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在这个时候,他不仅受到了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还遭受到了朋友的背叛,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摘自百度文库)

《忏悔录》顾名思义,它的内容是对自己一生的忏悔,不过这种忏悔不是写给上帝、而是写给他同时代的人和后代人看的,是卢梭为了维护他的人格和尊严,对自己一生的活动所做的剖析。对在世的人,我们能抱有一颗宽容的心,那对于已逝的人,我们难道要吝惜吗?《忏悔录》的第一章主要写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虽为忏悔,但其实他所写的都是一些读者肯定会原谅他的内容,并没有他自己所说的那么真诚。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一)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着,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

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

高中作文-《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500字 '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Orz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

忏悔录读后感8篇

《忏悔录读后感》 【篇1: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忏悔录》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卢梭之所以获得 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 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一生有卢梭般的经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卢梭这样深刻地反思,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个民 族都能够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这个民族就会更加独立、自强;如果一个国 家能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篇2: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浅析

卢梭《忏悔录》浅析 高娥梅 J1516007 南京财经大学交换生 摘要:《忏悔录》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卢梭的自传性小说,写作时间贯 穿了他遭受迫害、颠沛流离的后半生。让-雅克-卢梭在晚年时期回忆人生时写了这部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品,其得以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除了对教会、统治阶层的深刻批判,也离不开卢梭在小说中对自我毫无保留地坦白和真实的自我性格分析。本文将结合卢梭的经历对卢梭和《忏悔录》进行介绍,并分析卢梭在小说中使用的批判性手法以及浅谈这部小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卢梭;《忏悔录》;批判;文学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评价过《忏悔录》: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忧情满怀的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卢梭赋予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以最原始最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记录了一生所经历的心里路程。名为忏悔录,实则真实忆、控诉与呐喊的记载。《忏悔录》更显示了一个平民思想家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巨大的道德勇气。 卢梭说他在《对话录》中是“公正地真实地既不褒也不贬地谈论我自己”,“尽量公正地不偏不倚地履行如此艰难的一项义务,既不触犯公众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盲目,也不自豪地赞美他们不承认的美德,也不自责他们喜欢强加于我而我并没有的恶行”。[1]本文将结合小说中卢梭的人物塑造、思想情感的流露来探究卢梭的真实自我性格,并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最后探索小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卢梭和《忏悔录》浅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自幼由姑母苏珊抚养,又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幼年时期,父亲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尼翁定居,卢梭便被舅舅

卢梭忏悔录名句

卢梭忏悔录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我打算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无仿者的事情,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同胞面前,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2、总之,我可以断言:他让我走的道路是,生死与穷困或变成一个无懒。然而他所看到的决不是这个方面,他只看到把一个灵魂从一个异教中抢救过来,把他交还给天主教会。只要我去参加弥散,至于做个正直的人或是做个无懒汉,那算得了什么呢?再说,不要认为这种想法是天主教徒所独有的,凡是只讲教义的宗教都有这种想法,那儿最根本的是信仰而不是行为。 3、我一辈子就这样渴求着最心爱的女人,但在她们面前又不敢声张。 4、在我的整个一生之中,面对我爱得发狂的女人,我情急不以,我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神不守舍,浑身抽搐,可又不敢造次,去向她们表露心迹,也从来没有趁最亲密熟识之机,向她们祈求我所需要的唯一的宠幸。 5、心被那神圣之火燃烧起来的人,总是想法子把他的心倾吐出来的,要把满腔的东西拿给人看的。这样的人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放在脸上,他决不会想什么修饰打扮。 6、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

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7、但是,我也是命中注定,一辈子只能有一次真正用爱情去恋爱。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人将占有我的心灵的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叹息。 8、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弛。 9、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10、人类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建立一项规则叫别人遵守,同时又极力使自己成为例外,不受它的约束。 11、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12、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13、爱而不狂,妒而不乱,悔而不痛,怒二仍平。你变换你的工作,而又坚持你的计划你虽复得,却没有失掉过什么。你爱收获,可绝不为了匮乏,你求利息,可没有吝啬。 14、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灵魂在低处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吐露一次或多次关于他的真实的事情——那些愚蠢的或是明智的;善良的或者邪劣的;自豪的抑或卑怯的……倒是很容易做到。然而,将自己彻底且真实地“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人面前,任由岁月和道德去评判,古往今来,细数之下恐惟有让-雅克·卢梭一人。 正如作者在本书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无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能这般敢将自己的灵魂交付于他人,交付于无形的灵魂的“审判者”,我想,这不止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在道德的“衡量器”上,能经得起持久的测评。这“道德的衡量器”,是来自宇宙间一切无形的公正的概括,它不会随着社会的改革和时间的亘绝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类的存在和消亡而更替、毁灭。 这种以复演、回忆作为灵魂忏悔的基调,本身就具有可美化、伪饰自己的成分和便利,让读到它的人产生错觉和假象,在死后还可以捞一笔美名和声誉。可作者卢梭完全没有这样,他始终将灵魂摆在低处,以被审判者的视角,度量自己过去一生所经所受的相关。 从气质上讲,卢梭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卢梭忏悔录名句

卢梭忏悔录名句 1、我打算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无仿者的事情,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同胞面前,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2、总之,我可以断言:他让我走的道路是,生死与穷困或变成一个无懒。然而他所看到的决不是这个方面,他只看到把一个灵魂从一个异教中抢救过来,把他交还给天主教会。只要我去参加弥散,至于做个正直的人或是做个无懒汉,那算得了什么呢?再说,不要认为这种想法是天主教徒所独有的,凡是只讲教义的宗教都有这种想法,那儿最根本的是信仰而不是行为。 3、我一辈子就这样渴求着最心爱的女人(next88),但在她们面前又不敢声张。 4、在我的整个一生之中,面对我爱得发狂的女人,我情急不以,我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神不守舍,浑身抽搐,可又不敢造次,去向她们表露心迹,也从来没有趁最亲密熟识之机,向她们祈求我所需要的唯一的宠幸。 5、心被那神圣之火燃烧起来的人,总是想法子把他的心倾吐出来的,要把满腔的东西拿给人看的。这样的人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放在脸上,他决不会想什么修饰打扮。 6、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7、但是,我也是命中注定,一辈子只能有一次真正用爱情去恋爱。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人将占有我的心灵的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叹息。 8、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弛。 9、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10、人类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建立一项规则叫别人遵守,同时又极力使自己成为例外,不受它的约束。 11、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12、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13、爱而不狂,妒而不乱,悔而不痛,怒二仍平。你变换你的工作,而又坚持你的计划你虽复得,却没有失掉过什么。你爱收获,可绝不为了匮乏,你求利息,可没有吝啬。 14、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 15、不管您是何人,只要我的命运或信任使您成为本书的评判员,我则以我的不幸,通过您的古道热肠,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请您别毁掉这部有用而独具一格的著作,因为他可以作为肯定尚有待创建的对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参照材料,而且,我还要恳请您,别为了缅怀我而推倒这座记载着我那尚未被我的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丰碑。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有一晚他睡在欧洲的某条河边,看着对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气温刚好,他睡了难得的好觉,没有温床,却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 他很喜欢周末去大自然中去赏美景。或者欣赏,或者咒骂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开头他写道:“就我这个年岁而言,我的智力比较地发达了,但判断力却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为人处事,因为几年的经验并没能够彻底根治我那浪漫的幻想,而且,尽管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我仍旧不很了解世事人情,好像我并未从苦难中得到什么教益似的。” (一段小语言: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一、卢梭的童年 童年总充满美好的回忆,我们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怀念自己的童年,而卢梭在《忏悔录》第一部里也无限追忆自己的童年。出身于工匠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出身丧母),大量的阅读增长了他的知识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弄坏了朗拜尔西埃小姐的梳子;种柳树。在前一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身上有代表着所有孩子的特征——“魔鬼般的倔强”,他在被逼问时“毫不动摇,我宁可死”(p16),每一个孩子身上似乎都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书名忏悔录,卢梭在忏悔什么呢?少年时代的偷窃?诬陷一位女子?两次改换宗教?到处留情?遗弃五个孩子?从人性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实际上,卢梭是借忏悔之名,行控诉之实,他在替当时的社会忏悔。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卢梭对自身遭遇不公的强烈愤慨,对所谓上流社会、名流阶层的虚伪、阴暗极为鄙视。他的潜台词似乎是,该忏悔的是你们,看看这帮伪君子! 卢梭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令人唏嘘。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更兼幼年丧母,少年漂泊,从此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后,得到权势人物照顾,也不过是所寄的篱“高级”一点而已。他向往宁静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可始终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居所,没多久命运必定让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过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间多次被驱逐,在恐惧中仓皇出走。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里,卢梭通过勤奋自学,加以天分发挥,居然在音乐、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均取得可观成就,死后还被法国人请进先贤祠。以此称之为天才也不为过。 卢梭成就的取得,与他丰富癫狂的想象力、敏锐细腻的情感、注重内心忽视外界不无关系。他的情感冲动,使他的文字充满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学见前

人所未见。但是,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卢梭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讲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症嫌疑。他是纯真坦诚的,所以他希望别人也同样纯真坦诚。这让他难以忍受人性中的弱点,可俗世间谁又没有弱点呢?朋友们渐渐疏远他,支持他的人转而冷落他,有的甚至与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卢梭本人得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忏悔录》篇幅较长,卢梭把五十年的经历尽情铺展。通过卢梭的铺展,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欧洲社会风貌。或许是为了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卢梭事无巨细都写进了书里,造成部分章节的琐碎;心理描写和感情宣泄很多,让人感觉有絮叨之嫌。卢梭思想的深刻,在书中多有体现,金句不断出现,既发人深省,也提供了阅读快感。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 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

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

忏悔录读后感

读《忏悔录》有感 读完卢梭的《忏悔录》后,第一感觉真的很真实,很佩服卢梭这么敢,敢把自己就这样暴露在了阳光下,暴露在了世人的眼下,无论是自己的那一面,阴暗的,善良的……真实的记录了自己每一刻的想法,那是其他人所不敢的。 《忏悔录》是卢梭在他晚年写成的,从年,也就是在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一七七零年,前后四年才算完成。他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被迫害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这本书叫《忏悔录》实际蕴含着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卢梭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十六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伊萨克·卢梭,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苏萨娜·贝纳尔,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七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七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的广泛阅读培养了其对古希腊、罗马英雄的崇拜及其对民主自由精神的追求。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十三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3篇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3篇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下面是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 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篇二: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篇三: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1 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资料,就是分析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自我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正如卢梭自我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我的心境,十分坦率,能够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我的人,对自我动手术刀。我自我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之后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我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能够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我以后会趁大二时光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之后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我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我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我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我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在读这篇著作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读卢梭《忏悔录》有感 【文章导读】是什么造成了卢梭的“歇斯底里”的人格?这需要从卢梭的童年开始说起。简单的讲,卢梭的童年就 是、单亲、独子。今天求学网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忏 悔录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 击“敌人”们的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 的真实。在书中完整的暴露了自己的一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它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卢梭所 说“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本文是基于这个假设、《忏悔录》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 想法以及真实的事件,如卢梭宣称的那般、“既没有隐瞒丝 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对人格进行了分类,分别是 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按照卢梭的行为来看,他属 于严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征有这些、追 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不愿意承担责任,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强烈的追求爱情,但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敏感,不 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喜 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喜欢暴露自己。 下面,我将逐条进行说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卢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爱弥儿》中也鼓吹对孩 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为了不受到约束,卢梭选择了离开城市,去退隐庐居住;在自己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要觐见国王的时候,卢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锁束缚,就逃跑了。 2.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 结识了巴克勒以后,短短的六周时间内,卢梭就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对卢梭来说,“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对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诱惑力还要大”。 卢梭自己声称“对娼妓具有一种永难磨灭的痛恨”,但是在威尼斯的时候还是有一次嫖妓的经历。 3.不愿意承担责任,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 在照料麦特尔先生的路途上,卢梭遇到了麦特尔先生发病,就抛下他一个人跑了。 在作学徒的时候,卢梭偷了师傅的东西,因此挨打。卢梭给自己的解释是、挨打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挨打以后“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既然按小偷来给卢梭治罪,那就等于认可他做小偷。卢梭说,“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担的义务就行了”。 诬陷了无辜的女仆玛丽恩以后,卢梭给自己的解释是、“为如果罗克先生把我单独叫到一边,对我说、‘不要陷害这个可怜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错了的话,就老老实实告诉我吧。’我一定会立刻跪到他的脚下。但是,正当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人们却一味地恫吓我。再说,年龄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我的童年刚刚结束,甚至可以说我还是个孩子。”总之,卢梭犯下的这个错误是“有情可原的”。 卢梭认为自己无力抚养孩子,就把自己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婴堂,逃避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同时却认为这种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卢梭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们托付给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的家庭,结果会教得更坏,心里便发抖。育婴堂的教育,危险性要小得多”。卢梭

卢梭《忏悔录》

《忏悔录》观后感 众所周知,《忏悔录》是卢梭的作品。第一次听到卢梭的名字是在高中历史课上,那个时候只知道他的《社会契约论》,对他不甚了解,最近又读了他的《忏悔录》,对他本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忏悔录》一书也有了一些感慨。 卢梭出生于一个钟表匠家庭,普普通通,从小吃了很多苦,跟他同时代的大革命家要么是有钱的,要么是有权的,就只有他既不是所谓的贵族,也不是所谓的伯爵。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因为他家庭的坎坷,让他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阅历,成就了他不一样的成就。他思维敏捷,想法独特,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在一七二六年,他五十岁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可以为自己写一篇自传,毕竟那个时候的卢梭已非平常百姓了,而是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但他拒绝了,不想把自己的曾经公之于众。直到《爱弥儿》出版后,情况突变,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做“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在这个时候,他不仅受到了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还遭受到了朋友的背叛,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摘自百度文库) 《忏悔录》顾名思义,它的内容是对自己一生的忏悔,不过这种忏悔不是写给上帝、而是写给他同时代的人和后代人看的,是卢梭为了维护他的人格和尊严,对自己一生的活动所做的剖析。对在世的人,我们能抱有一颗宽容的心,那对于已逝的人,我们难道要吝惜吗?《忏悔录》的第一章主要写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虽为忏悔,但其实他所写的都是一些读者肯定会原谅他的内容,并没有他自己所说的那么真诚。

卢梭的忏悔

《卢梭的忏悔》读后感 我反复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用语言描绘的,它只能用心体会,感受越深就越无法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系列事实的积累,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 ——卢梭《忏悔录》暑假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该书的阅读速度也的确是过缓了一些。但个人认为静下心来多花点时间,好好品味这本《卢梭的忏悔》是绝对值得的。虽然如今仅阅读了第一章的前半部分,要说什么评论性的话还太早,但唯一不变的,我想是作者卢梭先生执笔的态度与自己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未改变,一个人的本质既未改变。而被创造物总是能从侧面影射出创造者的本质。所以我相信,这样继续品味这本书,一定可以收获远比今天的我收获到的更多。 虽然很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就目前看来,如同前一章我说到的那样,我与卢梭先生所写的文字无数次的产生了共鸣。那种感觉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感觉满得要溢出来了,却又怎么也不出来。有点像打不出来的喷嚏,这样的比喻不知怎样呢。不知道要怎么去形容,我除了“认同”,“很认同”,“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外,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却又感觉有无数想说的话。仔细想想,那是一种类似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一次拥有了一位知音的感觉。 卢梭先生的失败与自己的性格息息相关。 正如同他自己说的,“一种优柔懦怯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疑与坚定之间,最后使我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我连节制与享受,欢乐与慎重,哪一样都没有得到。”另外两点,一个是“固执”,另一个是“多情”。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卢梭最终被人排挤,被人诬陷,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屈辱。以前还常有人用这样的话来教育我,“性格决定成败。”那么卢梭先生的痛苦的来源,就是这样的性格。 多情的人本身就比常人苦,固执的人吃亏多,优柔寡断便不够坚强,不受约束则容易引人注目。而这些条件融合在一起,竟恰好是个受人欺负还死不悔改的轻易陷入伤感的出头鸟。我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卢梭先生自己也是足够清楚的了,自己的性格与苦痛的原因。就这四个因素里,哪怕只抛去其中一个,他也能够变得轻松些。但他并没有舍弃其中任何一个。他接受了自己就是个“受人欺负还死不悔改的轻易陷入伤感的出头鸟”这个事实。 我认为卢梭先生最终得以被人纪念,决不肤浅的因为他写了几本书,又为革命做出了多少贡献。我认为他本身之高尚才是令人赞扬的。仅是正视自己的错误,拆穿自己的谎言,打开自己的内脏,让人去肆意地探索角角落落这一点,这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再谈他面对贵族的压迫与诱惑,哪怕是经过踌躇,最后能够随着自己的思想,开辟出一条艰辛的道路。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伟大。是一种忠义,却又没有那么豪迈,他只是忠于自己,那是一种柔软温柔的伟大与忠义。这种伟大却也恰好是造成他不幸的原因“性格”所导致的。 多情的人心思细腻,固执的人不轻言放弃,优柔寡断便多了些沉思与成长,不受约束则能够肆意想象。将这些条件融合起来,组合成了一个执着于创造并贯彻一系列无缝可钻的理论的哲学家。 卢梭先生的作品,笔法浑然,而其最精华莫过于,无数倍的放大一个细节并对焦,以此来展现人性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角色是活着的角色,有思想的角色。我想问,有谁见到如此一人,能不心生爱意呢?除了能诚实地看穿自己以外,他也能看穿许多其他事,并能将语言作为载体,将其表现出来,那也是最为宝贵的。 正如他所说的,“不过,只有有人想到我,他一定会对我追念不止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若如今仍还有像卢梭先生一样的人存在该多好。若是那样,我所生活的时代污秽的街道上,也一定能长出纯白的花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