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一、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李鸿章采取以避战为

主的策略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朝鲜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派兵围剿, 然屡屡失败, 不得已向清朝求助。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 也有保护其藩属国的权利, 因此于1894年6月4日, 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前往朝鲜牙山。根据1885年?天津条约?规定, 如中日两国向朝鲜派兵, 必先照会另一方, 且具有同等派兵权, 因此, 清朝照会日本。而日本想借此机会进一步染指朝鲜内政, 寻衅中国, 因此, 日本也于1894年6月9日, 统带海军陆战队四百余兵强行进入汉城。

朝鲜内乱平定之后, 日本拒不撤兵, 反而大量增兵。对日本异常举动, 李鸿章有所察觉, 但却极力主张避战之策, “臣久历兵间, 深知时势艰难, 边衅一开, 劳费无已,但便挽回有术, 断不敢轻启衅端。”“日虽竭力预备战守, 我不先与开仗, 彼谅不动手, 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谁理诎, 汝勿性急。”[ 2 ] ( P681)李鸿章甚至想借外力以达到重压日本, 从而避免战争爆发, “英使欧格讷日前过天津, 李鸿章与之面商, 请其电英外部劝阻日本派兵, 欧氏允照办。本日, 俄使喀西尼亦过津来晤, 李与之重提前与拉德仁约定彼此不侵高丽地界之事, 告以此次日本派兵太多, 似有别意, 俄切近紧邻,岂能漠视? 嘱其速电该国外部转致辞驻日俄使, 切劝日本与中国约期同时撤兵。喀使以为然, 允将此意电告外部。李鸿章即电知总署, 并谓…素稔日忌英不如畏俄, 有此夹攻, 或易就范?。”[ 2 ] ( P666)“英驻津领事面见李鸿章, 告以欧格讷已屡电该国外部请劝日本与华同时撤兵, 其外部已令英使与日政府商议, 然均无结果。李鸿章答称, 应请欧格讷再转电英外部, 速令水师提督(指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督带十余艘铁快船径赴横滨, 责日重兵压韩之无礼, 且扰乱东方商务, 与英大有关系, 勒令其撤兵, 再议善后。”[ 2 ] ( P672)由此两个资料可以看出李鸿章想借英国、俄国之力以达到迫日撤军避战的目的。

探析此阶段李鸿章采取此避战之举,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此时大多的北洋将士不可倚靠。据史料记载,“初, 鸿章筹海防十余年, 练军简器, 外人震其名, 谓非用师逾十万, 不能攻旅顺, 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至是, 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 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 器械缺乏不应用, 方设谋解纷难, 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 争起言战, 廷议遂锐意用兵。”[ 3 ] ( P12019)而当时北洋将士不可倚靠, 作为当时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有同感, 并有所揭示, “( 光绪) 十四年(1888年) , 定海军经制, 命为海军提督。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 恒为所制。总兵以下多陆居, 军士亦去船以嬉”。[ 4 ]由此可见李鸿章决定避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北洋军队将士不能倚靠, 抵抗不了日本军队。

其次, 清军兵力不足。据史料记载, 李鸿章认为“若就陆路而论, 沿海各军将领久经战阵, 器械精利, 操演纯熟, 合计亦仅二万人, 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为厚; 若令出境援韩击倭。势非大举不办, 一经抽调, 则处处空虚, 转虑为敌所乘, 有妨大局。从前防俄、防法, 征调添募多至二三十营, 此次外援兼顾内防, 更当厚集兵力, 需饷实属不赀, 应请户部先行筹备的饷二三百万, 以备随时拨。”[ 2 ] ( P669)由此可知, 清朝兵力的缺乏也是李鸿章采取避战的另一原因。

第三, 北洋舰队缺乏船械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史料记载, “初, 鸿章办海防, 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 而户部又奏立限制, 不令购船械。鸿章虽屡言, 而事权不属, 盖终不能竟厥功焉。”[ 3 ] ( P12018)此文中“不令购船械”源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 , 户部奏折: “窃计十余年来购买军械, 存积甚多, 铁甲快船、新式炮台业经次第添办, 且外省设有机器制造局, 福建设有船厂, 岁需经费以百万计, 尽可取资各处, 不必购自外洋。迩来筹办海防,固属重要, 而河工臣款, 待用尤殷, 自应移缓就急, 以资周转。拟请饬下外省督抚, 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及未经奏准修筑之炮台等工, 均请暂行停止, 俟河工事竣, 再行办理”。[ 2 ] ( P470)正是由于停止购船械, 导致光绪二十年(1894年) ,“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 2 ] ( P669)。而日本则“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 2 ] ( P669)。因此,李鸿章认为,中日两国船械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清军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综上所述, 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以将士不可依靠、兵力不足及缺乏战舰为由力主对外斡旋以达到避战目的。

二、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至威海卫战争之前, 李鸿章主战, 并且比较积极指挥北洋舰队迎战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至威海卫战争之前, 李鸿章开始主战。这点从李鸿章与英使, 俄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据史料记载: “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称, 现奉本国外部电, 以中日战事未便持久, 两有伤损,嘱相机劝解, 是先私意相询如何办法。李答, 事已至此,只有一意主战。欧谓, 恐无把握, 不如早和。继问当如何和法? 李答, 惟先劝两国停战, 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是又如从前先令撤兵, 再议朝鲜办法, 事必无成, 今要议和, 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 …与其赔兵费, 不如留此费以用兵, 断难依允! ?欧又云, 两国战久, 于各国商务亦有碍。言毕而去。”[ 2 ] ( P724)另据史料记载“是日( 10 月12日) , 俄使喀西尼到天津, 李鸿章遵旨与谈中日之事。李问, 从前贵国屡言不准他国占据朝鲜土地, 今日本竟占韩境, 贵国应如何办理? 喀谓, 揣我国之意, 现当中日用兵之际, 朝鲜尚未定局, 未便搀越, 暂守局外。如中日议和以后日本仍久踞朝鲜, 俄廷必有办法; 惟中日战争不已,伤损必多, 终必议和, 不若乘此敌未入境之先, 速商停战

之法, 惟现在如欲议和, 中国已须吃亏, 然如不趁此了结,将来倭兵再进一步, 贪心更大, 和局更难等语。李答: 议和亦看条款如何, 如吃大亏, 不若久战。”[ 2 ] ( P725)从这两段资料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战争爆发之后原先积极寻求英、俄调停避战转为较为直视战争, 反对妥协议和, 要求一战到底的态度。而李鸿章这一态度的转变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在他对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指挥上, 据史料记载, “李鸿章电丁汝昌,令仍统海军大队由威海径赴大同江口一带游巡, 相机击逐倭舰及运兵船”。[ 2 ] ( P692)“李鸿章再电丁汝昌, 命速来津面商赴旅拼战及运送粮械事, 称: …速带六船来沽, 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接济; 成败利纯, 姑不暇计, 尽力为之而

已。刻即起碇, 勿迟误。?[ 2 ] ( P742)”在战争其间, 李鸿章反复电告丁汝昌要严守, 特别是第二个资料, 非常直接指出,不能避战, 应该与日本相拼。从上述几个资料即由李鸿章与外国使者的谈话及他的系列指挥中都可以看出李鸿章在这期间是比较积极地迎战。探析其在这个阶段表现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是因为以光绪为首的清政府的压力。中日战争爆发前一个月(1894年6月25日) , 光绪皇帝就对李鸿章避战不满, 要求其采取措施, “寄谕李鸿章: 朝鲜之事, 据现在情形看去, 口舌争辩已无济于事。此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 原恐衅自我开, 难于收束, 现倭已多兵赴汉, 势甚危迫。应如何及时措置, 李鸿章身膺重任, 熟悉倭韩情势, 著即妥筹办法, 迅速具奏。”[ 2 ] ( P668)在战争爆发前一天(7月24日) , 光绪皇帝还指示李鸿章, “以…倭人要挟太甚, 但有预筹战备?, 命李鸿章饬所派各军到防后相机应敌, 毋误事机。并谕…倘有观望不前, 致有贻误, 定将该大臣等重惩?[ 2 ] ( P683)。”战争开始之后也向李鸿章施以压力,如(8月22日) 光绪帝“谕称: …平壤前敌各军, 到者计及万余, 倭人闻我进兵, 亦屡有添兵北赴平壤之信, 自应迅图进剿, 先发制人。况各军到彼休息业已月余, 后路未到之兵亦应陆续全到, 若迁延不进, 坐失事机, 致彼汉城之路益固, 各处险隘布置益周, 剿办更为棘手。著李鸿章电饬各军统将, 克期进发, 直指汉城, 沿途探听敌踪所及,

或关隘据守之处, 奋力攻剿, 倘敢退缩逗留, 即以军法从事! ?”[ 2 ] ( P696)在光绪皇帝以军法等系列军事惩处的高压下,李鸿章势必要做出一定的反映, 比如( 8月6日) 李鸿章就致电丁汝昌, “参折甚多, 谕旨极严, 汝当振刷精神, 训励将士, 放胆出力”[ 2 ] ( P691), 从这一资料就可以明显看出清朝给予李鸿章迎战的压力。

第二,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可以再添新船, 与日本相抗衡。据史料记载, 驻英龚照瑗曾电告李鸿章, “现有智利头等快舰七艘可购, 阿摩士庄厂新造大快轮在内, 现决意买, …如能办到, 日患早除, 必省兵费, 各国现有我赔日兵费了事私议, 实不忍闻?。李即转电总署, 并谓: …日恃船多, 横行海面, 添此船必可制胜?”[ 2 ] ( P724)由此可知, 当时的李鸿章认为添船必定可以与日本相抗衡, 抱有一定的乐观心态, 这也是他较积极迎敌原因之一。

三、威海卫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清朝处于不利地位, 李鸿章主要采取保船策略

当威海卫南岸炮台失守之后, 李鸿章“电致戴宗骞,嘱令仍与雨亭( 丁汝昌) 和商, 劝其冲出, 设法保船, 则失台之罪, 或可少减。”[ 2 ] ( P778)李鸿章还电谕丁汝昌“无论如何危急, 必不使我舰为敌所得。称: 威海南台既失, 刘公岛及北岸三台万紧, 丁汝昌统带海军各舰, 务当会合张文宣、戴宗骞等尽力拒战。设北台不守, 丁汝昌当照前誓死拼战、船沉人尽之议, 不可稍有退诿; 或带船出口, 尽力轰击, 却回敌船, 则我船之进退自裕。总之, 无论如何危急, 必不使我船为彼所得, 是为至要。”[ 2 ] ( P779)当威海卫北岸炮台失守之后, 李鸿章又指挥丁汝昌, “令其速带船乘黑夜冲出, 向南往吴淞, …但可保铁舰, 余船或损或沉, 不至赍盗?。”[ 2 ] ( P783)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李鸿章在威海卫战役中, 采取以保船为主的战略。李鸿章之所以在此阶段采取保船制敌战略,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北洋舰队无法再补充新式战舰。李鸿章原来抱希望于购买新舰, 然而此愿望无法实现, 据史料记载, “驻美国等国使臣杨儒奏, 中日开仗以来, 欧美各大邦皆恪守局外公法, 所有军舰不容转售中国, 势难购船, 惟南美小国间思乘时射利, 或以废旧之舰投函求售, 即使购之, 亦无裨军实。张之洞称巴西有二快船可购(此前该督奏请饬购巴西快船) , 无论是否可用, 即现在购得, 其驶抵中国洋面, 极速亦得两月有余, 似属缓不济急。下所司知之。”[ 2 ] ( P785)由此可知, 当时北洋舰队无法再添置新船, 补充实力, 处于极为不利之地位。因此, 李鸿章在威海卫之战前夕就曾指出: “海军现船仅五六只可出海, 未能大战, 致再

损失。(出海大战) 必须新购快船到后, 但已订小快船两只为英、德所阻, 智利等船, 尚无定议。”[ 2 ] ( P764)

保船战略源于缺少战舰也可以从光绪皇帝的谕旨看出来, 在日寇欲攻击威海卫时就曾寄谕李鸿章: “昨因倭寇欲犯威海, 已谕李鸿章等飞饬严防, 第念海军战舰数已无多, 岂可稍有疏失? 若遇敌船逼近, 株守口内, 转致进退不得, 应如何设法调度, 相机迎击, 以免坐困。著李鸿章悉心筹酌, 饬令海军诸将妥慎办理。”[ 2 ] ( P767)威海卫战争失败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被任命为议和使者赴马关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宣告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四、总结

总而言之,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采取的举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战争爆发之前, 由于兵力的缺乏及军械的缺少, 李鸿章极力避战求和; 在战争开始至威海卫战争之前, 由于光绪皇帝的压力及对购买战舰的希望, 李鸿章由避战到主张坚持迎战到底; 在威海卫战争开始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由于无法补充新式战舰, 李鸿章最终采取保船之策。

李鸿章晚清外交思想综论

兰台世界2012·10月下旬 外,唐代诗人蔡孚的诗文当中对马球运动就有所描述,他的《打毬篇》中写道:“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合月作楼。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佩文七宝毬。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揪。”全诗的内容当中就提到了“德阳宫”中进行马球比赛的情形,而“德阳宫”是东汉末年的洛阳皇宫,后来这座宫殿被董卓烧毁。从这个诗文当中可以看出,作者那时候认为东汉时期马球运动是宫廷运动的重要形式,可见在唐朝人眼中马球运动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东汉时期已经流行的运动,而且东汉时期在宫中还修建了专用的马球场[4]。所以笔者认为,马球运动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时间远远早于唐朝,而且不是直接传入到中央,是从外部逐渐渗入到中原地区的。从马球运动的用语角度来分析,马球现代的英文名称为polo ,在波斯语里发音为giu 或guy ,发音同现代汉语的qiu ,应是汉语 “毬”字的音译。同时又根据波罗一词是出于英语polo ,亦即马球之意,而其发音又来源于藏语的“氆氇”(Pulu ),据此就有人认为马球运动应当是先在西藏地区产生,后传到波斯再由波斯传到欧洲,同时在唐朝时期波斯又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传回到唐朝[4]。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在秦汉以前,中国与西亚以及北亚和欧洲的交流非常少,而在西汉之后,文化交流变得非常频繁,在唐代时期达到顶峰,而这一变化就缘于丝绸之路的开发。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到中国西北部以及西亚、北亚和东欧地区,如果马球文化是外来的或者是传出去的,一定经过这条途径,因此变化也与此有关。从马球运动的读音上来说,polo 一词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说明polo 一词的词源一定与马球运动的起源有关。那么,再反观马球运动的古语发音,藏语 当中的 “氆氇”(Pulu )就是指马球运动,而且,从字形的发音上来看,这个词组是从字形上构成的,而非从音节上构成,肯定不是对外来 词的音译,只能是先有的事物再有的发音,所以说,马球运动的polo 读音,一定是从西藏地区传出去的。另外,马球运动在波斯语里发音为giu 或guy , 都是与汉语“毬”的读音相同的发音,而“毬”是在中国汉代以前就有的发音, 就是指球类运动,所以也不会是对波斯语的音译。所以笔者认为,波斯语当中的giu 或guy 是从中国地区引入的,而且是通过官方渠道。 根据上述论断,笔者认为,马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或者西北地区,其传播出去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民间传播,另外一个是通过官方的传播。那么,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就比较清晰了。马球运动是一种在马背上的运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很难有机会参与,在唐代以前也很少有记载在民间的官员和富商当中有从事大规模马球运动的,那么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一定是通过皇室,后逐渐扩大。而皇室当中的马球运动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大规模的推广一定是在唐代时期,因为,从唐代以后关于宫廷、 官员乃至书生从事马球运动的记载就非常丰富了。所以笔者认为,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不是从民间的辐射式传播,而是通过官方的影响力进行的传播,即先兴起于都城,之后逐渐在各地兴起的。 参考文献 [1]戴伟谦,袁俞光.中国古代马球运动起源论断的比较[EB/OL].[台湾地区]国立体育学院论坛,民91,13卷1期. [2]韩丹.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5).[3]希罗多德.波斯战争第9卷. [4]姜伟伟.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历史溯源[J].音体美, 2010.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其外交作为在中国近代史上难以回避。从1863年荣升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开始,李鸿章开始了他的晚清外交生涯,直至1901年因病去世,近四十年为晚清政府服务,主持操办一切重要对外交涉,因此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写照。当时清政府衰微没落,资本主义处于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的国内外客观形势造就了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策略以及外交行为。 一、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 1.“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形成。李鸿章形成这一外交思想是基于对晚清的时局和国际局势清醒的认知。 在他看来,“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而终败”,李鸿章看到了中国的国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只有隐忍徐图”,“力保和局”以求生存。国家间的交往并非只依靠外交家的聪慧才智和灵活手段,外交是基于国家 的经济、军事实力的。但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弱国无外交”,靠李鸿章一人之力难以改变局势,晚清政府更不可能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以订立不平合约而避免战争,减小损失,维持稳定局面,为自强创造有利环境是当时晚清政府唯一的出路,“外须和戎”的思想正是由此而得。李鸿章还认识到,铁枪火炮是西方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中国的“闭关锁国”已使得武器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学习西法是自强的重要手段,“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对晚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的外交思想。这一外交思想的最终形成除了客观因素起作用之外,李鸿章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忽视。其父李文安进士出身,对李鸿章教育尤为严格,自幼所受的教育均为儒家传统思想,一生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纲常,忠于君主,忠于朝廷。这就使得李鸿章在与坚船利炮的列强交涉中,为保清廷免遭推翻的厄运,推行对外 “和戎”的政策, 衷心维护清廷的利益。其次,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深受其师曾国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 史背景,对李鸿章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外交策略应用李鸿章晚清外交思想综论 □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刘海荣 摘要关键词………………………………………………………………………………………………………………………………………………………档案解读 DANG'ANJIEDU 43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 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 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摘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谈李鸿章。作为三朝老臣的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诸多大事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印记。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民间长期以来对的评价多为简单的“卖国贼”三字而已。而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绝不是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可以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们应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抛开固有观念,全面地看待李鸿章,才能还原一个更真实客观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兴名臣、地主阶级、近代化、外交、保守、创新、误国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乃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李鸿章深知,列强崛起,强国林立,中国再也不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步自封了,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无不倾注着李鸿章的心血。作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多年担任洋务大臣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为了清末最精于与列强打交道的中国人,以致于列强“只识李中堂,不识清政府”。也许,人们只看到李鸿章所签订的一个个丧气辱国的条约,却没有想过李鸿章

在“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现实下的无奈。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总是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信念,努力地把把损失降到最低。也许是对李鸿章外交手段的敬佩,西方一度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放在一起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位复杂的争议人物,之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再详细谈谈李鸿章。 1.个人性格 李鸿章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长大,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保守,迂腐的性格。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信仰,使得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保守的性格,使得李鸿章在面对列强乃至后崛起的日本的挑衅时,一味避战求和。李鸿章通过科举入仕,自然对帝王家有感恩戴德之心,所以他也和历史上的许多忠臣一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时候,李鸿章一直力图实现清朝中兴,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搞洋务运动。李鸿章肯定是想像诸葛亮一样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贤臣的,所以他鞠躬尽瘁,为洋务运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李鸿章这样的机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负了“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努力想成为诸葛亮的李鸿章却被人们比作秦桧,历史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此。 虽然李鸿章身上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性格,但他并不是冥顽不化的。 在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后,李鸿章产生了“虚心忍辱,学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李鸿章推行

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

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主张“外须和戎,内修变法”,遵守已定条约,避免发生冲突,以维持和平局面来争取国家发展空间,与他涉外经历所见中外实力悬殊、秉承清政府外交原则、继承曾国藩“诚”思想等原因有关,其思想虽着眼现实,但过于妥协求和而易受列强利用恫吓。清流派的思想主要主张强硬主战,与其置身事外具有密切关系,其理论也由此常脱离现实,但是其在限制妥协派发展,引导鼓舞舆论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实为互补关系,各有长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两者没有实现融合统一,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外交思想;和戎;主战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列强加强“条约口岸体制”为核心的体系,通过修约谈判或者武力威胁,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更多优惠条款,保障贸易有利可图,或者通过赔偿割让条款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同时这一时期教案纠纷不断,边疆问题纷至沓来,清廷内部派系不断加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重。无论是李鸿章①还是清流派②,他们的对外思想都产生于这一历史大背景,但因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立场,其外交思想也存在差异。 一、李鸿章的“外须和戎,内修变法” 李鸿章外交思想以“外须和戎”为中心,这是他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时的总方针。主要表现在于主张遵守已定条约,竭力避免发生冲突。在关乎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方面的对外关系上,李鸿章都极为谨慎,避免冲突,为晚清赢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建设条件和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对外战争方面,李鸿章更是尽力维护一个中外和平的局面,避免战争。他同时主张主动了解外情,办好交涉,认真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求自强,反对仍然闭目塞听、不承认现状的顽固态度。 他的外交思想首先来源于他对于国际时局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在早期是与外国合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在随后几十年与西方的交涉活动中,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中外时局变化“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而由此带来的实力悬殊,他逐渐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实力外交观。在《行抵直境分兵边界折》中,李鸿章写道:“臣向在江南办理外涉棘手事件,往往兵威稍盛,彼族氣焰稍减……盖严兵卫正所以保和局也。”李鸿章认为只有“严兵”,即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和局”。然而当时中外实力差距悬殊,晚清政府虽然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大军备建设,但是落后的经济制度、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压力、不稳定的国内国外环境、腐朽的官僚体系难以支持建设的开展,也难以改变中外实力对比。 因而,在他看来通过实力的对抗带来和平这条路是行不通的。1883年的中法战争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条路在现实条件下不但不能带来“和局”,反而将会把清朝拉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在战争中原本就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军事实力的落后,清军的损失相较于列强将会更多,在中法战争中中国约有10000人伤亡,但是法军则仅有2100人伤亡。即使是一场战争胜利了,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

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李鸿章外交思想

李鸿章外交思想 内容摘要:李鸿章几乎承办了清末所有重大对外事务,为清廷所倚重,名扬国际,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有重要影响,然而李鸿章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儒家教育,本身又是封建地主的一员,生活在封闭的晚清时代,没有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其外交思想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多是封建地主阶级自身利益,丧权辱国。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卖国贼”。其实不然,纵使他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纵使他的“遵循外交”、“利益均沾”极大的损害了中国权益,然而谁愿意背上卖国的骂名?当时清廷形势使其力不从心,加之统治者思想的左右,使之难施其政,国家步步陷入危难实是必然。李鸿章出于当时形势、所处的位置的考虑及自身的局限性的桎梏等综合因素最终使其思想、行为使然。 关键词:内政、外交、和戎、自强、遵循外交、以夷制夷、 李鸿章主持清末外交近30年,其主导思想是争取和局。内政外交相结合,以“和戎”为途径,“自强”为目地。主张变法自强。就外交实践而言,他彻底失败了,但就思想本身来说,李鸿章的和局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不应随着外交实践的失败而完全否定。 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利用坚船利炮叩开紧闭的大清国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此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竞相叩关逼迫清廷就范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列强的肆意侵略下,中国主权不断的沦丧,领土大片的被割占,疆界频繁的变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步步加深,社会矛盾被不断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危机四伏。外忧未除,内患又起,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突发。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国力几乎消耗殆尽,积贫积弱,国势日下,清廷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李鸿章正是在此时局下粉墨登场主持清末外交事务,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接手清朝外交。在如此严酷的情势下,腐败的清朝统治者竟毫无警觉,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以为区区“夷狄”不足重视。而李鸿章清醒的认识到形式的危急。清醒地、深刻地认识到“欧洲各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胥集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在此时李鸿章就已不再不盲目的称列强为“夷人”,敏锐的察觉的此时与以往的不同,意识到中国要面对时局进行变革,学习西方:“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 变则通……日本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取法,然则我中国深惟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面对天下未有之变局,传统的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的观念,封建伦理道德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外交体系已经无法应对面临的巨大挑战,无论是出于自发还是被迫,这时候的晚清外交都面临着一个近代化的问题。中国传统的以自身为中心的上国外交已无法适应国力衰弱,国势日下的晚清中国。 面对上国衰落,列强不断入侵,步步紧逼而清廷无力抵抗的现实,李鸿章认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自当自强,而使民物殷阜,洋人愈不敢肆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也必隐图其狂逞。”(3)他认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 摘要 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 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 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 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时至今日 关于他的功过是非 仍有着太多的争议。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 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 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款条约——《辛丑条约》。面对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李鸿章更多的只有无奈与叹息,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耻辱。最终,在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两个月之际,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是悲剧的一生,他生逢于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

李鸿章的功绩与过失

3、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曾进行过怎样的探索与尝试? 1,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 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2,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进行的一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他们有全国性的同一政党,有纲领,有民主共和的口号,他们武装反清,先 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结束。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以孙中华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等等,都失败了 4,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为领导,以科学,民主为两大旗帜,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市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掀 起了影响很大很深的思想解放潮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 的准备。 4、有哪些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主张是什么?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 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 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晚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张龙兴 内容摘要: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对外 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问题就在于,他一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李鸿章,就不能不探讨他一生中较大的所做所为。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外交思想;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是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梁启超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代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这样来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理所当然是欠缺的。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达到某种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的一无是处。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为现实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但不是面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评价李鸿章,一是李鸿章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起家;二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三是李鸿章晚期的外交活动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就可以较为客观地对李鸿章进行评价。 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5日)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鸿章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举人。翌年,通过父与曾国藩的关系,师从曾氏,“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过了两年,李鸿章考中进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曾多次率领团勇协助安徽地方官员对抗太平军。咸丰八年(1852年),李鸿章奔江西晋谒曾国藩,入其营幕。次年十月,被任命为福建延建邵遗缺道,未曾到任。在曾幕期间,李鸿章郁郁不得志,师徒之间微有龃龉,曾一度拂袖而去,“闲居一年”。咸丰十一年秋,湘军攻陷安庆,他又回到老师的营幕,这是,曾国藩对他另眼相看,举凡“军国要务,皆与筹商”。李鸿章得以受到重用,从此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军的左右手。 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苏、杭,威胁上海。李鸿章奉命回安徽招募淮勇,皖籍地主武装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等人纷纷响应,不久一只拥有6500余人的淮军正式编成。淮军建立之初,“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彷湘军章程”。曾国藩

简论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简论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外交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更是无须多言,而这一切与我们国家的积极正确的外交方针是密不可分的。而回顾历史,从1840至今,从被迫打开国门,签订条约,到如今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在国际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百多年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我们不得不感叹,近代的外交史是一部从屈辱被动到自立强大的奋斗史。在当下,重新思考那段令人尴尬的外交史的依旧十分必要,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现在的形势和任务,在外交中取得更多成就,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这部近代外交的奋斗史由数不清的人共同谱写,其中的心酸屈辱与艰苦卓绝旁人或许可以想象,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这些人物就当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始终饱受争议的人物——晚清名臣,李鸿章。 二、正文 很久以来,外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而国人对其的评价却远远不如外国。在当时,西方把李鸿章与德国首相卑斯麦、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并称为“当世三杰”,认为他是国际外交中的佼佼者:而国人却大都怒斥其为“卖国贼”,只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卖国的条约”。 其实,在以79岁高龄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前,李鸿章作为清帝国的朝廷重臣,他的功劳有目共睹。他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矿、请开铁路、建设海军,兴办洋务运动,推动着已经没落的帝国艰难向前。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认为他是成也外交,败也外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鸿章在清廷初展身手就是天津教案的成功处理。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法国当时忙着应对普法战争,无暇顾及清国,但李鸿章的外交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他作为外交大臣的第一场漂亮仗。 然而,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面对一个将亡的大清国,既是卓越如李中堂,也难以力挽狂澜。他能做的,不过也就是努力让风雨飘摇的王朝再苦苦支撑几年。 纵观李鸿章外交生涯,上上下下总共签订了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我们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总体评价: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摘自百度百科对其总体评价) 1,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2,主要过失: (1)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无疑是李鸿章一生所犯下的最重要的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李鸿章主张讲和,“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由于他“保船制敌”的方针,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还有《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众多条约签订,是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说李鸿章“卖国”并不是因为代笔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而是他的懦弱的思想构成了错误的形势判断,以至于他受到爱国士的痛骂。再来说“外须和戎,内需变法”这一思想,在中外交涉中,他主张议和,试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东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反而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挑起战争。李鸿章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谋求和平,其艰难窘况可想而知。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协助镇压,日本便乘机出兵侵占朝鲜。7月下旬,日本军舰公然击沉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向日本宣战,日本也在同一天向中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上述资料摘自: 1、《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2《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走出晚清》李扬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晚清七十年》,[美]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 3,其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 (1)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表示“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也让西方人知道了中国有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甚至洋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朝廷。 (2)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3)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4)毛泽东的评价是:舟大水浅 4,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8824855.html,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综述 作者:李梦雪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0期 摘要: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在文革前后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出现大量的新观点。随着研究气氛的开放与自由,学界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也涌现出一部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关于洋务思想的演进过程研究以及洋务思想的内容研究更加的详细深入,洋务思想研究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评价也有更多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综述 一、李鸿章及其洋务运动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晚晴重臣李鸿章一直以来饱受争议。而由其主导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故而史学界通常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联系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总体来看,国内关于李鸿章与其洋务运动的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李鸿章及其洋务运动的研究目的多为救国图存,冯桂芬、郑观应、梁启超等在其著作中均对洋务运动进行总结,也涉及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中肯多肯定其军工否定其外交,这一时期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仍不失公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因受政氛围的影响,研究著作并不多,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评价多为负面评价;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学术研究活跃,1988年的“李鸿章与近代经济学术研讨会”将关于李鸿章级洋务运动的研究推向高潮,在李鸿章的历史作用方面诸多学者开始采用辩证的审视眼光,一改全盘否定、过激评论的局面,将李鸿章、洋务运动放在变革中的近代中国以及其国际背景中进行研究,是这一阶段研究中的突出特点。 综合分析近年来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总体来看近年来关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洋务思想的演进过程、洋务思想内容、洋务思想的评价。此外围绕李鸿章洋务思想进行研究的研究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洋务思想的演进过程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洋务思想萌芽源于李鸿章对当时时局的清醒认识。李鸿章清楚的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从华夷隔绝发展到了中外联属的状况,这是李鸿章一系列洋务思想的起点。郑春奎认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经历了由“戎和”到“变法自强”“求富”再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发展过程,主要强调李鸿章洋务思想发展过程的上下衔接环环相扣的发展特点。彭代璞将李鸿章洋务思想的演变过程分为“从‘经世致用’的新儒学思想到‘喜谈洋务’”、“提出洋务的总纲‘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到‘必先富而后能强’”、“从‘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