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

唐代的避讳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为尊者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唐代更加盛行,不仅在文化典籍中普遍存在,就是在统治阶级的典章制度中,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我们研究探讨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古代典章制度,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柳宗元;唐代;避讳

避讳,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相同的字,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这就是所谓避讳。

谈及避讳,人们大多以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作为典型的例子,说“人风”即“民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易“民”为“人”。当代大多数古文选本均持此观点。由于《捕蛇者说》建国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而课文又特意为“人风”加注,以明避讳之意,这种说法就益愈普遍了。唐代讲究避讳,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但柳宗元文中“人风”的运用是否避讳之举,却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妨先看下面几句话:①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封建论》)②因仰天而呼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天说》)③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天说》)。

避讳之风始自周代,到隋唐已经很盛行了。《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避。”所谓“嫌名”即同音字,如因名“世”而避“事”“士”等;“二名”即以两个字为名的;“偏”即遍。“二名不偏避”的意思是,名字是两个字的,不必两个字都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他的著述中“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韩愈《避讳》)。到了唐代,避讳已有了法令规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武德九年(公元618年)已巳,李世民颁布诏令:“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需避。”(《旧唐书·太宗纪》)柳宗元作为封建官吏,著名文学家,对这类史实绝不会一无所知。因此,在其文中出现“民”字或“世”字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柳宗元不仅对唐太宗不避名讳,对高祖、高宗之名同样不讳。如“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小石潭记》),不避高祖李渊的“渊”字;“以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不避高宗李治的“治”字。与柳宗元同时代的韩愈,在其文章中,不仅不避先帝之名,即使对到朝皇帝的名字同样不避讳。如“因诵嵩所读

书,尽卷不错一字”(张中丞后传)),不避顺宗李诵之名;“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祭十二郎文》),不避宪宗李纯之名。如此而已。

唐初避讳,法令规定较宽,但当时的避讳之风崇严。唐太宗规定“世民”二字不连续者不需避,连太宗自己也实行了这个规定。然而,贞观年间魏征等撰《隋书》,“世民”二字即使不连续的,却都无不避讳。由于唐代避讳之风甚盛,习俗风尚崇严,虽然诏令规定可以不避,但朝中官吏、骚人墨客仍然避讳。“或避嫌名,或偏讳二名,皆流于小廉曲谨,于义无补。”(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隋唐五代社会组织·风俗》)“古之讳者,讳其因不讳其字”(同上),即重在口述,不究笔书,所谓临文不讳。自太宗以后,这一律条被打破了,而且愈演愈烈。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明宗下诏:“太宗时臣有世南,官有民部,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旧五代史·唐明宗纪》)但又说,臣下或后辈的名字如果不想与君、长的名字相同,可以自愿更改。虽说要自愿,但又有谁敢不改!据《旧五代史·李涵吕渭传》载:唐德宗(李括kuò)时,李涵由御史大夫改任太子少傅,遭到判官吕渭的嫉妒。于是他上书说,李涵的父亲叫少康,现在李涵又做少傅,恐怕于礼不合。宰相崔佑甫也帮腔说,崇尚尊严家讳,是太平之道。李涵于是被改为少卿。其官名中仍有“少”字,吕渭等人却不再上书言事了。其实,吕渭等人所言,本身就有违“不避嫌名”的礼典。这是以避讳为名,趋炎附势,排斥异己,韩愈斥之为“宦官宫妾”之为。

避讳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避讳作为统治阶级尊严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奸佞之徒、势力小人曲意逢迎、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的手段和工具,因而为历代忠直耿介之士所鄙弃(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避讳之害对于后世来说,莫过于其所造成的文字混乱,给人们读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诚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历代避讳字,易世未经改正者甚多,有一望可知者,亦有因以滋疑者,宁非以私意乱共用之文字乎?”(《隋唐五代史》)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早已摒弃了避讳的恶俗劣习,否则,好端端的中华文字不知要混乱到何种程度。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 原文: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①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②为尚书,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士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③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②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节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受封汾阳王,权柄隆重。 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暂时驻军在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法。有些士卒用贿赂手段使自己有军队的名号,恣意妄为,官吏都不能干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白孝德,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使得天子的边防被扰乱。假如你任命我为都虞候,我就能替您制止暴乱,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便听从了段太尉的请求。 段太尉担任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酿酒的技工,砸坏酒器,使酒流进河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了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铠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带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使其流传。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大乱从您这儿

柳宗元三戒

三戒为唐代柳宗元的三篇散文,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题记(原文)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题记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作者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

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临江之麋 临l ín 江ji āng 之zh ī人r én ,畋ti án 得d é麋m í麑n í,畜ch ù之zh ī。入门r ùm én ,群q ún 犬qu ǎn 垂涎chu íxi án ,扬y áng 尾w ěi 皆ji ē来l ái ,其q í人r én 怒n ù怛d á之zh ī自是z ìs h ì日r ì抱b ào 就ji ù犬qu ǎn ,习x í示sh ì之zh ī,稍sh āo 使sh ǐ与y ǔ之zh ī戏x ì。积久j īj i ǔ,犬qu ǎn 皆ji ē如r ú人意r én y ì。麋m í麑n í稍sh āo 大d à,忘w àng 己j ǐ之zh ī麋m í也y ě,以为y ǐw éi 犬qu ǎn 良li áng 我w ǒ友y ǒu ,抵触d ǐc h ù偃y ǎn 仆p ú益y ì狎xi á。犬qu ǎn 畏w èi 主人zh ǔr én ,与y ǔ之zh ī俯仰f ǔy ǎng 甚sh èn 善sh àn 。然r án 时sh í啖d àn 其q í舌sh é 。 三年s ānni án ,麋m í出门ch ūm én ,见外ji ànw ài 犬qu ǎn 在z ài 道d ào 甚sh èn 众zh òng ,走z ǒu 欲y ù与y ǔ为w éi 戏x ì。外w ài 犬qu ǎn 见ji àn 而ér 喜x ǐ且qi ě怒n ù,共g òng 杀sh ā食sh í之zh ī,狼l áng 藉j í道d ào 上sh àng 。麋m í致zh ì死s ǐ不b ù悟w ù 。

“柳宗元”哲学思想

“柳宗元”哲学思想 除对文学作出的巨大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20152018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神话属于创世神话的就是()。 A.大禹治水 B.夸父逐日 C.精卫填海 D.女娲造人 【答案】D 【解析】神话依据其存留的具体情形,从主题的角度主要可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与战争神话三类。其中,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属于自然灾害神话,女娲造人属于创世神话。 【考点】上古神话传说 2、以下《诗经》中的作品,属于婚恋诗的就是()。 A.《巷伯》 B.《静女》 C.《十月之交》 D.《君子于役》 【答案】B 【解析】《诗经》中,不少作品歌咏了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了恋爱与相思的甜蜜,《静女》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巷伯》属于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十月之交》《君子于役》属于政治讽喻诗。 【考点】《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3、先秦历史散文中引譬设喻,善用寓言的就是()。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答案】D 【解析】使用寓言说事,就是《战国策》常用的手法。 【考点】《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4、《韩非子》的文风特点就是()。 A.奇幻诡谲 B.冷峻峭拔 C.质木无文 D.佶屈聱牙 【答案】B 【解析】《韩非子》的说理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又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在先秦散文中自成一格。

【考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5、先秦诸子散文中文风空灵飘忽的就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C 【解析】《庄子》的每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超越常情常理的局限;而其全篇又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间呈跳跃式承接,因而造就了整部书空灵飘忽的文风。 【考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6、屈原《九歌》的艺术特点就是()。 A.平实素朴 B.汪洋恣肆 C.清新幽渺 D.沉郁顿挫 【答案】C 【解析】《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她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与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与气氛,就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考点】屈原的其她作品 7、下列作品中属于桓谭《新论》的就是()。 A.《抑谶重赏疏》 B.《潜夫论》 C.《谏营昌陵疏》 D.《崇厚论》 【答案】A 【解析】B项《潜夫论》就是王符的作品,C项《谏营昌陵疏》就是刘向的作品,D项《崇厚论》就是朱穆的作品。故答案选A。 【考点】东汉散文的演变 8、司马迁《史记》开创的史书体例就是()。 A.编年体 B.国别体 C.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C 【解析】司马迁参照前代多种史著,创造了“纪传体通史”这种新的体例。 【考点】司马迁及其《史记》 9、《天子游猎赋》所体现的司马相如的创作心态就是()。 A.抒情述志

《柳宗元传》阅读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阅读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永州八记【唐代】柳宗元

石渠记 《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石涧记 石涧记 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这是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街道,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芝山”。 编辑本段《始得西山宴游记》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柳宗元简介_柳宗元的诗作品全集_古诗大全

柳宗元简介_柳宗元的诗作品全集_古诗大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唐朝诗人、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代表作品: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溪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翻译】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渔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小石潭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大学语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 (C)1.下列哪部作品的作者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A《离婚》 B《饮酒》 C《项链》 D 《呐喊》(B)2.“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哪位前人的文章: A孔丘 B孟轲 C陶潜 D李白 (B)3. 哪位唐代诗人的诗被称作“诗中有画”。 A曹植 B 王维 C杜甫 D 苏辙 (D)4.《论毅力》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___论证。 A 排比 B举例 C比喻 D对比 (B)5.《史记·李将军列传》较多地使用了描写的方法和手法。 A 心理比喻 B细节对比 C 环境排比 D肖像类比 (A)6.下列著作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B《论语》 C《史记》 D《诗经》 (D)7.哪位现代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味:A鲁迅 B曹禺 C茅盾 D老舍 (C)8.“长人者好烦其令”的这句话的作者是? A欧阳修 B李煜 C柳宗元 D郑光祖 (A)9. 下面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A苏东坡 B马致远 C白朴 D关汉卿 (D)10.“九斤老太”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以下哪部作品: A《狂人日记》 B 《伤逝》 C《阿Q正传》 D《风波》 (A)11.《论毅力》的作者姓梁,他的字是: A卓如 B任公 C启超 D饮冰室 (B)12.周树人以笔名“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故事新编》 B《狂人日记》C《阿Q正传》 D《朝花夕拾》(A)13.“曲状元”是: A马致远 B白朴 C郑光祖 D关汉卿 (D)14.下列作品,哪一项的作者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A《虞美人》B《呐喊》 C《灯下漫笔》D《月牙儿》 (B)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出自哪位名作家? A苏东坡 B欧阳修 C柳宗元 D舒庆春 (D)16.下列作品不属于“激流三部曲”的一项是? A《家》 B《春》C《秋》D《雾》 (C)17.《饮酒》的作者的“字”是: A渊明 B孟德 C元亮 D子美 (B)1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 A《李太白集》 B《杜工部集》C《东篱乐府》 D《东坡乐府》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 1

柳宗元人物简介

柳宗元人物简介 柳宗元 (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 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 蓝田县尉, 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 二十一年正月, 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 时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触犯了保守官 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 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 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 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 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 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 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 会历史的进化, 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 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 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 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 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 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 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 在先诚 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 并不一概否定, 而是主张参用其长, 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 也利用各种文体(包 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 影响。 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 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 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 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 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 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 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 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 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

试论柳宗元

试论柳宗元议论散文的特色 日期: 2005-10-17 15:58:00 浏览次数:16 字体:[ 大中小 ] 赵新国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自己特色独具的散文创作,为中唐古文运动、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这类文章在柳宗元的散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对各种问题的卓见,是他多写议论文的重要因素。由于他长期被贬偏远之地,这特殊的遭遇,使他更深入认识了社会,减少了官场的应酬,也使他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较少顾忌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 色。 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议论文的重要特征是在于言之有物,在于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在于见解的新颖、深刻。从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著到畅谈为文之道;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到交友之道;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有的放矢,绝无泛泛而谈之作。 《贞符》一文,作者明确提出皇帝“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观点,这实际是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封建论》则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与儒家鼓吹的圣人决定一切的旧说是针锋相对的。柳宗元和韩愈一样,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词”,“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明确表达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道”,不仅如此,他还激烈地批评了写文章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明确指出:“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即是说,文以行道为本,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先诚其中。这是特别强调作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创作态度,“先诚其中”与韩愈的“君子慎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吏司平于我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官吏是“役于民”的,而不是“役民”的民本思想。他从官为民役的思想认识出发,坚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非国语·命管篇》中提出以“才”不以“姓”的选官原则,不论择嗣,还是选官,都应以“贤且圣”为标准,明确提出应从卑贱者中选拔才德之士的主张,这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他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舜禹之事》)的观点。生人,即生民,老百姓。他曾

柳宗元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1200 年前,唐代思想、文学的宗师柳宗元,同时亦是卓越的革新政治家,他的“生人之意”的民生政治思想和“官为民役”的民权政治思想,闪耀着政治文明的光芒,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柳宗元生活的社会背景出发,阐述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展现其与时代主流相背的政治勇气。并对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借鉴。 一、柳宗元的概述 (一)社会背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以一种成熟的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内政德刑调用得心应手;外交文武张弛得心应手;三省六部奠定政治基础;科举考试全面吸纳人才;诗赋、艺术涌现了出神入化的人物;均田、租庸成就了殷实的社会。所有的一切,汇成了无以伦比的综合国力,于青史居了巅峰,在东方执了牛角,给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模本。辉煌!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而,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野草般的藩镇割据、毒瘤般的宦官专权、逐浪般的朋党之争、戏剧般的昏君故事、酱缸般的贪官群体,恶的因素如蛀虫一样将帝国大厦蛀空,正常社会生活遭到了大破坏,民不聊生。 (二)个人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出身在官僚家庭,于宦官专权的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步入官场。“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1顺宗年间,与同科生刘禹锡一同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报国报民心切可鉴,却给长安笼罩了恐怖的气氛,仅持续八个月,新帝宪宗登位后便立即对革新集团全面开刀。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继又谪为柳州刺史。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劳动人民遭受苛政迫害的凄惨情景,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政治革新的信念。期间写了大量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时政的文章,使得他在政坛上日益潦倒,文坛上声名显赫,人敬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逝于柳州刺史任所。何曰:“子厚已矣,不复能伸其志矣。庶几以待后之人乎?”○2 (三)历史评价 柳宗元的后半生虽“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环境十分险恶,却仍以“抑诡类、拔正道”为己任,以屈原的高风亮节为己喻,“穷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一再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对唐王朝的忠贞。其作《天说》、《天对》、《封建论》等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著名篇章。 二、柳宗元主要的政治思想 (一)天人不相干预论——提倡重人明道,反对推天引神 自先秦以来, 历代思想家都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 探索天人关系,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到唐代,儒、道、法思想流派相争相融,韩愈等 天命论者“穷异以为神,引天以为高”,把人们自己应当作的事, 寄托于天神的赐予, 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柳宗元大胆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坚决反对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并集中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宇宙起源于元气的不断运动,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形成。元气的运动推动着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功之人自己立功,有祸之人自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 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 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 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 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 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 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 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 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 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 (2 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 的话概括。(3 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参考答案: 5.(1)交换,改授(1 分) (2)妻子儿女(1 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 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 “子”。 6. A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 是“把”的意思。A 把;B 因为;C 如果;D 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 分)解析:此题 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 分) (2)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 分) (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 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 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 “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 一定会成为 名士。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文言文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晋文公问守原①议 (唐)柳宗元 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勃鞮,以畀③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 。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④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矣 B.哉 C.乎 D.耶 22.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23.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A 22.B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柳宗元把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情景交融,表达作者被贬后心情复杂。《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赏析】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高考试题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高考试题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翻译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

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6.B 7.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