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

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
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

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

一常识:

1,标准:

1,标准的缺失性比较

没有XXXX,XXXX就更重要。 Eg:革新思想还是革新技术更重要

没有技术、光有思想是不行的,可这能论证…革新技术更重要?吗?”辩手把“更”字念得很重,接下来忽然语速加快、顺势一转,“那我一样也可以说,在你的例子中——没有思想、光有技术也是万万不行的,

——按您的逻辑,是不是革新思想也就更重要了?”这是重要,还是必要?必要不等于重要

2,辩题关键字

关键不是思想和技术谁更重要,而是革新哪个更重要?重点是革新~~ 决定一个木桶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

“所以要增加水的容量,最关键是修补最短的那块板。”“所以辩题讨论的不是技术和思想谁更重要!

——而是技术和思想的“革新”谁更重要。

,3,,领导人说一句话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4,问题要刁钻,既不好回答,也不好回避。

问题要简洁,张口即来,易于重复追问。

二,分析比较型辩题,常见的思路第一种,标准法。

提出一个强大的、令人信服的比较标准,在这一标准下,谁更重要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第二种,关系法。

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论证其中一方起主导作用。记得提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一般会听辩手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谁更重要,要看谁是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我敢打包票,这句话已经在上万场辩论赛中出现过了。

从这个思路走的话,你会听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词——决定,主导,核心,根源,根本,本质,目的……”例子:

正方:思想革新源于技术革新,需要技术革新的检验和支持。反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

在这个战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已经一览无余,都是想从双方的关系入手、一口吃掉对方,都是想证明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

——决定了对方的“流程、流量、流向和流速”。双方是在互相包辩题

关系法的一个变体是“取舍法”,即故意把比较的双方居于绝对矛盾的状态,你必须作出取一舍一的抉择,而此时此刻的最终取舍就反映了你心中的价值排序。

比如“坚持理想和坚持现实谁更重要”的时候,主打的就是“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你选择哪一个”。

或者添加合理前提:如1,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放在我国的环境下来探讨 ,2,应不应禁止吸烟-------正方添加条件:在公众场合中应禁止反方添加条件------

某些特殊行业不吸烟会出事故。

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愚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

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例子:

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么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本比较不出来,我们只能去看——”无须多问,这里“所以要看的”或者“只能去看的”,肯定就是他们的优势战场了。

“这就像《孙子兵法》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的立论布局要——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双方不可能都利于不败之地,一个辩题本来就要看逻辑、事实、价值等各个层面,拼的又不可能只是立论。或者添加合理前提:如1,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放在我国的环境下来探讨 ,2,应不应禁止吸烟-------正方添加条件:在公众场合中应禁止反方添加条件------某些特殊行业不吸烟会出事故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愚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例子: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么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本比较不出来,我们只能去看——”无须多问,这里“所以要看的”或者“只能去看的”,肯定就是他们的优势战场了。

“这就像《孙子兵法》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的立论布局要——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双方不可能都利于不败之地,一个辩题本来就要看逻辑、事实、价值等各个层面,拼的又不可能只是立论。”

三.战场划分

对于辩论赛爱好者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辩论赛场就象一场法庭辩论一样,正反双方,谁能让观众更加坚信和肯定己方提出的论证,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胜算,从信息传播角度来说,惜时如金的辩论赛场,只要能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率的提出对我方有利的证据以及论点,单位时间内找出更多的对方论证逻辑链中的问题,形式对我方就更有利。在辩论赛前,如果能够正确的进行战场的划分,就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以上所述的目标。

什么是辩论赛的战场呢?就是我们在辩论比赛(主要是自由辩论)时候所探讨的话题。包括抛给对方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对方的问题。

跟军事斗争地利的争夺相比,辩论赛的战场优势的争夺更有其紧张激烈的地方。我们需要判断,哪个话题是对我们有利的,哪个话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准备时间,那些话题是我们必须提出的,那些话题是对方必然提出的,这些判断就相当于战场上对地形以及必争之地的认定,我们称之为辩论赛战场划分。

对方如何利用对于我们不利的话题进行准备,对于某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补充的论证,如何防止对方在对其不利的话题上转移到对我方不利的话题上,这个就相当于战争当中对地利的争夺,其相关的战术,都是建立在对辩论赛战场正确的划分的基础上的。

所谓战场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按照直观上的有利不利进行划分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辩论赛的人,在初次比赛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比如,《烟草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个话题(也就是这个战场)来说,对于正方是不利的,在比赛的时候,正方就尽量不在这个话题上和对手交锋,而反方则尽量和对方在这个话题上进行探讨。

当然对于自己不利,并不是绝对不谈这个话题,当对方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作好反击,逃避话题是很可能大丢印象分的,场下的准备和临场的反应就很重要,当然了,准备的很充分了,对自己的临场反应也很自信了,也千万不要在比赛时候主动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在比赛时候主动谈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绝对是不讲究语言效率的盲动。当然了,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虽然不可以主动抛出这个话题,但是可以隐蔽的引诱对方,让对方进入这个表面上或实质上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然后趁着对方心理上的过于自信,在该话题的利用远远超过对方的勤奋进行伏击,是可行的。

比如,学成应不应归国,这是个对正方有利的话题,但反方抛出了时间点的问题学成后不应归国而是应积累经验再归国(实际上把辩题变成了学成应不应立即归国)由于正方没有反方准备的更充分,所以吃了大亏。

再来谈对自己有利的话题,要注意这样一点,并不要因为这个话题

对自己有利,就不要认真准备,相反要更加认真的准备,刚才的例子,已经说明仅仅因为话题对自己有利就不加以充分准备就会吃大亏。因为话题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必须要作好充分准备,只要在比赛时候,只要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必须占据绝对优势。另外,也要设计一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4

些配套的战术,如果对方逃逸这个话题,怎么又把话题拉回来,如果对方在这个话题上吃了亏,怎么通过追问,让对方这个亏吃的更大!

第二,通过准备充分性进行划分

如果初了解辩论赛,就能想到这种层次的划分,就可以称的上入门了。划分战场的时候,必须充分意识到,哪些自己不可让步必须充分准备的,哪些是对方不可让步对方必须充分准备的。

这个划分我认为与第一种划分的区分并不明显。能看出两种分法的不同才能真正的有效

的利用这种划分方法实现辩论赛战术上的胜利

其实,着两种分法,本来就是同构同质的,不同的是出发点,

在战术考虑上前面的分法更多是以我为主,这个分法更多的是以敌为主。

前面的更多的考虑自己,后面的更多的考虑对方。

在划分的指导意义,前面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框架,后面的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底线比如,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万”是正方不可让步的,在自由辩论时候,反方马大指出,这个万是全部的意思,如果指出一个恶的源不是钱,就可以推翻对方的立论,而正方武汉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不可让步的------关于“万”应该是很多意思,在比赛时候关于万的定义,抛的很少,而且抛的很晚。结果非常被动。

这里大家应该充分理解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的不同了吧!

第一种,关于对于自己不利的,不能主动抛出;而第二种,关于自己不可让步的,可以主动抛出,而且要多次(至少是充分)的抛出。

再举个例子,《法制可以消除腐败/不可以消除腐败》在这个辩题里面,“消除”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正方来说,意义和刚才那个“万”一样,是正方必须考虑早点抛出,多抛出!在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是灾难,对于反方来说,“灾难”不能被正方那样理解成为“灭顶之灾”,而应该理解成为

影响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的定义,就是反方必须充分准备,要早抛出,多抛出的。

第三,从论证义务来进行划分

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在比赛时候应该充分论证的,哪些是应该论证的,哪些是不需要,甚至是绝对不应该论证的。

在比赛时候,我们的论证义务在原则上是越少越好,而不应该仗着准备充分,把论证义务越搞越多。减少阐述!!!用一句话来表达自由辩论和规范陈词的关系,“当你在自由辩论时候,有了想解释的冲动,你的规范陈词就是失败的”,对于战场划分和自由辩论的关系同样应该这样理解,

在自由辩论时候,如果论证的义务太多,又不能推卸掉,就只好

拼命的解释自己是如何论证的,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宝贵的时间。

举个例子吧。

在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里面,

对于正方来说,其论证义务仅仅是证明:在条件具备下,在适合松散式管理的大学中,

实行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

其附加义务:

义务1,这样的大学现实中是存在的;义务2,适合将来推行的大学现在有很多;义务3,对于这些大学来说,松散式管理有意义。

可见这个辩题,在附加义务上,论证起来有难度,即使成功论证了对于自己的辩题没有什么帮助,如何论证失败了,影响非常恶劣,在微观经济学判断上,叫做“成则利小败则损大”

反方为了增加正方的论证义务,就责问对方;

为什么母校没有实行松散式管理。

这个时候,正方应该意识到自己只要证明实行了松散式和将要实行

松散式的大学好处多多,而不应该去论证母校也是松散式管理。

即使真要论证对于母校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也应该论证,对于母校来说,将来实行松散式管理是利大于弊的。而不应该强出头,论证普天之下,松散式对于任何大学都是利大于弊的。这样的话,要浪费多少时间,很多真正该证明的东西反而没有时间证明。

后来,反方的观众抛出:我们的长城松散不得,军校也应该实行松散式管理吗?

我们抛出了“乌鸡白凤丸”的例子:问乌鸡白凤丸是利大于弊的,难道也要逼着男人也去吃吗?通过这个类比,我们的战场就回来了。我们没有必要增加自己的论证义务,去证明连军校都要实行松散式管理。

举个反面例子:

在以《成败论英雄可取/不可取的辩题中》,正方错误的采取了立论:任何人只要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就是英雄。

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这个立论,正方的论证义务是不是太多了!

第四种方法

是按照时间效率分

就是那些话题是对自己有利可以简单说清楚不用太多时间的,哪些话题是对自己不利的,而且要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另外要注意,虽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的,在比赛时候,无论是主动和被动都不要过多的谈论。

比如,《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灾难》,对于反方来说:马克思有个文艺的发

展不平衡论,可以支持反方的观点,而且对方不好反驳,但是呢,要把这个不平衡论和辩题

的关系说清楚至少要1分钟,所以反方就没有怎么使用不平衡论。

而网络带来的论文剽窃,文学体验因为网络发展带来的缺失是很容易说清楚的,而且费不了多少时间,反方就反复的谈。

如果遇到对方反复扯一个扯不清的战场,不要恋战,引入新战场,时间就是生命!

第五,从共同前提来划分

哪些东西是双方都必须承认的,哪些是双方都必须否认的。在实战有这样赖皮的战术,用连续追问逼着对方承认本来双方都应该承认的东西,然后再礼貌的说:“谢谢对方承认我方观点。”多么误导人啊。这种方法,虽不应为,但是不可不防。

比如:大学生考研是个人需求更重要,还是社会需求更重要。对于正反方来说:个人个基本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而且不应该破坏社会功利,这两条双方都必须承认,至少不应该公开反对。但是正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考研必须考虑个人基本生理需求,然后给对方扣上一个“承认正方观点”的高帽子,反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不应该冲犯社会公德”,然后扣上“正方承认反方观点”的高帽子。

第六种:按照战术特点划分

1,就是哪些话题适合自己发挥,哪些话题不适合自己发挥的。

比如,管理学院抽到了“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这个辩题,从松散式管理的结构性特点来论证其优越性,是适合管理系发挥的,因为有专业优势。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吐词更清晰,就可以多谈论一些很拗口的话题。(但不要总拽词,注意适度原则,

2,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表达力更强,就要多讨论那些不容易表述清楚的问题。还有种应用比较难把握,就是根据对方的战术特点以及对方在观众中的印象,来进行设计,

比如对方是法律专业的,就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概念上驳倒对方,对方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恰好谈论计算机的话题就,引用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专业理论去攻击对方。如果观众面前,法律专业在法律话题上输给了对方,计算机在计算机话题上输给了对方,管理专业在管理学话题上输给了对方,后果如何?

这说明,即使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辩题,也要充分准备。

要防止对方使出这招,同时这一招比较险,如果正好对方精通专业,

出现了对方怎么说,观众怎么信的情况,己方就危险了。

第七种划分

是按照观众和评委的公共意识来划分,哪些是易于接受的,哪些是

不利于接受的。比如,在观众心目中,诡辩绝对是贬义词,所以,就不要轻易称赞。古希腊的诡辩者,尽管他们为人文事业功不可没。

比如,关于自律的辩题,如果你在游戏界很出名,就不要宣称,你对游戏很克制,即使你真的如此,观众也会喝倒彩的。

比如,离婚率的上升是爱情观念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了论证是进步,我们说离婚不是因为小三而是为了让另一半追求更好的幸福。(此观点虽然合理,但是很难让观众评委信服,有故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之嫌)

第八种划分

是按照价值导向划分的。

庸俗的说,就是哪些地方是容易扣对方高帽子的,哪些地方是容易被对方扣高帽子的。

严肃的说,哪些地方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哪些地方的交锋对于我们更有时代意义,哪些地方是不能庸俗化讨论的。案例:1,《比如对待贫困学生应该扶贫为主还是扶志为主》这个辩题一方一个成功大学生的例子进行论证,另外一方马上就说,他居然用奖学金上只有经济条件非常好才能报名的非常出名的计算机培训班,其实大部分观众对于贫困大学生利用奖学金进高档培训班是赞许的,这是一个高消费行为,但是并不是一个奢侈行为,如此乱扣奢侈化帽子,是很对抗观众意识的。

第九种划分

是按照战术设置来划分,这个可能是立论结束后才进行的。比如90年代初的南京大学,喜欢先集中火力攻击一个话题,然后再转向另外一个战场。优点:便于论证自己的观点,便于观众理解自己的观点。

缺点:太重视准备,对于实战的应变性不强,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备战内容和实际中对方的漏洞,都成了鸡肋的两难境地。现场感永远是最重要的。

赛前的最后一点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点一一梳理,找出其中最有利的几个领域,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圈套,准备好一个又一个炸弹,这些领域便构筑成了“优势战场”。

战场的选择要丰富,一会天文一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迅速切换,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每一个战场,都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最终依靠知识优势终结每一个战场,立即引向下

一战场,绝不恋战。

外国语学院辩论队

2014年11月5日

辩题的分类

辩题的分类 从我们参考的各种文献上来看,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辩题性质分,即分为人文类辩题、时事热点辩题、生活类辩题等等多种;另一种是按照辩题的形式分,即分为比较型辩题、判断型辩题等,但是我们在长期的辩论实战中发现这两种分类法固然于听众更容易接受,但是却不利于破题立论,也就是说,对许多初学辩论的人来说,拿到辩题,知道是那个类型的也同样不知从何下手(尤以第一种为甚)。 因此,我们在校期间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听众理解力、破题入手的难易度等多种问题,总结出另一种辩题分类法:按照辩题元素分类。就是把辩题分为:一元定向、二元比较、多元选择三种类型。(需要强调的是,也许早已有能人按此方法分类,而我们没有见到,那么就算做英雄所见略同吧)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三种分类法: 1、引言 按照辩题元素分类,并不是像其他分类法一样,将一场辩论的正反双方辩题都归于同一种类型,而是将辩题的正反方分开来看,分开来考虑。同样每一种类型的辩题都有其固定的分析思路,对于许多初学者而言,分析辩题变得相对简单的多了。当然,世事并非绝对,很多辩论领域的高手可以另辟蹊径,不必拘泥于此,但其原理总是大相径庭、殊途而同归的。 2、一元定向型 所谓一元定向型辩题,是指给定的辩论题目中,只有一个要素需要证明。例如“人生是个快乐的旅程”、“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等等诸多辩题。这类辩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给定的题目中既不需要进行其他否定的论述,也不需要从另外的条件中进行选择。比如“人生是个快乐的旅程”,辩题中的主干是“人生是个旅程”,论证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这个辩题中,不必要否定如“悲哀、沮丧、不行、痛苦”等词语,因为即使否定了这些,也不能证明辩题成立,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再如“理想人才以仁/智为主”的辩题,同样只要论证以仁或者智为主就行,至于什么礼、义、信不用过分论证,但鉴于辩题的冲突在于智与仁,可以适当的进行讨论,或者将仁/智抬到比另外四者更高的地位上去。 3、二元比较型 二元比较,顾名思义,是指辩题中有两个比较要素,通过比较使辩

拿到辩题如何准备辩论赛.doc

拿到辩题如何准备辩论赛 我们假设,星期天晚上出了辩题,星期一开始准备,你有一周的时间。现在,你该干些什么?有人说,那还用问,当然是查资料啦。这话当然不错,然而,如果你是队长,还需要考虑其余的前置工作。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拿到辩题该干些什么,希望你喜欢。 首先,你要考虑人选的问题 一个队伍,不能只有四名先发主力,而是有一个主力队员池,根据辩题特性、队员状态,来做最优组合。 此外,你还要考虑时间因素 我们说,以两个小时为一个单位,全天可以有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这五个时段。你一天至少要安排一个单位的时间,全周加起来就是六个单位十二个小时(成稿时间除外),这才能对胜利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换句话说,一个队员,他一周拿不出足够的时间来,或者和大家的时间没办法碰到一起去,原则上就不宜选入主力阵容。 然后,你要考虑发动群众的问题 确定了四名先发,剩下的人是不是没事情了?不是。至少在前半周,查资料、讨论、队内练习赛,都需要更多人来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输出。 不上场的队员,你要发动尽可能多的人,也投入到准备中来,这才叫团结一切力量、发挥一切力量。

到了后半周,练习赛以外战为主,而定稿的时候也不宜人多口杂,这种情况下,不上场的队友,就可以休息了。 当然,我还是建议能够多跟队,看练习赛也好,听讨论也好,都有助于保持竞技状态。这样如果后面要换人,也更容易一些。 或者说,买买水带点儿零食来,也是极好的。 先解决人的问题,再解决事 事情是什么?一开始说到的,查资料。如果只有六天备战,那么查资料和第一次讨论,就得都放在第一天。 查资料的时候,先把整个辩题都丢进搜索引擎。现在搜索引擎的算法都很强大,你整个丢进去,出来的结果一般不会令人失望。 把搜索结果看上20个,你应该就能知道,这个辩题要说的是个什么事儿了。特别是,现在时政类、时事型的辩题很多,所以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假装在和别人聊天,就说这个辩题对应的事儿。如果能一段话讲下来,自己觉得说清楚了,感觉也挺顺,那就是真看懂了。 否则,就得再看一批搜索结果了。 然后,你要是弄懂是什么事儿了,下一步就要知道,这个辩题里的各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个辩题的核心矛盾,是由哪个关键词来承载的。然后把这个关键词找出来,去做专门的搜索。 比如说,我前不久接触的一个辩题,里面最核心的关键词,是"流动摊贩"。那么我就要基于这个词,去做专门的搜索。这里有一个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网络摘要 两年前代表班级和系里参加辩论赛,后来打破系的建制,组建院队,再然后代表学院参加院级比赛,至今想来,那场场激情四射的比赛仍然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经常有学弟学妹询问我们如何掌握辩论技巧,如何让问题更有杀伤力,如何让语言更加犀利,如何让对手无言以对……凡此种种。我们几位朋友交谈时,或者同其他高校辩手在网 上交流切磋时,都不约而同的承认一点: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便是——正确的破题。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破题的巨大作用呢?其实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过程恰如其分,那就是“破而后立”。准确的破题如同稳若磐石的基础,有了准确的破题,辩论的大厦也就扎稳了根基。如何进行有力的攻辩?如何更好的寻找对手的突破口?如何掌握比赛中的主动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了同一个事物:破题。因此,将破题列为辩论技巧之首,应属当之无愧。 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方法破解。我将破题大致分成了三类:比较突出型、判定选择型、内涵升华型。下面我将对三大类题型举出典性例题一一进行分析。 比较突出型 典型例题: 口才与文才哪个更重要 诚信(能力)重于能力(诚信) 竞争与合作哪个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文明建设是重在自律还是他律 破题分析:以上四题,是在很多辩论赛上都可以看到的辩题,亦或某些题目的母题。比较突出型的最大特点在于每道题目均含有比较词,如:重在、更、比**重要、强于等。对待这类题型,较多的辩手习惯于偏重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过多地强调本方立场,而忽视的辩论中的比较词。但是不巧的是,从辩题的整体上看,两个事物的比较才是出题人的意愿。也因此,常被人忽视的比较词,却往往成为辩手最应该付之以大量精力的地方。辩题中的两个事物,往往已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你离不了我我也离不了你,这使得辩手在破题时容易陷入鸡生蛋与蛋生鸡的死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及早地跳出死循环,无疑会占据较大的优势。跳出死循环的最好方法,则是通过深入理解辩题,制定客观、合理、清晰的比较方法,这样整场比赛中,自己所讲的理论全都可以找到客观的依据,即使陷入死循环也会比较容易跳出来。 判定选择型 典型例题: 是否以成败论英雄 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 社会是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单身越来越多是社会进步还是退步 破题分析:判定选择顾名思义,先判定后选择。此类辩题与我们上小学时做过的一些数学题有较大的相似性:1是不是整数?只要我们把“1”与“整数”的特点弄清楚,作出这个判断并不困难。相同地,在破题时,辩手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弄清楚辩题中词语的含义--如“婚姻”与“爱情的坟墓”,并总结出其所有的特点。总结完之后,将两者的特点加以对照,这样的工作就如同判断1是不是整数一样简单了。只是事物的特点总结,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辩手的思维再严谨,也难免有疏漏,这时就需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来弥补了。这样求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其一,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例如,在求助版有人提出了一个辩题,“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时,如果觉得不方便直接比较,那么可以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利弊是对谁而言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高校自身而言,二是对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而言,三是对那些与高校不存在直接联系、只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发展而言。细分之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于比较容易找到至关重要的点。例如,正方可以说,对高校而言,产业化后虽然短期内元气大伤,但终究能活下去;而不产业化,以现在的发展趋势,高校最终会走上绝路......。这样就可以论证对高校自身而言,产业化利大于弊。反方亦然,其它两点也可以此类推。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细分,恐怕我们很难泛泛地找出这种比较点。 其二,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例如,楼主提到的“男人/女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题,比较内容是人们的本事。直接比较不好比的话,我们就可以细分,分为事业和家庭。先论证在事业上,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再论证家庭中,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还是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楼主困惑的问题,即如何比较。但是从辩论技巧的角度来讲,细分之后存在着两点好处。其一,可以便于使用一些绝对性的判断。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而言,难以判断其对错好坏;但是,如果细化到某一个特定群体,可能就比较容易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是利大还是弊大了。其二,可以便于划分战场、攻守皆宜。例如,关于男人/女人更有本事,反方可以守住家庭这半壁江山,然后跟正方去争在事业层面女人是否比男人更有本事。这样一来,反方就算在事业战场上没有争过正方,那也不过是打个平手而已,因为自己毕竟还有半块阵地。而一般的初学者,往往会被对方牵着走,即对方攻击哪里、自己就防御哪里,忘了围魏救赵的手段。当对方进攻“在事业层面女人也比男人更有本事”时,能不仅想到反驳,更能想到进攻家庭层面、指出“在家庭层面女人未必就比男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手已经可以算是老手了,在校内赛或新生赛中不常见。 此外,关于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的细分,除了需要注意如何细分有利于自己的攻防外,还需要注意细分的方法是否足够合理。一般说来,细分的层面不应太多,以二至四个层面为宜,太多了则全场比赛会很零散,自己也容易首尾不能兼顾。而且,不同层面之间要尽可能

比较性辩题

比较性辩题 比较型辩题的标准制定标准的制定,可以使比较型辩题简化,其原因就是比较型辩题中有两个变量。你把其中一个变量去掉,单说另一个变量,这样就是停住一方看另一方。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比较有力,但终究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两个变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本就不存在一方变而另一方不变的情况。这样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标准实际上是把两个变量变成了一个变量,只要你能达到这个标准,那我就说你怎么着了。只有一个变量在变化,比两个变量要容易把握得多。 一般来说,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辩题中的主体。比如说我们要去辩“大学生打工的利弊”,那我们就要考虑打工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要辩“大学生学习重要还是实践重要”,那就要看学习与实践能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他的比较型辩题,大家也可以作一个类似的考虑,每个比较型的辩题,都会有一定的主体存在。在这样的辩题中,如果能够抛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项,而抓住辩题的主体来考虑问题,那标准制定就容易多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主体的需求。再拿那个大学生打工利弊的辩题来作例子,一个人到大学里,他的目标是什么注意,这里的目标不是说你要来做什么,而是在你大学毕业之后,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了解清楚了主体的需求,我们可以再把大学生目前能得到的打工工作给作一下分类,看看这些类别中,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帮助大学生

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有哪些工作是无法帮助甚至拖累大学生达到目标的。不要怕麻烦,一个东西如果全部都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十有八九是商家在忽悠人。对打工的工作进行了分类,一类一类地考虑,这样就可以把对大学生的利弊都看得清清楚楚,不仅有利于自己解析题目,还有利于了解对方的立场。 好,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学生打工利弊的标准是:打工能不能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大学目标。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是十分客观的。但现在是要辩论,必须让标准对自己有利一些。要注意,如果要修改标准的话,尽量不要修改标准本身,只是对其中的措词含义进行修改。比如说大学的目标,这是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方提出大学目标的时候,你可以不赞成,而提出自己认为的目标。但是要注意,标准一定要足够客观,这样才能让观众和评委信服。

七种类型辩题

七种类型辩题 1、是非辩题 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如: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解题思路:这种辩题应该多想想我们以前想过的数学,如必要/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一种类型的东西是不是另一种类型的判定方法等。一般来说,这种辩题中,只要明确了解概念,了解了判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不难了。就好像我们做一道题,比如说“1是不是整数”,你只要知道“整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然后拿“1”去与“整数”的特征作对比。如果“1”符合了“整数”的特征,那么“1”就是“整数”,否则“1”不是“整数”。 在离婚率上升这个辩题中,怎么样才算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社会文明的表现有哪些特征,然后再分析清楚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拿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一分析,OK,一切都解决了! 2、比较辩题 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如: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解题思路:这种辩题,有很多人都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强调事业有多么重要就可以了。但事业重要,就能说明爱情不重要吗?当然,有些人还天真地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说爱情不重要,我们是说事业比爱情更重要……”对啊,我们正是要你论证事业更重要的,可是你怎么就只会说事业重要,却对爱情的重要性视而不见哪? 这种类型的辩题,难点在于你不知道如何比较它们。如果能有一个比较的标准,那辩题就会明白许多。如果是我,我愿意把标准定为“谁更能帮助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标准明确之后,先弄清楚爱情与事业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对人的影响;再分析人生意义有哪些类型,一类一类地去思考,这样就离成功不远了! 3、可否辩题 即能力可不可及的辩题,如: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解题思路:见过很多新手,在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大叫“没有思路啊……”其实这类辩题没什么难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可不可以消灭一条鸡腿?为什么?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我肚子饿,吃鸡腿不会撑着;第二,鸡腿是熟的,可以吃;第三,我衣袋里有卡,卡上有钱,我买得起;第四,我不忌讳荤腥,而且它对我健康无害。 就像吃鸡腿一样,我们要明白儒家思想的功能,以及西方歪风的特征、类型。之后,只要我们把儒家思想的功能与西方歪风的类型作一下对比,看看是不是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当然,如果我们能提出一个解决西方歪风的方法,然后再看儒家思想能不能达到这种方法的需求,这样也是可以的。 4、可能辩题 即可能与不可能的辩题,如: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解题思路:这类辩题其实是一种很扯淡的辩题,世界上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可辩的。要是碰到这类辩题,持不可能的一方,只能使用诡辩的方式,尽量把水搅浑。要是从平常的思路出发,恐怕这一方是根本无法说服自己的。 诡辩虽然是一种不好的辩风,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诡辩者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资料,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坚实的资料基础来一步步推进。 当然,也有一种比较出奇的辩论方式,即将可能前面那个对象给消灭掉。以这个辩题为例,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态危机给消灭掉,那么生态危机还怎么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这种方式也是需要我们作大量的调查的,至少要弄清楚生态危机的状况及发展态势,然后提出人类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做出的成果等。总之一句话:千方百计,论证生态危机必然被消灭! 对付这类辩题,对方很可能会抛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样一种论调。建议大家如此对付:“如果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那么马克思那句话是不是绝对正确的呢?”但要注意,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万不可说自己不赞成马克思的观点,要不然自己会丢分许多。对方如果追问的话,可以再驳:“我们并没有反对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只是想请对方辩友自己作出判断。” 5、前提辩题 即谁是谁的前提类辩题,如: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解题思路:先要弄明白辩题中的概念,如经济发展包括哪些方面?教育发展包括哪些方面?这种类型

辩论赛 辩题库

1、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对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 2、对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应/不应怪罪于现行的金融体制 3、动机/效果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4、.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开放通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5.中国社会应接纳“高调行善”/中国社会不应接纳“高调行善 6、免费午餐计划应该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民间力量 7、打击网络谣言,是对言论自由的维护/打击网络谣言,是对言论自由的破坏 8、中国大陆应该全面禁止地铁车厢内进食/中国大陆不应该全面禁止地铁车厢内进食 9、电信套餐流量过期作废,合理/不合理电信套餐流量过期作废 10、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语文教材更应该与时俱进 辩论赛辩题 1.正方: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 反方:贸易保护主义不能抑制 2.正方:高薪能够养廉 反方:高薪不能养廉 3.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4.正方: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大 反方: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5.正方:大学毕业了创业好

反方:大学毕业了就业好 6.正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7.正方: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8..正方:知难行易 反方:知易行难 9.正方:国际网络应该受管制 反方:国际网络不应该受管制 10.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11.正方: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 反方: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12.正方:先成家后立业 反方:先立业后成家 13.正方: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反方:离婚率上升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14.正方:跳槽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反方:跳槽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15.正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 反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16.正方: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

辩论赛中辩题分类

辩论赛中辩题分类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辩论赛中辩题分类简介 辩题分类简介 (一)辩题大致分为两类: 1、辩事性论题。 They arrived at Bill's home first.Mark was invited in for a Coke and to watch some television.The afternoon passed pleasantly with some laughs and talk.Then Mark went home. 论题明确限定了范围,只要求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评析性质)。辩手需要把握的是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对其起因、冲突、发展、结局等诸多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不够明晰的部分,适当地追加前提,使本方立论条件更趋充分,即可投入辩论。 “辩事”性论题对辩手的“身份”要求是能自觉地把握“就事论事”的特点。 2、辩理性论题。 无疑理论色彩比较强,要求辩手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相当充分的准备,对论题进行“求证理论”。辩理性论题的难点之一,在于既

要以充足的事例作为论据,又要防止被事例所牵扰,卷入“辩事”,以至失去了本方理论的论证力度。 (二)不同点 “辩事”性论题具有较明显的“评论”性特点,以“事”为主而以“理”为辅,“理”常常是作为“辩事”的指导思想,但是,最后却必须落实在对“事”的结论中。 “辩理”性论题带有较强的求证色彩,“理”为主而“事”为辅,“事”作为“辩理”的依据,无论举出多少实例,都只能是为强化“理”的论证力量服务。 (三)分类的意义 对论题进行分类的目的,正在于明确辨证过程中“事”与“理”的比例关系、主辅关系,有助于防止把“辩事”性论题错当做“辩理”性论题,反之亦然。这对于双方紧扣论题,进而使辩论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延伸阅读:辩论赛辩题类型 1、是非辩题 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如: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解题思路:这种辩题应该多想想我们以前想过的数学,如必要/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一种类型的东西是不是另一种类型的判定方法等。一般来说,这种辩题中,只要明确了解概念,了解了判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不难了。就好像我们做一道题,比如说“1是不是整数”,

中学生辩论赛指导要领

中学生辩论赛指导要领 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辩论可以探求真知真理,丰富知识底蕴;可以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可以磨练思维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中学生开展辩论是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口语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辩论赛,是展示当代中学生机敏、睿智的头脑、雄辩的口才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舞台,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的文化生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辩手的选拔 辩手的最理想的条件是:既能够“论”也能够“辩”,既能够“说”也能够“写”。具体地说,辩手应该性格开朗活跃,思维开阔敏捷,逻辑严密,表达准确,语言精炼、有感召力。选拔的过程,可以先通过自己报名,他人推荐,然后开展小组辩论,班级选拔。这样不仅可以选出优秀的辩手,也促使全员参与,为辩论赛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辩手的培训 辩手的培训可集中训练思维能力、知识结构、风度礼仪、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1、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是辩论的灵魂和基础。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辩手的思维能力训练可集中训练他们的收敛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前者主要训练他们的分类能力、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后者主要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2、知识结构训练。要让辩手掌握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如三段论、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了解逻辑推理的典型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懂得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如运用注解法来反驳偷换概念或论题,运用列举反例法来驳倒论敌以偏概全,运用以毒攻毒法制服机械类比等诡辩。 3、风度礼仪训练。仪态仪表方面,如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眼神、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面带微笑;手势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辩论要有高尚的辩风辩德。辩论赛不仅仅是口才的较量,更应学会尊重对手,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无需强求别人认同自己,应懂得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辩论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人品。 4、心理素质训练。辩手应具备成熟的自信、强烈表现欲、求胜心强、从容等心理素质;辩论中能控制紧张和急躁,避免冲动或压抑。

辩论赛如何分析辩题

分析辩题是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办法的,在此抛砖引玉一下: 一、弄清背景: 1、查阅和辩题有关的基本知识,弄清楚基础概念。 2、不要为了辩题而读书,而要力争把相关问题研究透彻,信手拈来、成为领域的“专家”。 3、此时不要急着做定义,尽可能了解最中立、公允的“常规定义”。 4、这只是查资料的第一轮。 二、头脑风暴: 1、同时分析正反方。 2、彼此不符合抨击,一个个说观点,不要求逻辑正确或者完美,越怪异越好。 3、画思维导图,将大家分析的正反方放在一起,这时你已经初步有感觉了。 4、头脑风暴要常常做,即使到比赛前,你想不到的,对手一定帮你想到、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三、寻找切点: 1、把头脑风暴的成果放在一起,这时候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看法。 2、双方争议的实质是什么,双方必然争的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感觉——正反双方其实在打一个问题,只不过用不同演绎手法。 3、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一刻,寻找进攻的切点。其实此时哪些点强哪些点弱已经比较清晰,正常的做法是尽一切可能去强化强点,并且锁死弱点。 4、但是高手往往在这里区分,因为正常的强点是容易被猜到的,所以个人的习惯是:一般公认的强点,不会去打,一般对手公认的强点,很可能“会认”(也有一种说法是受身了)。这就是说,谋求在承认对方的强点、避开锋芒的情况下,依然在意想不到的点发起奇袭,一举歼灭对手。这便是战争艺术的核心,虚实奇正。

5、遗憾的是,以上的点要找到需要长期大量的养成和极其广泛的阅读,作为新人还是建议亦 步亦趋。 6、这个阶段继续寻找资料充实切点,因为是带着问题,看书的效率会更高(一定是看书、不是百度!) 四、构建战场: 1、切点明确后,围绕切点的形势也清晰起来,哪些点让,哪些点堵死,哪些点佯攻,哪些点 奇袭,你要把这些组成一个矩阵,在以后的比赛中呈现出来,这就是构建战场的过程。 2、不要相信战场分类的教条,战场其实根本没有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怎么便于你集中火力,就怎么画战场。 3、战场不是固定的,要在自由辩的模拟中反复试验,这种试验的强度是非常的。 4、每个战场一个核心逻辑,引导的弹雨是例子、类比、追问、反问、逻辑、数据……随便你,怎么打顺怎么干。 5、战场明确后,开始围绕资料和话语布置火力、包装逻辑。这个时候贯穿整场的战略也该形成了。

辩题要求及辩题类型表(参考)【模板】

辩题要求及辩题类型表(参考) 一、辩题要求 可辩性。一方面,辩题要让中学生辩手觉得难度适中,要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不能太深或太浅,辩题内涵要丰富,有可钻研、辩驳之处。另一方面,辩题要做到基本公平,不能有明显的偏重,避免辩论双方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容易一边难的情况。 创新性。辩题要注重创新性,在了解辩题设置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研究,切忌从网上或从往届辩论赛的辩题中盲目抄袭。要结合当前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等,作为辩题设置的切入点进行思考和推敲。 指导性。辩题要注重指导性和应用性,能对辩手、听众产生多方面的、广泛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力求在辩论之余,让大家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有思索的余地和可回味的地方,而不是辩论结束就结束,只停留在练练口舌的层次上。 可听性。辩题的设置要从听众的角度去考虑,不能设置太深奥的学术问题、尖端的科技问题、高难的问题,或太直露、太浅白,近于琐屑、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问题。 准确性。设置辩题的时候,要注意辩题用语用词的准确表达。句子要完整、涵义要清楚、表达要精炼、用语要准确、关键词不能出现歧义。 二、辩题类型表

附件2 辩题征集表

注: 1.送选辩题坚持原创原则,不可抄袭,详细填写辩题分析及推荐理由; 2.此表请于2020年1月21日前以书面及电子邮件方式报XX市教育局德体卫艺科(邮箱:(******))。 附件4 XX市高中学生辩论赛规程 一、比赛程序 1.辩论赛开始,主席宣布辩题及比赛规则; 2.介绍参赛代表队队员及所持立场; 3.介绍评委及点评嘉宾; 4.进行辩论比赛; 5.观众提问(不影响比赛结果) 6.嘉宾点评; 7.宣布比赛结果,辩论赛结束。 二、比赛规则(共耗时约34分钟) (一)立论阶段(共6分钟) 1.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2.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驳论阶段(共4分钟) 1.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2.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三)攻辩阶段(约6分钟)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

最新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模板

最新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模板主观题答题格式: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 一、评析类:(最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关键词或短语),结合材料) (一)观点简析 答题步骤: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正确的,错误的) (2)是正确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但是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 (3)总结表态。所以我们既要……,又要…… 例题略

(二)不限定知识评析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不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知识广度,答题的关键是用准关键词(短语)结合材料分点作答即可,一般不需要过多阐述。 答题样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三)限定知识分析 1.限定范围: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某个范围的知识,作答此题只需运用限定范围内的知识,其余知识不会成为得分点。 答题范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2.限定具体知识 (1)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写出来。 (2)按照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格式进行回答 二、联系题: (一)双向联系: 答题步骤 (1)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A对B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A观点,A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用),这促进了(有助于、有利于)B观点。 B对A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B观点,B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

辩论赛心得体会

辩论赛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我们学校的英语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五届,每一届都有亮点,而这一届的亮点就是我们的英语辩论赛。一开始马主任有这个大胆设想的时候,大家的热情并不高,都觉得这件事有难度。我们觉得即使是用中文组织一场辩论赛都很难,更何况是用英文呢?但是马主任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让我们相信学生,更要相信自己。于是我们抱着非常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这项具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活动。 从选题开始,大家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题目的设置不能太难但又要有思维含量。经过反复的争论我们确定了符合学生实际又有讨论意义的话题,如:网络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否有利?学生未来的求学趋势是在国内更普遍还是去国外更普遍?等等。选题确定以后,各班老师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为选题搜集资料,在班内进行小规模的辩论赛。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活动都是在课活时间进行。学生放学以后,老师们还要在办公室内继续看材料,查单词,整理、修改学生使用的材料,汇报讨论各班的进展情况。谈论到自己班学生的优秀表现时,大家都又自豪又兴奋,渐渐地越来越有信心做好这件事。万事具备,只欠主持人。这对老师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老师们都或谦虚或没自信地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马主任说那就选个年轻人历练历练。于是就选了办公室年纪最小的我。起初接到任务的我既害怕又激动。害怕是因为对自己的口语没有自信,激动是因为觉得这实在是锻炼自己的一次好机会。并且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青春飞扬让我对这次活动又充满了憧憬。于是我就接受了这项任务。可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啊,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起。于是我开始看视频,学习模仿作为一名主持人的仪表仪态。辩论赛马上就要进行了,语言是关键啊!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主持这场比赛,如何组织宣布比赛流程,如何衔接各个环节的比赛,如何现场和选手们互动,如何处理比赛过程当中的突发事件,这都需要我翻阅大量的有关英语辩论赛的书籍,找到跟我们选题相关的内容,认真学习,记忆,思考。 最终我们的比赛成功举行。回看自己的视频,还是有些许的遗憾,比如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能完全脱稿就更好了!和学生的互动再多一些就更好了!时间卡得再准确一些就更好了!经历这次的活动真是觉得身为老师,真的很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超人!也许这是一个梦想,或者说是一种幻想,但是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下,我们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乃至人生越来越丰富! 今天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党校辩论赛,总体给我的感受是:慷慨激昂又斗智斗勇、争锋相对又充满欢乐。每组成员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你来我往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辩论赛。 我们作为第一组首先上场,之前做的准备就在这时有了用武之地,

【转自黄执中博客】关于比较类辩题的战场切割

價值辯論中,也有損益比。 像「大學生參加選美活動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中學生課餘兼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或「小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等,都是在比較利弊得失。 一件事,利弊互見,上台後,各說各話——該怎麼比? 得花點心思,切戰場。 一種,是切「本質」: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運動)在正常情況下的得失;至於不正常情況下(如過量)的影響,不能算在帳上。 畢竟,既然都說了是「不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弊大於利,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只證明「參加」要小心,不能說「選美」有問題。就像有人誤食殺蟲劑,不是殺蟲劑的弊。 因此,再多人網路成癮,只證明「成癮」不對,不能說「網路」不好。成癮,不是網路的本質;就像肥胖,不是飲食的本質。 選美的本質,是外貌競賽。而用錯誤的心態競賽、不擇手段的競賽、假競賽之名幹壞事或曲解競賽意義後所造成的惡,不算是選美的惡。 網路的本質,是資訊管道。而過度倚賴資訊、濫用資訊、刻意接觸有害資訊或藉管道之便散播錯誤資訊所造成的惡,亦不算是網路的惡。 主張本質的一方,相信冤有頭、債有主……若把「人」的偏差,全當成「物」的善惡,則不僅隱遁了人的責任,也架空了人的自由。 --------------------------------------------------------------------------------

一種,是切「現實」:要比較利弊,就得看這件事(如吸毒)的實際影響;至於該影響是不是在正常情況下(如適量)造成,不重要。 畢竟,如果只討論「正常」的情況,結果當然利大於弊,又有什麼好談的? 因此,若真有許多人參加選美,受騙上當,就代表選美比賽「當今」的確有害。頂多,我承認當「大家都很能很小心」的那天到來後,這個弊害會消失。 因此,有一定數量的人網路成癮,就代表網路的確有威脅。成癮,雖不是網路的本質,卻是網路的現實;就像肇事,雖不是酒駕的本質,卻是酒駕的現實。 選美的現實,看的是案例與統計。抽離了一切社會的實際互動,光看選美在規則與宗旨上所追求的利,是虛幻泡影。 網路的現實,看的是機率與證據。抽離了一切人為的涉入浸染,光看網路在設計與功能上所追求的利,是自我欺騙。 主張現實的一方,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以「物」的純粹,開脫其對「人」的影響,則不僅忽視了人的脆弱,也淡化了社會的責任。 -------------------------------------------------------------------------------- 談賭博,本質論者,說「賭」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這世上有哪件事,他馬的不是中性的? 談色情,本質論者,說「性」這玩意兒是中性的。 現實論者則說:他馬的連販賣人口這件事,都是中性的!

比较型辩题的打法

比较型辩题的打法 第一种,标准法 提出一个强大的、令人信服的比较标准,在这一标准下,谁更重要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第二种,关系法 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论证其中一方起主导作用。记得提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一般会听辩手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谁更重要,要看谁是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我敢打包票,这句话已经在上万场辩论赛中出现过了。 从这个思路走的话,你会听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词——决定,主导,核心,根源,根本,本质,目的……” 例子: 正方:思想革新源于技术革新,需要技术革新的检验和支持。反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 在这个战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已经一览无余,都是想从双方的关系入手、一口吃掉对方,都是想证明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 ——决定了对方的“流程、流量、流向和流速”。 双方是在互相包辩题 关系法的一个变体是“取舍法”,即故意把比较的双方居于绝对矛盾的状态,你必须作出取一舍一的抉择,而此时此刻的最终取舍就反映了你心中的价值排序。 比如“坚持理想和坚持现实谁更重要”的时候,主打的就是“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你选择哪一个”。 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 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寓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 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 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 例子: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

辩论赛题目及解析

辩论赛题目及解析 1.社会节奏加快,坊间流行一个说法,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同学,你怎么看? 正方观点:这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反方观点:这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正方: 关键点1: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快,第一印象很重要 “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当今社会,“看脸”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个指标——“颜值”,用来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职、晋升、恋爱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看脸”压力,选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3月20日《人民日报》) 帅哥,靓女、“晕轮效应”、颜值……新名词后面紧连着长篇累牍的整容广告,无论你是否愿意,“看脸时代”已经不可阻挡。 其实,“看脸时代”并非全是负面讯息,爱美之心自古有之,随着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身无可厚非,而以此悦己悦人,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宽容,也折射了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看脸时代”还是当前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惊艳的关注和关照,而当美丽成为人们受教育、求职、爱情、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从“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到“整容改变命运”,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 案例:(中新网)广州某高校28岁博士后文博(化名)今日在广州美莱医学美容中心接受植发前的检查,加上之前进行的隆鼻、祛痘、牙齿贴片,他先后进行四项“改造”。这名被称为中国学历最高的公开整容者说,追求完美、找到自信,没有错! 文博是个身高1米83的山东大汉,据悉,整容前的他称不上帅但也不难看,可是顶着博士后光环的学霸拼完“学历”拼“颜值”,先后进行了四次面部“改造”。自我感觉整形后的自己“内外兼修更完美”,找到了自信。 关键点2:延伸“脸”含义(道德、学识会影响人的外貌与气质) 防止反方进攻——“看外貌意味着肤浅” 关键点3:拨乱反正“外貌是很重要,但不能痴迷外貌”。不能因为部分人

比较性辩题常用的比较标准

这些都是我做辩手的时候通过搜索,查资料,问前辈等等整理出来的,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百般变化,树上开花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比较性辩题的五种比较方法都有:边际法(比增量)、归零法(比存量)、关系法、矛盾法、关键因素法。就我所知,这也是目前为止,辩论赛(甚至论文中)出现过的仅有的5种方法。 ----------------------------------------------------------------以下是正文 ---------------------------------------------------------- 一般情况下, 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其一,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例如,在求助版有人提出了一个辩题,“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时,如果觉得不方便直接比较,那么可以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利弊是对谁而言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高校自身而言,二是对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而言,三是对那些与高校不存在直接联系、只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发展而言。细分之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于比较容易找到至关重要的点。例如,正方可以说,对高校而言,产业化后虽然短期内元气大伤,但终究能活下去;而不产业化,以现在的发展趋势,高校最终会走上绝路......。这样就可以论证对高校自身而言,产业化利大于弊。反方亦然,其它两点也可以此类推。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细分,恐怕我们很难泛泛地找出这种比较点。 其二,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例如,楼主提到的“男人/女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题,比较内容是人们的本事。直接比较不好比的话,我们就可以细分,分为事业和家庭。先论证在事业上,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再论证家庭中,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还是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楼主困惑的问题,即如何比较。但是从辩论技巧的角度来讲,细分之后存在着两点好处。其一,可以便于使用一些绝对性的判断。我们知道,很多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