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税收

Y

C+I+G=C+S+T →→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 由于 E=y ,E=c + i ,y=c + s , 则 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

y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 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

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 表示。MPS =△S/△Y 从消费函数C =C 0+b Y 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 =S =S0+

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 =

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 =1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IS曲线的斜率【公式:】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

【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

IS曲线的移动

*自发消费(α):α↑→截距↑→IS右移

*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

*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

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t /(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2. 凯恩斯的观点:

*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

*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目的:预防意外支出

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

3)货币的投机动机目的:获得收益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债券:有收益,有风险

*货币:无收益,风险低

*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无限期债券)

*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

*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

*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

*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

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或M=pm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1. 货币供给

1)层次:M1=M0+活期存款M0=硬币+纸币

M2=M1+定期存款M3=M2+货币近似物

注:下面讲的主要是指M1

2)货币供给曲线

m=m0………外生变量

2.均衡

模型:假设收入不变

L=m L=L1(Y)+L2(r)=ky-hr

均衡利率:

3. 均衡变动

4. 均衡利率的变动

LM曲线【公式:】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LM右下方的点:L>m ;LM左上方的点:L<m

LM曲线的斜率

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缓

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

1. 因素分析

如果:L1=kY L2=-hr m=kY-hr

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m↑→m=L1+L2右移→Y↑→LM右移

结论:1)L1移动→LM反向移动;

L2移动→LM反向移动;

m变动→LM同向变动。

*2)货币需求↑→LM左移;

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2. 几何推导

3. LM曲线右移的距离: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1. 模型

*I=S S=-a+(1-b)Y I=e-dr

L=m L=L1(Y)+L2(r)=kY-hr

∴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IS曲线:

*LM曲线:

*Ⅰ:L

*Ⅱ:L>M,超额货币需求;i

*Ⅲ:L>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

*Ⅳ:Ls有超额产品需求。

3. 均衡的恢复

以Ⅲ区域A点为例

*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表现:IS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

1. 图示: IS曲线的移动

2. 图示: LM曲线的移动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储蓄函数:s=s(y)

*投资函数:i=i(r)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 或s(y) =i(r)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货币供给函数: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 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KG ↑→挤出↑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挤出↑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挤出↓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收到影响。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知道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广义: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资源充分利用)*狭义:

凯恩斯:仅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货币主义: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

其他经济学家: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注:充分就业并不是100%的劳动力全部就业

4)奥肯定律

*GDP每增加3%,失业率下降大约1%。

*国民收入和失业的这种关系称为奥肯定律。

*注:1)这种关系并不严格;2)说明失业的成本很高。

2. 价格稳定。[并不是价格水平的固定不变]

*指价格水平的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 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顺差越大越好]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有偿性

转移支付支出:无偿性

(二)财政收入

1. 税收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分类:

*根据课税对象: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按负税程度: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拉弗曲线

2. 公债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

*地方政府的债务

*短期公债(1年以内)

*中期公债(1年至5年)

*长期公债(5年以上)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1)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特点:自动性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机制

政府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政府转移支付: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2.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定义: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内容: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 预算:国家计划的支出和收入。*预算平衡:收入=支出

*预算盈余:收入>支出

*预算赤字:收入<支出

2. 关于财政的观点

*凯恩斯之前:平衡预算

*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

*凯恩斯:功能财政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原因

经济波动:经济繁荣→盈余↑或赤字↓经济衰退→盈余↓或赤字↑

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结论:若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定义:指既定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

*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 其中,Y*: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实际国民收入。

*作用: 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

五、赤字与公债

1. 赤字与公债的关系——赤字:流量概念公债:存量概念

2. 弥补赤字的途径:

出售政府资产,借债,向中央银行借债→通货膨胀,向国内民众和国外借债→长期通货膨胀

3.关于债务的观点:无论内债外债均是公众的负担;仅有外债是公众的负担。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1. 银行的分类

*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2.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中间业务:代理

3. 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 准备金

*活期存款: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准备金:为了应付客户取款而保留的存款。

*准备金率: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

*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简单货币乘数

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公众把现金全部存入银行。

中央银行发行100元货币→公众手中增加100元→将100元存入银行

存款:D原始存款:R法定准备金率:r d

3. 复杂货币乘数

1)存在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Re

超额准备金率:r e= R e /D

注:市场利率↑→r e↓→k↑

再贴现率↑→r e ↑→k↓

2)存在现金漏出

非银行持有现金公众:Cu

现金存款比率:r c=Cu/D

注: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

4. 完整货币乘数

高能货币(H)=Cu+Rd+Re

货币供给(M)=Cu+D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息率降低,从而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利息率随之提高,以之来降低总需求水平。

(一)宏观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

1. 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M↑再贴现率↑→M↓

2. 公开市场业务

购买债券→M↑抛售债券→M↓

3.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M↑法定准备金率↑→M↓(二)宏观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1. 调整贴现率:被动

2. 公开市场业务:最常用优点:主动、灵活

3. 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剧烈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凯恩斯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新古典综合派: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思想;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呼吁减少国家干预;

*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供给;

*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二、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失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1.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同伙紧缩的状态。

表达式:

其中,N代表劳动力,U代表失业者人数,E代表就业者人数,从而U/N为失业率;l代表离职率,f代表就职率,则找到工作的人数是fU,失去工作的人数是lE。

2.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处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与自然失业率关系: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

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社会影响: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经济影响:以“机会成本”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

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

二、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公式:

【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要把握: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是一种非稳定状态。

*是以较高的幅度上涨。在美国,规定每年≥2.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通货膨胀率:

*定义: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公式:

【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在10%以上和100%以内。

*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第一,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第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有关通货膨胀原因的三个方面:

*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

*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源于货币数量论

基本思想: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

通货膨胀的来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产量增长

结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总需求曲线不同区域的影响

*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分类:

*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

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以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1. 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公众产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涨工资并且将通货膨胀率写进合同)来对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和加剧。它强调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2.惯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由于惯性而不易制止,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它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又称“通货膨胀螺旋”。

*过程:总需求上升的冲击→总需求曲线右移→超额需求、价格上升→工人要求涨工资→工资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消费扩大→价格上升、需求进一步增加→价格继续上升、另一轮工资上涨→噩梦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收入固定且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使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会降低;

*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通货膨胀预期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减少储蓄和投资,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

*工资提高使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通胀前期企业存货的增加使得后来被迫减少,生产收缩;

*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使经济情况更为糟糕。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a?a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2.新古典综合派对曲线的改造:

*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若劳动生产的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3.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π=-ε(u-u*)

【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政策方法:

*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

*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注意: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自然失业率可以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在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换关系。

工人不断调整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指挥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新古典增长模型

——稳态:

乘数-加速数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篇一: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一、概念题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答:国民收入核算指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国民收入核算一般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3.存量与流量(stocks and flows)答:存量与流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记录经济信息的两种基本形式。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曼昆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 课后题及答案精编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答:因为转移支付并不是要交换现在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就像税收和回扣一样。转移支付和税收一样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是要衡量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所以,不把转移支付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6.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 A.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多少?(注意: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百分比的变动。 答: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5.86%。 B.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答: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1.8%。 C.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收入是69654.5亿元。 D.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收入是72419.7亿元。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 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 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而且曲线的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 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 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 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 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通 大学考研) 解答: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这. 是因为: 第1页共77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高鸿业)-文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 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 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5.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6.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7.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8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10.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11丄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12.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 C+I+G=C+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 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I+G+X=S+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 ,E=c+i ,y=c+s , 则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2)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 表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名词解释(带英文)

宏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consumption),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投资(investment),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net export),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生产。 真实GDP(real 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总之,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运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indexation),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 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 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 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 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 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 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 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 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 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 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 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2、价格如何影响总需求的变化? 3、总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4、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5、劳动市场均衡 6、货币中性 二、理解与分析 1、AD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央银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会使货币供给量()。 A增加; B 减少; C不变; D 难以确定。 2、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 A 增加和利率的提高; B 减少和利率的提高; C 增加利率的降低; D 减少和利率的降低。 3、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 提高贴现率; B 增加货币供给; C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 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4、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 将增加银行的贷款意愿; B 将制约经济活动; C 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 D 通常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 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7、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A 银行越愿意贷款; B 货币供给量越大; C 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8、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减弱?() A 实际利率很低; B 名义利率很低; C 实际利率很高; D 名义利率很高。 9、“双松政策”使国民收入()。 A 增加较多; B 增加较少; C 减少较多; D 减少较少。 10、“双紧政策”使利息率()。 A 提高; B 下降; C 不变;D不确定。 11、“松货币紧财政”使利息率()。 A 提高很多; B 提高很少; C 下降很多; D 下降很少。 12、“松财政紧货币”使国民收入()。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D不确定。 二、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word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税收 即 Y C+I+G=C+S+T →→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 由于 E=y ,E=c + i ,y=c + s , 则 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 y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 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 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 ,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GDP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净税收T=20,投资I=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7.若消费函数为C=40+0.8Y d 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0.在下述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挤出效应( C ).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部门的私人支出;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 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1.假定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A).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