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26] 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和考试时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1)语言理论,100分;(2)语言应用50分。

4.题型结构:(1)填空——10空,10份。(2)选择——10小题,10分。(3)术语解释——4小题,20份。(4)判断对错并且说明理由——2小题,20分。(5)回答和论述——2小题,40分。(6)分析和应用——2小题,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语言学

■语言学概说;语言学的性质;语言学的作用;语言学的类型;语言学的教学。

■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历史概说;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当代基础理论语言学;当代应用理论语言学;赵元任等语言学家。

■语言调查;语言调查概说;语言的社会调查;语言的田野调查。

■语言学评论;语言学评论的作用;语言学评论的原则;语言学评论的内容

2语言

■语言是人类的标志;人类有几千种语言;人类是语言动物;副语言和伴语言。

■语言是重要的信息工具;语言的功能;思维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功能。

■语言是通用的符号;词是语言基本的符号实体单位;任意性和强制性;价值性和理据性;线条性和层次性。

■语言是符号的系统;语言系统;语言和言语;口语和书面语;共时关系和历时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类推和例外;信息剩余和信息紧缺;系统封闭和系统开放。

■语言的分类和概况;语言的结构分类;语言的亲属分类;世界语言的概况;中国语言的概况

3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听觉形式;语音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的生理性质。

■音素和国际音标;音素和音标;国际音标。

■音位;音位和音位变体;对立;互混和自由变体;互补和条件变体;非音质音位。

■音位的归纳;音位归纳的原则;音位归纳的相对性;音位系统举例。

■语音系统;语音系统的内容;音节是语音的基本单位;语调;语流音变和语素音变4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学属于语言学;文字记录口语;文字不是书面语。

■文字的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笔画;形素和形位;形征;笔画的类型。

■字;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部件;字素和字位。

■文字系统;文字系统的内容;字组和词式书写;字的大写和小写;文字款式及其顺序和距离;标点符号;语境形变。

■文字的技术转换;一般文字代码;电脑文字代码;口语的速记符号

5语符和语义。

■语符是语言的实体;词汇;基本词和高频词;熟语;词典。

■词;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的识别和词位;造词法;构词法。

■词义;词义是语义的基础;词义的类型;义素和义位;语素融合和词义理据。

■词的系统;义征;语义场;类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异读词和异写词。

■语境和语境义变;语境的类型;语境的作用和歧义分化;语境义变

6语法和语义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单位和语法类型;语法形式和语法内容;语法分析方法和歧义分化。

■语法手段;外部附加和内部屈折;异根和重叠;虚词、语序和语调;零形式。

■语法范畴;数、性、格和定;时、体和态;人称、式和级;词类。

■语法结构;句子结构和词组结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线条结构和层次结构。

■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教学语法的性质;中学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学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7语言发展和建设

■语言的起源;口语的起源;文字和书面语的起源。

■语言发展的性质和原因;语言发展的性质;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

■语言发展的途径;语言接触;双语体制;双语体制的类型;双语体制的形成;中国的双语体制;中国的双文体制。

■语言发展的方式;语言借用;语言混合;语言替换。

■语言发展的方向;语言统一和语言分化;共同语;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地理和地域方言的形成。

■文字的发展;文字发展的规律;闪米特表音文字家族。

■语言规划和建设;语言规划和语言工程;语言共同化;语言规范化和标准语言;书面语改革和规范;文字改革和创造;语言教育

8语言学习和使用

■母语学习;母语形成的原因;母语学习的过程;母语的文字和书面语的学习。

■外语学习;外语学习的特点;外语学习的过程。

■语用行为和语用过程;语用;语用行为;语用过程。

■语用原则;物质语用原则;精神语用原则。

■会话含义和语用推理;表义和语用信息类型;预设含义;会话含义;语用推理。

■语用策略和语用失误;语用策略;语用失误。

■语言艺术;文学;书法;发音艺术。

9语言理论应用

■结合前面的语言理论,正确分析语言生活的各种现象,能够指出问题,提出对策。会具体考察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分析能力,特别是词的确认、词性的判断、词组结构的层次分析。

三、参考图书

[1]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版。

[2]鲍厚星、罗昕如主编;现代汉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彭泽润;词和词式书写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语言学》(第十一讲)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黑板演示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一百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调整语言观、充分吸取营养 应用语言学建立和发展的标志是1984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建立,特别是1992《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几十年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发展的背景:1、我国长期以来做了很多语言应用的工作,如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等,这些工作现在仍是社会需要的,而且需要进一步做好,需要总结和发展理论;2、经济发展要求一部分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这方面应用语言学也有价值,如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结合应用的研究,飞信、语音聊天都是。3、语言学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了辩证法,尤其是实践论。进一步认识到理论来自实际应用和服务于实际应用。这方面我们教材介绍很多,不仅总结理论,还从哲学上找根据。总之,是社会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思想发展的结果,语言学者同社会需要等被动和主动的结合。 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不知道应用语言学本身有理论,当然谈不上研究和关注应用语言学理论。很多人轻视应用语言学及其理论。从事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人比较少,研究的困难比较多。 李宇明提到中国语言学缺乏理论问题(196页)。 语言学研究两个前途:迸发一股热情,热闹一下而已;形成我国历史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又一个光辉的时期,适应、配合、保证和促使我国的语言学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大发展。力争第二个前途。 发展语言学的三大可能:我国语言资源丰富、可以提炼出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丰富;海外学术思想的引进(196-197页)。 调整语言观: 语言观是语言理论的核心部分,语言理论又是在调整语言观的过程中发展的。 语言观是对语言的认识,包括对语言学的认识,对语言生活、语言工作的认识。 (简单来说,语言观就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语言、研究语言) 语言观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语言的显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的提高也有个过程,因此,认识语言也要有个过程,每个过程阶段有不同的语言观。 语言观的大的演变: 语言观要注意讨论语言同世界、语言同概念、语言同所指、语言同文化、语言同使用的关系。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宏观的问题。 六经:诗(诗经)书(尚书)礼(仪礼、礼记)易(易经)乐(乐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摘要: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用于语言学初学者的入门学习,要求教材既要具有系统而一贯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吸纳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的编写总体上立足于这两个方面。文章就此介绍阐述修订版《纲要》的理论体系和修订内容。 关键词:语言;教材;系统性;开放性;修订 《语言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叶蜚声先生和徐通锵先生合著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初版于1981年,此后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教材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编写原则很好地满足了语言学基础理论教学的特殊需求。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基础理论课,也是语言学的入门课。课程要使学习者藉此了解当代语言学领域的概貌,掌握语言学研究中基本概念术语的内涵,对语言本体的一般性质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得到基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学习中体会到理论的系统和严谨,从而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原版《纲要》能在这两个方面为语言学教学提供支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材的两个特色。 其一,教材整体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原版《纲要》没有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做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基本的语言符号观念和结构思想,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主线构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对语言学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语言的基本性质,语言结构各个层面基本单位的确立原则和结构关系,语言的总体发展特征和语言系统的演变规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做了简明而系统的阐述。清晰的脉络和一贯的理论体系更利于初学者对语言学基本知识和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对学习者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材尽可能地吸收了当时新的语言学研究思想。原版《纲要》不仅参考了当时国际上新出版的各种语言学专著和教材,而且综合了当时新的汉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编著者个人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内容都有机地纳入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各得其所。这使学习者由此能直接了解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原版《纲要》这两方面的特点体现出基础理论教材应具备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这使其在语言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年来产生很大影响。此次《纲要》的修订正是为了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使教材更好地满足语言学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新的进展。语言研究的取向,从单纯地强调重视口语形式转为言文并重,从单纯地强调语言共时研究转为共时和历时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约40% 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约40% 人口老龄化与退休经济学约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各计15%,共计60% 论述题,2小题,各计20%,共计40% 二、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 3、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人口与人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意义;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古典人口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我国古代人口经济关系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学理论。 (三)现代宏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西蒙·库兹涅茨、理查德·伊斯特林、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的现代宏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哈维·莱本斯坦、加里·贝克尔等建立的人口经济学的微观经济模型;人口经济学理论新发展,如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人口爆炸论;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说;增长极限论;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等。 二、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 (一)人口增长率与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人口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人口迁移的经济效益;典型的年龄结构模式;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悲观主义观点和乐观主义观点;人口变化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口数量和质量变化引起的经济效应。 (三)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现状和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城市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教育和监管问题。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应用语言学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 应用语言学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狭义) 答案:狭义:主要指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 广义:包括语言和语言学应用的各个方面。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的规律的学科。 2.简述语言学的大概分类。 答: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广) 3.简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 4. 有人认为应用语言学只是对语言理论的运用,它本身没有理论,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5. 应用语言学与本体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 二者的分工 本体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凡是属于语言要素、语言自身结构系统的研究是本体语言学;凡是属于与社会各方面有关的语言研究则是应用语言学。 2. 二者的联系 本体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础,没有本体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就必然是模糊的、被动的、浅层次的,因为应用语言学要吸取、要利用本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应用语言学又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吸收,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体语言学的研究,不断地丰富本体语言学的内容。因为出于不同目的的应用研究对语言审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它有时可以发现很多本体语言学研究自身不能发现的问题,可以挖掘出仅从本体语言学本身难以发现的规律。 6. 举例说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主要来源。 答:应用语言学有多种理论来源: 1.借鉴西方语言理论,又有所发展的 层次分析法, 源自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造成庄稼徒长。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使棉桃因缺乏营养而脱落。 中介语理论也源自西方的语言理论。 ↓小妹妹哭在客厅里。 ↓我喜欢他,却他不喜欢我。 2. 借鉴语言学之外的 λ借鉴法学的―无罪推定‖原则 涉及到、见诸于、凯旋而归、悬殊很大…… 叠架形式 杀戮、富饶、祈求、匹配 借鉴医学的―误诊学‖ 医学的误诊语言规范研究中的―误诊‖ 流淌、概貌、美帝、恢复疲劳、打扫卫生…… 3. 借鉴东方哲学的 中间状态理论 混沌论 1. ―你、你、你怎么才来?我都、都等着急了。‖ ―实在对不起,我刚要出门,就接了个电话。别生气,晚上请你吃饭,算我赔罪,怎么样?‖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习题答案

《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总论. □言语是 ×. 言论与语言×. 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 说话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种 ×.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视觉符号 √. 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系统 ×. 用来交际的触觉符号系统 □抽象思维的一般特性是 ×. 概括性、民族性×. 概念、判断、推理 ×. 固定、再现、改造√. 概括性、社会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指的是 ×. 一切思维必须由语言完成 √. 主要指抽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离不开语言×. 指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的三种类型是

√. 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 ×. 概念、判断、推理 ×. 固定、再现、改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 ×. 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 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的符号 √. 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 语言符号的排列没有阶级性,象一根线条排列在一起 ×. 语言符号一个跟一个依次出现,随时间推移不分层次逐渐延伸√. 语言符号在时间的线条上逐个出现,同时不排除层次性 □“他肯定不会来了!”这句话强调了说者的 ×. 说话行为√. 施事行为 ×. 取效行为×. 言语行为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规律是√. 个别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般语言的发展规律 ×. 汉民族各种方言的发展规律 □一个民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称为

√. 民族共同语×. 民族交际语 ×. 国际交际语 □克里奥尔语是语言的 √. 混合×. 融合 ×. 分化×. 整化 □语言融合的“底层”现象是 ×. 语言装置的最下面一层,即语音部分√. 被融合的语言的某些遗留下来的因素×. 被压迫的阶层 第二章语音 □声调决定于 √. 音高×. 音强 ×. 音长×. 音质 □[p、t?、b、k]在发音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清音×. 不送气 √. 塞音×. 擦音 □舌尖后浊擦音是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应用语言学试卷1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 )( )( )( )。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 4 .随机抽样包括( )、( )( )( )。 5. 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 )、( )、(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2. 计算语言学 3. 应用语言学 4. 中介理论 三 简答题(10*3) 1.以实例说明现在语言交际研究的特点。 2. 简要说明认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3.有人说“鞠个躬”是不规范的,因为“鞠躬”不是动宾式结构,古汉语里没有“鞠个躬”。你怎么看? 四 论述题(20*1) 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您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机械切分),二是(智能切分)。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庄重性 )(严谨性)(平易性)(技术性)。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4.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 5.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接近 )、(说服 )、(应急 )、( 拒绝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辑出版的,这本书的出版,使索绪尔成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开创了现代语言学,他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各个流派的共同的学术来源。本书中严格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重视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从不孤立的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不过该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割裂了共时与历时的关系等。 2. 计算语言学 厦门大学《______》课程试卷 ____学院____系____年级____专业 主考教师:____试卷类型:(A 卷/B 卷)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应用语言学概论

应用语言学概论 一、绪论 语言应用研究的意义 应用语言学学科建立前的情况 提出: 19世纪末,波兰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与国际应用语言学会的成立。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的筹建。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1、1898年马建忠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就是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的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阶段,主要就是我国传统语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3、传统语文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始于章炳麟,她的《文始》就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本有理论有系统的语源学著作。她为“语言文字学”定名,提出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理论,汉语与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理论,语言文字进化、统一的理论。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语言学进入现代语言学,或从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 2、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就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可概括为三个运动: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大众语运动、国语运动 3、新中国成立初到实行改革开放(1949——1978《中国语文》复刊),主要围绕语文知识大普及开展的。 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情况 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9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 1984年前后的背景,一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二就是语言科学研究要进一步为国家建设服务;三就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后,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界有了发表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 《中国人民共与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其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走上法制的轨道。 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与本课程的目的 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三个背景决定了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即:1、解决语言应用各方面的实际问题;2、解决决策问题;3、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 总体来瞧,应用语言学可以分为四大块:语言教学、语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广义的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 应用语言学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其次就是语言以及语言应用的理论的研究;再次要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还有学科建设例如队伍的培养等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同它的性质有关,一就是基础课,二就是包含许多基础理论。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应用语言学重点知识汇总..复习过程

Chapter one: The Natur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特点) 1) It h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独立性) a) it has its own object of study; b) it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c) it has its own researchers. 2)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跨学科) 3) It is an applied science(应用性) 应用语言学包含着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语言理论,语言描写和语言教学。 语言理论的作用是为语言教师提供关于一般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得知识;

语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语言教师了解英语的结构特点、获得语言洞察力。这两部分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4) It is an empirical science(试验性) Like natural science, applied linguistics uses experiments as its basic way of research, emphasizing objectivity, systematicness, explicitness and economy. (客观性,系统性,明确性,经济性) The Tas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任务) 1) a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更好理解掌握最新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 2)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全面了解影响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各种因素) 3) a basic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一个语言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 英语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成果。应用语言学主要是站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教学。 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语境中,人们有时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另一种表达方式——虚拟结构,把自己的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1) You wouldn’t have made this mistake if you had been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能表现人的特点。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其研究语言的理论方法对语言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就谈谈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几点认识,包括: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与思维、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性等。 关键词:语言言语思维语言符号社会约定性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本身,“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索绪尔首先明确提出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他称之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个分岔路。” “语言”和“言语”区分理论是索绪尔为了明确语言学对象、建立独立的语言科学而创建的一个根本性的概念理论。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言语是指个人说话的行为,是人类发出的一定声音和一定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活动,所以表现出千差万别。言语的多样性是由相同符号反复出现而组成的,并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抽象化为语言。因而,语言是有规律、有制度的,是人类的某种契约,是一个潜存于人类大脑之中的语言结构规则体系,并在人类群体中完整存在。 因而,在索绪尔言语体系下,语言是抽象,言语是具象;语言是群体的概括,言语是个人的活动;语言是一般,言语是个别;语言是相对静态的,言语是相对动态的;语言是潜在(内在)的,言语是显在(外在)的。二者区别明确,但不是相互孤立的。语言是作为言语的本质部分而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言语则是本质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统一。 二、语言和思维 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印证。儿童怎样学会理解一个词的意义?某一个实物经常和一组特定的语音联系在一起,结果使得这个语言组合能在听话人的思想中唤起对这件实物的联想。 儿童(人类)在学习语言中的归纳概括能力作用巨大。把同一个名称用于形形色色的实物就像在这些实物上贴上相同的标签。这些实物是从纷杂的外部世界挑选出来,归并在一起的。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受到启发诱导,对这些实物进行认真观察,并从中归纳出相似点来。 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持续得到锻炼。每一个词语符号都获得一个相对明确的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