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与境界》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之行如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但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流,水总流到空虚无物的地方,所以说,水处众人、众物之所恶。

万物各有其“德”。老子认为,水作为万物之一,其“德”是最接近于道的。

《老子》第八章专门论述水的“德”,并盛赞水的“德”是“几于道”的,即与“道”最相近。

分析《老子》这段关于水的论述,我们至少可以将水之德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生之德

首先,水有“利生之德”。老子说:“水善利万物”。水是生命的源泉,有水就有生命,无水则生命就枯死了。所以说“水善利万物”,有利生之德。西方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水总与生命相联。

二、不争之德

其次,水有不争之德。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登高,水就下,所以说“水处众人之所恶”。“下”是人所不愿意处的位置,是“众人之所恶”,但这正是水所选择的去处。水从不争高,而是选择处下。所以说水有不争之德。此外,水的形状千变万化,水无常形,依容器之形变化而变化,这也体现了水的不争之德。

三、善胜之德

第三,水有善胜之德。《老子》六十六章说: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段话将水的不争之德,以及不争而善胜的逻辑关系讲的十分清楚。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就是因为江海处于百川之下。所以,统治者要管理好人民,也要“以言下之,以身后之。”只有这样,人民才不会把你看作是头上的负担和妨害前进的障碍,人民才会乐于推举你。所以,不争的结果反倒是“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不争而善胜的品性,就是道的品性,所以他说水的品性“几于道”。


四、善居之德

第四,水有善居之德。老子认为水“居善地”,即善于选择善地而居。“水处众人之所恶”,但却不争而善胜,可谓有善居之德。

聪明人不困所不应困,不居(据)所不应居(据),居(据),则择善地而居(据)。

《易经 系辞传》在解释“鼎”卦时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

君子位当其德,谋量其智,任称其力,位、谋、任三者各当其实,故

必能致福。小人则反之,德薄而思高位,智小而用大谋,力微而当重任,很少有不及祸的。

在解释“困”卦时,《系辞传》说:“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

所为之事不宜为,所据之位不宜居,则难免无妄之灾,必为不虞之困所困,必致名辱身危。

《孙子兵法》中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也就是说,要根据地形的不同,选择“无战、无止、无攻、无绝以及交、掠、行、谋、战”的不同策略。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德不能称其尊,力不能当其任,一味营营以求,则迟早必跌入困境,难以自救。这种人“非所居而居焉”是不智。另外,为各种贪念左右支配的人,利令智昏,蝇营狗苟,虽然一时身居高位,纡红拖紫,但终免不了“自作孽,不可活”,必是“辱且危,死期将至”。这种人“非所居而居焉”不仅不智,也是不德。因此,智者、德者应不为所不宜为,不居所不应居,也就必然不会为不应困而困。

五、善渊之德

第五,水有善渊之德。渊乃深潭之水,深且静。老子认为,观渊水之象,悟渊水之性,思为人之德,要能达到“心善渊”的境界。即内心要象渊水一样深湛,象渊水一样宁静。

为人应如渊水,应有深湛丰富之内涵,不可浅薄。《老子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二十六章又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又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面对纷纷攘攘的混乱静下心来,谁就是有道之人。

因此,观水之象,人之心应能像渊水一样深湛,宁静。

六、善信之德

第六,老子在集中论述“水德”的这一章中认为观水之象,应达到“言善信”,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水有“善信”之德。水何以有善信之德?孔子在解释《周易》“坎”卦时说:“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意思是说:坎这一卦说的是坎险。习坎,意思是多重险阻,习,重。然后孔子用水来比喻对待这种重险的态度,即“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水是一直流动着的,千山万壑流出的水绕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永远不改东流的方向,永远不失归海的信心和信念。这就是水的信。

所以,观水之象,应思善信之德,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老子也告诫人们:“言善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轻诺必寡信”。对于自

己许下的诺言,对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要像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水一样,永远不改前进的方向。

七、善时之德

第七,水有善时之德。“动善时”,写成“动,善时”,则更易于让人理解。水是最“善时”的东西。天下有生命的东西都依靠一年四季的雨水滋润生长。该雨,则雨;该雪,则雪;该旱则旱,该涝则涝。故水有“善时”之德。

观四季“善时”之水,体会人之“善时之动”,就是要“屈伸有节,动静以时”。

在解释“咸”卦时,《系辞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又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从自然界的现象来看,日月往来,寒暑交替,一屈一伸,一往一来,产生了光明,形成了年岁。尺蠖是蛾的幼虫,它一屈一伸前行,屈是为了伸,伸而后又屈;蛇冬天蛰伏不动,以保存生命,一到春天便重新出来。事物有伸必有屈,有动必有静。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规律,该屈则屈,该静则静。中国革命中的“左”倾冒险主义否认革命低潮的到来,可说是该屈不屈;而右倾保守主义则相反,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出去,可说该伸时不知伸。引申到人生,也莫不如此。人一生的实践,必然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屈伸有节,动静以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终有所成。

在解释“解”卦时,《系辞传》说:“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

“隼”是凶恶的鹰,在此比喻阴险小人。阴鸷小人居于高位,又处在当去而未去之时,这时君子如有韬略在胸,动而除之,必一举成功。孔子用猎鹰的道理,来说明屈伸往来之理。时候不到,条件不成熟,应“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时机一到,则要抓住时机,丝毫也不迟疑,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括”是弓箭上扣住弦的机关。“动而不括”意思是要果断地将箭射出去。

战国时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沦为吴王的马夫,受尽凌辱。后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他问谋士范蠡怎样才能复国雪耻。范蠡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意思是说,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勉强追求成功,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反转。只有懂得这一天地中的恒常之理,才能获得天下成功之利。在没有机

会之时,只有安抚教育好自己的国民,以耐心等待。在时机成熟之时,范蠡又对勾践说:“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得时无待,时不再来。天与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就是说,时机成熟了,则要抓住时机,如果“天与不取”“得时不成”,则会“反为其灾,反受其殃。”

察水一年四季中的善时之德,当悟得应时而动,屈伸有节之智。


八、善治之德

第八,水有善治之德。“政善治”,在这里,“政”是动词,意思是为政、管理、统治。观水之象,思治国之策,水之德可用于治国。水之象何以与理政相关?水之德何以与治国相联?

《庄子 刻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则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第一,“水之性,不杂则清”——为政以清。为官要清廉,为政要清明。

第二,“水之性,莫动则平”——为政以平。为政要公正、公平。

第三,“水郁闭则不流,亦不能清。”所以,“清”的同时,也要注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货不能畅其流则也很难做到“清”。

第四、老子说:“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攻坚强者莫胜于水”。水是至柔之物,但水滴石穿。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勿急、勿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就像烹炸小鱼一样。也就是说要有“度”的观念。政策、法律要适度,过犹不及,火候要合适。


九、善仁之德

第九,“与善仁”——水有善与之德。何为善与?即仁爱之与。水的施与是仁爱的施与。所谓“润物细无声”。万物依水的滋润而生长,但水是无声的。

“嗟来之食”是与,但又是不仁之与。不仁之与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即使迫于一时的窘境不得不接受,也不会产生“仁”的结果。相反,有时反会增长怨恨。一些受富人资助的穷学生对这样的资助并不是心存感激。相反,认为富人的怜悯正是自己的耻辱,只是迫于一时的无耐不能不接受罢了。所以,虽然是“与”,但“与”的方式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与”要善于实现“仁”的结果。要将你的“爱”表现在其中,而不是将高傲、怜悯表现在其中。这样才能在被施与的人心中激起“爱”的回应。

就治国而言也是如此。一项施惠于民的好的治国理政的政策并不一定有好的反响和结果。所以,统治者即使在施惠于民,让利于民的时候,也要考虑方式、方法和时机。所谓要将改革的速度、力度与人们心理可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十、善能之德

第十,“事善能”——水有善能之德。孔子注《周易》“坎”卦说:水“行有尚,往有功也。”程传释为:“能出险有可嘉尚谓有功也。”水的本性是流动的,即使经历险阻,水依然不舍昼夜地一直向前,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水的“信”,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往无前的信心、信念,所以它最后定能走出险境,胜利的到达东海。善能之德的本质是坚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方向,一往无前,这是成功的真正的“捷径”,相反,面对困难妥协、退缩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此外,《老子》七十八章所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是水的善能之德。

物有物之理,人有人之伦,但人伦与物理有联系。事物按其自身的“道”即规律存在、运动,人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认识它,理解它,久而久之,行道而有得于心,物的规律就变成了人的道德。观水之象,思水之德,人确实应从水的品性中学习做人的智慧与道德,特别是于今天这样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更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