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黄河源 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黄河源  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黄河源  鄂教版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

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黄

河源》教案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使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2 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美丽的环境,体会作者对黄河源的喜爱及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重点理解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

教学难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黄河”。看到黄河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或文字?

学生发言。

2、补充课题。今天我们继续追随着作者的脚步,到那令作者神往、迷恋的黄河源头去看看吧!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围绕着哪一句来写的?

出示句子,齐读。

2、“竟”换词。从这个字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再读,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源头的有趣?划出相关的句子。

3 引导学生体会句子:

1)一股泉水越来越细,河道竟像我们小时侯在渠边挖的小水沟,一块块小石头就像摆在棋盘上的棋子。

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

CAI:奔腾的黄河。

将黄河和黄河源进行比较,有什么体会?师:谁也无法将眼前的黄河源与“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等词联系起来,令人惊奇之余又是那么趣味怏然。

指导朗读。

2)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把“不禁”换个词。作者为什么会忍不住呢?

“第一桥”为何加引号?

为何将用一块石头搭的桥称为“第一桥”?师:居然用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这种趣到哪里去找呢?恐怕只有这黄河源头了。

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兴奋)指导朗读。三学习第4自然段。

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欣赏吧!

1、指名朗读第4段,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并作批注。

2、交流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读出你的感受来。四学习第5自然段

1、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作者不禁发出“啊”的感叹。

出示句子,抓感叹号、问号体会作者的感情。

2、CAI出示黄河源美景。

3、引读课文。

4、当你来到黄河源头,看到它的有趣、晶莹。此时此刻,除了感叹,你还想做什么?

5、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捧、洗、喝、打、洒”这些动词体会我们的兴奋。

6、读出兴奋的语气。

7、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纪念什么呢?

8、再齐读本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黄河的源头真美啊!

2、出示句子:“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迷恋什么?

3、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自由读第6段,你有什么感受?

4、作者迷恋的仅仅是黄河源头的景色吗?读最后一句,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奔腾的黄河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这个汇集过程象征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5、完成课后练习。从这些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 小结:黄河不仅美丽,而且他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我们的母亲河却在哭泣。

2 播放录象或文字资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

七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