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精)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精)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精)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种趋势。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在很多发达国家以至于全球,保护生物学基本原理已家喻户晓或正在媒体中广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所以,保护生物学应该是21世纪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必需通晓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在1978年由生态学家米切尔·苏勒(Michel Soule)首次组织国际会议并提出“建立|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帮助拯救由人类造成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的建议,以后由Soule、Pau1t Ehrlich 和Jared Diamond (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起来。

由于该门学科出现的时间仅十多年,目前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对其基本含义尚有不同的说法,还未能形成确切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图1-1)

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它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

*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问题的学科。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蒋志刚、马克平认为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

经过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实践,对当今物种大量灭绝的基本因素,主要关注到四个方面(Soule,1985;Wilson,1985; Reaka-Kudla等,1996):

①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在生物历史上,以前从未出现过有如此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遭受灭绝的威胁;

②由于人类人口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人类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也空前严重。而世界上物种丰富的国家,却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国家,危机的症结在于世界财富分配不均;

③当今科学家已认识到,许多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因素是协同性的,例如酸雨、过度采伐森林和捕猎等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出现倍增的恶果(Myers1987);

④人们必将逐渐认识到,危害生物多样性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得到的天然物质、粮食、药材、水、空气和其它一切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

现代生物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向微观分析方向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的奥秘,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另一个是以生态学为代表向宏观综合方向进取,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上寻求生命系统的奥秘(苏智先,1993)。保护生物学就是宏观生物学中主要的学科之一。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正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活跃的进行着:(1)小种群的生存机制

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在许多具体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大熊猫、黑猩猩、朱鹮等物种研究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物种个体的扩散,往往形成了许多小种群。而一个物种的命运最终取决于构成该物种的所有小种群的命运。随着小种群内近亲交配系数的逐代上升,遗传杂合性逐代降低,导致种群的适合度下降,最终导致一个小种群的灭绝。

(2)物种濒危灾绝机制

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着眼点是减缓现有物种的灭绝速率,特别是减缓那些单型科、单型属的灭绝;其次是研究防止那些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灭绝的措施。其中的关键,是从物种生物学机制和外部生态环境着手,探讨物种灭绝的可预防性。

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在生物群落中,某些种类对决定大多数其他种类在群落中的持续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物种即称这之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或关键种组(keystone group)。关键种的应以优先保护,因为假如其在保护地丧失,众多其他物种也会随之丧失。由于许多热带昆虫的取食行为表现出高度的专性,仅只靠一种或少数有关植物种维持生命。Raven(1976)宣称每一种热带植物的灭亡会潜在性地导致一连串的灭绝事件发生,即带来10-30种昆虫的丧失。甚至单个植物种的灭绝会消亡掉数百种昆虫。

(3)生境破碎问题

研究的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近况、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4)自然保护区理论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世界进入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占地面积比例正在快速发展之中。一个成功的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位置、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怎样减少自然保护区的边缘效应和破碎效应,怎样建设自然保护区间的生境走廊,特别是保护区的管理等都是急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5)公众教育

鉴于人类的活动是影响当今自然界物种大量灭绝的主要因素,加之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能动地位,所以公众的环境知识、保护意识、预期行为,往往成为保护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许多国家在公众教育,保护意识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国部分地区在建立人类生活与生物生存和谐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但就整体而言,当前保护意识和行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令人堪忧。如何更贴切、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知识、保护意识水平,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日益重视。国际社会最新的公众教育思想有两条:其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其二是当地人的参与。正在引起国内相关学者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6)保护法与执法

对大自然中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我国近30年来,已先后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法,成绩显著。但由于时间尚短,在执法方面力量薄弱,对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还不能到位,加之社会上吃野味的不良风气的盛行,不知怎样举报,法不治众等诸多情况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许多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

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宗教和哲学信仰问题(Hargroue,1986;Callicott,1994)。全世界的许多宗教中,人们把当时尚不能认识的客观事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早在5 000多年前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崇敬万物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这在《史记·历书》中已有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干扰和打乱。《商君·画策》说:"黄帝之世,不麛(mi)不卵(即不捕幼鹿,不取鸟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橔(节约木材)"。这说明远在黄帝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他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捕鱼用钓而不可用网,射鸟不可射夜宿之鸟,即不能绝灭性地捕猎,这也反映了孔子保护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战国时另一思想家荀子也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苟子已经提出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道教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谓的"一",就是平衡,天道失去了平衡,就要裂一一天时不正、水旱交回、瘟疫流行。地道失去了平衡,就要"发"一一地震、山崩、泥石流、大火。农业失去了平衡,就会发生饥荒。万物失去了平衡,物种就会绝灭……总之,老子提出了,人们不能任意胡为去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理想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融合,"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在庄子描述的理想社会里,人同万物都在纯粹的大自然中自然而然地生生灭灭,平等和睦相处,最后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最高理想境界。

佛教教义认为,人类与其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认为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不论是有智慧的还是精神现象比较低的,都有生存的权利,并坚决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出来供人享用的论点。

2.古今诗歌(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热爱大自然

先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清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人们一提到这篇文字,往往先想到它是书法极品,其实它的内容也很美,它把人们引人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美境之中。

东晋的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请看他在《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室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描述了田园风光,桃红、柳绿、鸡鸣、犬吠,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是诗歌王国中的无冕之王。李白的诗歌不仅为中华文化增添异彩,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为全世界人民所传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先生在李白故里题词说:"对全世界青年来说,李白的精神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这段题词指出了李白精神的现代价值。读了李白的诗谁都会热爱壮美的大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李白的诗歌就是进行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生动教材。

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以他们的诗歌,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苏东坡的"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

保护生物的意识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风俗习惯。如我们的祖先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合的动植物,也定了过年的日子:如"一鸡"(即正月初一鸡过年)、"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这种排法并没有把人排在第一天,而是排在第七天(即正月初七为人过年),其内涵是说人与诸种动物是平等的。如正月初八是蚕的年,在传说的发明养蚕的嫘(lei)祖的诞生地一一四川盐亭,就要到嫘祖庙中举行隆重的祭祀蚕神的典礼。二月十二日这一天是花神的生日,人们要种花敬花;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在祖坟上垒坟植树;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要放鱼鳖入河,放鸟归山,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牛神,让牛休息一天。

3.最古老的政府保护机构和最古老的自然保护法

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保护生物的制度、法令和执行生物保护制度的机构。《尚书·尧典》记述了舜任命伯益担任"虞"的官职,"虞"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机构。据说伯益精通禽兽知识,又善模仿百鸟语言, "虞"的设立在中国延续了4 000多年,而且机构日趋完善,周代有:①泽虞,负责管理和保护湖泊、湿地的动植物;②山虞,负责管理保护山林野生动植物资源;③林衡,负责巡视林木,检察护林人员保护森林的情况;④川衡,负责巡视河流湖泊;⑤迹人,管理狞猎地区,监督围猎禁令的执行。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立法的手段来保护动植物的国家。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保护生物学思想,在中国 5 000年前就已经产生,2000-3000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已经在古典哲学的思想中,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代的统治者又设立了日趋完备的生物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生物的法令。保护大自然的思想还渗透到宗教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习惯中,使保护大自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能够持续发展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之一。

(二)世界范围的起源

在西方耶稣一一基督圣经的传统中,荒野被看成是罪恶之渊或鬼怪出没之处。在《新约全书》中,耶稣走向荒野试图对抗魔鬼的引诱。在欧洲思想中,占优势的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供人享用,而且人类不论如何使用它都是正确的。西方

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快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Locke,1690)。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了自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自然原始积累政策给予那些享有殖民权的居民获得了财富和利益,而当地人民的需求则被忽视,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当时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远后果,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Primack,1994)。

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0年前或更早的东方学者的著作中已经提出。物种遭到灭绝的可能性已被野牛在1627年从欧洲丧失所证实(野牛BOS primigenius)。波兰政府在156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占禁止狩猎,这些保护区是代表人类早期为保护一种动物而精心设立的成果,他们为保存这种唯一残存的野牛-一一欧洲野牛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然而保护野牛(现代牛的原种)行动终归在欧洲失败。在英国,许多在生态上有重要意义的物种大约同时从野生状态中消亡:鹤、鹤、硕鸨、鹗、海鹰、野猪、狼等。其它物种的数量也迅速减少,其中具代表性的是雕的减少。这些惊人的变化,促使欧洲自然保护运动形成,并导致1865年成立公用地、空地、和步道保护协会,1899年成立鸟类保护协会。由于英国的自然环境已被超强度的开发利用,以致于今日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只占国土总面积的不到1%。

二、保护生物学的诞生和现状

(一)保护生物学的诞生

随着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积累,急需资料信息交流的形式与期刊。于是,应从事生物保护的众多生物学家的意愿,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现在,保护生物学会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

从90年代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并已开设了16个以上的研究生点,此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保护生物学作为优先资助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也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已增加至多种(Conservation Biology;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以及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则为保护生物学家们提供了交流科研成果、传播保护生物学知识的园地(蒋志刚、马克平、戴兴国,1998)。

(二)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概况

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当前存在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起步较晚,力量薄弱,大多数物种受威胁状态不明,重点保护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蒋志刚等,1997)。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积极努力,在许多保护领域已开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情况归纳如下:

①广泛开展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调查工作。国家各有关机构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完成的较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就达近百次,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物种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调查范围和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②建成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新的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目前我国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146个,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就这点而言,我国的发展步伐比较迅速。但一些保护区面积过小,管理水平偏低,受过专门教育的技术人员不足,这些问题还急待解决。

③自然保护的科研、教育、宣传、立法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最为急需的是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保护生物学家。据初步调查,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物系,尚未把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有关生态学列入课程计划,这显然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④部分珍稀物种保护和引种驯养工作已积极开展起来,建立了一批各种类型的动植物园,拯救中心等。对现有的人工饲养种群的机构,应在新的保护思想指导下,进行改进,防止这些机构成为消耗野生动物的地方。

⑤一些保护生物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一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已经率先建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保护生物学中心";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随后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一些分工更专一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出现,如"川西北保护大熊猫教育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以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与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合作,已经或正在开展有关自然环境和资源考察;珍稀濒危物种的生态学、行为学和保护遗传学等研究;生殖工程技术保存种质资源的研究;建立初具规模的动植物物种保护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朱建国等,1994);开展了对保护区内和周边栖息地社区公众的保护意识教育等活动,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开展对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这些对推动和促进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并非基础教育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它实际上是知识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产生、成长、延伸、完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 新课标下,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物理教学,是提高高中教学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不少初中物理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三年一个循环,每每到新一轮的高一,总感到老师“教”起来比高三还费劲,学生学起来更是困难。特别是高一第一次考试后,许多同学看到物理成绩流泪,高一一年结束,一些学生因物理成绩不好而勉强学文的现象,使我这位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并深爱这门学科的老师心里很不安。基于这种现状,我决定研究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基础与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教学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以农村、进城务工子女为主,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学生手头课外读物少得可怜,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校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系统指导,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词汇量少,语言平淡;怕写,一遇上作文就愁眉不展,不爱写;语病多,错别字、病句屡屡出现;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教师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家长给子女只是购买课外辅导材料、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缺乏经典文学作品。学校放学后,重视教育的家长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忙着学特长,冲刺名校,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非常满,即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时间。不重视教育的家长则让孩子放任自流,白白浪费宝贵时光。

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学生只爱口袋书、漫画书,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使得阅读面狭窄,思维受到局限;或是选择一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带来了阅读困难的问题;或是干脆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使得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手头。 结合我校实际,对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亟待提高。有少数教师在语文教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取得一些实效。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阅读的质量总是 __。所以,怎样改变阅读现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它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意味着采取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

课题研究对我们教学的实际意义

课题研究对我们教学的实际意义 -------课题研究动员会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一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例如,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班集体建设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研究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改变教师生活的重在途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收和运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模式和方法,改革育人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干部教师会遇到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

中探索,从而有效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 2.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校本教研效益的需要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一直是学校和教师困惑的问题。学校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落到实处、且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教研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使校本教研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更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所有的教师都能参与小课题研究,可以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3.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小课题研究贴近教师、贴近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研究、能够研究、愿意研究,其成果介于教育科研与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之间,教师容易介入,研究容易深入,成果容易形成。 因此,小课题研究很容易成为教师认识、参与教育科研的奠基石与敲门砖,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思想,在实践、探索、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作者: ————————————————————————————————日期: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开题报告的写作也是不容小觑的,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1.开题报告准备探究什么? 作为开题报告的开端,首先你要考虑准备研究什么?要选定你的探究课题。可以这样说,题目选准了,开题报告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题目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范围。预期的成果乃至课题的价值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题目是课题的龙头,对整个课题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2.为什么要探究这个课题? 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你为什么要探究?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要求围绕课题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 3.进行探究你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条件可以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明。内部指我们开题者的自身基础。包括开题者对课题的兴趣,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部指客观条件。如可以提供哪些参考资料?有关的实验器具,教学设备是否具备?各个方面是否重视,是否支持等等。 4.怎样去探究这个课题? 怎样去探究呢?一般将实施过程分成两个部分;①是任务分工,②是探究步骤。任务分工首先 要考虑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集体完成的?哪些事是个人承担的?然后将每一件事具体落实到人,这样的分工越细越好。 5.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报告的提纲。尽可能写得详细些。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的背景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速特性,简单的控制性能,在工业场合应用广泛。近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起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范围、静态特性、和动态响应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效、更可靠、成本更低的直流电机控制方法成为新世纪研究的热点。近十几年来,单片机作为微计算机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片机在生产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数据采集及处理、科技计算、商业管理及办公室自动化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能省、价格低可靠性和通用灵活性等特点,尤其是美国Intel 公司生产的MCS-51 系列单片机,由于其具有集成度高、处理功能强、可靠性好、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使用等优点,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MCS-51 单片机易于学习、掌握、性能价格比高,另外以MCS-51 单片机的基本内核为核心的各种扩展型、增强型的单片机不断推出,所以在今后若干年内,MCS-51 系列单片机仍是我国在单片机应用领域中首选机型。单片机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汽车、航空、电话、传真、视频等,很多行业设计自动控制情况下,通常会涉及单片机技术。本课题介绍一种基于51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采用89C51 单片机控制,用PWM驱动控制电机。调速系统按照其调速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开环调速和闭环调速两种。所谓开环调速系统就是由控制部分直接控制电机运转,无需对电机实际转速进行检测;而所谓闭环调速就是通过转速测量电路测量电机转速,将结果在反馈给控制系统对电机进行控制。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开环调速结构相对简单,而闭环调速精度较高,难度也较大,本文就将采用闭环调速方式。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永磁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成就。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电动机控制技术在近二十多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电机的控制部分已由模拟控制逐渐让位于以单片机为主的微处理器控制,形成数字与模拟的混合控制系统和纯数字控制系统,并正向全数字控制方向快速发展。电动机的驱动部分所用的功率器件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目前开关速度更快、控制更容易的全控型功率器件MOSFET 和IGBT 成为主流。功率器件控制条件的变化和微电子技术的使用也使新型的电动机控制方法能够得到实现。脉宽调制控制方法在直流调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64 年A.Schonung 和H.stemmler 首先提出把PWM 技术应用到电机传动中,从此为电机传动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局面。进入70 年代以来,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速度快、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已经商品化,把电机控制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简称微机数字控制)成为现代电气传动系统控制器的主要形式。PWM 常取代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功率输出控制,其中,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是最常见的应用。通常PWM 配合桥式驱动电路实现直流电机调速,非常简单,且调速范围大。在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中,主要使用定频调宽法。目前,电机调速控制模块主要有以下三种:(1)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直流电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2)采用继电器对直流电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电机的速度进行调整;(3)采用由IGBT 管组成的H 型PWM 电路。用单片机控制IGBT 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本课题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完成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主要的内容包括:主要的设计内容为通过按键设置电机的转速,单片机时刻检测直流电机的转速。当检测到的转速与设置的转速出现偏差的时候,单片机通过控制输出PWM 脉冲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同时检测的电机的转速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硬件设计要求如下:1、系统电源设计:为整个系统提供不同大小的电源;2、A T89C51 基本工作电路设计:使单片机正常工作;3、复位电路:为单片机提供高电平复位信号;4、时钟电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5、按键电路:设定电机速度上限;6、电机驱动电路:为单片机控制电机提供驱动电路;7、显示电路:显示当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

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1 课题提出背景:黄土是一种形成于第四纪的陆相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者褐黄。一般具有多孔性和垂直节理特征,其颗粒组成以粉粒(0.005-0.075mm)为主,而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浸水产生湿陷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不产生湿陷的称为非湿陷性黄土。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三类,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此外尚有较多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成河谷,也易形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则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但当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得地下水位升高时则容易发生剥落、湿陷、甚至发生坍陷,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带来很大危害。 黄土分布较广,覆盖全球十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主要分布于中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和波兰的大部分地区。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我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大。中国西北

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为6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和东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和西部、河南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带以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黄土在我省以次生黄土为主分布广泛,在地貌上有塬、梁、峁、陡坎、冲沟、阶地、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等,且有地层、地质年代、产状、成因等方面的区别,其工程性质也与地貌单元,地层类型,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黄土特殊的形成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它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特性,所以,在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果对黄土的特性不了解,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黄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并对其研究。我国黄土研究上的前辈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随黄河流域的治理对于风沙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农业关系展开过不少工作,50年代以后,随着水土保持和黄土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在黄土研究领域内培养了人才,建立了机构,积累了相当部分的经验,为现代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为核心,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逐步走上了持续,快速,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接近3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从1993年开始起步,它是山西省公路网中层次最高、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处于山西省国家高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既会教书,更会育人;使家长懂得“养”与“育”并重。 2、拓展课堂德育模式,优化家校沟通渠道。 3、通过家校有效合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健全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现状、课题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实质性数据的积累作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组织发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家校互动机制的实践,全体师生、家长参与课题研究,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最佳途径。 3、总结归纳法。对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其家庭及心理行为习惯现状。 1、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对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父母联系方式,父母及家庭成员现状,家庭特殊情况说明(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亡故,父母疾病情况,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家庭是否贫困等)。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每位学生家庭

具体情况,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了针对性,与家长的联系也变得更有效更方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孩子增多,人口流动性大,留守儿童增加,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2、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通过对四个实验班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的现状: ⑴、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⑵、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好强而缺乏意志。 ⑶、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厌学情绪浓。 ⑷、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⑸、父母与孩子沟通少,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和谐。 ⑹、家长缺乏家庭教育常识,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⑺、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心理、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育。教育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待养成,道德品质缺失严重,家庭教育能力亟待提升。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因素,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同步。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阵地,适时适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良好品行教育及亲情教育。.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鉴于学校“行动研究法”的课题研究,物理教研组拟启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在各年级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认识和发现,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在于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初中新课程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 (一)、认识和研究采集的教学实践的案例,发现、形成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 1.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确定阶段性物理学习的目标、如何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5.采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案,认识、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差异、学习目标达成差异和学生心理、行为方式差异的相关性,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方式和原则。 (三)、如何建立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 1.如何建立促进性的互动的学习小组; 2.如何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 3.如何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小组环境。 (四)、开展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操作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认知过程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发现以及经验形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互动环境氛围,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性作用。 通过个人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相关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等系列化、多样化的个案研讨,达成有助于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的基本认识。 2.关于“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的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差异选择个例 (1)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阶段性学习的目标、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选择适当的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方式; (2)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具有明确共同任务的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成员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既有个人责任的、又有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积极评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4.利用课本知识及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与物理相关的科技信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进行学习探究; 开展学习探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应用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提出认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性方法、手段和经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敢于提出、善于发现这些策略、手段和经验,而不苛求这些策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源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其核心是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从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旦,他们首先强调了经验与活动的重要价值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教育家。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不仅继承了自然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弗莱顿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的体验。现代美国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多,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荀子的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在“知”的基础上进入理性阶段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把学生的经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从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提出,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思路逐渐清晰,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湖南大学研究生唐祥德《中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今高校的图书馆更为突出。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认识制度的改革,在学生认识将不断增加,而管理人员则相对减少。给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早期的手工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图书馆借阅需求。因此在计算机飞速以展的今天,就用库技术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 1.2选题背景 图书管理系统是为了管理图书借阅情况等信息而设计的。学校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学校都是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学生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查询等往往采用对人工检查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学校都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一般图书借阅情况是记录在文件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长了,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参加借阅图书情况进行查询就更加困难了。 1.3研究目的 本系统使用电脑安全保存、快速计算、全面统计,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 1.4研究意义 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注销等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李斌)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研究课题研究,有助于大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不断跟踪辅导,通过不断开展的网络知识普及,坚持在心理健康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具有坚强独力的人格,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正确看待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摒弃不良习惯的诱惑。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打造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爱,让梦想为学生指路,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主要方法: 研究的主要思路: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三结合。结合先进的科学研究理论,结合中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请教医生和心理学家、召开坐谈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通过这份课题研究,可以给学校、周边中学以及情况类似的学校以借鉴与参考,分析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以及针对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特点,详细分析其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 2、个案研究:选取一个实验班,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实地采访,作出详细的记录,进行科学的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调查的方法,以实际应用研究为主。 4、文献研究法,广泛查询,搜集和积累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服务。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对象及范围: 应用对象:上网瘾成瘾的各级中学生 应用范围:焦作市武陟县城区学校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7.3---2007.7) 1. 阅读了大量的初中、高中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理论方面的准备。 2.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积极进行了网络方面的学习,进行技术方面的准备。 3. 通过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总结,确定课题。 4.通过学校的大力配合,选取07.5班作为实际班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