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江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评点(1)

广东北江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评点(1)

作文题目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古道西风瘦马的“古道”,山间的羊肠小道,田间的黄泥小径,宽阔的水泥大道……这是有形的路;人生之路、改革之路、梦想之路、强国之路……这是无形的路。路有平坦有崎岖,有直有弯,有长有短。我们行走在各种有形无形的路上,对路有着丰富的感受和深切的认识。

请以“路”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能抄袭。

作文解说《路》的审题虽然没有什么难度,作文的可写内容非常多,但对题目的理解却有深浅之分,作文的立意有高下之别。《路》这一题目,既可写实实在在的路,如某条繁华的路、校园里的小路、家乡的黄泥路;更可写人生之路,如成才的路、致富的路、求学的路……作文的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样的路,而在于借“路”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文其实就是要借题发挥,如看到绿化带中踏出了一条路,就可以借此发挥抨击一些人公德心的缺失;由爷爷的路——爸爸的路——我的路,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歌颂新时代;由泥泞小路——水泥路——鹅卵石小路反映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考场作文必须主题高扬,立意要突出“路”的意义,体现出作者的气魄和胸怀,展示作者的情感和修养。

路广东北江中学高三20班杨展长这么大,走过太多的地方。躺在脚下的一条条路应该也见证了我或匆忙或欢快或疲倦的脚步。但无论在哪里,无论眼前的路上多么繁华美好,也无论前方有什么歧路在等我,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条路,那么清晰。它是我生命最先拔节的地方,也凝聚了我关于幸福的全部理解。

那是静静躺在北京老城区的一条胡同儿,小时候我曾和外婆一起住在那条胡同儿的尽头。听说我是在那条路上的青石板砖上跨出生命的第一步的。可以想象那石砖的清冰传递给小小脚心的喜悦。

直到今日,那条路仍然留在心里,不时泛起安静而深刻的想念。

走在那条路上,眼睛能得到一种无限的美的享受。蓝得耀眼的天,灰红相间的砖墙,深灰色的瓦,随季节由浅入深的绿色的柳,青色且斑驳的石砖地,还有路边人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行走中的老头儿手里提着的金丝鸟笼里面鹦鹉黄绿的羽毛。似乎是浓墨重彩,而实际却清丽大气。这是最能代表北京的颜色。时不时的会有些老外来到这里,他们无不慢慢地合上了画满立交桥的地图,放慢脚步。我知道,他们是在这条路上读懂了北京。

除了映进眼中的那些颜色,在记忆中,那条路上总泛着香气!胡同儿东头的豆汁儿,西头的爆肚儿,外婆熬的芝麻糊和不知谁家供佛爷的兰香……我总会被这些带着回忆和幸福的香气所征服,这也正是为什么每次回到那条胡同儿我总会独自在其中往返很多次的原因。也许只有我知道,伴着这些香气漫步是心的一种休憩,甩开其他路上的狼狈和疲惫,去感受只有这条路才能带给我的与童年重逢的温暖,又怎能不充满感激?

老舍先生说到北京,常会提起“想念那味儿”。所谓北京的味道,在这条路上应算是应有尽有:糖葫芦的酸甜,百花条的甘苦,靠在路边石狮子上打盹的中年人吹的糖人,成群结队的老人们在胡同儿口拉的京胡腔……记得小时候我曾无数次牵着外婆的手在这路上走着,即使是那么的漫不经心,也会感到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所包围着。只知道有了那种特殊的味道,走在路上便听不见喧嚣,看不见生活的琐碎。直到后来在陌生旅程中感受到刺骨的冷漠和空虚,才知道那条古老胡同儿里的味道里有千百年来留下的生活的智慧,那是多么的纯粹而浪漫的味道。不知被老舍先生想念的是否也如此?

这条路,我已不知走过多少次。每多走一次,就更加坚定地将他当成心的归属。我自然知道未来还有太多的路,但每当看到那红灯笼映在青砖上的光影,就相信总会有能沉淀下的

财富。每当迈过胡同儿里的大门坎儿,就觉得未来路上没有迈不过的坎坷。每当看见那路旁放飞的风筝,我就相信在这里成长的丰腴的翅膀一定可以腾飞,累了,还可以回到这青石砖上……

【评点】本文着力描写了我心中的路——北京老城区的一条胡同儿,这条路“是我生命最先拔节的地方,也凝聚了我关于幸福的全部理解”,“每多走一次,就更加坚定地将他当成心的归属”,写出了这条路于我的重要,它已经成了我的灵魂的栖息之所。这是一条能让眼睛迷醉、有着丰富而美丽的“最能代表北京的颜色”的路,是一条“总泛着香气”的“能带给我的与童年重逢的温暖”的路,是一条凝结着生活智慧而纯粹浪漫的充满了“北京的味道”的路。只有用心感受了才能写得这样精道和富有情味。文章切入口小,内容具体充实,感情醇厚真切。

路广东北江中学高三2班刘畅母去世的那年,我又回到了故乡。火车一路有节奏地轻响,我望着窗外,从北到南,丈量这几千公里的路程。

在A市火车站,转乘一辆中巴,历经一夜来到了我度过大半时光的村子。下车时天色薄暝。已是初冬,南方的树依旧没有落叶,只是姿态已似迟暮之人,缓缓注视着村口驻足的行人。

这些年来四处求学、工作,辗转数地,离家愈远,那村口的小路愈是成为了难以企及的归程。路于我来说早已抽象成了旅程,或者说,只是一个过程。如今的生活早已是车轮上的来往,何尝再用双脚来亲吻彼时的路呢?

绕过村口的树丛,一条灰白的水泥路呈现在眼前,我不由得苦笑,抛却了之前泥水的担心——可我又是多么怀念那条我曾经走过几千万次的黄泥路,那上面的每一个脚印都保存着我的记忆。幼时的我赤脚跑出来,母亲就在身后啐道:“小鬼!又不穿鞋!”后来的小学,亦是和母亲每日走过这条路,我去上学,她去做工。初中毕业后,我亦是踏着泥水,走出了这个村子,我的兴奋让母亲缩成了村口驻足的小点……一条路见证了我生命中最单纯最温暖的时光。

循着旧时的路线,皮鞋在坚硬的水泥上再也踏不出少时的欢畅。走到老屋前,黑白的色调让我几欲坠入过去的年代,那时母亲仍然健在。冷风干涩使我没有眼泪,我面对如此的永诀,竟是意外的平静。三姨将母亲的遗书递给我,我几欲拆开封缄,却又不忍卒睹,只能搁下。

几日奔忙,操持后事。得知老人去得安然,心中的愧责亦减了几分。几年里回过一两次家,她依然叫我小鬼,一如当年。我听见这话,那个丰腴健壮的母亲又浮现于眼前。那时她就是我的山,我的水,我的灵魂归系。可如今,我回来了,但我的灵魂却已流离失所。

夜里寒风又盛,我蜗居一室,在炽暖的火炉前壮了胆子,打开了信封。第一行下来已是万分心酸:“小鬼吾儿:近日疲惫,恐不胜时日,但恨期年未见……”我忽然看见母亲的脸孔,在炉火中显得红润透明,又看见年迈的母亲的嶙峋之躯在泥路上蹒跚而行……她的所有生命,都伴着那条路消耗殆尽了。我终于知道,原来路不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永恒的终点。母亲已然到达了这个终点。

当我有一次站在村口,回望这条路时,我终于明白我所经过的所有的路,都是从那条黄泥路上延伸出来的枝节,它是我的起点,亦是我的终点。这可以解释为何水泥路再也无法赋予我生命厚重的质感,就像母亲在水泥路上摔了一跤之后再也没有起来。我们的灵魂都已和那条黄泥路永远缠连了。当左手里的信封攥出了炽热的温度,我的右手也赶上了爬满脸颊的泪。

【评点】本文选择家乡的那条黄泥路为重点表现对象,表达了自己对人事沧桑的感慨,更表达了对已过世的母亲的无比怀念。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路”的含义很丰富,既有赶往家

乡的几千公里的奔丧之路,也有见证了我生命中最单纯最温暖时光的家乡的黄泥小路;既有我四处求学、工作,辗转数地的人生之路,也有母亲心系于我蹒跚而行的生活之路……作者用一条情感的线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文章显得厚实而深情。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底也值得称道。“小鬼!又不穿鞋!”“小鬼吾儿:近日疲惫,恐不胜时日,但恨期年未见……”寥寥数语,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我终于明白我所经过的所有的路,都是从那条黄泥路上延伸出来的枝节,它是我的起点,亦是我的终点。”质朴自然而又蕴藉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