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弊端

中美高考之对比之后,让我们看到国内高考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而就在此前,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5所高校教育学院的教育知名专家云集广东,围绕教育特别是悬而未决的高考制度展开激烈讨论。在他们看来,高考在推进教育发展、选拔人才和教育公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教育不断发展之时,高考也屡遭诟病:包括以分取士让素质教育付诸东流;未能保障教育公平难以改变命运。

弊端1 高考成本35年狂飙18倍

“在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花费不到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碗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四五万元……”近日,新华社的高考“成本路线图”如此写道。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

网友指出,从1977年至今,高考已从“一个人的战斗”变成“全民战争”,从“一次升学考试”演变成全民的消费,继而形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包括保健品、补脑液、补习班、家教、营养餐、学区房、高考移民代理、高考房甚至考后的庆功宴、谢师宴等等。

弊端2 全社会陪考劳民伤财

广州一中副校长何茹说,“现在除了家长重视孩子高考,全社会都把高考当作第一大事来看待,说句笑话,真是领导出巡都没有这么紧张。” 对于社会来说,每年高考引发各部门高度关注:环保、交通、电力、消防等全市12个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高考做准备。在高考当天,路上交警轮番上阵,送考生保交通,环保部门测噪音、信息部门无线电监控、消防部门检查安全隐患,电力部门查看有无应急电源、气象部门跟踪防雷击装置……高考前1个月这些工作都要做好,确保高考万无一失。

弊端3 以分取士素质教育付诸东流

此外,由于高考以分数论英雄,因此也让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付诸东流。中山大学200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董凌波说,“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好多年了,素质教育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于统考制的存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非常困难,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态,这样一种应试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培养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另外,一考定输赢、一份考卷定成败,有太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弊端4 寒门难出贵子教育公平难保

高考本来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社会发展中也因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再让寒门出贵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东茅的研究小组,在北京8所学校做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比例确实越来越低,而且逐年下降,越到高层院校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他们的调查数据表明,教育如果还是唯分数论,弱势群体永远是弱势,因为高考面

前考不过强势群体。

人们对于高考意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批评人士说,高考助长了中国特有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也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给学生,尤其是高中最后几年的学生们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从各方面来说,高考制度照顾的都是从大城市来的、家庭条件优越的考生,尽管高考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给中国所有年轻人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上个月,湖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钟山在电视节目中对高考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个节目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成为对高考和中国教育制度强烈不满的焦点。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的还包括在湖北省一个教室里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有的学生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还在拼命地做最后的复习。

最令人震惊的是来自陕西西安的考生刘庆的故事。家人和老师为了不影响刘庆高考,将她父亲去世的消息隐瞒了两个月。中国媒体报道,刘庆直到考试结束后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

报道指出,标准化的考试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而且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家长和学生也对大学录取委员会对这些考试的重视大为不满。但是,这些国家的录取程序仍然被认为比亚洲国家灵活得多。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对入学考试的强调带来了普遍的恐惧和挫败感,使得越来越多精英家庭的父母开始考虑其他的选择,例如把孩子送到国外。

但支持高考的人则表示,高考是英才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使得条件贫困或者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在顶尖大学中争得一席之地。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尽管高考可能令人讨厌、扼杀创造力,但很可能是中国目前能采取的最好办法。它还是能给弱势学生一个拥有更好未来的机会。有人认为高考是扭转不公平现象的重要手段,这点从很多高中教室张贴的励志口号便可看出: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报道称,这个“矫正器”本身并不十分公平,高校多的省份录取分数线就低。有钱人还会找其他渠道占便宜。中国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几年前重庆多名学生家长被查出贿赂官员,以使子女获得高考加分。这些漏洞引发强烈不满,但针对的是从这一制度中获益的人,而非制度本身。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弊端之四

在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或影响时显得很脆弱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中期的“中专热”,就造成近十年高考的生源非常态分布,相当部分十分优秀的生源由于急着就业等原因放弃了高考。20世纪90年代曾经实行过几年的高校招生“双轨制”,实际上导致高考作为高校招生标准的公正性发生了变异,相当一部分考分相对偏低的考生被允许用金钱获得弥补。前些年存在的高校大扩招现象,导致录取率过高,客观上使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淡化,在上大学很容易甚至不少高校降分拉生源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低分(不少是低到与其应有的知识能力极不相称)的考生也能获得录取机会。还有的因为高校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招生计划差异性很大,同样的高考实力在不同的省(市)存在不同的升学机会,从而出现了“高考移民”等现象。

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相互矛盾。高校招生的专业数量以及培养均以计划型为主,而学生毕业后求职已经完全被推入人才市场。一些高校招生培养过程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同社会人才市场结合小而紧密,造成“人才过剩”的假象。高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走入职场的必经之路,一些学生学非所好,学非所用,上大学,读硕士、博士主要目的是增强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和提高就业层次,学习的内容同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小而紧密,教育资源浪费较严重。

不利于中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现在考试科目设置除了普遍实行的“3+文/理综合”这种模式之外,还现了“3+X+l”、“3+文理大综合”等模式。从2006年山东、海南等省高考新方案出台开始,总的来说,改革的方向是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减轻考试的负担。但是,文理分科的总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偏科、中学应试的现象还很突出。同时,从实际施测情况来看,综合科目测试基本是各科试题的拼盘,尤其是理科更为突出。因此,这种科目设置模式对高校选拔到符合学校培养意愿的优秀人才效果不明显;社会各界对此也反响不一,认为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多年以来,英语一直是必考科目。也就是说,无论文史、理工、艺术、体育等考生都必须过英语这一关。这种“一刀切”制度越来越显示出诸多弊端甚至是危害。

高考压力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经过长期努力,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高考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一点就是在很多地区的很多学校,高考在事实上被当成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这种错误定位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班级,层层下高考指标,签订责任状;学校评级评优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教师、教学管理、学校行政领导的奖金根据高考升学率来定;学生依据各种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排名被加以区别对待。在教学上,高考考试说明列什么,高考有可能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围绕高考转。当前的升学竞争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竞争目标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家长在发展预期上追求高学历,不仅仅都想上大学,而且都想上重点大学。二是竞争重心不断向下,许多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为孩子增加大量的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家教等课程,各种社会补习班十分火爆。三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部分大中城市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教

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四是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学行为,一些地方的学校和教师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工作压力,教育教学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许多初高中往往提前一至一年半结束课程,实行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压,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整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除了学会做题和考试外,其他几乎什么都没学到,成为做题和考试机器。试想,这怎么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出真正创新的人才?在现行高考的“游戏规则”下,下足了引导学生“应试”的功夫,也出了高考“成绩”,并在客观上强化了现行高考的弊端。少数有识之士惊呼:现行的高考,已经将我国基础教育引向死胡同,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扼杀着一代又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创造灵魂。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

一考定终身,综合评价体系欠缺

高校招生制度以单纯文化课知识的一次考试决定终身,有时并不能正确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造成了“高分低能”和“漏才”现象。同时,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测量的是带有共性的内容,难以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等内容,无法考查。考试本身应主要是有利于选拔,其基本原则亦应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在我国统一录取体制下,只能以一个客观条件录取,表面上十分公平,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但由于分数在录取中的决定作用过大,以及考试形式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破坏着考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个性、特长的显露,不利于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不利于发现有潜在能力的特殊人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靠的是创新,靠的是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常规,发现新知。如果我们高考的录取标准仅仅看分数,也许就把许多有创新精神、有个性、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才给忽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