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

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
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

姓名:吴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风景园林

指导教师:万艳华

2011-05

摘 要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别于官学和私学的一种教育机构,源起于唐,雏形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书院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文化教育组织,一般包括讲学、藏书和祭祀的三大功能。书院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造深受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熏陶,注重书院环境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形成了特殊的园林形式。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延续千年,弦歌不断,享有“千年学府”之美誉。书院规模宏大、功能完备、建造意匠深邃,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书院园林之一。岳麓书院园林融儒、释、道及民间文化于一体,是一个多形态、多层次的文化综合体系,其书院园林建造表现出多样文化特征。书院选址受儒家“天人合一”、佛道“择胜而居”的观念以及堪舆文化的影响,注重外界环境的选取:依山旁水、远离尘嚣、风景优美、“负阴抱阳”。书院园林空间布局,秉承儒家“礼乐相承”的核心社会价值观:采用中轴对称的纵深多进院落形成来诠释“礼”的秩序;通过园林建筑群体的模式、相互穿插交替的院落空间、分合互补的功能分区演绎“乐”的和谐。内部空间的处理运用多种传统园林的理景手法,扩大和丰富了书院园林空间: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叠置各个建筑和庭院,增加了空间层次;巧于因借——借麓山之韵与之融为一体,扩大了空间范围;对比有致——庭院与建筑的虚实对比、庭院与天井的大小对比,增添了空间趣味。书院景观的营造以寓教于乐的设计目标,结合传统诗画艺术思想,表现出朴素、淡雅的格调:园林环境取山水之胜、诗画之境;园林植物配置,不仅注重季相变化,还强调“君子比德”思想;园林装饰追求清新、淡雅之致,体现出文人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岳麓书院传承千年,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是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书院园林建造的模式以及深层的设计思想,一方面填补我国书院园林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给予一些启示。

关键词:书院;书院园林;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

Abstract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he classical academy w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fficial school and private school. It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matured in Five Dynasties, flourished in Song Dynasty and populariz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The classical academy wa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nd multifunc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generally serves for lectures, book collection and sacrifice. With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classical academy had profou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suffering from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culture, it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 and spac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is combination formed the special landscape form.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famous ancient academies in China, Yuelu Academy has thousand year history and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one-thousand-year-old academy”.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academy gardens, according to its large-scale, complete function and abstruse cultures. As the synthesi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folk culture, Yuelu academy garden is a multi morphology and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system, and its landscape design showed diver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the views of the Confucian "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man", the Taoist" choosing scenic spots as the location of academies" and the theory of Geomancy, the choice of locatio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It aimed to these environment such as "closing to the mountain and river", "be secluded from the noise and hubbub of the vulgar society", "scenic" and "Yang located and Yin backed". The spatial layout adhered to the Confucian core social values: “rites and music complement each other”. Using a axis that is made up with a series of yard to explain the order of “rite”.

Through the garden architectural group patterns, interfingering open space and complementary division and fusion function sub areas deducted the harmony of "music". The processing of internal space of the Yuelu Academy adopted various traditional gardening skills to enrich its space content. Using the measure of utilizing local conditions ,the designer built these buildings and ya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Yuelu mountain to add the space levels. Using the measure of scenery一borrowing, take Yuelu Mountain as a part of Yuelu Academy in order to expand its space .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Yuelu Academy displays simple and elegant style,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rough lively activities by combining with artistic interest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Garden environment is intended to show the beauty of landscape and the artistic mood. Garden plants arrangement,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seasonal change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thought of “Gentleman Compete in Virtue”. Garden decoration pursuits the fresh and elegant style, to manifes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literati which is indifferent to frame and wealth. Yuelu academy, which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millennium and experienced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is an epitome of Chinese academ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trinsic mode and the profound design thoughts of which builds the landscape of the yards by YueLu garden as the investigated example. On one hand, it supplies a gap in the study of the domestic landscape of colleges. On the other hand,it can provide some direction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landscape.

Key words: Academy; the classical academy garden;Yuelu Academy Garden; design of gardenin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

本论文属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民族特色正在瓦解。解决传统文化丧失危机,研究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深层次的指导思想以及文化表达的形式等,使之成为特色文化并得到保留和继承,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解决“文化趋同”、“文化沙漠”危机的有效途径。中国古典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界中别具一格。中国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古典园林曾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相关论文与研究著作不胜枚举。近年来,学术界对已忽略多时的书院园林也投入了关注的眼光,关于书院历史、制度以及建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与著作也逐渐丰富起来。

现代景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更具艺术感的作品;但这种设计有时会削弱对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其他使用功能的考虑,而过分追求艺术效果。具有价值的景观设计必须将设计与功能相结合,再加上人文情趣,融合生态、艺术设计,才能形成完整的作品。1中国的古代书院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其功能性、实用性强;同时,建造者又将礼制、等级尊卑、“比德”等中国传统思想结合于设计,并注意整体环境之诗、画艺术意境的营造。

书院产生于唐代,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使得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因此其同时拥有民办和官办的传统特色。书院向社会开放,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从事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憩等公共活动的场所,作为古代学术交流的中心,受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的影响甚深。笔者认为,书院具备园林的建造特点,因为其建造运用了借景、漏景、框景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以山水、花木、建筑等为造园要素而塑造书院,融入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形成了具有文化韵味的园林空间,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的重大意义。

书院园林体现的是士文化,是文人建筑的代表,其审美意愿与其他园林在造园手法与意境营造上大相径庭。书院园林独具的学术交流功能,以及官方与民

1 韩小晶.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现代景观审美[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间相结合的发展背景,使其既能反映我国儒家士人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又融汇了我国古代民间的世俗文化与传统,强调文化精神的体验和感悟。

岳麓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活的书院”,虽然历经千年,但其整体的空间格局、空间序列及人文环境都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至今仍行使着书院教育、祭祀、藏书的三大职能;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文化传播中心,是湖湘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笔者以岳麓书院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古典书院园林的造园手法和思想,欲从个别中窥见一般,从而揭示出蕴藏在传统书院园林的造园思想、手法以及意境营造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深入挖掘岳麓书院园林选址的特点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

(2)解析岳麓书院园林空间布局形态特征,探究其空间处理的立意。

(3)分析岳麓书院园林人文环境、植物配置以及园林装饰艺术的特色,总结出书院园林环境营造的思想。

1.2.2 研究意义

论文引入园林的视角深入分析岳麓书院园林的造园意匠,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掌握书院这一文人园林的营造特点和文化内涵;

(2)弥补国内有关书院园林研究的不足;

(3)有利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4)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论文从中国传统园林的角度来分析岳麓书院园林,欲从中总结中国书院园林的造园手法与思想特征。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传承千年,至今仍保持了宏大、严整的建筑群体。岳麓书院园林因其宏伟的规模、完备的功能、

深邃的造园意匠而成为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书院园林。论文以其作为中国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之典型,在对岳麓书院园林史料、文献的整理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运用园林学、现代建筑学理论以及科学的认识论等理论与方法对岳麓书院园林的选址经营、总体规划、空间组织、造园要素、园林气氛营造等造园手法与思想给予科学的解释,以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与创作有所借鉴,同时也弥补我国传统园林中书院园林研究之不足,为我国传统造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提出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目的,总结以现今学术界有关于书院历史、书院建筑与园林和岳麓书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第二章阐述岳麓书院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论文第三章对岳麓书院园林的选址特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岳麓书院园林选址的意匠。

论文第四章重点分析岳麓书院园林空间布局的特征以及空间处理手法,从而推导出岳麓书院园林空间布局的指导思想。

论文第五章从岳麓书院园林的人文景观、植物配置以及装饰艺术等三个方面分析书院园林的景观营造意匠。

论文第六章运用综合的方法,总结岳麓书院园林造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书院园林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

1.3.2 论文框架

图1-1: 论文结构框架图

(图片来源:自绘)

1.4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广泛阅读与书院、书院园林、中国传统园林等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书院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书院园林的建造要素、手段和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岳麓书院园林进行分析。同时,仔细查阅岳麓书院的历史文献,总结其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为其造园手法与艺术分析奠定基础。

(2)实地调研法

笔者以岳麓书院园林为研究对象,三次赴岳麓书院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实地踏勘、调查以拍摄照片和手绘记录为主,对其园林建筑、庭院空间以及景观要素等进行观察,笔者先后以岳麓书院为题完成了《岳麓书院场所精神解读》、《岳麓书院人性化景观设计》两篇小论文,对岳麓书院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为本篇书院园林研究打下了基础。本论文以园林为切入点,调研注重对其园林选址、布局的特征及其造园的设计手法的关注。

(3)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湖南省域)、中观(长沙市域)以及微观(地形)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岳麓书院园林选址的特征,在其基础上挖掘出书院园林选址的文化内涵。

(4)综合分析法

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先整体研究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了解其造园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岳麓书院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以及景观环境的营造特点,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分析各个专题的时候,又分多要素或层次来解析,尤其在选址中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深入。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肇始于中唐,雏形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一般认为,书院源自民间的书斋和官方的藏书机构两大源头。据考证,创建于唐初的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是最早的民间书院,是士人读书治学之所。民间书院对社会开放,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创于唐初的丽正和集贤书院是最早的官府书院,主要为朝廷使用,其收藏典籍、校书修书、讲学、交流等也只限于官府内部,并未对外开放。官府书院起到了将千百年国家藏书、校书、修书以及由此而辨彰学术的经验传输给新生的桥梁作用。3书院的产生是随着书籍的流通、读书人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它在官府和民间两大力量的支持下发展传承。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文人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印刷术带来了书籍的大量流通,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北宋时期,政府无力兴复官学,于是大力支持书院发展,书院一时间取代了官学的角色,与科举结合,强化了书院的教育教学职能。南宋时期,张

2 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

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在“南宋四大书院”的讲学带来了学术的繁荣,开创了学术与书院的一体化形式。同时,书院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官学、书院、私学三轨并行的时代。元时,少数民族掌握了中央政权,但景仰、尊重儒家文化。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得到政府的扶持,大力发展,影响范围扩大,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局面。书院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正统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变成了官学。明初,书院因为官学兴盛,沉寂百年。程朱理学官化后,成为束缚思想的僵死教条,不适应时代发展;王守仁、湛若水的“心学”兴起,书院与之结合,造就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次成为学术交流中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清时,书院得到广泛普及,兴建、修复4365所,遍及城乡。同时,书院在时代的潮流中积极改革,引进了“新学”、“西学”,对书院的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与内容都有了更新。清光绪二十七年,强令书院在短期内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匆忙中,古老而悠久的书院走向现代,在改制中获得永生。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汉代起统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它们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在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义、教规、经典、组织机构和宗教活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而书院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书院一般选择环境清幽、远离喧嚣的城市偏远地区或者名山大川。“择其地,立精舍,以修学业”,是书院治学传统,让人在安静又秀美的环境中静心读书、陶冶性情;同时,书院的建设也为地方增胜,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形成著名的风景区。书院一般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由围墙围合,形成与外界隔绝的相对独立的院落空间。

书院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文化教育机构,一般主要包括讲学、藏书与祭祀3大职能。书院作为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讲学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其布局均以讲堂为中心而展开,体现其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核心职能。其次,藏书是书院源起的主要功能之一,因而展现书院实力和学术氛围的藏书阁(或御书楼)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再者,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就开始了祭祀活动,它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核心部分,《周礼考工记》对于规范的宫城布局模式的描述中“左祖右社”的格局即体现出祭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崇高地位;因而,祭祀也是书院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奠古代圣贤,采用文庙的建筑形式,以体现其神圣地

位,也是官方对书院一种支持肯定的表现形式。

1.5.2 书院园林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独立园林形式,书院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功能性特点,其建造、传承、巩固和发展均与我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其建造形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既不效仿官府园林华丽隆重的气势,也不追求私家园林花俏、喧闹的情趣,而反映出士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关于书院园林,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定义。书院作为拥有较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的规模比私人书斋要大,一般由垣墙围绕一些房舍组成;所谓:“院者,取名于周垣也”,“书”表现的是特色,“院”显示的是规模。梁南南在《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观景特色及文化内在》中认为:狭义上讲,书院园林是指书院内部建筑附属绿地、庭园绿地及书院外部周边的园林化环境;广义而言,书院园林即指具有园林性质的书院空间,包括整体书院和周边园林环境。4笔者认为,是书院园林是指以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为主,由围合性质的院墙限定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内部活动空间以及书院外部的山林绿化的外部环境,其内部空间包括书院内部的园林建筑群体和园林交流空间。

1.5.3 造园意匠

中国园林造园重在构建,深在意境,妙在诗情画意。因此,我国传统园林不是山水、建筑、植物等的简单组合,而是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艺术规律而创造的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可行、可游、可望、可赏、可憩、可息、可感、可悟的人工环境。按《辞海》的解释,意匠“谓作文、绘画等事的精心构思,语出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意”,即为艺术家的思想或构思;“匠”,工艺,即为设计手法或营造方式。中国诗、画同源讲究意境的营造,充盈着诗情画意的园林亦然,亦重意境。造园遵循的思想犹如灵魂,意立而情出,融情于景,景、情相生;景由匠作出之,统领匠心的是意。5

因此,造园的意匠是思想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本文研究岳麓书院书院造园意匠,从造园的思想和造园的手法两个方面对岳麓书院园林的选址、

4 梁南南.徽州古书院园林艺术探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5 李正.造园意匠.[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总体格局、建筑空间以及景观环境的营造进行分析,力求总结出岳麓书院园林造园的设计思想和建造园艺。由于中国园林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意与匠有时实难分开称述,因此,文章在分析时采用分与统结合的方法,在论述中有时将意匠分析解析,有时将其融为一体。

1.6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书院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传播机构,因而少有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所综述的资料以国内针对书院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文章为主。国内学界关于书院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向:书院历史、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文化以及书院园林与建筑。因本论文研究的是岳麓书院园林,故仅对书院历史、书院园林与建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6.1 书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书院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在学界尚无定论。对于书院历史的研究一直都是书院研究的热点,著述甚多。以邓洪波先生的《中国书院史》、王炳照的《中国古代书院》为代表,按照唐、宋、元、明、清的时间顺序轴线,详尽叙述了书院的兴起、巩固、发展、繁荣、普及和衰落的通史;胡昭曦的《四川书院史》、胡素萍的《海南古代书院》等以地域为特征的研究书院的著作;李才栋的《白鹿洞书院史略》、杨慎初的《岳麓书院史略》等为以著名书院为个例研究对象的发展史略。

1.6.2 书院建筑与园林的相关研究

(1)书院建筑的相关研究

建筑是书院建造的主体,它对书院进行空间的分割与联系。关于书院建筑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建筑围合的空间艺术与文化内核。杨布生、彭定国先生的《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对书院制度、功能、建筑、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冒亚龙的《湖南南岳书院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表达研究》、彭丽莉的《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吕凯的《关中书院建筑文化与空间形态分析》等文章以地域为界,深入研究特定区域内书院的建筑特色,总结出书院建筑空间礼制的共性及其深刻的文化本质,同时,也分析了地方书院的个性特征。本文对于岳麓书院建筑的研究借鉴前人对建筑布局、建筑围合空间等研究思路分析其建

筑的空间特色,同时着重考虑从书院园林建筑的功能性(教育机构)、艺术性和文化性(官方和民间文化的交融性)等方面来分析其建筑营造意匠。

(2)书院园林研究

书院园林是一种有别于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的综合功能型园林,它集讲学、藏书、祭祀、游憩为一体,职能性较强。书院园林作为文人学习、交流的场所,其造园的思想、审美情趣都彰显着士者斯文、典雅的气质。梁南南的《徽州古书院园林艺术探析》从书院的选址、空间以及营造意境等阐述了徽州书院园林的艺术美和文化内涵。于小欧的《书院园林设计手法及其对现代校园建设的启发》总结了书院园林的设计要素、布局特点、设计手法等,并将其经验延伸到现代大学校园建设中,以期对大学校园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与指导作用。现有关于书院园林的研究成果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思路,同时笔者以岳麓书院为个案从园林选址、空间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详实的空间分析图、结构图和示意图更清晰、明了地总结书院园林造园的特点和理念。

1.6.3 岳麓书院的相关研究

岳麓书院载誉千年,被誉为“千年学府”,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播中心。有关岳麓书院的著作、文献较为丰富,包括书院历史、书院建筑文化、书院制度等各个方面。朱汉民先生主持编制的《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院的历史和传统》一系列岳麓书院文化丛书概述了书院的沿革、学术渊源、教育制度、育人成绩等。杨慎初先生著的《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江堤的《岳麓书院》详细的解说了书院内的各个建筑特色、景点以及书院建造的文化思想。正是这些优秀的文献书籍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史料,才使得笔者的研究工作顺利展开。

2 岳麓书院历史与传统文化

2.1 岳麓书院历史的研究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延续千年,弦歌不断,享有“千年学府”之美誉,是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畔、岳麓山下,976年潭州守朱洞创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书院的建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历练以及历任山长的不断修建才形成现在的宏大的规模。根据《玉海》和历代重修书院的“书院记”记载,其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北宋奠基阶段;二是南宋书院重建和发展阶段;三是清时期继续扩建和发展阶段。现存实体主要为明清时期扩建、完善后的形制、规模。

早在书院创始之前,岳麓山因其泉涧盘绕、诸峰叠置的优美环境,就有佛、道、儒者到此建斋修养,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据考证,东晋陶侃在此种杉建庵,马燧建“道林精舍”, 西晋(268年)的古麓山寺也建于此。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因为崇尚儒学,“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并购置典籍;开办学校,此为书院前身。

北宋(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智璇的基础上“因袭增拓”,创办了岳麓书院,设置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奠定了书院讲堂的规模。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李允“揭以书楼,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咸平四年(1001年)请得国子监经籍,从此确立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基本职能。

南宋初年,书院遭受战火,严重毁坏,贻尽。1165年,刘珙重建书院,悉还旧观,并加建藏书楼、山斋等使用建筑,也注重书院环境建设,置风雩亭、咏归桥等。1167年朱熹与张栻在书院讲学,开创了书院“座不能容”、“饮池水立涸”的盛况,将书院发展推向了鼎盛,书院规模得到了扩张。朱、张所倡导的理学也作为书院的正统思想而传承下来;同时,朱熹所倡导的“誓死抗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湖湘精神的重要部分。

元代的岳麓书院书院处于平稳发展状态。1286年,潭州学正刘必大重建了岳麓书院,前为礼殿,旁建四斋,左设祠堂祭奠先贤,右建百泉轩,后设讲堂,堂后设藏书阁,阁后有极高明亭,基本恢复了宋代格局,一直到1386年再次毁于战火。

图2-1: 明代岳麓书院图

(图片来源:《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 明代初年,书院荒废,一

直沉寂百年之久。1469年重

建,随后百年修建频繁,书院

规模逐渐扩大。明正德二年,

吴世忠重新规划书院,对书院

格局做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

现今书院前部的布局:其一,

更改了书院朝向;其二,将大

成殿迁至书院左侧,改为庙

制,与书院并列;其三,新建了崇道祠、尊经阁、大成殿、讲堂、仪门、两斋、两庑等建筑,并在仪门前开凿泮池,外设魁星门;其四,调整道路,使其沿水铺设,在山口建牌坊五间,立风雩亭、咏归桥。随后,书院内、外建设都有所发展,增加了六君子堂、四箴亭等。可惜1643年书院又在战火中夷为平地。

清代,岳麓书院在政府的支

持下修建频繁,再次兴盛。清康

熙御书的“学达性天”、乾隆御赐

的“道南正脉”匾额充分肯定了

书院理学正统的地位,使书院成

为全国的教育中心;加之历代山

长都致力于书院的建设,使其规

模空前发展。清嘉庆年间,山长

罗典加强了书院风景环境的建

设,在院旁开辟园池,凿池筑台,

栽植花木,创立书院“八景”;并

建西亭于饮马池,即今风雩亭,

建东亭于黉门池,即今吹香亭,建前亭于大门前,即今赫曦台,形成现书院前部格局。另在院后建爱晚亭,建魁星楼于院外。这些人文景观的建设在为师生提供户外休闲场地的同时也增色了岳麓山的景色。

现今岳麓书院格局即以清末时期的图2-2: 清末岳麓书院平面图

(图片来源:《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

整体布局为蓝本修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革学制,兴建学堂。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结束了千年的书院体制,开始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1979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拨款全面修复书院。现今书院的修复尊重历史,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千年学府”的原貌,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留的产物永久传承,同时也在时代的舞台上继续发挥其教育基地的作用。

图2-3 岳麓书院园林修建程度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2.2 岳麓书院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供游憩、娱乐的场所,而是文化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每一个园林都是一件文化艺术品,都融入了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思想。因此,研究岳麓书院园林的造园意匠,首先要了解书院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学统。

岳麓书院作为湖湘大地上的高等学府延续千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并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就和学术成就,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和爱国之士。岳麓书

院以理学为学术精神,其在学术思想上一方面继承弘扬原始儒学的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佛学、道家的思辨哲学和宇宙理论,形成了独特教育文化和人文文化。

2.2.1 教育文化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对岳麓书院教育成就的高度概括,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之道,形成了博学多问、明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教育文化。

(1)博学多问

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学习知识是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岳麓书院的教育历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广泛地各种阅读书籍吸取有用的知识,而且提出要勤于思考,多提问题,以便更透彻的理解知识。

理学大师朱熹将“博学之”列为“为学之序”之首,并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指出博学即明万物之理,其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对文献典籍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身体力行。同时,书院倡导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要多问,多请教,这样才能进步。

(2)明与睿思

理学是建立在儒学和佛学、道家思想基础上,对其进行思考提炼,从而为儒学伦理理论建立起宇宙哲学体系,是理学家发展哲思睿智的结果。岳麓书院作为理学的传播基地,理学家的明于睿思的思考方式必然得到传承。“明于睿思”的重点在于“思”,即思要有深度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深度性是思考的程度的说明,即“穷理”。独立性倡导学生对“理”的独立探求,敢于怀疑,而不是尽兴书本知识,盲从圣言;创造性即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

(3)笃于务实

“务实”是岳麓书院的特色精神,并发展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历史传统沿传至今。“笃于务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学习的知识要有益于治国安邦、解决民生疾苦;其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即要求学生要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去探究真理,不要凭空想象;其三,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即强调生活实践是学习知识

的源泉,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感受真理。

(4)志于成人

岳麓书院将“志于成人”定为书院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继承了儒家倡导的“成人”教育理念,力图培养出一种道德完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才。6岳麓书院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求取功名;另一方面也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力求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岳麓书院特有的“志于成人”的教育理念。 2.2.2 人文文化

岳麓书院作为儒家文化传播机构,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精神。岳麓讲堂所悬“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正是对书院作为儒家人文教育基地的写实。儒家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岳麓书院的人文人文围绕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本位、主体人格和爱国主义三个方面。

(1)社会本位

儒学强调社会群体的意识,将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谐和贡献看得高于一切。岳麓书院作为传播、振兴儒学的文化基地,坚持了儒家的人文传统,将人伦关系、群体和谐、社会价值置于文化教育的首要地位,主张通过对仁义礼智等道德价值的引导,以培养出合乎社会伦常秩序要求的个人,体现了社会第一的教育思想。

(2)主体人格

孔孟儒学、朱张理学虽然以社会群体为价值本源,强社会群体的利益,但是他们也注重个体人格,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在主体人格、道德尊严的基础之上。因此,岳麓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将培养高尚的、有理想的主体人格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书院一方面注重学生仁德之心的培养,认为“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另一方面,也注重学生道德准则的建立,强调义利之辨,要求学生把社会道义与个人私利区别开来,坚持社会利益第一的原则。

(3)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热爱祖国、献身民族的高尚情操,它促使人们能自觉6 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担任起对国家的责任,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它是一种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国家利益结合的理想产物。岳麓书院的历代师生都强烈的民族意识,将爱国精神视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岳麓书院培养了许多爱国志士,如魏源、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1.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1.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1.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1.6 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经典分析——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设计比较分析

现代园林在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与现代建筑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园林在发生了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 1 造园理念 1.1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于受空间所限,喜好欣赏小景,偏爱把玩细部,往往使得有些园林空间局促拥塞,变化繁冗琐碎。 日本古典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永恒。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而避免使用随时间推移,产生枯荣与变化的植物和水体,以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其形态更为纯净,意境更加空灵,但往往居于一隅,空间局促,略显索漠冷落,廖无情趣。 法国古典园林,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更加注重整体,而不强调玩味细节。但因空间开阔,一览无余,意境显得不够深远,同时人工斧凿痕迹很重。

英国古典园林,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园林空间更加整体与大气。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 1.2现代景观设计的造园理念 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2.1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诸如为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被设计师理解、掌握和运用。在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园林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例如,为减小迳流峰值的场地雨水滞蓄手段;为两栖生物考虑的自然多样化驳岸工程措施;污水的自然或生物净化技术;为地下水回灌的“生态铺地”等,均带有明显的生态成分。 1.2.2由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 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 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的第一空间,就是 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 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 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 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中国园林的欲扬先抑手法) 1.2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 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 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 围,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 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 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 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写意处理与视觉错差)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 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如 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 一览无余,一望到边。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 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 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 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 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 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 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这种构景手法恰如 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 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 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 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 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有时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甲风景 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 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花卉,便叫作添景。例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 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 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 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 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 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 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 蔽作用的构景手法称为夹景。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能起 障丑显美的作用,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 州桥主景,被两岸起伏的山石和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多夹持,构成明媚动人的景 色。

岳麓书院游记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游记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乃岳麓书院是也。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书院有八景:一为桃坞烘霞、二为柳塘烟晓、三为风荷晚香、四为桐荫别径、五为碧沼观鱼、六为花墩坐月、七为曲涧鸣泉、八位竹林冬翠。此八景,无一不为岳麓书院添色抹彩,更增书香气息。 进了前门,是一个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名为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正是源出于此。 从赫曦台往里走,就是书院大门,抬头便看见相传清嘉庆年间的师生妙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正可谓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例如湖湘学派代表人彭龟年、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庄简游九功、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其中近代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 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足可以见岳麓书院对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着“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 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所谓借景,就是将本来不属于园内的风景通过一定的叠合、引入等方式来组合到园内,从而弥补古典园林空间小的不足之处,使园林通过引入其他风景而更为丰富,更富魅力。如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1.借景的方法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景手法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 (1开辟赏景透视线 在景物观赏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物阻挡人们赏景的视线,如树木的枝叶,因此,在借景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赏景的阻碍物,修剪树木枝叶,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使人能够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人们观赏园林时会受到园林界限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仅仅是园内的一些景物,而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则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如此一来,观赏者便可以观赏到更多的风景,使园林内的假山、池筑、亭台楼榭一览入目,达到良好的借景效果。 (3借虚景

岳麓书院游记

岳麓书院游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从小的理想,可能是自己总是生活在为理想而奋斗的憧憬之中,也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某种未来。 就象童年的远足,是不自觉的,主动的远足是没有那个条件,家人也不敢放行,总是在哥哥姐姐带领下,在放假的时候,走得远一点去逛逛公园。这是我童年印象很深的远足活动。长大后,公务出差活动颇多,但多半行色匆匆,很少有时间参观名胜古迹,但心底喜欢名胜古迹,喜欢追寻探访古人留下的印记。凡在时间的允许下,也都抽时间去游玩。前些日子相约室友同游岳麓书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从小的理想,可能是自己总是生活在为理想而奋斗的憧憬之中,也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某种未来。

我对岳麓书院的景仰由来已久,虽然我读书不多,但是对读书人打心底有种好感和亲近,尤其是在繁杂浮躁的尘世里,有如此定力来钻研学问。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为读书而读书的,可能只有书院人。 岳麓书院让我惊叹的其二是其悠久的历史建筑,保存修葺较好,历史古迹往往多次毁于战火,而该书院却在历史及政治旋涡中保存发展壮大,确实不易。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

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千年学府 书院有八景:一为桃坞烘霞、二为柳塘烟晓、三为风荷晚香、四为桐荫别径、五为碧沼观鱼、六为花墩坐月、七为曲涧鸣泉、八位竹林冬翠。此八景,无一不为岳麓书院添色抹彩,更增书香气息。

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

《园林艺术概论》 期末小论文 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 —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3年12月26日

摘要:苏州园林是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中在造园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简单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介绍 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四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臵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1.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1.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1.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1.6 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引言 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同步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内填A 错误的填B,每小题0.5分,共25分) 1、欧洲、西亚、中国被推崇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2、欧洲体系园林以“规整和有序”为园林的艺术特色。() 3、园林中的厅堂一般坐南朝北。向南望,是全园最主要景观。() 4、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假山假水较多,圆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形高大。() 5、西亚园林体系强调水法,把水当做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6、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7、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进入转折期,官僚、文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8、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9、北方园林是以西安为代表。() 10、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几何美。() 11、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刻石内容多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具有点景的作用。( ) 12、北方类型的园林也称黄河类型,按气候带划分也可称温带园林。() 13、岭南类型园林造园条件比南、北方园林都好。() 1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15、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16、岭南类型的园林也称“广东类型”,按气候带划分可归类于“亚热带园林”。() 17、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期。() 18、游览古典园林讲究“游”与“停”的结合。() 19、园林中楼阁类建筑,可以说是全园的野境、画境、意境的汇集点,堪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是大可驻足的重点游览点。() 20、无锡寄畅园是取苏东坡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21、园林中的假山一般有石山和土山两种。() 22、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的根本目的是起到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叠山的石材主要有两种:一是浙江武康的花岗岩,质地坚硬,用于假山的基础部分,称叠脚。二是太湖石,置于假山的上部,供游人玩赏品味,称收顶。() 23、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廊然大公均为仿无锡寄畅园而建。() 24、“亭”古代就有停止的意思,它是供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因而亭的四周景色往往相当优美,是观赏景色的佳境。() 25、公元前11世纪,秦始皇曾建“灵囿”。() 26、在园林中,轩一般指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建筑物。() 27、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 28、园林中的桥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29、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 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远得多。 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接外景 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中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产生了空灵感。 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