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平仄
平仄

教学实录

师:当我们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在我们的耳边唱响那首古老而又悠久的《悯农》(学生齐背诵)。而当我们刚刚迈出脚步,走进一个被称为是学校的地方,我们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生一起背诵)。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与诗词有一种不解之缘。这也难怪,谁让我们是诗词大国呢!那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哪些诗词至今不忘?

学生甲:《咏鹅》

学生乙:《登鹳鹊楼》

(声音此起彼伏,众说纷纭)

师:为什么在我们还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却是如此深刻呢?

学生甲:顺

学生乙:顺口

学生丙:顺耳

学生丁:顺心(众人大笑)

师:通俗的地说是“顺口、顺耳、顺心”,专业地讲是“押韵、平仄、对仗”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声情并茂。

板书课题:《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师:这些特点不但存在于诗词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中也大量存在。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忆童年的儿歌,情绪异常兴奋。

师(趁热打铁回归课本):含有同韵童趣的儿歌我们课本上也有一首,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学生齐读儿歌《我家的小院》)。

师:《我家的小院》和大家的童年记忆一样都有押韵的特点,根据这些儿歌和诗词你们能总结出“押韵”的定义吗?

学生(稍微沉默后,小声嘀咕):(1)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声调接近

(2)应该是韵母相同

(3)说韵脚相同更准确

师:大家的议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应该大声的、满怀信心的说出来。请一起告诉我什么是押韵?

学生:韵脚必须同韵。

板书:押韵(韵脚同韵)

师:这是儿歌的押韵特点,除了儿歌你学过的讲究押韵的文学体裁还有哪些?

学生甲:词

学生乙:律诗

学生丙:绝句

学生丁:散文

(众人哄堂大笑)

师:的确还有一种体裁讲究押韵,但不是散文,应该是古体诗,既然讲究押韵的体裁这么多你们认为这些体裁的押韵规律是否相同呢?

学生(齐声回答):不同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是否相同具体检验一下就会一目了然。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本中的《客中作》一诗,判断你读的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学生齐读《客中作》

学生甲:这首诗是绝句,它只有四句。

学生乙: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只有七个字。

师:既然绝句律诗都押韵,大家看看这首绝句押什么韵?

学生(异口同声):āng韵

一学生补充:平声韵。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注意到了“平声韵”。其他的绝句是否也如此呢,我们再看看其他两首。(补充绝句《登鹳鹊楼》、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大家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登鹳鹊楼》和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仔细思考它们有哪些押韵特点?

学生甲:《登鹳鹊楼》押ōu韵

学生乙:《绝句四首》其三押ān韵

学生丙:这两首也是押平声韵。

师:那么请大家根据这三首绝句的押韵特点总结出绝句的押韵规律,并把它写在纸上。(请一学生朗读自己的总结)

学生: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第一句可以邻韵相同。

师:绝句如此律诗又是如何押韵的呢?一起读一读课本中的《商山早行》。

(学生齐读)

师: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看看律诗有何押韵规律?

学生甲:押ang韵

学生乙:是平声韵

学生丙:一韵到底

学生丁:跟绝句的押韵规律相同

师:律诗、绝句甚至古体诗和词,为了追求音乐美,为了赏心悦目,都讲究“押韵”,而古体诗和词的押韵规律就是我们课外研究的对象,它是否也与律诗、绝句有着同样的押韵规律呢就要看我们的课后工作了,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除了“押韵”,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仄”。关于“平仄”的概念请大家自由阅读三十五页,迅速了解“平仄”的定义

(请一学生背诵“平仄”定义)

师:既然我们已清楚的理解了什么叫“平仄”,那么就请展示展示你们的水平——以《春日忆李白》为例,把这首诗的平仄规律标出来。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

学生:《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师:对错我们暂不评论,你们再用同样的方法给《春望》标出平仄规律。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

学生:《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师:大家把自己标出的平仄规律与课本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师:我们完全按照平仄的定义给诗标注平仄规律,得出的答案却与课本有很大出入,原因在哪呢?

(学生满脸疑惑)

师: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并不是能以普通的字词读音简单确定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它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呢?

师:想要掌握平仄在诗词中的应用规律并不困难,重点是要把握几个步骤:

(1)列出诗歌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仄前加平,平前加仄)

(2)结合押韵特点: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可以确定偶数句最后一个字的为平)(3)灵活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确定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

(4)组句规则:同句内节奏交替——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以次确定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

(5)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

(6)组句规则:上下联相粘(相同)。

掌握了这几个步骤,就能准确的判断每首诗中平仄规律的应用。大家想不想考证一下?

学生(跃跃欲试):想,非常想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给《山居秋暝》这首诗标注平仄规律

(一学生到黑板填写)

学生:《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师:现在大家可以再与课本做一下比较,验证自己是否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一阵骚动后,大家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大部分同学非常有成就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甲:真的相同,真是太奇妙了!

学生乙:原来掌握了平仄的定义并不等于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学生丙:中国的诗词竟然包含如此深奥的音韵知识,看来还真不能小看

师:其实中国诗歌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于此,除了平仄、押韵,它还讲究对仗。请大家快速阅读“对仗与对称美”的内容,了解对仗的定义、位置及类型。考验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阅读,勾画重点,几分钟后)

学生甲: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相对的意义、词类、平仄也一一相对,这就是对

仗。

学生乙: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学生丙:对仗的类型有工对、宽对、借对和串对。

师:看来大家记忆都非常不错,那你们能不能凭借这种不错的记忆总结一下这节课中你的收获呢?

学生甲: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平仄、押韵、对仗,这些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觉得中国诗歌更加有意思。

学生乙:这节课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是平仄在诗歌中的运用,为以后鉴赏诗歌甚至试着写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让我感觉到了关于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的贫乏,以后需要更多了解和学习。

学生丙:这节课让我学到了除背诵之外,古典诗词原来也有更吸引人注意的东西,让我开始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终于知道了古典诗歌朗朗上口的原因,并且掌握了这种运用方法,,特有成就感。

师:的确,很多时候小知识能起到大作用。我们的童年就因押韵、平仄、对仗而拥有那么多动听的儿歌,从此生活不再孤独;我们的少年又因押韵、平仄、对仗而记住那么多古老的诗词,从此记忆不再空白;我们的青年更因押韵、平仄、对仗而领悟那么多新生的体会,从此人生更加精彩。但这对丰富的诗词文化来讲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还需我们不断的继承、挖掘并用一颗热爱的心来发扬才能使之不断光大

中华新韵平仄表剖析

中华新韵平仄表 (○为平 ●为仄 ◎为平且押韵 ()为可平可仄)

中华新韵—原创小诗作者:禅天定心Q:406293109 2013年 鹊桥仙 痴痴年少,朦朦春晓,偶见佳人娇笑。戏花间倩影飘飘,醉忘语,魂牵梦绕。 尘缘易断,相思难解,弹指芳颜渺渺。路途遥寂寞如刀,忆已了,情丝谁扫? 蝶恋花 扑影捉蝶追巧燕,喜笑颜欢,犹怨相识晚。日日缠绵唯恐浅,诉空爱意熬空盏。 乍降寒雷惊鸟散,雨打鸳鸯,执手难相伴。俗子不能攀帝眷,肠终寸断缘终乱。 我心哭泣我心痴,提酒浇愁涩发丝。悔己胸无凌世志,愿君回首莫相思。 廿载迷茫廿载孤,忽觉寂寞意如酥。心随玉腕轻轻舞,梦醒花枯恨最初。 回眸一笑扯柔肠,擅奉痴心盼梦长。旧事陈缘终散尽,唯余残影笑荒唐。 赏月观星傲世间,轻抛天下换情缘。若知浊世瞒因果,踏破金銮覆九天。 花 霞彩连天处处开,香飘万里惹君来。折花不解花儿语,何苦离枝入客怀? 2014年

经年 顽童无虑总身轻,人近中年使意明。偶会弟兄攀峭壁,常携知己赏流萤。绝情戏场人终散,有志儿郎梦亦平。酒后西风吹皱忆,樽前影在面难清。 鱼儿 天下苍生俱自由,唯鱼踏刃火中留。欲寻佳丽难开口,常盼姻缘易畏秋。一世情迷痴总洒,半朝梦醒泪横流。愿得苦海拥真爱,褪尽鳞身化尽愁。 难 锦帽华裘卧小楼,邀星伴月度春秋。茫茫浊世人匆过,方寸觥筹酒易留。铁马金戈枯骨洒,朱颜玉手冷庭幽。红尘化做天边画,思念织成一缕柔。 红尘渡 明镜白黑发,韶华老少年。情生思苦酒,戏罢念红颜。 晚宋愁填海,新唐怨撼山。人间难渡处,岂是死生关。 观音 庙宇奉观音,人嘲土镀金。吾身甘九叩,愿法灭痴心。 2015年 定风波 只道烦忧入梦消,谁知天地铸笼牢。 寂寂浮生轻赋谱,独舞,乱音飒雪伴风刀。 戏罢转身乾坤破,何默,酒酣大笑月星摇。 春去秋来枝叶散,不叹,丹血流干傲骨骄。

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首句起韵型 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首句起韵型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

诗词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诗歌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一、五绝平仄 1.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3.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听筝》李瑞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4.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例:《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二、五律平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例:《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词牌平仄表

词牌格律平仄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 青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8.鹊桥仙

格律在线检测(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 平仄押韵词谱检查

格律在线检测(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平仄押韵词谱 检查 热门词牌 暗香(仄97) 八声甘州(平97) 卜算子(仄44) 采桑子(平44) 长相思(平36) 钗头凤(仄60) 点绛唇(仄41) 定风波(混62) 蝶恋花(仄60) 凤凰台上(平97) 凤凰台上2(平95) 更漏子(混46) 汉宫春(平96) 鹤冲天1(仄84) 鹤冲天3(仄88) 喝火令(平65)

贺新郎(仄116) 画堂春(平47) 浣溪沙(平42) 江城子(平70) 减字木兰(混44) 九张机(混270) 浪淘沙(平54) 临江仙1(平60) 临江仙3(平58) 六州歌头(混143) 满江红1(仄93) 满庭芳(平95) 摸鱼儿(仄116) 念奴娇1(仄100) 念奴娇2(仄100) 破阵子(平62) 菩萨蛮(混44) 青玉案(仄67) 沁园春(平114) 千钟醉(混360) 鹊桥仙(仄56) 如梦令(仄33)

水调歌头(平95) 水调歌头3(混95) 水龙吟(仄102) 十六字令(平16) 少年游(平50) 少年游2(平51) 声声慢1(仄97) 声声慢2(平99) 踏莎行(仄58) 调笑令(混32) 望海潮(平107) 武陵春2(平49) 西江月(混50) 相见欢(混36) 小重山(平58) 行香子(平66) 行香子2(平66) 扬州慢(平98) 一剪梅(平60) 忆江南(平27) 忆秦娥(仄46) 忆少年(仄46)

莺啼序(仄240) 永遇乐(仄104) 渔歌子(平27) 渔家傲(仄62) 雨霖铃(仄103) 虞美人(混56) 鹧鸪天(平55) 烛影摇红(仄96) 醉花阴(仄52) 醉花阴2(仄52)全部词牌 输入词牌名中的某个字:(例如想找沁园春,输入“园”或“春”均可)钦定词谱 龙榆生词谱 其他词牌abc 安公子1 安公子2 暗香 芭蕉雨 八六子 八归

一些常用词牌的平仄表(写文必看!~)(7月1日更)

一些常用词牌的平仄表(写文必看!~)(7月1日更)一些常用词牌的平仄表(写文必看!~)(7月1日更) 先整20首出来..写穿越文的筒子必看哈..写词也很注重平仄和韵脚滴.. PS.紫色的字是词牌名 绿色的字是例词 △是韵脚 红字就是偶多手加上去滴... 7月1日更10首.. 第四和第六首最后的韵脚是最后一个字!!弄了好久都对不上...郁闷撩... * 1-十六字令*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例词参考·十六字令[宋]蔡伸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2-捣练子*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例词参考·捣练子[南唐]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3-忆江南*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例词参考·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说明:又名《江南好》《望江南》《夢江南》《望江梅》《夢江口》《謝秋娘》《春去也》《歸塞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4-忆王孙*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忆王孙[宋]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

平仄格式对照表

平仄格式对照表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规则-----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子-----(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规则-----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七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规则-----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名字的平仄规律

起名的平仄规律 起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在交际场合里,一个高雅而又响亮的名字很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尽管名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人们在命名时,还是煞费苦心地反复推敲,希望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其结果,有的人心满意足,他有的人不得不终生遗憾。那么,命名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能否找到一种或几种途径,使人们 在命名时,能避免漫无目标地乱撞呢?我们认为,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人之所以得不到满意的命名,主要原因主就是违背了谈命名的规律。仅仅从消极的角度注意命名的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寻找积极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悦耳顺口,起主要作用的声调,这一点往往为命名者所忽略。汉语是有声调的。近体诗和词曲所讲究的平仄,正是利用声调的错落不致,以求得音乐般的旋律。尽管只有几个字,声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即:阴平,d阳平,a上声,a去声,d 那么我国的姓氏从声调分,也可分四类: (1)阴平类。 如:丁薛温奚沙柯刁方金衣安包申周江宫高郭曾甘朱 (2)阳平类。 如:王石余于吴邢门柴胡徐袁常乔黄裴齐 (3)上声类。 如:董孔古史左武许贾巩郝吕米马纪阚柳鲁伍展海冷 (4)去声类。 如:陆邓万宋杜步孟夏毕贺廖慕尚付盖聂费贝叶 姓氏有声调的差异,它们对名的声调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们分单名和双名加以考察。 单名只有一个字。每个姓氏都有四种声调组合形式。 (1)阴平类 阴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阴-阴型。例如:飞江东朱熹方舟艾青沙金

B、阴-阳型。例如:丁玲丘弘甘宁安然周瑜渔 C、阴-上型。例如:包拯干宝辛勉秋瑾翁谷邹鲁 D、阴-去型。例如:岳曾震班固高旭庄肃郭亮上述四种类型的声音都比较和谐,说明阴平类的姓氏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四种类型相比较,D 类阴一去型稍微逊色。这种类型适合使用编辑部响亮的字眼儿。倘若追求儒雅细腻的格调,一般不要使用阴一去型。 (2)阳平类。 阳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阳-阴型。例如:于谦苍毛享丕余熙田间 B、阳-阳型。例如:石雄岑吴良何群服虔亭 C、阳-上型。例如:文丑允黄侃程鼎卢勇蓝理 D、阳-去型。例如:愈佟岱侯翼毅袁镇雷度 上述四种类型中,A、C、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B 类阳一阳型就不那么顺口,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感。人们在称呼时,常常不自觉地改变了姓氏的调值,听上去像是阴平。古代平声无阴阳之分,因而古人中此类型实际上同阴一阴型无别。阴平类的姓氏最好选用A、C、D 三型。 (3)上声类。 上声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上-阴型。例如:古心左思冷曦武英马超耿光 B、上-阳型。例如:白洪管宁阚泽伍乔褚渊 C、上-上型。例如:孔武史谨柳永展喜董朴柏古 D、上-上型。例如:贾谊鲁肃吕布许慎海瑞固 上述四种类型中,A、B、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C 类上一上型不顺口,称呼时一般要使姓氏异化为阳平。这样,"柳永"听起来便成了"泳","柏古"听起来便成了"白古" 。与其认人改了姓氏,不如命名时避开上声字。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问题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问题 诗词中的平仄格式篇一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

汉字古声平仄一览表

汉字古声平仄一览表 a 阿 平 ai 爱矮挨哎碍癌艾唉哀蔼隘埃皑呆嫒瑷暧欸霭去去平平去平去平平去去平平平去去去平去 an 按安暗岸俺案鞍庵揞谙鹌黯 去平去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 ang 昂肮盎 平平去 ao 袄凹凹傲奥熬懊敖翱澳拗拗媪骜嗷坳遨螯鏊鳌鏖岙上平入去去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去平平去平平去ba 把八吧爸拔罢跋巴芭扒坝霸叭靶笆耙捌粑鲅钯上入平去入去入平平平去去平去平去入平入去 bai 百白摆败柏拜佰伯稗捭掰 入入上去上去入入去上平 ban 半办班般拌搬版斑板伴扳扮瓣颁绊癍 去去平平去平上平上去平去去平去平 bang 帮棒绑磅镑邦榜蚌傍梆膀谤浜 平去上去去平上去去平上去平 bao 包抱报饱保暴薄宝爆剥豹刨雹褒堡苞鲍褓趵葆平去去上上去入上去入去去入平上平去上去上bei 被北倍杯背背悲备碑卑贝辈焙狈惫臂悖蓓陂

去入去平去平平去平平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平 ben 本奔奔笨贲贲畚 上平去去平平上 beng 蹦绷甭崩迸蚌泵甏嘣 去平去平去去去去去 bi 比笔闭鼻碧必避逼毕臂彼鄙壁蓖币弊畀俾嬖狴箅篦上入去去入入去入入去上上入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 辟蔽毙庇敝陛毖痹秘泌秕薜荸芘匕裨愎璧妣弼婢 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去上去入入去入上bian 边变便遍编辩扁扁贬鞭卞辨辫砭匾蝙弁汴 平去去去平上上平上平去上上平上平去去 biao 表标彪膘婊飙鳔裱骠镖 上平平平上平上上去平 bie 别别憋鳖瘪蹩 入去入入入入 bin 宾濒摈彬斌滨膑殡缤鬓 平平去平平平去去平去 bing 并病兵冰丙饼屏屏秉柄炳摒禀 平去平平上上上去上上上去上 bo 拨波播泊博伯驳玻剥薄勃菠钵搏脖 入平去入入入入平入入入平入入入 帛柏舶渤铂箔膊魄卜跛檗亳鹁踣簸钹饽擘

汉语五七言绝律诗平仄表

汉语五七言绝律诗平仄表 (注意:1.色字要押韵2色字句要对偶3.色字句也要对偶) 1.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乙.七言律诗平仄表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五言绝诗平仄表 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2.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4.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丁.七言绝诗平仄表 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近体诗格律(平仄格式)

教學活動 第七至九課節 學習重點 聆聽範疇: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說話範疇: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寫作範疇: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把想像和感受寫出來:嘗試創作至少有─句 合乎帄仌的五言古詩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得與 樂趣 其他: ?文學:分辨帄仌; 初步認識(1)近體詩的格律特點:帄仌安排、押韻、對偶; (2)輔助作詩的古書 ?品德情意:友愛同儕──培養學生珍惜友情的態度 ?中華文化:認識對聯在中國人社會的廣泛應用 ?思維:高層次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 ?語文自學:主動尋找閱讀材料,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步驟

近體詩格律(帄仌格式) 五絕 1.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仌仌仌帄帄」 2.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五絶仌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帄帄仌仌帄」 七絕 在五絶的每句開頭,加上兩字,如該句開頭是「仌」,加上去的便是兩個「帄」,如此類推。 1.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改為「帄帄仌仌仌帄帄」 2.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七絶帄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改為「仌仌帄帄仌仌帄」

词牌平仄表

词牌平仄表

词牌格律平仄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 6. 青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8.鹊桥仙

⊙○⊙●,⊙○⊙●,⊙●⊙○⊙▲。○⊙●●○○,●⊙●、○○⊙▲。 ⊙○⊙●,⊙○⊙●。⊙●⊙○⊙▲。⊙○⊙●●○○,●⊙●、○○⊙▲。 9.人月圆 ⊙○⊙●○○●,⊙●●○△。⊙○⊙●,○○●●,⊙●○△。 ⊙○⊙●,○○⊙●,⊙●○△。⊙○⊙●,○○●●,⊙●○△。10.如梦令 ⊙●⊙○⊙▲,⊙●⊙○⊙▲。⊙●●○○,⊙●⊙○⊙▲。 ○▲,○▲(叠),⊙●⊙○⊙▲。 11.阮郎归 ⊙○⊙●●○△,⊙○○●△。⊙○⊙●●○△,●○○●△。 ○●●,●○○,⊙○○●△。⊙○⊙●●○△,●○○●△。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 (3)仄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 古诗平仄规律2 下面举诗为例: 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 ○○●●●○△新年草色远凄凄,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 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 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 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 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 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中华新韵及韵部表

中华新韵及韵部表 中华新韵(十四韵) 前言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今年8月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9月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现将《简表》正式公布试行。 下面,对于这个简表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向读者做一简要的说明。 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平仄简表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字表教学内容

平仄字表

一、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句的平仄规定——交错。 在一句当中,构成句子的字(词)的平仄音是交替出现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诗的平仄规则。如果是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头。请看下面的对照: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句子的平仄规则一共有八种,其中五、七言各四种。只要记住五言四种,七言加两字就可以记住这八种基本格式了。 (二)联的平仄规定——相对。 每两句诗叫做“一联”,每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也叫相对(对立)。如: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那么这一联(首联)的对句就不是完全相对的了。例如: 出句:平平仄仄平 对句: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三字与出句第三字就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五字因为用韵,所以也是相同的。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第五字与出句第五字也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七字因为用韵的关系,所以也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诗的韵脚的要求造成的,只要记住这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了。(三)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相粘。 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从第一到第四联,分别叫做首、颔、颈、尾联。绝句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是:后一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因为第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有的书中只说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例如: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首联对句第二字“花”,平声。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颔联出句第二字“中”,平声。粘。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颔联对句第二字“色”,仄声。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颈联出句第二字“战”,仄声。粘。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颈联对句第二字“眠”,平声。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尾联出句第二字“将”,平声。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