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论文:

论中日关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要使中日两国关系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就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发展观问题、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交流促进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所临的4个主要问题:1)正视历史的问题2)图谋钓鱼岛的问题3)东海划界问题4)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对日本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羡慕他们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日方的右翼势力不断挑衅,使我们又不能抛弃旧日的仇恨。一有风吹草动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日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权是处理中日关系的要旨之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和服以及茶道无不脱胎于中国文化,古都奈良甚至就是长安的一个缩影。鉴真东度和日本派遣遣唐史,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亲近。

日本历史上曾经相当落后,经过不断地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就和中国处于伯仲之间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把眼睛转向了更先进的欧洲,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经过这一次飞跃,把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虽然日本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却从来没有被我国征服过,反而屡屡给中国带来伤害,明朝的倭寇为患,是比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要严重的问题。近代以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等等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乞降、赔款和割地这一条路了。直到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下,才艰难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上的问题,有日本四面环海的客观因素,也与两个民族的民族特性有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完全的胜利。日本侵略者并没有为他们的战争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战争的罪魁祸首天皇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支付战争赔款,没有谢罪,没有归还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没有归还我国曾经的属国流球群岛(即现在的冲绳群岛)。因为美国投放了原子弹,他们反而像一个受害者,不停地向世界诉说曾经受到的伤害。

在二战结束时我们本可以讨回公道,但是我们坐失了良机。中国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某个政党的,不是某个领袖的。由于民族内斗的劣根性,我们失去蒙古,没有收回流球群岛和钓鱼岛,没有获得应该得到的战争赔款。当时的各派领导人对此都难辞其咎,他们没有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使民族的利益得到保障。我们不要一味地埋怨日本人,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失误。

对历史的记录应该真实可信。美国棒球选手辛普森,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杀人的恶魔,由于警察局的一些蠢材自作聪明地伪造证据,竟然使他逃脱了必然面临的惩罚。

日本军队发动的南京大屠杀,比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更残酷更血腥。无数的冤魂不停地向我们诉说,期待为他们讨回公道。要讨回公道,需要用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数字来控诉,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调查那些冤魂的情况,尽量记住每一个屈死的名字,随便估算出一个整数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更应该记住,任何的隐瞒和夸大都会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伤害。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后,只要国内的某些矛盾稍稍激化,就会有人跳出来纠缠中日历史问题,这是可笑的掩耳盗铃的做法。

不说国民党政权和日本达成的谅解,中日两国在1972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发表的联

合公报已经对历史问题做了了结,没有理由不把日本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对待。日本虽然在二战期间给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这不是可以把他们当成世界*民的理由。日本和我国一样有民族自决的权利,一样有民族的尊严,一样有处理内外事物的自主权。

日本有先进的技术,有雄厚的资金,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们十几亿人口拥有的财富总量还不及其十之二三。日本虽然没有给予战争赔偿,不能否认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里给了我国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都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说到日本人对中国留日人员的敌视,虽然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就和我国城市居民对来自落后地区民工的歧视如出一辙。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要把战争罪犯和善良的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把侵略者和他们的后代区别开来。毛泽东的话虽然有很多失误,但是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理论用在这里应该还是可以的。我国现在的落后局面,日本的侵略掠夺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失误,在于没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民国的连年军阀混战,从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跃进,到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都是我们落后的原因。

当今的日本是一个在和平宪法规范下的正常国家,没有理由非把它妖魔化。知己知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日两国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如何认识和对待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

第一,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日本领导人不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可以不向日方提这件事,让中日双边、多边的交往都正常化、持久化。2006年10月,中方邀请安倍首相访华并不表明中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有所改变,但我们也要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给日本新首相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我认为,如果今后日本现任领导人还去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不管是任何时间、任何形式,任何身份,都会影响中日高层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友好交往。对此,必须有精神准备。如果安倍首相今年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就可以比较平稳地度过这个坎儿,迎来2008年更大的发展机遇。关于中日历史问题中的南京大屠杀问题。日本一些人到现在还不愿意承认这一历史事实,总想把当年的日本说成与纳粹德国是不同的。日本右翼势力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谎言,是虚构的。其所谓“根据”是,南京当时只有20万人口,怎么能杀出30万人呢?这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偷换了概念的诡辩。当时在南京市国际安全区的人口才是20万人,南京全市人口近65万人。况且南京大屠杀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和南京周边地区。实际上日军在南京安全区确实有暴行,但是安全区并不是大屠杀的重点部位,所以仔细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有意把概念偷换了。还有一个所谓“理由”是,南京那时候哪有推土机,30万怎么处理得了?其实有大量证言表明,当时许多俘虏是被押解到长江边上被用机关枪扫到江里的,还有很多人是直接被埋在防空壕里或被用各种车辆拉走集中掩埋的,而不是逐个挖坑掩埋。所以他们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意识到,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机遇较多,彼此互访的机会也比较多,但下半年由于有“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如果再碰上日本领导人去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则可能会“晴转多云”,甚至再度恶化。中方针对日本右翼的自欺欺人之谈应当予以揭露,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内外两个大局,努力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第二、关于钓鱼岛问题。

第三,关于东海问题。我个人觉得首先双方需要进一步明确谈判概念。日方说东海的“中间线”是日中两国海上经济专属区的分界线,中方说不是。那么这个所谓“中间线”究竟是什么?我看客观上顶多是中国大陆架有争议地区和没有争议地区的一个标志线。“中间线”以西的大陆架是没有争议的中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从属于大陆架,“中间线”以东则是有争议的、双方重叠划界的部分,有争议不等于说就是日本的。中日共同开发指的就是在有争

议地区,即双方重叠划界地区实现共同开发,这体现了中方解决问题的诚意。怎样取得突破呢?我想是否可以先易后难,首先选择有争议而不敏感的地带尝试共同开发呢?从中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日两国可以在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内,在共同开发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互信、互利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中日应进一步实现政经互促,协调发展。近年来很多人说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实际上由于小泉时代“政冷”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目前并不如人意。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以上,现在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1.8%。然而,中国对日本来说却更加重要,中日贸易现在占到日本外贸的17.5%。伴随人民币兑日元升值,日本来华直接投资出现减少趋势,这需要引起注意。一、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一)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善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相互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震动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东邻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一向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为使自己不落后于美国,日本政府在尼克松访华后便秘密委托东京都知事美浓部在访华时给周恩来总理捎信,表示佐藤首相“要求亲自访华”,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拒绝,并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 1972年6月17日,佐藤荣作内阁被迫下台。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登场。7月17日,以郝中士为团长的中国农业农民代表团抵达日本,时任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的陈抗临时客串这个农民代表团副团长。陈抗一到东京,即来到位于涩谷惠比寿三町目的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向孙平化和萧向前传达了周总理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指示。周总理的指示是:“田中内阁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值得欢迎,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日方能来中国谈就好,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周总理还指示孙平化和萧向前要抓住时机,争取会见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向田中转达周总理本人对他的访华邀请,以实现田中首相访华,商谈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此前一天,周总理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众议员佐佐木更三时进一步提出“如果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华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履新之初,田中角荣便把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目标。上任当天,田中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二)中日关系发展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中国政府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在过去的40年里,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访日时说到的那样:“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