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首先是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证中国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不主动挑衅和侵犯其他国家,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经济,保证了国内环境的稳定,同时施行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引入市场机制,较为合理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应用。最后,中国人民经历了种种灾难后,自己奋发图强,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方式依赖两大支柱: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和“三高一低”的环保高代价。

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近日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正式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虽然此前曾多次预期,但这一里程碑最有力的证明了中国真正的实力,世界其他国家必须正视这一新的超级经济大国。利:在世界的历史上见证我国的实力,显示我国的优势,增强我国的威信,利于我国的外交发展。有利于我国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在我国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时候,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人民对国家和政府充满信心,利于凝聚民心。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拉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处于优势地位,有责任帮助其他周边国家的发展,拉动他们经济的增长,在不断发展本国的同时助他国一臂之力。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崛起。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更要看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需要客观地去看待,不能以点带面,搞一刀切主义。

但是在为中国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超越日本成为GDP总量世界第二大国而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看待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但如果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GDP仍落后。中国有13多亿的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均的数量又比较低,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依据世界银行2009年数据)日本人均GDP为42431美元,中国人均GDP仅4412美元,前者是后者的9.62倍,后者比前者少8.62倍。世界银行2009年有一个数据,在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4位,日本排在19位。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人均GDP仅达日本1/10,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程恩富认为,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实力,不只是看GDP指标,首先应看民众收入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这体现了GDP的含金量。否则,单纯的GDP增长是毫无意义的,此种GDP对公众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除了人均指标在世界排名靠后,中国在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较多领域仍比较落后。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却不能与之匹配。公开数据显示,1978-2007年间,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5.65%下降到11.15%;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62.34%下降到42.60%。

相应的,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比例却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行政费用开支占财政收入的26%,而日本只占3%,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近20年来,我国每年的GDP增长率不到10%,而税收和行政费用的开支增长速度都在20%~30%。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受“唯GDP论”影响,把过多的资源用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既影响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制造了财政饥渴,还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拉高财政收入,从而直接影响居民收入。结果使居民收入赶不上GDP,更赶不上财政收入迅猛的增长。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增速超过10%,而财政收入年均在2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速。“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体制、科技等方方面面‘瓶颈’因素的制约。”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采取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措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措施,但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效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依然是比较粗放的,靠拼资源、大量消耗土地、搞人海战术获得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局面。”

其实,无论是国际社会的讨论,还是我们国内自己的讨论,我觉得大家所有的聚焦点,都是在怎么能够正

确地认识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在往里面深入分析一下,中国的人均GDP还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存在严重的“被人均”的现象;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突出。中国的血汗工厂世界闻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个词,想了解中国普通工人的真实情况,只要深入工厂看一看、跟工人谈一谈就知道了。在中国加工一双鞋子,所有成本算下来仅几美元,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成本则是几十美元。尽管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1,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资源瓶颈主要表现是:第一,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引发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物价普遍提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第二,资源存量限制增大;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加剧了资源流量,资源存量很快暴露出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三。主要进口物资价格上涨,引起利润转移和不经济增长。

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1978-2007年间的GDP年均增长速度是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7%,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8%。居民收入增速不仅低于GDP增速,还低于消费支出增速。正是由于这个比重的不断下降,才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失衡状态,即当下的GDP比重中,国内居民消费不到35%,而投资与净出口却占了65%,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投资扩张而内需不足的经济模式。表现:1、投资增长快,消费增长慢。

2、投资率升高,消费率走低。

3、投资推动强劲,消费拉动乏力。

4、投资比例上升,消费比例下降。3,收入分配相距较大

原因一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二是不平衡的教育制度。三是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四是不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中,城乡差距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城乡差距可以解释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差不多一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6倍,到2010年扩大到3.23倍,如果加上城镇居民的福利补贴,差距可能更大。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1.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不强。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2.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才(主要是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重视不够,成果同市场需求脱节。而导致科技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因素很多,比如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科研人才队伍自身素质等。

5,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常下降,农业投资稳步回升,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质量有所提高(3)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处于主导地位

6,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簿弱的十种表现:(1)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2)科技含量低(3)技术装备水平低(4)单位面积产量低(5)劳动生产率低(6)资源约束硬化(7)生态环境不佳(8)工农业比例失调(9)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10)农民积极性处于波动状态。

7,城市区域发展不协调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与乡村的落差加大;二是城镇体系不完善,特大城市的过渡发展带来城市的臃肿和效益下降,中小城市发展还缓慢,未形成较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区域经济基础簿弱,为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带来困境。

8,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今年的就业压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进一步增加。其次,劳动者技能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技能劳动者短缺,新的产业和

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更显匮乏。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种现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第三,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再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继续增大。

9,社会矛盾明显增长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劳务市场管理、劳动争议、工伤等方面的矛盾纠纷;(2)农村经济政策、经营和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3)有关土地的征用和划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土地有偿转让、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以及反映滥占滥用耕地等方面的矛盾纠纷;(4)城乡建设规划、城镇管理、以及拆迁补偿和安置等方面的矛盾纠纷;(5)征地建厂和城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纠纷;(6)消费者权益、商品质量纠纷、经济合同纠纷、城乡市场监督和管理、查处违法经营、个体工商户的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纠纷;(7)医疗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8)计划生育方面的矛盾纠纷;(9)涉及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矛盾纠纷;(10)涉及群体性上访的矛盾纠纷;(11)涉及到其他有关部门的矛盾纠纷。

10,制约科学发展体制和机制障碍已然较多。

经济实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应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没有太多值得庆幸的,我们是世界上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由于能源、资源,以及环境的约束,三个因素叠加对我们经济可持续的高增长构成巨大的威胁。未来20年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前相比将更加严峻。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0.46。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判断,基尼系数0.3以下是稳定线,0.4是警戒线,0.5是危机线,因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因而我们要及时的才需相应的措施:11随着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及其家属外流(中国是世界第一向外移民大国),中国资本大量外流,这些人定居国外,而作的却是中国的生意,赚中国的钱,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将会有陷入外资的掌控之中的危险。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三)经济建设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1,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虽然我国从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世界经济前景尚未明朗,我国能否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仍是未知数,因此不要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作一个炫耀的资本,而是应该继续保持低调的姿态,加强国际间合作,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贡献。此外,还应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规范和成熟。

2第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会加大,首先是美国的压迫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现在我国通货膨胀,导致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增长神速却致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呢?物价的飞涨,让钱变得不值钱,和去年的消费水平相比,我们用同样的钱只能买到一半的商品。这就说明了经济数据背后存在的泡沫现象,中国的GDP有点过于浮躁,华而不实,造成国民的生活水平与所谓的政绩格格不入。所以请中国人民不要为媒体上对GDP的炒作而让头脑发昏,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数量、综合创新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民素质、国民的幸福指数、家族收入水平,劳动力成本等等。

3第三,避免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袁钢明表示,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早有心理准备,不过普通民众的失落情绪也同样存在,“国内媒体应该淡化这一变化,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但是中国现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所需承担的责任应低于发达国家。故意将我国夸大、浮夸是西方国家惯用的手段,目的是将我国提高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予以施压和约束。有的人是这么想的,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毕竟我们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可怕的速度,所以有些国家,譬如美国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而使用各种手段将他玩弄在鼓掌之中,曾经的日本就是一个很鲜活的例子,而且现在也依然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当前的很多学者,专家众说纷纭,有中国威胁论的提出,有说美国把我们当成了假想敌的……那么成为经济体的第二位这种言论的产出就是有目的的吗?也许有这个可能性,会有大部分的人认为我国的经济强大了,而且片面地简单地认为中国强大了,富有了,这是一种在语言上的游戏,那么我还是认为要清楚滴看到真实的东西,自认为人均后的才能够拿来比较,要以平均每个人的经济实力来衡量富裕的问题,才有绝对的可靠比较方式,要不然你人这么多,他们人这么少,你却要拿总量来比较,怎么都说不过去。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与现行政策密切相关。除投资与消费失衡、即期消费能力与远期消费能力失衡外,还有六大重要原因。首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加大了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其次,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直接税比重过高,间接税比重过低,不利于促进消费能力的释放;第三,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中产阶层小,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对扩大农村消费的深层抑制;第五,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是信用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的根本原因;第六是社会各阶层群体间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分配体系总体结构失衡。

习近平说:“中国进一步发展起来,只会给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带来越来越多机遇。”他也说:“中国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始终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矛盾和分歧,同各方一道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在区域合作上坚持开放包容,主张充分发挥各种现有机制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中国将“一如既往”持续同亚细安进行合作。

在新加坡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昨天针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的对外交往政策提出有关说明。他说:“中国的发展,对内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对外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

具体说来,在危机之后,三件大事对我们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第一未来三到五年,我想根据各种各样的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国际上的,以国际货币为核心的货币条件是非常宽松的。也就是说国际货币美元、日元、欧元、英镑,他们的货币政策非常有可能持续宽松,因此会造成国际上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像中国新兴市场国家对我们货币政策如何把握,对资产价格如何把握会产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是第一流动性过剩对我们的压力、冲击会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体现在针对中国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政策讨论,这场政策讨论矛头指向中国,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贸易顺差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这个形势下,德国、日本他们过去所承担的压力,作为贸易出口大国的压力转给了中国。所以全球经济再平衡讨论,事实上就是针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中国经济政策的一场申讨。20国集团在去年9月份,在匹斯堡召开的会议上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要各国政府要共同关注全球经济再平衡,这场讨论很可能就会演变为一场针对中国的新兴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这个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背后是更为重要的,更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思想的改变,这个是对全球化的重新考虑。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经过了本世纪头10年之后开始反思,开始意识到,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带来了巨大收益,对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事实上并没有带来当初他们所想象的这么多好处。

第三严峻的挑战,就是绿色环保主义抬头,绿色环保主义和绿色运动还有不同,绿色环保主义意味着全球减碳,全球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么一场运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各国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各界人士,包括他们的经营阶层已经认定了,人类活动就是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各国必须要减碳,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减碳。而且我提醒各位,2010年和1992年,当全球开始讨论全球变暖时的情况完全不同,1992年我们的经济规模只是现在的1/5,甚至1/6,现在我们经济规

模经过了过去17、18年迅速发展,我们经济规模翻两番都不止,所以我们是世界上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果这种情况下我们继续沿用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这个阻力压力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他们矛头直指中国,他们看来,即便从今天开始不排放二氧化碳了,对中国的二氧化碳新增的影响依然很大。所以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他们认为责任在中国,不管对不对,不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道理,压力在我们这边。所以我想减碳作为低碳发展道路而言,这是中国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的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事情彻底树立起中国发展模式,彻底树立起新兴市场发展国家的发展的典范,建立起新的受国际上真正尊重的大国的地位。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我们会成为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所指责的对象。

总之,这个挑战非常严峻的,当然如果处理的好也会转换成机遇。这么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我们必须非常关注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个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讨论自己的发展模式,是不是需要调整、进行根本的改革。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讨论“国民”共进这个话题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这个国民共进问题处理的好,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共进,我们的内需、增长模式转变会更加顺利。

我想“国民”共进这个问题上至少有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共同探讨、研究。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已有的已经做的非常大的国有企业如何经过深化改革,经过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能不能走入一条逐步逐步的跟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合作的这么一个模式。讲的更具体一点,现在我们的国有经济的规模已经比危机前壮大很多,至少按照我们的投资规模、帐面价值看,这么一个背景下,我想我们的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必须要改革,而且我们的财政、我们国家的财政从长远来看,也必须有赖于逐步减持一部分国有资产来达到平衡、达到支持我们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目标。这个情况下非常值得讨论。如何让我们的已经做大的大规模的国有企业逐步逐步的减持、逐步引进民营资本,逐步的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共同协商、共同经营,这个问题我觉得恐怕是危机之后我们若干年需要长期思考、长期探索、长期进行努力的方向。就是国有独资公司如何逐步减持,不仅要引进股市上的散户,而且还要引进一些跟民营企业合作的战略投资、战略经营伙伴。

第二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已经成长起来的,虽然规模不是很大的民营企业,他们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恐怕15、20年前并不突出,因为那时候民营企业规模很小,现在已经有了很大一批规模相当大的,但是无法跟国有企业相竞争的,但无法跟国外企业相提并论的民营企业,这部分民营企业客观上讲需要发展,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给他腾出更多的空间。这个问题上主要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一些重点行业,是不是应该对已经做大的民营企业放开,打破垄断,给已经建立起的民营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开,这是一个层次。第二在资源开发的方面,从风电、风厂的资源,到煤矿、铁矿石的资源,这些方面对已经做大的民营企业恐怕也要解放思想、放开,不能说民营企业就是不守规矩,民营企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反国家规章制度的做法。

第三层次的问题,就是对于想创业、正在创业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包括年轻人,如何创造更好的投资的空间、创业的空间,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政府、社会各界努力,包括大学生创业的硬件和软件的环境,这些方面我们大有可为,希望金融机构、各种大的企业,也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探索新的机制,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我相信如果这三方面的事情能做好的话,一个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允许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二是已经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如何给他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成长空间。第三对小的想创业的投资者,给予他环境、政策上的支持。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看法重点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看法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件近来中国一直在声称的“比较重大”的事件,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快。已经超过日本,并远远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但是我想不通我国的人均收入比人家低好几倍,怎么能称之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而且我们中国国家面积广大,幅员辽阔,人口有那么多,按理说总量成为第一页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国力富强的话,就必须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目前来说虽然已经跃居第二位了,还会有可能成为第一位,但是一旦人均了算,我们和那些发达国家是无法比及的,所以这很明显,我们需要认识到真正的东西。 “中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份联合国最新报告表示,中国将在帮助本地区实现从“经济恢复”到促成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上扮演重要角色。报告强调,中国应在促进“绿色技术发展”和引导“国内生产和消费朝着可持续性道路发展”上发挥领导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表示:“中国出口在2008年初时同比增幅是20%~30%,而2009年年初却同比下降了20%,前后共相差40个百分点。所以说,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还是有较大冲击的。”不过,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且从出口、工业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各方面来看,经济回暖势头都相当显著。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国家的实力确实增加的很多了,纵观历史,我国也是历经很多的波折,各种战争,各种事件,都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进步,从我们国家正式地开始搞经济建设,和平地发展国内实力也不过就是近30、40年的事,从一个经济很低迷的状态迅速的发展,迅速的建设,直到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外国都很明显的察觉到了这一威胁的势力,那么这样大量的新闻的涌入,对目前信息爆炸的我们来讲很可能是一种谋划。 但是中国现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所需承担的责任应低于发达国家。故意将我国夸大、浮夸是西方国家惯用的手段,目的是将我国提高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予以施压和约束。有的人是这么想的,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毕竟我们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介绍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热点提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一些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出现,推动了这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加强,建议复习时注意如下几个知识点: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3、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中国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 4、主要的经济全球化组织,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考纲要求: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史论共享: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知识结构: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一片;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召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全真模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全真模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题本: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3亿国民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国来讲,任何总量经过13亿分母一除,平均数都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理性的心态看待GDP赶超日本的现实。 第一,GDP总量超过日本,人均GDP靠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第二,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标志着中国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第三,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第四,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贸易比重小。 第五,从收入分配结构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两头大中间小的分配格局,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只是一种总量上的超越。我们的综合国力、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和谐,依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转变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放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执政理念,从数字的增长转变为实力的增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发展目标,中国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点击查看更多面试辅导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权力的转换”就发生在明天(9月29日),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9月27日电据《瑞典日报》消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居第二。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周一将出现权力的转变。经济实力将带来政治的影响力。 消息称,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最近三十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 十三年前,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经济部门主任博格奎斯特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计算。如果以名义GDP(也称现价GDP)算法,中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很多人认为,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更为公平。 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在一百四十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看,从14世纪开始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再一次成为最大经济国,这对在国际组织上的权力制衡和话语权的分配尤其重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关于话语权分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当现在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会为之带来政治的权力。 博格奎斯特表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强调和推动要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话语权。新兴国家已经批判了该组织对发达国家,如希腊,葡萄牙进行经济支援。如果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影响力,将会改变现在的情况。权力的制衡也将出现变化。 博格奎斯特继续称,他猜测中国对于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感受应是喜忧参半。他说,一方面中国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又会担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瑞典北欧斯安银行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海內勒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基调是发展经济,但是不为世界带来动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将会出现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每年百分之七左右。虽然较之几年前,增长率略微下降,但是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预测是,增长率会再下降一个台阶,预计2020年会在百分之五左右。中国将继续拉大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动荡。 博格奎斯特最后总结,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我估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杆位。长期的看,也许印度或者印尼会有可能挑战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但是,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很有可能会超越美国曾创下的一百四十年的纪录。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所有企业都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生存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新产品开发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长以及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己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支活力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民营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约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想做强、做大,取得发展,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资金问题,虽然民营企业筹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如何解决民营企业筹资困难,筹资风险较大的问题,许多学者在民营企业筹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如加强市场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完善信贷管理、拓宽筹资渠道等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推出,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少有人关注筹集资金的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筹资风险由于其客观存在于每时每刻,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就必须加强筹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少损失,这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从大环境和自身的条件着手降低筹资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企业可控的因素中寻找降低风险的途径,为企业提供防范筹资风险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 1 1 筹资风险概述 1.1 筹资的含义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扩大经营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得所需要资金的一种行为。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 1.2 筹资方式的分类由于划分筹资方式的标准不同,筹资方式的分类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的划分还可能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筹资方式有以下几种: 按照筹资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不同渠道,可以把企业筹资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按照筹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可以把企业筹资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两种式。按照筹资过程中形成的资金产权关系,企业筹资可以分为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企业筹资可以分为内资筹资和外资筹资按照是否出现新的法人来分类,可以分为公司筹资和项目筹资。按照筹资的公开化程度,可以把企业的筹资分为公募筹资与私募筹资。按照筹资的具体业务形式,还可以分为:商业信用筹资、银行贷款筹资、财政资金筹资、租赁筹资等等。 1.3 筹资风险的含义筹资风险也可以称作融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应生产经营的需求而借入的资金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的可变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投入之后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表现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具体可表现为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失败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高的可能性以及所筹集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1.4 筹资风险类型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金融政策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波动而导致筹资成本的变动;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的变动2导致企业再次融资产生不确定性或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再融资产生困难;财务杠杆效应是指由于企业使用杠杆融资给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币值的变动给筹资带来的影响。筹资风险的释放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偿还资金本息,筹资风险高低的判别主要依据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3 2 台州市民营企业筹资现状2.1 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台州目前已有企业8.7 万家,总产值2500 亿元。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3000 多家,48 个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全真模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专家解析最新面试热点<<<点这里! 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全真模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 还有疑问?点击这里>>>一对一在线咨询。 题本: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3亿国民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国来讲,任何总量经过13亿分母一除,平均数都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理性的心态看待GDP赶超日本的现实。 第一,GDP总量超过日本,人均GDP靠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第二,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标志着中国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第三,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这里看更多真题!

专家解析最新面试热点<<<点这里! 第四,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贸易比重小。 第五,从收入分配结构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两头大中间小的分配格局,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只是一种总量上的超越。我们的综合国力、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和谐,依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转变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放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执政理念,从数字的增长转变为实力的增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发展目标,中国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多练多开口,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面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功!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这里看更多真题!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完整版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